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东平2号隧道基坑开挖及支护安全技术交底10.51~16.32
DK20+042.5两线结构最小距离横剖面图(单位:cm)
DK20+163.4两线结构关系横剖面图(单位:cm)
⑵淤泥(Q4mc1):层状分布于地表以下,一般厚5~16m,最厚可达30m,深灰色,灰黑色,流塑为主,含有机质,局部含少量粉细砂,Ⅱ级普通土。
⑶淤泥质土(Q4mc1):层状分布于地表以下,一般厚5~20m,最厚可达32m,深灰色河南大学宿舍施工组织设计,灰黑色,流塑为主,含有机质,局部含少量粉细砂,Ⅱ级普通土。
⑷粉质黏土(Q4mc1):层状分布地表或以透镜状分布于砂层中,厚1~10m不等,浅黄色,灰黄色,以黏粒为主,局部夹粉土及少量砂粒,黏性较强,硬塑为主,局部软塑。Ⅱ级普通土。
⑸粉质黏土(Q4el1):断续分布于基岩上方,厚1~5m不等,浅黄色,灰黄色,以黏粒为主,局部夹粉土及少量砂粒,硬塑为主,Ⅱ级普通土。
⑾细圆砾土(Q4mc6):呈透镜体状分布于砂层中,厚1~7m,浅灰色,砾石成份主要为石英岩、砂岩等,级配较好,中密,Ⅱ级普通土。
⑿粗圆砾土(Q4mc6):呈透镜体状分布于砂层中,厚1~5m,浅灰色,砾石成份主要为石英岩、砂岩等,级配较好,中密,Ⅲ级硬土。
2)下第三系始新统(E2)
砂岩(E2Ss):顶板埋深一般1~20m不等,棕红色为主,局部灰色、灰白色,泥质、钙质胶结,粉粒、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风化不均,全风化层厚约1~15m不等,Ⅲ级硬土。强风化层0.5~23m不等,Ⅳ级软石。弱风化层Ⅳ级软石。局部夹薄层砂质泥岩、砾岩。
3)白垩系下统(K1)
砂岩(K1Ss):顶板埋深一般5~45m,褐黄色、棕红色为主,局部灰色,泥质、铁质、钙质胶结,粉粒、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风化不均,全风化层厚约2~15m不等,Ⅲ级硬土,强风化层厚1~21m不等,Ⅳ级软石。弱风化层Ⅳ级软石。局部夹砂质泥岩。
1.2.2水文地质特征
本工程位于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为0~10m。根据含水层的特征,本段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风化裂隙水两种类型。
1)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海陆交互相砂及松散填土之中,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为0.5~2m,水量较大。地下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侧向动力补给为主,局部邻近河涌、水沟的地段,可能会出现与地表水体互为补给排泄关系。在施工和运营时,这类含水层的主要威胁来源于侧向动力补给和地表水体补给。
2)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中的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之中、含水层无明确界限,埋深和厚度很不稳定,其透水性主要取决于裂隙发育程度、岩石风化程度和含泥量。在天然状态下,基岩风化裂隙水含水层主要是接受第四系含水层的越流补给为主。由于强风化层的相对隔水作用,本含水层大多具有一定的承压性,其承压水头一般与第四系含水层相近。在施工和运营时,这类含水层的主要威胁来源于侧向动力补给。
沿线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一般无侵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一般具氯盐侵蚀。
1.2.3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
本线全段地形平坦,地下水位浅,不良地质类型主要为砂土液化及软土震陷。工程置于砂土液化带上时需加固地基土或采用桩基。当工程结构通过软土震陷带时,需要考虑软弱土震陷的影响。
场地范围内的特殊岩土主要有软土、人工填土、残积土及风化岩。
2)人工填土,普遍分布在范围内场地地表,成分主要为粉质黏土及砂,土体不均,结构松散,人工填土中不应直接放置工程基础,采取换填、清除、复合地基等工程措施进行地基处理;
3)残积土和风化岩,场地广泛分布的第四系残积土及下第三系、白垩系泥质粉砂岩、泥岩风化层,该层具遇水软化和暴露时间长易开裂等特点,在饱和状态下扰动后,极易软化变形,强度、承载力骤减。一般具弱膨胀性。隧道或基坑开挖后及时做好围护结构及防水措施,及时封闭工作面。
2.1.1施工前,采用物探技术和人工挖探槽对地下管线进行探明,如遇不明管线(沟),立即停止施工,上报相关人员及部门。
2.1.2施工前,按照设计要求布设好周边建筑物沉降、倾斜观测点及地表沉降点。
2.1.3施工前,做好弃土运输等设施,确保场地文明施工。
2.1.4做好场地硬化,特别是在重型设备行走的位置,保证不产生不均匀下沉,影响施工精度。
2.1.5严格执行“三检制”,如果上道工序检验不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根据总体安排。
东平2号隧道基坑施工期间设副经理1名,下设工程技术部、安全质量部、物资设备部、综合办公室、东平2号隧道架子队。
施工组织机构图详见下图。
根据工程规模及水文地质、工期要求及施工总体安排,合理安排土方开挖的施工顺序,本隧道工程分为八个区段进行开挖施工,土方开挖按照“分段、分层、分块、对称、平衡、限时”要点,遵循“竖向分层、纵向分段,随挖随撑”施工原则。在基坑四周硬化形成环形施工通道,环形道路20米宽,采用厚25cmC25砼浇筑
DK19+202~DK19+640
DK19+640~DK19+940
DK19+940~DK20+027
裕和路桥及百顺道段,下穿新城涌、百顺道
DK20+027~DK20+500
DK20+500~DK20+780
DK20+780~DK21+000
DK21+000~DK21+323
DK21+323~DK21+500
土方开挖工期计划为2014年3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本计划未考虑征地拆迁等影响,若因征地问题无法正常施工,则工期需相应顺延。具体个区段进度计划详见附图13。
3.1.1.1施工程序及方法
地下连续墙施工顺序采用间隔进行跳槽施工,即先进行Ⅰ期槽段施工然后才进行Ⅱ期槽段施工。挖槽方法:采用旋挖钻机、冲击钻完成导向孔,抓斗挖槽的方法成槽。主要施工工序为:测量定位→导墙制作→槽段划分→冲、抓成槽→钢筋网制安→水下砼灌注等,其施工流程如图3-1及图3-2所示。
3.1.1.2接头施工
地下连续墙接头要求保持一定的整体性,抗渗性。
3.1.1.3测量放线
测量放线工作是施工中重要的也是关键的一道工序。本工程使用全站仪一台套(配光电测距仪一台套、DJ2经纬仪2台)和S3水准仪一套进行测量放线。进场后首先对设计院提供的测量基准点、基准线进行复核。在原基准点和水准点的基础上建立施工控制网,并根据此控制网点按设计图纸提供的地下连续墙控制坐标进行施测。
3.1.1.4导墙制作及槽段划分
导墙是地下连续墙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沿地下连续墙中心线两侧设置的钢筋混凝土临时构筑物。其主要作用是作成槽机械的施工导向、控制标高和钢筋网定位标志,防止槽壁顶坍塌、支承施工机械、容蓄泥浆护壁,起挡土、承台、维持稳定液面的作用。
结合我单位以往地下连续墙施工经验,为了保证主体结构净空施工范围,避免连续墙侵入结构范围(侵限),经分析计算确定地下连续墙轴线外移100mm(即导墙施工时:外移100mm)。
导墙制作流程:测量定位→土方开挖→底板钢筋制安→立模→底板砼浇筑→拆模→中板、顶板钢筋制安→立模→中板、顶板砼浇筑→拆模、内支撑及回填粘土。
①导墙施工的技术措施:
1)为防止槽内泥浆渗漏及导墙沟槽开挖过程土体扰动而导致地面水及地下水渗入沟槽,导墙外侧必须用粘性土分层回填并夯实。
3)导墙拆模后,立即在两片导墙间加设80*80横向支撑,支撑间距为2000mm,上下各一道。
②导墙施工偏差,必须按下列要求控制:
1)导向墙应平行于连续墙中心线,其允许偏差为±10mm。
2)导墙内壁面垂直度偏差≤0.33%。
3)导墙之间的净距偏差≤±10mm。
4)同槽段导墙顶面高差≤±10mm,局部高差≤5mm。
槽段划分参照设计图及有关图纸会审、设计变更要求而定。根据设计图纸暂按1028个槽段布置划分。
3.1.1.5泥浆制备
(1)泥浆池及沉淀池建造
泥浆池和沉淀池分别建造,均设置两个,分三级贮存。
各区段泥浆池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布置,储备泥浆量主要按成槽泥浆的日最大需求量确定。按照“三孔两抓”的施工工艺,以高峰期每天浇筑2个槽段的水下砼的进度计算,泥浆的最大日生产容量为200m3~300m3。因此,其结构尺寸确定为:长×宽×高=30×10×1.2≈300m3。泥浆池构造与沉淀池相同。
各区段泥浆池和沉淀池分开布置,均设置两个。泥浆池单个面积为300㎡;沉淀池单个面积为250m2。按文明施工要求,现场泥浆不能直接排入市政下水道,泥浆排放只能通过内部循还和场外运输来解决。沉淀池单个面积为250㎡,作为冲浆和捞砂的场地。三级沉淀池平面布置示意图、剖面图见个区段平面布置图。废浆经沉淀池三级沉淀处理后,一部分重新利用,另一部分外运处理。
泥浆具有维护槽壁的稳定、悬浮携带钻渣和冷却、润滑钻具的作用,泥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下连续墙的质量。因此,泥浆应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稳定性。
500/700ml漏斗法
<30ml/30min
施工过程主要控制:比重、粘度、含砂率三个主要指标。
成槽是地下连续墙施工中的一道关键工序。根据地质资料和设计要求,结合我单位的成功施工经验及现场情况,选用冲击钻机及液压抓斗机实施“三孔两抓”的造孔方法。冲击钻机能够在各种复杂地层中造孔,且往复机械运动呈周期性,冲程稳定,对于形成较为稳定的孔壁和提高岩层造孔速度十分有利。采用液压抓斗机进行连续墙的施工成墙效率高,槽壁较为平滑,垂直度较好,且施工进度快,对保持槽孔稳定十分有利。
槽段开挖完毕,必须检查槽位、槽深、槽宽及槽壁垂直度,合格后方可进行清槽换浆工作,槽壁垂直度偏差必须小于0.5%。
成槽过程要注意以下问题:
(1)随时向槽内补充泥浆,保证槽内泥浆面不低于导墙0.3m,以利于槽内稳定。
(2)保证槽段深度和终孔条件满足设计要求,并且槽底大致平整。
(3)经常检查槽孔垂直度,槽壁垂直度偏差符合规范要求。
(4)抓斗抓槽过程中遇到岩石层或坚硬地层时,配合冲击钻联合作业。
(5)当出现槽壁坍塌迹象时,如漏浆、出土量超过设计断面量、导墙及作业面沉降,泥浆随同气泡向地面溢出、挖槽机在升降中有阻力等,应将挖槽机提出地面,然后用粘土回填,待墙壁稳定后重新进行挖槽。
(6)加强观测,若发生异常情况,要及时妥善处理并通知设计、监理和业主。
在成槽过程中,为了把沉积在槽底的沉渣清出,需要对槽底进行清渣以提高地下连续墙的承载力和抗渗能力,提高成槽质量。在清孔过程中,不断向槽内泵送优质泥浆,以保持液面稳定,防止塌孔。清槽通常采用抓斗机或抽砂筒进行掏渣的清槽方法。对于Ⅱ期槽段,还必须采用特制带钢丝的钻头,进行接头清刷,清槽时要做到:
(1)槽内泥浆必须高于地下水位1.0m以上,并且不低于导墙顶面0.3m。
(2)清槽应不断置换泥浆。清槽后,槽底以上0.5~1.50m处的泥浆比重应不大于1.15,含砂率不大于2%,粘度不大于22S。施工时设专人进行检测控制。检测仪器采用比重计、含砂率筒及粘度计。
(3)清槽后及灌注混凝土前,会同监理及有关单位检查槽底沉渣厚度。检查方法通常用测绳测量法,一个槽段一般检测三个测点,沉渣厚度不超过100mm。
3.1.1.8钢筋网的制作和安装
钢筋笼制作和安装时应做到:
(1)钢筋笼制作偏差不超过规范允许范围。
(2)考虑插放混凝土导管位置。
(3)纵向钢筋连接采用焊接,相邻纵筋接头相互错开。
(4)钢筋笼上预埋件位置、规格要准确,其偏差不超过允许范围。钢筋笼验收合格后才允许吊放。
(5)起吊装置要有足够起吊能力,钢筋笼经验收合格后,进行吊放就位,吊放时缓慢放下,当放置到设计位置后利用槽钢、导墙固定。
(6)钢筋加工质量检验标准如下表所示。
钢尺量,每片钢筋网检查上、中、下三处
任取一断面某水泥厂饮水工程施工方案,连续量取间距,取平均值作为一点,每片钢筋网上测4点
3.1.1.9水下砼的灌注
水下砼的灌注是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灌注水下砼的机械采用砼搅拌车直接卸料入料斗,用吊车辅以提升导管的方法进行灌注水下砼。为确保水下砼浇筑质量,单元槽段采用直径壁厚≥3mm、直径200mm的无缝钢管制作而成的带有双螺纹接头的导管浇筑施工,两导管之间的距离不得大于3.0m,导管距槽段端部不得超过1.5m。隔水栓则采用预制砼或橡胶球。
为保证水下砼的灌注质量,灌注水下砼时,按下列规定执行:
(1)导管接驳完毕后,将砼隔水栓吊放在临近泥浆面的位置,导管底端到孔底的距离控制在0.30~0.50m左右,以便能顺利排出砼隔水栓。
(2)开始灌注砼前,储料斗内储备足够的砼量,以便当砼隔水栓被挤出导管后能将导管底端一次性埋入水下砼中的深度>0.50m。
(3)加强与砼搅拌站的联系,确保砼的供应强度,以保证砼灌注的上升速度>2m/h。
(4)指定专职技术人员,经常测量导管埋深,适时提升或拆卸导管,确保导管的埋管深度保持2(4m,2014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并填写水下混凝土灌注记录表。
(5)提升导管时避免碰挂钢筋网。当砼面接近钢筋网底时,严格控制导管的埋管深度不要过深,当砼面上升到钢筋网内3~4m,再提升导管,使导管底端高于钢筋网底端,以防钢筋网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