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系统安装工艺安全技术交底.doc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工艺安全技术交底.doc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doc
资源大小:0.2 M
资源类别:技术交底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工艺安全技术交底.doc

3.6.1缆线敷设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3.6.1.1缆线布放前应核对型号规格、程式、路由及位置与设计规定相符。

3.6.1.2缆线的布放应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3.6.1.3缆线在布放前两端应贴有标签,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JB/T 13667-2019 立式搅拌磨.pdf3.6.1.4电源线、信号电缆、对绞电缆、光缆及建筑物内其他弱电系统的缆线应分离布放。各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3.6.1.5缆线布放时应有冗余。在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一般为3~6m;工作区为0.3~0.6m;光缆在设备端预留长度一般为5~10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3.6.1.6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a非屏蔽4对对续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在施工过程中应至少为8倍。

b屏蔽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10倍。

c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d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l.5倍,在施工过程中应至少为20倍。

3.6.1.7缆线布放,在牵引过程中,吊挂缆线的支点相隔间距不应大于1.5m。

3.6.1.8布放缆线的牵引力,应小于缆线允许张力的80%,对光缆瞬间最大牵引力不应超过光缆允许的张力。在以牵引方式敷设光缆时,主要牵引力应加在光缆的加强芯上。

3.6.1.9缆线布放过程中为避免受力和扭曲,应制作合格的牵引端头。如果用机械牵引时,应根据缆线牵引的长度,布放环境,牵引张力等因素选用集中牵引或分散牵引等方式。

3.6.1.10布放光缆时,光缆盘转动应与光缆布放同步,光缆牵引的速度一般为15m/s。光缆出盘处要保持松弛的弧度,并留有缓冲的余量,又不宜过多,避免光缆出现背扣。

3.6.2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3.6.2.1敷设管道的两端应有标志,表示出房号、序号和长度。

3.6.2.2管道内应无阻挡,管口应无毛刺,并安置牵引线或拉线。

3.6.2.3敷设暗管直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PVC)塑料管。布放双护套缆线和主干缆线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道为40%~50%,暗管布放4对对续电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40%。

3.6.2.4光缆与电缆同管敷设时,应在暗管内预置塑料子管,将光缆设在子管内,使光缆和电缆分开布放,子管的内径应为光缆外径的1.5倍。

3.6.3设置电缆桥架和线槽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3.6.3.1电缆桥架直高出地面2.2m以上,桥架顶部距顶棚或其他障碍物不应小于300mm。桥架宽度不宜小于100mm,桥架内横断面的填充率不应超过50%。

3.6.3.2电缆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直线部分间隔距离在3~5m处设固定点。在缆线的距离首端、尾端、转弯中心点处300~500mm处设置固定点。

3.6.3.3电缆线槽直高出地面2.2m。在吊顶内设置时、槽盖开启面应保持80mm的垂直净空,线槽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

3.6.3.4布放线槽缆线可以不绑扎,槽内缆线应顺直,尽量不交叉、缆线不应溢出线槽、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垂直线槽布放缆线应每间隔1.5m处固定在缆线支架上。

3.6.3.5在水平、垂直桥架和垂直线槽中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进行绑扎。4对对绞电缆以24根为束,25对或以上主干对绞电缆、光缆及其他信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型、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扣间距应均匀、松紧适度。

3.6.4顶棚内敷设缆线时,应考虑防火要求缆线敷设应单独设置吊架,不得布放在顶棚吊架上,宜放置在金属线槽内布线。缆线护套应阻燃、缆线截面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

3.6.5在竖井内采用明配管、桥架、金属线槽等方式敷设缆线,并应符合以上有关条款要求。竖井内楼板孔洞周边应设置50mm的防水台,洞口用防火材料封堵严实。

3.7.1缆线终端的一般要求:

3.7.1.1缆线在终端前,必须检查标签颜色和数字含义,并按顺序终端。

3.7.1.2缆线中间不得产生接头现象。

3.7.1.3缆线终端处必须卡接牢固、接触良好。

3.7.1.4缆线终端应符合设计和厂家安装手册要求。

3.7.1.5对绞电缆与插接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错接。

3.7.2对绞电缆芯线终端应符合下列要求:

3.7.2.1终端时,每对对绞线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非扭绞长度对于5类线不应大于13mm;4类线不大于25mm。

3.7.2.2剥除护套均不得刮伤绝缘层,应使用专用工具剥除。

3.7.2.4对绞电缆与RJ45信息插座的卡接端子连接时,应按先近后远,先下后上的顺序进行卡接。

3.7.2.5对绞电缆与接线模块(IDC,RJ45)卡接时,应按设计和厂家规定进行操作。

3.7.2.6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接插件终端处屏蔽罩可靠接触,缆线屏蔽层应与接插件屏蔽罩368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0mm。

3.7.3光缆芯线终端应符合下列要求:

3.7.3.1采用光纤连接盒对光缆芯线接续、保护、光纤连接盒可为固定和抽屉二种方式。在连接盒中光纤应能得到足够的弯曲半径。

3.7.3.2光纤融接或机械连接处应加以保护和固定,使用连接器以便于光纤的跳接。

3.7.3.3连接盒面板应有标志。

3.7.3.4跳线软纤的活动连接器在插入适配器之前应进行清洁,所插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3.7.4各类跳线的成端:

3.7.4.1各类跳线缆线和插件间接触应良好,接线无误,标志齐全。跳线选用类型应符合系统设计要求。

3.7.4.2各类跳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对绞电缆不应超过5m,光缆不应超过10m。

3.8综合布线系统调试:

屏蔽电缆屏蔽层连接情况

1~100兆赫(MHz)

65~15log(f/100)dB

剩余近端串扰(NEXT)

55~15log(f/100)dB

37~15log(f/100)dB

37~15log(f/100)dB

±0.75dB注1.2.

表中f表示频率,单位为MHz。对表中计算值低于75dB时,第1、2项可以不测量;在低于60dB时,第3、4、5项可以不测量。

以表中第5项内容,从0dB至10dB的近端串扰极限值优于至60dB时的值。

3.8.3测试仪表应能测试3、4、5类对绞电缆。

3.8.4测试仪表对于一个信息插座的电气性能测试时间宜在20~50s之间。

3.8.5测试仪表应有输出端口,以将所有测试数据加以存贮,并随时输出至计算机和打印机进行维护管理。

3.8.6电缆、光缆测试仪表应经过计量部门校验,并取得合格证后,方可在工程中使用。

3.8.7调试程序如下:

(1)土建施工情况:地面、墙面、门、电源插座及接地装置;

(2)土建工艺:机房面积、预留孔洞;

(2)规格、品种、数量;

(3)电缆电气性能抽样测试;

(3)预留孔洞防火措施

(1)规格、程式、外观;

(2)安装垂直、水平度;

(3)油漆不得脱落,标志完整齐全;

(4)各种螺丝必须紧固;

(1)规格、位置、质量;

(2)各种螺丝必须拧紧;

(4)安装符合工艺要求;

三、电、光缆布放(楼内)

1.电缆桥架及槽道安装

(2)安装符合工艺要求;

(1)缆线规格、路由、位置;

(2)符合布放缆线工艺要求

四、电、光缆布放(楼间)

(1)吊线规格、架设位置、装设规格;

(5)缆线的引入符合工艺要求

(4)缆线的防护设施的设置质量

(2)敷设位置、深度;

(3)缆线的防护设施的设置质量;

(2)安装位置、路由;

(3)土建设符合工艺要求

(1)通信线路与其他设施的间距;

(2)进线室安装、施工质量

(5)设计中特殊规定的测试内容

(1)类型(单模或多模);

考核工程质量,确认验收结果

楼内缆线敷设在预埋槽道及暗管中的验收方式为隐蔽工程签证。

系统测试内容的验收亦可在随工中进行检验。

4.1.1综合布线所使用的设备器件、盒、箱缆线、连接硬件等安装应符合相应产品厂家和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

4.1.2防雷、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金属外壳及器件、缆线屏蔽接地线截面,色标应符合规范规定;接地端连接导体应牢固可靠。

4.1.3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射干扰波的电场强度限值要求应符合EN55022和CSPR22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4.1.4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设计对数据系统和语音系统传输速率,传输标准等系统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检验方法:观查检查或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检验。

4.2.1综合布线系统设备间、交接间、缆线管线、金属线槽、各种器件、信息插座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布局合理,排列整齐、缆线连接正确、压接牢固。

4.2.2连接硬件符合设计要求、标记和色码清晰、性能标志设置正确。

4.2.3电气及防护、接地、抗电磁干扰、防静电、防火、防毒、环境保护应符合规范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或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检验。

注:要求将各点连成曲线后,测试的曲线全部应在标准曲线的限值范围之内。

2003浙D5:消防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设计和安装(带书签).pdf最低近端串音衰减限值(dB)

所有其他音源的噪声应比全部应用频率的串音噪声低10dB。

在大对数主干电缆中,最坏线对的近端中音衰减值,应以功率累计数来衡量。

桥接分岔或多组合电缆,以及连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电缆,任一对称电缆组或单元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至少要比单一组合的4对电缆的近端串音衰减好一个数值Δ。

Δ=6dB+10lg(n+1)dB

坤泽翰林院3#楼筏板基础施工方案式中:n为电缆中非光纤的对称电缆组数。

最小ACR限值(dB)

最小ACR限值(dB)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