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601-2013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SL 601-2013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L 601-2013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9.6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38193
VIP资源

SL 601-2013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L 601-2013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3.2.7监测设施检查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水雨情及工程安全 监测仪器设备、传输线缆、通信设施、防雷设施和保护设施、供 电设施是否正常工作

3.4.1检香记录和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3.4.1检查记录和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次检查应详细填写现场检查表,其格式及内容见附录 3.0.2条。必要时应附简图、照片或影像记录。 2应及时整理现场记录,并将本次检查结果与上次或历次 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同时结合相关仪器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在现场对该检查项目进行复查。重点缺陷部

位和重要设备应设立专项记录,检查记录应形成电子文档

3.4.2检查报告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日常检查中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提交检查报告。 2年度检查和定期检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提交检查报告。 如发现异常,应立即提交检查报告GB/T 40924-2021 单板滑雪靴 滑雪板固定器接口,并分析原因。 3应急检查结束后,应立即提交检查报告。 4现场检查报告及其电子文档应存档备查,报告内容及格 式见附录B. 0.3条。

4.1.1环境量监测项目应包括水位、项前水温、气温、大气压 力、降水量、冰压力、坝前淤积和下游冲刷等。水位、降水量 气温、大气压力观测可应用当地水文站、气象站观测资料。 4.1.2环境量监测除执行国家现行水文、气象相应的规定外 还应符合本章规定。

1 测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点应设在坝前水流平稳、受风浪和泄水影响较小、 设备安装与观测方便处。 2)测点应设在稳固的岸坡或永久建筑物上。 2观测设备和测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库蓄水前应完成水位观测永久测点设置。 2)观测设备宜选用水尺观测或自记水位计。有条件时, 可设遥测水位计,其可测读水位应高于校核洪水位。 3)水尺的零点标高每年应校测一次;水尺零点有变化时, 应及时进行校测。水位计应在每年汛前进行检验。 4)观测与库水位相关的监测项目应同时观测库水位。开 闸泄水前、后应各增加观测一次,汛期还应根据要求 适当加密测次。 2下游(坝后)水位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点应布置在近坝趾、水流平顺、受泄流影响较小、设 装和观测方便处。

测点应布置在近坝趾、水流平顺、受泄流影响较小、设 备安装和观测方便处。 2坝后无水时,下游水位应采用坝趾地下水位

3下游水位应与上游水位同步观测;有水时,观测设备及 要求应符合4.2.1条的规定;无水时,观测设备应按渗流观测设 施进行设置。

4.2.3水位观测准确度应满足表4.2.3要求

表4.2.3水位观测准确度

4.3.1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温垂线:布置在靠近上游坝面的库水中,其位置宜和 重点观测断面一致。上游坝面温度测点可兼作坝前水温观测点。 2测点的垂直分布:水库水深较小时,至少应在正常蓄水 位以下20cm处、1/2水深处及库底各布置一个测点。水库水深 较大时,从正常蓄水位到死水位以下10m范围内,每隔3~5m 宜布置一个测点;再往下每隔10~15m宜布置一个测点,必要 时正常蓄水位以上也可适当布置测点。

4.4.1坝址附近至少应设置一个气温观测点,宜在蓄水前完成 观测点设置。

坝项附近全 个气温观测点,宜在蓄水前完成 设置。 气温观测仪器应设在专用的百叶箱内。 气温观测准确度应不大于0.5℃

4.4.2气温观测仪器应设在专用的百叶箱内。

气压力观测,且应同步进行观测。观测点应设置在相应的观测仪 器附近。

气压力观测, 器附近。 4.5.2大气压力观测宜采用水银气压表或空盒气压计,也可采 用电测大气压力传感器。

4.5.2天气压力观测宜采用水银气压表或空盒气压计,也可米 用电测大气压力传感器,

4.5.3大气压力观测准确度应不大于0.3hPa。

4.6.1坝址附近应至少设置一个降水量观测点,应在蓄水前完 成测点布置。 4.6.2观测场地应在比较开周和风力较弱的地点设置,障碍物 与观测仪器的距离 小于障碍物与仪器贝高差的2倍。在降水 倾斜下降时,四周地形或物体应不影响降水落人观测仪器内。 4.6.3坝区降水量观测设备应采用雨量器, 有条件时可用遥测 雨量计。 4.6.4 降雨量观测准确度应满足S江21要求 4.7冰冻 4.7.1 冰冻观测应包括冰压力、动冰压力、冰厚、冰温度等。 4.7.2青 静冰压力及冰温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结冰前,可在坚固建筑物前缘, 水面至最大结冰厚度 以下10~15cm处,每20~40cm设置 个力传感器,压力传 感器附近相同深度处设置一个温度计并同时观测。 2自结冰之日起开始观测,每日至少观测2次。在冰层胀 缩变化剧烈时期,应加密测次。 3 冰压、冰温观测的同时,应进行冰厚观测。 4.7.3 动冰压力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在各观测点动冰过程出现之前,消冰尚未发生的条件 下,在坚固建筑物前缘适当位置及时安设压力传感器进行观测。 2在风浪过程或流冰过程中应进行连续观测。

4.7.3动冰压力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在各观测点动冰过程出现之前,消冰尚未发生的条件 下,在坚固建筑物前缘适当位置及时安设压力传感器进行观测。 2在风浪过程或流冰过程中应进行连续观测。 3应同时进行冰情、风力、风向观测。

4.8坝前淤积和下游冲刷

4.8.1坝前淤积和下游冲刷区域应至少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库区应根据水库形状、规模,自河道入库区至坝前设置若干观测 断面,每个断面的库岸可设立相应的控制点。

5变形监测5.1一般规定5.1.1变形监测项目应包括坝体变形、裂缝、接缝,坝基变形以及近坝区岩体、高边坡、滑坡体和地下洞室的位移等。5.1.2变形监测平面坐标及水准高程应与设计、施工和运行各阶段的控制网坐标系统相一致。有条件的工程应与国家控制网坐标系统建立联系。5.1.3位移测量中误差应不大于表5.1.3的规定。坝体、坝基、近坝区岩体、高边坡、滑坡体和地下洞室的位移量中误差相对于工作基点计算。表5.1.3变形监测的准确度项目位移量中误差限值重力坝、支墩坝±1. 0坝体径向±2.0拱坝水平位移切向±1. 0(mm)重力坝、支墩坝±0. 3坝基径向±0.3拱坝切向±0. 3垂直位移坝体±1. 0(mm)坝基±0.3倾斜坝体±5.0(")坝基±1. 0坝体表面接缝和裂缝(mm)±0.2水平位移(mm)±2.0近坝区岩体和高边坡垂直位移(mm)±2.0倾斜(")±10.014

特长大坝、特大滑坡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监测的准确度要求可 根据实际情况,在设计中确定。 5.1.4各项监测设施应随施工的进展及时埋设安装,并观测初 始值。各种初始值至少应观测两次,合格后取均值。主要监测项

1被测物上的各类测点应与被测物牢固结合,能代表被测 物的变形。被测物外的各类测点,应保证测点稳固可靠,能代表 该处的变形。基准点应建在稳定区域。 2监测设备应有必要的保护装置。各种表面变形电测设备 不应设在可能被水淹没的部位。 3变形监测仪器、设备的准确度应与表5.1.3的要求相适 应,并应长期稳定可靠,使用、维护方便。 4户外监测应选择有利时段进行。 5.1.6 变形量的正负号应遵守以下规定: 1 水平位移:向下游为正,向左岸为正,反之为负。 2 船闻闻墙的水平位移:向闸室中心为正,反之为负。 3 垂直位移:下沉为正,上升为负。 4 倾斜:向下游转动为正,向左岸转动为正,反之为负。 5 接缝和裂缝开合度:张开为正,闭合为负。 高边坡和滑坡体位移:向下滑为正,向河谷为正,向下

7地下洞室围岩变形:向洞室为正,反之为负。 : 5.2监测设计 5.2.1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宜作以下选择: 1重力坝或支墩坝项体和坝基水平位移宜采用垂线法、引 张线法和真空激光准直法监测。若坝体较短、条件有利,坝体水 平位移也可采用视准线法或大气激光准直法监测。 2拱坝坝体和坝基水平位移宜采用垂线法监测。若交会边 长较短、交会角较好,坝体水平位移可采用测边或测角交会法监 测。有条件时,坝顶水平位移也可采用视准线法监测。 3重点监测断面混凝土与岩体接触面宜布置基岩变位计, 对高混凝土坝, 宜采用多点位移计,坝基和坝肩范围内的重要断 裂或软弱结构面, 可布置测斜仪、滑动测微计、 多点位移计和倒 垂线组监测。 4近坝区岩体、高边坡和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采用边角网、 视准线法和交会法监测。局部可结合倒垂线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 监测。在条件合适时,可采用GPS方法监测。 深层位移可采用 倒垂线组、多点位移计、测斜仪等进行监测 5隧道、洞室等地下结构物的表面变形,可采用收敛计、 交会法监测。地下结构物围岩的变形,可采用多点位移计、滑动 测微计监测。 6准直线的两端点和交会法的工作基点,宜设置倒垂线作 为校核基准点。引张线和真空激光准直的两端点,也可设在两岸 山体深度足够的平洞内。视准线可在两端延长线外设基准点;交 会法工作基点可用边角网校核。 7重力坝或支墩坝如坝体较长,需分段设引张线时,分段 端点应设倒垂线作为基准。 8观测近坝区岩体、高边坡或滑坡体的水平位移时,基准 点和工作基点宜组成边角网

5.2.2水平位移的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垂线的设置,应首先选择地质或结构复杂的坝段,其次 是最高坝段和其他有代表性的坝段。拱坝的拱冠和坝顶拱端应设 置垂线,较长的拱坝还应在1/4拱处设置垂线。各高程廊道与垂 线相交处应设置垂线观测点。 2大坝水平位移测点,应在坝顶和基础附近设置。高坝还 应在中间高程设置测点,并宜利用坝顶和坝体廊道延伸到两岸岩 体内的平洞设置水平位移测点。 3监测近坝区岩体水平位移的边角网 除坝轴线两端附近 布置测点外,下游不宜少于4个测点。

5.2.3垂线宜按下列要求进行布置设计

1正垂线可采用“一线多测站式”线体设在预留的专用竖 井或管道内,也可利用其他竖开或宽缝设置。 单段正垂线体长度 不宜大于50m。 2倒垂线宝宜采用“一线一测站式,不宜穿越廊道。倒垂钻 孔深入基岩的深度应参照坝工设计计算结果,达到变形可忽略 处:缺少该项计算 结果时:钻孔深度可取坝高的1/4~1/2;钻 孔孔底不宜低于建 基面以下10m。 3当正、倒垂线结合布置时 正 倒垂线宜在同一个观测 墩上衔接。 4垂线设计的具体要求见附录C.1节

1 引张线宜采用浮托式。线长不足200m时,可采用无浮 托式。 2 引张线应设防风保护管。 3 引张线法设计的具体要求见附录C.2节。 5.2.5 视准线可按照实际情况选用活动牌法或小角度法。视 准线长度不宜超过下列规定:重力项,300m;拱坝,500m;滑 坡体,800m。 汉江的达西书贝

准线长度不宜超过下列规定:重力坝,300m;拱坝,500m;滑 坡体,800m。 设计的具体要求见附录C.3节

5.2.6激光准直的布置设计应考虑下列因素:

1。真空激光准直宜设在廊道中,也可设在坝项。 2大气激光准直宜设置在坝顶,也可设在气温梯度较小、 气流稳定的廊道内,两端点的距离不宜大于300m。在坝项设置 时,应使激光束高出坝面和旁离建筑物1.5m以上。 3设计的其他具体要求见附录C.4节。 5.2.7边角网包括三角网、测边网和测边测角网三种。边角网 设计时应做可靠性评价,可靠性因子值不宜小于0.2。如因条件 限制,个别观测量不能满足此要求时,则应在观测中采取特殊措 施,以排除观测值蕴含粗差的可能性。 应根据被监测对象的特殊要求和具体条件做好优化设计,按 最小二乘法进行准确度预估,测点在指定方向的位移量中误差应 不大于表5.1.3中的规定。 边角网点均应建造观测墩,观测墩顶部应设强制对中底盘: 各种观测墩的结构见附录C.12节。 边角网的具体设计要求见附录C.5节。 5.2.8交会法包括测角交会、测边交会和测边测角交会三种。 应依据实际情况结合准确度预估进行设计,位移量中误差应不大 于表5.1.3中的规定。一般情况下的布置要求见附录C.6节。 5.2.9钻孔测斜仪的钻孔宜铅直布置,滑动测微计的钻孔宜沿 结构面垂直方向布置。钻孔孔口应设保护装置,有条件时,孔口 附近应设大地水平位移测点。安装和观测要求见附录C.7节和 C.8节。 5.2.10多点位移计宜布置在有断层、裂隙、夹层层面出露的边 坡坡面和坝基上,以及隧道、洞室等地下结构物中。在需要监测 的软弱结构面两侧各设一个锚固点,最深的一个锚固点宜布置在 变形可忽略处。仪器可在水平、垂直或任何方位的钻孔中安装。 一个孔内宜设3~6个测点。钻孔孔口应设保护装置,必要时可 在孔口附近设大地位移测点。安装和观测要求见附录C.9节。 5.2.11精密水准法监测大坝垂直位移应符合下列要求:

5.2.7边角网包括三角网、测边网和测边测角网三种。边角网 设计时应做可靠性评价,可靠性因子值不宜小于0.2。如因条件 限制,个别观测量不能满足此要求时,则应在观测中采取特殊措 施,以排除观测值蕴含粗差的可能性。 应根据被监测对象的特殊要求和具体条件做好优化设计,按 最小二乘法进行准确度预估,测点在指定方向的位移量中误差应 不大于表5.1.3中的规定。 边角网点均应建造观测墩,观测墩顶部应设强制对中底盘 各种观测墩的结构见附录C.12节。 边角网的具体设计要求见附录C.5节

5.2.8交会法包括测角交会、测边交会和测边测角交会三种。

应依据实际情况结合准确度预估进行设计,位移量中误差应不大 于表5.1.3中的规定。一般情况下的布置要求见附录C.6节。 5.2.9钻孔测斜仪的钻孔宜铅直布置,滑动测微计的钻孔宜沿 结构面垂直方向布置。钻孔孔口应设保护装置,有条件时,孔口 附近应设大地水平位移测点。安装和观测要求见附录C.7节和 C.8节。 5.2.10多点位移计宜布置在有断层、裂隙、夹层层面出露的边 坡坡面和坝基上,以及隧道、洞室等地下结构物中。在需要监测 的软弱结构面两侧各设一个锚固点,最深的一个锚固点宜布置在 变形可忽略处。仪器可在水平、垂直或任何方位的钻孔中安装

于表5.1.3中的规定。一般情况下的布置要求见附录C.6节 5.2.9钻孔测斜仪的钻孔宜铅直布置,滑动测微计的钻孔宜沿 结构面垂直方向布置。钻孔孔口应设保护装置,有条件时,孔口 附近应设大地水平位移测点。安装和观测要求见附录C.7节和 C.8节。

坡坡面和坝基上,以及隧道、洞室等地下结构物中。在需要监测 的软弱结构面两侧各设一个锚固点,最深的一个锚固点宜布置在 变形可忽略处。仪器可在水平、垂直或任何方位的钻孔中安装。 一个孔内宜设3~6个测点。钻孔孔口应设保护装置,必要时可 在孔口附近设大地位移测点。安装和观测要求见附录C.9节。

1坝体和坝基的垂直位移,应采用一等水准测量,并宜组 成水准网。近坝区岩体、高边坡和滑坡体的垂直位移,可采用二 等水准测量。一等水准网应尽早建成,并取得基准值。具体要求 见附录C.10节。 2水准路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应理设水准点。水准点分为基 准点(水准原点)、工作基点(坝体、项基垂直位移观测的起测 基点)和测点三种。各种水准点应选用适宜的标石或标志。水准 基准点可设在坝下游1~5km处。基准点宜用双金属标(或钢管 标),若用基岩标应成组设置,每组不应少于三个水准标石,并 宜采用深埋标志。工作基点应设置在距坝较近处,两岸宜各设一 个,可采用基岩标、平洞基岩标、岩石标。坝体上的测点宜采用 地面标志、墙上标志、微水准尺标;坝外测点宜采用岩石标、钢 管标。水准标石结构见附录C.12节。 3应在基础廊道和坝顶各设一排垂直位移测点,高坝应根 据需要在中间高程廊道内增设测点。各排测点的分布,每一坝段 宜设一个测点。坝顶和不同高程廊道的水准路线,可通过高程传 递连接。近坝区岩体垂直位移测点的间距,在距项较近处宜为 0.3~0.5km;距坝较远处可适当放长,不宜超过1km。 5.2.12连通管法(即液体静力水准法)和真空激光准直系统适 用手测量坝体和坝基的垂直位移,连通管和真空激光准直系统宜 设在水平廊道内,也可设在坝顶,两端应设垂直位移工作基点。 设在坝顶的连通管测量系统宜加隔热防冻保护设施。 5.2.13三角高程法适用于近坝区岩体、高边坡和滑坡体的垂直 位移监测。必要时可将此法与边角网结合组成“三维网”。 5.2.14坝体和坝基的倾斜,应采用一等水准测量,也可采用连 通管和遥测斜仪监测。测点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1基础附近测点宜设在横向廊道内,也可在下游排水廊道 和基础廊道内对应设置测点。坝体测点与基础测点宜设在同一垂 直面上,并宜设在垂线所在的坝段内。 2坝体倾斜监测布置宜在基础高程面附近设置13个测

点,高坝坝顶和中部高程廊道内宜设置2~4个测点。 3用精密水准法测量倾斜,两点间距离,在基础附近不宜 小于20m,在坝顶不宜小于6m。 4连通管应设在两端温差较小的部位。

5.2.15接缝和裂缝开度的监测布置宜按下列要求进行:

测,采用液体静力水准法进行垂直位移监测,必要时也可采用真 空激光准直系统进行监测。

5.2.18围岩径向位移可采用多点位移计监测,多点位

置在围岩顶部及两侧,钻孔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参照计算成 果,达到变形可忽略处。一个孔内宜设3~6个测点。

5.3监测设施及其安装

应及时进行倒垂孔的施工,并埋设钻孔保护管。宜减少倒垂孔的 倾斜度,保护管有效孔径应大于75mm。倒垂造孔的具体要求见 附录C.14节。 正垂线安装的具体位置视垂线井(竖井、预留孔、宽缝)壁 的不铅直度和不平整度而定,在留足位移空间的前提下,应使测 线与井壁的距离最小。 垂线安装的具体要求见附录C.1节。

5.3.2各种水平位移监测设备及接缝裂缝监测设备安装前,应

5.4.1垂线观测可采用光学垂线坐标仪、遥测垂线坐标仪,也 可采用其他同准确度仪器。采用人工观测时,每一测次应观测两 测回,两测回观测值之差不应大于0.15mm。具体要求见附录 C.1节。

镜,也可采用遥测引张线仪。严禁单纯目视直接读数。人工观测 时,每一测次应观测两测回。当使用读数显微镜时,两测回观测 值之差不应大于0.15mm;当使用两用仪、两线仪或放大镜时,

两测回观测值之差不应大于0.3mm。具体要求见附录C.2节。

5.4.3视准线应采用视准仪或J1型经纬仪或准确度不低于J 型经纬仪的全站仪进行观测。每一测次应观测两测回,采用活动 规标法时,两测回观测值之差不应超过1.5mm;采用小角度法 时,两测回观测值之差不应超过3.0”。具体要求见附录C.3节。

差应不大于1.5mm。真空激光准直每一测次应观测一测回,两 个“半测回”测得偏离值之差应不大于0.3mm。具体要求见附 录C.4节。

5.4.5采用边角网和交会法观测时,水平角应以J1型经纬仪或

5.4.5采用边角网和交会法观测时,水平角应以J1型经纬仪或 准确度不低于J,型经纬仪的全站仪进行观测,边角网测角中误 差不应大于0.7”,交会法测角中误差不应大于1.0"。

5.4.6一等水准应以So5型水准仪和铟瓦水准标尺进行观测。二 等水准可用S型水准仪进行观测。也可用准确度不低于相应等 级的数字水准仪进行观测。 三角高程测量中,天顶距应以J1型经纬仪或准确度不低于 J1型经纬仪的全站仪进行观测。

5.4.7单向机械测缝标点和三向弯板式测缝标点的观测,宜直 接用游标卡尺或千分表量测。单向机械测缝标点也可用固定百分 表或千分表量测。平面三点式测缝标点宜用专用游标卡尺量测。 机械测缝标点每测次均应进行两次量测,两次观测值之差不 应大于0.2mm。

5.4.7单向机械测缝标点和三向弯板式测缝标点的观测,宜直

5.4.8光学机械监测仅器、设备,在监测开始前,应先晾仪器, 使仪器、设备的温度与大气温度趋于一致,再精密调平,进行观 测。在晾仪器和整个监测过程中,仪器不应受到日光的直接 照射。

5扬压力监测孔在建基面以下深度不宜天于1m,与排水孔 不应互换或代用。 6坝基若有影响大坝稳定的浅层软弱带,应增设测点,一 个钻孔宜设一个测点,浅层软弱带多于一层时,渗压计或测压管 宜分孔安设。渗压计的集水砂砾段或测压管的进水管段应埋设在 软弱带以下0.5~1.0m的基岩内。应做好软弱带处导水管外围 的止水,防止下层潜水向上层的渗透。 7坝基扬压力可理设渗压计监测,也可埋设测压管监测

2.2坝体渗流监测布置应符合下

坝体水平施工缝渗透压力管采用渗压计进行监测。测点应布 置在上游坝面至坝体排水管之间 测点间自上游面至排水管间 由密渐疏,上游第 个测点距坝面的距离应不小于20cm。埋设 截面应与应力监 截面相结合 6.2.3渗流量蓝 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结合工程渗流水的流间、集流和排水设施,统筹规划渗 流量监测布置 2坝基和坝体渗流量应分别监测 河床坝段和两岸坝段的 坝基渗流量应分设监 必要时团 单独监测每个排水孔的渗流 量。坝体上游侧排水 管的渗流水流入排水沟后,可采用分段集中 的方式进行监测。 3廊道或平洞排水沟内的渗流水量宜用量水堰法监测,也 可用流量计监测。排水孔渗流量很小的渗流点宜用容积法监测。 坝体混凝土缺陷、冷缝和裂缝的渗流水量宜采用目测法检查,渗 流水量较大时,应采用容和法或景水堰法监测

坝体混凝土缺陷、冷缝和裂缝的渗流水量宜采用目测法检查,渗 流水量较大时,应采用容积法或量水堰法监测。

。4绕坝渗流监测布置应符合下

1绕坝渗流监测点应根据坝址地形、枢纽布置、渗流控制 工程措施及绕坝渗流区域的地质条件布置。宜在惟幕后沿流线方 向分别布置2~3个监测横断面,测点的分布靠坝肩附近应较密, 每个横断面布置3~4个测点;必要时,惟幕前可各布置1~2个 测点。

2对于层状渗流地质情况,宜利用不同高程上的平洞布置 监测测点;无平洞时,应将钻孔钻至各层透水带,各层透水带分 别布置测点,若一个钻孔内埋设多根测压管或多个渗压计,测点 之间应做好隔水。 3绕坝渗流可采用测压管进行监测,也可采用渗压计进行 监测。 6.2.5地下水位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近坝区地下水位应根据坝址地质、地形条件和地下水分 布状态进行监测,并宜利用不同高程的探洞布置监测孔。 2对大坝安全有较大影响的滑坡体或高边坡,宜利用地质 勘探钻孔作为地下水位观测孔。 3已查明滑动面的近坝岸坡,宜沿滑动面滑移方向或地下 水渗流方向布置12个监测断面,水位观测孔钻孔应伸人滑动 面以下至少1m;如滑坡体或高边坡体内有不同的隔水层时,宜 分层分别进行地下水位监测,并应做好层间隔水。 4无明显滑动面的近坝岸坡,应分析可能的滑动面,根据 可能的滑移方向或地下水渗流方向布置监测断面。如滑动面距地 表很深时,可在勘测平洞或专设平洞内钻孔监测地下水位。 5地下水逸出时,应布置浅孔监测,以监视表层水的流向 和变化。 6,项址外近坝区有对大坝坝基、坝肩的稳定性有重大影响 的地质构造带,应进行地下水位监测。沿渗流流线方向通过构造 带至少布置1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设置2~3个测点;也可利 用通过构造带的平洞或专门开挖平洞布置测点。 7近坝区地下水位监测宜采用测压管,也可采用渗压计。 6.2.6地下洞室渗流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下洞室渗流监测包括地下洞室外水压力、围岩渗透压 力和渗流量监测。 2洞室外水压力测点宣在洞顶、洞底、洞侧衬砌外与围岩 界面处布设。

3对覆盖层浅的洞室,可从地表竖向钻孔埋设测压管或渗 压计;对覆盖层厚的洞室,可从洞内向围岩钻孔埋设渗压计;如 果洞室周围有排水洞、勘探平洞等,也可利用洞室钻孔埋设。 4在渗水处或排水孔处应按分区、分段原则集中进行渗水 量监测。

6.2.7水质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排水孔或绕坝渗流孔,定期进行渗流 水水质分析。发现有析出物或侵蚀性水时,应取样进行全分析。 2在对渗流水水质分析的同时,应进行库水水质分析。 3水质宜进行简易分析,必要时应进行全分析或专门研究。 简易分析和全分析项目见附录D.1节,其中的物理分析项目应 在现场进行。

6.3监测设施及其安装

1测压管包括进水管、导管与管口装置,进水管段应保证 渗水能顺利进入管内。当有可能塌孔或产生管涌时,应加设反滤 装置。在完整的基岩中安装测压管时,可不需要进水管和导管, 仅安设管口装置,见附录D.2节。 2测压管可采用施工期预理方式,也可采用钻孔安装方式。 惟幕附近的测压管应在灌浆完成后钻孔安装,见附录D.2.2~ D.2.3条。测压管宜采用竖直管并铅直埋设。需采用L形结构 的测压管时,水平管进水管端应略低,竖管管口应引至不被渗水 淹没高程以上至少0.5m,见附录D.2.4条。 3采用压力表监测有压管时应一管一表,管内安装渗压计 监测时管口应密封;无压测压管可采用钢尺水位计观测,也可在 管内安装渗压计或水位计监测,管口应设保护装置。 4测压管安装后,应做抽、注水试验,其灵敏度应满足 要求。 6.3.2渗压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渗压计可采用施工期预理方式,也可采用钻孔理设安装 方式。惟幕或固结灌浆带附近埋设安装的渗压计应在灌浆后钻孔 安装,见附录D.3节。 2在混凝土浇筑面或基岩面预埋渗压计时,应采取措施: 避免下一序混凝土浆液堵塞渗压计滤头,见附录D.3.4条、 D. 3. 5 条。

6.3.3量水堰应符合下列要求

量小接应设任排 水堰的具体要求见附录D.4节。 2量水堰宜采用直角三角堰或矩形堰,角堰适用于流量 为1~70L/s的量测范围,矩形堰适用于流量大于50L/s的情 形。当渗流量小于11/s时,可采用容积法。量水堰结构见附录 D.4节。 6.4观 测 6.4.1采用压力表测量测压管内水压力时,初装及拆后重装的 压力表应待压力稳定后测读。压力表校准或检定周期应不大于 1年。 6.4.2采用钢尺水位计测量测压管水位时,应平行测定两次, 其读数差应不大于2cm。 6.4.3采用容积法测量渗流量时,容器充水时间根据渗流量的 大小确定,宜不小于10s,渗流量两次测值之差不应大于其平均 值的5%。 6.4.4采用水尺、水位测针测量量水堰堰上水位时,应平行测 定两次,其读数差应不大于1mm 6.4.5水质分析所需水样应在规定部位取样。在监测孔取样进 行分析时,应取库水水样进行同比分析。 6.4.6应对坝体混凝土或坝基础中的析出物取样进行化学分析 检查具否有化学管涌与机械管涌发生

7.1.1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项目应包括混凝土或岩石内部及 其表面(或接触面)的应力、应变、锚杆(锚索)应力、钢筋应 力、钢板应力和温度等。 7.1.2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应与变形监测和渗流监测项目相 结合布置,重要的物理量宜布置相互验证的监测仪器。

力、钢板应力和温度等。 7.1.2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应与变形监测和渗流监测项目相 结合布置,重要的物理量宜布置相互验证的监测仪器。 7.2监测设计 7.2.1混凝土的应力和应变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坝型、结构特点、应力状况及分层分块的施工计 划,合理布置测点,使监测结果能反映结构应力分布及最大应力 的大小和方向,以便和计算结果及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及与 其他监测资料综合分析。 2测点的应变计只数和方向应根据应力状态而定。空间应 力状态宜布置 9向应变计,平面应力状态宜布置4向或5向 应变计,主应力方向明确的部位可布置单向或两向应变计。 3每一应变计(组)旁1.0~1.5m处布置一只无应力计。 无应力计与相应的应变计(组)距坝面的距离应相同。无应力计 简内的混凝土应与相应的应变计(组)处的混凝土相同,以保证 温度、湿度条件一致。无应力计的筒口宜向上;当温度梯度较大 时,无应力计轴线宜与等温面正交。200m以上特高拱坝的无应 力计的结构型式及安装埋设方式宜进行专门论证。 4项体受压部位可布置压应力计,以便与应变计(组)相 互验证。压应力计和其他仪器之间应保持0.6~1.0m的距离。

7.2.2重力坝应力和应变的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2在重点监测坝段可布置12个监测断面。在监测断面 上,可在不同高程布置几个水平监测截面。水平监测截面宜距坝 底5m以上,必要时应在混凝土与基岩结合面附近布置测点。 3同一浇筑块内的测点应不少于2个,纵缝两侧应有对应 的测点;通仓浇筑的坝体,其监测截面上宜布置5个测点。 4坝距和坝趾应加强监测,除布置应力、应变监测仪器外: 还应配合布置其他仪器。 5监测坝体应力的应变计(组)与上下游坝面的距离宜大 于1.5m(在严寒地区还应大于冰冻深度),纵缝附近的测点宜距 纵缝1.0~1.5m。 6边坡陡峻的岸坡坝段,宜根据设计计算及试验的应力状 态布置应变计(组)。 7表面应力梯度较大时,应在距坝面不同距离处布置测点。 宜布置单向或两向应变计。 8整体式重力坝的仪器布置可参照拱坝进行。 7.2.3 拱坝应力和应变的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拱坝坝高、体形、坝体结构及地质条件,可在拱冠、 1/4拱圈处选择铅直监测断面1~3个,在不同高程上选择水平 监测截面3~5个。 2在薄拱坝的监测截面上,靠上、下游坝面附近应各布置 个测点,应变计(组)的主平面应平行于坝面;在厚拱坝或重 力拱坝的监测截面上应布置2~3个测点。拱坝设有纵缝时,测 点可多于3个。 3监测截面应力分布的应变计(组)距坝面应不小于 1.0m,测点距基岩开挖面应大于3.0m,必要时可在混凝土与基 岩结合面附近布置测点。 4拱座附近的应变计(组)支数和方向应满足监测平行拱 座基岩面的剪力和拱推力的需要,在拱推力方向还可布置压应 力计。 5坝、坝趾表面应力和应变监测的布置要求与重力坝

2在重点监测坝段可布置1~2个监测断面。在监测断面 上,可在不同高程布置几个水平监测截面。水平监测截面宜距坝 底5m以上,必要时应在混凝土与基岩结合面附近布置测点。 3同一浇筑块内的测点应不少于2个,纵缝两侧应有对应 的测点;通仓浇筑的坝体,其监测截面上宜布置5个测点。 4坝距和项趾应加强监测,除布置应力、应变监测仪器外: 还应配合布置其他仪器。 5监测坝体应力的应变计(组)与上下游坝面的距离宜大 于1.5m(在严寒地区还应大于冰冻深度),纵缝附近的测点宜距 纵缝1.0~1.5m。 6边坡陡峻的岸坡坝段,宜根据设计计算及试验的应力状 态布置应变计(组)。 7表面应力梯度较大时,应在距坝面不同距离处布置测点。 宜布置单向或两向应变计。 8整体式重力坝的仪器布置可参照拱坝进行。

1根据拱坝项高、体形、坝体结构及地质条件,可在拱冠、 1/4拱圈处选择铅直监测断面1~3个,在不同高程上选择水平 监测截面3~5个。 2在薄拱坝的监测截面上,靠上、下游坝面附近应各布置 个测点,应变计(组)的主平面应平行于坝面;在厚拱坝或重 力拱坝的监测截面上应布置2~3个测点。拱坝设有纵缝时,测 点可多于3个。 3监测截面应力分布的应变计(组)距坝面应不小于 1.0m,测点距基岩开挖面应大于3.0m,必要时可在混凝土与基 岩结合面附近布置测点。 4拱座附近的应变计(组)支数和方向应满足监测平行拱 座基岩面的剪力和拱推力的需要,在拱推力方向还可布置压应 力计。 5坝、坝趾表面应力和应变监测的布置要求与重力坝

7.2.4坝基、坝肩、边坡、地下洞室应力和应变的监

7.2.4坝基、坝肩、边坡、地下洞室应力和应变的监测布置应 按下列要求进行: 1监测断面应选择地质条件、结构形式、受力状态等具有 代表性或关键的部位,宜选择一个重点监测断面,在其附近设监 测断面1~2个。在重点监测断面,应力和应变宜与其他监测项 自结合布置。 2重力坝宜在坝和坝趾部位布置测点;拱坝的测点应布 置在应力变化较大的部位。 3坝基、坝肩、边坡、地下洞室采用锚杆、预应力锚索等 加固措施时,应进行锚杆(镭索)应力监测。锚杆监测宜选择有 代表性的部位按锚杆的形式进行抽样,监测数量占锚杆总数的 3%~5%。每根锚杆宜布置1~3个测点,仪器采用锚杆应力计。 预应力锚索监测宜按锚索吨位进行抽样,监测数量占预应力锚索 总数的3%~5%,每个典型地质地段或每种锚索应监测2~3 根,仪器宜采用锚索测力计。 7.2.5在重要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内应布置钢筋应力测点。监 测钢筋应力的钢筋计应与受力钢筋焊接在同一轴线上。当钢筋为 弧形时,其曲率半径应大于2.0m,并应保证钢筋计中间的钢套 部分不弯曲。 有条件时可在钢筋计附近混凝土内布置应变计及无应力计 司时监测钢筋和混凝土的受力状态。 对预应力闻墩及隧洞等结构,应布置预应力锚索测力计。 7.2.6对于影响大坝或电站安全运行的压力管道、蜗壳等水工 钢结构,应布置钢板应力监测断面。在圆形监测断面上宜至少布 置3个测点。蜗壳或其他水工钢结构可根据应力分布的特点布置 则点。每一测点宜布置环向(切向)和轴向的小应变计,用专用 夹具定位,布置测点处钢板的曲率半径不宜小于1.0m。 7.2.7坝体和坝基温度监测布置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温度监测应设置在重点监测坝段,其测点分布应根据混

按下列要求进行: 1监测断面应选择地质条件、结构形式、受力状态等具有 代表性或关键的部位,宜选择一个重点监测断面,在其附近设监 测断面1~2个。在重点监测断面,应力和应变宜与其他监测项 目结合布置。 2重力坝宜在坝和坝趾部位布置测点;拱坝的测点应布 置在应力变化较大的部位。 3坝基、坝肩、边坡、地下洞室采用锚杆、预应力锚索等 加固措施时,应进行锚杆(锚索)应力监测。锚杆监测宜选择有 代表性的部位按锚杆的形式进行抽样,监测数量占锚杆总数的 3%5%。每根锚杆宜布置1~3个测点,仪器采用锚杆应力计。 预应力锚索监测宜按锚索吨位进行抽样,监测数量占预应力锚索 总数的3%~5%,每个典型地质地段或每种锚索应监测2~3 根,仪器宜采用铺索测力计

7.2.5在重要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内应布置钢筋应力测占,监

部分不弯曲。 有条件时可在钢筋计附近混凝土内布置应变计及无应力计, 同时监测钢筋和混凝土的受力状态。 对预应力闸墩及隧洞等结构,应布置预应力锚索测力计

7.2.6对于影响大坝或电站安全运行的压力管道、蜗壳等水工 钢结构,应布置钢板应力监测断面。在圆形监测断面上宜至少布 置3个测点。蜗壳或其他水工钢结构可根据应力分布的特点布置 测点。每一测点宜布置环向(切向)和轴向的小应变计,用专用 夹具定位,布置测点处钢板的曲率半径不宜小于1.0m。

7.2.7坝体和坝基温度监测布置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凝土结构的特点和施工方法而定。 2坝体温度测点应根据温度场的特点进行布置。在温度梯 度较大的坝面或孔口附近测点宜适当加密。布置坝体温度测点 时,宜结合布置坝面温度和基岩温度测点。 3在能兼测温度的其他仪器处,不宜再布置温度计。 4在重力坝监测项段的中心断面上,宜按网格布置温度测 点,网格间距为8~15m。对于坝高150m以上的高坝,间距可 适当增加到20m,以能绘制坝体等温线为原则。引水坝段的测点

4在重力坝监测坝段的中心断面上,宜按网格布置温度测 点,网格间距为8~15m。对于坝高150m以上的高坝,间距可 适当增加到20m,以能绘制坝体等温线为原则。引水坝段的测点 布置应顾及空间温度场监测的需要。 5在拱坝监测坝段,根据坝高不同可布置3~7个监测截 面。在截面和监测断面的每一条交线上可布置3~5个测点。在 拱座的应力监测截面上可增设必要的温度测点。 6在重力坝纵缝面和拱坝横缝面各灌浆区如未布置兼测温 度的测缝计,每个灌浆区宜布置温度计。 7可在距生游5~10cm的坝体混凝土内沿高程布置坝面温 度测点,间距宜为1/15~1/10坝高,死水位以下的测点间距可 加大一倍。多泥沙河流的库底水温受异重流影响, 该处测点间距 不宜加大。表面温度计在蓄水后可作为坝前库水温度计。在受日 照影响的下游坝面可适当布置若干坝面温度测点。当拱坝两岸日 照相差很大时,下游面宜分别布置温度测点 8在坝体温度监测断面的底部,宜在靠上、下游附近各设 置一个5~10m深的孔,在孔内不同深度处布置测点监测基岩温 度。钻孔孔洞应用水泥砂浆回填。

7.3监测设施及其安装

7.3.1仪器安装应保持正确位置及方向,及时对仪器进行检测, 并防止仪器损坏,各种仪器的安装要求见附录E。 7.3.2仪器周围回填混凝土时,应人工分层振捣密实。混凝土 下料时应距仪器1.5m以上,振捣时振捣器与仪器的距离应大于 振动半径,宜不小于1.0m。

7.3.3当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浇筑强度大时,可采用预置埋设 槽的方法,即在混凝土浇筑后拆除埋设槽模板,清理冲毛,将仪 器埋入槽内,然后回填混凝土。 7.3.4监测仪器埋设时,应及时记录仪器及电缆埋设参数及附 近浇筑的混凝土和环境条件。安装后,应及时做好标识与保护。 7.3.5应按监测设计要求进行电缆连接和编号,具体要求见附 录F。

7.4.1埋设初期一个月内,应变计、无应力计和温度计观测宜 按如下频次进行 前24h,1次/4h,第2~3天,1次/8h;第4 ~7天,1次/12h:第7~14天.1次/24h;之后按附录A表 A.0.2中施工期测次要求进行观测。 7.4.2使用直读式接收仪表进行观测时,每月应对仪表进行一 次检验。如需更换仪表,应先检验是否有互换性 7.4.3仪器设备应妥加保护。电缆的编号牌应防止锈蚀、混淆 或丢失。电缆长度需改变时,应在改变长度前后读取测值,并做 好记录。集线箱及测控装置应保持干燥 7.4.4仪器理设后,人 应及时按适当频次观测以便获得仪器的初 始值。初始值应根据理埋设位置、材料的特性、仪器的性能及周围 的温度等,从初期各次合格的观测值中选定。为便于监测资料分 析,在各分析时段的起点应按适当频次观测,以便获得仪器的基 准值。

.1.1地震反应监测应符合下列

1混凝土坝地震反应监测应监测强震时坝址地面运动的全 过程及其作用下混凝土坝的结构反应,并通过强震记录的处理分 析对大坝作出震害评估。监测物理量主要是加速度。 2设计烈度为7度及以上的1级大坝,或设计烈度为8度 及以上的2级大坝,应设置结构反应台阵,主要记录地震动加速 度,对1级高混凝土坝,可增加动水压力监测。 3结构反应台阵应根据大坝工程等级、设计烈度、结构类 型和地形地质条件进行布置。 4地震反应监测应与现场调查相结合。当发生有感地震时 或坝基记录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025g时,应及时对大坝结构进 行现场调查。

8.1.2监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震反应监测设计应包括确定结构反应台阵的规模、布 置、仪器的性能指标,仪器安装和管理维护的技术要求等。 2结构反应台阵测点应包括河谷自由场测点和坝体结构反 应测点。 1)在坝址区附近、高程接近建基面的完好岩体上,应设 置一个河谷自由场测点,测点宜布置水平顺河向、水 平横河向、竖向三分量。 2)混凝土重力坝和支墩坝宜在溢流坝段和非溢流坝段各 选一个最高坝段,或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坝段布置坝 体结构反应测点。测点宜布置在坝顶、下游面变坡部 位、2/3坝高、1/3坝高、坝基等位置附近。传感器测 量方向以水平顺河向为主,重要测点宜布置水平顺河

向、水平横河向、竖向三分量。 3)混凝土拱坝,宜在顶拱拱冠、拱冠梁2/3坝高、拱冠 梁1/3坝高、拱冠梁坝基、左右1/4顶拱拱圈、两岸 项肩、两岸坝基1/2坝高处各布置一个测点。根据具 体情况可增加测点。重要测点传感器测量方向应按水 平径向、水平切向和竖向三分量布置,次要测点可视 情况布置两分量或单分量。 4)结构反应台阵的规模,1级大坝结构反应台阵应不少 于18分量,2级大坝应不少于12分量,3级大坝宜不 少于6分量。

8.1.3记录分析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强震仪应具有自动触发功能,触发后地震记录信息应自 动存储并传至计算机系统。 2应配备适合工业应用环境,有较高运算速度和较大存储 容量的工业PC机,并配有打印机等外围设备。 3宜配置便携式计算机作为移动工作站。 4应配置强震动加速度记录处理分析软件。 5有条件的大坝可增加便携式强震仪。 8.1.4大坝地震反应监测仪及传感器的技术参数应满足的指标 见附录G。

1应根据监测设计要求对测点进行传感器安装及电缆布 设,传感器安装要求见附录G.0.4条,电缆布置与要求见附 录F。 2强震仪安装时应记录仪器出厂编号、仪器安装时间及埋 设前后的检查和对大坝脉动响应的监测数据。

8.1.6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震反应监测系统安装完成后,应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 行现场观测检查,确认各通道信号及背景噪声情况。 2监测系统运行正常后,应进行场地的脉动和大坝的脉动

反应测试,记录脉动加速度时程,并进行分析。 3地震反应监测资料处理分析按附录G.0.9条的要求 进行。

8.2.1水流流态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泄水、引水、过坝建筑物的进口流态应包括:来流对称 性、水流侧向收缩、回流范围、旋涡漏斗大小和位置及其他不利

8.2.1水流流态监测应符合下列

1泄水、引水、过坝建筑物的进口流态应包括:来流对称 性、水流侧向收缩、回流范围、旋涡漏斗大小和位置及其他不利 流态。 2泄水建筑物泄槽流态应包括:水流形态、折冲水流、波 浪高度、水流分布、冲击波、旁道水流及其产生的横比降、闸墩 和桥墩的绕流流态 3泄水建筑物出口的流态应包括: 下游水面衔接形式、 面流、底流、挑流 4泄水建筑物下游河道的流态应包括:水流流向、回流形 态和范围、冲淤区、 水流分布等。 5水流流态可采用文字描述、摄影或录像进行记录,也可 采用地面同步摄影测量等 等方法进行测量 8.2.2水面线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面线监测应包括明流溢洪道水面、明流泄洪隧洞水面、 挑射水舌轨迹线及水跃波动水面等。 2明流溢洪道等泄水建筑物沿程水面线,可用直角坐标网 格法、水尺法或摄影法进行观测。 3挑流水舌轨迹线,可用经纬仪测量水舌出射角、入射角、 水舌厚度,也可用立体摄影测量平面扩散等。 4水跃长度及平面扩散可用水尺法或摄影法进行测量。

1动水压力监测应包括时均压力、瞬时压力和脉动压力 输、泄水建筑物的动水压力观测布置应能反映过水表面压力分布 特征。

2动水压力测点应沿水流方向布置在闸孔中线、闸墩两侧 和下游。溢流堰的堰顶、坝下反弧及下切点附近以及其相应位置 的边墙等处,有压管道进口曲线段、渐变段、分岔段及局部不平 整突体的下游壁面和过水边界不平顺及突变等部位,如闸门门槽 下游边壁、挑流鼻坎、消力墩侧壁等。 3对于泄水孔、洞,应测量其边壁压力。 4对于有压隧洞,应选择若干控制断面,测量洞壁动水压 力,以确定压坡线。 5在脉动压力周围,应设置1~2根测压管,以便测量时均 压力,相互验证。 6时均压力可用测压管水银比压计进行测量;瞬时压力及 脉动压力可采用脉动压力传感器测量。 8.2.4流速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流速观测应根据水流流态、掺气及消能冲刷等情况确定, 宜布置在挑流鼻坎未端、溢流坝面、渠槽底部、局部突变处、下 游回流及上下游航道等部位。 2顺水流方向选择若干观测断面,在每一断面上量测不同 水深点的流速,应特别注意水流特征与边界条件有突变部位的流 速观测。 3流速可用浮标、流速仪、毕托管等进行观测。 8.2.5泄流量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流量观测按测试需要可包括固定测流断面和临时测流断 面。固定测流断面应选择断面稳定的地段;临时测流断面视泄水 建筑物具体情况确定,若用浮标法应同时选定投标断面和测量 断面。 2泄流量可根据流速及水流断面推算。 8.2.6 空化空蚀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空化空蚀监测应重点观测边界曲率突变或水流发生分离 现象的部位,包括扩散处、弯道岔道、消力墩下游面及底部、闸

.2.5泄流量监测应符合下列要

1流量观测按测试需要可包括固定测流断面和临时测流断 面。固定测流断面应选择断面稳定的地段;临时测流断面视泄水 建筑物具体情况确定,若用浮标法应同时选定投标断面和测量 断面。 2泄流量可根据流速及水流断面推算

1空化空蚀监测应重点观测边界曲率突变或水流发生分离 现象的部位,包括扩散处、弯道岔道、消力墩下游面及底部、闸 门槽、溢流面反弧段、底孔出流与坝面溢流交汇处、不平整及密

体处。 2空化可用水下噪声探测仪监测。空蚀可用目测、摄影 拓模等计量。

8.2.7掺气监测应符合下列要

1掺气测点应设置在掺气减蚀设施后的水流底层,监测掺 气量、掺气浓度及其发展过程,研究掺气浓度分布规律。 2应加密水苦落点和冲击力的测点,测出沿水深方向的含 气浓度,并延伸测至上游空腔中,测出水舌落点附近的最大掺气 农度和冲击力。 3通气量通过通气孔断面平均风速计算取得,风速可采用 毕托管、风速仪等进行测量。水体掺气浓度可用取样法、同位素 法和传感器法等进行观测

8.2.8振动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GB/T 29307-2012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可靠性试验方法1振动测点应布置在溢流厂房的顶部面板、泄水闸门、弧 形支撑梁、导墙、输水管道段、开关站等易产生振动的部位。 2振动监测可用拾振器和测振仪等观测。

8.2.9下游雾化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雾化测点应布置在下游两岸岸坡、开关站、高压电线出 线处、发电厂房、对岸坡稳定、生产生活、自然景观有影响的 部位。

8.2.10消能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2.10消能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消能监测应包括底流、面流和挑流各类水流形态的测量 和描述。其中对自由挑流应测量水舌剖面轨迹、平面扩散覆盖范 围,碰撞挑流加测撞击位置。 2消能监测可用目测法和摄影法GB/T 30637-2014 食用葛根粉,也可用单经纬仪交会法 和双经纬仪交会法。 3计算过坝水流的总消能率时,应测量通过下游标准河床 断面的水位和流量。 8 2 11油剧监测应链合下要求

1冲刷监测点应布置在溢流面、闸门下游底板、侧墙、消 力池、辅助消能工、消力及泄水建筑物下游泄水渠道和护坦底 板等处。 2水上部分可直接自测和量测;水下部分采用抽干检查法 测深法、压气沉柜检测法及水下电视检查法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