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772-2018 水电水利工程水力学安全监测规程

DL/T 5772-2018 水电水利工程水力学安全监测规程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3531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L/T 5772-2018 水电水利工程水力学安全监测规程

DL/T 5772 2018

2.0.1水力学安全监测hydraulic safetymonitoring

对过水建筑物过水运行时的水力要素及其影响进行观察、监 测与分析评价的活动

2.0.2过水建筑物hydraulic spilling structure

水电水利工程中GB/T 18916.30-2017 取水定额 第30部分:炼焦,水流出库所流经的建筑物总称,包括泄洪 表孔、泄洪中(深)孔、溢洪道、泄洪洞、排沙洞、消力池、水 垫塘、发电引水系统、船闸、升船机、引航道等。

DL/T 5772 2018

3.1.1水力学安全监测项目(参数)包括水流流态、水位与波 动、动水压强、水流流速、流量、消能效果、下游冲淤地形、 流激振动(包括加速度、速度、位移和应变)、通气风速与通气 量、水流掺气浓度、水下噪声、空蚀与磨损、泄洪雾化(包括 降雨强度、风速风向)、船舶系缆力等。根据大坝级别、过水建 筑物型式及其水力指标等因素综合考虑,按照表3.1.1选择开展 相应监测。 3.1.2水流流态、水位与波动、空蚀与磨损、下游冲淤地形等根 据具体情况,既可纳入日常运行安全监测项目,也可纳入短期试 验性安全监测项目;动水压强、水流流速、流量、消能效果、流 激振动、通气风速与通气量、水流掺气浓度、水下噪声、泄洪雾 化、船舶系缆力等属于短期试验性安全监测项自。 3.1.3监测项目由1个或多个参数组成,一般需要通过多参数同 步监测和综合分析进行水力特性安全评价: 1水流空化特性评价在监测水下噪声的同时,还应辅助观测 附近的动水压强和水流流速等。 2水流掺气效果评价在监测通气风速和掺气浓度的同时,还 应辅助观测通气空腔负压特性。 3泄洪雾化监测包括降雨强度、泄洪水苦风风速风向等参 数。同时,还应辅助观测泄洪水力学条件(泄洪流量、上下游水 位、闻门开启组合与开度等)与天然气象条件(降雨、风速风向 空气湿度和气压等)。

3.1.2水流流态、水位与波动、空蚀与磨损、下游冲淤地形等根 据具体情况,既可纳入日常运行安全监测项目,也可纳入短期试 验性安全监测项目;动水压强、水流流速、流量、消能效果、流 激振动、通气风速与通气量、水流掺气浓度、水下噪声、泄洪雾 化、船舶系缆力等属于短期试验性安全监测项目。

3.1.3监测项目由1个或多个参数组成,一般需要通过多参

1水流空化特性评价在监测水下噪声的同时,还应辅助观测 附近的动水压强和水流流速等。 2水流掺气效果评价在监测通气风速和掺气浓度的同时,还 应辅助观测通气空腔负压特性。 3泄洪雾化监测包括降雨强度、泄洪水舌风风速风向等参 数。同时,还应辅助观测泄洪水力学条件(泄洪流量、上下游水 位、闻门开启组合与开度等)与天然气象条件(降雨、风速风向、 空气湿度和气压等)。

DL/T 5772 2018

DL/T57722018

4流激振动监测包括加速度、速度、位移和应变等参数。同 时,还应辅助观测动水压强和闸门开度等。 3.1.4泄洪过程中,在闸门操作室、坝区交通要道、居住区和办 公区可进行生态环境量的观测。观测参数包括泄洪噪声、泄洪风 速、泄洪振动、温湿度等,并进行泄洪前后的对比分析。

3.2.1水流流态观测应记录从上游进口区域至下游出口区域沿程 水流三维运动和变化状态,泄洪洞、排沙洞和发电引水系统等洞 身不易观测,可观测其进口和出口流态。流态观测应与水位观测 同步进行。

3.2.2流态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泄水建筑物进口流态观测包括前缘表面水域和闸(堰)孔 处流态。观测重点为来流对称性、水流侧向收缩、回流范围、漏 斗漩涡大小和位置、波动特性和漂浮物堆积运移情况等。 2泄水建筑物泄槽段流态观测重点为折冲水流、分离水流、 掺气和扩散特性、跌水和雍水、水冠和水翅、波动特性、冲击波、 弯道水流及其产生的横比降等水流形态。 3泄水建筑物出口流态观测重点为底流、挑流和面流等衔接 形式的特征流态,以及下游河道主流区和回流区分布、下泄水流 及波浪对岸坡的影响等。 4船闸闸室与引航道流态观测重点为回流、斜流、往复流、 波动特性等。 5电站进水口流态观测见本条第1款规定。采用叠梁门分层 取水的进水口,应关机组甩负荷时通仓内流态和浪。当设有 调压井(室)时,宜结合机组甩负荷进行涌浪观测。 3.2.3水流流态观测方法可采用文字描述、摄影和录像等方式进

3.2.3水流流态观测方法可采用文字描述、摄影和录像

行定性或定量记录。必要时,可采用无人机航摄系统或安装固定 点遥控摄像设备记录水流流态。

DL/T 5772 = 2018

3.3.1水位观测宜包括时均水位和瞬时水位的量测。

3.3.1水位观测宜包括时均水位和瞬时水位的量测。 3.3.2水位观测宜包括上游水位、下游水位、明流水面线、挑射 水舌轨迹线及水跃波动水面等。 3.3.3水位与波动量测仪器可采用水尺、波高仪、压力式水位计 油

3.3.3水位与波动量测仪器可采用水尺、波高仪、压力式水位计

3.3.3水位与波动量测仪器可采用水尺、波高仪、压力式水位计 和超声波式水位计等。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水位测量仪器》 GB/T11828和《水位观测标准》GB/T50138的有关规定执行。 3.3.4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

3.3.4测点布置和监测方法

1水位与波动测点布置宜参照水力学模型试验成果确定, 2溢洪道和表孔,可在闸墩、边墙和导墙上刻划水尺,也可 用水尺法、直角坐标网格法或摄影法进行监测。明流泄洪洞内的 水面线可通过压力式水位计监测,也可采用预涂粉浆法测量最高 水面线。 3挑(跌)流水舌轨迹线和消力池内水跌可采用全站仪、摄 像仪和照相机等仪器测量。 4消力池和消能区下游河道的水位变化过程和波动特性可 用波高仪或水位计测量。 5引航道及船闸闸室内的水位变化过程可用水位计或波高 仪测量。 6调压井(室)内涌浪宜用压力式水位计测量

3.4.1动水压强包括时均压强和脉动压强

3.4.1动水压强包括时均压强和脉动压强。

.1动水压强包括时均压强和脉动

.2动水压强测点布置应遵循下列

1测点布置应能反映过水建筑物的压强分布特征,可参考模 型试验成果选取,过水建筑物急变段、水流冲击区和掺气水流等 部位应进行动水压强监测, 2多孔过水建筑物体型相同时,可选择单孔进行压强监测:

DL/T 5772= 2018

司一过水建筑物的挑坎或掺气设施有多种布置体型时,可分别增 加测点。 3测点宜沿过流面底板或顶板中心线布置,在建筑物体型变 化剧烈处宜加密布置,在顺直流道段可适当加大测点间距。 4掺气坎、扭曲鼻坎、差动坎等特殊部位应布置测点,并与 水流掺气浓度和水下噪声测点布置相协调。 5水垫塘底板压强测点宜沿水流中心线纵向布置,水流冲击 区应适当加密测点。根据水舌落水位置,可横向布置若干监测断 面及测点。 6消力池底板压强测点宜沿水流中心线纵向布置,强水跌 区底板测点布置宜适当加密,对应侧墙靠近底板处也可适当布置 测点。 7船闸输水系统测点宜布置在阀门上下游侧、阀门段、T形 管、分流口以及管道转弯处等部位。 3.4.3时均压强可采用压力传感器、测压管和精密压力表测量:

3.5.1水流流速包括断面平均流速、断面流速分布、表面流速和 底部流速。

2水流流速测点布置应遵循下列

1流速测点布置宜参照水力学模型试验成果确定。 2压力管道内的平均流速可通过流量换算获得。 3引航道口门区流速观测应沿过水断面在航宽范围内布 置5个~7个测点,测量表面流速,并能表征该断面的通航水流 条件。

3.5.3水流流速可采用浮标、旋浆式流速仪、超声波流

DL/T 5772 = 2018

3.6.1流量宜通过对其他水力要素(如水位、流速)的测量间接 获得。根据流速分布的特点,布置测流断面,通过断面水位、流 速的监测推算流量。 品源河

3.6.2明渠及河道流量监测断面宜布置在顺直段,可采用断面流

3.6.2明渠及河道流量监测断面宜布置在顺直段,可采用断面流 速仪间接测量,也可采用《河流流量测验规范》GB50179中的流 量测验法。

3.6.3管道流量可用超声波流量计、电磁流量计等测量

3.6.4船闸输水系统的流量可通过观测闸室水位随时间变

3.7.1消能效果监测包括流态观测和消能率推算等。 3.7.2底流消能效果监测应包括水跃长度、跃首位置、跃前水深、 跃后水深、水跃的形式和底流速等

3.7.1消能效果监测包括流态观测和消能率推算等。

.3挑流消能效果监测应符合以下

1挑流消能效果监测的重点为水苦挑距、水舌入水角、水流 扩散形态、水垫塘及下游河道流态等。 2测量水舌部面轨迹、平面扩散覆盖范围,对于碰撞挑流消 能,加测撞击位置。 3射流跌入下游尾水后,应监测水舌入水位置、平面水流流 态、击溅水体影响范围、水面波动影响范围等

3.7.4面流消能效果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1面流消能效果监测的重点是浪及水流流态。 2应记录回流等不利流态的位置、范围和回流流速。 3.7.5消能效果流态监测可采用目测法和摄影法。必要时,可采 用无人机航摄系统记录流态

DL/T 5772 2018

3.8.1泄水建筑物在宣泄较大洪水后宜进行下游冲淤地形测量。 3.8.2下游冲淤地形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冲刷坑位置与范围、最 大冲坑深度、冲刷坑及堆丘形态。 3.8.3下游冲淤地形的测量多采用水下测量方法,有条件时也可 采用抽水测量。水下测量可采用测深杆、探测仪、水下多波束三 维地形测量系统等。水下地形测量可按照《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NB/T35029和《水文测量规范》SL58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3.9.1流激振动主要包括泄水建筑物的导墙、边墙、底板、水工 闸门(阀门)、闸墩和拦污栅等各类泄流结构因水流压力脉动、漩 涡激励及其他水动力荷载所激发的结构振动。 3.9.2流激振动监测指标包括加速度、速度、位移和应变等参数 3.9.3流激振动监测内容包括结构的动力特性和振动响应,必要 时应对水流压力脉动等水动力荷载进行同步观测。 3.9.4水工结构动力特性观测内容及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3.9.1流激振动主要包括泄水建筑物的导墙、边墙、底板、水工

1应对有水和无水条件下水工结构动力特性参数分别进行 观测。 2测试前,应根据测试对象结构的振型和频率初步分析结 果,或结合模型试验成果,选择测点布置位置和传感器型号。 3动力特性测试应划分网格布置测点,测点布置宜选在振型 的拐点、敏感点等处;测点的个数根据测试的振型阶数确定。 3.9.5水工结构振动响应测点布置应根据观测目的、结构及其振 动特点等确定。传感器应安装在能够反映结构整体和主要部位动 态响应的位置上。

3.9.6结构振动响应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3.9.6结构振动响应测试前的准

动类型和振动量级,确定测试方法和手段。 2标定传感器。 3选定合适的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 4 对测试系统的背景噪声进行测量、记录

3.10通气风速与通气量

3.10.1设有通气管道的过流建筑物宜进行通气效果观测,通气管 道可通过观测管道内的风速分布计算其通气量。 3.10.2通气风速监测部位应包括掺气设施通气管,泄水管道的工 作闸门、事故闸门、检修闸门、泄洪洞的补气洞(管),以及电站 进水口快速闸门下游侧等处通气管道。

进水口快速闸门下游侧等处通气管道。 3.10.3通气风速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通气风速观测断面应选择在通气管道的均匀直线段,距进 口的距离宜大于10倍管径, 2断面风速测点应根据管道形状、长度、进口条件布置相应 的测点。 3.10.4通气风速可采用毕托管和风速仪等进行测量,应满足下 列要求: 1毕托管或风速仪应安装牢固,并对准气流方向。 2毕托管动、静压差可采用差压计或微差压传感器测量。应 合理选择差压计或差压传感器量程,保证毕托管与差压计或差压 传感器的连接通畅。 3.10.5通气风速测量时应同步监测掺气空腔压力。 10(一通气风违和通气量计管公式可平用附寻D所列公式

3.10.3通气风速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10.5通气风速测量时应同步监测掺气空腔压力。

3.11 水流掺气浓度

3.11.1设有掺气减蚀设施的泄水建筑物应进行水流掺气效果观 测,观测内容包括沿程底部和侧壁水流掺气浓度。 3.11.2掺气浓度测点数量和位置宜综合考虑水流条件、掺气设施

DL/T 5772 2018

的型式和尺寸等因素确定,每级掺气设施的最后测点应布置在其 要保护区域的未端。同时,应在第一级掺气设施上游未掺气部位 设置背景测点进行掺气浓度零值修正。掺气浓度观测时,应同时 进行水位、流速、压强等观测。 3.11.3采用电阻式掺气浓度仪测量水流掺气浓度时,安装前应标 定掺气浓度传感器的清水电阻(初始值)。 3.11.4电阻式掺气浓度仪的导线长度大于50m时,应进行现场 长线修正标定。

3.12.1对可能发生空化水流的泄水建筑物、船闸输水系统等宜进 行水流空化观测。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开展水流空化监测: 1水流流速大于30m/s、水流最小空化数小于0.3的泄流 设施。 2新型掺气减蚀设施或新型消能工。 3过流边界和水流特性急变处。 3.12.2水流空化主要监测水下噪声。宜同时观测上下游水位、水 流流速和流态、动水压强等,并记录闸门运行状态。 3.12.3水下噪声测点布置应满足下列规定: 1应重点布置在流道边界变化剧烈、有水流分离与剪切现象 的部位: 1)泄水建筑物的闸门槽、反弧段、扩散段、分岔口、挑 坎、辅助消能工; 2)竖井式泄洪洞的溢流堰与竖井连接段、垂直转弯处; 3)船闸平板阀门门槽、反向弧门底缘、门循以及廊道体 型突变处等。 2在水流分离点下游邻近区宜布置压强测点,并在非空化区 设置“背景”水流噪声测点。

DL/T 5772 2018

频率大容量数据采集仪。

3.13.1在可能发生空化水流的空化源及其下游附近宜进行空蚀 监测。泄放含沙水流的过水建筑物应进行磨损监测。过水建筑物 的反弧段、弯道凹曲面及收缩段出口为磨损观测的重点部位。 3.13.2过流面空蚀与磨损监测宜分为过流时实时监测和过流后 实地测量两个阶段。过流时实时监测宜采用蚀损传感器量测,过 流后实地测量宜采用涂层法。 3.13.3空蚀与磨损观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蚀损部位、蚀损坑形 状、蚀损深度等。

3.14.1对于采用挑流消能的泄水建筑物,特别是采用挑流水舌空 中碰撞或水舌空中充分扩散消能形式的,应进行泄洪雾化监测。 3.14.2泄洪雾化监测包括降雨强度、风速风向等参数。应同步观 测泄洪水力学条件(泄洪流量、上下游水位、闸门开启组合与开 度等)与自然气象条件(降雨、风速风向、空气湿度和气压等)。 3.14.3泄洪雾化监测范围包括整个雾化降雨和雨雾区域,对雾化 影响区域内的开关站、发电厂房、广区道路、下游岸坡,以及周 边重要建筑物等部位宜重点观测。

3.14.4泄洪雾化测点布置应综合考虑泄水建筑物的特点与地形 条件等因素,根据雾化降雨强度的大小进行分区布置,重点部位 宜加密测点。

3.14.4泄洪雾化测点布置应综合考虑泄水建筑物的特点与地

3.14.5泄洪雾化雾流影响范围的观测宜采用人工方法,并结合照 相、摄像等进行记录。必要时,可采用无人机航摄系统记录。 3.14.6泄洪雾化降雨强度宜采用常规人工雨量器、翻斗式雨量传

3.14.6泄洪雾化降雨强度宜采用常规人工雨量器、翻斗式雨量传 感器、自记雨量计等进行测量。对于核心强降雨区域,可采用 特制超强雨量传感器测量;对于雨量微小的区域,可采用滴谱法

感器、自记雨量计等进行测量。对于核心强降雨区域, 持制超强雨量传感器测量;对于雨量微小的区域,可采用

DL/T 5772 2018

3.14.7风速风向观测宜采用旋杯式风速计,气压观测宜采用常规 的气压表,湿度观测宜采用气象专用的湿度计。

3.15.1船闸闸室、开船机承船、上下游引航道靠船墩部位应进 行船舶系缆力监测。 3.15.2船舶系缆力宜采用系船钢缆串接拉力传感器进行测量。测 量工况宜包括设计最不利水位组合,测点布置应与船舶或船队的 系缆方式相一致,分为船首和船尾系缆力。 3.15.3船闸闸室系缆力测量时,应测量闸室前部、中部和后部等 泊位的系缆力。 3.15.4对于采用集中输水系统的船闸,在测量闸室前部系缆力 时,还应同步观测记录水流流态和雍水高度等;在测量闸室后部 系缆力时,还应同步观测泄水过程中进口是否出现漩涡及漩涡大 小、形态、历时等参数。 3.15.5在测量船舶系缆力时,应同时测量或收集船闸充泄水时 闸、阀门开度变化过程及闸室水位、充泄水流量变化过程等资料。 3.15.6升船机承船厢船舶系缆力监测应与升船机的运行状态及 水力特性监测同步

3.15.1船闸闸室、开船机承船、上下游引航道靠船墩部位应进 行船舶系缆力监测。 3.15.2船舶系缆力宜采用系船钢缆串接拉力传感器进行测量。测 量工况宜包括设计最不利水位组合,测点布置应与船舶或船队的 系缆方式相一致,分为船首和船尾系缆力。 3.15.3船闸闸室系缆力测量时,应测量闸室前部、中部和后部等 泊位的系缆力。

3.15.4对于采用集中输水系统的船闸,在测量闸室前部系缆力

时,还应同步观测记录水流流态和雍水高度等;在测量闸室后部 系缆力时,还应同步观测泄水过程中进口是否出现漩涡及漩涡大 小、形态、历时等参数。

3.15.5在测量船舶系缆力时,应同时测量或收集船闻闸充泄水时 闸、阀门开度变化过程及闸室水位、充泄水流量变化过程等资料。 3.15.6升船机承船厢船舶系缆力监测应与升船机的运行状态及 水力特性监测同步

DL/T 5772 2018

4监测仪器及其埋设安装

4.1.1监测仪器设备应可靠、耐久、实用,技术性能指标满足监 测设计及工程要求。 4.1.21 信号放大器、数据采集系统应与传感器的输出相匹配, 4.1.3传感器安装前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检验,确认其工作状态 正常。 4.1.4监测仪器的基准值(或初始值)应在过水观测前设定(或 测定)。

4.1.5仪器的观测电缆应集中引至观测站或专门的观测集线箱

4.2.1仪器底座应与施工期混凝土浇筑同步理设,其内预留电缆

4.2.1仪器底座应与施工期混凝土浇筑同步理设,其内预留电 供后期引接传感器

.2仪器底座设计加工应符合下列

.3仪器底座理设安装应符合下列

DL/T 5772 2018

进行复测与记录。 2底座顶盖上表面应与过流面齐平,不平整度不宜大于 1mm;轴线应与过流面垂直,最大偏角不大于2;外壁与周围钢 筋牢固焊接。 3出线管(孔)出引电缆后的缝隙填充密实,不得漏浆。 4.2.4仪器底座理设安装可参照附录C

4.3.1电缆选型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选用橡胶护套水工观测专用屏蔽电缆,亦可选用PVC 护套屏蔽电缆。电缆应密封防水并有足够的承拉强度,耐老化和 耐酸碱侵蚀。 2电缆芯线间电阻的偏差宜小于5%,在1.0MPa压力水中 绝缘电阻应大于50MQ2。 4.3.2施工期预理电缆敷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敷设前应对电缆导通、绝缘等特性进行检查记录,线端及 中部应标识相应的监测仪器编号。 2预理电缆宜用外套钢管或PVC塑管保护。 3电缆走向宜避开于扰区域,以水平或垂直布置为主,并与 邻近的结构钢筋绑扎牢固。 4仪器底座内和观测站集线箱内的电缆应有一定的亢余度。 5电缆安装过程中,所有电缆的端部应采取相应的密封防水 措施。 6电缆敷设完毕后应及时绘制准确的走线图,并存档备查 4.3.3临时架设电缆宜分为表面与浅理两种安装方式,重要部位 应采用外套钢管、高强度PVC/PUC塑管或包绕士工布等措施予 以保护,并应做好电缆走线记录。 4.3.4观测电缆的巡视检查内容包括安全设防、编号辨识、导通

1应选用橡胶护套水工观测专用屏蔽电缆,亦可选用PVC 护套屏蔽电缆。电缆应密封防水并有足够的承拉强度,耐老化和 耐酸碱侵蚀。 2电缆芯线间电阻的偏差宜小于5%,在1.0MPa压力水中 绝缘电阻应大王50MQ

4.3.4观测电缆的巡视检查内容包括安全设防、编号辨

DL/T5772= 2018

4.3.5电缆连接与接头密封宜按照《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5178的有关规定执行。

4.3.5电缆连接与接头密封宜按照《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不

.4.压刀 女小 1传感器选型应根据测点部位压力特性分别选取表压、绝 压、差压传感器。 2传感器测头宜选用不锈钢双隔离膜型式,传感器的外壳应 有足够的强度。 3传感器的量程应根据测点部位的最大动水压强合理选取。 4传感器的精度应不低于满量程的士0.5%,时漂应低于 ±0.5%/年。 5其他技术要求应按照《硅压阻式动态压力传感器》GB/T 26807的有关规定。 4.4.2压力传感器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1压力传感器头部表面应与底座表面保持齐平。 2安装在含沙水流或可能发生淤积部位的传感器,应采用相 应的防护措施,防止传压通道堵塞。 4.4.3压力传感器采集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1米样频率不低于200Hz。 2稳态采样时长为60s~120s,采样次数不低于3次。 3非恒定过程宜记录全过程。 4.4.4测压管选型与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压管全程流道宜采用不锈钢或其他耐腐蚀材料,测压孔 的直径宜为2cm~5cm。 2测压管测头表面应与过流壁面齐平。 4.4.5压力表的量程应根据安装部位最大压力合理选取,宜使测 直变化在量程上限的1/3~2/3范围内,精确度等级不低于0.4级。 其他技术要求应满足《精密压力表》GB/T1227的有关规定,

DL/T57722018

4.4.6压力表安装位置应低于测压孔进口高程,安装高程应精确 测定,安装完毕后应进行编号。压力表与导管的衔接部分应有排 气装置,并在测量前排除连通管内的气体。 4.4.7底流速仪由流线型翼型探头和差压传感器组成。翼型探头 动压孔轴线安装应与水流流向平行,偏差不大于2°,且动压孔口 指向迎水方向。差压传感器选型精度应不低于满量程的土0.5%, 时漂应低于土0.5%/年。 4.4.8流激振动传感器选型应根据测试对象的响应频率和可能产 生的最大振动位移,选择合适规格的传感器。 4.4.9流激振动传感器宜直接安装在被测结构面上。如需采用中 间连接件,连接件最低频率应为被测上限频率的5倍~10倍。 4.4.10通气风速微差压传感器精度应不低于满量程的土0.5% 时漂应低于土0.5%/年。毕托管应牢固安装在支架上。 4.4.11电阻式掺气浓度传感器应满足下列要求: 1电极感应面应与底座盖板齐平,绝缘电阻应大于50M2。 2电极材料的导电性能稳定,在电场作用下不产生极化,长 期在水中不氧化、不锈蚀。 4.4.12水流掺气浓度采样时长宜为5s~10s,采样次数不低于5次。 4.4.13水听器性能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 1宜带前置信号放大器。 2最高响应频率不小于200kHz。 3频响波动值不大于土5dB。 4指向性:开角大于80°。 5耐压性能:大于监测部位的最大水压力。 6其他技术指标应参照《声学水下噪声测量》GB/T5265 的有关规定。

4.4.14水听器高频采集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采样频率宜大于400kHz,分析频率宜大于100kHz。 稳态采样时长为30s~60s,采样次数不低于3次。

DL/T 5772 2018

3非恒定过程宜记录全过程。 4.4.15 磨蚀传感器选型与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1 传感器抗磨蚀性能应与被测过流面混凝土的耐磨性能相 匹配。 传感器垂直理设在混凝土内,上端面与混凝土表面齐平 4.4.16 磨蚀传感器泄洪期间观测频次为1次/10天;泄洪前后各 观测1次。 4.4.17人工雨量器、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和自记雨量计等选型与安 装应参照《降水量观测仪器》GB/T21978和《降水量观测规范》 SL21的有关规定执行。

3非恒定过程宜记录全过程。 4.4.15 磨蚀传感器选型与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1 传感器抗磨蚀性能应与被测过流面混凝土的耐磨性能相 匹配。 2 传感器垂直理设在混凝土内,上端面与混凝土表面齐平, 4.4.16 磨蚀传感器泄洪期间观测频次为1次/10天;泄洪前后各 观测1次。 4.4.17人工雨量器、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和自记雨量计等选型与安 装应参照《降水量观测仪器》GB/T21978和《降水量观测规范》 SL21的有关规定执行。 4.4.18特制超强雨量传感器选型与技术性能指标应满足下列 要求: 1 结构强度应满足能抗击测点安装部位雾化超强降雨和泄 洪水舌风的破坏力,避免仪器结构破环。 2仪器量程应能满足测点部位最大降雨强度测量要求。可通 过减小承雨器口径或下部加设分流装置的手段扩展仪器量程,并 进行率定。 3优先选用可在线遥测的仪器。 4.4.19系缆力拉力传感器的量程应有足够的裕度,时漂应低于

4.4.16磨蚀传感器泄洪期间观测频次为1次/10天:泄洪前后各 观测1次。 4.4.17人工雨量器、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和自记雨量计等选型与安 装应参照《降水量观测仪器》GB/T21978和《降水量观测规范》 SL21的有关规定执行。 4.4.18特制超强雨量传感器选型与技术性能指标应满足下列 要求:

4.4.18特制超强雨量传感器选型与技术性能指标应满足下列

1结构强度应满足能抗击测点安装部位雾化超强降雨和泄 共水舌风的破坏力,避免仪器结构破坏。 2仪器量程应能满足测点部位最大降雨强度测量要求。可通 过减小承雨器口径或下部加设分流装置的手段扩展仪器量程,并 进行率定。 3优先选用可在线遥测的仪器。 4.4.19系缆力拉力传感器的量程应有足够的裕度,时漂应低于 ±0.5%/年。

4.5.1观测站应以安全和相对集中作为选址原则,宜布置在交通 便利的位置。 4.5.2观测站应设集线箱,配备足够的电力、照明、通信及必要 的安全设施。 4.5.3观测仪器系统宜采用专用电源,接用现场施工或照明电源

4.5.1观测站应以安全和相对集中作为选址原则,宜布置在交通 便利的位置。 4.5.2观测站应设集线箱,配备足够的电力、照明、通信及必要 的安全设施。 n

4.5.3观测仪器系统宜采用专用电源,接用现场施工或照明电源

5.1.1监测条件主要包括过流建筑物运行时的水位、流量及运行 方式等,应满足过水建筑物安全运行和安全评价要求,宜综合考 惠过水建筑物的布置方式、水力特性、运行要求和运行组合方式 等。特殊要求的监测条件宜专门论证。 5.1.2宜按设计洪水位、正常蓄水位或者工程运行要求的其他水 位进行水力学监测。 5.1.3过水建筑物监测条件宜按其类别分别确定: 1泄水建筑物(表孔、深孔、溢洪道和泄洪洞等)宜考虑正 常蓄水位、其他特征水位下闸门全开敬泄或局部开启工况。 2机组过流系统宣考虑启动试运行水位和正常蓄水位条件

1泄水建筑物(表孔、深孔、溢洪道和泄洪洞等)宜考虑正 常蓄水位、其他特征水位下闸门全开敬泄或局部开启工况。 2机组过流系统宜考虑启动试运行水位和正常蓄水位条件 下25%、50%、75%和100%甩负荷工况。 3通航建筑物宜结合试运行组织监测,监测过程中船闻的工 作水头应由小到大逐级增加,直至达到最大设计水头。

5.2.1观测前后应对过水建筑物进行外观检查。检查应符合下列 要求: 1检查前应制定可行的检查项目和程序。 2检查应主要针对建筑物过流关键部位,记录表面缺陷、破 损等现象,并及时编写和提交检查报告。 3当出现破坏时,应进行详细描述、测量、照相或摄像等。

GB/T 30574-2014 机械安全 安全防护的实施准则DL/T 5772 2018

查前的准备工作,确定检查时间和内容。 5.2.3检查可采用目测、望远镜等直观方法,并辅助照相机和摄 像机等设备进行。特殊部位也可采用无人机航摄系统或水下机器 人记录。

5.2.4检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过水建筑物表面的冲蚀和磨损,以及磨损区位置、范围和 深度等。 2检查、记录发生空蚀破坏的位置、形态、范围、深度等、 3检查消能工下游冲刷及淤积情况,记录可能由于冲刷引起 的岸坡塌陷及其他破坏现象。

5.2.5观测后应对检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档。

DL/T 5772 2018

6.1.1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内容包括仪器监测、人工观测以及 过水建筑物检查等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数据(含图 表)、电测数据文件和照片影像资料等。应及时对原始数据资料进 行检查和整理,提出监测成果简报。 6.1.2各监测项目应使用标准记录表格,认真记录、填写,不应 涂改、损坏和遗失。整理整编成果应做到项目齐全、考证清楚、 数据可靠、方法合理、图表完整、规格统一、说明完备。 6.1.3监测资料应记录完整,内容包括试验记录人、时间、部位、 观测工况和观测的物理量等信息。对子电测物理量,应记录文件 名及存储的介质,观测的一次、二次仪表型号和相关参数。 6.1.4应及时分析各观测物理量的变化或绘制观测物理量过程线 图,对异常结果应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在可能条件下组 织复测工作。 6.1.5电测数据应整理汇总,并进行备份。将全部原始数据资料 及收集的参考资料进行分册装订,并存档备查。 6.1.6监测资料整理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收集工程资料、观测资料、模型试验资料和其他与观测工 作有关的技术文件。 2整理一次、二次仪表的型号和相关参数,并详细记录观测 过程中一次、二次仪表的工作状态。 3整理录像和照片资料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4审查校核原始资料、平面坐标系统、各高程系统间的换

1收集工程资料、观测资料、模型试验资料和其他与观测工 作有关的技术文件。 2整理一次、二次仪表的型号和相关参数,并详细记录观测 过程中一次、二次仪表的工作状态。 3整理录像和照片资料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4审查校核原始资料、平面坐标系统、各高程系统间的换

QB/T 5646-2021 烘焙纸DL/T 5772 2018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