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南宁竹溪大道某高层建筑支模施工方案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建质[2009]87号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施工现场模板工程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南建质安[2010]19号文;
本工程施工图纸和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
企业ISO9001:2008质量体系管理文件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武汉长江航运中心总施工方案PKPM施工计算软件。
本工程的高大模板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3.1~×~轴雨棚梁板
1/3~2/4×~轴大堂三层梁板
注:此部分满堂架从地下室顶板0.000m高支至7.770,搭设高度为7.770m,按9.000m
高支模系统设计进行施工。
3.32~1/2×A~C、2~1/2×C~F、1/2~3×1/D~F电梯机房屋顶梁板
25.770~29.370
29.370~34.770
注:此部分满堂架从七层楼面25.770m开始高支至34.770,搭设高度为8.890m;按9m计算。
3.43~1/4×A~F、1/2~3×1/A~1/D轴屋顶梁板
22.170~29.370
29.370~34.770
34.770~39.700
注:此部分满堂架从八层楼面25.770m开始高支至39.700,搭设高度为13.930m,按14m计算。
(4)本工程的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特点:
1、高支架面积不是很大均为一百多平方米,最大处仅为180.18㎡;
2、跨度较大,39.700屋顶部分高支系统中最大跨度为13.8m,可供拉结的柱较少;
3、屋面梁比较大,梁高达1000mm,且有3%结构放坡;
4、本工程支撑高度较大,最高部分高度为13.930m;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浇捣时采用汽车泵或地泵进行混凝土输送。
三、高支模体系设计总思路
1、在立杆底距地面或楼面板200㎜处沿纵横水平方向按纵下横上的程序设置扫地杆,步距均为1500㎜,其余位置如图所示。
2、梁底处加设一道水平杆,并在最顶步距两水平杆中间应加设一道水平拉杆;所有满足与建筑四周墙柱顶紧顶牢或与结构柱加设水平箍箍牢水平杆的端部均应与结构连接,增强整个支撑系统的刚度。
3、梁底处设一道水平杆并且在最顶层步距梁水平杆中间加设一道水平杆;
a、在模板支撑架外侧四周围均设置竖向连续式剪刀撑,中部纵横向每隔10m左右设置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剪刀撑,剪刀撑宽度为4~6m;
b、为了便于实际操作,剪刀撑统一采用6000㎜钢管搭设。纵向剪刀撑按附图布设,与楼面夹角成45°~60°沿高支架四周从低至顶连续布置;搭接处采用直角扣件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000㎜,并且搭接处扣件不少于三个剪刀撑与立杆交接处用旋转扣件与立杆扣牢。
在竖向剪刀撑部位的顶部,扫地杆处设置水平剪刀撑,支模高度大于8m时,在支架中部再加设一道水平剪刀撑;
3、竖向剪刀撑,水平剪刀撑的布置详见附图。
1、搭设高度为9.0m时立杆设置
a、400×1200截面梁:枋木间距250㎜,梁支撑立杆的纵向间距900㎜,横向间距800㎜。为了安全起见,在梁底增设一道承重立杆,同时梁底立杆处设顶托(顶托长度不得超过200㎜)。
b、110㎜厚楼板:枋木间距300㎜,立杆的纵距b=1000㎜,立杆的横距l=1000㎜,能满足安全施工要求;为结合工程实际开间尺寸进行施工操作,立杆纵横间距统一按立杆布置图所示尺寸进行调整,严禁超过验算尺寸。
c、立杆支撑详见附图。
2、搭设高度为14.0m时立杆设置
a、350×1000㎜截面梁:枋木间距250㎜,梁支撑立杆的纵横间距900㎜。为了安全起见,在梁底增设一道承重立杆,同时梁底立杆处设顶托(顶托长度不得超过200㎜)。
b、120㎜厚楼板:枋木间距300㎜,立杆的纵距b=1000㎜,立杆的横距l=1000㎜,能满足安全施工要求;为结合工程实际开间尺寸进行施工操作,立杆纵横间距统一按立杆布置图所示尺寸进行调整,严禁超过验算尺寸。
c、立杆支撑布置详附图。
2、连墙件采用钢管抱柱做法;连墙件与周边结构柱子拉结成一体,具体布置如附图《连墙件布置图》所示;
3、连墙件设置在水平剪刀撑下(如附图《连墙件布置图》),竖向间距与水平剪刀撑间距相同。
标高为7.770m雨棚和标高为7.770m大厅三层楼板高支模搭设架体立杆下为180mm厚C30,标高为34.77m电梯、机房屋面和标高为39.700m屋顶高支模搭设架体立杆下为110㎜厚C25混凝土楼面,安装高支架体时下一层结构排架不允许拆除,特别注意的是安装39.700m屋顶高支架体时下两层结构排架不允许拆除,直至浇捣完成高支部分砼并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方可拆除下层结构排架,架体立杆下垫300mm宽方形18㎜厚木模板。为了使高支模立杆与下层结构立杆受到较偏心力作用,应尽可能减小上下层立杆错位,施工时应两层立杆位置对比结合施工,如不能满足对应位置的,应在高支模支撑系统立杆下层结构对应位置增设立杆,以确保安全。
四、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总部署
模板:1830㎜×915㎜×18㎜木胶合板。
钢管:Φ48×3.5㎜钢管
主要扣件:直角扣件、对接扣件、旋转扣件。
方木:截面尺寸为50㎜×100㎜×2000㎜的枋木。
主要杆件:立杆、大横杆、剪刀撑等。
其它材料:Φ14穿墙螺杆、40~100㎜长铁钉、可调顶托、底托等。
(1)对进场的钢管、扣件检验合格后才能用到现场。不合格的必须退场处理。本工程模板支架至少抽验一次,检测方式须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
(2)对钢管、扣件检测的内容
a、钢管检测的内容有:试件的尺寸、抗拉强度及弯曲试验。
b、扣件检测的内容:直角扣件检测:抗滑性能、抗破坏性能和扭转及钢度;
旋转扣件检测:抗滑性能、抗破坏性能;
对接扣件检测:抗拉性能。
(3)旧钢管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a、表面锈蚀深度应符合规范的规定。锈蚀检查应每年一次。检查时,应在锈蚀严重的钢管中抽取三根,在每根锈蚀严重的部位横向截断取样检查,当锈蚀深度超过规定值时不得使用。
b、钢管弯曲变形符合要求。
(4)扣件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新扣件应有生产许可证、法定检测单位的测试报告和产品质量合格证。当对扣件质量有怀疑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GB15831)的规定抽样检测;
b、旧扣件使用前应进行质量检查,有裂缝、变形的严禁使用,出现滑丝的螺栓必须更换;
c、新、旧扣件均应进行防锈处理。
模板、轻便爬梯、手提电锯、台锯、木工电刨、手电钻、铁锤、活动扳手、墨斗、卷尺、水平尺(管)、吊铊、撬棍、5m、50m钢卷尺、脚手板等。
本工程高支模面积不大,施工过程中专门抽调一组工人进行高支模支撑系统施工,确保工程总进度计划。
a、3~5×F~G轴雨棚梁板、1/3~2/4×D~E轴大堂三层梁板总面积为207.0㎡,计划30人施工10天完成高支撑系统施工;
b、2~1/2×A~C、2~1/2×C~F、1/2~3×1/D~F电梯机房屋顶梁板总面积为120.12㎡计划20人用5天完成高支撑系统施工;
c、3~1/4×A~F、1/2~3×1/A~1/D轴屋顶梁板总面积为180.18㎡,计划20人8天完成高支撑系统施工;
为使高支系统能够满足安全要求,本工程施工进度安排较宽裕,确保高支系统严格按方案和规范要求进行搭设。
木工工长1人、质安员1人、木工30人,具体视现场情况进行调节,人力配置需满足施工进度要求。
本工程地下室面积较大,模板系统所用材料均为新购置的合格材料,在施工前15天进场,满足施工进度要求。当施工到雨棚梁板、大堂三层梁板高支系统部分时,补充一层模板系统所需材料,并要求在浇筑地下室顶板一周前进场;至于电梯机房屋顶梁板、屋顶梁板的模板支撑系统所需材料则由地下室顶板支撑系统的材料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拆除提供。
a、材料进场,机具到位,人员备齐。
b、楼板混凝土浇筑完毕,并且混凝土强度已满足施工要求;同时,高支撑区对应的顶板模板支撑保留。
c、根据图纸要求,放好轴线和模板边线,定好水平控制标高。
d、柱钢筋绑扎完毕,水电管线及预埋件已安装完毕,并且已绑扎好钢筋保护层垫块及相关隐蔽验收手续。
e、已编制高大模板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经专家论证方案可行!同时,根据模板的设计要求和工艺标准向班组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三级安全教育及施工技术交底等。
根据下列“操作工艺”和“操作方法”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交底人由何庆东、杜福厚对工人进行技术、安全交底,由黄文猛、董良维进行监督实施。
地下室顶板砼浇筑完成后,整个场地将实现全部硬化,3~5×F~G轴雨棚梁板、1/3~2/4×D~E轴大堂三层梁板两处的高支模待地下室顶板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直接在地下室顶板面支模,其它部位高支模系统直接搭设在楼面上支模。
根据现场实际条件,现制定以下施工流程:
(1)总流程:测量放线→搭设满堂架→顶板标高引测→安装柱及梁底模板→安装梁侧模及板模板→检查验收→浇筑柱砼→绑扎梁板钢筋→检查验收梁板钢筋→浇筑梁板砼→养护到设计强度→拆模。
(2)安装柱模:立相邻两边模板并临时与梁板或梁底模板及满堂架固定→穿穿墙螺杆→基本调垂直这两边模板→立另两侧模板并穿好穿墙螺杆→上紧螺杆,同时将模板调垂直、平整→检查验收→封堵模板底的检查口。
搭设满堂架→引测标高→铺设方木→安装底模→安装侧梁模→检查验收。
搭设满堂架→引测标高→铺设方木→铺设模板→检查验收。
(三)模板支撑体系设计
楼层框架柱、梁及顶板模板的支撑限位,主要通过搭设钢管满堂排架体系受力;根据本工程满堂脚手高支模搭设高度,梁柱截面尺寸的不同,分成下列两种满堂架搭设方式:
砼楼板120mm厚,梁截面350mm×1000mm,搭设高度为13.930m,按14m进行计算(后附计算书)
排架形式:采用Φ48(3.5钢管搭设排架,立杆间距900mm(900mm,大梁底立杆间距为900mm×900mm水平杆步距1.5m,立杆采用扣件联接组成排架支撑体系;支撑立杆下垫18mm厚300mm×300mm木模,木模下为混凝土楼面,立杆离地0.2m以内设置纵横向水平拉杆,水平纵横拉杆设置步距1.5m,其中最上层兼做枋木搁置钢管,搁置钢管需加一个扣件抗滑移;在模板支撑架外侧四周围均设置竖向连续式剪刀撑,中部纵横向每隔10m左右设置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剪刀撑,剪刀撑宽度为4~6m;
在竖向剪刀撑部位的顶部,扫地杆处设置水平剪刀撑,支模高度大于8m时,在支架中部再加设一道水平剪刀撑;局部适当调整(只允许调小不允许调大)大梁底的横杆间距,以便于在大梁底另专设纵向剪刀撑,以增强整个支撑系统的刚度。为保证整个钢管排架支撑系统的稳定,其它未注构造做法,水平拉杆、斜撑、斜道等按规范要求。
高支模支撑系统搭设过程中,纵横向的水平拉杆,在过楼层时拉杆要求周边顶撑在梁侧面,形成高支模的竖向限位;高支模外有外脚手当外脚手超出二步不具备连墙拉结时,高支排架与外脚手拉结,形成整体受力,当上层结构施工时,利用结构拉结点做好拉结,同时拆除高支模与外架临时增设的拉结。
各构件的具体尺寸见下页模板构件尺寸一览表。
梁取350mm×1000mm作验算对象,模板各构件尺寸一览表
两道,φ48×3.5钢管横向间距900mm
φ48×3.5钢管沿梁长方向间距900mm,垂直梁长方向间距900mm
取120厚楼板作验算对象,模板各构件尺寸一览表
φ48×3.5钢管横向间距1000mm,纵向间距1000mm
砼楼板110mm厚,梁截面400mm×1200mm,搭设高度7.77m、7.821m、8.930按9m米计算并设计高支模(后附计算书)
排架形式:采用Φ48(3.5钢管搭设排架,立杆间距1000㎜(1000mm,水平杆步距1.5m,立杆采用扣件联接组成排架支撑体系;支撑立杆下垫18mm厚300mm×300mm木模,木模下为混凝土楼面,立杆离地0.2m处设置纵横向水平拉杆,水平纵横拉杆设置步距1.5m,其中最上层兼做搁置钢管,搁置钢管采用紧顶的双扣件抗滑移;在模板支撑架外侧四周围均设置竖向连续式剪刀撑,中部纵横向每隔10m左右设置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剪刀撑,剪刀撑宽度为4~6m;在竖向剪刀撑部位的顶部,扫地杆处设置水平剪刀撑,支模高度大于8m时,在支架中部再加设一道水平剪刀撑;新《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2014住建部第18号令[ac05557e-699f-4829-8026-9733b9c5a072].pdf,局部适当调整(只允许调小不允许调大)大梁底的横杆间距,以便于在大梁底另专设纵向剪刀撑,为保证整个钢管排架支撑系统的稳定,其它未注构造做法,水平拉杆、斜撑、斜道等按规范要求。
高支模支撑系统搭设过程中,纵横向的水平拉杆,在过楼层时拉杆要求周边顶撑在梁侧面,形成高支模的竖向限位;高支模外有外脚手当外脚手超出二步不具备连墙拉结时,高支排架与外脚手拉结,形成整体受力,当上层结构施工时,利用结构拉结点做好拉结,同时拆除高支模与外架临时增设的拉结。
各构件的具体尺寸见下页梁模板构件尺寸一览表:
梁取400mm×1200mm作验算对象,模板各构件尺寸一览表
400mm×1200mm
两道,φ48×3.5钢管横向间距1000mm
DLT1500-2016 电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技术规范φ48×3.5钢管沿梁长方向间距900mm
垂直梁长方向间距8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