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云万高速公路J1合同段施工组织设计注:上述人员是按一个隧道作业班组配置(分两个隧道作业队)
配120KW发电机过渡,同时作为备用电源。洞外低压供电线路采用三相五线制架空线,洞内采用电缆线供电。
2.5.3.隧道施工用水:根据现场条件,洞口左、右水源较丰富,分左、右修建高位蓄水池供水:左端水池供生活及拌和楼用水,右端500m3高位水池供洞内开挖机械及防止岩爆发生时喷水,空压机房用水则采取地下水。
2.5.4.隧道高压供风:在洞口右侧建风站一座,分别安装3台22m3/min垂直布塑施工方案,3台20m3/min电动空压机。
2.5.5.施工生产、生活用房:由于洞口两边地形较复杂、施工用房均在红线外租地搭设——办公室搭建在进场公路边缘,占地1500m2,用彩钢活
动板房建成;生活用房大部分租借当地居民用房;试验室、库房建在临近洞口及材料运输入口处,方便原材料收、发、检测;搅拌站设在洞口左边,一部分利用红线内土地,另新租用2100m2作为砂、石、水泥、外加剂堆场;洞口右边设置木工、型钢加工车间及空压机房。
根据J1合同段的施工特点,两条隧道进口平行走,我局成立“中建五局重庆云万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经理部”,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全面履行本合同段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项目经理部实行统一管理体制,下设六部二室,三个施工队伍,详见:J1合同段组织机构框图。由“六部二室”构成项目和管理班子,由隧道一队、二队、路基作业队构成项目作业层,充分发挥我局参战人员和设备的总体优势。
J1合同段组织机构框图
我部在签约七日内组织先遣人员进场,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同时组织后方人员、设备、材料分期分批进入施工现场,在短期内形成了施工生产能力。工程主要材料(钢材、木材、水泥、火工产品、油料)在重庆市万州及云阳及临近的湖南、湖北采购,用汽车运入工地。砂、石用云阳县、高阳产机制砂,石灰岩碎石;长江产卵石加工成的碎石及岳阳产粗砂。
J1合同段划分三个作业队施工:
a、左洞:隧道一队负责左洞K170+460~K171+750开挖、初期支付出渣及衬砌,全长1290m,其中Ⅱ类围岩100m,Ⅲ类围岩630m,Ⅳ类围岩560m。
b、右洞:隧道二队负责右洞K170+454~K171+750开挖、初期支付出渣及衬砌,全长1296m,其中Ⅱ类围岩106m,Ⅲ类围岩255m,Ⅳ类围岩935m。
c、路基土石方队负责40m路基开挖及路基防护工程。
在26个月内保质保量完成合同规定的全部工程项目。
3.4、施工计划进度表:
3.5、主要施工机械计划见13页表
3.6、测量及试验设备计划见下表:
1000、500、250、100
150×150×150
7.07×7.07×7.07
1,2,5,7,10,20,30,50
隧道一队139人,隧道二队139人,见前页表1,路基土石方队30人。
3.8、主要材料计划如下表:
Ⅱ浅管型I18工字钢架
Ⅱ浅管(c)型I18工字钢架
¢300钢筋混凝土中央排水管
无纺布(300g/m2)
四、施工方案及主要施工方法
4.1、总体施工方案及部署
开挖按Ⅱ、Ⅲ、Ⅳ类围岩分别考虑,Ⅱ、Ⅲ类围岩地段开挖按先拱后墙法,Ⅳ类围岩全段面一次成型法。洞口施工方案结合路堑的开挖、防护一并考虑,采用先拱后墙锁口进洞。
对于Ⅱ、Ⅲ类围岩地面的施工难度大,必须采取适当辅助施工措施与衬砌支护相结合。洞口地段围岩埋深较浅,并受岩体节理、破碎带的影响,围岩自稳定性能差。为了安全、顺利进洞,分别在左洞K170+481和右洞K170+475段长59m和61m处,采取管栅与初期支护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完成。
4.2.1.洞口边仰坡处理:首先清除洞口上方三处危岩,测量工放好仰坡开挖线后,在仰坡外围5m进行截水沟开挖、砌筑,用M7.5水泥砂浆砌50cm×50cm片石沟,沟壁平整,沟底平顺,排泄畅通、无阻隔水现象,并按实际情况径流排放到天然排水系统中。
洞口仰坡开挖:采用由上至下的开挖方式,洞口仰坡由于是土质边坡,采用挖掘机削坡并辅以人工从上至下进行修刷,达到设计坡比要求后立即进行喷锚支护。
4.2.2.路基及土石方开挖:采用挖掘机开挖,自卸汽车运土至指定弃土场;根据边坡高度按设计要求放坡辅以人工进行修刷。路基开挖后立即进行两条纵向盲沟施工,并与隧道进口拱底的盲沟相接,中央排水管按设计顺解路基边沟,以排出隧道内及路基边坡浸水,,沟底浇筑30cm厚C15砼,以提高渗沟的支撑作用,盲沟纵坡不小于0.5%,沟底埋设两根10cm打孔波纹管;必须保证反滤层施工质量及渗入土工布质量。
4.2.3.明洞施工:开挖时采用挖掘机按设计尺寸位置挖出明洞位置,避免对洞门仰坡及边坡的扰动,并立即进行边坡喷锚及支护。待洞门外大管棚施作后进行仰拱的施作。基础用ф42注浆小导管加固,长5m,间、排距1.5m,梅花形布设。
4.2.3.1.在进行衬砌施工时应注意:
a、灌注砼时应复测中线和高程,衬砌不得侵入设计轮廓线;
b、拱圈应按断面要求制作定型挡头板、外模板和骨架,并应采取防止走模、渗漏、跑浆的措施,而且在浇筑混凝土时连续进行,不得中断;
c、采取跳槽墙浇筑拱圈时,应加强对拱脚的基底处理,保持拱脚稳定,当拱脚基底过深时,应浇筑基础托梁,必要时加设锚杆使拱脚混凝土与岩壁连接牢固,防止拱脚基底松动沉落;
d、浇筑拱圈混凝土到达设计强度70%以上时,方可拆除内外支模拱架。
明洞防水施工:在拱圈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50%后,拱圈背部以砂浆抹平整,设置防水层。在拱背涂上一层热沥青后,立即从下向上敷设卷材防水层;敷设时应粘贴紧密,相互搭接错缝,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并向隧道内拱壁延伸不小于0.5m,涂抹水泥砂浆厚20mm,拱背上铺设粘土隔水层,按图纸要求选用粘性好,无杂质、无石块地黏土分层夯实,并与边坡、仰坡搭接良好,封闭严密。并在拱背设¢50HDPE打孔波纹管用于洞顶横向排水,每3m设置一道,纵向排水管沿洞门墙背向下引出排至路基边沟。
4.2.3.2.在进行回填施工时应注意:墙背回填应两侧同时进行。墙底部应铺填0.5~1.0m厚碎石并夯实,然后向上回填。石质地层中墙背与岩壁空隙不大时,可采用与墙身同级混凝土回填;空隙较大时,可采用片石混凝土或M5浆砌片石回填密实。土质地层,应将墙背坡面开凿成台阶状,用干砌片石分层码砌,缝隙用碎石填塞紧实,不得任意抛填土石。拱背回填应对称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得大于0.3m,其两侧高差不大于0.5m。回填至拱顶齐平后,应立即分层满铺填筑至要求高度。使用机械回填应待拱圈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且由人工夯实填至拱顶以上1.0m后方可进行,在回填土石方全部完成后方可撤除拱架。
4.2.4.Ⅱ管浅超前ф108大管棚施工方法:
在明洞开挖时,由于管棚左线长59M,右线61M,可分别按两次搭设管棚约30M长为一段,至挂洞门口段预留7m长,土方开挖高度只至拱部1200范围内,便于搭设导向管和工作平台。先对挂口洞门处的边仰坡用不短于4m长的ф27自进式锚杆防护,间、排距1.5m,梅花形布设,同时挂6.5钢筋网(网格30cm×30cm),并喷C20砼,厚10cm;另对隧道拱部1200开挖轮廓线加密布置ф27自进式锚杆,外插角100~300,长度大于4m,间、排距40cm呈梅花形布置。洞口开挖进尺长1.2m,洞内架立三榀18#工字钢拱架间距0.6M。在洞口处工作平台上按管棚规定方位上,另外架立三榀钢拱架(间距1.4m),按管棚分布位置焊接固定导向孔口管(ф127,长4m),洞内部分网喷砼厚25cm。
钻孔机械选用300型地质钻机,每个洞口分设两台从左至右按已安装好的导向管位置钻孔,钻头直径ф90,每进尺一段(约3m左右),ф108套管就跟进一段(套管前端焊接合金齿形钻头,同管壁厚)。套管选用ф108×6的无缝热轧钢管,长度为30m左右分段安装,每段3m,两段之间用丝扣连接,其打设仰角按20考虑。钢管上需钻水泥注浆孔,孔径12mm,间距为15cm,呈梅花形布置。导管尾部3m不钻孔,作为止浆段。导管进入30m左右后,先用钻具清孔、冲洗,然后下钢筋笼,插入注浆管,充填水泥浆。水泥浆水灰比控制在0.5:1.5~1.0:1.5之间,注浆初压力为0.5~1.0Mpa,终压力为2.0~2.5Mpa,注浆结束后用M10水泥砂浆填充,达到先支护后开挖的超前支护目的。详见28页:大管棚构造图。
当上部开挖长度<20m时,按上述方法继续对第二段管棚进行施作,即对拱墙部位进行开挖、支护,方法同上。拱墙部位定位锚杆可利用系统锚杆。拱墙部位施作完后即对仰拱及时施作:基础用ф42注浆小导管加固,长5m,间、排距1.5m,梅花形布设;初喷C20砼后加设18#工字钢(间距60cm),浇筑C25钢筋混凝土仰拱厚60cm,最后回填C15片石砼。隧道中部按设计安设ф300mm中央排水管。
大管棚施作完后,立即进行二次衬砌的施作,以防围岩发生较大变形。
4.2.5.Ⅱ超浅超前ф42注浆小导管施工方法:
注浆小导管采用分层开挖方法,详见31页:II超浅开挖工艺流程图图。
注水泥砂浆(W/C=0.5~0.8),以充填导管孔;注浆压力0.5~1.0Mpa。小导管前端应从钢架腹部穿过,导管就位后,后端应焊在钢架上。
当上部开挖长度<20m时即对拱墙部位进行开挖、支护,方法同拱部围岩开挖方式。及时量测、检查,对异状或变形量较大处进行变更加固,可作临时仰拱,其构造可用16#工字钢加工成横向梁,在栅格拱架的拱角处焊上L100mm×100mm×10mm的角钢,使底梁与其顶紧,若地压力大时采取焊接后再喷射20cm厚砼,待下部开挖施作正式仰拱后再拆除。
4.2.6.Ⅲ类围岩开挖方法:
4.2.6.1.开挖工艺框图见34页:Ⅲ类围岩开挖工艺流程
4.2.6.2.开挖注意事项:
台阶数不宜过多,台阶长度要适当,一般以一个台阶垂直开挖到底,保持平台长2.5~3.0m为好,易于掌握炮眼深度和减少翻渣工作量,装渣机械紧跟提高装渣的速度,减少清渣距离以提高装渣运输效率。应根据两个
条件来确定台阶长度;一是初期支护形成闭合断面的时间要求,围岩稳定性愈差,闭合时间要求愈短;二是上半部断面施工开挖,支护,出渣等机械设备所需的空间大小的要求,适应循环作业的准备;
个别破碎地段可配合喷锚支护和挂钢筋网施工。如遇到局部地段石质变坏,围岩稳定性较差时,应及时架设临时支护或考虑变换施工方法,留好拱角平台,采用先拱后墙法施工,以防止落石和崩塌;
应解决上下部半断面作业的相互干扰的问题。微台阶基本是合为一个工作面进行同步掘进;短台阶上下部作业相互干扰较大,要注意作业施工组织,质量监控和安全管理;长台阶基本上下部作业面已拉开,干扰较小;
上部开挖时,因临空面较大,易使爆破面渣块过大,不利于装渣,应适当密布中小炮眼。对于下部开挖时,应注意上部的稳定,必须控制下部开挖厚度和用药量,并采取防护措施,避免损伤拱圈及确保施工安全。若围岩稳定性较好,则可以采用分段顺序开挖;若围岩稳定性较差,则应缩短下部掘进循环进尺;若围岩稳定性更差,则可以左右错开,或先拉中槽后挖边墙。
布置下半段面炮眼时,考虑到两个临空面,爆破时石渣向上抛掷会打坏临时支付的混凝土喷层,故第一排炮眼的最小抵抗线以下1.1m左右为宜。
防止了飞石对拱部临时支支护的冲击。
钻孔,凿岩机系国产YT28型钻机,钻头直径42~38mm,上半段面上部钻眼在临时平台上进行,下半段面钻眼在台车(自制)平台上进行。
4.2.7.Ⅲ类围岩初期支护:
拱架由Ф22主筋,ф10蹬筋及ф6.5箍筋焊接而成,各单元端部焊接连接角钢以螺栓连接;纵向钢架间设连接钢筋Ф22,
其环向间距1m,内外侧交错布置焊接;钢架定位锚杆可利用系统锚杆;栅格钢架与初喷砼必须紧密接触,空隙处用C25砼300mm×200mm垫块楔紧。对围岩布设Ф25中空注浆锚杆,锚杆按梅花形布设,纵向间距为80cm,横向间距为90cm;复喷C20砼,平均厚度20cm,对格栅钢架保护层厚度不小于4cm。
4.2.8.Ⅳ类围岩开挖方法:对于拱部岩体完整(主要呈大块状砌体结构)的砂岩,采取全断面法开挖。
4.2.8.1.钻爆设计:测量人员利用全站仪直接在掌子面上布点,用红油漆绘出开挖面的中线和轮廓线,标出炮眼位置。
开挖轮廓线应在设计值的基础上适当加大5~7cmT/CCGA 90003-2020 混合气体的分类:氧化性分类.pdf,以抵消由于围岩开挖后失去部分约束而产生向隧道方向的收缩变形。
4.2.8.2.初期支护:
五、主要施工工序及施工工艺:
5.1、隧道内三管两线布置:
5.1.1.隧道施工用电:本公路隧道施工用电以当地输电线路供电为主,备用发动机为辅。隧道进口上方安装630KV和400KV变压器各一台,供应全部生产及生活用电。
5.1.2.隧道施工用水:根据现场条件,在距离隧道进口端400m处的三垭处修建一个高位水池容量500m³,水源较丰富,不需电能抽水,直接从高位水池用Ф100mm钢管供水,可确保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
5#钢筋工程施工方案5.1.3.隧道三管两线布置:见附图
5.1.3.1.隧道通风采用轴流式55KW鼓风机2台进行送风,采用软质风管悬挂于边墙一侧2.0m处,进行压入式通风。
5.1.3.2.隧道动力线、照明线设置,动力线,、照明线分开安装在另一侧的边墙顶部边缘上2.0~2.5m。高压水管和高压风管安装在通风管同侧临时水沟上方。隧道底部设置施工道路,顺纵坡段两侧分别设置排水沟自流排水(排水沟不得侵入边墙基础,并防止基础被浸泡)于洞外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