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35039-2014 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

NB/T 35039-2014 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NB/T 35039-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8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25077
VIP资源

NB/T 35039-2014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NB/T 35039-2014 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

1.0.1为统一水电工程地质观测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保证 成果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大、中型水电工程(含抽水蓄能电站)地质 勘察中的观测工作。 1.0.3水电工程地质观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1为统一水电工程地质观测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保证 成果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大、中型水电工程(含抽水蓄能电站)地质 勘察中的观测工作。 1.0.3水电工程地质观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QHST 0005S-2015 丽江红顺堂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保鲜玛咖2.0.1 边坡 slope

由坡顶、坡面、坡脚组成的自然坡体或人工开挖坡体, 潜在不稳定坡体、变形体、滑坡体。

边坡上潜在的崩塌体,主要包括危石、松动体、滑移拉裂变 体、倾倒变形体等。

2.0.3泥石流 debris flow

沿自然坡面或沟谷流动的松散岩土体与水、气的混合体。

2.0.4岩爆rockburst

深部坚硬岩体在高应力作用下所积聚的大量弹性能,在施工 开挖时急速释放,造成岩石突然爆裂,并伴有较大声响或岩块射 出的现象。

地下洞室内对人和生态环境有害的气体或蒸汽,主要包括CO 2S、SO2、NH3、CH4、CO2、H, 和氮氧化物等。

近垂直于边坡变形方向的观测线。

NB / T 35039 2014

指一组数据中心点位置所在的数值,它反映了某一组数据向 中心值靠拢的程度。

2.0.12 变形速率deformation

边坡或危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相对变形量,它反映了某一时 段内的平均变形程度,包括日、周、月、年等变形速率。

standard sheet erosion

非沟蚀型士质岸坡,在降雨强度超过地面入渗强度时产生超 渗径流,薄层水流及微小股流将表士中的细小颗粒带走,产生士 壤侵蚀,并在坡面留下细小纹沟及鳞片状凹地的侵蚀,

地表土层在自然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 活动作用下,被剥蚀破坏的程度。

3.0.1工程地质观测的任务是为查明工程区主要工程地质条件、 评价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供基础数据、分析和预测资料。 3.0.2工程地质观测项目包括断裂与地震活动性、水库诱发地震、 地下水、边坡、危岩体、泥石流、地基岩土、地下洞室围岩等。 3.0.3工程地质观测工作应根据工程区工程地质勘察的需要进 行,观测工作的布置和分析应与相应勘察阶段的工作深度相适 应。各勘察阶段进行工程地质观测的项目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 的有关规定。 3.0.4工程地质观测布置应在收集和分析工作区已有的水文气象 地形地质资料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进行,并宜编制工程地质观测

.0.4工程地质观测布置应在收集和分析工作区已有的水文气象 也形地质资料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进行,并宜编制工程地质观测 大纲。

0.5工程地质观测大纲应包括下

1 工程地质概况和已有工程地质勘察成果。 2 工程地质观测目的、任务和工作条件。 3 工程地质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4 计划工作量及进度。 5 观测设备和人员安排。 6 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观测工作布置图。 3.0.6工程地质观测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根据被观测对象的重要性和危害性,以及地形地质条件、 技术经济的可行性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设备。观测设备应 按要求进行检查、率定。 2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孔、坑、洞、井等勘探工程布置观测点。

3观测工作应随勘察阶段的深入不断完善:观测成果出现异 常时,应及时分析和报告,同时应加密观测频次。 4应及时整理和分析观测资料。 3.0.7阶段性工程地质观测工作结束后,应编制工程地质观测分 析报告,阐明工程地质观测的分析结论、趋势预测和观测工作建 议,并附必要的附图和附件。

NB / T35039 2014

4.1.1同时符合下列情况的工程,应进行断裂活动性观测: 1场址区5km范围内有活动断层分布。 2坝高大于200m或库容大于100亿m3的大(1)型工程或 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及VI度以上地区的坝高大于150m的大(1) 型工程。 4.1.2同时符合下列情况的工程,应进行地震活动性观测: 1场址区5km范围内有活动断层分布,地质构造复杂、地

地震基本烈度为V度及V度以上地区的项高大于150m的大(1) 型工程。 4.1.2同时符合下列情况的工程,应进行地震活动性观测: 1场址区5km范围内有活动断层分布,地质构造复杂、地 震活动频繁、专业地震台网观测能力弱的地区。 2坝高大于200m或库容大于100亿m²的大(1)型工程或 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及VI度以上地区的坝高大于150m的大(1) 型工程。 4.1.3断裂活动性和地震活动性观测时间宜从预可行性研究阶段 开始。

4.1.2同时符合下列情况的工程,应进行地震活动性观

4.2.1断裂活动性观测内容应包括断裂的形变或位移量。 4.2.2断裂活动性观测方法可采用跨断层短水准、跨断层短基线、 跨断层测距和三角网、全球定位系统(GPS)网、连通管、伸缩仪、 倾斜仪等,有条件时,宜一点多手段观测并用。各类观测应符合 下列规定: 1断裂的垂直形变,按一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具体方法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

NB/T350392014

的有关规定:地形陡的地段也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具 体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地震地壳形变观测方法、跨断层位 移测量》DB/T47执行。 2断裂的水平形变,采用全球定位系统网、短基线和三角网 等观测法,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 规范》GB/T18314、《地震地壳形变观测方法、跨断层位移测量》 DB/T47的有关规定。 3断裂位移量的观测周期置为2个月观测一次,当断裂形变 量显著超出观测过程中的常见量时,可酌情增加观测次数。观测 时间不应少于2年。

.2.3观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

1观测站点可沿主断裂带选择处至数处代表性地段横跨 断裂布设,设站处应具备断裂出露清楚、活动迹象明显且地形地 貌适合布设各种观测手段的基本条件,并应兼顾交通和通信方便。 2跨断裂两盘的观测点应按观测方法的要求布设,并构成合 理的组合,点位必须布设于断裂影响带外两盘稳定的岩体上。在 地形陡峻的河谷岸坡,设置断裂形变观测点,应避开岩体重力变 形的影响地段。 3跨断裂短水准点、全球定位系统和跨断裂三角网点位的选 择除符合前两款要求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 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8314和《地震地壳形变观测方法、跨断层位移测量》DB/T 47的有关规定。 4跨断裂短基线、水管倾斜仪和伸缩仪观测断裂的形变宜在 横跨断裂的洞室内进行,观测线可垂直断裂和与断裂成30°左右 交角布设,洞内要求相对恒温并减少环境干扰。

4.2.4观测资料整理和成果提交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按有关规整理和编制选点卡和形变监测网的建网报 及相应的附图。

NB/T 350392014

2各种方法获取的形变观测资料,应严格校核观测数据,分 别编制历时曲线图、矢量变化图和相应的表格等。 3按年度编写断裂活动观测报告,年内如果某一时段出现断 裂形变量突变的情况时,应及时编写简报报送有关部门。活动断 会综合分类可执行本规程附录B的有关规定。 4观测工作结束后或阶段性观测完成后,应提出观测成果, 内容包括观测报告、附图、附表及其他有关的附件,并分时段整 编成册归档。

4.3.1观测范围宜在工程区20km~40km范围内。特大和特别重 要的工程,可酌情扩太观测范围,并宜涵盖附近的控震断裂。 4.3.2地震活动性观测内容应包括地震发生的时间、空间位置、 度和频度壁其木要素

4.3.3观测台网的布置应遵守下列规定:

1工程近场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素地区,宜在预可 行性研究阶段布置单台或流动台,了解地震活动特征。 2工程场址区发生大于6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时,应布设水 电工程专用地震观测台网。 3台网设置前应编制台网总体设计报告,观测台网布置应能 观测到主体建筑物近场范围发生的地震活动。 4观测台网至少应由4个地震台组成,尽可能选用遥测数字 台网,各地震台站分布应均匀合理,形成多个三角形,满足观测 区内有效观翘精度要求。 4.3.4地震台址的选择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地台站建设规范 测震台站》DB/T16的有关规定,主要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台址应置于该区远景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建设区以外,并应 避开公路于线、树林、河流、矿山等各类可能的十扰源区。避升

可震台站》DB/T16的有关规定,主要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台址应置于该区远景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建设区以外,并应 开公路于线、树林、河流、矿山等各类可能的干扰源区。避开 各种扰源的距离和台站对观测环境的噪声水平的要求应符合现

NB / T 35039 2014

行国家标准《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1部分:测震》 GB/T19531.1的有关规定。 2台址应选在大面积出露的完整坚硬的基岩上,避开断层带 不宜在松散堆积层和风化层上建台,否则应进行特殊基础处理。 3台址地段宜地势平坦,应避开陡坡、风口以及地质灾害影 响区域。入工值守台宜选在相对低处,若为遥测台则应首先满足 信道要求。 4台址宜具备电力、通信和交通条件,人工值守地震台还应 具备生活和工作条件。 5每个台址先试记一个月,确认各项指标符合选台要求后: 方能正式选定,并提交选址报告和相应的图表

4.3.5地震观测方法和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合网尽可能采用数字遥测地震台网。 2人工值守地震台站应定期标定仪器,随时检查仪器的工作 状态,及时查看实时波形显示,并进行数据初步处理和分析;定 期备份数据,记录值班日志。 3对记录到的微震,应甄别是否为爆破震动等人工活动的 影响。 4地震观测中,发现枢纽建筑物近场区发生M≥2.5级的有 感地震,或距枢纽工程外围150km范围发生M≥5级的地震时, 需在发震后0.5h~1h内速报工程建设单位和工程设计单位。 5台网观测范围内发生Mi≥3.5级的地震时,还应组织现场 调查,确定宏观震中和等震线分布情况。 4.3.6地震观测资料整理和成果提交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台网记录的全部地震,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地震 卡片。 2校核和整理各台站地震数字记录资料、磁介质记录资料或 记录图纸,并建立地震观测资料数据库。

震台网观测报告等。 4根据地震活动情况编制地震活动旬报或月报,并报送工程 建设单位和工程设计单位,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报 送日报或周报。整理完成的地震资料应及时输入数据库。 5对观测范围内M≥3.5级的地震,提出震区现场调查报告 并附震中地震地质图、等震线图以及照片和录像资料等,

5.1.1大型水库应在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专门的 水库诱发地震预测评价。坝高100m以上,库容5亿m3以上, 且预测可能诱发地震的新建、扩建大型水库应进行水库诱发地 需观洲

5.1.2水库诱发地震观测台网应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最迟在水

蓄水前一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观测时间应持续至水库蓄水后6年 以上,直至少有3次水位达到设计正常蓄水位,如有水库诱发地 震的,应继续保持观测;若未再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报当地地 震主管部门备案后,可结束观测。 5.1.3必要时,可在库坝区布设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变形观测,分 析活动断层的变形与水库诱发地震的关系,并为研究水库诱发地 震发展趋势提供资料

5.2.1水库诱发地震观测范围包括主体建筑物近场范围和可能的 发震库段,特大型和特别重要的工程,可适当扩大观测范围并宜 涵盖附近的控震断裂。 5.2.2观测台网至少应由4个地震台和一个台网管理中心组成, 宜采用遥测数字台网,各地震台站分布应均匀合理,台站间距宜 在10km~30km之间,库首区和可能发生诱发地震的库段应重点 布设,重点观测区的观测能力应达到M0.5级地震,一般观测区 的观测能力应达到M1.0级地震。如发生水库诱发地震,应根据

NB / T35039 2014

震情,增设流动地震台,进行加密观测。 5.2.3地震台址的选择应按本规程第4.3.4条的规定执行。

5.3.1地震台站应符合下列技术

5.3观测系统技术要求

1台站观测仪器设备中的地震信号检测应以地震计为主,地 震计可采用三分向短周期地震计或三分向宽频带地震计。根据需 要可增设反映场地强震效应的加速度计。 2台站观测室面积不宜小于12m,地震计墩的尺寸宜为 1.0m×0.8m,宜与地理子午线平行或垂直,地震计墩宜高出室内 地坪0.3m~0.6m,地震计墩四周应设置隔震槽;观测室及设备应 有防雷电措施:观测室应配备不间断电源或太阳能供电系统。

5.3.3数据传输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台网数据传输方式可根据现场条件,采用有线传输、无线 传输或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等方式。 2当观测台站至台网中心不具备直接传输条件,或者传输误 码率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建设数据传输中继站,

5.4.1观测台网建成后,应对台站设备、管理中心设备、通信设 备、各种软件等进行标定、调试和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5.4.2台网管理中心要求24小时值班,负责台网管理中心地需

NB/T 35039 2014

台站运行情况的管理、检查和维护,编写值班日志。 5.4.3水库诱发地震观测方法和要求应按本规程第4.3.5条的规 定执行。 5.4.4强震动观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

5.5.2水库诱发地震观测资料分析整理除应符合本规程第4.3.6 条的规定外,尚应根据台网观测记录的水库蓄水前后地震活动变 化过程,判别是否出现了水库诱发地震,分析水库诱发地震的特 征和发展趋势;如在库坝区布设有针对活动断裂的变形观测,应 分析活动断层的变形与水库诱发地震的关系,

NB / T 35039 2014

6.1.1地下水观测的任务是查明水电工程建设区地下水的性质和 动态,为分析工程区水文地质条件提供基础资料。 6.1.2应全面收集和分析工程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工程地 质和水文地质、建筑物布置等资料,初步分析地下水状态和对工 程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地下水观测工作。 6.1.3应根据不同勘察阶段工作深度和工程地质分析的要求,布 置地下水简易观测或动态观测。 6.1.4前期勘察阶段,地下水观测时段不应少于一个水文年;施 工期可根据开控揭露情况和地下水的分析需要确定观测时段

6.2.1地下水观测内容包括地下水水位、流量、水温、浑浊度、水 化学,同时尚应包括工作区地表水体的水位、水质、水量和水温等。 6.2.2地下水观测范围为与工程有关的地下暗河、泉水、井水、 坑水、河水、沟水、钻孔水、勘探洞内水,以及边坡、地基、地 下洞室开挖后出现的地下水等。 6.2.3地下水观测应与降雨同步观测,了解其相互关系。当地有 气象站时,可以利用气象站的气象和降雨资料,当气象站较远时, 应在研究区内设简易雨量观测点

6.3.1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由观测点、线组成。长期观测

3.1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由观测点、线组成。长期观测孔一般应

NR/T350392014

沿地下永的流向布置。观线一般垂直和平行河流流尚布置:远 离河流的观测线宜分别平行和垂直于地下水流向或垂直和平行于 微地貌分界线布置。 6.3.2平原区松散地层中地下水宜布设观测线进行动态观测。观 测点距可控制在200m~1000m,主要观测线上的观测点不宜少于 3个。 6.3.3水库渗漏区、浸没区、不稳定边坡和潜在不稳定边坡、坝

6.3.3水库渗漏区、浸没这、不稳定边坡和潜在不稳定边

1水库可能渗漏区段应不少手2个观测孔。 2水库浸没区各地貌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孔,其地下水观 测孔应分别布置在水库正常蓄水位附近及以上高程。 3不稳定和潜在不稳定边坡地下水动态观测点位置宜与边 坡变形观测点布置相结合,并同步观测地表水位的动态变化。一 般应选择3个以上勘察孔作为地下水观测孔。地下水的补给区、 径流区和排泄区均应有观测孔。 4代表性项址和选定坝址两岸及其主要建筑物区的钻孔均 宜作为地下水动态观测孔,勘探平洞、竖井内应根据其水力联系 特征采取分段布置观测点。坝址区应布置不同高程部位的地下水 观测孔。地下水埋藏较深的高出峡谷区,项址两岸地下水水位观 测孔可布置在勘探平洞内。 5抽水蓄能电站的上水库周边业口、单薄分水岭、地下水水 位可能低于正常蓄水位的岸坡均应布置水位长期观测孔;抽水蓄 能电站的下水库及常规水电站的水库周边一定范围内存在邻谷, 河弯段、低于正常蓄水位的岩溶泉、可能沟通库内外的地质构造 等时,均宜布置水位长期观测孔。沿输水线应布置地下水长期观 测孔。 6岩溶地区除布置常规的地下水观测外,尚应进行地下水的 示踪试验,分析地下水与降雨、地表水的关系,并根据需要研究

NB / T 35039 2014

地下水的渗流场、化学场、温度场及同位素场的特征。 6.3.4工程区范围内的自然泉水点、井水点、坑水点、钻孔内水 点及勘探洞内主要出水点等应布置观测点。 6.3.5地下暗河、自然河水、自然沟水应在其上、中、下游的不 同位置分别布置观测点,了解其变化情况。 6.3.6选择的观测点应考虑交通、管理和观测上的方便。在地下 水动态观测区,应根据具体情况收集相应的水文气象资料或自设 水尺观测水位

6.4.1观测孔测具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覆盖层观测孔宜采用跟管钻进,基岩观测孔宜采用清水钻 进,观测孔安装前应进行严格冲洗。 2分层观测孔应进行严格止水并检查止水效果,分层观测孔 可采用同孔并列或同孔同心式设置观测管。 3松散地层中的观测孔应设置滤水管,滤水管回填砂砾石, 厚度不少于20cm,滤水管应对准观测的含水层部位。 4观测孔口应设置固定标志和保护装置

6.4.2泉水观测装置应符合下列

1宜在泉水出口处修建引水和量水设施,引水装置不得影响 涌水量、水温、水质的观测精度。对修建引水设施困难的地段, 应设置简易的测水建筑物,如测流池或测流堰等。 2群泉可在汇流顺直的地段设置类似渠道或引水渠的流量 观测站。

1地下水水位简易观测可采用测绳和测水钟进行定时观测 和记录,每次观测基准点应固定在井口的同一位置;精确观测可 采用渗压计,也可采用自记水位计,连续记录水位随时间的变化。

2观测地下水水位的同时,应观测附近地表水体的水位,并 收集同期降水量资料。 3松散地层中坑、并、孔的初见水位应在未向孔内送水的条 件下观测。 4钻探过程中若出现孔内水突然消失或突然溢出时,应及时 记录当时孔深。 5终孔水位应在封孔前提出孔内残存水后进行观测。 6自流孔承压水头宜采取接管或安装压力表的方法进行观 测,并应设置相应的孔口装置,同时应施测其涌水量,必要时可 进行涌水试验。 7钻探过程中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含水层时,应停止钻进, 及时做出钻孔结构设计,进行止水隔离,分层观测各含水层的稳 定水位。 8钻探过程中发现承压含水层时,应采取不同孔深止水,找 出顶、底板位置,量测出承压水水头、水温,并取样进行水质分 析。

6.4.4地下水水量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小流量的水可采用杯或桶与秒表量测;流量大的泉、沟、 洞、孔、并内水宜采用流量表测法或堰测法,也可采用流速法施 测。 2采用堰测法施测时,根据流量的大小采用不同的堰形,三 角堰适用于1L/s~70L/s的流量,矩形堰适用于大于50L/s的流 量,梯形堰适用于10L/s~300L/s的流量。 3勘探平洞内的地下水出水点,应根据其水力联系分别来取 单体分隔和引流集中的方法量测其流量变化。 6.4.5地下水水质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地下水的水质观测,通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实施。 2分别取代表性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每个含水层或出水点

1对地下水的水质观测,通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实施。 2分别取代表性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每个含水层或出水点 每次取水样不宜少于3组。

NB / T 35039 2014

3长期观测点的水样采取宜按季进行,每年洪、粘水期各不 应少于1次。 4采取水样前,应将水样瓶洗涤于净,并在采样时用采取水 样的水再次冲洗。 5钻孔内取样应先进行抽水洗孔,抽出的体积应大于孔中水 柱体积的2倍,待水位恢复后再采取孔内水样。 6在探井、民井、泉水点、河流、湖泊、池塘中采取水样, 取样地点和位置应有代表性。 7做侵蚀性二氧化碳分析的水样,应分2瓶取样,1瓶现场 加入碳酸钙粉末,另1瓶为清水样。 8岩溶地区地下水除进行上述观测外,根据需要还可进行同 位素观测。 9工程勘察中的水质全分析应视工程需要确定取样地点、数 是及试验顶日体

6.4.6地下水水温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水水温观测宜采用满足观测精度要求的温度计。 2 地下水水温宜在含水层中进行观测,每次观测的部位应 相同。 3观测水温时应测取现场的气温

6.5观测频度与观测精度

6.5.2观测点高程观测不宜低于五等水准精度。 6.5.3地下水水位观测频度、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下水水位观测值以m为单位测记,精度准确至cm(小 数点后第二位)。每一次观测应重复两次,两次观测值之差应小于 5cm,取两次观测值的平均值为最终观测值。 2地下水水位长期观测点宜每周观测一次,经过个水文年 后,可改为每两周观测一次。雨季或洪水期应加密观测,特别重

同 的10%。 2地下水水温观测初期宜与地下水水位观测同时进行,掌握 一定规律后,可适当减少观测次数。对地下热水的观测可根据目 的与要求确定观测次数。 3地下水水温观测应待温度计读数稳定后进行测值,读数精 度应达到0.5℃。 4地下水水温每一次观测应重复两次,其差值不应大于 0.5℃,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值。

GB/T 19882.212-2012 自动抄表系统 第212部分:低压电力线载波抄表系统 载波集中器6.6.1 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流量等原始观测资料及记录

格应随时进行校对、核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6.2观测资料的日常整理应包括以下内容: 1依据校核后合格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地下水水位、水质、 温、流量、降水量、地表水水位、水化学等动态要素的物理量 2绘制动态要素的过程线、分布图、关系曲线图。 3动态要素的特征值统计主要包括各动态要素的最大值、 小值、变差、周期、年平均值及年变化率等。 6.6.3对观测资料应及时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动态要素的时、 变化规律,统计特征值规律以及相关关系,并分析确定动态要 变化的稳定性和趋势值。 6.6.4编制的成果图表宜包括如下内容: 1各动态要素观测成果表。 21 地下水水位、泉水流量特征值统计表。 3 地下水动态要素过程线图、分布图和各种关系曲线图。 动态要素多年变化综合曲线图。 5 观测点网平面分布图。 6 观测线水文地质部面图。 7 工程区的水文地质剖面图。 8 根据需要,绘制地下水水位等值线图。 .6.5 资料整编说明书(或报告)宜包括以下内容: 1 资料整编的内容、方法及工作量概况。 2 观测点网的调整、变更情况。 观测方法、精度和测具校测概况。 4 观测资料的质量评价。 观测资料分析成果及结论。 6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5.2观测资料的日常整理应包按

.4编制的成果图表宜包括如下

TCMSA 0009-2019 防雷企业能力评价准则NB/T35039 : 2014

7.1.1边坡变形观测的任务是获取边坡地质信息,掌握边坡稳定 状况:检验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和治理效果:对边坡变形的发展 趋势作出预测,为工程设计、安全施工和运行服务。 7.1.2边坡变形观测的对象包括对工程建设有影响的不稳定或潜 在不稳定自然边坡和人工开挖边坡。 7.1.3边坡变形观测应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应以边坡的整体稳 定性观测为主,兼顾边坡的局部稳定性。 7.1.4边坡变形观测应采用地质巡视、简易观测和仪器观测相结 合,地表观测和地下观测相结合的方法。 7.1.5在充分收集分析边坡变形过程和地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工程建设的需要,开展边坡的工程地质观测工作,必要时编 制专门的观测技术要求。 7.1.6当边坡已经发生变形时,应在勘察期间布设监测点、线或 网进行动态观测。 7.1.7边坡变形观测时,应同时开展地表水、地下水观测,必要 时开展降水量、地应力、地震等专项观测。

7.2.1边坡变形工程地质观测项目和内容主要有坡面位移,坡面、 建筑物裂缝的长度和开度,地下变形、滑面和断层活动等。 7.2.2应根据边坡的规模、重要性和危害程度等情况,选择变形 观测的项目、内容,并布设相应的观测点、线或网。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