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厦门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第二次公示(简本含图件).doc - 第 ...

附件:厦门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第二次公示(简本含图件).doc - 第 ...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779.26K
标准类别:建筑图纸
资源属性:
VIP资源

附件:厦门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第二次公示(简本含图件).doc - 第 ...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截取文档部分内容,仅供参考

附件:厦门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第二次公示(简本含图件).doc - 第 ...

厦门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是为改善海沧湾的生态环境、提升航运条件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本项目第二次公示简本主要围绕工程概况、整治目标、技术方案及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展开,旨在向公众透明化展示项目的具体内容和预期效果。

工程位于厦门市海沧区海沧湾,计划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准施工,对湾区内沉积严重的淤泥进行清理,优化航道深度,提高通航能力。同时,结合生态修复措施,减少清淤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保护海域生态系统平衡。本次公示还附有详细图件,包括工程范围示意图、清淤前后对比图以及环境监测点位分布图等,便于公众直观了解工程进展与成效。

整个工程预计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以核心航道区域为重点,逐步扩展至周边浅水区。此外,项目团队将严格执行环保标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期间的悬浮物扩散,并定期开展水质监测,确保整治活动不对周边海域造成二次污染。通过此次整治,海沧湾有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

为确保减少挖泥对周边的污染,促进文明施工,疏浚时尽可能避免选在涨潮时开挖,减少泥土的扩散流失。同时,在开挖过程中及时通知海管区工作人员对淤泥进行检测,以防有放射性物质对海域周边的影响。

施工按规范和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db22/t 5128-2022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减少海面污染,船舶按规定航线进出,确保施工顺利完成。

采用绞吸式挖泥船疏浚、管道输送的方法进行吹填。按照输泥管最短的原则,采用近吹远、远吹近的原则进行吹填。

施工准备 → 浚前测量 → 船组进场 → 挖泥 → 竣工测量 → 验收

根据自然条件,8m3抓斗挖泥船按每天工作20小时计,每船组每小时产量400m3,每天产量约8000 m3,每月总产量96万m3,清淤总量1880万方大约需开挖23个月,船舶调遣等1个月,总工期24个月。

3.2.3 施工组织计划

(1)施工期水、电、通信及施工道路

施工期施工用水及生活用水、用电、通信可以依托海沧区现有市政水、电、信设施。

近几年厦门开展滩涂整治围填造地,先后有环东海域清淤整治工程、厦门航空港区港联动区与货运配套区围填工程和高集海堤开口改造工程等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在清淤造地方面有实力的施工队伍很多,可供业主择优选择施工队伍。

本工程主要是清淤施工,基本不需要砂、石等地方材料。

(4)征地、拆迁安置条件

海沧湾海域整治清淤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工作,前期的普查工作已经完成,农民转产转业也在有序的开展中。

3.2.4 项目土方平衡

本工程滩涂清淤1880万m3,所挖淤泥主要弃至大嶝东部垦区、大嶝航空城仓储一期工程、大嶝航空城物流一期工程。大嶝东部垦区、大嶝航空城仓储一期工程、大嶝航空城物流一期工程环评俱已批复,其中大嶝东部垦区约161.6hm2,可消纳淤泥量为600万m3;大嶝航空城仓储一期工程约49.17 hm2,可消纳淤泥270.5万m3;大嶝航空城物流一期工程约47.85 hm2,可消纳淤泥248.8万m3;共可消纳淤泥量1119.3万m3。尚余有760.7万m3淤泥运至东碇岛倾废。

4.1 本工程建设产生的主要污染源分析

4.1.1 水污染源影响源及源强分析

悬浮泥沙入海主要发生在抓斗上下作业过程,水下挖泥悬浮泥砂产生量约为2.08kg/s。

4.1.2 噪声污染源及源强

施工期主要噪声源是施工机械(主要为船舶等)噪声等。

4.1.3 大气污染源

施工过程中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施工船舶产生的燃油废气,主要污染物有SO2、CO及NOX等。

4.2 本工程非污染环境影响源及其影响分析

4.2.1 对局部海域水动力和冲淤变化的影响

清淤结束后,由于疏浚清淤,水深变深,涨落潮量都有一定程度不同的增加。工程前后清淤区及附近海域水文泥沙可能发生变化。

4.2.2 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施工过程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疏浚物沉降后覆盖到其附近海床上,成为新的表层沉积物,疏浚物中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的含量直接影响到倾倒区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含量。

(2) 悬浮泥沙入海对浮游生物、中华白海豚的影响

对浮游生物的影响首先反映在入海泥沙将导致海水的混浊度增大,透明度降低,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此外,还表现在对浮游动物的生长率、摄食率等的影响。海水中悬浮物对虾、蟹类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许多方面对鱼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次清淤工程所在海域处在中华白海豚核心区,施工过程产生的疏浚悬浮泥沙入海、施工噪声干扰等将对附近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3) 清淤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清淤过程对底栖生物的直接影响首先表现在疏浚区范围内的底栖生物将被彻底地损伤破坏,此外,吹填所激起悬浮泥沙的二次沉淀也将掩埋挖泥区附近的底栖生物,从而对挖泥区附近的底栖生物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施工结束后,清淤区内的底栖生物会慢慢恢复。

(4) 清淤对红树林的影响

工程区清淤区中分布着部分红树林,施工过程将对红树林进行挖除,使该区域红树林面积减小。

(5) 清淤对中华白海豚和白鹭的影响

项目工程位于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的核心区内,施工过程可能对中华白海豚产生一定影响。

滩涂湿地是白鹭觅食的重要场所,工程将海沧湾周边的滩涂大部分清挖掉,将对白鹭觅食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工程施工噪声也将对白鹭产生一定影响。

4.2.3社会环境影响

(1)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能改善周边海域景观,提升海沧湾周边地区品质。

(2) 项目工程将占用部分养殖面积,主要养殖海蛎、缢蛏等;是东屿村、贞庵村、石塘村等村庄附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项目建设后将对这部分长期以养殖为生的渔民造成严重影响。

(3) 工程施工后,对该区域水动力和冲淤条件改变,对航道、码头、大桥、海岛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

4.2.4施工期环境风险

项目环境事故风险主要来自施工船舶事故溢油环境风险。

5.1 海域环境质量现状

(1)海域水环境质量现状

(2)海域沉积物质量现状

评价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有机碳、油类、重金属等参数符合国家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硫化物4号含量较高,符合国家三类标准,2号站含量很高,超过国家三类标准,海区其余站位硫化物含量均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

(3)海洋生物质量现状

生物体质量牡蛎汞、砷、铬含量均符合国家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铜含量符合国家海洋生物质量三类标准;铅、镉含量符合国家海洋生物质量二类标准;锌超过国家海洋生物质量三类标准;石油烃污染国家海洋生物质量三类标准。

5.2 海域生物生态现状

(1)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叶绿素变化范围2.97~5.28mg/m3,表、底层平均分别为3.82和3.99 mg/m3;高值(> 4 mg/m3)分布见于鼓浪屿西南海域和海沧大桥附近,中部水域在3~4 mg/m3之间,表、底层分布相似 。

初级生产力的分布与叶绿素a的分布趋势略有不同,其变化范围51.02~323.47mgC/m2.d,平均201.46 mgC/m2.d,高值区分布于调查海域的东侧。

与历史资料相比db34/t 4021-2021 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技术标准,初级生产力与叶绿素值均未见明显变化。

本次调查站位分布在厦门西海域,浮游植物数量和生态学指标反映了水域的水文环境特征。总体上嵩鼓水道、海沧大桥站位和筼筜湖外水体细胞密度较高。这些高密度浮游植物与宝珠屿周围水域、九龙江以及筼筜湖高含量的营养盐输入有关。这些站位上述表层或者底层水体中的优势种有较高密度,特别是中肋骨条藻和柔弱拟菱形藻可说明水体的富营养状态。

此外,此次调查发现,调查海区站位多数种类数量较高,说明水域已经进入春季,浮游植物数量较高,同时种类数量也逐渐丰富。这与1个星期前东山湾调查的结果很不一样。4月中旬东山湾的水样中,种类数量和多样性都比较低,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仍然处于冬季状态。

本次调查共录浮游动物29种,此外,还记录了若干类阶段性浮游幼虫等。主要种类为中华假磷虾、拿卡箭虫、嵊山秀氏水母、中华哲水蚤、球型侧腕水母、蟹形和平水母、瘦尾胸刺水蚤和真哲唇角水蚤。

调查期间测区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值和总个体密度均值分别(394.29mg/m3)和(95.95 ind/m3),明显高于2008年4月在邻近水域的惠安大港水域(99.4 mg/m3和55.2 ind/m3)的调查结果,但总个体密度低于闽江口水域的(130.3 ind/m3), 在平面分布上,总生物量 (91.1~1554.6mg/m3)和总个体密度(8.9~359.4 ind/m3 )均以测区鼓浪屿西部水域最为密集。

不同性质水系的动态制约了浮游动物的分布状况,一些生态属性有别的物种(如近岸暖温种和近岸暖水种)同时成为测区优势种。而且还出现个别河口性种类,体现了调查期间湾外混合水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本次调查所获标本,经初步鉴定共有底栖生物67种,隶属于6门,41科,其中以多毛类种数最多有48种,占总种数的71.64%;其次为节肢动物为13种,占19.40%,软体动物只有1种,占1.49%;棘皮动物有2种,占2.99%;其它动物有3种,占4.48%。优势种和主要种有:环节动物的丝鳃稚齿虫、西方似蛰虫、中蚓虫 、独毛虫、似蛰虫、多鳃卷吻沙蚕、不倒翁虫。甲壳动物的模糊新短眼蟹、夏威夷亮钩虾、日本大螯蜚。棘皮动物的棘刺锚参,纽形动物的纽虫,腔肠动物的渐狭沙海葵等。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在0.95~41.85 g/m2之间。

本次调查中,东屿潮间带生物已鉴定的种类共有45种,隶属于6门27科。其中多毛类28种,软体动物5种,节肢动物7种,其他动物4种,海藻有1种。多毛类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62.22%,软体动物占11.11%,节肢动物占15.56%中建某局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56p,三者构成软相潮间带生物主要类群,其余类群占有比例都较小在8.89%以下。

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东屿潮间带平均密度为271个/m2,平均生物量为99.89g/m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