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095-2020 车载氢系统安装技术要求.pdf

DB37/T 4095-2020 车载氢系统安装技术要求.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8 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24284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7/T 4095-2020 车载氢系统安装技术要求.pdf

6.4.2.1管路设计应遵循管路最短、接头数量最少、弯管最少的原则。管路布置合理、排列整齐,不 得与相邻部件发生碰撞和摩擦。管路保护垫应能抗震和消除热胀冷缩的影响。 6.4.2.2管接头不应安装在密闭的空间内,应安装在操作者能看得见且易于接近的位置。 6.4.2.3所有管路和接头应设置有效的固定,两端固定的管路在其中间应按照设计要求有适当的弯曲 以消除热胀冷缩产生的应力。管路支撑点间隔应不大于800mm,其中,柔性管路支撑点的间隔应不大于 300mm。 6.4.2.4支撑和固定管路的金属零件不应直接与管路接触,但管路与支撑和固定件直接焊合或使用焊 科连接的情况例外。 6.4.2.5管接头安装位置及走向应避开热源、电器、蓄电池、点火源等可能产生电弧或火花的地方 距离应不小于200mm,距振动、旋转部件的距离应不小于50mm。 6.4.2.6安装过程中,有安装方向要求的管阀件应按照设计要求的管路走向进行装配,不得反装。

6.4.3加氢管路模块要求

4.3.1加氢管路模块的基本构型宜为,加氢口、压力表、单向阀、过滤器、瓶口阀。 4.3.2加氢口要求包含单向阀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单向阀SH/T 3162-2011 石油化工液环真空泵和压缩机工程技术规范,单向阀应集成在加氢口下游

6.4.4供氢管路模块要求

6.4.4.1供氢管路模块的基本构型宜为,瓶口阀、过滤器、减压阀、主氢阀。 6.4.4.2供氢管路模块应设置放空阀,减压阀出口应设置安全阀。

6.4.5放气装置和压力泄放装置(PRD)管路要

6.4.5.1放气装置的排放口应安装在车辆的高处,且应防止排出的氢气对人员造成危害。

4.5.1放气装置的排放口应安装在车辆的高处,且应防止排出的氢气对人员造成危害。 4.5.2所有PRD排气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不应排到乘客舱和行李舱; 不应排向车轮所在的方向: 不应排向露出的电气端子、电气开关器件及其他点火源; 不应排向其他氢气容器。 小 6.4.5.3PRD排放应遵循集中排放原则,排放口方向宜为车后的斜上方,或其他不易造成氢气积聚的 位置和方向。 6.4.5.4放气装置末端和PRD排放口应具有防止尘土、液体和其他污染物进入的防尘帽,安装过程中 立保证接口的洁净。 6.4.5.5车载氢系统有顶部盖板(如遮阳罩)保护时,不能遮挡PRD排放口,必要时应根据排放口位 置在盖板上预留开口。

DB37/T40952020

6.5.1加氢面板应集成加氢口、防尘帽、导静电块等,必要时加氢面板可同时集成压力表、单向阀、 过滤器等功能单元。 6.5.2加氢口的安装位置和高度应同时考虑安全防护要求和加氢操作方便。当加氢口安装在车身上时 其端面距车辆外轮廓边缘应不小于50mm,加氢口中心距地面的竖直高度宜在500mm~1300mm之间。 6.5.3加氢口应具有防止尘土、液体和其他污染物进入的防尘帽,安装过程中应保证接口的洁净。 6.5.4加氢口应避开热源、电器、蓄电池、点火源等可能产生电弧或火花的地方,距离应不小于200mm 距低压线束的距离应不小于50mm。 6.5.5加氢口宜安装在车辆右侧

6.6.1检查并清理车架与车载氢系统的连接位置,连接位置的结构应无变形,连接表面应无油脂、铁 屑或其他附着物。 6.6.2车载氢系统应采用专用吊装器具进行安装,氢系统固定点与车辆固定支架间不应有明显的间隙, 否则,应采用楔形结构进行补偿。 6.6.3车载氢系统安装过程中应注意防护车架、蒙皮等面漆

6.7控制器、线束及传感器的安装

7.1.1安装主体应将车载氢系统气瓶编号与相应车辆VIN码通过文件形式进行固定,形成随车文件。 7.1.2所有检验项目应做现场记录和点检,并由相关人员签字。

7.2.1目视检查,气瓶、支架、管路、阀件和电器件等部件的外观,不应出现明显异常。 .2.2目视检查,防尘帽、密封盖等部件应无漏装或遗失。

DB37/T40952020

7.3.1目视检查,车载氢系统明显处应设有注意安全、当心静电、禁止踩踏等标志,加氢口处应设有 加氢口标志

7.4.1量具测量,气瓶、支架、管路和电气件等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4.1量具测量,气瓶、支架、管路和电气件等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4.2钢卷尺检查,管路与周围附件间距、管夹间距离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4.3钢卷尺检查,线束的固定间距、线束与管路的间距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7.6系统气密性和保压试验

7.6.1.1试验介质采用氢气、氢气或其他情性气体的混合气,混合气中应至少包含5%的垒 的氢气。

.6.1.1试验介质采用氢气、氢气或其他情性气体的混合气,混合气中应至少包含5%的氢气或10% 的气。 .6.1.2达到规定压力后,应采用中性检漏液或检漏仪对所有接头进行检查。涂液法检测时,所有接 和连接部位不应产生可见气泡或泡沫;氨检漏仪检测时,氨气漏率小于1×10"Pa*m/s,且系统压力 保持不变(排除温度因素影响)

7. 6. 2 气密性试验

式验压力应不低于1.1倍的公称工作压力

7. 6. 3 保压试验

式验压力应不低于1.1倍的公称工作压力,达到试验压力后,保压时间不低于30min。

7.7.1阀门动作检查

系统充装惰性气体,供气时检查各阀门的执行动作是否正常。

7.7.2 传感器检查

7.7.2.1压力传感器

车载氢系统充装气体后,检查压力传感器示数与充装压力是否一致。若压力出现异常,应及时排查 原因或更换压力传感器。

7.7. 2. 2温度传感器

车载氢系统充装氢气后,检查温度传感器是否正常。充装刚结束时,温度显示应高于环境温度,随 后下降至室温。若温度出现异常,应及时排查原因或更换瓶口阀,更换瓶口阀后,应重新进行气密性和 保压试验。

GB/T 25774.2-2016 焊接材料的检验 第2部分:钢的单面单道焊和双面单道焊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试样的制备及检验7.7.2.3氢浓度传感器

DB37/T40952020

查响应是否正常。以流动状态垂直喷射至氢浓度 传感器检测口,显示值应与标准气浓度一致或接近标准值,检测过程中不应出现较大偏差。氢气标准气 浓度建议为0. 4 vol.%、1 vol.%、2 vol. %和4 vol.%

7. 7. 2. 4 控制系统和仪表系统检查

车载氢系统进行联调检测,检查电气控制、仪表显示和管路运行是否正常,检查超温超压等报 响应是否正常。

FZ/T 12019-2018 涤纶本色纱线7. 8 可靠性路试试验

车载氢系统安装调试完毕后,安装主体应对即将交付的车辆进行不少于100km的可靠性路试证 试验过程各项指标进行点检记录

DB37/T4095202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