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R 9217-2015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_(高清-无水印).pdf

Q-CR 9217-2015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_(高清-无水印).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Q-CR 9217-2015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6 M
标准类别:铁路运输标准
资源ID:244127
VIP资源

Q-CR 9217-2015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Q-CR 9217-2015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_(高清-无水印).pdf

条件,指导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2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儿率和危害程度。 3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4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3.0.2超前地质预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地层岩性预测预报,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 特殊岩土的预测预报。 2地质构造预测预报,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 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不良地质预测预报,特别是对岩溶、人为坑洞、瓦斯等发育 情况的预测预报。 4地下水预测预报,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及富水断层、富水 褶皱轴、富水地层中的裂隙水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0.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可按图3.0.3所示的工作程序进行。 3.0.4隧道工程参建各方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设单位应负责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的审批,并对 地质预报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2勘察设计单位应进行隧道地质复杂程度分级,进行超前地 质预报方案设计,编制工程概预算;分析和研究施工超前地质预 报成果,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的,要按程序及时进行变更 设计。 3施工图阶段经评估为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的软弱围岩及不

1建设单位应负责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的审批,并对 地质预报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2勘察设计单位应进行隧道地质复杂程度分级,进行超前地 质预报方案设计,编制工程概预算;分析和研究施工超前地质预 报成果,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的,要按程序及时进行变更 设计。 3施工图阶段经评估为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的软弱围岩及不

良地质隧道MH/T 3012.12-2008 民用航空器维修标准 地面维修设施 第12部分:电镀作业场所,超前地质预报的责任主体为设计单位,其超前地质预 报工作由设计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其他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责任 主体单位为施工单位,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由施工单位组织实施, 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复杂的长隧道和特长隧道,可能存在 透发重大地质灾害的隧道,地下水活跃、围岩软弱、含富水断层的

隧道,高瓦斯、高地应力的隧道,可能发生突水、突泥的隧道,可委 托专业队伍,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开展第三方超前地质预 报工作。 5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单位在开工前应结合风险评估编制超 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按程序审查和批后负责组织实施;预报实 施单位应及时将超前地质预报成果报施工、监理、勘察设计、建设 单位,并对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及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6施工单位应积极组织或配合实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并纳 人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利用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及时指导施工,减 少施工的盲目性和安全风险。 7监理单位应对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过程进行监理,负 监督检查施工单位现场专业技术人员(地质、物探)数量及能力、设 备类型及数量、超前地质预报的实施和数据采集以及相关协调工 作等。 3.0.5承拍地质条件复杂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单位应具有 实施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能力,或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化队伍 实施,并纳人现场施工工序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单位应根据 预报方案和合同规定配备专业人员和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性 能、精度及效率应能满足预报和工期的要求。 3.0.6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进行地质复杂程度分级,确定重点预 报地段,并应遵循动态设计原则,根据预报实施工作中掌握的地 质情况,及时调整隧道区段的地质复杂程度分级、预报方法和技术 要求。 3.0.7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可采用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探与 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前导 坑与主洞探测相结合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预报结果综合分析,相 互验证,提高预报准确性。 3.0.8隧道设有平行导坑成为线间距较小的两座隧道时,应利田

遂道,高瓦斯、高地应力的隧道,可能发生突水、突泥的隧道,可委 托专业队伍,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开展第三方超前地质预 报工作。 5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单位在开工前应结合风险评估编制超 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按程序审查和批准后负责组织实施;预报实 施单位应及时将超前地质预报成果报施工、监理、勘察设计、建设 单位,并对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及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6施工单位应积极组织或配合实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并纳 人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利用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及时指导施工,减 少施工的盲目性和安全风险。 7监理单位应对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过程进行监理,负资 监督检查施工单位现场专业技术人员(地质、物探)数量及能力、设 备类型及数量、超前地质预报的实施和数据采集以及相关协调工 作等

3.0.5承担地质条件复杂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单位应

实施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能力,或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化 实施,并纳入现场施工工序管理。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单位应 预报方案和合同规定配备专业人员和仪器设备。仪器设备 能、精度及效率应能满足预报和工期的要求

3.0.6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进行地质复杂程度分级,确定重 报地段,并应遵循动态设计原则,根据预报实施工作中掌握 质情况,及时调整隧道区段的地质复杂程度分级、预报方法利 要求。

3.0.7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可采用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 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 坑与主洞探测相结合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预报结果综合分 互验证,提高预报准确性。

3.0.8隧道设有平行导坑或为线间距较小的两座隧道时,应

3.0.9改建及增建二线铁路隧道应在充分利用既有隧道工程地质资料及施工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改建及增建二线隧道与既有隧道的空间关系,比照新建铁路隧道的要求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3. 0. 10超前地质预报的结果应及时处理并反馈有关各方3. 0. 11超前地质预报应进行实际地质状况与设计的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质量。

4.0.1铁路隧道工程在各设计阶段均应进行相应的超前地质预 报设计,预报方法的选择应与施工方法相适应。 4.0.2超前地质预报可采用地质调查法、超前钻探法、物探法和 超前导坑预报法,各预报方法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质调查法: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洞内开挖丁作 面地质素描和洞身地质素描、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的地下和地表 相关性分析、地质作图等。 2超前钻探法:包括超前地质钻探、加深炮孔探测及孔内 摄影。 3物探法:包括弹性波反射法(地震波反射法、水平声波部剖面 法、负视速度法和极小偏移距高频反射连续剖面法等)、电磁波反 射法(地质雷达探测)、高分辨直流电法等。 4超前导坑预报法:包括平行超前导坑法、正洞超前导坑 法等。 4.0.3超前地质预报可采用长距离预报、中长距离预报和短距离 预报,预报长度的划分和预报方法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长距离预报:预报长度100m以上。可采用地质调查法 地震波反射法及100m以上的超前钻探等。 2中长距离预报:预报长度30m~100m。可采用地质调查 法、弹性波反射法及30m~100m的超前钻探等。 3短距离预报:预报长度30m以内。可采用地质调查法、弹 性波反射法、电磁波反射法(地质雷达探测)及小于30m的超前钻 探等。

括下列主要内容: 1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着重说明不良地质与特殊 岩土、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地质风险。 2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3超前地质预报的自的。 4超前地质预报的设计原则、预报方案、(分段)预报内容、方 法选择及不同方法的组合关系、技术要求(同一种预报方法或不同 预报方法间的重叠长度、超前钻孔的角度及长度等),需要时应编 制气象、重要泉点和洞内主要出水点(流量大于1L/s的出水点)、 暗河流量等观测计划和观测技术要求等。 5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工艺要求(必要时提出)。 6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安全措施, 7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量,占用工作面的时间。 8超前地质预报概预算。 9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5.1.1实施超前地质预报应全面了解隧址区地质情况,分析和掌 握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地质灾害隐患及其分布范围等, 核实地质复杂程度分级、超前地质预报方案的内容。 5.1.2铁路隧道应编制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并应包括下列 内容: 1编制依据。 2工程概况。 3地质概况,与地质预报相关的地形地貌、气象特征、地层岩 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简述,着重说明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可能 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地质风险。 4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5实施超前地质预报的自的。 6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分段预报内容及具体预报方法、技术 要求、预报工作量,必要时应编制气象、重要泉点和洞内主要出水 点(流量大于1L/s的出水点)、暗河流量等观测计划和观测技术 要求。 7 超前地质预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8 超前地质预报组织机构设置及投人的人力、设备资源。 9 质量要求。 10 安全措施。 11 成果资料编制的内容与要求。 12 2工作制度,包括与施工、监理、勘察设计、建设单位的联系

13地质预报成果的验证及技术总结的要求。 14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5.1.3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时,应将各预报手段所获得的 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并编制地质综合分析成果报告,内容应 包括工作概况、采用的各种预报手段及预报结果、相互印证情况、 综合分析预报结论、施工措施建议及下步预报工作计划等。 5.1.4施工过程中应将实际开挖的地质情况与预报结果进行对 比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和改进地质预报工作;超前地质 预报方案应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并按有关程序经批 准后执行。

5.1.5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应编制各预报方法的预测报告、地质综

9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各种预报方法的预报报告及图件,其内容按有关章节要

2)隧道及平行导坑洞身竣工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内容包括 设计与施工地质条件对比、分段围岩级别的对比、不良 地质与特殊岩土发育部位与规模的对比及地质纵断面 图常规项目(如地层岩性、褶曲、断裂的分布与产状,破 碎带及塌和变形地段的位置、性质及规模,地下水出 露的位置、水质、水量等),地质纵断面图的横向比例为 1:500~1:5000,竖向比例为1:200~1:5000

5.2.1断层预报应探明断层的性质、产状、富水情况、在隧道中的 分布位置、断层破碎带的规模、物质组成等,并分析其对隧道的危 害程度。

5.2.2断层预报应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以弹性波反射法控

主,必要时采用高分辨直流电法探测断层带地下水的发育情况及 超前钻探法验证。

5.2.3当隧道施工接近规模较大的断层时,应注意观测可能前头

(见本技术规程附录C),并可通过地表补充地质调查、洞内地质调 查、地表与地下构造相关性分析、断层趋势分析等手段预报断层白 分布位置,

5.2.4断层破碎带与周围介质多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可来用弹

5.2.6断层预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的地表补充地质调查,进一步核实断层的性质、产状、位置与规 模等。 2采用弹性波反射法确定断层在隧道内的大致位置和宽度。 3必要时采用高分辨直流电法探测断层带地下水的发育 情况。 4必要时来用超前钻探预报断层的确切位置和规模、破碎带 的物质组成及地下水的发育情况等。 5采用隧道内地质素描、地质作图及断层趋势分析等手段预 报断层的分布位置。 6地质综合判析,提交地质综合分析成果报告。

5.3.1岩溶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体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 崩塌为辅的地质营力综合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地质现象的统 称。岩溶发育的条件和规律可按本技术规程附录D进行判定。 5.3.2岩溶预报应探明岩溶在隧道内的分布位置、规模、充填情 况及岩溶水的发育情况,分析其对隧道的危害程度。 5.3.3岩溶预报应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以超前钻探法为主,结 合多种物探手段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并应来用宏观预报指导 微观预报、长距离预报指导中短距离预报的方法。

1研究隧址区岩浴发育规律。 充分收集、分析、利用已有区域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辅以工 程地质补充调绘,查明隧址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岩溶 发育的规律,宏观掌握区域地质条件,指导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应 着重查明和分析以下方面的内容: 1)地层岩性:可溶性岩层与非可溶性岩层的分布与接触关 系,可溶性岩层的成分、结构和溶解性,特别是强溶岩 (质纯层厚的灰岩、盐岩)的地层层位和展布范围,及其

与隧道线路中线的相互关系。 2)地质构造:隧址区的构造类型,褶皱轴的位置、两翼岩层 产状;断裂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产状,特别是两条或两 条以上断层交汇的位置(侵蚀性地下水的有利通道);主 要节理裂隙的性质、宽度、间距、延伸方向、贯通性及充 填情况等;新构造运动的性质、特点等。分析上述构造 与岩溶发育的关系及不同构造部位岩溶发育特征和发 育程度的差异性,划分岩溶发育带;分析上述构造与隧 道线路中线的相互关系。 3)岩溶地下水:地下水的埋藏、补给、径流和排泄情况、水 位动态及水力连通情况,分析隧道受岩溶地下水影响的 程度。 4).隧道处于岩浴垂直分带的部位:根据隧道线路高程、穿 越山区地形、地表岩溶发育情况、区域和隧址区侵蚀基 准面等,判断隧道处于岩溶垂直分带的部位。 5)岩溶发育的层数:根据岩性、新构造运动和水文地质条 件,结合地表测绘,查明岩溶发育的层数及与隧道的 关系。 6)依据岩溶发育的垂直分带性、隧道高程和地下水季节的 变化,判断那些可能与隧道相遇的溶洞、暗河的含水量, 或分析那些不与隧道相遇的有水溶洞或暗河对隧道施 工的影响程度。 7)岩溶形态:岩溶形态的类型、位置、大小、分布规律、形成 原因及与地表水、地下水的联系,以及地表岩溶形态和 地下岩溶形态的联系。 8)结合有利于岩溶发育的岩层层位和构造位置,在大小封 闭的洼地内、当地河流岸边或其他部位,查明大型溶洞 或暗河的入口、出口的位置及高程,并结合可能成为暗 河通道的较大断层或较紧闭背斜褶皱的核部位置、产

状,推断暗河大致通道,确定能否与隧道相遇或与隧道 的大概空间位置关系。 9)根据褶皱轴、断层、节理密集带、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 带、陡倾角可溶性岩、质纯层厚可溶性岩层的位置与产 状,用地表与地下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隧道内可能出现 大型溶洞、暗河的位置。 2核查、领会设计中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和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设计。 根据区域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结合本条第1款中的调查和 分析,核查、领会设计文件中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和超前地质预报 方案。 3隧道内地质素描。 根据隧道内地质系描结果,验证、调整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和超 前地质预报方案。 4物探探测。 根据地质条件,可采用弹性波反射法进行长、中长距离探测, 以探明断层等结构面和规模较大、可足以被探测的岩溶形态;采用 高分辨直流电法进行中长、短距离探测,可定性探测岩溶水;采用 地质雷达进行短距离探测,以查明岩溶位置、规模和形态。 5地质超前钻探。 根据地质复杂程度分级、隧道内地质素描、物探异常带进行地 质超前钻探预报和验证,对富水岩溶发育地段,地质超前钻探必须 连续重叠式进行。超前钻探揭示岩溶后,应适当加密,必要时采用 地质雷达及其他物探手段进行短距离的精细探测,配合钻探查清 岩溶规模及发育特征。钻探具体要求详见本技术规程第7章的相 关规定。 6加深炮孔探测。 岩溶发育区必须进行加深炮孔探测,其具体要求应符合本技 术规程第7.2.3条的规定,

7地质综合判析,提交地质综合分析成果报告。 各种预报手段的组合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地质条件和各种 预报手段的优缺点灵活运用,以达到预报目的和解决实际问题为 宗旨。 5.3.5岩溶地区应开展岩溶重点发育地段隧道周边隐伏岩溶探 测工作

5.3.6岩溶地区隧底应进行隐伏岩溶洞穴的探测,并应符合下列

1采用综合物探查明隧底隐伏岩溶洞穴的位置、规模。 2根据物探资料布置验证钻孔。 3根据钻探验证结果修订物探异常成果图,作出预测隐伏岩 溶图。 4隐伏岩溶图,比例为1:100~1:500,应标明隐伏岩溶的 位置、规模、埋藏深度、类型和验证钻孔。

5.4.1煤层瓦斯预报应探明煤层分布位置、煤层厚度,测定瓦斯 含量、瓦斯压力、涌出量、瓦斯放散初速度、煤的坚固性系数等,判 定煤的破坏类型,分析判断煤的自燃及煤尘爆炸性、煤与瓦斯突出 危险性,评价隧道瓦斯严重程度及对工程的影响,提出技术措施建 议等。

5.4.2煤层瓦斯预报应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以超前钻探法为

5.4.3煤层瓦斯预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工程地质平面图 与纵断面图、煤层地表钻探资料和必要的地表补充调查,通过地质 作图进一步核实煤层的位置与厚度等。

3采用洞内地质素描,利用地层层序、地层厚度、标志层和岩 状等,通过作图分析确定煤层的单程位置。 4接近煤层前,必须对煤层位置进行超前钻探,标定各煤层 位置,掌握其赋存情况及瓦斯状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距煤层15m~20m(垂距)处的开挖工作面钻1个 超前钻孔,初探煤层位置。 2)在距初探煤层10m(垂距)处的开挖工作面上钻3个超 前钻孔,分别探测开挖工作面前方上部及左右部位煤层 位置,并采取煤样和气样进行物理、化学分析和煤层瓦 斯参数测定,在现场进行瓦斯及天然气含量、出量、压 力等测试工作。 3)按各孔见煤、出煤点计算煤层厚度、倾角、走向及与隧道 的关系,并分析煤层项、底板岩性。 4)掌握并收集钻孔过程中的瓦斯动力现象。 5揭煤前应进行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瓦斯突出工区施工时,应在距煤层垂距5m处的开挖 工作面打瓦斯测压孔,或在距煤层垂距不小于3m处的 开挖工作面进行突出危险性预测。 2)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应从瓦斯压力法、综合指标法、钻 屑指标法、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R”指标法等五种 方法中选用两种方法,相互验证。石门揭煤可采用瓦 斯压力法、综合指标法或钻屑指标法,对于煤巷掘进宜 采用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钻屑指标法或“R”指 标法。 3)突出危险性预测方法中有任何一项指标超过临界指标, 该开挖工作面即为有突出危险工作面。其预测时的临 界指标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当无实测数据时,可参照 表5.4.3中所列突出危险性临界值

表 5.4.3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临界值

4)钻孔过程中出现顶钻、钻、喷孔等动力现象时,应视该 开挖工作面为突出危险工作面。 6综合分析,提交地质综合分析成果报告。 5.4.4 煤层瓦斯超前钻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个钻孔均应穿透煤层并进人顶(底)板不小于0.5m。 2 正式探测孔应取完整的岩(煤)芯,进入煤层后宜用干钻 取样。 各钻孔直径不宜小于76mm。 4 钻孔过程中应观察孔内排出的浆液、煤屑变化情况,并做 好记录。 5.4.5开挖工作面出现本技术规程附录C所示煤与瓦斯突出前

5.4.6隧道在煤系地层、压煤地段及其他可能含瓦斯地层开

施,确保安全,并上报有关部门,查明瓦斯来源,分析可能带来的危 害程度,制定下一步地质预报工作的方案和措施,并做好瓦斯检测 记录存档备查。

5.5.1隧道涌水、突泥预报应探明可能发生涌水、突泥地段的位

粘探必须设有防突装置;隧道通过煤系地层、金属和非金属等矿 中的采空区时,应查明在采及废弃矿巷与隧道的空间关系,分析讠 介其对隧道的危害程度。

.5.4斜井工区、隧道反坡施工地段处于富水区时,超前钻探 业时应做好钻孔突涌水处治的方案,确保人员与设备的安全,避 俺井事故的发生。

5.5.6隧道施工应减少或避免塌方的发生,塌方的可

本技术规程附录 C判断。

6.0.1地质调查法是根据隧道已有勘察资料、地表补充地质调查 资料和隧道内地质素描,通过地层层序对比、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 地下和地表相关性分析、断层要素与隧道儿何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临近隧道内不食地质体的可能前兆(见本技术规程附录C)分析 等,利用常规地质理论、地质作图和趋势分析等,推测开挖工作面 前方可能揭示的地质情况的一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6.0.2地质调查法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 6.0.3地质调查法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和隧道内地质系 描等。 6. 0. 4 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对已有地质勘察成果的熟悉、核查和确认。 2地层、岩性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特别是对标志 层的熟悉和确认。 3断层、褶皱、节理密集带等地质构造在隧道地表的出露位 置、规模、性质及其产状变化情况。 4地表岩溶发育位置、规模及分布规律。 5煤层、石膏、膨胀岩、含石油天然气、含放射性物质等特殊 地层在地表的出露位置、宽度及其产状变化情况。 6人为坑洞位置、走向、高程等,分析其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7根据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结果,结合设计文件、资料和 图纸,核实和修正超前地质预报重点区段。 6.0.5隧道内地质素描是将隧道所揭露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结构面产状、地下水出露点位置及出水状态、出水量、煤层、溶洞等

,0.4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对已有地质勘察成果的熟悉、核查和确认。 2地层、岩性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特别是对标志 层的熟悉和确认。 3断层、褶皱、节理密集带等地质构造在隧道地表的出露位 置、规模、性质及其产状变化情况。 4地表岩溶发育位置、规模及分布规律。 5煤层、石营、膨胀岩、含石油天然气、含放射性物质等特殊 地层在地表的出露位置、宽度及其产状变化情况。 6人为坑洞位置、走向、高程等,分析其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7根据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结果,结合设计文件、资料和 图纸,核实和修正超前地质预报重点区段。

6.0.5隧道内地质素描是将隧道所揭露的地层岩性、址

结构面产状、地下水出露点位置及出水状态、出水量、煤层、溶 准确记录下来并绘制成图表,是地质调查法工作的一部分,包

作面地质素描和洞身地质素描。隧道内地质素描应包括下列 内容: 工程地质。 1)地层岩性:描述地层时代、岩性、层间结合程度、风化程 度等。 2)地质构造:描述褶皱、断层、节理裂隙特征、岩层产状等。 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破碎带的宽度、物质成分、含水 情况以及与隧道的关系。节理裂隙的组数、产状、间距 充填物、延伸长度、张开度及节理面特征、力学性质,分 析组合特征、判断岩体完整程度。 3)岩溶:描述岩溶规模、形态、位置、所属地层和构造部位, 充填物成分、状态,以及岩溶展布的空间关系。 4)特殊地层:煤层、沥青层、含膏盐层、膨胀岩和含黄铁矿 层等应单独描述。 5)人为坑洞:影响范围内的各种坑道和洞穴的分布位置及 其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6).地应力:包括高地应力显示性标志及其发生部位,如岩 爆、软弱夹层挤出、探孔饼状岩芯等现象。 7)塌方:应记录塌方部位、方式与规模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特征,并分析产生塌方的地质原因及其对继续掘进的 影响。 8)有害气体及放射性危害源存在情况。 水文地质。 1)地下水的分布、出露形态及围岩的透水性、水量、水压 水温、颜色、泥砂含量测定,以及地下水活动对围岩稳定 的影响,必要时进行长期观测。地下水的出露形态分 为:渗水、滴水、滴水成线、股水(涌水)、暗河。 2)水质分析,判定地下水对结构材料的腐蚀性。 3)出水点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暗河等的关系

·分析。 4)必要时进行地表相关气象、水文观测,判断洞内涌水与 地表径流、降雨的关系。 5)必要时应建立涌突水点地质档案。 3围岩稳定性特征及支护情况。 记录不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下隧道围岩稳定性、支护方 式以及初期支护后的变形情况。发生围岩失稳或变形较天的地 段,详细分析、描述围岩失稳或变形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等。 4进行隧道施工围岩分级(见本技术规程附录E)。 5影像。 隧道内重要的和具代表性的地质现象应进行摄影或录像。 6.0.6隧道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和洞身地质素描应符合下列技 术要求: 1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主要描述工作面立面围岩状况,应 使用统一格式,并统一编号,其格式和内容可参照本技术规程附录 E中“表E.2.2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 2洞身地质素描是对隧道拱顶、左右边墙进行的地质素描, 应直观反映隧道周边地层岩性及不良地质体的发育规模、在空间 上对隧道的影响程度等,并应通过隧道地质展视图形式表示,其格 式和内容可参照本技术规程附录F。 3地质素描应随隧道开挖及时进行,对地层岩性变化点、构 造发育部位、岩溶发育带附近等复杂、重点地段应每开挖循环进行 一次素描,其他一般地段不应超过10m进行一次素描。 6.0.7地质调查法应符合下列工作要求: 1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应在实施洞内超前地质预报前进 行,并在洞内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补充,现场应 做好记录,并于当天及时整理。 2地质素描图应采用现场绘制草图、室内及时誉清的方式完 成,记录必须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记录,不得回忆编制或室内制

作。地质素描原始记录、图、表应当天整理。 3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和洞内地质素描资料应及时反映 在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和纵断面图上,并应分段完善、总结。 4标本应按要求采集,并及时整理。 6.0.8地质调查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编制下列资料: 1 地质调查法预报报告。 2 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 3 隧道洞身地质展视图,比例为1:100~1:500。 4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隧道内和地表相关性分析预报图(必 要时作),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 5地质复杂地段纵、横断面图,比例为1:100~1:500。 6地质监测与测试资料。 7 有关影像资料。

作。地质素描原始记录、图、表应当天整理。 3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和洞内地质素描资料应及时反映 在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和纵断面图上,并应分段完善、总结。 4标本应按要求采集,并及时整理。 6.0.8地质调查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编制下列资料: 1 地质调查法预报报告。 2 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 3 隧道洞身地质展视图,比例为1:100~1:500。 4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隧道内和地表相关性分析预报图(必 要时作),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 5地质复杂地段纵、横断面图,比例为1:100~1:500。 6地质监测与测试资料。 7 有关影像资料。

7.1.1超前地质钻探是利用钻机在隧道开挖工作面进行钻探获 取地质信息的一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7.1.2超前地质钻探法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的隧道超前地质 预报,富水软弱断层破碎带、富水岩溶发育区、煤层瓦斯发育区、重 大物探异常区等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必须采用。 7.1.3超前地质钻探可采用冲击钻和回转取芯钻,并应按下列要 求二者合理搭配使用,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钻探速度,减少占用开挖 工作面的时间(岩土可钻性分级见本技术规程附录G)。 1一般地段采用冲击钻。冲击钻不能取芯,但可通过冲击器 的响声、钻速及其变化、岩粉、卡钻情况、钻杆震动情况、冲洗液的 颜色及流量变化等粗略探明岩性、岩石强度、岩体完整程度、溶洞、 暗河及地下水发育情况等。 2复杂地质地段采用回转取芯钻。回转取芯钻岩芯鉴定 确可靠,地层变化里程可准确确定,一般只在特殊地层、特殊目的 地段、需要精确判定的情况下使用。比如煤层取芯及试验、溶洞及 断层破碎带物质成分的鉴定、岩土强度试验取芯等

超前地质钻探应符合下列技才

北孔数。 1)断层、节理密集带或其他破碎富水地层每循环可只钻 一孔。 2)富水岩溶发育区每循环宜钻3~5个孔,揭示岩溶时,应 适当增加,以满足安全施工和溶洞处理所需盗料为

原则。 3)煤层瓦斯预报超前钻探孔数应符合本技术规程第 5.4.3条的规定。 2孔深。 1)不同地段不同目的的钻孔应采用不同的钻孔深度。 2)钻探过程中应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根据钻孔情况可适 时调整钻孔深度,以达到预报目的为原则;煤层瓦斯超 前钻孔深度应符合本技术规程第5.4.4条的规定。 3)在需连续钻探时,一般每循环可钻30m~50m,必要时 也可钻100m以上的深孔。 4)连续预报时前后两循环钻孔应重叠5m~8m。 3孔径。 钻孔直径应满足钻探取芯、取样和孔内测试的要求,并应符合 现行《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10014的规定;煤层瓦斯超前钻 探孔径应符合本技术规程第5.4.4条的规定。 4富水岩溶发育区超前钻探应终孔于隧道开挖轮廓线以外 5 m~8 m。 7.1.5超前地质钻探应符合下列工作要求: 1实施超前地质钻探的人员应经技术培训和考核,经考核合 格后方可上岗。 2钻探前地质技术人员应进行技术、质量交底。 3超前钻探过程中应在现场做好钻探记录,包括钻孔位置 开孔时间、终孔时间、孔深、钻进压力、钻进速度随钻孔深度变化情 况、冲洗液颜色和流量变化、涌砂、空洞、振动、卡钻位置、突进里 程、冲击器声音的变化等。 4超前钻探过程中应及时鉴定岩芯、岩粉,判定岩石名称,对 于断层带、溶洞填充物、煤层、代表性岩土等应拍摄照片备查,并选 择代表性岩芯整理保存,超前地质钻探过程中监理应进行旁站。 5在富水地段进行超前钻探时必须采取防突措施:测钻孔内

水压时,需安装孔口管,接上高压球阀、连接件和压力表,压力表读 数稳定一段时间后即可测得水压。 6应加强钻进设备的维修与保养,使钻机处于良好状态;强 化协调和管理,各方应积极配合,减少和缩短施钻时间。

U贝工 采用系统的钻探程序。 1)测量布孔:施钻前接孔位设计图设计的位置用经纬仪 准确测量放线,将开孔孔位用红油漆标注在开挖工作 面上。 2)设备就位:孔位布好后,设备就位,接通各动力电源和供 风、供水管路。安装电路要由专业电工操作,确保安全, 供风管路要连接紧密,无漏气现象。 3)对正孔位,固定钻机:将钻具前端对准开挖工作面上的 孔位,调整钻机方位,将钻机固定牢固。 4)开孔、安装孔口管:孔口管必须安设牢固。 5)成孔验收:施钻满足设计要求,经现场技术人员确认签 收后方可停钻终孔。 2控制钻进方向。 1)钻机定位完毕后,对钻机进行机座加固,使钻机在钻进 过程中位置不偏移,做到钻孔完毕钻机位置不变。在钻 进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机器的松动情况,及时调整固定。 2)对钻具的导向装置尽可能加长,并且选用刚度较强的钻 杆,从而提高钻具的刚度,减少钻具的下沉量,达到技术 的要求。不得使用弯曲钻具。 3)当岩层由软变硬时应采用慢速、轻压钻进一定深度后 改用硬岩层的钻进参数。钻进中应减少换径次数。 4)本循环钻孔完毕后,根据测量结果总结出钻具的下沂 量,下一循环钻探时通过调整孔深、仰俯角等措施控制

1采用系统的钻探程序。 1)测量布孔:施钻前按孔位设计图设计的位置用经纬仪 准确测量放线,将开孔孔位用红油漆标注在开挖工作 面上。 2)设备就位:孔位布好后,设备就位,接通各动力电源和供 风、供水管路。安装电路要由专业电工操作,确保安全, 供风管路要连接紧密,无漏气现象。 3)对正孔位,固定钻机:将钻具前端对准开挖工作面上的 孔位,调整钻机方位,将钻机固定牢固。 4)开孔、安装孔口管:孔口管必须安设牢固。 5)成孔验收:施钻满足设计要求,经现场技术人员确认签 收后方可停钻终孔。

1)钻机定位完毕后,对钻机进行机座加固,使钻机在钻进 过程中位置不偏移,做到钻孔完毕钻机位置不变。在钻 进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机器的松动情况,及时调整固定。 2)对钻具的导向装置尽可能加长,并耳选用刚度较强的钻 杆,从而提高钻具的刚度,减少钻具的下沉量,达到技术 的要求。不得使用弯曲钻具。 3)当岩层由软变硬时应采用慢速、轻压钻进一定深度后, 改用硬岩层的钻进参数。钻进中应减少换径次数。 4)本循环钻孔完毕后,根据测量结果总结出钻具的下沉 量,下一循环钻探时通过调整孔深、仰俯角等措施控制 下沉量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达到技术要求的精度。

3准确鉴定岩性及其分布位置。

7.1.7超前钻探钻进中应防止地下水突出,并应采取下列措施 保障工作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 1在富水区实施超前地质预报钻孔作业,必须先安设孔口 管,并将孔口管固定牢固,装上控制阀,进行耐压试验,达到设计 承受的水压后,方准继续钻进。特别危险的地区,应有躲避场所 并规定避灾路线。当地下水压力大于一定数值时,应在孔口管上 焊接法兰盘,并用锚杆将法兰盘固定在岩壁上。 2富水区隧道地质超前钻探时,发现岩壁松软、片帮或钻孔 中的水压、水量突然增大,以及有顶钻等异状时,必须停止钻进,立 即上报有关部门,并派人监测水情。如发现情况危急时,必须立即 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区的人员,然后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孔口管锚固可采用环氧树脂、锚固剂,亦可采用快凝高强 度微膨胀的浆液锚固,锚固长度宜为1.5m~2.0m,孔口管外端 应露出工作面 0.2 m~0.3 m,用以安装高压球阀。 7.1.8超前钻探法应编制探测报告,内容包括工作概况、钻孔探 测结果、钻孔柱状图(格式见本技术规程附录H),必要时应附以钻 孔布置图、代表性岩芯照片等。

7.2.1加深炮孔探测是利用风钻或凿岩台车等在隧道开挖工作 面钻小孔径浅孔获取地质信息的一种方法。 7.2.2加深炮孔探测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隧道的地质超前探 测,尤其适用于岩溶发育区。 7.2.3加深炮孔探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孔深应较爆破孔(或循环进尺)深3m以上。 2孔数、孔位应根据开挖断面大小和地质复杂程度确定。 3在富水岩溶发育区每循环必须按设计认真实施,发现异常 情况应及时反馈信息,严禁盲自装药放炮。

4钻到溶洞和岩溶水时,应视情况采用地质超前钻探和其他 探测手段,查明情况,确保施工安全,为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5加深炮孔探测严禁在爆破残眼中实施。 6揭示异常情况的钻孔资料应作为技术资料保存

1探测对象与其相邻介质应存在一定的物性差异,并具有可 被探测的规模。 2存在电、磁、振动等外界干扰时,探测对象的异常能够从干 扰背景中区分出来。 8.1.2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和存在多种干扰因素的隧道,应根据 被探测对象的物性条件开展综合物探,并与其他探测方法相配合, 对所测得的物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8.1.3物探应按搜集资料、踏勘、编制计划、施测、初步解释、最终 解释、成果核对、报告编制的程序进行。 8.1.4物探仪器及其附属设备应满足性能稳定、结构合理、构件 牢固可靠、防潮、抗震和绝缘性良好等要求。仪器应定期检查、标 定和保养。

.1.5物探原始资料应符合下

1原始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与隧道有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和钻探资料。 2)物探施测的各种原始记录和检查记录。 3)物探仪器校验、标定及一致性检查的记录, 2原始记录应完整、真实、清晰,标示清楚,签署齐全,不得随 意涂改或重抄。.

8.1.6物探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点面结合、反复认识、定性指导定量的原则进行,且宜采用两利 上的方法进行定量解释,并选用典型断面作正演计算。 2结论应明确,符合隧址区的客观地质规律。各物探方法的 释应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解释结果不一致时,应分析原因,并 推断的前提条件予以说明。 3解释结果应说明探测对象的形态、产状、延伸等要素;对于 知资料不足,暂时不能得出具体结论的异常,应说明原因。 4解释应充分利用各种探测方法的成果;有钻孔验证的隧 ,应充分利用钻探资料对解释结果进行全面的修正。 1.7物探成果资料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物探成果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物探测线布置图。 2)各种定性分析图件。 3)各种定量解释图件。 4)平面、断面成果图表。 5)质量检查数据和质量评定表。 2物探成果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任务依据和要求。 2)地质和物性特征。 3)物探方法的选择原则及采取的技术措施。 4)测线布置和数据采集。 5)资料整理与解释。 6)质量评价。 7)结论和建议,包括建议验证钻孔等内容。 3物性地质图件应结合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后编制,图上应机 异常分布位置、推断地质界线及地质构造位置和产状等,标明 道里程的关系。

体中所产生的反射波特性来预报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地质情况 一种物探方法,它包括地震波反射法、水平声波部面法、负视速 法和极小偏移距高频反射连续剖面法等方法。

8.2.2弹性波反射法适用于划分地层界线、查找地质构造、探测

1 探测对象与相邻介质应存在较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并具有 被探测的规模。 2断层或岩性界面的倾角应大于35°,构造走向与隧道轴乡 夹角应大于45°

8.2.3地震记录应符合下列#

1千优育景不应影响初全的间的读取和波形的对比。 2反射波同相轴必须清晰。 3不工作道应小于20%,且不连续出现。 4弹性波反射法质量检查记录与原观测记录的同相轴应有 较好的重复性和波形相似性。 8.2.4数据采集时应尽可能减少隧道内其他震源震动产生的地 震波、声波的干扰,并应采取压制地震波、声波干扰的措施 8.2.5弹性波反射法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应重叠10m以上,预 报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震波反射法预报距离: 1)在软弱破碎地层或岩溶发育区,一般每次预报距离应为 100m左右,不宜超过150m。 2)在岩体完整的硬质岩地层每次可预报120m~180m, 但不宜超过 200 m。

8.2.4数据采集时应尽可能减少隧道内其他震源震动产生

1)在软弱破碎地层或岩溶发育区,一般每次预报距离应为 100m左右,不宜超过150m。 2)在岩体完整的硬质岩地层每次可预报120m~180m, 但不宜超过200m。 2水平声波剖面法和极小偏移距高频反射连续剖面法预报 距离:

1)在软弱破碎地层或岩溶发育区,一般每次预报距离应为 20 m~50 m,不宜超过70 m。 2)在岩体完整的硬质岩地层每次可预报50m~70m,但 不宜超过 100 m。 3负视速度法预报距离: 1)在软弱破碎地层或岩溶发育区,一般每次预报距离应为 30 m~50 m,不宜超过 70 m。 2)在岩体完整的硬质岩地层每次可预报50m~80m,不 宜超过100 m。 4隧道位于曲线上时,预报距离不宜太长。 8.2.6弹性波反射法的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计算机处理的记录目的层反射波特征应明显、信噪比 高、同相轴清晰、能进行追踪和相位连续对比。 2依据时间剖面图、瞬时振幅图结合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对 比和追踪波组的相似性、波振幅的衰减程度、振动的同相性和连续 性等特征,判释和确定反射波组对应的层位、被测地质体的接触关 系、构造形态等。 3根据上行波和下行波视速度的差异,确定反射界面在隧道 轴向前方的距离、反射界面与洞轴方向的夹角。 8.2.73 弹性波反射法超前地质预报应编制探测报告,内容主要 包括: 1 概况:隧道工程概况、地质概况、探测工作概况等。 3野外数据采集:观测系统、采集方法、数据质量等。 4数据处理:采用的软件及处理流程、参数选择说明、处理成 果及质量等。 5资料分析与判释:采用地震波反射法时,应附上反射波分 析成果显示图、物探成果地质解释剖面或平面图,必要时可附:分

1概况:隧道工程概况、地质概况、探测工作概况等。 2方法原理及仪器设备:方法原理及采用的仪器型号等。 3野外数据采集:观测系统、采集方法、数据质量等。 4数据处理:采用的软件及处理流程、参数选择说明、处理成 果及质量等。 5资料分析与判释:采用地震波反射法时,应附上反射波分 析成果显示图、物探成果地质解释剖面或平面图,必要时可附:分

以及地质判释、推断的地球物理准则;采用水平声波剖面法、负视 速度法时,应附上原始记录波形图、经过处理用于解释的波形曲 线、物探成果地质解释剖面或平面图等;采用极小偏移距高频反射 连续剖面法时,应附上原始记录波形图、经过处理用于解释的波形 曲线、似t时间剖面图及图上定性解释标示、预报平面图等。 6结论及建议:提出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 地质条件,特别是影响施工方案调整、具有安全隐患的地质条件, 以及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等结论和进一步开展地质预报工作 的建议。

④在不稳定的岩层中钻炮孔时,可采用外径与孔径相匹

0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单炮记录质量评价。单炮记录质量评价分为合格、不合 格两种。凡有下列缺陷之一的记录,应为不合格记录: ①X、Y、Z 三分量接收器接收时,存在某一分量不工作 或工作不正常。 ②初至波时间不准或无法分辨。 ③信噪比低,干扰波严重影响到预报范围的反射波。 ④记录序号(放炮序号)与炮孔号对应关系错误。 除上述规定的不合格记录外的记录为合格记录。 2)总体质量评价。总体质量评价依据所有的单炮记录,按 偏移距大小重排显示(地震显示)进行。总体质量评价 可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种。当符合下列要求时为总体 合格: ①观测系统(炮点、接收点等设计)正确,采集方法正确。 ②记录信噪比高,初至波清晰。

③单炮记录合格率大于80%。 当有下列缺陷之一时,为总体不合格: ①隧道内记录填写混乱,记录序号(放炮序号)与炮孔号 对应关系不清。 ②采用非瞬发电雷管激发,或者初至波时间出现无规律 波动(延迟)。 ③连续2炮以上(含2炮)记录不合格或空炮,或者存在 相邻的不合格记录和空炮。 ④空炮率大于15%。 资料分析与判释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仪器配套的处理软件进行分析。 2)总体质量不合格的资料不得用于成果分析。 3)准确输入野外采集参数,包括隧道、接收器和炮点的几 何参数等。 4)剔除不合格的地震道,只有合格的才能参与处理。 5)应根据预报长度选择合适的用于处理的时间长度;带通 滤波参数合理,避免波形发生畸变;提取的反射波,应确 保波至能量足够;速度分析时,建立与预报距离相适应 的模型;反射层提取时,根据地质情况和分辨率选择提 取的反射层数目。 6)资料判释应结合隧道地质勘察资料、设计资料、施工地 质资料、反射波分析成果显示图及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等 进行。综合上述成果资料,推断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围 岩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如软弱夹层、断层破碎 带、节理密集带等地质体的性质、规模和位置等。结合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围岩软硬、含水情况、构造影响程 度、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等资料,可参照本技术规程附录 E及有关规范对围岩级别进行初步评估。

测得的岩体声波纵波速度和反射波走时计算确定开挖 工作面前方反射界面距开挖工作面的距离。 3数据采集时量程的设置以采集到的信号占显示屏的80% 为宜,采样间隔根据测试开挖工作面岩性及岩体破碎情况进行 调整。 4资料分析与判释: 1)采用仪器配套的处理软件进行分析。 2)对单道记录进行滤波、压制于扰和指数增益调整。 3)对于每一道不同炮的记录和每一炮不同道的记录进行 对比分析,以规律性好、重复性好的记录道进行解释。 4)对现场采集的原始波形进行时域、频域分析,并根据波 谱时域、频域分析结果,结合开挖工作面岩体声波纵波 速度、地质素描和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开挖工作面前方 的地质判释和预报。

1)宜适当扩大炮检距,将强烈的声波、面波移出记录区,提 高有效波组间的分辨率。 2)宜采取孔内激发、孔内接收,减弱面波干扰,抑制声波与 微震的影响。 3)改善检波器的耦合条件,消除自振。 4)改进激发、接收装置,可采用定向激发、短余震检波器

三分量检波器、组合激发、接收等,提高信噪比。 5)改善与开发多种数据处理手段,进一步提高信噪比。 6)避免施工震动干扰,保持记录背景宁静。 6资料分析与判释。 1)数据处理应根据试验确定最佳处理流程。 2)资料分析与判释可按下列流程进行:按常规方法处理记 录仪所记录的一系列信息,波场分离,拾取直达波,确定 反射波校正时、滤掉直达波,拉平反射波(静态时移和排 齐),叠加拉平的反射波成一道,重复显示地震道,确定 第一个反射波,恢复直达波与反射波,延长直达波与反 射波延长线交汇于一点(反射界面位置),利用反射波速 度及反射时间计算反射界面的距离,采用相同方法找山 开挖工作面前方的一系列反射界面。 3)当处理效果不佳、反射信号极弱时,可采用叠加处理措 施等。 8.2.11极小偏移距高频反射连续剖面法超前地质预报应符合下 列要求: 1探测仪器。 1)采用极小偏移距高频反射连续部面法仪或性能基本相 同的其他仪器。 2)检波器:使用超宽频带检波器,在10Hz~4000Hz范 围内不压制任何频率,增益随频率变化不大于10% 2探测方式。 1)可在开挖工作面上向前方探测,亦可在隧道边墙向隧道 两侧探测、在隧道拱部向上探测、在隧道底板向下探测。 2)采用十字剖面的布置方法可作反射体的空间定位。 3)一般采用锤击震源,不固着检波器,不打孔。 3现场数据采集。 1)在隧道开挖工作面上一般应布设两条测线(一条为水平

三分量检波器、组合激发、接收等,提高信噪比。 5)改善与开发多种数据处理手段,进一步提高信噪比。 6)避免施工需动扰,保持记录背景宁静。

测线,一条为铅垂向测线),测线上每25cm~30cm设 一测点,必要时可布设多条测线。 2)记录测线在隧道中的准确位置及测线间的几何关系。 3)通过激发杆,用锤击法在测点n上激振(n=1,2,3, 4),其两侧测点(n一1和n十1)设检波器。检波器用 黄油或凡土林与岩面耦合,用手按紧。一般情况下,每 一测点应激振2~3次作垂直叠加。 4)一个测点结束后,数据存人主机,激振器隔一个测点移 至下一个激振点(n十2点),进行下一测点的采集,采集 软件可自动将各测点资料汇集形成剖面。 5)在隧道边墙测岩体波速。 质量控制。 1)按仪器用户手册和操作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作好施测前 的准备和操作的各项注意事项。 2)工作前检查各连接线的通段,确保仪器主机和各配件处 于正常工作状态。 3)第一个点采集时检查所设定的参数是否正确,其他各测 点注意检波器是否正确地安设在岩面上。 4)检查测线位置、里程及其他应记录的内容是否记录 完整。 室内数据处理。 1)应用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内容包括:调出部面、道间 均衡、滤波、显示及其他高级处理等。 2)通过计算机将一条测线上若于测点的时间曲线通过归 一化处理汇成一张似t时间部面图,根据图上的反射波 同相轴作定性、定量解释。 资料分析与判定。 1)追踪同相轴,根据岩性、地质构造和正演理论作同相轴 的宝性解致东数个刘面上证此追腔的近干线的同相

轴反映的是岩层界面、断层面、岩脉或大的溶洞等;延续 不太长的近于直线的同相轴反映的是大节理;呈双曲线 形状的同相轴是有限大小地质体(如溶洞)的反映。 2)根据频谱和节理、小断裂的密集程度,判定破碎带及岩 体破碎情况。当某一段岩体高频成分明显增多,表明节 理密集、岩体破碎;若某段岩体反射同相轴明显增多,表 明节理及小断裂密集,岩体破碎,此时岩体波速也会明 显降低。 3)根据所测波速及从极小偏移距高频反射连续部面法时 间剖面上得到的各反射体的反射时间,计算反射体的空 间位置: 平面形反射界面:从水平部面上任选两点n和(n+ m),读出其对某反射界面的反射时间ta和tn+m,计算出 Ln和Ln+m,即可得到反射界面与测线的距离和走向夹 角;从铅垂向剖面上任选两点α和(α十力),读出其对某 反射界面的反射时间ta和ta+p,计算出La和Ln+p,即可 得到反射界面与铅垂线的距离和夹角;由此可定出反射 界面与开挖工作面的相对几何关系;得知开挖工作面的 方位角,即可计算出反射界面的产状。 对于溶洞等有限大小物体:双曲线顶点对应的就是 它的顶点,据其反射时间即可确定其距离,而其直径约 为双曲线范围的1/5至1/4。 4)开挖工作面前方儿米范围内岩体受开挖爆破破坏,不应 采用距开挖工作面5m~10m的资料。

3.1电磁波反射法超前地质预报主要采用地质雷达探测GB 50233-2014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3.2地质雷达探测是利用电磁波在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岩体 的传播及反射,根据传播速度和反射脉冲波走时进行超前地质

8.3.2地质雷达探测是利用电磁波在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岩体

预报的一种物探方法,

8.3.3地质雷达探测主要用于岩溶探测,亦可用于断层破碎带、 软弱夹层等不均匀地质体的探测,除应符合本技术规程第8.1.1 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探测体与周边介质之间应存在明显介电常数差异,电磁波 反射信号明显。 2探测体具有足以被探测的规模,探测体的厚度大于探测天 线有效波长的1/4,探测体的宽度或相邻被探测体可以分辨的最 小间距大于探测天线有效波第一菲涅尔带半径。 3避开高电导屏蔽层或大范围的金属构件, 8.3.4 地质雷达探测仪器的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 系统增益大于150dB。 2信噪比大于 60 dB。 3 采样间隔小于0.5ns,A/D模数转换大于16位。 4 计时误差小于1ns。 5连续测量时,扫描速率大于64次/s。 6具有可选的信号叠加、实时滤波、时窗、增益、点测与连续 测量、手动与自动位置标记等功能。 7实时监测与显示功能,具有多种可选方式和现场数据处理 功能。 8.3.5地质雷达探测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通过试验选择雷达天线的工作频率、确定介电常数。当探 测对象情况复杂时,宜选择两种及以上不同频率的天线。当多个 频率的天线均能符合探测深度要求时,宜选择频率相对较高的天 线,一般宜采用100MHz屏蔽天线。 2测网密度、天线间距和天线移动速度应适应探测对象的异 常反映;掌子面上宜布置两条测线,必要时可布置成“井”字形或其 他网格形式。

8.3.5地质雷达探测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通过试验选择雷达天线的工作频率、确定介电常数。当探 测对象情况复杂时,宜选择两种及以上不同频率的天线。当多个 频率的天线均能符合探测深度要求时,宜选择频率相对较高的天 线,一般宜采用100MHz屏蔽天线。 2测网密度、天线间距和天线移动速度应适应探测对象的异 常反映;掌子面上宜布置两条测线GB/T 37693-2019 信息技术 基于感知设备的工业设备点检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必要时可布置成“井”字形或其 他网格形式。

的干扰变化和图像效果及时调整工作参数。 4宜采用连续测量的方式,不能连续测量的地段可采用点 测。连续测量时天线应匀速移动,并与仪器的扫描率相匹配;点测 时应在天线静止状态采样,测点距不大于0.2m。 5隧址区内不应有较强的电磁波干扰;现场测试时应清除或 避开测线附近的金属物等电磁干扰物;当不能清除或避开时应在 记录中注明,并标出位置。 6支撑天线的器材应选用绝缘材料,天线操作人员应与工作 天线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 7测线上天线经过的表面应相对平整,无障碍,耳天线易于 移动;测试过程中,应保持工作大线的平面与探测面基本平行,距 离相对一致。 8现场记录应注明观测到的不良地质体与地下水体的位量 与规模等。 9重点异常区应重复观测,重复性较差时宜进行多次观测并 查明原因。 8.3.6地质雷达探测质量检查的记录与原探测记录应具有良好 的重复性,波形一致,异常没有明显的位移。 8.3.7地质雷达在完整灰岩地段预报距离宜在30m以内,在岩 溶发育地段的有效探测长度则应根据雷达波形判定。连续预报时 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应不小于5m。 8.3.8地质雷达探测资料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相同倾角的有效层状反射波时,可采用f一k倾角滤波 2异常的连续性或独立性较差时,可采用空间滤波的有效道 叠加或道间差方法加强。 3可采用点平均法消除高频干扰,采用的点数宜为奇数,其 最大值宜小于采样率与低通频率之比。 8.3.9地质雷达探测资料的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参与解释的雷达剖面应清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