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某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docx6.7.3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144
6.7.4交通维护措施 146
6.7.5季节性施工措施 147
7质量、环境保障措施 147
龚三校人工成孔施工方案7.1质量保证体系 148
7.2质量管理制度 148
7.2.1施工图复核及技术交底制度 148
7.2.2材料进场检验和质量自查签认验收制度 152
7.2.3设备、构配件进场检验和质量自查签认验收制度 154
7.2.4工艺流程设计、试验制度 154
7.2.5首件工程实施与验收制度 155
7.2.6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159
7.3质量保证措施 160
7.3.1施工准备阶段质量保证措施 160
7.3.2保证施工工艺质量措施 160
7.4环境保护措施 165
8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措施 167
8.1作业人员防护措施 167
8.2工作场所防护措施 167
8.3粉尘防治 168
8.4医疗保障措施 168
8.5职业病及传染病预防措施 169
XX隧道位于XXXX区XX街道三门子村。进口位于XXXX区XX街道三门子村3社XX,距XX镇约5.00km,距麦三公路约500m,距省道S319线约2.20Km;出口位于XXXX区XX街道三门子村7社龙洞湾,距XX镇约2.00km,有机耕道相通,隧址区交通较为便利。
1.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路线区大地构造属亚一级的扬子准地台,川鄂台坳,路线走廊区属新构造运动抬升区,属新构造运动的相对稳定区,路线区区域地质相对稳定。线路主要经过梓里场背斜、土地垭向斜,这两个褶皱控制着线路的主要地层。XX隧道穿越土地垭向斜,隧道与向斜近于正交。
土地垭向斜:位于瓦屋咀、土地垭口中、石龙门一带,长14Km,核部宽广,由一系列的次级褶皱组成,轴向不明显,近似南北向。向斜平缓开阔,西翼倾角稍陡,8°~25°,东翼稍缓,5°~18°。向斜为雷口坡组组成。须家河组仅在两翼及轴部山顶残留。
隧址区岩体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岩体中构造裂缝发育,经在隧址区岩体露头上进行裂隙量测,隧址区岩层产状及裂隙情况如下:
岩层产状114°∠21°,岩体中主要发育2组构造裂隙,其特征如下:①组裂隙,其产状为320°∠54°,裂面平直,微张,粘土充填,延伸1.1~2.3m,间距为0.40~1.10m,结合程度差,为软弱结构面。为隧道进口控制结构面;②组裂隙,产状为5°∠66°,裂面平直,微张,粘土充填,延伸1.3~2.6m,间距为0.50~1.30m,结合程度差,为软弱结构面。为隧道进口控制结构面。
岩层产状208°∠6°,岩体中主要发育2组构造裂隙,其特征如下:①组裂隙,其产状为301°∠55°,裂面平直,微张,粘土充填,延伸1.2~2.5m,间距为0.50~1.60m,结合程度差,为软弱结构面。为隧道进口控制结构面;②组裂隙,产状为61°∠70°,裂面平直,微张,粘土充填,延伸1.5~2.2m,间距为0.50~1.50m,结合程度差,为软弱结构面。为隧道进口控制结构面。
岩层产状322°∠5°,岩体中主要发育2组构造裂隙,其特征如下:①组裂隙,其产状为52°∠63°,裂面微起伏,微张,粘土充填,延伸1.3~2.5m,间距为0.40~1.10m,结合程度差,为软弱结构面,为隧道出口控制结构面。 ②组裂隙,产状为165°∠74°,裂面起伏,微张,局部粘土充填,延伸大于1.2~2.5m,间距为0.50~1.60m,结合程度差,为软弱结构面,为隧道出口控制结构面。
据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隧址区地表分布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l+dl)块石土,出露基岩为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砂岩,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页岩、泥质灰岩、灰岩。现将各层岩性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①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一段(T2l1)
②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二段(T2l2)
紫红色粉砂质(钙质)页岩,下部夹灰绿色含粉砂质页岩及少许薄层含泥质灰岩,隧道段最厚113m。
③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三段(T2l3)
④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下亚组(T3xj1)
上部6~29m(含钙质)粉砂质页岩,钙质页岩、煤及厚层状钙质长石岩屑;中部为灰色块状长石岩屑石英、岩屑(亚)长石砂岩夹页岩、煤、菱铁矿;下部0~27m为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夹煤、菱铁矿。
⑤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上亚组(T3xj2)
灰色块状岩屑砂岩;(长石)亚岩屑砂岩、砾岩,夹硅质岩透镜体、粉砂质页岩、水云母页岩、煤。本层勘察无钻孔揭露本层。
须家河地层主要分布于路线穿越的向斜核部的山顶地段,路线不穿越该地层。
⑥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
岩屑石英砂岩;页岩、粉砂质泥岩。本层勘察无钻孔揭露本层。
珍珠冲组地层主要分布于路线穿越的向斜核部的山顶地段,路线不穿越该地层。
⑦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l+dl)
块石土:灰黄色,主要由砂岩块碎石及粘土组成。地表分布块径较大的块石,块石直径200~5000mm,土石比约7:3;均匀性差,松散~稍密,局部具架空现象,稍湿。主要分布于隧道的进、出口。
⑴地下水的类型及富水性
①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碎石土中所含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零星,多在雨季存在,迳流短,排泄快,是影响表层覆盖土层稳定的主要因素,水量变化大且较贫乏。该类型地下水主要存在于沟谷等地势低洼的地段。富水性弱。
a基岩风化带裂隙水:主要页岩、砂岩风化裂隙中,为浅层地下水。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处,其富水性受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地表未见泉点出露,其地下水位一般与地表水联系密切,主要接受地表水及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向沟谷等地势低洼处排泄,富水性弱。
b基岩孔隙裂隙水:主要存在于隧址区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砂岩裂隙中,砂岩为隧址区主要岩性。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地层中,页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为相对含水层,砂岩中裂隙发育,地下水的富存状况与地形地貌和构造关系密切。该类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部分地表水的切层补给,富水性强。
c碳酸盐岩溶裂隙水:主于存在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的泥质灰岩夹灰岩、泥灰岩中,该类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部分地表水的切层补给,富水性强。
⑵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①非可溶岩类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区内非可溶岩类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石拱坝水库水补给。该类岩体以砂岩为主,地表多基岩出露,裂隙发育,地貌上形成山脉,雨水经地表渗入后沿裂隙在条带状山脉中顺层运移,于横向深切沟谷内出露地表,出露形式一般呈淋雨状、滴水状,该类地下水补给面积相对较大,距离较短,流量较小。由于隧道穿越土地垭向斜,隧址区岩层向向斜核部倾斜,地表水大部分向向斜核部迳流,部分破碎带或裂隙发育带处呈线状或脉状涌出,最大流量一般小于2L/s,具有局部特点。
②可溶岩类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区内可溶岩类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局部的地表水补给。该类岩体以泥质灰岩夹灰岩、泥灰岩为主,雨水经地表渗入后沿岩溶裂隙在条带状山脉中顺层运移,该类地下水补给面积相对较小,距离较长,流量较大。由于隧道穿越土地垭向斜,隧址区岩层向向斜核部倾斜,地表水大部分向向斜核部迳流,并向最低侵基准面排泄。
隧址区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及碳酸盐岩溶裂隙水为主,富水性强,地下水丰富,受大气降水控制显著,地下水动态受季节影响明显,隧址区可溶岩地下水动态变化幅度大,对降雨反应十分明显,具有暴涨暴落的特点。碎屑岩地下水动态变化幅度较小。
⑷地下水水质类型及腐蚀性
1.2.3隧道主要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⑴场地稳定性评价及围岩分级、分布
隧道进口位于常年性冲沟右侧,地面高程为388.15~394.35m,相对高差为6.2m;地形总体向西倾斜,地形坡度一般为28°~42°。进口分布XX崩坡堆积体,崩坡积体厚度在4.1m~80.9m,平均厚度36m;崩坡积岩土界面坡度在中部较平缓,倾角8~10°,在后部达42°~54°,洞口处达29~36°。隧道从该崩积体南侧边缘通过,隧道走向107°,隧道的边、仰坡开挖,将对崩坡积的局部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该崩坡积的整体稳定性影响较小。
隧道进口处崩坡堆积体厚度7~9m,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第1段地层,主要为泥灰岩夹页岩、灰岩,岩层产状114°∠21°。根据在洞口位置所取的土样,块石土天然重度21.20kN/m3,饱和重度21.4 kN/m3,抗剪强度天然抗剪度c=25.0kpa,Φ=14.6°;饱和抗剪强度c=16.9kpa,Φ=12.38°。
设计采用回填5%水泥土+地表预注浆加固+抗滑桩支挡+超前大管棚支护的方式进行处治。具体的处治对策如下:
a遵循“早进晚出的”设计理念,洞口桩号尽可能的前移,以减少对崩坡堆积体的扰动。左线地面高程低于隧道顶标高,无法进洞,设计采用回填5%的水泥土的方式,既可以确保隧道进洞,又起到反压回填的作用。
b对洞口地表崩塌堆积体进行预注浆加固,提高土体的粘聚力。
c在洞门墙背后设置抗滑桩,抗滑桩采用3.5m×2.5m的方桩,桩间距5m,共设置11根。隧道左右两侧相邻的抗滑桩桩顶设置锁口梁,以防止土体从隧道中间剪出。
d设计采用直立式端墙洞门,端墙厚度加厚至2m,以抵挡背后的土压力。
e放缓边坡坡率,采用1:1.25放坡,拱形骨架衬砌护坡防护。
f洞口衬砌进行了加强,采用崩坡堆积体衬砌(A型衬砌),采用超前大管棚支护。
g隧道进口施工顺序为:截水沟及洞口排水系统→回填5%水泥土→地表预注浆加固→洞口及仰坡外的抗滑桩及锁口梁→超前大管棚→洞口开挖。洞口开挖时应严格按照上述施工顺序施工,严禁冒然开挖洞口。
隧道出口位于自然斜坡的下部,地形标高一般为305.51~340.50m,相对高差约为34.99m。地形总体东南倾斜,坡向125°。地面呈上陡下缓状,上部自然斜坡地面坡度一般为44°,局部近于直立;下部受房屋建设、村级公路建设的影响,呈台阶状。现状整体稳定。
隧道出口段斜坡地表覆盖第四系崩坡积块石土,块石土呈上薄下厚状,自然斜坡段块石土厚度1.00~2.00m,下部坡脚堆积厚度较大,块石土厚度6.5~8.7m。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三段的泥质灰岩。岩层产状为322°∠5°,主要发育2组裂隙,产状为①73°∠85°,②164°∠74°。
隧道出口第四系崩坡积块石土较厚,为了防止隧道洞口开挖造成崩坡积块石土垮塌,设计采用沿岩土分界面清方,接长明洞的方式处治。洞口边坡放坡采用1:1.25放坡、拱形骨架衬砌护坡防护。
出口顶部存在一村村通公路,同为林区消防通道,其他工程设计中已对该路进行了改移,隧道明洞施工完毕后,需回填至改路的设计标高,并施工路面。为了防止改路上的车辆冲出道路,进入高速公路,酿成车祸,在改路的外侧采用实体护栏防护,护栏设计详见交通工程设计图。
⑶隧道洞身工程地质评价
本隧道围岩可分为Ⅴ、Ⅳ级,各段围岩稳定性评价如下:
aⅤ级围岩洞身稳定性:Ⅴ级围岩分部于隧道全线。穿越地层为第四系崩坡积块石土,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泥灰岩夹灰岩、页岩夹泥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及灰岩。其中块石土本身无自稳能力,泥灰岩,页岩为软岩,泥质灰岩为较软岩,均为易风化岩层,不利于隧道围岩的稳定。隧道穿越土地垭向斜,岩层倾角大部分小于8°,多发育2组陡倾裂隙,在裂隙切割下,隧道顶部易发生塌落,不利于围岩的稳定。根据水文地质调查成果,隧址区岩溶发育程度弱,岩溶水主要赋存于溶隙、裂隙中,受向斜储水构造影响,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储存了大量地下水,因此其地下水水位高,水压大。隧洞施工中突水主要以喷射式线状、小股状出水。根据声波测井结果,隧道洞口位置岩体为破碎~较完整,隧道洞身段围岩为较完整,有利于围岩稳定。
综合评价,XX隧道Ⅴ围岩中,块石土无自稳能力。泥灰岩、页岩、泥质灰岩夹页岩跨度5m或更小时,可稳定数日。
bⅣ级围岩稳定性:主要分布在隧道洞身段、出口段。其主要的岩性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泥质灰岩夹灰岩、页岩,据声波测井成果,岩体完整性为较完整,有利于围岩的稳定。岩层倾角5°,岩体内均裂隙发育,在岩层层面、裂隙切割下,隧道顶部易发生塌落,不利于围岩的稳定。泥质灰岩夹灰岩均为可溶岩,从地面调查及水文地质分析,隧道岩溶较,雨季时岩溶水较多,尤其应注意泥质灰岩夹灰岩与页岩隔水层交界的位置,多为岩溶集中发育的段落。岩溶的发育,不利于围岩的稳定。
综合评价,XX隧道Ⅳ级围岩跨度5m,一般无自稳能力,数日~数月内可发生松动变形、小塌方,进而发展为中~大塌方。埋深小时,以拱部松动破坏为主,埋深大时,有明显塑性流动变形和挤压破坏。
⑴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曹村矿污水管网施工组织设计⑵隧道设计速度:80km/h
⑷隧道路面横坡:单向坡2% (直线段)
⑸隧道内最大纵坡:±3%;最小纵坡:±0.3%。
⑹设计荷载:公路—I级。
某钢栈桥钢围堰及水上施工平台施工方案_secret⑺隧道防水等级:二级;二次衬砌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S6。
隧道区内地表水体均为乌江水系。隧址区主要单地表水体为进口左侧的水塘,分布里程K5+960~K6+005,隧道从水塘的右侧约8m处通过,该水塘水坝高程378.4m,隧道进口设计高程382.876m,水塘对隧道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