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1135-202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卫星地球上行站.pdf

HJ 1135-202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卫星地球上行站.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3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4447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HJ 1135-202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卫星地球上行站.pdf

中心,半径为500m的区域

4. 7.2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按照HJ2.4的规定进行评价。

GB/T 26907-2011 油茶苗木质量分级4.7.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按照HJ2.3的规定进行评价

4.7.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为卫星地球上行站站址边界或围墙外500m范围内

附图并列表说明评价范围内各要素环境敏感目标的名称、性质、与建设项目相对位置关系以及需要 达到的环境保护要求。 对于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应给出名称、性质、分布、数量、建筑物楼层、高度、与建设项目相 对位置关系等信息。 对于声环境敏感目标,应给出名称、类型、功能、分布、数量、建筑物楼层、与建设项目相对位置 关系等信息。 对于地表水环境敏感目标,应给出名称、等级、保护范围、与建设项目相对位置关系等信息,并附 相关功能区划图。 对于生态环境敏感目标,应给出名称、类型、等级、分布、保护范围、功能区划、保护对象、保护 要求、与建设项目相对位置关系等信息,并附相关功能区划图

4.9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

对于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应实测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和 站址边界的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现状,并对实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分析现有电磁辐射源的构成及其对电 滋辐射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以模式预测为主。对于建设项目周边环境复杂的情况,需采用类比评价进行 补充分析。

5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5.1.1建设项目一般特性简介

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布局、发射机功率、频率范 围、天线特性参数(归一化方向性图、增益等)、运行工况、周围环境特征等内容,并应附区域地理位 置图、总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站址与环境敏感目标相对位置关系)等。建设项目组成中应包括相关 装置、公用工程、辅助设施等内容

5.1.2物料、资源等消耗及建设项目占地

包括永久和临时占地面积及类型、主要物料和资源的数量、来源、储运方式及其他说明。

5.1.3施工工艺和方法

包括施工组织、施工工艺和方法等

5.1.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包括投资额、建设周期、环境保护投资等。

6.1.5原有建设项目情

按照本标准4.3.5要求,说明原有建设工

5.2建设项目与政策、法规、标准及规划的相

分析评价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与我国生态环境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及所涉地区生态环境规划 的相符性: 一分析是否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一分析建设项目选址、站址总平面布置的环境合理性。 对分析中发现的相关环境问题提出对策、措施。 对于确实无法避让生态保护红线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 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应说明建设方案选择的环境合理性和与法律法规的 相符性。

对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施工期的噪声、污水、扬尘、弃渣、生态影响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运行期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以正常运行工况为主,分析各环境影响要素, 包括电磁辐射、噪声、污水等的产生、排放、处理处置情况。 对电磁辐射源及噪声源应说明其源强及分布,对污水排放源应说明种类、数量、成分、浓度、处理 处置方式、排放方式及去向等。 在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的基础上,进行施工期和运行期的评价因子筛选,明确评价参数。

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建设项目站址所涉区域的地形特征、地貌类型等。若无可查资料,应 的现场调查

6.3电磁辐射环境现状评价

6. 3. 1监测因子

按照表1的规定执行。

6.3.2监测点位及布点方法

监测点位布设: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站址和发射大线周围环境, 新建建设项目可仅在站址中心布点监测: 改扩建建设项目电磁辐射环境现状监测以拟改扩建天线为起点,在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内,沿天线发射方向主轴的地面投影布设一条测量线进行定点测量,测点间隔距离根据实际情 况近密远疏,最大间隔不得超过50米,测点原则上不少于10个。监测布点在靠近建筑物、树 木、输电线路等时,适当调整测点位置到较为空旷处; 建设项目根据不同监测目的亦可在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的不同方向布设测量线进行 测量; 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以定点监测为主,对于多层建筑物,应对不同楼层进行监测; 厂界监测点位设置在发射天线评价范围所覆盖的站址边界或围墙处,应均匀布点; 监测点位周围环境如不满足监测条件,应记录说明; 给出监测布点图; 分析监测布点的代表性,

6. 3. 3监测频次

各监测点位监测一次。

6.3.4监测方法及仪器

按照HJ/T10.2的规定执行。

6. 3. 5监测结果

列表给出监测结果,并附质量保证的相关资料。

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并给出电磁辐射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内容、方法、监测布点原则按HJ2.4中声环 周查和评价工作要求进行。声环境现状监测的方法按照GB3096、GB12348的规定执行

6.5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概要说明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质状况和环境功能、依托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 依托的可行性等。

6.6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按照HJ2.4的规定开展声环境影响评价。 从对周围声环境敏感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施工时间分布、时间长度及控制施工时段、优化施工 置等方面进行分析,

7.2污水排放环境影响分析

主要从文明施工、合理排水、防止漫排等施工管理及临时预防设施和措施方面进行分

7.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HJ19的规定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HJ19的规定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7.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7.5施工扬尘环境影响分析

8.1电磁辐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1.1模式预测及评价

8. 1. 1. 1预测因子

安照表1的规定执行。

8.1.1.2预测模式

根据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布局、发射机功率、频率范围、天线特性参数、运 行工况等参数,计算评价范围内发射天线近场区、远场区电磁辐射场强分布情况,分析对电磁辐射环境 敏感目标的影响情况。 发射天线近场区和远场区的划分参见附录C,发射天线近场区及其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功率密度 的计算公式参见附录D,发射天线远场区及其 度的计算公式参见附录E。

8. 1.1.3预测工况及环境条件的选择

模式预测应给出预测工况及环境条件,应考虑针对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和特定的工程条件及环境 条件,选择最不利条件进行预测。当存在多个发射天线时,应考虑其对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的综合影 响,并提出对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8.1.1.4预测结果及评价

预测结果应以表格的方式表述。预测结果应给出最大值、满足评价标准的值及其对应位置和站址边 界预测值。 对于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应根据建筑物高度,给出不同楼层的预测结果。 对照评价标准,评价预测结果,提出治理和避让措施。

B. 1. 2. 1选择类比对象

类比对象的建设规模、建设布局、发射机功率、频率范围、天线特性参数、环境条件及运行工况应 与拟建项目相类似,并列表论述其可比性。 除符合类比条件的监测数据可利用已有监测资料外,其余点位须另行开展类比监测获取类比监测数 据。 类比评价时,如国内没有同类型建设项目,可通过搜集国外资料、模拟试验等手段取得数据、资料 进行评价。

8. 1. 2. 2类比监测因子

按照表1的规定执行。

8. 1. 2.3监测方法及仪器

按照HJ/T10.2的规定执行

按照HJ/T10.2的规定执行。

8. 1. 2. 4监测布点

按本标准6.3.2要求,进行布点监测,并附监测布点图,给出监测现场照片。

8.1.2.5类比结果分析

类比结果应以表格的方式表述。 分析类比对象电磁辐射水平和分布规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范围,包括满足评价标准或要求的范围 址边界和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程度等;分析本建设项目与类比对象的差异性 预测本建设项目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并对其科学性及合理性进行分析说明。必要时进行模式复核并分析

8.1.3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根据现状评价、模式预测及评价、类比评价,综合评价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的电磁辐射环境

根据现场调查以及站址区域声环境功能区: 数量、位置及达标情况等方面对卫星地 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站内发射机冷却设备、备用发电机等进行声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8.3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的要求和区域水体功能区划,主要从排水量、处理方式、排放去向、受纳水体环 境质量以及处理达标情况等方面对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的地表水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8.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B.5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9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分析与论证

9.1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分析

针对环境影响或建设项目内容提 产生的废物(如污水、固体废物等)的收集、管理和处置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要求。 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应明确责任单位、环境保护职责和完成期限

9.2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论证

根据同类或相同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的实际运行效果,论证建设项目拟采取的环境保护设施和 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没有实际运行经验的,可提供相关实验数据。

在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行阶段,分别列出其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的具体内容、 责任主体、实施方案,并估算其投资金额,明确资金来源。 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资应包括为预防和减缓项目建设所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而采 取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的建设费用、运行维护费用等,还应包括直接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服务的 管理费用、监测费用、科研费用、科普宣传费用等

11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环境管理应从环境管理机构、施工期环境管理、峻工环境保护验收、运行期环境管理、环境保护培 训、与相关公众的沟通等方面做出规定。 环境管理的任务应包括: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环境管理计划的编制,环境保护设施和 措施的实施管理,提出设计、招投标文件的环境保护内容及要求,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环境保护科研 和技术管理等。 应根据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与环境管理任务设置环境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人员,

11.2. 1监测任务

制定监测计划,监测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行期各环境要素及评价因子的变化。

11.2.2监测点位布设

监测点位布设应针对建设项目施工期和运行期受影响的主要坏境要素及评价因子设置。监 具有代表性,并优先选择已有监测点位

11.2.3监测技术要求

监测范围应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区域相适应。 监测布点与频次应根据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环境质量的特征、变化和环境影响评价、峻工环境保护 验收的要求确定。 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监测方法。 监测成果应在原始数据基础上进行审查、校核、综合分析后整理编印。 应对监测工作提出质量保证要求。

在概括全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对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的建设概况、环境质量现状、 亏染物排放情况、主要环境影响、拟采取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公众意见采纳 青况等内容进行总结,并结合环境质量目标要求,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明确给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可行性结论。 对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环境影响不可接受或环境风险不可控、环境保护措施经济技术不满足长 期稳定达标要求的建设项且,应提出环境影响不可行的结论

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章节设

卫星地球上行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一般应包括建设项目概况、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施工期 环境影响评价(其中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以上时设专题)、运行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其中电磁 辐射环境影响设专题,地表水、固体废物、环境风险作一般性分析)、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分析与论证、 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评价结论和建议等章节

A.2.2.1 编制依据

A.2.2.1编制依据

分别列出环境现状评价因子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因 放标准或控制限值。评价因子按本标准表1的规定执行 A.2.2.3评价工作等级 A.2.2.4评价范围 A.2.2.5环境敏感目标 A.2.2.6 评价重点 A.2.3 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A.2.3.1 建设项目概况 A.2.3.2 建设项目与政策、法规、标准及规划的相符性 A.2.3.3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A.2.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A.2.4.1 区域概况 A.2.4.2 自然环境 A.2.4.3 电磁辐射环境现状评价 A.2.4.4 声环境现状评价 A.2.4.5 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A.2.4.6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A.2.5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A.2.5.1 声环境影响分析 A.2.5.2 污水排放环境影响分析 A.2.5.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A.2.5.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A.2.5.5 施工扬尘环境影响分析 A.2.6 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 A.2.6.1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A.2.6.2 声环境影响分析 A.2.6.3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A.2.6.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A.2.6.4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A.2.7 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分析与论证 A.2.7.1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分析 A.2.7.2 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论证 A.2.8 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A.2.9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A.2.9.1 环境管理 A.2.9.2 环境监测

A.2.5.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A.2.5.5 施工扬尘环境影响分析 A.2.6 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 A.2.6.1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A.2.6.2 声环境影响分析 A.2.6.3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A.2.6.4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A.2.6.4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A.2.7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分析与论证 A.2.7.1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分析 A.2.7.2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论证 A.2.8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A.2.9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A.2.9.1环境管理

2.10环境影响评价结诈

A.2.11附件和附录

付件应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委托书、 门批文或意见;还应包括卫星地球上行站项目 据文件、环境现状及类比监测质量保证文件、 引用文献资料及其他必要文件、资料等。

建设 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B.1.2编制人员名单页格式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理办法》(生态环境部令第9号)中的规

B.1.3报告表正文格式

B.2专题评价及附件附图

应设电磁辐射环境影响专题评价,其评价内容与格式按照本标准有关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进 行。

B.2.2环境影响报告表应附以下附件、附图

附件1与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文件 附图2地理位置图(反映行政区划、地形地貌等) 附图3站址总平面布置示意图 附图4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布置示意图 附图5各专题环境影响评价所需图件

地球上行站发射天线近场区、远场区以瑞利距离do来划分,与发射天线距离d

卫星地球上行站发射天线近场区、远场区以瑞利距离do来划分,与发射天线距离d

D.1发射天线近场区轴向功率密度Pamar的计算

D.1发射天线近场区轴向功率密度Pdmax的计算

Pamax =4P/S (W/m²)

发射天线近场区及其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功率密度的计算

式中:P一一送入天线净功率,WDG/TJ 08-2004A-2014 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程,通常以天线发射功率计算(假设天线效率100%)

D.2发射天线近场区偏轴方向功率密度P的计

发射天线偏轴方向(管状波束以外区域)的电磁辐射功率密度远远低于轴向功率密度,且随着离轴 距离增大,功率密度迅速衰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发射天线偏轴方向功率密度是以发射天线管状波束 边界为起点,每增加一个天线半径的离轴距离衰减12dB计算,如图D.1所示。 发射天线近场区偏轴方向功率密度P预测计算公式:

P=P,×10 10 (W/m²)

式中:Pa一一统一按发射天线近场区轴向功率密度Pamx计算,W/m; r一一预测点离开发射管形波束边界的垂直距离,m; D一发射天线直径, m。

发射天线近场区偏轴方向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

根据三角关系,图D.1中预测点处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与卫星发射天线管状波束下边界 点

电辐福射环境致感自标预测点位: 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距离水平面高度,m; 发射天线中心距离水平面高度SC/T 2004-2014 皱纹盘鲍 亲鲍和苗种,m; 一发射天线工作仰角, 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与发射天线的水平距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