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06/T 114-2020 垦造水田及旱地改造为水田工程建设规范

DB5206/T 114-2020 垦造水田及旱地改造为水田工程建设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1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3910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5206/T 114-2020 垦造水田及旱地改造为水田工程建设规范

6.1.1地形坡度≤15°的地块宜修建成水平梯田,地形坡度>15°的地块宜修建成隔坡梯田 6.1.2土壤具有较好的肥力,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的规定。 6.1.3工程内容主要包括耕作田块修筑、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和土壤改良工程,梯田施工方法见附

注1:土层较薄地区,田面宽度可适当减小, 注2:土质疏松地区,田块宽度取小值,田坎高度取小值;土质密实地区,田面宽度取大值,田坎高度取大值 注3:土坎高度宜<2m,石坎高度宜<3m。 注4:若加大石质田坎的坡度,可符合挡土墙设计相关规范

DB5206/T1142020

表3水田设计要素要求

GB 29924-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6. 2.3田坎与田埋

6. 2. 3. 1坎

5.2.3.1田坎 6.2.3.1.1土坎高度宜≤2m,石坎高度宜≤3m 6.2.3.1.2最末一级田坎,宜采用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全高挡土墙。 6.2.3.2田 6.2.3.2.1由以土质为主,易造成冲刷的山区可就地取材砌筑石,土质粘性较好的区域宜采用 土,土质粘性较差、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宜采用石、土石混合或植物块。由块结实、稳定 硬面整齐,不易垮塌。 6.2.3.2.2田顶宽≥30,田宜高于田面30cm以上,无旁侧渗漏。 6.2.3.2.3土质田宜用粘土夯筑,逐层填土,逐层夯实,不夹杂树根、草皮等物;土壤含水率宜 (12~16)%

田的渗漏量控制在(0.5~2)cm/24h。 次灌水(12~20)cm,可保水(5~7)d。

6. 3. 1 表土剥离与回填

6.3.1.1土地平整前,应剥离表层土壤,自然土壤不需清理草根,并剥离腐殖层和淀积层,剥离厚

6.3.1.1土地平整前,应剥离表层土壤,自然土壤不需清理草根,并剥离腐殖层和淀积层,剥离厚 度(2030)cm。 6.3.1.2旱地改造为水田进行表土剥离时,可分别剥离表土层和犁底层,剥离总厚度(25~30)cm。 6.3.1.3坝区表土可先剥离,异地集中堆放,平整工程结束后,再表土回填、平整。 3.3.1.4低山丘陵区可划分梯级台面,表土用逐台下移法进行施工: a)第一级剥离后就近存放、进行平整,第二级表土剥离后覆盖在第一级台面上,形成第一级梯 田; b)依次沿上坡方向逐级进行,最后将第一级表土覆盖在最后一级台面上。

DB5206/T1142020

6.3.1.5表土集中堆放场地不应选择土地污染、洪水泛滥或存在滑坡隐患区域,不得毁占生态林、 湿地、河湖等生态敏感区域。堆放区设置简易围护,做好水土流失和防尘覆盖等保护,可与有机肥 熟化、绿肥种植同步进行。 3.3.1.6如需客土的,客土源不得受污染。客土方案经济合理、生态环保。 3.3.1.7分层夯实填方区,每层厚度不宜>30cm,密实度和挖方区一致。回填犁底层时,可引水 漫灌进行自然沉实,再覆盖表土层

6. 3. 2 土层重塑

6.4.2砂质土壤改良

深翻土层,促进土壤熟化。深翻厚度(25~30)cm,深翻2~3次。多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 质。适当施加复合肥,增加土壤养分,持续种植绿肥。

深翻土层,促进土壤熟化。深翻厚度(25~30)cm,深翻23次。多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

6.4.4酸化土壤改良

酸性土壤可用生石灰进行改良,酸化土壤可用土壤调理剂改良。采用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生 石灰用量(2250~3000)kg/hm。采用土壤调理剂改良,根据测定的土壤理化指标,改良后土壤pH 值应保持67。

DB5206/T1142020

土基培肥施用腐殖质有机肥,土壤肥力水平应达到当地中等水平。中高肥力土壤保持常规有机 肥使用量,土壤培肥连续进行3年以上, 不应将未腐熟的有机肥直接使用

6. 4. 6 改良措施

土壤改良措施见表4。

7. 1. 1基本要求

7.1.1.1应进行水资源调查分析,区分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保留和保护饮用水源和饮用水源地。 7.1.1.2如有地区资料的按灌溉设计保证率确定灌溉设计标准,缺乏地区资料的可用抗旱天数确定 溉设计标准。 7.1.1.3水源工程包括容积<1000km的堰塘、小型拦河建筑物和雨水积蓄利用工程

7.1.2.1根据当地耕作制度、作物栽培技术、生育期降水量、作物需水量、灌水方法综合确定灌区 的灌溉制度,有地区灌溉试验资料的应引用,无灌溉试验资料可调查拟定。 7.1.2.2以灌溉设计保证率作为灌溉设计标准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和灌溉用水定额参照DB52/T 725.1的规定。 7.1.2.3以抗旱天数作为灌溉设计标准的,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或以经济作物为主的水田区可取 (40~50)d,在可供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或以一般大田作物为主的水田区可取(30~40)d,灌水定 额和灌水次数根据调查确定。 7.1.2.4水资源应进行水田的泡田需水量分析,水田的泡田定额(1200~1500)m²/hm,粘性土地 区取小值,砂性土地区取大值。 7.1.2.5应采取节水措施并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新建和防渗处理后渠系水利用系数应≥0.75,小 型自流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应≥0.70,提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应≥0.80,低压管道灌溉、喷灌、微 喷灌水利用系数应≥0.85,滴灌水利用系数应≥0.90。

灌溉水质、灌溉水温应符合GB5084的规定。

DB5206/T1142020

水源工程、堤防工程、引水工程、 重现期a)采用20年一遇。排水工程 溉工程的防洪标准采用10年一遇, 次要灌溉渠系的防洪标准采用5年一遇

7.1.5.1重要产粮区采用24h暴雨1d内排至作物耐淹水深,一般地区采用24h暴雨(1~2)d排 至作物耐淹水深,受洪水、回水顶托的区域采用24h暴雨(2~3)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7.1.5.2根据当地或临近地区有关试验或调查资料分析,确定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无试 验或调查盗料时可按表 5 用

7.3.1应有水源保证,合理配置各种水源,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水和承 压水,做到蓄、引、提、集相结合,中、小、微型工程并举;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7.3.2按照整治规模、地形条件、交通与耕作要求,合理布局各级输配水渠道。灌排渠系选择的基 本要求如下:

DB5206/T1142020

a)综合利用渠道,做到灌溉、水能利用相结合,灌溉与防洪、排水相结合,灌溉与供水、养 殖相结合,蓄、引、提相结合、一水多用、一渠多利的原则; b)渠道选线应工程量小、满足输水任务、经济合理。灌溉渠道宜布置在垦造水田及旱地改造 为水田区的脊线,尽量达到最大自流灌溉面积。排水沟道宜布置在排水区的洼线,尽量达 到最大排水效果; c)干渠穿过地形起伏较大、不平坦地区或丘陵地区,线路尽可能沿等高线布置,避免深挖、 高填; d)渠线穿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尽量正交,避免穿越较大的居民点、沼泽地及地形破碎 地带等; e)灌溉渠道线路布置应考虑排水系统的布置和不打乱天然排水流势,并排水通畅。排水沟渠 应布置在低洼地带而与灌溉系统相适应; f)地面线路较长,通过山地、丘陵的渠道,可采用隧洞等方式,缩短渠道长度和建筑物数量 达到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要求。可采用绕线方案,降低跨河(沟)建筑物的高度,并具有 适宜的过河位置; g)渠道需采用弯道时,弯道半径在合理范围内选择较大值。 3渠道的横断面可具有梯形、矩形、多边形、抛物线形、弧形、U形及复式断面等,渠道横断 状图见附录B中的B.2。 4采用灌排合一渠沟时,应采取全断面硬化或采用U型渠道;排水沟位于山地丘陵区及土质松 区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基础处理。 5灌溉工程设计参照GB50288的规定。

4.1排水工程应满足农田防洪、排涝、降解和防治土壤盐碱化等要求。农田地下水埋深应满足 返盐季节地下水临界深度。 4.2排水工程布置应与灌溉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相协调。内涝! 排水工程可与生态工程配套建设。 4.3排水工程设计参照GB50288的规定。

7.4.3排水工程设计参照GB50288的规定

渠系建筑物包括水闸、渡槽、倒虹吸、跌水、陡坡等。渠系建筑物设计参照GB50288的规定 跨道路的建筑物设计应符合JTGD60的要求。

水闸包括节制闸、分水闸、排水闸及小型进水闸等。节制闸、分水闸和泄水闸建设规模应与 沟渠规模相匹配。小型进水闸引水流量<0.50m²/s,水闸设计应符合SL265的要求。

7.5. 2渡槽和倒虹吸

7.5.2.1渠道横跨山谷、河流、道路时,可用渡槽。所穿越的山谷深宽采用渡槽不经济、或交叉高 度不大、或高差虽大但允许有较大的水头损失时,可采用倒虹吸管, 7.5.2.2渡槽和倒虹吸建设规模应与相应沟渠输水规模相匹配,结构类型的选择应进行技术经济比 较,择优选用。

7. 5. 3跌水和陡坡

DB5206/T1142020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上下水面跌差选择跌水或陡坡结构型式。地形坡度≤15°时,优先选择 陡坡结构,其他情况采用跌水结构。上下水面跌差≤5m时,采用单级跌水;上下水面跌差>5m, 采用多级跌水。跌水与陡坡下游应设置消能措施,跌水与陡坡设计参照GB50288的规定。

7.5.4泵站及输配电工程

8.1.4低山丘陵区,道路选线应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展线,处理好平纵线形。 8.1.5道路纵坡>5%时,连续坡长限制应符合表7的规定。 8.1.6田间道路宜设计为单车道,设计速度≤20km/h。 8.1.7田间道路的路拱横坡度应满足表8的要求。

8.1.4低山丘陵区,道路选线应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展线,处理好平纵线形。

8.1.4低山丘陵区,道路选线应充分利用有 利地形展线,处理好平纵线形。 8.1.5道路纵坡>5%时,连续坡长限制应符合表7的规定 3.1.6田间道路宜设计为单车道,设计速度≤20km/h。 8.1.7田间道路的路拱横坡度应满足表8的要求。

DB5206/T1142020

表8田间道路的路拱横

8.1.8单车道行车道路,在距离适当、视野较好的地点设置错车道,错车道路基宽度>6.5m,有 效长度<10m,间隔500m。 8.1.9沿河道路宜选在地形宽坦,支沟支流少,水文地质条件好的一岸,线路以低线位为主,路基 高于设计洪水位,可选择跨河桥位。 8.1.10越岭道路,可选择口,控制过岭标高,处理好两侧展线方案。 3.1.11道路交叉时,可采用T、Y和十字交叉,交角宜为直角或接近直角。当受地形限制交角小于 15。时,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保证行车安全。 3.1.12悬崖、陡坡地段,邻近悬崖、陡坡一侧应加装护栏或防撞墩,并做好安全标志。 3.1.13田间道路工程布局时,尽量降低工程对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应考虑生物通道

8.2.1.1路基高度高出设计洪水位0.5m以上。地面排水良好时,高出原地面(0.3~0.5)m。挖 渠土填筑路段高于地下水位0.5m以上。有灌溉渠道时,护坡道高出水渠设计水位0.5m。沿河及 受水浸淹的路基边缘高出0.5m的安全高度。 8.2.1.2设置路肩挡土墙时,路基宽度应为路面宽度和路肩宽度之和。不设置路肩挡土墙时,路基 宽度应为路面宽度和边坡宽度之和。 3.2.1.3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应设置必要的拦排水设施。路基拦排水设施包括边沟、 截水沟、排水沟、涵洞等。边沟深度和宽度≥(0.3~0.4)m,截水沟和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0.5m。 排水设施应与农田灌溉,人畜引水等工程相结合。 8.2.1.4路基施工可采用压实机具,分层填筑、压实,压实度≥90%。 8.2.1.5路基边坡挖方段采用1:0.5~10.75,填方段采用1:1.5。> 8.2.1.6干砌石路基用砂浆抹面压顶、条石或预制混凝土块作路肩。机耕道路肩用浆砌石或填石混 疑土,路肩顶宽≥30cm,浆砌石或埋石砼路肩埋入地面30cm。地质条件好又不占用耕地的路段, 可采用土质路肩,填土结构,密实度≥90%、顶宽≥50cm。

DB5206/T1142020

8.2.2.2机耕道宜采用中低级路面,有条件地区可适当提高为次高级路面。面层类型有沥青表面处 理、混凝土、泥结石、砂砾石、砌块等, 3.2.2.3机耕道路面平整度≤3cm,适当距离设置错车道。错车道路面宽度>6.5m,有效长度》 10 m。结构包括面层和基层,机耕道路面要求参照表9 的规定

便于通达至田块、维护渠道、管理水肥,可布设生产便道,并布置在灌溉渠或排水沟的沟沿工 度宜0.6m。路面结构和生产路相同。

便于通达至田块、维护渠道、管理水肥,可布设生产便道,并布置在灌溉渠或排 宽度宜0.6m。路面结构和生产路相同。

机耕桥宽度≤5m、总长≤8m、单孔跨径≤5m,机耕桥基础宜建于完整基岩或强度满足要求的 地基上,机耕桥汽车荷载为公路II级,应设置安全限载标志和限宽设施。各项指标设定应符合JTGD60 的要求。

道路跨越小溪、洼地、渠道、排水沟或不受压管

DB5206/T1142020

8.6.2涵洞跨径≤5m,涵洞轴线宜短而直,并宜与道路中心线正交,进、出口与上、下游渠道平 顺连接。 8.6.3涵洞进、出口可用圆锥形护坡、扭曲面护坡或八字墙与上、下游渠道连接。出口流速过大时, 设计消能防冲设施。 8.6.4涵洞根据水头、填土厚度、建筑材料及施工条件等,选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管涵、钢筋混 凝土盖板涵、箱涵或混凝土、砌石拱涵。 3.6.5不计淤塞时,道路输水涵洞的跨径宜(0.30~0.5)m,道路排水涵洞的跨径宜(0.50~0.75) 8.6.6涵洞宜设计为无压力式,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一IⅡI级。涵洞最小净高或内径宜0.50 Ⅱ,洞底纵坡<5%。 3.6.7涵管顶部填土厚度<1m时,采用混凝土全包管等加固措施,

9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9.1.1农田防护工程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风害较大 区域可种植农田防护林,防护面积≥90%;无风害时可不种植防护林。 9.1.2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必要的农田防洪、防风、水土流失控制等农田防护措施,优化农田生态 不境,配置生态廊道,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安全。 9.1.3水害较大河段或河岸变动河段,应分析论证洪水和灾害情况,选择经济合理的防护措施,修 建小型河堤或坡式护岸。可就地取材,与道路工程合并设计。 .1.4农由防护林走向与主害风向垂直,可种植在河岸、道路、沟渠两旁。应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 表现良好的乡土品种。 9.1.5坡面防护工程布局应根据“高水、高蓄、高用”和“蓄、引、用、排”相结合原则,合理布 设截水沟、拦水沟、沉沙池等坡面水系工程,系统拦蓄和排泄坡面径流,构成完整的坡面灌溉体系。

9.2水士保持与生态环境工程

9.2.1丘陵地区改造水田应建设成水平梯田,具备蓄水保土、较高的土壤抗性力,应满足保水保土 及生态环境的要求。工程措施包括挡墙、护坡、截排水沟、拦砂坝、沉沙池等。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参照GB51018的规定。 V 9.2.2挡墙和护坡的浆砌结构顶宽50cm,干砌结构≥60cm。干砌石挡墙高度不宜>6m,断面结 构根据当地具体地质情况进行计算确定。 9.2.3截排水沟设计参照GB50288的规定,断面尺寸根据截排洪沟的集水面积、坡面最大径流量等 要素确定。 9.2.4拦砂坝坝高不宜>5m,应根据地质情况计算确定断面尺寸。 9.2.5沉沙池应设置在出水口上游附近 星矩形结松 宽度应≥2倍沟渠宽度。

10工程生态化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1.1应符合生态保护要求,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预留生物栖息地、 通道。生态通道示意图见附录 B中的 B. 4。

DB5206/T1142020

10.1.2应从小流域、区域治理全局考虑,调查分析生物栖息地、生活特性和迁徙过程。

10.2士地平整工程生态化

0.2.1根据可供水量和地形坡度,确定水平梯田和隔坡梯田的规划比例。水平梯田的田坎可撒播 本地草种,隔坡梯田的坡地上可开挖鱼鳞坑并种植经果林。 10.2.2梯田的田坎,可撒播两种以上的草种。田坎可攀爬藤蔓、蔬菜,提供微小动物栖息地

0. 3灌溉与排水工程生

开展花卉、中药材、特色农产品种植、乡村旅游等多种经营的区域,可修建体现民俗文化的 亭、兼顾展示与防护的花卉栅栏、图案生态护坡等生态化工程。

A.2.1土壤处理与保护

DB5206/T114202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梯田施工方法

A.2.2深挖平整和处理底士

DB5206/T1142020

表层土处理完后,进入底土深挖,既为切高垫低和取料砌的方法,又为增厚土层的有效措施。 深挖深啄底土办法按以下方式进行: a)下切上垫法(下台上翻法):用于横向中带聚土法,切下台土上带底土直接砌筑上台地或 向上翻垫于上台土的下带低处; b)上切下垫法(挖高填低法):用于坚向分厢聚土法和逐台下翻法,将高处深挖深翻,垫于低 处。平整底土,砌材料备足后,应进行平整底土,填平密实靠近梯内侧的地带。

A.2.3.1基础清理

B.1垦造水田部面示意图

垦造水田部面示意图见图B.1

GB/T 27937.1-2011 MPR出版物 MPR码编码规则DB5206/T1142020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有关改造工程示意图

B.2渠道横断面性状图

图B.1垦造水田部面示意图

B.2渠道横断面性状图

GB 17820-2012 天然气DB5206/T1142020

机耕道断面图见图B.3。

图B.4生态通道示意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