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301-2019 基桩内力测试技术规程

DB13(J)/T 301-2019 基桩内力测试技术规程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3(J)/T 301-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2.6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4938
VIP资源

DB13(J)/T 301-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3(J)/T 301-2019 基桩内力测试技术规程

Es 一传感器标称弹性模量; Ecs—桩身截面等效弹性模量。

一传感器埋设数量; 桩的分段数,自标定截面以下的第一个观测截面起 算; N荷载分级数。

GB/T 27781-2011 卫生杀虫剂现场药效测定及评价 喷射剂1内力测试前应对基桩进行完整性检测;对于 行成孔质量检测。

进行成孔质量检测。 .0.2基桩内力测试工作宜按图3.0.2的程序进行

3.0.2基桩内力测试工作宜按图3.0.2的程序进行

图3.0.2测试工作程序图

3.0.3基桩内力测试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1试验桩平面布置图,试验桩设计图纸及技术要求; 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试验桩施工工艺: 4同类型工程试桩经验。 3.0.4内力测试用传感器及内力、仪表,静载试验的加载及位 移观测仪器、仪表均应校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3.0.5内力测试方法的测量范围及精度要求应满足表3.0.5的 要求。

表3.0.5测试方法技术指标

3.0.6内力测试前应编制测试方 括下列内 1 工程概况; 2地质条件; 3 试验桩设计要求、成孔及成桩工艺、试验桩数量; 4 内力测试方法可行性分析; 5内力传感器的选型、校准、安装和保护; 6 测试步骤与测试质量要求: 7 测试数据整理与分析; 8 内力测试结果与结论

3.0.7内力测试传感器元件理设应符合设计要求,理设完成后 应检验传感器的成活情况。 3.0.8加载前应记录每个传感器的初始状态值,初始状态值宜 观测三次,每次观测间隔时间不少于10min。

4.1.1本方法适用于钢桩、钢管桩、预制桩、灌注桩的内力测 试。 4.1.2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宜采用多个箔式电阻应变片,按一定 排列方式粘贴组成全臂工作电桥,测量电桥可采用直流电桥或 交流电桥。 电桥测量应变可按下式计算

4: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测试法

2采用全桥测量时: R 式中:8'——修正前的应变值; r—导线电阻(2); R 应变计电阻(2)。

4.2.1测试仪器应采用与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匹配的静态电阻应 变仪。电阻应变仪的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1u8,应变仪的可测 应变范围应大于传感器量程的1.2倍。

4.2测试仪器和传感器元件安装

4.2.2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制作及安装应符合下

1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应选择弹性模量稳定的棒材做为弹性 敏感元件,电阻应变片通过一定的排列方式粘贴在弹性敏感元 件上,组成工作电桥: 2对于钢桩、钢管桩,可将电阻应变片直接粘贴在钢桩、 钢管桩所需位置表面组成工作电桥: 3对于闭口管桩,可采用管内设置钢筋骨架将传感器定位, 用低强度混凝土填芯处理。 4.2.3采用在钢筋笼主筋上安装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时,传感器 应外接与其直径及应变能力一致的钢制接长杆,与主筋的连接

方式应符合如下要求: 1当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钢制接长杆与主筋串联焊接时, 传感器的截面尺寸应等同于主筋尺寸; 2当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钢制接长杆与主筋并联连接时, 传感器的截面尺寸应小于主筋。对于直径18mm以上主筋,可 采用直径12mm钢筋贴片。当主筋直径小于16mm时,不宜采 用并联连接方式; 3焊接后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及其连接线缆与钢筋的绝缘电 阻应大于50M2。 4.2.4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主要受力土层上下界面处: 2相邻截面电阻应变式传感器间距不应大于5m。 4.2.5标定截面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设置在测试桩桩顶设计标高位置;当设置在桩顶以下 某位置时,标定截面以上的桩身部分应采取减摩处理; 2当桩顶设置钢护简时,标定截面宜距离钢护筒简下端不小 于1倍桩直径,并应采取消除标定截面以上的桩侧摩阻力的措 施: 3标定截面应埋设不少于四个传感器,并沿钢筋笼截面周 长均匀布置。 4.2.6每个测试截面传感器的布置数量可按下式计算,且不应 少于2个,传感器应按钢筋笼截面周长均匀布置:

式中:m一一传感器埋设数量; d一桩直径(m)。 4.2.7传感器线长应根据测站与测试桩桩头间距离确定,且不 宜小于5m。传感器线长设计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m—传感器埋设数量 d桩直径 (m)。

式中:Lx—传感器线长(m); ht试桩桩顶标高(m); hi—桩身传感器位置标高(m)。 4.2.8采用在钢筋笼主筋上安设传感器时,传感器与主筋的连 接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并联连接时,传感器上端与主筋焊接固定,下端与主筋 绑扎; 2串联连接时,传感器延长杆分别与主筋对焊或伤焊,焊 接过程中应采取降温措施,防止高温损伤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两种连接方式可参见附录A。 4.2.9传感器线缆排线应按临近主筋走向分段固定,固定时宜 分段留1%自由段。线缆固定间隔宜按2m3m控制。 4.2.10传感器连接到钢筋笼后,应在钢筋笼地面平放状态下进 行联机测试。联机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传感器读数稳定; 2传感器读数不稳定时,应检查传感器及其连线有无破损,

4.3.1测试桩的养护和休止期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设计有要求时可从其要求。

4.3.2测试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如下要求:

1启封传感器线缆; 2将传感器线缆连接到集线箱对应接口,记录接口编号和 对应的传感器编号:

3连接应变读数仪与集线箱; 4记录各传感器初始读数。 4.3.3宜按载荷试验的读数时间间隔读取各传感器读数,每次 读数应至少复读1次。记录表格格式见附录B。 4.3.4测试过程中应及时检查与上次读数的差值,分析变化趋 势,如发现以下异常时应重新测量: 1连续多次测试,测试数据不稳定; 2与其他测次相比,测试数据不合理。 4.3.5加卸载过程结束后,妥善保护好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线缆, 以备日后复测。

3连接应变读数仪与集线箱; 4记录各传感器初始读数。 4.3.3宜按载荷试验的读数时间间隔读取各传感器读数,每次 卖数应至少复读1次。记录表格格式见附录B。 4.3.4测试过程中应及时检查与上次读数的差值,分析变化趋 势,如发现以下异常时应重新测量: 1连续多次测试,测试数据不稳定; 2与其他测次相比,测试数据不合理。 4.3.5加卸载过程结束后,妥善保护好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线缆, 以备日后复测。

5.1.1本方法适用于灌注桩、闭口管桩的内力测试。 5.1.2振弦式传感器使用前应做校准,传感器及其连接线缆的 绝缘电阻应大于50M2。 5.1.3振弦式传感器轴向力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Vi—振弦式传感器受力后的读数(Hz); vo——振弦式传感器受力前的读数(Hz); k——振弦式传感器标定系数(kN/Hz2); q——振弦式传感器实测力(kN)。 5.1.4测试截面的混凝土应变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应变值; As——传感器标称截面积(m²2);

5.2.1应采用与振弦式传感器匹配的频率仪进行测量。频率仪 的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1Hz,频率仪的可测频率范围应大于振 弦式传感器量程的1.2倍。 5.2.2振弦式传感器的安装定位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灌注桩,可将振弦式传感器焊接在钢筋笼纵向主筋 上所需位置组成内力观测部面: 2对于闭口管桩,采用管芯内钢筋骨架进行传感器定位, 低强度混凝土填芯处理。 5.2.3传感器应外接与其直径及应变能力一致的钢制接长杆: 与主筋的连接方式应符合如下要求: 1当振弦式传感器的钢制接长杆与主筋串联焊接时,传感 器的截面尺寸应等同于主筋尺寸; 2当振弦式传感器的钢制接长杆与主筋并联连接时,传感 器的截面尺寸应小于主筋。对于直径18mm以上主筋,可采用 直径12mm传感器。当主筋直径小于16mm时,不宜采用并联 连接方式: 3焊接后振弦式传感器及其连接线缆与钢筋的绝缘电阻应 大于50M2。

—振弦式传感器实测力(kN)

一振弦式传感器实测力(kN)

5.2测试仪器和元件安装

专感器布置应符合下列要

2相邻截面传感器间距不应大于5m,大于5m时应内插一

5.3.1测试时被测桩基养护和休止期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设计有要求时可从其要求。 5.3.2按如下要求进行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1启封传感器线缆; 2将传感器线缆连接到集线箱(手动或自动)对应接口, 记录接口编号和对应的传感器编号,当传感器数量多于20个 时,宜采用自动观测用集线箱; 3连接读数仪与集线箱; 4记录传感器初始读数。 5.3.3宜按载荷试验的读数时间间隔读取各传感器读数,人工 读数时每次读数应至少复读1次。自动读数时,读数仪内存应 预留足够存储空间。自动记录的数据文件应及时拷贝备份;人 工记录时记录表格格式见附录B。 5.3.4测试过程中应及时检查与上次读数的差值,分析变化趋 势,如发现以下异常时应重新测量: 1连续多次测试,测试数据不稳定; 2与其他测次相比,测试数据不合理。 5.3.5加卸载过程结束后,妥善保护好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线缆: 以备日后复测。

5.1.1本方法适用于管桩、非高温养护混凝土预制桩、灌注桩 的内力测试。 6.1.2滑动测微计测试前后,探头应在校准装置中进行校准, 获得仪器零点位置和校准系数。校准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将探头放置在校准装置的E1位置重复测试3次,数据 间极差应小于3,取算术平均值为校准读数值e1; 2应在E2位置按本条1款要求操作,获得校准读数值e2; 3仪器零点eo应按下式计算:

5.1.1本方法适用于管桩、非高温养护混凝土预制桩、灌注桩 的内力测试。 6.1.2滑动测微计测试前后,探头应在校准装置中进行校准, 获得仪器零点位置和校准系数。校准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将探头放置在校准装置的E1位置重复测试3次,数据 间极差应小于3,取算术平均值为校准读数值e1; 2应在E2位置按本条1款要求操作,获得校准读数值e2; 3仪器零点eo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K—标定系数(mm/读数值)

5应将每次测试前后标定确定的仪器零点和校准系数平均 值作为本次测试的仪器零点和校准系数。 6.1.3测试单元的变形和平均应变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6.2.1滑动测微计测头最小测量范围应为995.0mm~ 1005.0mm,测头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0.001mm,测头可测应变 范围应大于混凝土极限应变的1.2倍。

中:1一—初始荷载读数值; i第i级荷载读数值; eo,1——初始荷载读数对应的仪器零点读数值; Kl——初始读数对应的仪器标定系数(mm/读数值); Ki一—第i级荷载对应的仪器标定系数(mm/读数值); 8i—第i级荷载相对于初始荷载的平均应变; 1一测试探头标距(mm); Ali——测试单元第i级荷载相对于初始荷载的变形(mm)

6.2测试仪器和元件安装

6.2.2测管安装前应对套管和测标逐一检查,保证套管和测标 满足测试要求,对异常套管和测标应弃用。 6.2.3测管在安装前宜在平整、清洁的场地进行预连接,预连 接长度不宜超过3m。 6.2.4测标宜按1m等间距排列。 6.2.5测管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管排列的方向和顺序应统一; 2测标进入测管的方向和长度应能使测管和测标上的螺丝 孔对齐; 3固定测管和测标的螺丝应拧紧,但不得使测标外壳破损: 4测管与测标连接处的防水措施应可靠。 6.2.6标定截面应设置在距离试桩桩顶至少1倍桩径处。当桩 顶设置钢护筒时,标定截面宜离开钢护筒下端1倍桩径。标定 截面以上至地面的桩身部分应做减摩处理。 6.2.7测管顶底应封口,防止进入泥浆。 6.2.8 测管长度设计应符合如下要求:

在桩的几何中轴线附近

6.2.10钻孔灌注桩测管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试桩应通长配筋,加强箍筋应焊接在主筋外侧,钢筋 笼应有足够刚度; 2测管应沿直线绑扎在钢筋笼主筋内侧,同钢筋笼一起放 入桩孔内,过程中向测管内注入清水,保持测管中水头高于桩 孔中液面高度: 3钢筋笼若发生扭转应及时校正: 4浇筑混凝土的导管与钢筋笼之间应有一定间距,在下放 和提升过程中应缓慢,避免碰撞测管; 5桩头处理时,应避免敲打、碰撞、挤压测管,测管顶端 应高于试桩顶面。 6.2.11预制管桩测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试桩需接桩时,接头处应有可靠的防水措施; 2测管应在沉桩后安装在桩孔中心内,测管放置过程中, 应有防止测管与测标连接处被拉脱的措施,测管外侧应每隔 2m~3m放置一个定位装置,放置完成后宜使用测试探头或模 型探头检查测管是否连接正确; 3测管与桩壁之间的空隙应填充,填充材料的弹性模量应 等于或略大于测管的综合弹性模量。 5.2.12实体混凝土预制桩的测管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试桩边长或直径应大于300mm; 2测管宜根据桩的对接顺序和方向预置在桩体内,多节桩 接头处不应有测标; 3多节桩沉桩施工对接时,应检查桩的顺序和方向,接头 处应有可靠防水措施。

6.2.13钢管桩的测管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试桩直径应大于600mm; 2采用将测管浇筑到中心孔的方式安装测管时,宜预先在 管内壁焊接薄壁钢管,沉桩后将测管浇筑在薄壁钢管与桩壁之 间的孔洞中,浇筑用填充材 条的要求。

6.3.1测试桩的养护和休止期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设计有要求时可从其要求。 6.3.2测试前应检查并保证测试探头各密封圈完整无破损,各 测试组件连接正确:测试探头应放入测管内,同时将测试系统 开机预热不少于20min。 6.3.3测试过程应符合如下要求: 1每次测试前后应将导向链、测试探头、操作杆和测量电 缆擦拭干净; 2各测试单元应按顺序编号,同一测试单元测试不少于2 测次; 3每测次重复测试不少于3次,测试数据出现的最大值和 最小值之差不大于0.003mm时,可取中间值作为每测次测值。 6.3.4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测量: 1.连续多次测试,数据不稳定; 2与其他测次相比,测试数据异常。 6.3.5每次测试完毕,应将测管孔口封闭。测试过程中若测管 内有杂质或探头提放困难,应采用适当措施进行处理。 6.3.6测试记录表格格式见附录B。

7.1.1本方法适用于灌注桩、闭口管桩的内力测试。 7.1.2采用分布式传感器时,可根据下列公式分别计算相应位 置的应变值: 1轴向应变值计算

一真空光速(m/s):

7.2.1应采用与所用光纤传感器匹配的解调仪进行测量。解调 仪采样频率不低于100Hz,解调仪的可测光学参数范围应大于 光纤传感器量程的1.2倍。 7.2.2对于灌注桩,光纤可随纵向主筋埋设。对于闭口管桩可 采用管芯内钢筋骨架定位然后用低强度混凝土填芯处理,也可

7.2测试仪器和元件安装

在桩外壁刻槽埋设传感器和光纤。 7.2.3点测式传感器位置设置原则:传感器安装在测点位置, 并与纵向主筋平行;主要受力土层上下界面处应设置,相邻观 测截面间距超过5m时应内插一层。传感器与主筋的连接方式 见附录A。 7.2.4分布式光纤安装原则:光纤排线按主筋走向间隔2m~ 3m固定,固定时不宜拉紧(可留20mm~30mm自由段)。光 纤转弯时,其转弯半径应大于光纤自身直径的20倍。 7.2.5标定截面设置应符合第4.2.5条的规定。 7.2.6每个测试截面埋设光纤应变计的数量应符合第4.2.6条 的规定。 7.2.7光纤应变计线长设计应符合第4.2.7条的规定。 7.2.8光纤应变计连接到钢筋笼后,应在钢筋笼地面平放状态 时进行联机测试。联机测试应符合如下要求: 1光纤应变计读数稳定; 2如果光纤应变计读数不稳定时,应检查光纤应变计有无 破损,无法修复时应更换。 7.2.9当钢筋笼为多段时,在钢筋笼下设过程中绑扎线缆。线 缆宜沿钢筋笼的内缘布设,钢筋笼运输及下设过程中应注意保 护线缆,防止破损。 7.2.10钢筋笼下设完毕后,应再次进行联机测试,工作状态异 常的光纤应变计应更换。 7.2.11成桩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光纤应变计及线缆,桩头可设置 一个或多个线缆保护套管,在桩头处理时制定施工保护措施, 保护线缆安全

在桩外壁刻槽埋设传感器和光纤。 7.2.3点测式传感器位置设置原则:传感器安装在测点位置, 并与纵向主筋平行;主要受力土层上下界面处应设置,相邻观 测截面间距超过5m时应内插一层。传感器与主筋的连接方式 见附录A。 7.2.4分布式光纤安装原则:光纤排线按主筋走向间隔2m~ 3m固定,固定时不宜拉紧(可留20mm~30mm自由段)。光 纤转弯时,其转弯半径应大于光纤自身直径的20倍。 7.2.5标定截面设置应符合第4.2.5条的规定。 7.2.6每个测试截面埋设光纤应变计的数量应符合第4.2.6条 的规定。

7.2.12成桩后,应读取光纤应变计初始读数,并做好记录。桩 养护期间,应做好光纤应变计线缆的保护工作

7.3.1测试时被测桩基养护和休止期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设计有要求时可从其要求。 7.3.2按如下要求进行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1启封光纤传感器线缆; 2将传感器线缆连接到集线箱对应接口,对于点测式光纤 传感器需记录接口编号和对应的传感器编号: 3连接信号光源、解调仪与集线箱; 4操作解调仪记录传感器初始读数。 7.3.3宜按载荷试验的读数时间间隔读取各传感器读数,人工 读数时每次读数应至少复读1次。自动读数时,解调仪内存应 预留足够存储空间。自动记录的数据文件应及时拷贝备份;人 工记录时记录表格格式见附录B。 7.3.4检查与上次读数的差值,分析读数的变化趋势,分析其 合理性。出现以下发现异常时应进行检查复读,防止出现读数 错误: 1连续多次测试,数据不稳定; 2与其他测次相比,测试数据不合理。 7.3.5加卸载过程结束后,妥善保护好线缆,以备日后复测。

3.1.1桩身混凝土弹性模量标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标定截面处分级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N一一荷载分级数。 8.1.2当标定截面失效时,可按附录C查表确定桩身等效弹性 模量。 8.1.3根据实测钢筋应变按下式计算桩身轴力:

式中:Tiz()一距离桩顶z()深度时第i级荷载作用下桩的轴大 (kN); 8iz)一—第i级荷载作用下,深度为z(i)的应变。 8.1.4 根据桩身轴力计算结果绘制桩身轴力分布曲线,曲线示 例见附录D。

式中:Ti,z)一一距离桩顶项z(i)深度时第i级荷载作用下桩的轴力 (kN); 8iz)一—第i级荷载作用下,深度为z()的应变。 8.1.4 根据桩身轴力计算结果绘制桩身轴力分布曲线,曲线示 例见附录D。

8.2.1桩顶竖向荷载作用下各观测截面间桩侧摩阻,按下式计 算:

8.2桩身侧摩阻及压缩量计算

ASk,0,i = A,E.

Si.o =ZAsk.0.

式中:Sio一—第i级荷载作用下桩身总压缩量(mm); n——桩的分段数,自标定截面以下的第一个观测截面 起算。 根据桩身压缩量计算结果绘制桩身压缩量分布曲线,见附 录D图形示例。 8.2.4桩底沉降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Si第i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总沉降量(mm): Sib——第i级荷载作用下桩底总沉降量(mm) 5址自任一测湿热而没降是可协下式计管

3.2.5桩身任一观测截面沉降量可按下

Sij = Si,o,j→n + Si,b

8.3.6桩身任意观测截面承载力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Ⅲ桩身任意观测截面承载力分析

8.4.1内力测试成果报告可分为文学部分和成果图、表部分。 8.4.2文字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试验目的; 2桩位平面图、基桩设计详图、试验技术要求 3测试桩位的钻孔地质资料; 4基桩施工工艺、施工记录、成孔质量测试成果; 5采用的试验方法、仪器设备及人员情况、试验日期、词 验过程描述; 6单桩极限承载力分析; 7桩周摩阻力分析; 8桩端持力层分析; 9单桩承载力(包括侧阻力与端阻力)发挥程度分析等: 10测试结论和建议。 8.4.2成果图、表件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 1桩身完整性分析成果表、曲线图 2桩顶加卸载成果表、荷载沉降曲线、时间沉降曲线等; 3轴力分布曲线; 4压缩量分布曲线; 5摩阻分布曲线、分层摩阻成果表: 6桩顶荷载与桩身总压缩量曲线、摩阻沉降量曲线、桩身 截面荷载与截面沉降量曲线等; 7试验过程记录及照片。

1一钢筋主筋;2一焊接连接垫块(可采用10d长度钢筋主筋代替);3 一传感器钢制连接杆:4一电阻应变式及振弦式

阻应变式及振弦式传感器串

电阻应变式及振弦式传感器

图A.0.2电阻应变式及振式传感器并联焊接图

一钢筋主筋;2一上端焊接垫块(可采用?10钢筋代替); 一垫块宽度30mm;4一焊接部位;5一电阻应变式及振弦式传感器: 6一传感器钢制连接杆;7一绑扎部位(可采用绑丝); 8一下端焊接垫块(可采用?10钢筋代替)

A.0.3光纤式应变计绑扎方式

图A.0.3光纤式应变计绑扎连接图

1一钢筋主筋;2一上端垫块(可采用Φ10钢筋代替): 3一垫块宽度30mm;4一上端绑扎部位(可采用尼龙绑扎带或绑丝): 一光纤式应变计;6一传感器钢制连接杆;7一下端绑扎部位(可采用尼 龙绑扎带或绑丝):8一下端垫块(可采用Φ10钢筋代替)

滑动测微计测试记录表 共页第页

GB 2094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水产制品生产卫生规范L.0.3光纤传感器测试记录表共页第更

C.0.1当标定截面失效时,可根据桩身混凝土的实际强度查表 C.0.1确定Ees

附录C混凝土弹性模量参考值

衬录C混凝士弹性模量参考值

表C.0.1混凝土弹性模量参考值

C.0.2当桩身强度介于表中强度等级之间时,可按线性内插计 算Ecs C.0.3当采用混凝土参考弹性模量计算桩身内力时GB/T 21782.12-2010 粉末涂料 相容性的测定,应在试验 结果中做必要说明

附录D分析曲线样式示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