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冲击钻施工技术交底(1)导管内壁应光滑圆顺,内径一致,直径可采用20~30cm,中间节长宜为2m,底节长4m。导管接头法兰盘宜加锥形活套,底节导管下端不得有法兰盘。导管长度可根据孔深、操作平台高度等因素决定,漏斗底至孔口的距离应大于中间节导管长。
(2)使用前试拼、试压、不得漏水,并编号及自下而上标示尺度。导管轴线偏差依孔深、钢筋笼内径与法兰盘外径而定,不宜超过孔深的0.5%,亦不宜大于10cm;组装时,连接螺栓的螺帽宜在上;试压压力为孔底静水压力的1.5倍。
导管拼好并试压后,利用汽车吊机吊放,导管位置居于孔中,轴线顺直,稳步沉放,导管底口距孔底0.3~0.4m。
导管初埋深不小于2.0m,其后按2.0~6.0m掌握,当导管内混凝土不满时,应放慢灌注速度,禁止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囊。
钢筋笼安装完毕,检查孔底沉淀情况TBT3244.4-2010 机车车辆用组合式管夹 第4部分:双管夹,为了满足客运专线对桥梁基础沉降的严格要求,必须保证孔底沉碴厚度不超过100mm。若孔底沉碴厚度不满足要求,必须利用水封导管采用气举法进行二次清孔。
(1)水下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强度为C25,坍落度应采用18~22cm。
(2)漏斗和储料斗的容量(即首批砼储备量)应使首批灌注下去的砼能满足导管初次埋置深度的需要,正常灌注时,换用容量较小的漏斗,有利于灌注时的操作。混凝土的储存量应满足首批混凝土入孔后,导管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得小于1m,并不得大于3m;当桩身较长时,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可适当加大。
(3)灌注首批混凝土前,先配置0.1~0.3m3水泥砂浆放入滑阀以上的导管和漏斗中,然后再放入混凝土,确认首批混凝土量备足后,即剪断铁丝借助混凝土重量排除导管内的水,使滑阀留在孔底,灌注首批混凝土。
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数量应满足导管首次埋置深度(≥1.0m)和填充导管底部需要,所需混凝土数量可参考如下公式计算:V=ΠD2Hc/4+Πd2h1/4
考虑扩孔系数1.1,实际首批灌注混凝土数量V1=1.1V
(4)水下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不得中途停顿。整个桩的灌注要在砼的初凝时间前完成。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和距离应尽量缩短,以速度、不间断为原则,防止在运输中产生离析。灌注前混凝土坍落度的损失(比出罐时)不得超过2cm。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6)提升导管前,将导管置于孔中间,挂不到钢筋笼的位置,然后提升导管,防止钢筋笼被拔起。
(7)为确保桩顶质量,混凝土浇筑面应高出桩顶设计高程1.5m.在拔出最后一节长导管时,拔管速度要慢,避免孔内上部泥浆压入桩中。
(8)混凝土面深度测量
采用二点或三点测量法(至少两人分别测),测深取平均值作为计算深度,以防误测、误判。测点位置尽量靠边,不得以锥面深度作为孔深。
(9)钢护筒在灌注结束、混凝土初凝前拔出,起吊护筒时要保持其垂直度,要慢慢提动导管,导管的接头处不得用水冲洗。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随时测量导管埋入深度,并作好记录。
(10)灌注过程中按要求数量制作混凝土试件,并进行养护。混凝土开浇时和每次制作试件前均做一次坍落度试验。在满足坍落度要求的情况下方可浇筑混凝土或制作试件,否则应进行调整。
(11)钻孔灌注桩检查及允许偏差
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1 护筒 顶面位置 50mm 测量检查
JTS/T 164-2-2021 内河船舶射频识别系统工程技术规范.pdf2 孔位中心 50mm
4.桩身混凝土质量检查
检测由专业检测机构进行。直径1m的钻孔桩采用小应变方法进行无损检测,直径1.25m和1.5m的钻孔桩采用预埋声测管法进行无破损检测。
当桩身砼强度达到80%以上时,即可凿除桩头。
6.大直径长桩施工措施
(1)因大直径桩的桩身混凝土数量多,需要的灌注时间长。其首批混凝土拌合物需由孔底被后续灌注的混凝土拌合物不断的顶托上升至桩顶,经历时间最长,故需要它始终保持必须的流动性,绝不可初凝。因而配合比中须掺如缓凝减水剂和混合材料粉煤灰等。确保初凝时间8~10小时。
(2)首批混凝土的数量须通过计算决定,公式同上GB/T 36737-2018标准下载,为了满足首批混凝土存储,必须使用特制的储料斗。
(3)浇筑速度和埋管深度
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严格控制浇筑速度和埋管深度。浇筑速度通常为3~8m/h,埋管深度严格控制在2~8m。每次拔管之前,准确测量已浇筑混凝土的表面高度,严禁出现将导管底部拔出混凝土面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