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801-2013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短索锚固体系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

DB43/T 801-2013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短索锚固体系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43/T 801-2013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5787
VIP资源

DB43/T 801-2013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43/T 801-2013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短索锚固体系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

预应力筋在张拉千斤顶回油至锚固时段内,锚口部位所产生的位移值。 注:国缩侦的大小与错具的构造形式和张拉工艺有关

3.2.1材料相关性能符号

3.2.2作用和作用效应有关符号

Ocon 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 Ope 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 Op 预应力筋的应力或应力增量; Jey 由竖向预应力筋的预加力对混凝士产生的竖向压应力; .g'be 竖向预应力筋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的有效预应力; PIp 第一次张拉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 PlIP 第二次张拉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 Pips 第一次张拉锚固完毕,在扣除预应力损失部份(含锚口摩阻损失和夹片回缩损失)后预 应力筋的剩余张拉力(N); x% 第一次张拉时的锚口摩阻损失系数; 7 第一次张拉锚固后因夹片回缩的损失系数; 4L1 Orps 第一次张拉锚固完毕,在扣除锚固回缩损失利锚口阻预应力损失部份以后的预应力筋 应力值。

GB 1886.19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柠檬醛3.2. 4计算系数及其它

一预应力筋一锚具组装件达到实测极限拉力时的总应变; Ⅱ。预应力筋一锚具组装件静载试验测得的锚具效率系数; 5牙扣圆柱体外周(或内腔)轴向5牙咬合螺纹,主要规范锚杯与支承螺母咬合长度。

三次张拉竖向短索镭固体系的的构造(见图1),是由固定端垫板、P镭、约策圈、进浆钢管、压板、 压板螺杆组件、固定端螺旋筋、钢绞线、波纹管、张拉端垫板、张拉端螺旋筋、张拉端二次张拉锚具等 零部件组成。皇竖向状布置在腹板内,其固定端锚具位于下端,张拉端二次张拉锚具位于顶部,波纹管 连接在张拉端垫板孔利周定端约束圈之间,组成力筋孔道,设置的进浆钢管一端伸进固定端波纹管内, 另一端引出混凝士外的箱室内,使之形成压浆通道。

4.2锚固体系压浆通道及张拉槽口构造

4.2.1孔道压浆进浆口、排气口宜按图1布置。孔道压浆进浆管宜用内径Φ16mm~Φ20mm的聚乙烯 半硬塑管,其一端与周定端锚具进浆钢管连接(固定端锚具波纹管口宜封堵、不允许在浇注混凝士时进 浆),其另一端引出混凝土进入箱室内。 4.2.2.孔道排气口宜布置在张拉端锚垫板的平面上,孔口宜设计成螺纹连接。排气孔与孔道波纹管内 孔相通;进浆管与压浆机压浆管之间宜设置带阀门、且在0.2MPa~1.0MPa压力稳压时能可靠连接的 装置。 4.2.3竖向预应力筋张拉端锚具槽口应采用附录A中图A.1所示的构造;其槽口的参考尺寸见附录A 中表A.1。 4.2.4竖向预应力筋张拉端的槽口穴模结构宜采用附录A中图A.2所示的结构型式;其穴模的参考尺 寸见附录A中表A.2。

4.3混凝土及预应力筋

4.3.1二次张拉竖向短索错固体系的构件,其混凝十强度级应不低了C40。 4.3.2预应力筋应选川高强度低松驰预应力钢绞线,其性能应符合GB/T5224《预应力混凝1:川钢绞 线》中II级松驰的规定。

进行型式试验时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时应综合考虑,并在设计图中予以注明。

5.1.1设置在箱梁腹板内的竖向预应力筋纵向间距宜取500mm~1000mm。 5.1.2为了施二的方便,全桥腹板内的竖向预应力筋宜选取同一种纵向间距值,对于其中主拉应力火 小不同的梁段,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竖向预应力钢绞线的根数;或者采用不同规格的钢绞线;或者通过 减小张拉控制应力c值等方式加以调整。 5.1.3当采用二次张拉竖向短索锚固体系进行设计时,应结合具体的桥梁结构,综合进行持久状况承 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持久状况和短暂状况构件的应力计算。除竖向 压应力O。按本规范公式(3)计算外,其他计算方法均按JTGD62《公路钢筋混凝士及预应力混凝.士桥 涵设计规范》规定。 5.1.4二次张拉竖向短索锚固体系的构造型式,孔道压浆进浆口和排气口的布置型式,张拉端锚具槽 口布置型式及尺寸等要求应按图1的形式在设计施工图中明确规定。 5.1.5二次张拉竖向力筋的张拉应力控制、张拉施工方法、张拉程序以及第一次张拉与第二次张拉时 间间隔等参数应在设计图中明确规定。 5.1.6二次张拉竖向短索锚固体系张拉端锚具应选用本规范4.4.3中规定构造型式的二次张拉锚具; 固定端锚具应选用本规范4.4.4中规定的构造型式的固定端P型锚具系统。 5.1.7张拉端二次张拉锚具、固定端P型锚具系统应按照附录B的型式注明型号或代号,并在设计图 中给出大样图及尺寸等要求。 5.1.8竖向预应力筋孔道设计宜为直线,如结构有特殊要求需布置曲线力筋时,其曲率平径不宜小寸 6mo 5.1.9 设计施工图中应注明按本规范7.1、7.2、7.3、7.4的规定进行施工验收。

5.2.1当进行“二次张拉竖向短索锚固体系”的设计计算时,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值のc按么 式(1)计算确定

一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

5.2.2当对预应力筋进行超张拉时,Oeo不应超过0.8fak

一受拉区预应力筋在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的有效预应力; 6 一预应力筋的应力或应力增量。 2.4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损失计算按JTGD6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中自 关规定。

5.2.5竖向预应力计算

5.2.5.1竖向压应力计算。

计算箱梁腹板的竖向压应力时,宜按公式(3)

nopeAp Ocy" b.Sy

5.2.5.2竖向预应力筋纵向间距的计算。

5.2.5.2.1在试算力筋纵向间距Sv之前,般应确定器预设的竖向压应力的0e值。并根据腹板结构 预设同一截面预应力钢筋肢(束)数n和单肢(束)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Apv值(Apv值应与钢绞线某 一规格截面面积成倍数关系);当已知胶板宽度b,计算点截面距中性轴截面距离y,可按(4)式试算 紧向预应力筋纵向间距Sv值:

5.2.5.2.2将试算出的间距Sv与凭经验预设的预应力筋间距进行比较,当差值过人时,应调整预设的 单肢(束)预应力钢筋截面积Apv;或调整同一截面预应力钢筋肢(束)数n;或重新预设预应力筋间 距后,再按上述程序重新进行试算,直至试算出的间距Sv接近预设的预应力筋间距值。 5.2.5.2.3验算竖向压应力0ey值:将试算符合要求的间距调整至整数或预设的间距数值,将最后一 次试算时确定的各参数和调整后的间距代入式(3)计算值。当计算出的ey值大于或等于需预设的 O。值时,则表明符合规范要求,否则,应调整相关参数重新验算,直至通过为止。 5.2.5.2.4通过0验算后,即可确定力筋纵向间距合理的间距。所确定的间距值宜为整数,且与桥 梁施工节段长度成倍数关系。同时还应符合本规范5.1.1的要求。

当竖向预应力对混凝土的压应力Qe、同一截面力筋肢数n、纵向间距Sv、腹板宽度b和竖向预应 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被确定后,按公式(5)计算单肢紧向预应力筋(束)的截面面积:

式中: 上式中各个符号的定义与公式(4)中的相同,其中的值则按公式(6)计算

各个符号的定义与公式(4)中的相同,其中的值则按公式(6)计算:

其中:①2按公式(7)计算

DB43/T801—2013

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MPa); u—第二次张拉时由预应力钢筋与管道壁之间的膝擦损失,其值约为(0.005~0.01)Qeo(MPa); Ui2一—力筋锚固时因锚具变形,力筋回缩和接缝压缩产生的应力损失(MPa); 0I4 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MPa); Ois一一力筋松驰引起的预应力损失终极值(MPa); OI16混凝士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MPa); △I一力筋第二次张拉锚固后,由锚具变形、力筋回缩和接缝压缩产生的力筋总回缩值(mm), 般取1.0mm~2.0mm; 预应力筋受力长度(mm)。 按公式(5)计算山预应力束截面面积Apv值后,应将其代入式(3)进行竖向压应力ey值的验算, 只有通过竖向压应力验算的Apv值才能确定为竖向预应力筋(束)的截面面积。 5.2.5.4竖向预应力筋(束)中钢绞线的规格、数微选用。 5.2.5.4.1按公式(5)确定出预应力筋(束)截面面积Apv值后,预选钢绞线规格及Apk值,按公式 (8)计算单肢预应力钢筋(束)中钢绞线的根数。

式中: ne—单肢预应力筋中钢绞线根数; Apv——单肢预应力钢筋束截面积(mm); Apk—为单根预应力钢绞线公称截面面积(mm)。 5.2.5.4.2当ne不为整数时,则应向上取整为整数。如取整的差值过大时,可选取另一种规格截面面 积Apk的钢绞线,重新计算,直至满意为止。 5.2.5.4.3按5.2.5.4.4确定出的钢绞线根数ne计算出单肢(束)钢绞线束截面面积Apv,代入式(3) 中进行验算ey,确定它是否满足JTGD62《公路钢筋混凝士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相关要求; 否则,应调整钢绞线规格或根数后,重新按5.2.5.4试确定钢绞线根数,直至通过验算。 5.2.5.4.4当不同梁段具有不同的。值时,则宜分段进行上述的计算;分别确定单束钢绞线规格和 数量。也可采用同一单肢(束)钢绞线截面A并通过调整所施加的预应力值米满足不同梁段对竖向预 应力的要求。

6.1.1二次张拉竖向短索锚固体系中所采用的预应力钢材、锚具等材料均应满足本规范中相关条文的 规定。 6.1.2 竖向预应力工程施工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防止发生事故。 6.1.3竖向预应力筋张拉施工顺序直接影响到竖向压应力分布规律,当箱梁采用悬浇施工工艺时,竖 向预应力张拉施工时间宜滞后于纵向预应力张拉施工时间。滞后施工间隔以施工箱梁纵向长度为计算标 准,一般合理的滞后间距宜为(滞后张拉施工处)一倍梁高;是否采用滞后张拉施工工艺由设计者根据 桥梁施工实际情况在设计图中规定。

6.2预应力筋材料,锚具与管道进场验收

6.3预应力筋的制作与安装

6.3.3预应力筋及管道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按图纸规定的预应力束钢绞线的根数,将钢绞线、P锚组装件按图附录B中图B.2型式组装; 将钢绞线力筋编扎成束; 将预应力筋束和进浆钢管长端穿入波纹管,按设计坐标,每间隔0.5m1.0m设置一个支撑 点将波纹管固定在非预应力筋上,确保浇捣混凝土时波纹管不产生错位或移位; 用钢筋支架方式,将固定端的垫板按设计坐标支承并固定定位,将聚乙烯塑料管的一端与进浆 钢管连接捆扎固定,防止滑脱,另一端则引出混凝土,并将端口固定在箱室内;塑料管不允许 有压扁、急转弯折堵内孔的现象:

DB43/T8012013

安装张拉端垫板与槽口穴模应用螺栓连接固定,并应保证预应力筋轴线与垫板平面垂直; 用胶带纸封包张拉端垫板与波纹管连接处,防止水泥砂浆从此接口处渗入管道内; 张拉端垫板竖向安装位置应确保按规范切去多余预应力钢筋后预应力筋上端低于桥面混凝士 上平面15mm。

图2槽口护罩和固定塞安装示意图

6.5.1二次张拉竖向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应按以下工艺方法:

相应数据库保存施!原始数据。

5.2张拉应力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预应力筋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张拉控制应力应符合设计要求。若设计无规定时,第一次张拉应力 控制按JTG/TF50《公路桥涵施L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第二次张拉控制应力与第一次 张拉应力相同: 预应力筋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用伸长值进行校核,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符合 设计要求,岩设计无规定时,则第一次张拉的实际伸长值与理论计算伸长值之差应控制在土10% 以内;第二次张拉实际伸长值与理论计算伸长值之差应控制在土10%内;否则,应暂停张拉, 待查明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以后,方可继续张拉; 为确保永存预应力的稳定性,第二次张拉锚固后的实测伸长值与第二次张拉理论计算伸长值之 间误差应控制在土15%内,否则应重新张拉,使之达到要求。 5.3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值△L应分别按以下公式计算: 5.3.1第一次张拉现论伸k值AL(mm)按公式(9)计算。

6.5.2张拉应力控制应符合下列恶

3.2第次张拉理论伸长值△L(mm)按公式

张拉实际伸长值,△L总l(mm)按公式(12)计

式中: △Lis——第一次张拉初应力至最大张拉应力间的实测伸长值(mm)); AL推 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仲长值(mm)。

6.5.4.2第二次张拉实际伸长值按公式(

DB43/T8012013

式中: △L总2——第二次张拉实际伸长值(mm); △L2s一第二次张拉初应力(Pips)至最大张拉力间的实测伸长值(mm)。 7 —预应力筋第一次张拉锚固回缩预应力损失系数;若要求高精度时则应通过试验方法确 4L 定,简化时一般可按此式计算。 注:式中“7”是经多次实际验证的第一次张拉错阔预应力筋回缩值。

注:式中“7”是经多次实际验证的第一次张拉错固预应

一第二次张拉锚固回缩量≤1mm。

5.6竖向预应力张拉施工按以下规定进行: 对力筋施加预应力之前,应检验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若设计未规定时, 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等级值的90%。 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规定时,可按本规范6.1.3的规定分批和分阶 段地进行对称张拉。 第一次张拉可用250kN前卡千斤项单根张拉,但当单束钢绞线多于4根(含4根)或钢束长 度大于10m时,则应对每一钢束中的全部力筋同时施加预应力。 第二次张拉应对每一钢束的全部力筋同时施加预应力,施工方法为:采用空心连接杆连接锚杯 将力筋整体拉起的方式进衍张拉作业。

.5.7张拉程序及伸长值测量方式如下

6.5.7.1力筋的第一次张拉及伸长值的测量按下列方式:

第一次张拉时的千斤顶、限位板和锚具安装如图3所示。安装锚具时锚杯的下端面应 触,支承螺母的下端面与垫板之间应有间隙,第一次张拉时支承螺母不受力; 第一次张拉程序:0→初应力→Oeo(持荷2min)→锚固。

6.5.7.2第一次张拉实际伸长值的测量按

7.2第一次张拉实际伸长值的测量按下列方式: 注:测用尺精度应≥0.1mm。 张拉至0.1Ocm时测量千斤顶活塞杆外伸值△L和工具夹片外露高度 在张拉至ce时测量千厅项活塞杆外伸值△Z和工具夹片外露高度。 7.3实测的第一次张拉伸长值按公式(14)计算。

式中: △L总第一次张拉实测伸长值(mm); △La一一第一次张拉初应力时千斤顶活塞杆外伸值(mm) △Lb第一次张拉终应力时千厅顶活塞杆外伸值(mm); △L一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mm); 一工具夹片在张拉初应力与终应力之间的外露差值(初应力时外露高度减去终应力时外露 高度)与限位板接缝间隙值之和(mm)。 6.5.7.4将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进行比较,误差应在土10%之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 后方可继续张拉施工。 6.5.8第二次张拉及伸长值的测量按下列规定进行: 注一测岛且必胞胞≥0 1 m

DB43/T8012013

6.5.8.1第二次张拉的时间应符合设计的规定要求,当设计无规定时,宜在第一次张拉完成后2h~

16h内进行第二次张拉。

按图4所示安装连接套、支承螺母拧紧套(图中未画出,结构详见附录I)、支架、拉杆利千 斤顶; 张拉支座应支承在与垫板平行的平面上,以保证符合张拉轴线与垫板面垂直的要求; 二次张拉完成前,预应力钢筋外露长度应≥450mm。

6.5.8.3第二次张拉程序按以下规定:

图4第二次张拉安装示意图

6.5.9第二次张拉实际伸长值测量按下列规定进行: 6.5.9.1在张拉至ips(或0.50co)时测量于斤顶活塞杆的外伸值△Le; 6.5.9.2在张拉至0co时测量千斤预活塞杆的外伸值△La; 6.5.9.3按公式(15)计算实测的第二次张拉伸长值;

△L总2——第二次张拉时的实测伸长值

2第二次张拉时的实测伸长值(mm)

△L。一一第二次张拉初应力时干斤顶活塞杆的外伸值(mm); △Ld一第二次张拉终应力时千斤顶活塞杆的外伸值(mm); 6.5.9.4将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进行比较,其误差应在土10%之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 因后方可继续张拉施工。 6.5.10检验第二次张拉锚固后的实测伸长值与第二次张拉理论伸长值误差按下列规定进行: 6.5.10.1拆移张拉千斤顶及张拉连接系统后,测量锚杯与支承螺母相对位置差值△LH(见图5)

6.5.10.2测量锚具尺寸按下列方式

GB/T 2-2016 紧固件 外螺纹零件末端图5锚杯与支承螺母相对位置示意图

△L放2一一第二次张拉锚固后实际伸长值(mm); △LH一第二次张拉锚固后锚杯与支承螺母相对位置差值(mm); H锚杯高度(mm); H2支承螺母高度(mm)。 10.4将计算出的第二次张拉锚固后实际伸长值△L放2与第二次张拉理论计算伸长值△Lz 差应在土15%之间,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后,方可继续第二次张拉

DB43/T 8012013

中7.9.1~7.9.11的要求。 6.6.2孔道压浆应按图1所示连接方式进行压浆,即从单束孔道的下方压入,向张拉端垫板的孔外排 气(水)。

JJF(辽) 75-2009 盐雾试验箱校准规范,9. 1~7. 9. 11 的要求。

6.6.3管道连接应符合以下要求:

7.1.1二次张拉竖向短累锚固体系的施工验收应在桥梁工程验收前的适当时期进行。 7.1.2二次张拉竖向短索锚固体系的施工验收应由监理主持,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参与,并按附录J中 的表J.1和表J.2要求的内容填写编制相关的验收文件。 7.1.3二次张拉竖向短索锚固体系的施工验收分为工序施工验收和分项工程施工验收。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