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258-2017 河湖生态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DB32/T 3258-2017 河湖生态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2/T 3258-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3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24228
VIP资源

DB32/T 3258-2017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2/T 3258-2017 河湖生态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5.1.1船舶调遣前,应查励水路和陆路调遣线路。 查勘时,应了解航道等级和水深,跨河建筑物和架空 线路通航条件,船闸通航情况;了解公路等级和桥梁荷载,跨路建筑物和架空线路通行条件。 6.1.2根据所调遣船舶的结构类型、外形尺寸和调遣线路的查勘情况,制定调遣方案。 6.1.3船舶调造遣时,应遵守交通法规。必要时,应向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6.2.1调遣前,应召开所有参与调遣人员参加的航行会议,明确人员分工、职责、相互间的联络方式与 整个航程安排,以及安全注意事项。 6.2.2船舶调遣应按照船舶设计使用说明书及有关规定进行封舱。疏浚船舶的定位桩应倾放、固定于 甲板支架;绞刀桥架应提出水面后系牢、紧,并系保险缆绳;吸排泥口应用铁板封堵。 6.2.3船舶编队时,排水量大的船舶应紧随拖轮,其他船舶按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最末端挂拖浮筒;双 排或多排列式编队的尾端宽度不应超过前端宽度;疏浚船舶宜绞刀桥架朝后列入编队。 6.2.4航行过程中,应做好值班、检查、勝望等工作,注意水情、天气变化和航道动向,做好防风、避风的 准备。

6.2.1调遣前,应召开所有参与调遣人员参加的航行会议,明确人员分工、职责、相互间的联络方式与 整个航程安排,以及安全注意事项。 6.2.2船舶调遣应按照船舶设计使用说明书及有关规定进行封舱。疏浚船舶的定位桩应倾放、固定于 甲板支架;绞刀桥架应提出水面后系牢、楔紧,并系保险缆绳;吸排泥口应用铁板封堵。 6.2.3船舶编队时,排水量大的船舶应紧随拖轮,其他船舶按从大到小依次排列QB/T 5478-2020 紫外发光二极管光固化胶印油墨,最末端挂拖浮筒;双 排或多排列式编队的尾端宽度不应超过前端宽度;疏浚船舶宜绞刀桥架朝后列人编队。 6.2.4航行过程中,应做好值班、检查、膝望等工作,注意水情、天气变化和航道动向,做好防风、避风的 准备。

.3.1疏波不具备水上调道添件时 6.3.2陆上调遣前,设备需拆卸运输的,应按产品设计说明书对设备主要部件进行拆卸、编号和登记。

DB32/T32582017

精密部件、仪表及传动部件应加油、密封、装箱。 6.3.3部件装车系缚应牢固,并经专职安全员检查后方可运输。 6.3.4部件现场组装时,组装场地和码头应满足车辆进出、部件堆放和组装要求。通过道、气囊等方 式下水的,水域水深应满足要求。

.1.1污泥堆场和沉淀池布置应充分利用洼地、荒地,尽量少占耕地,尽量远离居住点和水源地,不应 订乱当地已有的农田排灌系统。 .1.2污泥堆场围堰和沉淀池围堰的布置、填筑应符合工程设计和SL260的要求。 7.1.3围堰填筑完成应经验收后,方可投使用

7.2.1围堰宜布置在地面平整的地段,有条件时可利用高岗、土、老堤等地形地貌。 7.2.2污泥堆场的泄水口应设置在远离排泥管出口、泥浆不易到达、利于絮凝剂投放设备布置的位置, 并避免余水对沉淀池冲刷, 7.2.3沉淀池应毗邻污泥堆场布置,尾水排放口应设置在远离堆场泄水口、利于尾水检测设备布置的 位置,并避免对尾水通道及入河河床冲刷。 7.2.4围堰内宜设置格梗,格梗的高度比围堰低0.5m~1.0m;格梗的缺口应错开布置,避免对围堰的 冲刷:泥浆水流通过缺口时不应有明显的塑高

7.3.1污泥堆场容积、沉淀池容积应与疏浚工程量、余水处理量相适应。污泥堆场容积按附录A中的 式(A.1)计算,沉淀池容积按式(A.2)计算。 7.3.2围堰应按GB50286进行设计。围堰断面型式一般采用梯形,必要时可采用其他断面形式。设 计时,应明确围堰填筑和防渗处理要求。污泥堆场泄水口和沉淀池排水口可采用溢流堰、跌水等结构形 武,合理确定泄水口、排水口底高程,有效调节水位。 7.3.3污泥堆场及沉淀池围堰的高度按式(A.3)计算。沉淀池围堰的顶高程可比污泥堆场围堰的顶高 程低0.5m~1.0m。 7.3.4围堰顶宽宜为2m2.5m。粘性土围堰内侧边坡宜不陡于1:1.5,外侧边坡宜不陡于1:2.0 性土围堰内侧边坡宜不陡于1:2.0,外侧边坡宜不陡于1:2.5。 7.3.5泄水口余水流量按式(B.1)计算,排水口尾水流量按式(B.2)计算。按照流量计算结果确定过水 断面面积,一般可按排泥管断面面积的4倍~6倍确定。尾水排放通道应与尾水排放流量相适应

.4.1围堰填筑前,应将填筑范围内的杂草、树根、殖王层等清除;翻松表层土后,填覆新土并压实。 腰基为砂性土时,应在堰基中间挖槽,并回填粘性土。 7.4.2围堰填筑用土应优先选用黏粒含量15%~30%、塑性指数10~20、天然含水率接近填筑最优含 水率的业粘土。冻土、杂质土和腐殖土等不应用于填筑。 7.4.3围堰填筑时,应分层分批填土压实,铺土厚度应控制在20cm~30cm。围堰可在处置区内取土 填筑,堰脚5m范围内、排泥管出泥口两侧10m范围内不应取土,取土坑不应连续贯通,并应留有 土。

B.2.1施工单位应将校验后的平面定位系统相关参数输入并校正疏浚船舶的平面定位系统,同时将坐 标数据导入质量监测系统。平面定位系统的精度为10cm。 8.2.2施工单位设立的高程测量控制水准点不应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精度的要求。 8.2.3施工作业区内应设置水尺定期测量水位,满足五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水尺间距宜不大于 500m,宜设置在便于观测、水流平稳、波浪影响小、船艇不易碰撞的地方,必要时应加设保护桩和避浪 设施。 8.2.4施工单位应根据船型和设计图纸确定疏凌条幅,在电子施工图中标识出疏浚条幅的挖槽中心 线、挖槽边线及分区设计高程后,将该图导人生态疏质量监控系统。 3.2.5疏浚区域的宽度超过生态疏浚船舶的最大开挖宽度时,应采用分条疏浚。采用前后移动作业方 式施工的,条幅宽度应等于船宽。采用左右横移作业方式施工的,条幅宽度一般应为船长和绞刀桥架总 长的1.5倍

8.3.1排泥管线应避免穿越公路、堤防或居民区等。必须穿越时,应制定专项方案报有关部门批准后 实施。 8.3.2排泥管线布设应平顺,管线拐弯处应平缓。水上排泥管线应视水流及风浪情况,每隔一定距离 没置浮简锚。输送距离较长时,应增设接力泵,接力泵的输泥能力应与疏浚船舶泥泵出泥能力相匹配。 .3.3排泥管管节接头应紧固严密,支架支撑应牢固可靠。水陆排泥管连接处应采用柔性接头。排泥 管口伸出围堰坡脚外长度不宜小于5m,并应高出排泥面0.5m以上。 3.3.4排泥管线采用潜管的,根据地形、水情和通航等情况布置和敷设,各管节间宜采用柔性连接,钢 管与橡胶管间应用法兰连接。潜放前应进行加压检查,无漏气、漏水现象;潜放时,应控制下沉速度;潜 故后应在两端及其与航道叉口设立明显标识。 3.3.5水上管线与潜管组合使用的,结合部位应增设呼吸阀。潜管穿越航道潜放后的水深不满足通航 要求时,应在河底开槽放置潜管,潜管顶面不高于河床

2采用左右横移作业方式施 移铺的超前角宜不大于30°,落后角宜不大于15°

8.4.2采用左右横移作业方式施工的,

3.4.4疏浚区水流流速较小时,宜采用顺流作业,流速较大时宜采用逆流作业。 3.4.5设计疏浚厚度超过30cm时,应分层作业,上层宜厚,下层宜薄。 3.4.6施工时,作业人员应调节密封罩与疏浸面保持平行,控制船舶前移量、横摆速度,环保绞力头转 速,减少污染物扩散;通过控制绞刀头下放深度和监视质量监测系统中绞力头的运行轨迹,避免漏挖、欠 挖和超挖。 8.4.7施工过程中,水体悬浮物的扩散距离不应超过15m,超过15m时应调整施工技术参数。通过在 距绞刀头15m、水面以下1.0m处所取水样,与疏浚船舶上游或上风口50m、水面以下1.0m处所取水 的护散情记

3.4.4疏浚区水流流速较小时,宜采用顺流作业,流速较大时宜采用逆流作业。 8.4.5设计疏浚厚度超过30cm时,应分层作业,上层宜厚,下层宜薄, 8.4.6施工时,作业人员应调节密封罩与疏面保持平行,控制船舶前移量、横摆速度,环保绞力头转 速,减少污染物扩散;通过控制绞刀头下放深度和监视质量监测系统中绞力头的运行轨迹,避免漏挖、欠 挖和超挖。 矩绞刀头15m、水面以下1.0m处所取水样,与疏浚船舶上游或上风口50m、水面以下1.0m处所取水 护散情记

3.5.2疏浚过程中,应监测、调整泥泵进口真空度和出口压力,保持输泥管线畅通。发生堵塞时,应及 时处置。 3.5.3泥浆输送过程中,应定期巡查输泥管线。管线和接头不应蒲水、漏泥,发现泄蒲应及时紧固、维 修和更换。设有潜管的,应定期检查呼吸阀工作情况 3.5.4设有接力泵的,接力泵的合泵、脱泵应服从疏浚船舶的指令。开始输泥时,疏船舶泥泵先合

3.5.2疏浚过程中,应监测、调整泥泵进口真空度和出口压力,保持输泥管线畅通。发生堵塞时,应及 时处置。 3.5.3泥浆输送过程中,应定期巡查输泥管线。管线和接头不应蒲水、漏泥,发现泄蒲应及时紧固、维 修和更换。设有潜管的,应定期检查呼吸阀工作情况 .5.4设有接力泵的,接力泵的合泵、脱泵应服从疏浚船舶的指令。开始输泥时,疏浚船舶泥泵先合 泵.接力泵再依次合泵:停止输泥 舶泥泵脱泵

B.6污泥堆放与余水处理

立调整出泥口或续接延伸排泥管 3.6.2泄水口余水含泥量应不于2.5%。超过2.5%时,应调整泄水口溢流堰堰项高程,促进污泥堆 场区污泥沉淀 8.6.3施工单位应定期巡查污泥堆场和沉淀池的围堰、出泥口、泄水口、排水口等运行情况。发现围堰 渗漏、塌、没顶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3.6.4余水处理前应对泄水口余水水体悬浮物值(SS值)进行检测分析,根据检测分析结果确定累凝剂 的投放种类和投放剂量。一般情况下,累凝剂投放剂量后期宜适当加大, 3.6.5累凝剂配制成浓度为10%的水落液,在泄水口采用喷淋方式均匀投放。定期检测排水口尾水 水体悬浮物值(SS值),水体悬浮物值(SS值)应不大于150mg/L;超过150mg/L时,应调整累凝剂的 投放剂量和排水口溢流堰堰顶高程

9.1.1施工单位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设立质量管理机构,制定质量管理制度。 9.1.2施工单位应按设计及规范要求,编制质量保证措施文件,严格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 9.1.3施工单位应按DB32/T2334.1和DB32/T2334.22013进行质量检验与评定。施工记录及检 验评定应及时,资料应真实、齐全。

9.2.1生态疏浚工程项目单位工程一般按施工合同和施工区域划分。施工合同较多时,每个合同工程

应具有水上作业经验并持证上岗。 10.1.4水上作业区、堆场及沉淀池应设置必要的安全护栏和警示标识。 0.1.5施工单位应按规定办理人身伤害和施工船舶保险

和救生设备,施工人员应正确佩带和使用。 10.2.3水上、高处和航外作业应有专 电焊、气焊作业应经船长、轮机长同意。燃料库、 配电房、设备仓库等应由专人管理 10.2.4堆场四周应设置防护隔断栏和警 人员不应进入

官理工作。 10.2.2施工单位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劳动保 品和救生设备,施工人员应正确佩带和使用。 10.2.3水上、高处和航外作业应有专人指 电焊、气焊作业应经船长、轮机长同意。燃料库、 配电房、设备仓库等应由专人管理, 10.2.4堆场四周应设置防护隔断栏和警 人员不应进入

10.3.1施工船舶应具有海事、船检音 正书,付施上安全要求的方可进场 10.3.2施工船舶应按海事部门确定的安全要求,设置必要的安全作业区或警戒区,并设置符合有关规 定的标识,以及在明显处显示号灯和信号 10.3.3施工单位应预防发生油污泄露事故,采取环保防护措施冲洗带油甲板。定期对船用电器设备、 消防设施进行安全检查。 10.3.4疏浚船舶在5级以上风力或浪高0.4m以上,纵向流速大于1.2m/s时应停止作业。预报强风 天气时,应进港避风

0.3.1施工船舶应具有海事、船检音 ,付施上安全要求的方可进场 10.3.2施工船舶应按海事部门确定的安全要求,设置必要的安全作业区或警戒区,并设置符合有关规 的标识,以及在明显处显示号灯和信号 0.3.3施工单位应预防发生油污泄露事故,采取环保防护措施冲洗带油甲板。定期对船用电器设备、 消防设施进行安全检查。 0.3.4疏浚船舶在5级以上风力或浪高0.4m以上,纵向流速大于1.2m/s时应停止作业。预报强风 天气时,应进港避风

11.1工程具备验收条件时,施工单位应及时报请验收, 1.2 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提交符合要求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施工记录。 1.3 工程验收资料应符合SL223、DB32/T2334.1、DB32/T2334.2—2013的要求 1.4 工程验收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工程设计资料(经批准的设计图纸文件及有关技术资料、设计变更材料); b) 施工前后水下地形图、断面测量记录、施工交桩和控制桩记录; c) 悬浮物扩散情况、尾水水体悬浮物值检测记录; d) 中间(阶段)验收记录; e) 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资料; D) 工程量计算表; g) 重大技术问题处理记录; h) 施工日志等

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提交符合要求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施工记录。 工程验收资料应符合SL223、DB32/T2334.1、DB32/T2334.2—2013的要求 工程验收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工程设计资料(经批准的设计图纸文件及有关技术资料、设计变更材料); b) 施工前后水下地形图、断面测量记录、施工交桩和控制桩记录; c) 悬浮物扩散情况、尾水水体悬浮物值检测记录; d) 中间(阶段)验收记录; e) 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资料; D) 工程量计算表; g) 重大技术问题处理记录; h)施工日志等

A.1污泥堆场容积按式(A.1)计算:

污泥堆场及沉淀池容积与围堰高度计算方法

GB/T 13539.5-2013 低压熔断器 第5部分:低压熔断器应用指南世水口余水流量按式(B.1)

泄水口余水与排水口尾水流量计算方法

Q排一一排水口尾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 出的水量 Q—泄水口余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即需处理的余水量;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生态疏浚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

表D.1生态疏浚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

分部工程名称 分部工程编号 单元工程名称、部位 单元工程编号 检验项目 设计值 质量要求(允许偏差) 检验记录 评定 项次 合格率) 主控项目 ±5cm,且平均厚度≥设计平均 疏液厚度 疏液厚度的95% 尾水水体悬浮物值 SS值150mg/L 疏凌范围 符合设计要求 般项目 2 悬浮物扩散情况 ≤15m 3 泥浆输送 无泄漏 检查项目全部符合质量要求GB/T 31320-2014 流质糖果,主控检测项目逐项检测点合格率为 %,一般检测项目检测点 最低合格率为 %. 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为: 施工单位 自评意见 专职质检员(签字): 技术负责人(签字): 项目经理(签字):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经抽查并查验相关检验报告和检验资料,检查项目全部符合质量要求,主控检测项目逐项检测点 合格率为 %,一般检测项目检测点最低合格率为 % 监理单位 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为: 复核意见 监理工程师(签字): 年月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