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河退水闸、分水闸施工方案

澎河退水闸、分水闸施工方案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161.68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澎河退水闸、分水闸施工方案

3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控制目标

在砼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及规范要求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调整,优化施工,保证施工质量。

工程质量目标:工程质量等级达到优良。保证工程无质量事故发生,砼单元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高速公路施工组织设计1,优良率达到85%以上。

杜绝因工伤死亡和重伤事故,负伤频率控制在6‰以内;

及时清除重大事故隐患,隐患整改率达到100%;

不发生中毒和重大机械损坏事故及火灾事故;

3.3文明施工控制目标

一是通过文明施工改变施工现场面貌,改善职工劳动条件,提高工作效率,使施工队伍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二是通过文明施工促质量、保安全,提高经济效益。注重规范,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减少工、料、机无效投入的浪费;讲究工艺,减少原材料的消耗。

澎河退水闸、分水闸基础处理采用水泥搅拌桩,2011年5月25日开工开始基础处理。由于该部位受冲沟处理方案影响,有部分水泥搅拌桩无法施工。2011年9月份经设计变更,冲沟采用碎石土回填替代水泥搅拌桩。根据我部2012年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如下:

2012年3月1日~2012年3月15日完成冲沟碎石土回填

2012年2月1日~2012年4月30日完成排洪渠施工

2012年3月16日~2012年6月28日完成引渠、闸室、斜坡及消力池段混凝土浇筑

2012年6月29日~2012年7月26日完成启闭机房施工

2012年7月27日~2012年9月11日金属机构及电气设备安装完成

开挖施工道路采用前期沿渠右侧修建的施工道路。进入施工现场的道路采用澎河渡槽开挖的砂砾石铺筑,道路宽度不小于7.0m,坡比不大于1:10,转弯半径不小于10m,向外侧设2.0%找坡。

混凝土施工阶段,施工用水相对于土方工程增加了养护用水和拌和用水,养护用水可从基坑集水井里面直接抽排养护;拌和用水从布置在营地内的2眼深水井取水,拌和站旁设置一座50m3蓄水池,满足施工要求。

施工用电主要用于夜间照明、水泵、振捣器、混凝土泵、电焊机、拌和站等用电。施工电源从马楼乡35kV变电站接引至工地,供电线路布置已由我项目部委托鲁山县电力局负责设计架设。施工现场布置一台200KVA的变压器,均可满足施工用电要求。根据工作面开展情况,布置临时配电盘,便于施工。同时,项目部成立专门的电工作业班组负责线路的日常维护。

澎河退水闸主要开挖部位为冲沟开挖及排洪渠开挖,开挖前对原地形进行地形测量,绘制地形图,并根据设计图纸及相关变更文件进行现场放线。测量放样出开挖轮廓线,并用白灰线标识,以便施工人员熟悉掌握开挖深度等参数。基坑开挖完成后,对开挖基坑进行断面测量,绘制基坑横断面和纵断面图,并上报监理单位,作为土方工程量计量的依据。

放线顺序:垫层放线打桩→结构边线→模板控制线→控制高程点→细部结构放线

放线后均进行复测,确保无误后方可施工,并注意结构尺寸线是否包含闭孔泡沫板厚度,避免出错。钢筋施工时应按照设计图纸尺寸在垫层上弹好控制线,保证钢筋间距位置。

回填测量主要用于控制铺料厚度。在确定松铺厚度后,在结构物混凝土外表面根据设计要求弹好控制线,并在施工当中用水准仪辅助控制。

由于本部位在土方开挖完毕后将形成高边坡,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在开挖基坑的周围设置安全防护栏,高度不低于1.2m,并挂设安全警示牌,护栏沿线夜间要有红色安全警示灯。同时对施工道路的两侧设置安全标识,提醒现场车辆注意交通安全,夜间开挖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措施。并有专人看护。施工现场加工用的电焊机等其它用电设备不能露天放置,且应有相应的保护装置。注意施工马道的搭设应符合安全要求,且经常进行检查以免破坏后造成事故。

主要机械设备投入计划表

根据进场设备各规格数量进行设备报验后方可使用。小型机具应符合要求,用电保护设施齐全。

管理人员:4人;技术质检员:4人;测量员:4人;司机10人;施工人员:60人;维护电工2人,机修工2人,合计86人。

6.1.1施工导流布置

澎河退水闸、分水闸所在位置左侧有一冲沟,并一直延伸到在建澎河渡槽所在位置,宽约10~40m,深约1.5~3m,冲沟在澎河渡槽上游汇入澎河河床。根据设计图纸,冲沟位置布置有水泥搅拌桩,在基础处理时必须先进行回填,才能进行正常施工。为满足澎河退水闸、分水闸的安全施工,对冲沟水流需要进行导流。导流渠布置在澎河退水闸、分水闸上游处,利用澎河渡槽导流明渠排入下游。

澎河退水闸、分水闸导流明渠具体位置见下图:

6.1.2施工导流工艺

澎河退水闸在前期水泥搅拌桩施工时将左侧冲沟进行导流,绕过退水闸将冲沟来水引入澎河。

测量放线→导流渠施工→导流渠与施工道路交叉位置处过水涵管埋设→导流渠边坡修整及渠底整平→导流过水

(1)测量放线:根据施工图确定结构开挖边线,导流渠布置在结构开挖线以外,转弯处要平缓过渡,不要出现死弯。

(2)导流渠施工:导流渠设计流量为4m3/s,设计底宽为2m,排水坡度为1%,两侧按照1:1边坡进行控制,渠深3.0m。根据导流渠放样点进行开挖,考虑导流渠上下游高程以及渠道内占地线内高差相差,导流渠需全断面开挖,形成导流断面,根据目前现场实际情况,将导流明渠开挖料堆放在明渠右侧。

(3)导流渠边坡修整及渠底整平:导流渠大面开挖完毕后,进行导流渠的边坡修整及渠底整平工作。

1)导流渠的底宽不得小于2m,且边坡按1:1的坡度进行控制;

2)导流渠的排水坡度严格按照1%的坡度进行回填控制;

3)导流渠边坡填筑碾压密实,压实度不小于0.9。

在边坡开挖前,在距开挖线不小于1.0m处挖设临时截水沟,并在边坡侧填筑临时挡水土埝,防止外来地面水进入基坑。临时截水沟断面形状为梯形,底宽0.5m,深0.5m,边坡1:1.5,挡水土埝断面形状为梯形,顶面宽0.5m,底宽1.0m,高0.5m,边坡1:0.5,如下图。

开挖时首先完成坡顶截水沟,截水沟应采取防渗措施,防止坡顶雨水下渗或冲刷开挖坡面;开挖过程中,应及时排除开挖时的地下水及坡底积水,保证干地作业,保护边坡坡脚的稳定。基坑(槽)开挖后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对基土的扰动并禁止浸泡。如沿线修排水沟及集水井,排水沟及集水井始终要比开挖面低1.0m左右,保证开挖面的渗水顺利排入集水井,保证开挖面保持干燥。挖至建基面后,在坡脚处修排水沟及集水井。

随开挖面形成的排水沟呈梯形,底宽设为1.2m(挖掘机斗宽),深1.0m左右。间隔20.0m设置集水井,集水井深1.5m。其内放置竹编篱笆或筐进行防护,以免倒塌和冲积后把集水井填平。开挖至基底保护层时的排水沟由人工挖出,底宽设为0.3m,深0.5m,边坡1:1,上口宽度1.3m,向集水井方向设置排水坡。在进口、出口的两端低洼处设置深1.0m,直径1.0m的集水井,汇集端部地表水,抽排至指定地点。

集水井内设污水泵及时抽排汇集的地下水、施工废水和雨水,并保证基坑排水设备不间断持续运行。

退水闸、分水闸闸室段地基主要由全新统下部冲积层(alQ41)粉质壤土、砂砾石夹有机质壤土薄层或透镜体组成,闸室将置于粉质壤土上,下伏有有机质壤土,具高压缩性,应注意沉降及不均匀沉降问题。陡坡段地基主要由全新统下部冲积层(alQ41)砂砾石及有机质壤土、粉质壤土、砂壤土薄层或透镜体组成。消力池地基为全新统下部冲积(alQ41)砂砾石,基坑边坡由全新统下部冲积层(alQ41)砂壤土、砂砾石组成,建基面位于地下水位附近,施工开挖可能存在基坑涌水问题,应采取截排水措施。海漫和防冲槽段地基为全新统上部冲积层(alQ42)粉质壤土、砂砾石;全新统下部冲积层(alQ41)砂壤土、砂砾石。

7.1.1土方清表技术要求

7.1.2土方开挖技术要求

土方开挖的原则:土方开挖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则分层进行施工。

从引渠段、闸室段、消力池段方向分层开挖,分层开挖厚度控制在3m左右。机械开挖时基底预留0.3m厚保护层。保护层开挖时,应机械辅助人工即“边开挖边人工清理”,以免扰动原状土。边坡预留0.5m厚保护层。坡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

(1)开挖施工前进行开挖轮廓线的定位放线,并经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开挖施工。

(2)开挖施工前由技术人员向作业人员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让施工人员充分了解设计要求及相应的施工方法。

(3)土方开挖前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面障碍物清除干净,开挖施工要合理安排开挖顺序,防止错挖或超挖。

(4)开挖施工原则上只安排白天施工,如确需夜间施工时,施工现场必须架设足够的照明设施。为了保证安全施工,在危险地段要设置明显标志,尤其是边坡较陡部位,施工时在此部位要安排专人指挥运输车辆,确保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安全。

(5)施工机械进入现场所经过的道路已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对部分路段进行加固或加宽。

(6)在机械施工无法作业的部位及修整边坡坡度、清理槽底时,均应采用人工进行。

(7)施工技术人员要事先充分熟悉图纸,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保证开挖体型。

(8)冬季施工的开挖基坑(槽)如有较长的停歇时间,应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适当厚度的松土或用其他的保温材料覆盖,地基不得受冻。

(9)基坑开挖边坡主要为弱膨胀粉质粘土,施工时尽量避免干、湿交替对弱膨胀土的影响。

表层土以下的可用土方,堆放在建筑物两侧部位,以便于建筑物后期回填。不可用土方或剩余土方运往姚沟渣场。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退水闸、分水闸进口引渠、闸前箱涵及闸室两侧回填采用粘性土回填,消力池挡墙两侧采用砂砾石回填,穿过消力池的原始冲沟采用碎石土回填(详见碎石土填筑方案)。回填土料为退水闸分水闸基坑开挖料和渠道沿线开挖的可利料,使用前须对各区域开挖获得的利用料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满足要求的开挖利用料可以用于填筑施工。同时,图纸中对各部位的回填料有相应的填筑要求,并进行了分区,施工中应注意区分,避免混淆。填筑前,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进行生产性碾压试验,确定铺土厚度、含水量的范围、碾压遍数和行车速度、碾压方法等技术参数。

7.3.1填筑施工准备

1、确定填筑施工轮廓线。

2、填筑施工前先开挖排水沟、疏干地表积水,使填筑地段处理干地状态。

3、根据填筑强度,配置足够的摊铺、压实机械、运输设备及试验设备,并保持良好的功能。

4、填筑前对基础面清理情况进行检查验收,符合设计要求后再进行填筑施工。填筑砂石料或土料要符合设计要求,填筑过程中发现有淤泥、腐殖根茎等杂物时必须清除。

5、进行填筑的基础表面进行平整,以便于碾压设备的正常工作,并根据图纸或监理工程师的指示进行洒水、干燥或刨毛处理,表面以下10cm内浅层当耙松并与填料的第一层填料一起进行压实。

6、布置有观测设备时,观测设备埋设完毕,并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开始填筑。

7.3.2填筑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土方填筑施工工艺流程图

回填土采用渠道开挖合格土料进行填筑,如果附近渠道开料土料不符合填筑要求,可从最近的土料场取合格土料进行填筑。填筑时,分层分段进行流水施工,每层虚铺厚度、碾压设备型号、洒水量、碾压遍数按照现场碾压试验确定的参数进行,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填筑碾压参数参照渠道填筑碾压试验数据施工,不再单独进行相应的试验。

填筑时从低处开始,由下向上整个宽度分层铺填碾压夯实。

填筑碾压施工过程中要控制行驶速度,振动碾的行驶速度控制在2km/h。

填筑碾压施工时,在填筑上层料前要对已碾压层进行取样检测,如果碾实度不符合设计要求,应对下层进行处理,经试验检测合格后才允许进行上层铺料。

1、砂砾石回填的位置、尺寸、材料级配、粒径范围符合施工图纸的规定。

2、砂砾石层与相邻层次之间的材料界线分明。分段铺筑时,必须做好接缝处各层之间的连接,防止产生层间错动或折断现象。

CJT502-2016 卡压式铜管件3、砂砾石填筑施工参数:经压实后砂砾石相对密度不小于设计规定值。

4、填筑碾压单元分界处理

填筑过程中存在填筑结合部位,在这些部位施工时,预留坡的坡比符合规范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削坡处理,利用反铲将松料挖下铺平,然后碾压,或在后填筑新料时,靠近先填筑坡脚处留一沟槽,推土机在后填筑区铺料时,同时对先填筑的坡面进行修坡,边修坡边填至预先留下的沟槽中,同时采用台阶收坡法,填筑新料时用碾压机进行骑缝碾压。

7.3.5接合部位填筑

本工程回填接合部位主要集中在与边坡、混凝土墙及各分段接合处等部位的处理。由于靠近边坡、混凝土墙等部位,大型机械无法到位,因此京原漫水桥高压水射流破碎施工方案,这些部位的铺料、碾压须辅以人工配合小型夯实器具进行施工。同时,铺料厚度控制在10cm左右分层夯实。分段接合部位每层必须错缝施工,垂直碾压方向错缝长度为3m。同时,相邻段在土料铺设前须对接合面按1:3的坡比进行削坡,并将接合面进行刨毛处理。与混凝土墙等接合部位,回填前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将建筑物表面湿润,边涂浓浆、边铺土、边夯实,涂浆高度应与铺土厚度一致,涂层厚度3~5mm,并与下部涂层接合。严禁泥浆干涸后再铺土、夯实。泥浆的浓度为1:2.5~1:3.0。

开工前施工技术人员、测量人员要熟悉图纸,掌握现场测量桩及水准点的位置尺寸,同监理工程师办理验桩、验线手续。施工要配备专职测量人员进行质量控制。开挖前详细测量原始地形图,为准确计算工程量提供依据。开挖过程中测量人员及时测量开挖规格,满足设计及安全要求。开挖完成后校核永久边坡、平整度、排水沟等尺寸,满足设计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