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2121-2020 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技术规范

DB45/T 2121-2020 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技术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8.9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3893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45/T 2121-2020 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技术规范

在隧道开挖前,为了固结围岩、填充空隙或堵水而沿着开挖面或拱部进行的注浆。

在开挖前,沿开挖面的拱部外周插入直径为38mm~70mm的带孔钢管,压注水泥浆或水泥 将钢管尾部与钢架焊接为一体形成的支护体系。

喷锚支护shotcreteand rockbolt support 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架等组合成的支护结构。

衬砌lining 为控制和防止围岩的变形或崩落,确保围岩的稳定,或为处理涌水和漏水GM/T 0077-2019 银行核心信息系统密码应用技术要求,或为隧道的内空整 观等目的,将隧道的周边围岩被覆起来的结构体。

4.2超声波法使用的符号

一直达波(纵波)的旅行距离; 一界面深度; 一直达波(纵波)旅行时间的平均值; Vp纵波速度; to—系统延迟时间; tr—反射波到达1通道的时间; △f在频域中有对应的一组频差。

4.3冲击回波法使用的符号

4.4锚杆检测使用的符号

一锚固密实度; L杆体长度; n一一参与波速平均值计算的试验锚杆的锚杆数量; X锚杆杆端至缺陷界面的距离:

4.9亮度检测使用的符号

DB45/T 21212020

DB45/T21212020

一系数,混凝土路面取13,沥青路面取22; k——入口段亮度折减系数; Ea—路面平均照度; La——计算区域内路面平均亮度; Li—计算区域内路面最低亮度; Li中线亮度最小值; L'—中线亮度最大值; Lin——入口段亮度; Lo(S)——洞外亮度; U一总均匀度;

4.10风压检测使用的符号

4.11土建结构技术状况评定使用的符号

a 涉及隧道安全的结构、构件、试块、试件以及相关材料等不符合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时; 6 隧道工程相关的抽样数量和检测结果不符合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时; C 对施工质量有怀疑或对检测结果有争议,需要通过检测作进一步分析时; d 发生工程事故,需要通过检测分析事故的原因及对结构的影响时:

)其他认为有必要进行检查、检测的情况

5.2检测工作程序与要求

5.2.1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工作程序应按图1进行。

5.2.1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工作程序应按图1进行。

DB45/T 21212020

DB45/T21212020

5.2.8当发现检测数据异常情况时,分析查找原因后应进行复测。 5.2.9检测单位在开展检测工作时,应填写检测工作见证确认表,经现场见证方签字确认,作为检测 报告的附件出具。 5.2.10当现场操作环境不符合仪器设备使用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改善后方可开展检测工作。 5.2.11破损法检测结束后,应及时修复因检测造成的结构或构件局部的损伤,修复后的结构构件,应 满足原设计的要求。

5.3.1检测报告应给出所检测项目是否符合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中要 求的结论,能为隧道结构可靠性评价和工程处治提供依据。

5.3.2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委托、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的名称; b 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地点,地质情况,结构形式,设计要求,施工情况等; C 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内容和项目、检测频率和数量、抽样方案、检测日期、以往检测情 况等概述; d 检测采用的方法与技术、仪器设备、过程叙述; e 相关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实测与计算数据曲线、表格; D 与检测项目、内容相对应的结果、结论与建议。

5.4.1从事隧道工程质量及环境检测的单位和人员,其技术能力和资质条件应符合国家、行业、地方 管理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 5.4.2现场检测工作应按管理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检测人员,可根据现场情况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助人 员。

5.1.1隧道超前支护质量检测主要包括超前支护构件、超前旋喷桩、超前预注浆等方面内容,主要有 管棚、小导管、锚杆等超前支护构件的外观和施工质量、超前水平旋喷桩质量、超前钻孔预注浆效果等 验测项目。 6.1.2管棚、小导管、锚杆等超前支护构件的外观和施工质量检测可采用目测、摄影、尺量和仪器测 量等方法。 6.1.3超前水平旋喷桩的质量检测可采用钻芯法,应在固结体达到28d龄期或预留试件强度达到设计 强度后实施。 6.1.4超前钻孔预注浆效果检测可参照第6章执行。

6.2.1采用目测、摄影、尺量和仪器测量等方法检测管棚、小导管、锚杆等超前支护构件的外观质量 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2.1采用目测、摄影、尺量和仪器测量等方法检测管棚、小导管、锚杆等超前支护构件的外观质量

DB45/T 2121—2020表2铁路隧道超前支护施工允许偏差支护形式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钻孔外插角(°)2或符合设计要求超前小导管孔间距(mm)土50或符合设计要求孔深(mm)钻孔外插角(°)1或符合设计要求超前锚杆、超前管棚孔间距(mm)土150或符合设计要求孔深(mm)土50或符合设计要求表3地铁隧道超前导管和管棚支护设计参数值钢管长度钢管沿拱的沿隧道纵向钢管钢管钻设注钢管沿拱的支护环向布置间的两排钢管适用地层直径形式每根长总长度浆孔间距环向外插角距搭接长度(mm)(m)(m)(mm)(°)(mm)(m)超前土层25~503~63~6100~150300~5005~151导管土层或不管棚80~1803~610~40100~150300~500不大于31.5~3稳定岩体注1:导管和管棚采用的钢管应直顺,其不钻入围岩部分可不钻孔。注2:导管如锤击打入时,尾部应补强,前端应加工成尖锥形。注3:管棚采用的钢管纵向连接丝扣长度不小于150mm,管箍长200mm,并均采用厚壁钢管制作。6.3.3超前水平旋喷桩的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a)钻芯法检测桩身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b)固结体芯样的均匀性判定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旋喷桩固结体芯样均匀性判定标准固结体均匀性判定现场取芯情况均匀固结体纹理清晰,无水泥粒块不够均匀固结体纹理不连续,含水泥粒块且颗粒直径<2cm不均匀固结体无纹理,夹水泥块或较多水泥富集块,且水泥土颗粒直径>2cmc)桩身各段固结体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代表值应按一组3块试件强度值的平均值确定,单桩固结体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代表值应取各段试件的抗压强度代表值中的最小值,单桩固结体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设计要求。6.4检测结果与资料要求6.4.1检测结果应能如实反映超前支护参数,并与设计值进行对比。6.4.2检测报告除应符合5.3的规定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a)检测部位、数量、频率;12

b)超前支护设计参数; c)超前支护构件现场检测记录表格、素描图及彩色照片; d)超前水平旋喷桩钻芯法检测有关记录。

在试验阶段检测时,试验区的全部注浆孔应进行注前和注后检测; b 在施工阶段检测时,注前检测频率应大于总注浆孔的1/3,且应包含全部先导孔,注后采用检 查孔法的检测频率应不少于注浆孔总数的10%,在注浆区中心的穿透孔应全部检测; C 检查剖面或检查孔应均匀分布和利于注前、注后对比,并兼顾重点和异常部位,一个单元(区 段)应至少有3条检查部面或3个检查孔:

d 当注浆孔偏移过大、注浆过程不正常,或经分析法检测认为可能注浆质量有问题的部位,以及 末序孔注入量大的孔段附近,均应布置检查剖面或检查孔; e 采用物探法在地表、洞内围岩、洞内结构和构件表面检测时,物探测线、测点间距应以能查明 目标体的规模和分布范围为原则,除符合相关方法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多道瞬态面波法的测点宜形成剖面,其测线、测点间距不宜大于5.0m; 高密度电法的测线、测点间距分别不宜大于5.0m、3.0m; 3 地震映像法的测线、测点间距分别不宜大于5.0m、1.0m; 冲击回波法的测线、测点间距分别不宜大于2.0m、0.5m; 超声波反射法和地质雷达法的测线、测点间距分别不宜大于1.0m、0.2m。 2.2采用分析法检测注浆效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分析法适用于惟幕、固结、充填注浆的质量检测; 通过对注浆过程中各注浆孔涌水量变化规律进行对比,或对注浆前后涌水量进行对比,从而对 注浆堵水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注浆施工记录中的注浆压力P、注浆速率Q、注浆时间t等,绘制P一Q一t曲线,根据地 质特征、设备性能、注浆参数等条件和试验阶段检测结果,对P一Q一t曲线进行分析,进而判 断注浆的质量; d 通过分析注浆记录,查看每个注浆孔的注浆压力、注浆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以及注浆过程中 漏浆、跑浆情况,从而以浆液注入量、浆液填充率等判断充填情况和估算扩散半径,分析是否 与设计相符; e 隧道内充填注浆应查看分段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其中模筑混凝土衬砌背后充填注浆每区段长度 应不大于3个衬砌段(40m左右),当衬砌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其两端用砌石或混凝土将 缺口封堵严实。 2.3 采用检查孔法检测注浆效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检查孔法适用于惟幕、固结、充填注浆的质量检测; b 检查孔应按设计孔位和角度采用地质钻机施钻,宜采用o91mm~o150mm的钻头,孔深大于设 计注浆范围1.0m左右; C 对检查孔进行观察,察看检查孔成孔是否完整,是否有涌水、涌砂、涌泥现象,以及检查孔放 置一段时间后是否孔,是否产生涌水、涌砂、涌泥现象,进而判断注浆的质量; 对检查孔进行取芯,通过对芯样采取率、岩芯的完整性、浆液胶结情况、岩芯强度试验等进行 综合分析,进而判断注浆的质量; 对于惟幕注浆可在惟幕前后布置检查孔,观察注浆前后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进而判断惟幕注浆 质量; 检查孔法结合孔内原位测试、物探等方法开展检测工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检查孔内选择进行注水、抽水试验,测定加固范围土体的渗透系数、单位吸水量等变化 值,进而判断惟幕、止水和充填密实情况; 2 在检查孔内选择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测定孔内加固土体的力学指标变 化,进而判断固结、充填注浆的质量; 3 在检查孔内选择进行钻孔电视法、弹性波速测试法等物探测试方法,获取孔内注浆效果影 像资料、固结体的物理和力学参数等,进而判断固结、充填注浆的质量。 g 检查结束后,应对隧道结构有影响的检查孔应采用高于设计等级的材料注入孔内充填封闭。 2.4采用钻孔电视法检测注浆效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钻孔电视法适用于固结、充填注浆的质量检测; b)当钻孔中水质透明度不够时,应用清水循环冲洗并加沉淀剂澄清:

3)井壁地层应层次简单,且各层应具有一定的厚度;当所测地层或岩体为低波速层时,高速 邻层或围岩的影响应能够消除。 e)声波测井应符合下列条件: 1)单孔法钻孔中应无金属套管且应有井液,松散地层的孔段可放置筛状PVC套管; 2 跨孔法钻孔中宜有井液,无井液时应有可靠的贴壁装置,测试时孔间距大小应确保接收信 号清晰; 3 被探测目的层相对上下层应存在弹性波波速差异,目的层应具有一定厚度。 f)地震波测井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观测系统应依据试验结果确定,在符合探测任务要求并保证有效波连续对比追踪的前提 下,应采用简便的观测系统; 2 传感器或检波器可根据需要采用垂直或水平型速度传感器或检波器,固有频率宜在 10Hz~100Hz范围内,井中观测宜使用三分量检波器; 3 仪器采样间隔设置应满足相邻采集道的波传播时间差不小于5倍采样间隔的要求; 4 井中观测应从井底开始自下而上进行;除纵波观测可采用井液藕合方式外,其余情况均应 使传感器能可靠的贴壁; 5 采用并下震源或地表震源的激发能量应能保证在观测并产生足够的信号强度,且不破环并 壁和井内套管的安全使用; )声波测井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作前后均应对记录仪器进行标定和对零检查,探头下并前应在钢套管中进行校验; 单孔法可根据测试要求使用单发双收、双发双收或长源距探头,源距的选择应确保到达接 收探头的初至波是孔壁地层的折射波; 3 单孔法宜从孔底向孔口测试,点距应小于0.5m,每测10个点应校正一次深度; 4 跨孔法可采用水平同步、斜同步等观测方式; 5)下井探头宜居井中心,应防止其与井壁碰撞,宜将探头与扶正器配合使用。 采用高密度电法检测注浆效果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高密度电法是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简称,适用于在地表进行地基和围岩大范围的幕、固结注浆 质量检测; b 在隧道地表开展高密度电法测试,通过研究某一垂直断面(二维)或地下空间(三维)岩土层 的电阻率变化,从而可根据测试目标体的结构构造、地形条件选择对称四极、三极、二极、偶 极、微分、中间梯度等装置形式; 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排列长度应大于目标体埋深的4倍,且观测剖面应超出有效测线两端各1/3装置长度; 2 被探测目的体相对于理深和装置长度应有一定的规模; 3 被探测目的层或目的体上方没有极高电阻屏蔽层,接地良好; 4 各地层或地质体电性稳定,异常范围和幅值等特征可以被观测和追踪。 d 观测仪器使用多功能直流电法仪,其主要技术参数要求如下: 1 仪器电极通道不宜少于60道,电极切换应具备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模式,集中式应有多 个切换器串联功能; 2 电位测量误差不应大于土0.5%,分辨率应达到0.1mV; 3 电流测量误差不应大于土0.5%,分辨率应达到0.1mA; 4 仪器应具有对电缆、电极接地、系统状态和参数设置的监测功能; 多芯电缆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芯间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00MQ/500V。 e数据采集应符合以下要求:

1 高密度电法的测点点距宜等于电极极距,测点点距应根据目标体的大小和理深确定,并选 用相应极距的专用电缆; 2 测线线距应根据任务性质来确定,解决三维地下空间地质问题时线距宜为点距的2~4倍, 可根据目标体延伸情况和地形条件作适当选择; 装置排列沿测线移动时,每次移动的距离应保证探测深度范围内数据连续: 4 复杂条件和恶劣环境下,应采用抗干扰和分辨能力不同的两种以上观测装置分别完成数据 采集; 5 对于每个排列的观测,坏点总数不应超过测量总数的1%,对意外中断后的复测,应有不 小王2层成2例的值

7.3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7.3.1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应视

7.3.1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应视具体工程情况,选用注前和注后对比分析、注后达标分析或现象描述 方法等评价注浆效果: a 对比分析应将在同一位置注前和注后的检测数据对比,计算提高率或提高量: b 达标分析应将注浆单元内注后的检测数据与要求的达标值进行比较,并统计分析; 各种原位测试、现场试验、检测的成果描述低强区在注浆前后的变化情况; d 统计分析各检测单元的物理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 7.3.2 分析法按下列原则判断注浆效果符合设计要求或注浆体已充满空腔部位: a 各注浆孔的注浆后的涌水量、计算的堵水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b 绘制的P一Q一t曲线与地质特征、设备性能、注浆参数等条件和试验阶段检测结果相匹配; C 固结和充填注浆的灌注压力达到设计要求或压力值为2MPa~3MPa时,持续灌注不少于2h; d 统计计算的注浆量、浆液填充率达设计要求,且注入速率小于0.5L/min时,继续灌注1.5h。 7.3.3 检查孔法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3.1检测数据分析与判

垂距时间值; 斜距时间值: 一激发点或检波点到孔口的距离; h一垂直距离。 e)井中观测每一波速层的纵波速度或横波速度V,应按式(2)计算:

△h一波速层的厚度(m) △f一纵波或横波传播到波速层顶面和底面的时间差(s)。 应对不同区域或者不同岩性段的多个测点速度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求取各个区域或不同岩性段 各自的平均速度; 名 应根据任务要求绘制波速分区图,进行分区评价,并应编制横波或纵波速度计算成果表; h 根据所测定的各岩土层的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进行有关参数计算和评价。 3.8 高密度电法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应在研究完整及破碎岩体、松散土体、注浆填充和固结体等不同介质的电性特征及变化规律的 基础上,对高密度电法数据进行分析与判定; ? 数据预处理时,应进行坏点剔除、数据平滑和滤波; C 地形起伏时,利用专用电缆量距的测线应进行地形校止,对测点在断面中的位置逐一归止; d 应选择与极距相同的间距对数据进行网格化,同一场地电阻率断面图上的等值线间距、色标设 置应统一; e 对已知和试验测段,应进行止演计算,指导其它测线段的资料处理解释工作: f 反演成像时,应利用已知的地层电性资料对反演计算进行约束; 名 解释推断应从单个断面开始,分析部面的二维电性结构并确定异常区,然后对比分析与之相邻 的断面,找出这些剖面中规模基本相同或极其相似的电性结构,连接异常区带,综合其它已知 资料推断地下三维电性结构。 3.9多道瞬态面波法和地震映像法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多道瞬态面波法数据资料处理应借助处理软件完成,其主要功能应包括:面波数据资料预处理、 生成面波频散曲线、频散曲线分层反演剪切波速度及确定层厚,利用面波频散曲线生成速度彩 色部面,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地质剖面图等; b 多道瞬态面波法所采集一个排列获得的频散曲线,对于水平层状结构介质,视为该排列长度内 竖直方向地层的平均响应;对于倾斜地层结构,视为该排列长度内排列中点至界面法线深度方 向地层的平均响应; C) 面波频散曲线的分层,应根据曲线的拐点、斜率和频散点的疏密变化等特征综合分析,之后再 反演计算剪切波速度及确定层厚; ? 面波频散曲线的解释应遵循收敛的原则:若频散点点距过大,不收敛,则变化的起点处可解释 为地质界线。不收敛的频散曲线段不能用于地层速度的计算; 多道瞬态面波法通过注浆前后对比测试,可采用计算的瑞利波速度或换算的剪切波速度进行对 比评价和分析;当测点密度较大时,亦可绘制不同深度的波速等值线,定性判断场地注浆处理 前后的均匀性:

f)地震映像法通过注浆前后对比测试,根据各种地震波的时序分布关系和形态特征做分析,依据 所采集地震波信号时间剖面的波形、频率、振幅、同相轴等的变化情况,定性判断场地注浆处 理前后的均匀性。

7.4检测结果与资料要求

d)隧道缺陷、病害分布示意图,测区、缺陷均应圈注其大致范围,并标记其对应的里程号; e)模筑混凝土衬砌、初期支护和管片背后充填注浆效果的评价。 7.4.11 冲击回波法检测结果及资料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工作布置、检测成果综合平面图: b 检测时间剖面和解释成果图,以及对注浆均匀性、固结体的评价;有钻探资料时,绘制解释成 果与钻探资料对比的综合剖面图; 频谱分析曲线图、表,以及频谱曲线、介质分层面图; d 固结注浆体及围岩的完整性、密实度描述,缺陷的位置、性质类别及严重程度说明; e 模筑混凝土衬砌、初期支护和管片背后充填注浆效果的评价。 7.4.12 多道瞬态面波法和地震映像法检测结果及资料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工作布置、检测成果综合平面图; b) 仪器设备一致性检查的原始资料: C 干扰波实测记录和面波点采集记录图; d 映像法检测时间剖面和解释成果图,以及对惟幕、固结、充填注浆效果的评价;有钻探资料时, 绘制映像法解释成果与钻探资料对比的综合地质部面图; 多道瞬态面波法检测的面波点测试频散曲线图、表,面波频散曲线、速度分层部面图,以及对 惟幕、固结注浆效果的评价;有钻探资料时,绘制面波点速度分层与钻探资料对比的综合地质 部面图。

8.1.1隧道开挖质量检测包括爆破效果、开挖断面等方面内容,主要有开挖轮廓、开挖面、周边眼炮 痕保存率、断面超欠挖等检测项目。 8.1.2开挖轮廓、开挖面、周边眼炮痕保存率等检测可采用目测、摄影、尺量等方法。 8.1.3断面超欠挖检测宜优先采用激光断面仪、全站仪或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极坐标法,亦可采用水准 仪的水准测量法或以内模为参照物的直尺测量、激光束测量、投影机测量等直接测量方法。 8.1.4开挖断面应符合设计要求,预留变形量的调整应得到设计的同意,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超欠挖部 分应按检测结果回填密实或补挖后,再另行检测。

8.2.1采用目测、摄影、尺量的方法检查隧道开挖轮廓、开挖面、周边眼炮痕保存情况,应填好现场 检测记录表格、素描图、留存相关影像记录; 8.2.2隧道超欠挖检测方法及频率应按不同行业的要求进行,其中公路、铁路和地铁行业的要求详见 表5、表6。

DB45/T2121—2020表5公路隧道超欠挖检测方法和频率开挖部位检测方法和频率破碎岩、土(V、VI级围岩)激光断面仪、全站仪或三维激光扫描仪:每20m一拱部中硬岩、软岩(II、III、IV级围岩)个断面硬岩(I级围岩)每侧激光断面仪、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或尺量:每边墙全宽20m检查1处水准仪或激光断面仪、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每仰拱、隧底20m检测3处表6铁路和地铁隧道超欠挖检测方法和频率检验频率开挖部位检测方法拱部激光断面仪、全站义测量周边轮廓线、绘断面图与个断面边墙设计断面核对8.2.3采用激光断面仪全站仪、水催区等测量仪器检测超欠挖时,除待合附录A的要求,还应符合以下规定:a)激光断面仪和全站仪适用于对能道进行单个断面扫描检测,水准仅适用于对隧道仰拱、隧底高程进行逐点检测:b)建立测量仪自由设立后坐标系的基准点(即后视点)要稳固不动,基准点应布置在已施作的二次衬砌边墙上基准点的高度应冰影响通视,宜距地面m左右;c)测量作业前应将测量仪放置在观测环境中进行温度平衡,并应对进行行检查和检验,确保其工作状态正常d)断面测量的测点间距宜根据断轮廊线的实际凸凹形状,随时动力态修正;断面测量过程中发现轮廓线某特征点漏测应将测实返回漏测特征点!完成该点测量后,方可继续测量;e)1) 输入当前温度和气压值2)当在工作基点上设站测量扫描时,仪器应对中3)地面标记点若为新设标记点,应避免定向反射对激光头归零造成的影响;4)测量扫描作业应按建立挡描项目、设站扫描范围、设置点间距或采集分辨率、开始扫描等步骤进行操作;5)测量扫描获取的数据应及时导入计算机中,并应对测蛋描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进行检查。当某测站数据不完整、不能识别,或者仪器设备测量数据出现明显出现错误时,应重新进行测量;6)测量扫描过程中如出现断电、死机等异常情况,或者仪器位置发生变化,应重测该测站。8.2.4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检测超欠挖时,应符合以下规定:a)三维激光扫描仪适用于对隧道进行连续断面扫描检测:b)现场调查:根据施工隧道内部的情况,定出扫描站点数及其位置,减少其他物体的遮蔽,保证扫描距离在扫描仪的有效测程内,用罗盘确定隧道内正北方向,确定其与扫描仪Y轴正方向的夹角,以确定扫描的基点,尽量选择较平坦处作为基点位置,保证后续三脚架的台面水平,通过全站仪测出基点的三维坐标,并记录;23

c)布设控制网: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及高程控制测量,分别进行测量与平差计算,以获得 高精度的标记点位,并为后续的配准提供精确的转换坐标; 测量扫描作业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在选定的基点位置,架设三脚架,同时在确定的标记点位上放置标靶; 2 将三维激光扫描仪的主机放在三脚架上,按下制动按钮,通过调节脚架和微调扫描仪底座 下方的圆水准器,保证主机水平; 3 启动扫描软件,设置亮度,扫描的精度,仪器的扫描区域的角度,设定采集的间距,开始 数据的获取; 4 获取数据后,记录并标记标靶的位置,然后对该扫描站进行数码相机拍照,方便后续的数 据处理和贴图煊染的工作。 .5采用直尺、激光束、投影机等直接量测法检测超欠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采用钢直尺检测超欠挖,应以内模为参照物,直接量测内模到开挖面的距离; b 采用激光束进行距离测量时,可利用激光束在开挖面上定出基点,并由该点实测开挖断面超欠 挖; 采用投影机测量时,可利用投影机将基点或隧道基本形状投影在开挖面上,以此实测开挖断面 超欠挖。

8.3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8.3.1隧道开挖轮廓应圆顺,开挖面应平整,两炮衔接出现的台阶形误差不得大于150mm。 8.3.2超欠挖检测应以爆破设计开挖线为基准线,通过实测开挖断面数据与基准线数据对比后作出讠 价。 8.3.3 爆破开挖周边眼炮痕保存率可按式(3)计算,炮痕保存率应满足表7的规定。 周边眼炮痕保存率三残留有痕迹的炮眼数/周边眼总数, (3

3.4断面超欠挖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严格控制欠挖、尽量减少超挖,当采用特殊方法支护时,允许超挖量应根据现场情况适当降 低; 在开挖断面中石质坚硬完整且岩石抗压强度大于30MPa,并确认其不影响衬砌结构稳定与强度 时,允许每1m²内不大于0.1m侵入断面,但其隆起量不得大于50mm;拱、墙脚以下1m内 严禁欠挖; 开挖断面允许超欠挖值应符合不同行业的规范要求,其中公路、铁路、地铁行业的规范要求见 下表8、表9、表10;

DB45/T21212020

c)隧道设计断面形状、隧道轴线、平面、纵断面设计参数; d)测量扫描点、参考点及测站分布图。

9.1.1隧道初期支护质量检测包括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架等方面内容,主要有外观、初期 支护断面、锚杆的抗拔力、杆体长度和锚固密实度、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厚度、内部和背后的不密 实、空洞、脱空、钢筋网和钢架的尺寸、间距、连接、倾斜度、固定、保护层厚度等检测项目。 9.1.2初期支护质量检测应在二次衬砌施工前实施。 9.1.3初期支护的外观检测可采用目测、摄影、尺量等方法。 9.1.4初期支护断面检测宜优先采用激光断面仪、全站仪或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极坐标法,亦可采用以 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内模为参照物的直接测量法,应在防水板铺设前实施。 9.1.5锚杆抗拔力检测采用拉拔法,应在锚固体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实施。 9.1.6锚杆的杆体长度、锚固密实度检测可通过现场试验选择采用声波反射法或冲击回波法,检测时 锚固体的强度应大于设计强度的70%,亦可参照JGJ/T182的规定宜在镭锚固7d后实施。 9.1.7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可制作试件进行室内试验或在现场采用贯入法、后装拔出法,后装拔 出法可参照第11章执行。 9.1.8喷射混凝土厚度、内部和背后的不密实、空洞、脱空等检测,宜优先采用地质雷达法、冲击回 波法,亦可采用凿(钻)孔法。 9.1.9钢筋网和钢架的尺寸、间距、连接、倾斜度、固定等,宜在喷射混凝土前进行外观检测,采用 目测、摄影、尺量的方法。 9.1.10钢筋网和钢架的间距、保护层厚度在完成喷射混凝土施工后检测,宜优先采用地质雷达法、电 磁感应法,特殊情况可采用凿(钻)孔法。

9.2.1采用目测、摄影、尺量的方法检测初期支护的外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检测范围应包括全部隧道; b 详细检查各处表面是否平整、圆顺,是否存在漏喷、鼓包、开裂、掉块、钢筋外露、渗漏水等 情况,留存相关记录表格和影像资料; 平整度用1m直尺检测,在肉眼观察明显凹凸位置,用直尺靠在凸出顶端,记录喷射混凝土相 邻两凸面间距离和下凹深度; d 详细检查钢筋网和钢架的加工尺寸、安装间距、节段之间的连接、钢架的倾斜度、钢架的固定 等情况,留存相关记录表格和影像资料。 9.2.2 初期支护断面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断面较大的主洞隧道、停车带等宜按每10m长度检测一个断面,断面较小的横通道、风道等 宜按每5m~8m长度检测一个断面,每模衬砌段应不少于1个检测断面;如存在施工监控量测 变形不符合位移管理等级要求的地段,则应按不大于5m间距加密检测断面; b 采用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检测时,参照8.2.3进行; C 采用激光断面仪检测时,参照8.2.3和附录A进行; d 采用以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内模为参照物的直接测量法检测时,检测步骤如下: 1)二次衬砌模板台车就位:

激振与接收宜使用端发一端收或端发一侧收的方式,激振时应避免触及接收传感器; 实心锚杆的激振点宜选在在杆头靠近中心位置,保持激振器的轴线与锚杆杆轴线基本重合 空式锚杆的激振点宜紧贴在靠近接收传感器一侧的环状管壁上,保持激振器的轴线与杆轴 行; h 接收传感器宜采用频率响应范围10Hz~50kHz的加速度型,其感应面直径应小于锚杆杆 径,安装时可通过强力磁座或其他方式与锚杆端头耦合,安装方向应与振动波的方向一到 1 单根锚杆检测记录应符合附录G.3的要求,检测的有效波形记录不应少于3个,且一致性 2.5 喷射混凝土的厚度、内部和背后的不密实、空洞、脱空等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3)如此反复进行对应数据的测定,得到至少30个的数据对应组; 4)将所得数据组绘制贯入深度与强度的关系曲线,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求得强度公式。 采用地质雷达法检测钢筋网和钢架的间距、保护层厚度,参照附录B执行。对于检测钢架与围 的混凝土厚度,则应在初喷完成后实施。 采用电磁感应法检测钢筋网和钢架的间距、保护层厚度,参照附录G执行。 采用凿(钻)孔法检测喷射混凝土厚度、内部和背后空洞、不密实区、钢筋网和钢架的间距、

△f一一幅频曲线上杆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 n一一参与波速平均值计算的试验锚杆的锚杆数量(n≥5)。 锚杆杆体长度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锚杆杆底反射信号识别可采用时间域反射波法、幅频域频差法; 2)若有多次杆底反射信号,则应取各次时差的平均值; 3)时间域杆体长度按式(7)计算:

式中: L一杆体长度; Cm一一同类锚杆的波速平均值,若无锚杆模拟试验资料,应按下列原则取值:当锚杆密实度小于 0%时,取杆体波速(C)平均值;当锚固密实度大于或等于30%时QHDYD 0025S-2016 桦甸市玉滴饮料厂 果味饮料,取杆系波速(Ct)平均值(m/s); △t。时域底反射波旅行时间。 4)频率域杆体长度按式(8)计算:

幅频曲线上杆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

)缺陷判断及缺陷位置计算应符合下列规

1)时间域缺陷反射波信号到达时间应小于杆底反射时间,若缺陷反射波信号的相位与杆端入 射波信号反相,二次反射信号的相位与入射波同相,依次交替出现,则缺陷界面的波阻抗 差值为正;若各次缺陷反射波信号均与杆端入射波同相,则缺陷界面的波阻抗差值为负; 2 频率域缺陷频差值应大于杆底频差值; 3) 锚杆缺陷反射信号识别可采用时域反射波法、幅频域频差法; 4 若同一缺陷有多次反射信号,则应取各次缺陷反射时差的平均值; 5)时间域缺陷位置按式(9)计算:

式中: x锚杆杆端至缺陷界面的距离(m) △t.——缺陷反射波旅行时间(s); △f.—频率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

DB45/T2121—20206)频率域缺陷位置按式(10)计算:x=2△f.(10)式中:.锚杆杆端至缺陷界面的距离(m);Af.频率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d)锚固密实度可根据式(I按长度比例估算:D100%×(L)/ L(11)式中:D锚固密实度L.锚固不密实段长度。e)锚固密实度质量等级宜根据表11进行综合评判表11锚固密实度质量等级评判标准质量密实度波形特征时间域信号特征富顿域信号特征等级20D波形规则,呈指数快2L元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样呈单蜂形态,可见微弱杆底A底反射馆号微弱或没有谐振峰,其相频差Af~C/2L≥90%速衰减,持续时间短豆波形较规则,呈指数呈单峰载不对称的双峰形90%~B较快速衰减,持续时间较态,或可见校弱的谐振峰,其相波,或见较清晰的杆底反射波信号80%短邻频差LATC/2L波形欠规则,呈逐步2LyC.时刻前可见明显的缺陷反十称的多峰形态,可见80%~C衰减或间歌衰减趋势,射波成洁晰的杆底反射波信号,但无谐振峰具其相邻频差△Af≥C/2L75%续时间较长杆底多次皮射波波形不规则,呈慢速2L/C.时刻前可见明显的缺陷反多峰形态,杆底谐振峰明D衰减或间歌增强后衰减形射波多次反射波,或清晰的、连续,或相邻频差△f><75%态,持续时间长杆底反射波信号C/2Lf)对于杆体长度不小于设计长度的95%、且不足长度不超过0.5m的锚杆,可评定锚杆长度合格;g)锚固密实度质量等级为C级以上,且符合设计要求时,评定锚固密实度合格;h)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锚固质量判定宜结合其他检测方法进行:1)实测信号复杂,波动衰减极其缓慢,无法对其进行准确分析与评价;2)外露自由段过长、弯曲或杆体截面多变。9.3.4喷射混凝土厚度检测的数据分析与判定GB/T 26871-2011 电触头材料金相试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31

a)平均厚度大于设计厚度; 检测点数的90%及以上的厚度应大于设计厚度; 检测点中的最小厚度值应大于设计厚度值的50%,且不小于50mml。 9.3.5 制作试件法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的数据分析与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同批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应以同批内标准试块的抗压强度代表值来评定; b 同组试块应在同板件上切割或钻芯制取,对有明显缺陷的试块应予舍弃; C 每组试块的抗压强度代表值为三个试块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当三个试块强度中的最大值或最小 值之一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得15%时,可用中间值代表该组的强度;当三个试块强度中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中间值的15%,该组试块不应作为强度评定的依据; 喷射混凝土质量合格标准为:28d龄期抗压强度平均值大于设计值,且最低试验强度不小于设 计强度的80%。 9.3.6贯入法检测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数据分析与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将测区的贯入深度值和求得的强度公式进行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得到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 换算值(精确至0.1MPa); 以每一喷射循环的5个测区的抗压强度换算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循环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 的推算值(精确至0.1MPa)。 9.3.7 钢筋和钢架检测的数据分析与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钢架之间必须用纵向钢筋进行连接; 6 对于不同级别的围岩,钢架安装间距误差不应超过设计值的50mm; C 钢架在平面上应垂直于隧道中线,在纵断面上其倾斜度不大于2°; d 钢架与围岩之间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临空一侧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20mmo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