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SL 648-2013 土石坝施工组织设计规范(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4.5.2料区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4.5.2料区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1根据施工总进度计划、施工高峰强度、料场特性、地形 条件等合理布置料场开采工作面、运输线路及坝料加工场地。 2料场开采工作面和场内运输线路应根据场地条件、机械 作业范围布置,有利于工作面转移和线路搬迁。 3根据施工场地条件和施工要求做好料区防洪、排水以及 供电、供水、供风、通信等设施的布置。 4距主体工程较近的料场,料区布置应与主体工程施工总 布置统一考虑。远离主体工程的料区应考虑生活区布置。
5.1坝区施工布置原则
5.1.1坝区施工布置应结合工程施工总布置规划,坝区施工布 置宜包含下列内容: 1筑坝材料的上坝运输线路。 2坝区内供应、加工料物的有关设施。 3 筑坝材料贮存、转运、弃料堆放场地。 4 供电、供水、供风和防洪、排水以及通信等设施。 5 各种生产设施及占用场地。 6王 现场施工指挥管理系统和坝区其他设施。 5.1.2坝区施工布置应满足施工总体布置和坝体施工进度计划 要求,做好与相关施工项目的协调配合,避免相互干扰。 5.1.3坝区布置应满足工程施工和分区规划的要求,避免在易 受不良地质危害的区域DB34/T 2748.1-2016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指南 第1部分:路面技术状况评定,以及受爆破或其他因素影响严重的地区 布置场地。 5.1.4坝区施工道路布置应满足运输量和运输强度的要求,并 结合施工分期综合考虑。 5.1.5施工工厂设施、各种站场、仓库等临时设施的规模应适 应坝体施工强度要求和施工现场情况。 5.1.6堆渣场的选择应便于回采和运输上坝,运距近
5.1.2坝区施工布置应满足施工总体布置和坝体施工进度计划 要求,做好与相关施工项目的协调配合,避免相互干扰。 5.1.3坝区布置应满足工程施工和分区规划的要求,避免在易 受不良地质危害的区域,以及受爆破或其他因素影响严重的地区 布置场地。 5.1.4坝区施工道路布置应满足运输量和运输强度的要求,并 结合施工分期综合考虑。 515施工工厂设施、名种让忆
5.1.4坝区施工道路布置应满足运输量和运输强度的要求
5.2.1坝区运输线路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1坝区运输线路布置前应选定坝料运输方式。宜采用自卸 汽车直接上坝,选用其他运输方式时应作充分论证。采用多种运 输方式时,应统筹规划、合理布置,做好各运输方式之间的 衔接。
2坝区运输线路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在河床狭窄、 岸坡陡峻、穿越困难等条件下,坝区运输线路宜选用隧道 方式。 3应充分利用坝面和坝内临时道路上坝,减少修建岸坡公 路。每个施工时段应有相应的运输线路,与坝面填筑和料物开采 状况相适应。运输线路宜自成系统,并宜与工程永久交通线路相 结合。
5.2.2线路布置及技术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汽车运输应付合下列规定: 1)线路布置应考虑坝区地形、料场分布及运输机具配备 等因素。应减少线路平面交叉,陡坡段的上下层道路 应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或采取其他挡护措施。交叉 路口、急弯、陡坡处应设置安全设施。 2)连接坝体的上下游交通干线,应避免跨越坝面。运输 道路通过原有桥涵时,应事先验算,并在必要时采取 加固措施。 3)坝区运输道路技术标准应根据各路段的总运输量、运 输高峰强度、使用时间、选用车型、行车密度等因素 确定。 带式输送机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上坝带式输送机线路的布置,应考虑地形、坝长、施 工现场条件和运输强度以及施工分期等因素。最大纵 坡的选取应考虑停机的方便和运输料物的下滑特性, 上坡时应考虑满载启动的可能性。 2)带式输送机穿越防渗体应制定合理的措施,减少对防 渗体施工的影响。 2 铲运机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布置应选择平坦、有利重载下坡的地形,减少转 弯次数。 2)铲运机上坝运输应采用两岸不同高程的上坝路线。
有轨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有轨运输方式应与其他运输方式充分比较,慎重选择。 有轨运输可用于场地开阔、运距较长、运输量大的工 程,应采用复线及环线布置方式。限制坡度应根据运 输量、机车车辆类型和地形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 比较确定。 2)站场线路布置应避免平面交叉。
5.3.1坝料转运应做到统筹规划,兼顾转料场地布置、转料台 及转料设备升高等要求,转运方式应根据坝区施工条件和料物性 质合理选择
5.4.1坝区供电设施应结合工程施工供电规划。应根据施工分
5.4.1坝区供电设施应结合工程施工供电规划。应根据施工分 区提出分区高峰用电负荷、电压等级和负荷类别
1坝区供水设施应结合工程施工供水系统规划。 2应根据工程进度确定用水项目及相应时段,推求各阶段 用水量;根据坝体填筑强度估算加水量,提出高峰用水量。
3选定施工供水水源。水源水量应满足需要,水质应符 设计要求。 4坝区施工用水管路宜设专管,管道布置不应影响坝体 工,不宜与生活用水管道合并使用。
3选定施工供水水源。水源水量应满足需要,水质应符合 设计要求。 4坝区施工用水管路宜设专管,管道布置不应影响坝体施 工,不宜与生活用水管道合并使用。
6.1.1坝基处理应根据设计方案提出的要求,分别采用开挖、回 填、夯实、灌浆、桩基础、防渗墙等坝基防渗和加固的施工方法等。 6.1.2坝基处理应根据大坝对地基的要求,分析水文、地质等 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可行、效果可靠、工期较 短、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6.2.1岸坡水上部分的坝基开挖宜在截流前完成,并应自上而 下分层进行。开挖分界高程可根据地形、河流水文特性等因素分 析确定。对河床狭窄、岸坡陡峻等出渣困难的岸坡开挖,也可采 用基坑出渣方式在截流后进行。 6.2.2岸坡开挖分层厚度应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开挖断 面特征及施工机具特性等分析确定。 6.2.3岸坡轮廓面开挖宜采用预裂爆破、光面爆破或预留保护 层等方法。 6.2.4岸坡采用喷混凝土、锚杆等临时支护时,应在每层开挖 完成后及时实施。 6.2.5岩石开挖宜采用分层梯段爆破方法;接近建基面,应预 留但垃目
6.2.1岸坡水上部分的坝基开挖宜在截流前完成,并应自上而 下分层进行。开挖分界高程可根据地形、河流水文特性等因素分 析确定。对河床狭窄、岸坡陡峻等出渣困难的岸坡开挖,也可采 用基坑出渣方式在截流后进行。
6.2.3岸坡轮廓面开挖宜采用预裂爆破、光面爆破或预留保护 层等方法
6.2.5岩石开挖宜采用分层梯段爆破方法;接近建基面,应预 留保护晨
6.2.6坝基岩石开挖不应采用集中药包法爆破:在新
在浇筑混凝土和灌浆区等部位附近进行爆破作业,应控制爆破质 点振动速度不大于GB6722规定的安全允许标准。
6.3固结灌浆及惟幕灌浆
作用等确定。根据灌浆需要,可在水泥浆中加入砂、膨润土或黏 性土、粉煤灰和水玻璃等掺合料。 6.3.2同一地段的基岩灌浆应按先固结灌浆、后惟幕灌浆,分 序加密原则进行,可分为二序或三序施工。 6.3.3有盖重混凝土的条件下灌浆,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50% 设计强度后进行。 6.3.4无盖重混凝土的条件下灌浆,根据基础岩面表层裂隙情 况,可采用裸岩固结灌浆法或薄层混凝土表面封闭式固结灌 浆法。
6.3.4无盖重混凝土的条件下灌浆,根据基础岩面表层裂隙情 况,可采用裸岩固结灌浆法或薄层混凝土表面封闭式固结灌 浆法。
6.3.5灌浆泵的技术性能应与所灌注的浆液的类型、浓度相
应。灌浆机械的额定工作压力应大于最大灌浆压力的1.5倍,排 浆量应满足灌浆最大注人率的要求。
6.3.6 惟幕灌浆的施工顺序,多排孔应按下游排、上游排、中 间排的顺序,按序逐渐加密进行。 6.3.7惟幕灌浆应在蓄水前完成相应蓄水位以下部分。
6.4.1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平台高程,不应低于施工时段设计最 高水位2.0m,并高于地下水位1.5m以上;平台尺寸应满足造 孔、清渣、混凝土浇筑和交通等要求。 6.4.2防渗墙槽段划分应综合考虑施工工期要求、地基的工程 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施工部位、造孔方法、机具性能、造孔深 度和混凝土供应强度等因素确定。
6.4.3混凝土防渗墙造孔工艺和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地层情况
6.4.5高压喷射灌浆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层条件,可采用年
法、双管法和三管法等。
6.4.6多排孔高喷墙宜先施工下游排,再施工上游排,后施工 中间排;同一排内的高喷灌浆孔宜分两序施工。 6.4.7高喷灌浆浆液宜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液,制浆所用水 泥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级。
中间排;同一排内的高喷灌浆孔宜分两序施工。
6.5.1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湿陷性黄土、 杂填土、素填土和砂砾石等地基宜采用强夯法处理。采用强夯法 处理的地基,应进行现场强夯试验
带有自动脱钩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当地下水位较高 时,应铺设硬质粗骨料垫层或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使其低于 坑底面以下2.5m。
6.5.3强夯施工振动对周围建筑物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安全
3 强夯施工振动对周围建筑物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安全施 巨离,应通过现场试夯振动测试确定
6.5.5 振冲法可用于处理砂土、粉土、粉质黏土、素填土和杂 填土等地基
6.5.6采用振冲法时,可根据设计荷载、原土强度、设计桩长、 填料粒径等选用不同功率的振冲器。施工前应进行现场试验,确 定水压、振密电流和留振时间等施工参数。桩体材料可用含泥量 不大于5%的碎石、卵石、矿渣等硬质材料,不宜使用风化易碎 的石料。
7.1.1填筑期超过一个水文年的土石坝,应进行坝体分期填筑。 7.1.2填筑分期应满足坝体防洪度汛要求,宜均衡安排各期填 筑量、填筑强度。 7.1.3填筑分期应考虑填筑材料分区的设计要求,避免对坝体 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填筑分期应满足各期断面纵横高差及坡度 要求。
7.2坝面填筑作业规划
7.2.1坝面填筑作业包括铺料、加水、碾压、取样检查等主
工序,各工序应按流水作业法连续进行。 7.2.2坝面填筑作业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1同一期填筑坝面宜按主要工序数目划分为若于个面积大 致相等的填筑区段。 2土质防渗体应与其上下游反滤料及部分坝壳料平起填筑, 3垫层料、过渡料和一定宽度主堆石料的填筑应平起填筑, 跨缝碾压,均衡上升;当反滤料或垫层料填筑滞后于坝壳料时应 预留施工场地。 4面板堆石坝的面板施工应在坝面上留有足够的施工场地 5运输车辆不宜穿越心墙、斜墙和趾板;若需穿越时应提 出专门的施工措施。 6坝体填筑时,宜平起填筑、均衡上升。当采用临时断面 度汛时,临时拦洪断面应满足临时挡水的整体稳定、边坡稳定和 渗流稳定要求,顶宽应满足施工及防洪抢险要求,并考虑后期形 成大坝设计断面时,不影响大坝的整体性。斜墙坝、窄心墙坝不 宜划分临时断面
7应分析工程所在地区降雨、气温、蒸发、霜冻、积雪等 各种气象要素的长期观测资料,统计各种气象要素不同量级出现 天数,确定对各种坝料的影响程度
1上坝运输宜选用自卸汽车运输方式。自卸汽车载重量应 结合场内交通条件,与坝体填筑工程量和高峰填筑强度相适应。 2坝面填筑料宜选用推土机摊铺、平料。推土机动力应与 填筑料最大粒径、级配相适应。 3填筑料压实宜选用振动碾碾压。振动碾型号、规格应与 填筑料的铺料厚度、压实要求相适应。大型工程或有特殊要求的 工程施工机械选型应通过生产性试验验证
GB∕T 50081-2019 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12 01.pdf7.3.2坝壳料铺填应符合下列规定
$.2 项允科铺琪应付口十列规定 1堆石料宜选用进占法铺料。 2对于级配较好的石料、砂砾(卵)石料等,宜选用后退 法铺料。 3对于铺料层厚度大于1.0m的堆石料,应选用混合法 铺料。 7.3.3坝壳料压实应符合下列规定: 1堆石与含有漂石的砂卵石、砂砾石和砾质土应优先用振 动碾压实,砂、砂砾料、砾质土可选用气胎碾压实。 2除坝面特殊部位外,碾压方向应沿坝轴线方向进行。 3坝面碾压宜采用进退错距法作业,碾压前宜适当加水。 7.3.4坝壳料接缝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坝壳与岸坡结合填筑带的填筑宜采用下列施工技术措施 1)与岸坡结合处2m宽范围内,可沿岸坡方向碾压。 2)不易压实的边角部位应减薄铺料厚度,用轻型振动
1堆石料宜选用进占法铺料。 2对于级配较好的石料、砂砾(卵)石料等,宜选用后退 法铺料。 3对于铺料层厚度大于1.0m的堆石料,应选用混合法 铺料。
7.3.3坝壳料压实应符合下列规定:
1堆石与含有漂石的砂卵石、砂砾石和砾质王应优先用振 动碾压实,砂、砂砾料、砾质土可选用气胎碾压实。 2除坝面特殊部位外,碾压方向应沿坝轴线方向进行。 3坝面碾压宜采用进退错距法作业,碾压前宜适当加水。 7.3.4坝壳料接缝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坝壳与岸坡结合填筑带的填筑宜采用下列施工技术措施: 1)与岸坡结合处2m宽范围内,可沿岸坡方向碾压。 2)不易压实的边角部位应减薄铺料厚度,用轻型振动碾 或平板振动器等小型压实机具压实。 3)坝壳料与岸坡结合部位,在结合部位可先填1~2m宽
的过渡料,再填堆石料。 坝壳料接缝部位压实宜采用留台法和削坡法
业内口 1垫层料铺筑上游边线水平超宽宜为20~30cm。振动平板 压实时垫层料水平超宽可适当减少。采用自行式振动碾压实时, 振动碾与上游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40cm。 2垫层料宜采用后退法铺料。由自卸汽车将成品料直接卸 人垫层区地下室桩基工程施工方案,再用推土机辅以人工平料;垫层区宽度较小部位,可 用反铲或装载机料斗铺料,人工辅助平料。垫层料宜与同层过渡 料一并碾压。 3周边缝下特殊垫层区应人工配合反铲或装载机薄层摊铺 每层厚度不应超过20cm,可采用振动平板、小型振动碾、振动 冲击夯等机械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