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施工韩村河镇罗家峪、孤山口村土地整治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北京市房山施工韩村河镇罗家峪、孤山口村土地整治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60.77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北京市房山施工韩村河镇罗家峪、孤山口村土地整治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北京碧鑫水务建设有限公司

项目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内,共两个片区,分别位于罗家峪、孤山口村内。由于项目区现状边界主要是以现有坡度小于25°的坡面,兼考虑与周边耕地的联接进行人为的划分,在划分边界时除未利用地外也划入了部分周边的旱地,但项目区四至边界不明显。罗家峪片区位于罗家峪村宅基地西南部的5号、9号、42号、15号、10号、11号图斑内,四至无明显地物,地理位置为东经115°49ˊ36"~115°50ˊ12",北纬39°37ˊ06"~39°36ˊ45"。孤山口片区位于孤山口村宅基地西南部的81号、58号、59号图斑内,四至无明显地物,地理位置为东经115°50ˊ20"~115°50ˊ38",北纬39°37ˊ43"~39°37ˊ59"。项目区共涉及韩村河镇的罗家峪、孤山口两个行政村,土地权属为集体土地。

项目区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季风气候十分明显,春、夏、秋、科四季分明。冬季多行西北风,天气明朗少雨,寒冷干燥。夏季多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尤多暴雨,易发生洪涝。春季干旱少雨,增温快。冬季秋高气爽,少雨,降温快。年均无霜期为200天,多年平均温度11.6℃,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4224℃。

受大陆季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房山区降雨量在年际和地区间分布不均,多处(1951~2003年)平均降水量为590.4mm,多年汛期(6~9)月份平均降水量为567.0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85%,多以暴雨的形式形成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

房山区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080~1140mm,年内蒸发量以4、5、6月最大,占全年的45%,冬季3月最小高层爬架施工方案,仅占全年的10%,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400~450mm,东南平原区大于西北山区。干旱指数为1.77~1.87。

冬季盛行偏北和西北风,夏季盛行西南和偏南风,全年以春季风速最大,冬季次之,夏季风速最小,年平均风速1.8m/s。大风(瞬时风速≥17m/s,风力8级)主要集中在冬春季,且持续时间长,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5天。最大积雪深度24cm,最大冻土深度为85cm。

根据1981年房山土壤普查中岳各庄公社(现已合并到韩村镇)土壤图及其说明书,项目区土壤类型为褐土,土层薄,土体旱象重,结构差,具体到两个项目区:孤山口片区属于轻壤质薄层石灰岩山区淋溶褐土,土层较薄,一般在30cm左右;罗家峪片区属于轻壤质厚层梯田洪积——冲积物石灰性褐土,其表层土壤松散,通透性良好,质地为轻壤,心土和底土层较为紧实,质地为轻壤。

房山地区主要有旱、涝、虫、雹、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以涝灾、、旱灾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大。由于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在春季降雨量很少,项目区内易形成春旱,由于项目区地处丘陵山区,在夏季雨量大时易发生洪灾。

据2004年统计资料,项目区所在的韩村河镇总人口3.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1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6944元。本项目涉及的罗家峪、孤山口村经济情况在韩村河镇27个行政村中属于下游水平。

项目区内现种有玉米、红薯、核桃、山杏等经济作物,其中罗家峪村以玉米、红薯为主,孤山口村以玉米和核桃、山杏经济树种为主。由于项目区地处丘陵山区,且水、电等农用配套设施不齐全,目前项目区农作物多为一季春玉米。

项目区所属村庄通过岳圣公路和其他“村村通”公路工程与外界有着很好的联系,但是受地形地貌和经济条件制约,加之项目区内地类多为未利用地,项目区内无成型道路,只有几段土路。

项目区内情况:项目区内没有人工修建的大沟大渠,只有自然形成的冲沟可以利用,其中罗家峪片区有1条冲沟,孤山口咱家区有2条冲沟。另外,在罗家峪片区内有一眼废弃的大眼井。

项目区周边情况:罗家峪片区东北部有一座已建的蓄水池(距离项目区70米左右)和天然冲的冲沟(距离项目区60米左右),东南部为成形的河沟(河名不详,为牤牛河一支流,常年无水);孤山口片区周边只有天然冲出的冲沟,其与片区内部冲沟相连。

项目区内无任何电力设施,最近的高压线架设在村宅基地附近以及村间道路延线上,罗家峪片区距离压线为1300米左右,孤山口片区距高压线为1100米左右(数据从1:10000地形图上量得)。

项目区总建设规模为462.2亩,其中罗家峪片区304.1亩,孤山口片区158.1亩,均为集体所有。

项目区内农用地49.2亩,包括耕地、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其中耕地多为山前缓坡地,部分已被开垦为梯田;农村道路为罗家峪片区北部边界处的土路;农田水利用地为;罗家峪片区东南边界处的河沟用地。

1、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3、因地制宜地开发整理,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

4、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5、改善土地利用条件,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6、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7、依法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1、分析项目区基本情况,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布局。

2、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本项目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把现有未利用土地开发整理为标准耕地,使项目区新增耕地率应保证在60%以上;并对项目区内原有耕地重新规划,并配套必要的农田水利设施。

3、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团,细化规划设计方案,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项目区农作物抗灾能力,保证项目区内农业生产安全;

4、合理而布局电力、道路和农田防护林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5、修筑浆砌石挡墙,保证项目区防洪能力,兼起到护路作用;

6、对项目投资进行预算;

7、进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评价;

8、制定施工组织方案等;

9、提出项目实施管理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埋地硬聚氯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7:2000)

《北京市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标准格式》(2005年1月)

2.3.3设计资料依据

《北京市主要行业用水定额》(2002.1.1执行)

《北京市房山区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1992年)》

《北京市房山区农业综合自然区划报告(1991年)》

《房山区水旱灾害(2003年)》

《房山区水资源普查与水利化区划报告(1991年)》

《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下中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5.4)

《房山区韩村河镇下中院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05.5)

《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集中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3.3)

《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供水水源地水文地质调查阶段报告》(2003.1)

《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供水水源地水文地质简图》(2004.3)

《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镇供水水源地地下水等水位线图》(2004.3)

《房山区韩村河镇土地利用现状图(2003.10)》

水井验收报告书(2份)

房山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台帐(2004年)

项目区实测地形图(1:1000)

在分析项目区基础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的要求,结合相关规划,提出本项目的规划标准。

2.4.1土地平整工程

由于地形地势差别较大,所以,整理规划不对田块大小统一要求,而是根据地形地势因地制宜设计。对现有<25°坡地实施坡改梯技术,坡改梯设计中,按“等高不等宽、真埂为主、弯埂为铺、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沿等高线修成梯田。对于已有的梯田以及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主要进行田块内部的土地平整工作,部分进行田块的合并。通过土地平整工程,达到保土、保水、保肥的要求。

两相邻梯田的田面高差为1.5m。

田坎设计标准按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暴雨,1日排出设计。

灌溉采用低压管道灌溉方式,灌溉保证率为75%;排水采用明沟排水系统,排水标准为10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出。

为了方便农业生产与管理,有利于机械化耕作,项目区内应有完善的道路系统。规划道路分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其中田间道路宽设计为4m,采用泥结碎石路面,路面坡度小于15°;生产路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生产路宽设计为2m,采用土质路面,部分坡度陡的地方以阶梯代替生产路。

项目区防护林只设护路林,采用疏林结构,布置在田间道的两侧,每条林带种树1行,树间距3m,树种为毛白杨。

2.5.1工程总体规划方案

项目区采用井灌,为了适应井灌区单井控制面积不宜太大并利于土地使用者管理,将项目区规划为3个独立的灌溉小区,分别由3眼机井控制。其他工程则依据3个灌溉小区的格局来进行规划。

2、输配水工程:考虑到项目区土体中含有砾石,且土层较薄,管道采用地面回设的方式,部分地段采用地埋的方式,这对于管道的而锈蚀和外刚度要求较高,因此本次规划选取球墨铸铁管为管道的材料。

3、排水工程:在考虑项目区内部汇水的同时还考虑了项目区外上部山坡的汇水面积,并沿等高线布设了截流沟;项目区内部排水在综合考虑地形、地貌以及田间道路和天然冲沟等各种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布设。最终排入项目区附近的集水池、内部和周边天然冲沟最终汇入牤牛河。

4、道路工程:规划道路分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其中田间道路宽设计为4m,采用泥结碎石路面,路面坡度小于15°,规划时尽量与项目区外的道路相联接;生产路宽设计为2m,生产路可按照项目区实际情况可大于15°修建,在太陡的地方可修建成台阶采用土质路面,部分坡度陡的地方以阶梯代替生产路。

5、护坡工程:由于项目区道路多沿原有冲沟而建,且规划原有冲沟作为排水沟的组成部分因此对原有冲沟两侧挡墙进行了修建工程。

6、防护林布局:项目区内的防护林布置在田间道的两侧。

某基础压密注浆施工方案-secret2.5.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3.1.1土地平整工程布局

项目区土地夹带除受地形地貌、灌溉水源和灌排水情况的影响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向,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由于项目区整理后规划种植为梨树,结合项目区地形条件,本项目坡地按“等高不等宽、真埂为主、弯埂为铺、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以1.5米高的田埂整理为水平梯田,即可减少工程量,又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对于原有的梯田,归并原有田坎,新修部分田坎,并平整原有梯田。

本项目土地平整采用局部平整方式,单个梯田内土地平整的填挖方尽可能限制在本单元内部;推高填低,尽可能做到挖填平衡,相邻梯田之间平整后的高差作为相邻梯田的高差。由于地形地势差别较大,所以,整理规划不对田块大小统一要求,而是根据地形地势因地制宜设计。

由于项目区内原有荒草地与裸岩地有30cm左右厚度不等的表土层,因此未对荒草地与裸岩地进行客土,而是通过对表喜忧参半土(土地平整Ⅱ类土)的收集和调配,满足耕作的需要,一方面节省了投资,一方面更符合当地实际施工条件。

田埂高度与田面宽度、地面坡度等因素有关,田埂太高,不但修筑困难,费工费时,而且容易损坏崩塌。因而要根据土质好坏、坡度大小和方便耕作等条件来确定。田埂外坡越缓,安全稳定性越好,但占地和用工量增大;反之田埂外坡较陡,占地和用工量减小,但安全稳定性较差。因此田埂边坡的确定,以能使田埂稳定而又少占耕地为原则。

坡改梯就是平整坡地为水平梯田,田埂应随弯就直,横向整平,不起波浪,基底呈逆坡,外高内低。对现有<25°坡地以1.5米高的石埂整理为梯田,石埂外坡坡度取75°,内坡均取90°,项宽0.4m,块石之间应互相嵌实咬紧,石缝错开,分层砌筑,从而保证石坎稳定,不垮塌。石坎埋入地下部分作为基础,以防止耕作掏挖造成石坎坍塌,基础埋深选定为0.3m,基础必须置于坚硬的基岩或土质上。石埂顶修建土质田埂,其大小根据设计暴雨净雨深加一定的安全超高确定,本次规划设计田埂顶宽0.3m,底宽0.4m,其顶高出田面均为0.25m;本项目区已有部分石埂,高度2米以上,大部分给予保留。详见单体设计图。

据计算书2.2.2节分析GB/T39049-2020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修复技术指南.pdf,项目区总石方量的汇总结果如下表所示。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