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15-152-2019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规范

DBJ/T15-152-2019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T15-152-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8.9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4278
VIP资源

DBJ/T15-152-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T15-152-2019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规范

1.0.1为了在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中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经济合理和保护环 境,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广东省建(构)筑物的地基、基础、基坑与边坡的施工。 1.0.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应综合考虑设计要求、地质条件和场地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合 理选择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 1.0.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广东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

1.0.1为了在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中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经济合理和保护环 竟,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广东省建(构)筑物的地基、基础、基坑与边坡的施工。 1.0.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应综合考虑设计要求、地质条件和场地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合 理选择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 1.0.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广东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

2.0.3褥垫层padding

WB/T 1106-2021 大宗货物电子仓单垫层paddinglayer

groundtreatment,groundimprovement

铺设在复合地基的基础底板下有一定厚度的砂卵(砾)石层,能使桩与桩间土共同均衡地承受 通过基础底板传来的上部结构的荷载。

2.0.4强夯法dynamicconsolidation

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利用冲击和振动能量,夯实土层后形成的地基的处理方 Ealaadin

0.5预压法preloading

在原状土上加载,使土申水排出,以实现土的预先固结,减少建筑物地基后期沉降和提高地基 承载力的地基处理方法。按加载法的不同,分为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和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三 种不同方法。

2.0.6注浆法grouting

将配置好的化学浆液或水泥浆液, 体孔隙中,与土体结合发生物理化学反应 曾强土颗粒间的联结,从而提高土体强度,减小其压缩性和渗透性而形成的地基的处理方法

2.0.9高压旋喷桩jetgroutingpile

通过钻杆的旋转和提升,高压水泥浆由水平方向的喷嘴喷出,形成喷射流,以此切割土体与土 拌合形成的水泥土竖向增强体,

2.0.10微扰动全方位旋喷桩

在钻头上配置有压力感应器和液控排泥阀,从而能实现对邻近地下设施微扰动和地表微变形的 高压旋喷桩体

2.0.12植入法methodofplantingpile

预先利用钻机在桩位处钻孔至所需深度后灌注水泥浆,或者利用深层搅拌或旋喷成桩,然后将 管桩压入或打入其中的施工方法。

2.0.14咬合桩secant

土钉墙是由设置于边坡中的土钉、喷射混凝土面层、被加固的原位岩(土)体及必要 统共同工作所形成的支护结构

自上而下施工建造地下室结构,并在此过程中将地下室结构兼作基坑支护体系的一种施工方法 2.0.21盖挖法coverdiggingmethod 从地面向下开挖至一定深度后,将顶部封闭,其余的下部工程在封闭的顶盖下进行施工。 2.0.22盆式开挖basinexcavation 在坑内周边留土,先挖除基坑中部的土方,形成类似盆形土体,在基坑中部支撑形成后再挖除

2.0.22盆式开挖basinexcavatio

2.0.23岛式开挖islandexcavatio

在有围护结构的基坑工程中,先挖除基坑内周边的土方,形成类似岛状土体,然后再挖除基 部土方的开挖方法

3.0.1施工前,拟建场地应做好“三通一平”。 3.0.2地基基础施工前应具备下列资料: 1 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2工程设计图纸资料; 3拟建场地及周边的建(构)筑物、管线和障碍物等的构造、分布和使用状况等资料; 4平面坐标及高程控制点; 5图纸会审记录; 6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 7施工技术交底文件; 8开工报告。 3.0.3施工可能对周边建(构)筑物和市政设施造成影响时,应在施工前对其结构状况及基础形式 进行详细核查,出具预评估报告,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案以及监测方案。 3.0.4施工前应编制施工应急预案,配备应急设备和材料。 3.0.5施工前应建立测量控制网和测量控制点,测量控制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且妥善保 护。 3.0.6施工前应合理选择施工设备和器具,各种计量设备应在检定合格期内。 3.0.7施工前应进行可行性试验或工艺性试验,并应根据施工试验结果调整施工设备、优化施工工 艺或调整设计参数。 3.0.8施工所使用的原材料和制品应符合设计和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并应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使 用。 3.0.9施工过程出现异常情况时,应暂停施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并应形成文件资 料,当施工出现险情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控制险情。 3.0.10当发现文物或古迹遗址时,施工应立即停止,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并报请有关部门处理后 方可继续进行。 3.0.11施工过程应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未经验收合格,不得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3.0.12雨季施工,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施工质量。 3.0.13施工中的防火、防水、防雷、防有害气体、防污染土体、防高温、爆破作业、高空作业和 特种作业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以及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等,应按下列有关标准或法规等规定执行: 1施工现场的消防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50720的有 关规定; 2施工安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的有关规定:

4.1.1天然土地基施工应根据实际需要采取适当的排水、截水和降水等措施。 4.1.2岩石地基应根据工程规模、岩性、岩石强度、风化程度和周边环境等条件确定岩石开挖方法。 4.1.3天然地基开挖到基面后,应进行地基承载力检测。

4.2.1地基开挖应根据开挖深度、水文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确定边坡开挖坡率及临时支挡措施。 4.2.2设计基底面标高以上的200mm~300mm土方宜采用人工开挖。当基底土经雨水浸泡或开挖产 生较大扰动时,应采取晾晒、回填压实或换填等措施进行处理。 4.2.3施工过程应核对场地地层与勘察报告的一致性;发现有较大差异时,应会同勘察、设计单位 和建设单位进行处理。 4.2.4基面挖至设计标高后,宜采取针探、洛阳铲等方法对地基主要受力土层进行简易探测,核实 有无软弱下卧层、土洞和古墓等异常情况。 4.2.5地基验收后,应及时进行垫层和基础施工,基面不得长期暴露和泡水

4.2.6岩石地基采用爆破法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编制岩石爆破专项施工方案; 2应根据爆破范围、爆破方法、岩性和药量等划分危险作业区,布置周边警戒线: 3应控制爆破规模或采取防振措施,保证周边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 4当对周边建(构)筑物影响较大时,应进行爆破监测。 4.2.7岩石基面开挖接近设计标高时,宜改为小型机具或人工风镐修整。岩石地基底部的欠挖和超 挖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规定,当欠挖或超挖超过规定时应进行处理。 4.2.8当工程设计对基岩有防风化要求时,基岩表面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风化处理。 4.2.9基础施工前,基面应清除于净,不得有泥土、岩屑、油污、破碎岩石和松动岩块等

5.3.3开挖时不应扰动基底原状土,挖至设计标高后应及时换填。当基底存在软弱下卧土层,可能 被扰动时,可在软弱土层顶面采取防护措施。 5.3.4当基底有不同设计标高要求时,不同设计标高之间的基底面应按设计要求挖成阶梯形或斜坡 形,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换填层施工,搭接处应压密实。 5.3.5当地表水、雨水或地下水对换填施工有影响时,应采取截水、排水或降水等措施。水撼法施 工砂垫层除外。 5.3.6压路机应按照“先轻压,后重压”和“先静压,后振压”的原则进行碾压,控制好机械碾压 速度,机械碾压行走方向应与基槽边坡方向一致,每次碾压应与前次碾压轮迹重叠宽度不小于 500mm。机械碾压不到之处,应辅以小型机具或人工夯实

5.3.7素土、灰土、矿渣换填地基施工应符合

1素土、灰土、矿渣的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最优含水量±2%的范围内,最优含水量应通过击实 式验确定; 2分段分块施工换填层时,接缝不应在柱基、墙角及窗间墙下位置,上下相邻两层的缝距应 小于500mm,接缝处应增加压实遍数,并夯压密实; 3灰土拌合均匀后,应当日铺填夯压;灰土夯压密实后,3天内不得受水浸泡; 4当垫层施工时突然遇雨或施工后受水浸泡时,应将松软垫层填料挖除,并补填夯压密实: 应再用平碾压路机全面碾压整平。

5.3.8砂石换填地基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人工级配砂碎(砾)石应将砂和碎(砾)石按配合比拌合均匀后,再进行铺填夯压; 2应根据其干湿程度和气候情况,适当酒水以保证砂石在最优含水量的条件下进行碾压、振密 或夯实; 3分段施工时应采用斜坡搭接,每层错开500mm1000mm,搭接处应振压密实; 4采用平板振动器分层振实砂石垫层时,每层松铺厚度可取200mm~250mm,平板振动器往复 振捣的次数应以测定的密实度合格为准;振动器移动时,每行应搭接三分之一; 5采用打机夯实砂石垫层时,打夯机可选用电动蛙式打夯机或内燃打夯机等,夯击时应一夯 玉半夯,行行相接,全面夯实;用木夯或蛙式打夯机实时,其落距宜为400mm~500mm; 6采用水撼法捣实砂垫层时,每次注水高度应略高于分层砂垫层顶面。应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或 钢叉摇撼捣实;插入式振捣器应插至本层底部,振动时间以砂垫层不再明显下沉为止,振捣器插入 间距宜为1.75倍振捣棒作用半径

5.3.9片石地基换填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片石铺填宜采用机械摊平,辅以人工摆放的方法; 2片石填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层厚的2/3,最顶一层换填片石的粒径应适当减小,最大粒径不宜 大于200mm 3片石垫层的碾压宜采用18t以上振动碾压路机或羊足碾压路机,压路机激振力不小于300kN,

振动频率为25Hz~35Hz,振幅为1.5mm~2.0mm; 4片石垫层表面整平时,在未达到平整度要求的地段,可人工局部补充细料。片石垫层表面有 明显孔洞或孔隙的地方,应用碎石、石渣或石屑人工填隙嵌缝,最终碾压后,表面应平整密实,无 明显孔洞和孔隙。 5.3.10换填法施工,应分层进行压实检测,结果符合要求后方可铺填上一层。压实指标应采用压实 系数,其中片石垫层采用沉降差或沉降率。

6.1.1预压法适用于处理淤泥质土、淤泥和冲填土等软土地基。预压法施工应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堆 载预压、真空预压或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等工艺。 6.1.2真空预压施工加固区边线与相邻建筑物、地下管线等的距离不宜小于30m,当小于30m时, 应根据周边地质条件对相邻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采取保护措施。 6.1.3预压法地基加固期间应及时分析监测数据,加固区土的固结度和工后沉降应通过现场监测数 据推算和评估,卸载前地基土经预压处理所完成的变形量和固结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恒载期间 预压荷载有变化时,应及时调整预压地基的沉降速率、固结度等卸载指标。 6.1.4经预压后地基承载力应进行检测,卸载过程宜对地基的回弹量进行监测

工过程中应确保预压地基排水系统畅通,竖向排水体和水平排水系统应可靠连通。 甫设水平排水系统垫层前宜先铺设满足人员和机械操作荷载要求的砂垫层,砂垫层可用砂或

砂土填筑,表面应平整,无明显坑洼,厚度大于500mm时应分层填筑压实 6.3.3水平排水系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6.3.3水平排水系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淤泥包和泥砂混合现象; 2真空预压区内无尖石和铁器等有棱角的或尖锐的硬物: 3当加固区表层无法直接铺设垫层时,应采取有效施工措施; 4堆载预压盲沟渗滤料应用土工织物包裹。 6.3.4普通砂井的灌砂量,应按井孔的体积和砂在中密状态时的干密度计算,实际灌砂量应不小于 计算值的95%,施工时应尽量减少成孔对砂井周围土的扰动。 6.3.5袋装砂井灌入砂袋的砂宜用干砂,且应振捣密实,袋装砂不得中断、缩颈或膨胀等;砂袋放 入并孔后,袋口应用林绳或铁丝扎紧。袋装砂并施工所用套管内径应大于砂并设计直径。 6.3.6塑料排水板在施工现场应采取措施防止塑料排水板长时间被阳光暴晒、破损或污染,已破损 和被污染的塑料排水板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6.3.7打入地基的塑料排水板宜为整板,施工时不应出现扭结、断裂或撕破滤膜等现象,回带根数 不应超过总根数的5%。搭接接长必须用滤膜内芯带平搭接的连接方式,搭接长度宜大于200mm。 6.3.8塑料排水板和袋装砂井施工时应高出砂垫层不少于100mm,平面井距偏差应不大于井径,垂 直度偏差宜小于1.5%,宜配置深度检测设备。塑料排水板和袋装砂井砂袋埋入砂垫层中的长度应不 小于500mm

雅载预压所 施工准备; 1 2 铺设水平排水系统; 3 打设竖向排水体; 4按设计要求加载施工; 5堆载恒载维护; b 监测数据分析; 7 卸载、场地整平

雅载预压施 施工准备; 1 铺设水平排水系统; 3 打设竖向排水体; 4按设计要求加载施工; 5 堆载恒载维护; 监测数据分析; 7 卸载、场地整平。

图6.3.9堆载预压施工工艺流程图

6.3.10堆载预压施工应按设计要求分层逐级加载,在加载过程中应进行竖向变形、水平位移及孔隙 水压力等项目的监测,应及时整理与分析监测数据,判断地基的稳定性,并根据监测数据及时修正 设计参数和加载速率。

6.3.11堆载预压地基变形控制速率宜满足下列规定: 1 设置竖向排水体地基最大竖向位移速率不超过15mm/d; 2无竖向排水体地基最大竖向位移速率不超过10mm/d 3堆载预压边缘处水平位移速率不超过5mm/d。 6.3.12堆载分级荷载的高度偏差应不大于本级荷载折算高度的5%,最终堆载高度应不小于设计总 荷载的折算高度,预压地基加固过程实际沉降量超过设计预估沉降量造成欠载时应及时通知设计单 位。 6.3.13当所加荷载材料为建筑地基 足本规范第5章的规定

图6.3.14真空预压施工工艺流程图

1施工准备; 2 铺设水平排水系统; 3打设竖向排水体; 4 边界密封施工; 5 埋设真空管路; 6 铺设土工布、土工密封膜; 安装真空泵、试抽真空; 8 抽真空恒载维护; 9 监测数据分析; 卸载、场地整平。 6.3.15 真空泵的设置应根据预压面积、形状、真空泵效率和工程经验确定,每块预压区设置的真空 泵不应少于2台。

6.3.16真空管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真空管路的连接应密封,真空管路中应设置止回

一 3 滤水管应设置在砂垫层中,上覆砂层厚度宜为100mm~200mm; 4 滤管可采用塑料管或钢管,外包尼龙纱或土工织物等滤水材料; 5: 真空管路出膜处应保证密封效果。 6.3.17滤管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滤管理入水平排水垫层中间; 2滤管连接件与滤管连接牢固,连接长度不小于100mm; 3滤管及其连接件在预压过程中能适应地基变形 6.3.18当加固区周边或表层土有透水层或透气层时或地基土渗透性强时,应设置黏土密封墙进行边 界密封。黏土密封墙宜采用双排搅拌桩,搅拌桩直径不宜小于700mm,搭接宽度不宜小于200mm 成桩搅拌应均匀。

6.3.17滤管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6.3.19铺设土工密封膜应满足下列规定

1土工密封膜加工后的边长大于加固区相应边长4m,当加固区地质复杂时,适当加长密封膜并 松弛铺设; 2土工密封膜宜采用热合法拼接,搭接宽度应大于15mm,无热合不紧或热穿现象,有孔洞时及 时修补; 3铺膜时风力不大于5级,并从上风侧开始铺设: 4土工密封膜宜铺设2~3层,膜周边可采用挖沟埋膜、平铺并用黏土覆盖压边、黏土密封墙 围捻沟内及膜上覆水等方法进行密封,压膜沟内的密封膜紧贴内侧坡面铺平。 6.3.20真空预压加固区四周宜修筑覆水围捻,宜蓄水降低紫外线对密封膜老化的影响, 6.3.21真空预压在正式抽气前宜进行试抽,试抽气时间宜为4~10d,试抽期间应全面检查土工密 封膜和密封边界的漏气情况,发现漏气点应及时采取修补措施。 6.3.22正式抽气阶段当膜下真空度达到设计荷载后,应连续抽气,并在预压期间维持该真空荷载不 低于设计值。抽气期间应经常检查土工密封膜的密封性能,有破损时应及时修补。 6.3.23施工抽气过程中应对加固区内膜下真空压力、地表沉降、孔隙水压力、土体分层沉降和地下 水位进行监控,并宜对泵上真空压力、加固区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地表面和周边建筑物的变形进 行监控。 .3.24当莲续5d实测降速率小于等于2mmd,或满足设计要求时可停正抽直空

(IV)真空联合堆载预压

25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施工工艺宜符合图6.3.25要求,施工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准备; 2铺设水平排水系统:

打设竖向排水体; 边界密封施工 真空预压施工; 密封膜保护层施工; 按设计要求加载施工: X 抽真空恒载维护; 施工监测与数据分析; 10卸载、场地整平。

图6.3.25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施工工艺流程图

6.3.26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宜在土工密封膜下铺设保护层,应按设计要求铺设好密封膜上的保护层 6.3.27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应先进行真空预压,宜在膜下真空度达到设计值稳定7d后进行膜上堆载 施工,堆载施工时间和各级荷载大小应满足设计要求,对地基进行施工监测。 6.3.28堆载施工时宜采用轻型运输工具,不得损坏土工密封膜。 6.3.29密封膜上堆载施工时,应监测膜下真空度的变化,发现密封系统漏气应及时处理。 6.3.30加载过程中应根据竖向变形、边缘水平位移及孔隙水压力的监测成果综合分析,评估地基稳

定性,控制堆载速率。

6.3.3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地基变形控制速率宜满足下列规定: 地基向加固区外的水平位移速率不超过5mm/d 2地基竖向位移速率不超过30mm/d。 6.3.32预压法施工记录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0.14条的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1堆载预压、真空预压和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施工过程中竖向排水体的间距和深度; 2插入塑料排水板时回带长度和根数;

7.1.1强夯法施工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场地条件选择常规强夯法、强夯置换法或动力排水固结法。 7.1.2常规强夯法适用于处理松散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粉土与黏性土、含水量不高的素填土和 杂填土。 7.1.3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粉土、软塑状态的黏性土、淤泥与淤泥质土以及素填土。 7.1.4动力排水固结法主要适用于含有砂夹层的软土。 7.1.5强夯法施工前,应根据周边环境、场地复杂程度、工程规模及类型和施工工艺选择一个或几 个有代表性的面积不宜小于20m×20m的试验区,根据设计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可行性施工试 验,确定施工工艺的适用性和施工参数。 7.1.6强夯法施工作业面应高出地下水位不小于2.0m,当场地地下水位过高,预计影响施工或夯实 效果时,应采取降(排)水或加铺施工垫层等技术措施。 7.1.7强夯应根据夯击能和地基土特性评判强夯对临近建(构)筑物的影响,与临近建(构)筑物 的安全施工距离不宜小于12.0m。当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临近建(构)筑物产生有害影响时,应采 取设置隔振沟等施工措施,并应符合本规范第3.0.3条的规定。 7.1.8强夯法施工宜采用信息化施工,根据监测和检测结果分析判断加固效果优化设计方案,调整 施工工艺或施工参数。 7.1.9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0.13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夯机设备应有防倾覆措施; 2夯机驾驶室应安装安全防护网; 3夯锤起吊时速度宜均匀,非作业时将夯锤放实在地面上,严禁挂在空中; 4测量仪器应架设在距机30m外,施工人员距夯锤下落位置应大于20m,非工作人员不得进 入强夯区域。 7.1.10强夯地基施工完成后应对地基土层进行检测。

7.1.10强夯地基施工完成后应对地基土层进行

7.2施工设备与材料

7.2.1强夯法施工应配置起重机械、夯锤和挂(脱)钩装置,并宜配置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 玉路机、砂井机和插板机等。 7.2.2强夯法施工宜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使用履带式起重机时 应执行履带式起重机的有关操作规定,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等防止机架倾覆的安全措施, 7.2.3夯锤质量宜为100kN~500kN,可为铸钢锤、钢板叠合锤、钢板混凝土芯锤或铸钢组合锤等 锤底面形状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锤底须设若干个上下贯通且对称布置的排气孔。

7.3.1强夯作业场地应具备良好的地面排水设施。 7.3.2夯击应分段进行,宜由边缘夯向中央,当周边有建(构)筑物,应由临近建(构)筑物一侧 开始夯击逐渐向远处移动。 7.3.3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扩大宽度宜为地基处理深度的1/21/3,且不小于 3.0m。 7.3.4强夯法施工前,除应按本规范第3.0.5条规定建立测量控制网点外,尚应标识夯点位置;每夯 击一遍后,应测量场地平均下沉量。 7.3.5渗透性好的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可连续夯击;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地基,两遍夯击间隔时间应 不小于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当设计有要求时,应监测超静孔隙水压力,监测值满足要求后方 可进行下一遍夯击,动力排水固结法强夯间歇时间不宜小于7d。 7.3.6满夯宜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夯击能量宜为500kN·m~2000kN·m,夯印搭接部分 应不小于锤底面积的1/5~1/3。满夯后的地表应加一遍机械碾压,以满足地基土的压实度要求。 7.3.7强夯后交工面标高不宜低于场地设计基面标高,当地面标高低于基面设计标高时,可铺设垫 层补充“欠土”,并分层碾压密实。 7.3.8强夯法施工记录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0.14条的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1天气情况、施工时间、施工人员和机械以及施工中产生的异常情况; 2夯锤重量、尺寸、落距; 3夯点位置、每夯点夯击次数、每击的夯沉量、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夯击遍数、夯击范围, 夯击时间、设计标高等; 4每遍夯击前夯点位置复核情况,以及夯完后夯坑位置; 55 强夯置换法置换墩体填料量、总夯沉量和置换深度;

1天气情况、施工时间、施工人员和机械以及施工中产生的异常情况; 2夯锤重量、尺寸、落距; 3夯点位置、每夯点夯击次数、每击的夯沉量、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夯击遍数、夯击范围、 击时间、设计标高等; 4每遍夯击前夯点位置复核情况,以及夯完后夯坑位置; 5 强夯置换法置换墩体填料量、总夯沉量和置换深度; 6动力排水固结法的点管或管井布置、降(排)水系统设置、孔隙水压力、分层沉降、浅层沉

7.3.9每遍夯击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满足下列条 牛: 1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宜满足表7.3.9要求:

表7.3.9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控制标准

2夯击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2夯击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3.10常规强夯法施工工艺流程宜符合图7.3.10要求,施工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 6重复步骤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7换夯点,重复步骤3~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每一遍夯击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场地整平,同时测量整平后的高程; 9应符合本规范第7.3.5条规定的时间间隔后,进行下一遍夯击,按2~8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 遍数; 10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标高

7.3.10常规强夯法施工工艺流程宜符合图7.3.10要求,施工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7.3.10常规强夯法工艺流程图

施工时,若夯锤错位或坑底倾斜过大时,应及时填平后再进行夯击。 当夯坑过深,出现提锤困难而地面无明显隆起,宜将夯坑回填至与坑顶平齐后,继续夯击

7.3.13强夯置换法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夯点的夯击次数,且应满足下列条件 墩底穿透软弱土层,且达到设计墩长; 2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1.5~2.0倍; 3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表7.3.9中的数值。 7.3.14强夯置换法施工工艺流程宜符合图7.3.14要求,施工步骤宜符合下列规定:

7.3.13强夯置换法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夯点的夯击次数,且应满足下列条件: 墩底穿透软弱土层,且达到设计墩长; 2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1.5~2.0倍; 3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表7.3.9中的数值。 7.3.14强夯置换法施工工艺流程宜符合图7.3.14要求,施工步骤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 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夯击并逐击记录坑深度,当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平, 已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1个墩体的夯击; 6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 7推平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8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图7.3.14强夯置换法工艺流程图

(IⅢI)动力排水固结

7.3.17动力排水固结法包含排水系统安设、填土堆载和动力强夯3个施工过程。 7.3.18动力排水固结法施工工艺流程宜符合图7.3.18要求,施工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准备; 铺设砂垫层: 3布设水平和竖向排水体; 4按设计要求分层逐渐堆载; 5堆载后进行夯击施工; 达到设计要求收锤的卸载标准后,分层卸载至设计场地高程,并碾压密实

GB 276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图7.3.18动力排水固结法工艺流程图

7.3.19砂垫层、水平排水系统和竖向排水体的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3.1~6.3.8条的规定外,排水 本施工完毕后,尚应在软土表面上覆盖填土层,含砂垫层厚度2.0m~4.0m。填土层材料宜采用碎石 土或砂土等含粗颗粒土。堆载施工应符合本规范第6.3.9~6.3.12条规定,按设计要求分层进行,并进 行竖向变形、边桩位移及孔隙水压力等项目的监测,根据监测资料严格控制加载速率。 7.3.20动力排水固结法强夯施工前应进行试夯,并应按下列规定确定每遍夯点的夯击数: 1夯坑深度宜小于软土上覆填土厚度的1/2~1/3 2夯坑周围隆起量应小于10cm,当隆起明显时,应降低夯击能:

当动孔隙水压力增量△u下降明显时应停夯,待孔压消散后再夯; 当某击以后连续二次夯沉量比前一击更大时,该击数定为单点击数。 7.3.21动力排水固结法宜遵循“先轻后重,少击多遍,逐级加能”的原则进行夯击作业。

8.1.1注浆法适用于处理砂土、粉土、粘性土、红粘土、素填土以及风化岩等地层,也可用于处理 含有土洞或溶洞的地层,以及岩层断层破碎带等。对淤泥及淤泥质土、含动水条件地层应通过现场 生浆施工试验确定其施工可行性。 8.1.2注浆地基应根据注浆对象,参照表8.1.2的要求选择注浆材料、注浆方法和注浆系统。注浆系 统可选择单液单系统、双液单系统和双液双系统及单双液复合系统等,

表8.1.2常用注浆方法与注浆材料表

GB 15193.1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90天经口毒性试验8.1.3注浆施工可按下列原则选择钢花管注浆工艺和袖阀管注浆工艺:

1充填式注浆、压密式注浆和循环式注浆,或采用塑性水泥浆和硅粉水泥浆等浆液的注浆,宜 选用钢花管注浆工艺: 2渗入式注浆和压裂式注浆宜选用袖阀管注浆工艺

8.2.1施工设备应根据孔径孔深、地层和地面环境选用合适的钻机钻具,根据注浆液特性、注入压 力及流量要求选用注浆泵,根据注浆泵的最高输出压力选用浆液输送管材和接头。 8.2.2钢花管直径不宜小于48mm,花管上出浆孔在同一断面上不宜少于6个(3组),沿管长方向 的出浆孔间距不宜大于500mm,出浆孔孔径宜为2mm~6mm。注浆袖阀管长度不宜小于注浆层位 土层注浆管外径宜小于注浆孔孔径20mm~40mm,岩层注浆管外径宜小于注浆孔孔径15mm~20mm 8.2.3注浆水泥强度等级不宜低于42.5或42.5R。水泥浆液制备前,应过筛除去块状物及及杂物。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