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安庆]双塔双索面斜拉长江大桥施工组织设计.doc这样,R1=0.8×10×864×1.62/(2×10)=885KN
R2=KKZ W0 F=128 KN
式中:K:风载体形系数取1.0
K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偏大取1.0
W0:基本风压GB/T 18802.31-2016 低压电涌保护器 特殊应用(含直流)的电涌保护器 第31部分:用于光伏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W0=0.5KN/m2
F:挡风面积,F=32×(6+2)=256m2
3、施工船组水流阻力:
根据《规范》和有关质料知:
式中:S:船泊浸水面积,S=L(10T+B)=5018m2
f:为铁驳摩阻力系数取0.17
L:为船舶长度 按44.8m计
T:吃水深,按最大吃水深1.0m
B:船宽综合考虑按100m
Ψ:阻力系数,方船头按10.0取
A1:船舶垂直水流方向的投影面积
A1=T·B=120m2
则 R3=52.6(KN)
4、作业船组所受风阻力:
R4=KKZ W0 F
式中:K:风载体形系数取1.0
K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偏大取1.0
W0:基本风压,W0=0.5KN/m2
F:挡风面积,取F=3×100=300m2
则 R4=150KN
综上所述可知,锚锭系统所受最不利外力组合为:
R总=R1+R2+R3+R4=885+128+53.6+150=1215.6KN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及施工实际情况,拟采用混凝土蛙式锚,混凝土蛙式锚锚着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根据公路施工手册《桥涵》上册:
对于钢筋混凝土锚,河床覆盖层砂土时:W=(1∽1.5)R/10
式中:W为混凝土蛙锚在空气中重量,t;
R为锚的总拉力,单位KN,取K=1.2;
则每个锚可提供的锚着力为:R=45×10/1.2=375KN
故所需主锚个数为:N=1215.6/375=3.24个
为安全计,取6个45吨蛙式钢筋混凝土锚块。
每个锚受力:1215.6/6=202.6KN
202.6/375=54% 即主锚锚力只达到可提供锚力的54%。
根据公路施工手册《桥涵》上册:对于有档锚链,锚链直径
d=√PK/0.025 (mm)
式中:K为安全系数,取K=3
P为锚的拉力,取P=20.26t
按镇江锚链厂产品试验负荷表中提供数据,按3.0的安全系数考虑选用ф54的M2级有挡链作为主锚锚链,每个主锚配3节25米长锚链。
K=1190/203=5.9 符合要求。
七.钢围堰下拉揽计算:
钢围堰拟设两层布置。第一层设在刃脚以上5米处,拉力为Rb1。距离转动轴心为hb1。第二层设在刃脚以上14m处,拉力为Rb2,距离转动轴心为hb2。转动轴心在导向架位置附近,按水面位置考虑。钢围堰水阻力R1作用中心取水面以下钢围堰高度1/3位置处。风荷载R2作用在水面以上钢围堰高度1/2位置处,则:
h1=(5+22)/3=9m
h2=8/2=4m
由Rb1/Rb2=hb1/hb2
得 Rb2=Rb1×hb2/hb1 …… ①
则有:Rb1·hb1+Rb2·hb2= R1h1+R2h2 ……②
得 Rb1·hb1+hb22/hb1·Rb1=R1h1+R2h2
Rb1=(R1h1+R2h2)/(hb12+hb22)·hb1 =229KN
Rb2=165KN
第二层拉缆 k=α(Fg/Rb2)=0.82(1190/165)=5.9
第一层拉缆k=α(Fg/Rb1)=0.82(1190/229)=4.26
满足[k]=3~6之间,故该型钢丝绳为下层拉缆是安全的。
第二节 锚碇系统的组成
定位船设置包括以下系统:
⑶下拉缆系统:由2根拉缆固定装置和调缆设施组成,以调节围堰上下游方向的垂直状态,详见附图06;
⑷边锚系统:边锚主要作用是调节定位船平行于桥轴线的南北方向位置,抵抗主锚的不平衡水平分力,在定位船两侧各设置2个混凝土锚,每个钢筋混凝土蛙式锚块重30t, 每个锚配2节50米长锚链。
⑸卷扬设备:设4台5吨卷扬机作为定位船上各调缆的动力车,每台卷扬机均设有量程100KN的测力计,以便测定每根锚缆的拉力。
⑹拉力架:承受定位船工作负荷而不使拉力直接作用于船体,船头主锚拉力和船尾各拉揽形成对拉平衡。
2.导向船的布置:导向船两艘,根据围堰大小及受力情况采用250吨方驳,船长44.8米,型宽9米,型深1.82米,空载吃水0.4米,重载吃水1.1米,甲板承载力4t/m2 。导向船侧锚4个45吨混凝土蛙式锚块。两艘方驳通过桁架连接成双船体,主要作用为围堰的安装、定位、导向、下沉等的工作平台。导向船布置结构见附图07。
导向船上设有各种拉缆及其调节系统,其中联结梁系统由多层万能杆件桁架组装而成,上、下游侧万能杆件拼装成的桁架断面尺寸均为2m×4m,详见附图08、09。在联结梁与围堰接触点处设有橡胶护舷。橡胶护舷作为钢围堰下沉的导向架,同时可避免钢围堰对船只的直接碰撞。橡胶护舷导向架见附图10。导向船本身的定位系统由两组缆绳系统组成,其一由4根缆绳与定位船相联,其二由2个前边锚和2个45°方向尾锚组成,构成自身定位移动系统,导向船上4个锚块均为45吨混凝土蛙式锚块。导向船上设置的主要设备有:
⑴与定位船相联的拉缆系统,由双柱缆桩、导缆转盘以及水平导缆滚筒组成,共计两套。
⑵边锚缆调缆系统,由双滚子导缆钳、四轮滑车组、拉力架、调节索及相配套的钢丝绳、眼板、卸扣等共4套。
⑶尾锚缆调缆系统设备同边锚缆共2套。
⑷钢围堰纠扭系统,用于纠正钢围堰在定位安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转动偏差,由四轮滑车、拉力架及相配套的钢丝绳、卸扣组成,共4套。
⑸绞车系统:每条船均设有2台500KN卷扬机,用于全船调缆系统的动力供应。同样每台卷扬机均设有量程100KN测力计。
⑹联接梁系统:两条导向船由万能杆件和钢管构成的桁架联结成整体。
第三节 锚碇系统的施工工艺流程
参考同类桥型的施工经验,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拟定抛锚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第四节 锚碇系统的施工
由于抛锚区靠近光缆区域和主航道,经与有关航道管理部门的协商,已经划分出明确的施工区和抛锚区,(见附图01)固抛锚时必须按预定的位置抛设。
测量定位在大桥测量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测量基线,并设置一些临时控制点,在岸上布置两台全站仪,采用前交会法定位。
各锚块的坐标已计算出来,由于水深较深,11月中旬抛锚水深约20米左右,锚块在下沉过程中由于水流的冲击会使锚块向下游移动一段距离,故锚块抛设位置应比设计位置向上游抢一定距离,各锚点的抢位情况如下:导向船尾八字锚10#,11#向上游抢10米,其余锚块均向上游抢20米。抢位后的坐标见附图02。
施工准备: 抛锚施工应座好以下工作:
锚块起吊钢丝绳准备就位;
锚块与锚链用配套卸扣联起来;
锚块整体摆放在送锚船上,以便于下放;
拉缆钢丝绳与锚链用相应夹子联结好;
准备足够数量配套的夹子,扳手以及短扣等起重常用工具;
对所有锚链、锚缆、卸扣和卷扬机及其联结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各项工作指定专人负责,由总指挥协调调动。
抛锚: 作好充分准备工作后开始抛锚。
用拖轮将120吨浮吊拖至锚位处,送锚船靠近起重船,起重船吊起锚块,注意用钢丝绳将锚链打住,防止锚链随锚块入水成堆。慢慢调整锚块位置,测量进行观测,达到锚位施工坐标后,拖轮稳住起重船,开始下放锚块,锚链也跟着慢慢下放。锚块到达泥面后,取下起重绳,拖轮拖住起重船向定位船移动,边移边下放锚链,锚链逐节下江,防止在江底成堆。锚链放完后放锚缆,直到带缆到定位船。
定位船定位,理顺边缆,调直。
定位船主锚、边锚全部抛完后,可左右对拉边缆,调直理顺边缆,实现定位船南北方向定位。定位船边缆对拉调直、南北方向就位后,可适当收紧主锚缆,六根主锚缆上设有六个100KN测力计,可测出滑轮组单根钢丝绳拉力,从而计算出主锚拉力。调整主锚拉力时要力求个缆绳拉力基本相同。
在抛定位船锚块的同时,将导向船初步抛锚定位,并完成改造,用万能杆件及钢管联成整体。
导向船四个锚抛完后,开始对拉各锚缆,调整导向船精确到位。导向船边锚对控制围堰南北方向摆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向船精确定位后,每根边锚应预拉10吨左右的拉力。
4.主锚缆测力和各锚缆调整: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各主缆受力容易出现不均衡现象,所以在所有锚块抛设到位后,需对各锚缆拉力进行调整。定位船和导向船上共设8台5吨卷扬机,配8个量程100KN拉力计,以便测定每根拉揽的拉力。
三.锚定系统的拆除:在钢围堰封底结束,且基础成桩数量能满足围堰渡洪的条件下,可拆除锚碇系统。
锚锭系统按如下顺序拆除:
锚碇系统施工使用的主要设备机具
第二章 钢围堰拼装及下沉
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南主墩基础钢围堰设计为内径29.0m,外径32.0m,壁厚1.5米,高59.0m,重1491吨的圆筒形深水双壁钢围堰挡水结构。拼装接高需要复杂的锚碇系统定位。围堰下沉需穿过约28米厚的覆盖层,沉达岩面,然后清基封底作为承台的施工挡水结构。
一、地质条件:墩位处覆盖层较厚,分为四层,厚度26.20∽30.05米,平均约28米。第一层为浅黄色细砂层,是近代河流的沉积层;第二层为含砾中细砂层,是河流较早的沉积物;第三层为卵石层;第四层为基岩,在围堰刃脚段。各分层情况如下表(各层标高为各钻探点的平均值)。
五、钢围堰设计位置剖面图:
下塔柱采用搭设支架翻模施工工艺,中塔柱采用爬架翻模施工工艺。下横梁、中横梁与塔柱同步施工,上横梁与上塔柱异步施工。主塔施工分节见附图29。
(二)塔柱施工的主要机械设备
1、 塔吊、电梯、搅拌系统及水电供应
2、混凝土泵送系统
混凝土泵送系统包括:SCHWINBP—4000型混凝土拖式泵、泵管、泵管附墙件等。为适应水位涨落影响,搅拌船与承台间的泵管采用临时接头连接,承台以上的泵管采用固定连接,上、下游泵管之间通过人工拆装换向。混凝土泵管附着于塔柱外壁并用直螺母固定。
第三节 下塔柱施工
下塔柱模板共分9节,搭设φ48×3.5mm钢管扣件式脚手架翻模施工,脚手沿塔柱周围形成封闭操作平台。承台施工结束,先将承台与塔柱的混凝土界面凿毛,接高劲性骨架,调整预埋钢筋,并接高10m,同时搭设施工脚手架。测量放样后,塔吊吊装1节5m高模板,并测量、复核模板位置,微调整(如果需要)后,浇注第一节5m高混凝土,凿毛混凝土面,绑扎第二节段钢筋,立模浇注第二节5m高混凝土,接高劲性骨架,并将钢筋接高10m,待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拆除底节5m模板,翻至上节,以第二节模板作基准模板支立第三节段模板,浇注混凝土。循环施工其他节段,同步施工脚手架和横梁支撑钢管等。
下塔柱每肢各设2套内外模板,每节模板高度5m。下塔柱顺桥向、横桥向尺寸均随塔柱高度发生变化,翻模施工时纵、横向模板均需作相应收分,以满足截面尺寸变化的要求。
(1)塔柱两塔肢向外倾斜,在下横梁完成预应力张拉前,下塔柱柱脚处由于受到塔柱混凝土和施工荷载的偏心作用,会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为此施工时在两塔肢间设置平衡架,通过平衡架拉杆将劲性骨架和平衡架连接成整体稳定结构,同时在两塔肢之间施加体外预应力,以减小横桥向水平分力对塔肢的不利影响。
(3)下塔柱起步段25.5m高为实心体,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冷却水管采用φ33.5×2.5焊接钢管,按1m×0.8m布置。实心段施工完后用相应标号水泥净浆封堵。
第四节 中、上塔柱翻模施工
根据塔身的外形特点,中塔柱采用爬架翻模工艺施工,上塔柱采用脚手架翻模工艺施工。上塔柱四周搭设ф48×3.5mm钢管扣件式脚手架,形成封闭式操作平台,以方便塔柱环向预应力及后期挂索施工的需要。
(一)、爬架体系的组成
1、爬架体系由爬架、导向系统、动力提升系统等部分组成。
常州某公司二期建设库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导向系统分为拉结导轮、伸缩脚轮。
拉结导轮布置在工作架的四角,是一种十字连轮结构,主要作用是在爬架爬升时,成为侧面爬架和斜面爬架之间交替上升的导向和限位器。伸缩脚轮是能够自由伸缩的橡胶滚轮,设置在附墙架上,与提升系统一起形成爬架爬升时的平衡体系,同时也可减小爬架提升过程中对塔柱混凝土的磨擦,保护塔柱混凝土外露面。
3、利用10吨倒链葫芦提升爬架,东、西侧爬架提升时各布置10个,南、北侧爬架提升时各布置7个,钩头提升高度6m。
(二)爬架翻模施工原理
(三)爬架安装
◇ 爬架各分段构件在陆上组装,按设计要求对焊缝、外形尺寸等进行检查验收。
◇ 检查提升设备、节点板、拼接螺栓等配件是否配齐SL352-2006水工溷凝土试验规程(代替SD105-82和SL48-94)(1),混凝土墙体上预留孔位是否与附墙板的设计孔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