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112-2018 村庄道路建设规范

DB37/T 5112-2018 村庄道路建设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8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2526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7/T 5112-2018 村庄道路建设规范

路面的横向断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坡度的

路基顶面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

路基顶面低手原地面的挖方路基

填方料在压实前的摊铺厚度。

SN/T 4871-2017 芒果白轮蚧检疫鉴定方法2. 0. 16 基层 base

在路面面层下用特殊材料按照一定的技术措施分层 的层状结构

2. 0.17 底基层 subbase

设在路基顶面上处于基层下的作为次要承重层或辅助层的层 状结构

基顶面上处于基层下的作为次要承重层或辅助层的层

3.0.1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应根据当地发展水平

方式和生活习惯及村庄发展趋势,科学整体规划,*足长远,避 免重复建设。

3.0.2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应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及设施,优 先采用当地原材料,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资源,节约使用 土地。

3.0.2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应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及设施,优

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优先选用石板、青砖等具有当 地特色的传统建筑材料。 3.0.4协调发展,功能健全。宜人“海绵乡村规划和建设 理念,根据村民生活需求,完善绿化、排水、照明、环卫、交通 安全等配套设施。设限高限载设施时,应满足急救和消防等的

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优先选用石板、青砖等具有当 地特色的传统建筑材料。

理念,根据村民生活需求,完善绿化、排水、照明、环卫、交通 安全等配套设施。设限高限载设施时,应满足急救和消防等的 要求。

4.1.1道路平、纵线形设计应根据村庄整体规划、道路格局 地形地物、道路红线、道路控制标高进行,综合考虑土地利用 道路功能,做到平、纵、横的协调配合。 4.1.2应满足安全、环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避免刻 意取直引起王方量的增天,不应深挖、高填。 4.1.3应根据需要设置错车道,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应不小

4.1.1道路平、纵线形设计应根据村庄整体规划、道路格局 地形地物、道路红线、道路控制标高进行,综合考虑主地利用和 道路功能,做到平纵、横的协调配合。

4.2.1平面线形由直线和平曲线组成,应处理好直线与 的衔接。

4.2.2村庄干路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为150m,

最小半径不应小于40m。支路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为70m,设超 高的最小平径不应小于20m。.最天超高横坡度不宜天于2.5%

表4.2.4会车视距、超车视距和停车视距

4.3.1纵坡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起伏不宜频繁,应与周 围环境相协调。道路纵坡变化处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 和最小长度要求见表4.3.1

3.1竖曲线最小半径与竖曲线最

4.3.2道路级纵坡度不宜天于3.5%,山区等特殊路段纵坡度天于 3.5%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滑措施。 4.3.3 道路两侧没有排水条件的,可在许可范围内,利用纵坡 排水,纵坡度不宜小于0.3%。 4.3.4 当纵坡≥2.5%时,其最大坡长应符合以下要求: 1 纵坡3.5%,最大坡长150m。 2 纵坡3.0%,最大坡长200m。 3 纵坡2.5%,最大坡长300m

4.4.1道路横断面示意图见图4.4.1。村庄道路宜采用单幅路, 十路可采用两幅路,路面宽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1村内干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4m。 2支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3.5m。

图4.4.1村庄道路横断面示意图 一道路红线;2一道路绿化;3一路*石:4一道路照明:5一排水设施: 6一面层:7一道路中线:8一路拱:9—横坡坡度;10一基层:11一路基

图4.4.1村庄道路横断面示意图 一道路红线;2一道路绿化;3一路*石:4一道路照明:5一排水设施: 6一面层:7一道路中线:8一路拱:9—横坡坡度:10一基层:11一路基

4.4.2同一条道路宜采用相同的横断面,当横断面形式或各组 成部分宽度发生变化时,应根据需要设宽度过渡段、结构层过渡 段等,宜以交叉口或结构物为起止点。

4.4.3千路应在道路两侧埋设排水管道或设置边沟,支

路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单边边沟排水,宜采用矩形边沟。干路 支路边沟宽度不宜小于0.3m,巷路边沟宽度不宜小于0.25m。 边沟深度不宜小于0.2m,边沟宜加设透水盖板,形成暗沟。

4.4.6干路两侧宜根据实际需求设路*石,路*石宜采用平*

石。采用**石时,不宜高出路面边*10cm,并具有一定的埋 置深度,以保证稳定。路*石宽度宜为15cm~20cm。

4.4.7王路路拱横坡应采用双面坡形式,宽度小于3m自

以采用单坡形式。道路横坡坡度应符合表4.4.7的要求,采用直 线或折线形式。

表4.4.7道路横坡坡度

注:路拱设计坡度,纵坡度大时取低值,纵坡度小时取高值;千旱地区村庄低 值,多雨地区村庄取高值:严寒积雪地区村庄取低值

注:路拱设计坡度,纵坡度大时取低值,纵坡度小时取高值;千旱地区村庄取低 值,多雨地区村庄取高值:严寒积雪地区村庄取低值

4.5.1道路与道路交叉设计应顺应村庄路网规划,兼顾交通安 全、经济和环境效益,应选择平面交叉。 4.5.2道路交叉口应保障交通顺畅安全,确保交叉口交通畅通 舒适,并应兼顾村庄景观。 4.5.3改建道路时,交叉口设计应同时考虑原有交叉口情况 合理确定改建规模

4.5.4交叉口应根据道

5.1.1路基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并应结合当地气候、 水文和地质条件,采取防护措施。 5.1.2路基施工应遵守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有关 法律法规,保护原有植被地貌,防止噪声和粉尘污染,对于施工 废弃物必须妥善处理。 5.1.3干路、支路土基回弹模量值应不小于25MPa,特殊情况 *不小于20MPa,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士基强度。

5.1.1路基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并应结合当地气候、 水文和地质条件,采取防护措施。

5.2.1路基设计高度应符合下列要

1村庄道路标高应低手两侧宅基地场院标高,并结合各类 工程管线设计要求统筹考虑。 2高度设计,应确保路肩边*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 司时考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的作用,避免影响路基的强度和 稳定性。

.2.2边坡与防护应符合下

1路堤、路堑边坡坡度应满足《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的要求。 2边坡坡面应采取适当形式进行防护。宜采用干砌片石 浆砌片石、植草砖及植草等多种形式护坡。必要时应设挡土墙等

5.2.3路基宜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低洼、池塘等地县

具体情况采取排水、清淤、晾晒、换填、加筋、外掺无 等处理措施

5.2.4软土地基时,应采取浅层置换法、砂垫层法、排水固结

5.2.4软土地基时,应采取浅层置换法、砂垫层法、排水固结

法以及粒料桩、加固土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强夯等 处理。

表5.3.1路基填方材料最小强度及最大粒径表

5.3.2填土路基压实应符合下列要求:

土质路基宜采取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应符合表5.3.2

的要求。 2石质路基压实度,以中型压路机两次压实高差不大于 5mm为压实标准。

表5.3.2路基压实度

注:1重型击实标准和轻型击实标准的压实度均以相应的标准击实试验方法求 得的最大干密度为100%。 2表列深度均由路基顶面向下算起。 3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不填、不挖路段,原地面以下0~30cm范围内 土的压实度不应低王表列控方的要求

:1 重型击实标准和轻型击实标准的压实度均以相应的标准击实试验方法求 得的最大干密度为100%。 2表列深度均由路基顶面向下算起。 3 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不填、不挖路段,原地面以下0~30cm范围内, 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挖方的要求

1)当管道沟槽位于路基范围内时,管顶50cm范围内填土 部位不得用压路机压实,可用蛙式夯等夯实,其压实度 应达到90%(轻型击实)。 2)当管(涵)顶部覆土浅,其顶部已经进入道路基层,或 管(涵)承载力低,在覆土较浅不能承受施工期压路机 碾压等施工荷载及道路建成后使用中的动荷载时,应在 设计中对管(涵)采取加固措施,施工中在加固措施未 发挥作用前还应采取加固和保护措施。 4 桥涵台背回填压实应遵循以下规定: 1)台背回填宜采用天然砂砾、粒径小于5cm的石渣等水稳

定性好的材料。 2)基坑回填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厚度宜为 100mm~200mm。 3)路堤与台背回填的连接部,应按设计要求预留台阶,回 填应与路基同步施工,不能同步时应按要求开挖台阶。 5涵洞应在盖板安装或浇筑后,在洞身两侧对称分层回填 玉实,两侧及顶面填王时,应采取措施防正压实过程对涵洞产生 不利后果。填土路基压实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先轻后重碾压,每层土压实前均应找平。 2)碾压应自路基边*向中央进行,超高路段应由内侧到外 侧碾压,压路机轮每次宜重叠15cm~20cm,约碾压5~ 8遍,至表面无显著轮迹,且达到要求压实度为止。 3)应将路基填王向两侧各加宽50cm:碾压时压路机轮外侧 距路基填主边*宜为40cm~50cm,碾压成型后修整到设 计宽度,路基边*等易损坏处不宜碾压时,应用人工或 振动芬实机等夯实。 4)压实应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应均匀一致。 5.3.3填王路基施工时,应按不同种类分层填筑,于路、支 路每层虚铺厚度应符合表5.3.3的要求

路每层虚铺厚度应符合表5.3.3的要求。

表5.3.3虚铺厚度

5.3.4开挖路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挖王时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严禁掏洞取王。 2不应直接挖至设计标高,应预留找平压实厚度,冻、雨 期施工应适当增加预留厚度。

30cm厚度范围内的杂草、废弃物及腐殖土等清理,原有道路存 在缺陷或隐患应予以处理,不良地质路段应经处理合格后方能铺 筑路面。

5.4.4路基拓宽改建,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和地质特

路基现状及交通组成情况,综合比较选择拓宽拼接方案 理的工程措施,保证拓宽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5.4.5拓宽改建路堤的填料,宜选用与既有路

要求的填料或路渗水性强的填料。当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应做 好新老路基之间的排水设计:必要时,可设置排水渗沟,排除路 基内部积水

6拓宽既有路堤时,应在既有路堤坡面开挖台阶,台

5.4.6拓宽既有路堤时,应在既有路堤坡面开挖台阶

度不应小于1.0m:当加宽拼接宽度小于0.75m时,可采取超宽 填筑或翻控既有路堤等工程措施

5.4.7挖方路基拓宽时,挖方边坡形式与坡度可按本规范第5

节的规定或参照既有挖方路基稳定边坡确定。既有挖方边坡病害 经多年整治已趋稳定的路段,改建时应减少拆除工程,不宜触动 原边坡

5.5.1路基石方挖、填质量应符合下

5.5.3边沟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5.3边沟质量应符合下列

设置边沟时,边沟上口线应直顺,沟底应平整,边沟排水应 肠通。士质和石质边沟沟底高程允许偏差为一30mm~0mm,沟 底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

6.1.1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稳定性,表面应平整、 抗滑。

6.1.2应根据村庄道路的使用需求及当地的自然资源条

的铺装形式。常见的道路铺装形式参见表6.1.2

表6.1.2不同功能道路铺装形式

6.1.3具有历史文化传统、旅游资源的村庄,宜采用青砖、青 石板、卵石等特色材料多种方式铺装。对手临时硬化路面或有特 殊需求的巷路,可选择砂石路面。 6.1.4道路交叉口施工应保持交叉道路的路基填料、基层材料 相同或相近,路基、基层的压实度及标准应相同。

施工,应将连接面修理整齐,确保面层无缝、平缓顺畅连接

基层应具有较高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道路基层应

选择合适的材料,干路、支路的基层原材料质量、材料组成设计 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中支路的规 定。不同材料的适用范围应符合表6.2.1的要求

表6.2.1不同材料的适用范围

6.2.2基层、底基层压实最小厚度与适宜厚度应符合表6.2.2

6.2.2基层、底基层压实最小厚度与适宜厚度应符合表6.2.2 的要求。

表6.2.2基层最小压实厚度与适宜厚度

6.2.3干路、支路的基层、底基层压实度应符合表6 规定。

、支路的基层、底基层压实度应符合表6.2.3的

表6.2.3基层、底基层压实度

注:巷路压实度可视情况适当减小。

6.2.4基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采用旧路路面作为基层时,应对原有路面进行整平或 强等处理。 2半刚性基层宜采用厂拌法或路拌法施工,采用人工沿路 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筛拌法施工时,应将所用十与结合料混合或交替过筛 20mm方孔),筛余土块应打碎后过筛。过筛之后,适 当加水至比最佳含水量略大1%~2%,并拌和均匀。 2)翻半法施工时,将过筛的十和结合料先干拌1~2遍,然 后加水拌和,应不少于3遍,直到均习为止。 3)拌和的混合料中不应出现“素土”夹层,拌和好的混合 料应按松铺厚度摊铺均匀。 4)对水泥稳定材料或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宜在2h(或水 泥初凝前)之内完成碾压成型。 5)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应及时养生,养生期不 宜少于7d。

合料覆盖保温。 3冷拌沥青混合料面层应遵守下列规定: 1)冷拌沥青混合料宜采用乳化沥青或液体沥青拌制,也可 采用改性乳化沥青。 2)冷拌沥青混合料宜采用厂拌,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混 合料离析。 3)拌和的混合料应及时运至现场摊铺,并在乳液破乳前结 束。在搅拌与摊铺过程中已破乳的混合料应予以废弃。 4)摊铺后宜先用轻型压路机初压,再用中型压路机碾压。 5)路面的上封层应在混合料压实成型且水分完全蒸发后 施工

图6.3.2沥青路结构示意图 沥青面层:2一基层:3一底基层

6.3.3沥青路面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5%,平整度 ≤5mm:冷拌沥青混合料面层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5%,平整度 ≤10mm。 2热拌沥青混合料表面应平整、坚实,接缝紧密,无枯焦; 无明显轮迹、推挤裂缝、脱落、烂边、油斑、掉渣现象,不得污 染其他构筑物。面层与路*石及其他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

3热拌沥青混合料低于50℃时方可开放交通。

6.4.1般规定 1 面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耐久性,表面抗滑、耐磨、 平整。 2面层采用设接缝的普通混凝土,一般采用矩形,其纵向 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相互错位。 3纵向接缝的间距以3.0m~4.5m为宜;横向接缝以4m~ 6m为宜,面层板的长宽比不宜超过1.30,平面尺寸不宜大 于25m²。 4基层应符合表6.2.2、表6.2.3的要求,基层厚度应不低 于15cm,基层压实厚度应按表6.2.2执行。 5干路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不应小于18cm,支路水泥混凝 土面层厚度不应小于15cm,巷路可适当降低。干路、支路水泥 昆凝王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30,巷路不低于C25。面层水泥的抗 玉强度、弯拉强度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1一2008第10章中轻交通等级道路的要求。 6季节性冰冻地区,路面总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时,应 设防冻功能层。 7水文地质不良的土质路堑,路床土湿度较大时,宜设置 排水功能层。 8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设计可按《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 范》CJJ169一2012中的规定执行,或者根据当地经验选用典型 结构,也可参考表6.4.1给出的典型结构,按照经济合理、安全 可靠、便于施工的原则进行。

表6.4.1水泥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

6.4.2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1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示意图见图6.4.2。 2水泥粗集料、细集料、水外加剂填缝料的质量应 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一2008中支路 以及轻、中交通量道路的要求。 3水泥混凝士配合比设计应按照《城镇道路程施工与质 量验收规范》CJJ1中支路的相关规定。 4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宜采用强制式搅拌站进行搅拌,条 件不具备时,可采用自落式搅拌机,但应严格控制加水量。 5模板宜采用钢模,采用木模板时,板厚宜为5cm以上, 弯道上木模板可减薄。模板应支立准确、稳固,接头紧密、平 顺,不得前后错位和高低不平。模板下方空隙处应用混凝土混合 料填塞,防止漏浆。安装好的模板应保证在施工中不得跑模,漏 浆,模板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应涂抹隔离剂。 6采用人工摊铺时严禁抛掷和楼粑,以防混合料离析。 7小型机具施工时应优先采用在拌合物中掺外加剂;无掺 外加剂条件时,应使用真空脱水工艺,真空脱水工艺应在振捣 后抹面前进行。 8接缝应符合以下要求:

1)切缝时,切缝深度不小于板厚的1/4~1/3。应掌握切缝 时间,防正因温差影响使混凝士早期出现开裂。切缝时 间应以切缝时不晴边为开始切缝的最佳时机,并以铺筑 第二天及施工初期无断板为控制原则。 2)设置胀缝时,缝宽不小于20mm,且需设置传力杆。胀 缝板应连续完整,其两侧混凝土不得相连。 3)灌缝前应清洁接缝GB/T 23414-2009 微束分析 扫描电子显微术 术语,清除接缝中夹杂的砂石凝结的泥 浆等杂物。 4)接缝应填缝密封,填缝材料不得开裂、挤出或缺失。 路面表面应采取刻槽、拉槽、压纹等方式进行防滑。 10 施工完毕应采取必要的覆盖措施,并及时洒水保湿养生 11 面层达到设计弯拉强度后方可开放交通

图6.4.2水泥混凝土路结构示意图 1一水泥混凝土:2一基层:3一底基层

6.4.3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6.4.3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泥混凝土面板应平整、坚实,边角应整齐、无裂缝 并不应有石子外露和浮浆、脱皮、踏痕、积水等现象,蜂窝麻面 面积不得天于总面积的0.5%。 2伸缩缝应垂直、直顺,缝内不应有杂物。伸缩缝在规定 的深度和宽度范围内应贯通,传力杆应与缝面垂直。 3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充许误差头

±5mm。面层平整度最大间隙5mm;中线偏位充许偏差20mm; 纵断高程充许偏差±20mm;横坡充许偏差±0.3%且不应有反 坡。相邻板高差≤3mm;纵、横缝直顺度≤10mm;蜂窝麻面面 积≤2%。

块石路面根据材料性质、形状、尺寸、修琢程度的不同GB/T 19776-2008 地理标志产品 昭通天麻,分 为整齐块石(整齐石块和条石)路面、半整齐块石(小条石、 弹石)路面、不整齐块石(拳石、片弹街石)路面等。块石路 面适用于村庄干路、支路及巷路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