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叙筋施工技术交底2.2.1按施工现场平面图规定的位置,将钢筋堆放场地进行清理、平整,准备好垫木。按不同规格型号堆放并垫好垫木。
2.2.2核对钢筋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及加工配料单相同。
2.2.3弹好标高水平线及构造柱、外砖内模混凝土墙的外皮线。
2.2.4圈梁及板缝模板已做完预检,并将模内清理干净。
剪力墙结构工程安全施工组织设计3.1构造柱钢筋绑扎:
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塔接筋
3.1.2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
3.1.2.1先将两根竖向受力钢筋平放在绑扎架上,并在钢筋上画出箍筋间距。
3.1.2.2根据画线位置,将箍筋套在受力筋上逐个绑扎,要预留出搭接部位的长度。为防止骨架变形,宜采用反十字扣或套扣绑扎。箍筋应与受力钢筋保持垂直;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放置。
3.1.2.3穿另外二根受力钢筋,并与箍筋绑扎牢固,箍筋端头平直长度不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弯钩角度不小于135°。
3.1.2.4在柱顶、柱脚与圈梁钢筋交接的部位,应按设计要求加密柱的箍筋,加密范围一般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六分之一层高或45c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cm(柱脚加密区箍筋待柱骨架立起搭接后再绑扎)。
3.1.3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搭接筋:根据已放好的构造柱位置线,检查搭接筋位置及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底层构造柱竖筋与基础圈梁锚固;无基础圈梁时,埋设在柱根部混凝土座内,当墙体附有管沟时,构造柱埋设深度应大于沟深。
3.1.4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先在搭接处钢筋上套上箍筋,然后再将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立起来,对正伸出的搭接筋,搭接倍数不低于35d,对好标高线,在竖筋搭接部位各绑3个扣。骨架调整后,可以绑根部加密区箍筋。
3.1.5绑扎搭接部位钢筋:
3.1.5.1构造柱钢筋必须与各层纵横墙的圈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一个封闭框架。
3.1.5.2在砌砖墙大马牙槎时,沿墙高每50cm埋设两根φ6水平拉结筋,与构造柱钢筋绑扎连接。
3.1.5.3当构造柱设置在无横墙的外墙处时,构造柱钢筋与现浇或预制横梁梁端连接绑扎构造,要符合《多层砖混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震设计与施工规范》(JGJ13—82)第3.2.5条的规定。
3.1.5.4砌完砖墙后,应对构造柱钢筋进行修整,以保证钢筋位置及间距准确。
3.2圈梁钢筋的绑扎:
3.2.2支完圈梁模板并做完预检,即可绑扎圈梁钢筋,如果采用预制骨架时,可将骨架按编号吊装就位进行组装。如在模内绑扎时,按设计图纸要求间距,在模板侧帮画箍筋位置线。放箍筋后穿受力钢筋。箍筋搭接处应沿受力钢筋互相错开。
3.2.3圈梁与构造柱钢筋交叉处,圈梁钢筋宜放在构造柱受力钢筋内侧。圈梁钢筋在构造柱部位搭接时,其搭接倍数或锚入柱内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3.2.4圈梁钢筋的搭接长度要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对钢筋搭接的有关要求。
3.2.5圈梁钢筋应互相交圈,在内墙交接处、墙大角转角处的锚固长度,均要符合设计要求。
3.2.7安装在山墙圈梁上的预应力圆孔板,其外露的预应力筋(即胡子筋)按标准图集京96G44要锚入在圈梁钢筋内。
3.2.8圈架钢筋绑完后,应加水泥砂浆垫块,以控制受力钢筋的保护层。
预制板端头预应力锚固筋弯成45°
3.3.2支完板缝模板作完预检,将预制圆孔板外露预应力筋(即胡子筋)弯成弧形,两块板的预应力外露筋互相交叉,然后绑通长φ6水平构造筋和竖向拉结筋。
3.3.3长向板在中间支座上钢筋连接构造。
3.3.4墙两边高低不同时的钢筋构造。
3.3.5预制板纵向缝钢筋绑扎。
3.3.6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完之后,均要求做隐蔽工程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4.1.1钢筋的品种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口钢筋焊接前必须进行化学成分检验和焊接试验,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可焊接。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试验报告单。
4.1.2钢筋表面应保持清洁,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经除锈后仍有麻点的钢筋,严禁按原规格使用。
4.l.3钢筋对焊或电弧焊焊接接头,按规定取试件,其机械性能试验结果必须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4.2.1钢筋的绑扎、缺扣、松扣的数量不超过绑扣数的10%,且不应集中。
4.2.2弯钩朝向正确,绑扎接头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其中搭接长度均不少于规定值。
4.2.3用Ⅰ级钢或冷拔低碳钢丝制作的箍筋,其数量、弯钩角度和平直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4.2.4对焊接头无横向裂纹和烧伤,焊包均匀,接头弯折不大于4°,轴线位移不大于0.1d,月.不大于2mrn。电弧焊接头,焊缝表面平整,无凹陷,无焊瘤,接头处无裂纹、气孔、夹渣及咬边。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钢筋轴线位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3mm。焊缝厚度不大于0.05d,宽不小于0.1d,长不小于0.5d。
尺量连续三档,取其最大值
5.1构造柱、圈梁钢筋如采用预制骨架时,应在指定地点垫平码放整齐。
5.2往楼层上吊运钢筋存放时,应清理好存放地点,以免变形。
5.3不得踩踏已绑好的钢筋,绑圈梁钢筋时不得将梁底砖碰松动。
6.1钢筋变形:钢筋骨架绑扎时应注意绑扣方法,宜采用十字扣或套扣绑扎。
6.2箍筋间距不符合要求:多为放置砖墙拉结筋时碰动所致、应在砌完后合模前修整一次。
6.3楼板端头钢筋连接不当:应在楼板吊装前将板端外露预应力筋弯成45°,吊装就位后加通长钢筋绑扎。同时要注意在安装楼板过程中,不得将板端外露预应力筋折断。
6.4阳台处钢筋压扁:阳台下的圈梁为“L”形箍筋,吊装台时必须注意保护,如碰坏,应将阳台吊起,修整钢筋后,再就位阳台。
6.5构造柱伸出钢筋位移:除将构造柱伸出筋与圈梁钢筋绑牢外,并在伸出筋处绑一道定位箍筋,浇筑完混凝土后,应立即修整。
6.6板缝筋外露:纵向板缝筋应绑好砂浆垫块,横向板缝要把钢筋绑在板端头外露预应力筋上。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l钢筋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
7.2钢筋机械性能试验报告。
7.3进口钢筋应有化学成分检验报告和可焊性试验报告,国产钢筋在加工过程中发生胞断、焊接性能不良和机械性能显著不正常的,应有化学成分检验报告。
7.4钢筋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资料。
7.5钢筋分项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支模技术交底
本工艺标准主要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砖混结构、外砖内模和外板内模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的模板工程。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木板(厚度为20~50mm)。
2.1.2方木、木楔、支撑(木或钢)。
2.1.3打眼电钻、搬手、钳子。
2.2.1弹好墙身+50cm水平线,检查砖墙(或混凝土墙)的位置是否符线,办理预检手续。
2.2.2构造柱钢筋绑扎完毕,并办好隐检手续。
2.2.3模板拉杆如需螺栓穿墙,砌砖时应按要求预留螺栓孔洞。
2.2.4检查构造柱内部是否清理干净,包括砖墙舌头灰、钢筋上挂的灰浆及柱根部的落地灰。
3.2支模前将构造柱、圈梁及板缝处杂物全部清理干净。
3.3.1构造柱模板:
3.3.1.1砖混结构的构造柱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可用一般的支模方法。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模板膨胀,影响外墙平整,用木模或组合钢模板贴在外墙面上,并每隔1m以内设两根拉条,拉条与内墙拉结,拉条直径不应小于φ16。拉条穿过砖墙的洞要预留,留洞位置要求距地面30cm开始,每隔1m以内留一道,洞的平面位置在构造柱大马牙槎以外一丁头砖处。
3.3.1.2外砖内模结构的组合柱,用角模与大模板连接,在外墙处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挤胀变形,应进行加固处理,模板贴在外墙面上,然后用拉条拉牢。
3.3.1.3外板内模结构山墙处组合柱,模板采用木模板或组合钢模板,用斜撑支牢。
3.3.1.4根部应留置清扫口。
3.3.2.1圈梁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上口弹线找平。
3.3.2.2圈梁模板采用落地支撑时,下面应垫方木,当用木方支撑时,下面用木楔楔紧。用钢管支撑时,高度应调整合适。
3.3.2.3钢筋绑扎完以后,模板上口宽度进行校正,并用木撑进行定位,用铁钉临时固定。如采用组合钢模板,上口应用卡具卡牢,保证圈梁的尺寸。
3.3.2.4砖混、外砖内模结构的外墙圈梁,用横带扁担穿墙,平面位置距墙两端24cm开始留洞,间距50cm左右。
3.3.3.1支撑下面应当采用木板和木楔垫牢,不准用砖垫。
4.1保证项目:模板及其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支撑部分应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如安装在基土上,基土必须坚实,并有排水措施。对湿陷性黄土必须有防水措施;对冻胀性土必须有防冻融措施。
4.2.1模板接缝处应严密,预埋件应安置牢固,缝隙不应漏浆,应小于l.5mm。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模板隔离剂应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或沾污钢筋。
用水准仪或拉线和尺量检查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5.1在砖墙上支撑圈梁模板时,防止撞动最上一皮砖。
5.2支完模板后0106 华中科技大学高新学生公寓施工组织设计,应保持模内清洁,防止掉入砖头、石子、木屑等杂物。
5.3应保护钢筋不受扰动。
6.1构造柱处外墙砖挤鼓变形,支模板时应在外墙面采取加固措施。
6.2圈梁模板外胀:圈梁模板支撑没卡紧,支撑不牢固,模板上口拉杆碰坏或没钉牢固。浇筑混凝土时设专人修理模板。
6.3混凝土流坠:模板板缝过大,没有用纤维板、木板条等贴牢;外墙圈梁没有先支模板后浇筑圈梁混凝土,而是先包砖代替模板再浇筑混凝土,致使水泥浆顺砖缝流坠。
6.4板缝模板下沉:悬吊模板时铅丝没有拧紧吊牢,采用钢木支撑时,支撑下面垫木没有楔紧钉牢。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模板分项工程预检记录。
盘锦吹填工程施工组织设计7.2模板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