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07-2018 崩塌监测规范(试行)

T/CAGHP 007-2018 崩塌监测规范(试行)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AGHP 007-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23537
VIP资源

T/CAGHP 007-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AGHP 007-2018 崩塌监测规范(试行)

5.1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5.1.1资料收集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崩塌类型、边界、规模、空间形态、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影响范围、危害对象、变形特征等 资料; b) 工作区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水文地质条件等区域 地质环境资料; c) 工作区大比例尺地形图、地质图、交通图等; d)工作区已有的国家三角网、水准点数据; e) 工作区钻孔、探槽、探井、平、物探等勘查资料,岩土体物理力学试验资料,模拟资料及综 合评价资料;

a)崩塌类型、边界、规模、空间形态、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影响范围、危害对象、变 资料; b) 工作区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水文地质条 地质环境资料; c) 工作区大比例尺地形图、地质图、交通图等; d) 工作区已有的国家三角网、水准点数据; e) 工作区钻孔、探槽、探井、平碉、物探等勘查资料,岩土体物理力学试验资料,模拟 合评价资料; f) 工作区已有监测站点和监测数据 5.1.2 现场踏勘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详见附录C): a) 崩塌类型、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b) 崩塌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结构类型; e 崩塌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d) 崩塌变形发育史; e) 崩塌成因的诱发因素; f) 崩塌可能的运动方式和轨迹及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 g) 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类型和规模

CNAS CNAS-CI07:2015 检验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在建设工程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工作区已有监测站点和监测数据

a) 崩塌类型、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b) 崩塌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结构类型; C 崩塌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d) 崩塌变形发育史; e) 崩成因的诱发因素; D) 崩塌可能的运动方式和轨迹及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 g) 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类型和规模

5.2.1监测内容应根据崩塌类型、监测等级,分监测阶段选择。 5.2.2崩塌监测内容应以裂缝相对位移、地表绝对位移等变形监测为主;倾倒式崩塌宜选择地面倾 斜、岩体应力监测;鼓胀式崩塌和具有明显滑动带的滑移式崩塌宜选择降水量、地下水位和深部位移 监测。 5.2.3倾倒式崩塌宜按表4选择监测内容;滑移式崩和鼓胀式崩塌宜按表5选择监测内容;拉裂 式崩塌和错断式崩塌宜按表6选择监测内容。 5.2.4调勘查监测阶段的监测内容,应以地表绝对位移、裂缝相对位移等变形监测为主,并根据崩 竭类型增加应力、影响因素等监测内容;工程施工监测阶段的监测内容,还应结合工程措施,增加防 治工程受力等监测内容,工程运营监测阶段,应充分利用工程施工监测阶段的监测点,监测内容同工 程施工阶段一致。 5.2.5初始变形监测阶段、匀速变形监测阶段,监测内容应以变形监测为主;加速变形监测阶段、破 环变形监测阶段,可视施工条件增 MA

5.3监测方法及精度选择

5.3.1监测方法应根据监测内容、场地环境条件及施测方式等综合确定,监测方法应简单易行。 5.3.2宜选择自动化监测、实时监测方法。 5.3.3未安装监测设备时,可采用埋(钉)法、贴片法、贴纸法等简易观测方法对地表及建(构)筑 物裂缝进行监测 5.3.4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影响因素监测宜采用的监测方法见表7。 5.3.5不同监测等级宜采用不低于表7所示的监测精度

5.4.1监测仪器应能满足表7所示精度和致灾体变形等所需量程。 5.4.2监测仪器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防风、防雨、防潮、防震、防雷、防腐等对环境的 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 5.4.3监测仪器应具有检定合格证和相应的标定资料。 5.4.4监测仪器设备宜具有自检、自校功能,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和较低的功耗。 5.4.5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影响因素监测等宜按表8选择监测仪器设备

5.5.1监测网应根据崩塌的地质特征、变形特征、施测条件等综合布置,由监测部面和监测点组成。 监测部面、监测点布置应以能够充分控制致灾体整体变形为原则。 5.5.2监测网应能控制致灾体整体变形和各块体的差异变形,同时宜兼顾崩塌底座及崩塌堆积体 斜坡变形。

表7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致火体外围稳定岩土体上,数 5.7.3裂缝相对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控制性裂缝中部及两端,且尽可能位于监测剖面上,每条裂缝 最少应有1个三向位移监测点(包括垂直裂缝方向、平行裂缝方向和重力方向)。 5.7.4深部位移监测点应充分利用钻孔、平碉、竖井等勘探工程,布置在崩滑移面(带)、下伏软弱 岩层、软弱夹层、采空区等部位,且尽可能和地表绝对位移监测点相对应。 5.7.5地面倾斜监测点应布置在倾倒式崩塌、拉裂式崩塌的临空面顶部等倾斜角变化最大部位。 5.7.6岩土体应力监测点应充分利用平碉等勘探工程,布置在崩塌底座与崩塌接触面、下伏软弱岩 层、软弱夹层、采空区等应力相对集中或变化较大部位。 5.7.7地下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致灾体中、后部,且尽可能和深部位移监测点相对应。 5.7.8降水量监测点一般应布置在致灾体后部或附近 5.7.9防治工程受力监测点应结合预应力锚索(杆)等防治工程措施布置,数量应不低于防治工程 (锚索、锚杆等)总量的5%,监测点应能控制整个防治区,形成纵、横监测部面。 5.7.10建(构)筑物变形监测应布置在变形量、变形速率较大的裂缝等部位。 5.7.11 一、二级监测点数量宜按表9的要求选取,变形明显加大时可在相应部位增加监测点

表9监测网点布置要求

监测设计书应包括任务来源、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崩塌概况、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及 精度、监测仪器、监测频率、监测网点布设、监测工程施工与仪器安装要求等内容,并附监测系统平面 图、剖面图等附图、附表。监测设计书提纲见附录D

6.1.1不同监测阶段的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影响因素监测频率宜按表10、表11

a)监测数据变化较大、变形速率加快或致灾体出现险情时; b) 雨季或汛期; c) 防治工程施工可能对致灾体产生扰动时; d)应急处置过程中,宜采取实时监测。

6.2.2监测数据采集宜采用自动化、实时化采集与传输的方法 6.2.3人工记录数据应填写监测记录表格并及时数字化。监测记录表格格式见附录E。 6.2.4自动化记录的数据,应及时进行质量检查。监测数据出现明显异常时,应及时检查、排除监 测仪器设备故障。

表10崩塌监测频率(按工程阶段)

表11崩监测频率(按变形阶段)

7监测系统建设、运行与维护

7.1.1全站仪、卫星定位系统等地表绝对位移监测点及基准点环境条件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或《工程测量规范(附条文说明)》(GB50026—2007)的水平 通视、对空通视等选点要求。 7.1.2全站仪、卫星定位系统等地表绝对位移监测点及基准点应固定埋设观测墩(桩、标)。观测墩 应和岩土体稳固结合并宜设立强制归心装置。观测墩制作和埋设应符合(GB50026一2007)之 10.2.3的要求观测墩建设要求参见附录F。 7.1.3监测裂缝相对位移时,应在裂缝两侧固定埋设单向、双向或三向观测墩。观测墩应和裂缝两 侧岩土体稳固结合。观测墩悬臂不宜大于1m。裂缝相对位移观测墩建设要求参见附录G。 7.1.4采用简易观测法监测裂缝相对位移时,应在裂缝两侧固定埋设钉、桩或刻画十字线等简易标 志。简易观测法建点要求参见附录H。 7.1.5深部位移监测点一般应施工监测钻孔或利用已有符合要求的勘探钻孔,孔深应穿过下伏软 弱层进入崩塌底座3m5m。孔内安装铝质或PVC质测斜管,其中一组导槽方向应和监测剖面方 10

向一致。深部位移监测钻孔施工技术要求参见附录I。 7.1.6地面倾斜监测点应埋设观测,观测墩应和岩土体稳固结合。地面倾斜观测墩建设要求参 见附录。 7.1.7岩土体应力监测点施工技术要求见附录K。 7.1.8地下水位监测点一般应施工水位监测钻孔,孔内固定安装自动水位计等监测仪器设备。地 下水位监测钻孔施工技术要求参见附录L。 7.1.9降水量监测点环境条件应符合《降水量观测规范》(SL21一2006)规定的选点要求。 7.1.10监测点建设完成后,应按附录M要求填写安装记录表,并归档保存。

7.2.1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前应进行校正、标定和测试,正常时方可安装使用。 7.2.2仪器设备安装应按照仪器设备说明书的流程和要求执行。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系统测试,正 常时方能投入运行。仪器设备安装、测试过程应进行详细记录。 7.2.3采用位移计法监测裂缝相对位移时,位移计应按不同的观测方向固定安装在观测墩上,位移 计安装方法见附录G。 7.2.4采用固定式钻孔倾斜仪监测滑移式崩、鼓胀式崩塌的深部位移时,传感器应固定安装于滑 动带的上、中、下部,其上下固定端应穿越滑动带0.5m。滑动带应通过钻孔资料准确确定,必要情况 下,可通过移动式倾斜仪监测后确定。固定式钻孔倾斜仪安装技术要求见附录1。 7.2.5采用双轴地面倾斜仪监测地面倾斜变化时,地面倾斜仪应水平安装在观测墩顶部,其中一组 传感器指向正北方向,详见附录。 7.2.6采用压力盒、应力计等监测岩土体(压)应力时,压力盒、应力计等应水平安装在崩塌底部,并 采用混凝土等钢性结构与崩塌底座稳定岩土体连接,安装方法见附录K。 7.2.7采用自计式水位计监测地下水位时,自计式水位计应放置于距测管底3m处,并做好传感器 牵引钢丝绳及通信线缆的防腐等工作 7.2.8自动雨量计安装应按SL21之3.2.6等要求执行

7.3.1监测运行期间,全站仪、卫星定位仪等监测仪器设备应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检定与维护 7.3.2监测运行期间,应定期检查观测墩、归心盘、监测钻孔、通信线缆、防雷装置及简易观测桩 (钉)等监测设施和标志的完好性,及时修复存在的问题。每年度检查维护次数应不低于2次。

8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制

8.1.1资料整理包括数据处理 出线绘气 8.1.2监测数据处理后的成果数据应及时转换为数字化监测记录表格或录入监测数据库。 8.1.3 数据统计内容应包括: a) 某时间段(如日、旬、月、季、年)监测要素的变化量(如位移量、应力变化量、降雨量、倾斜变 化量、水位变幅等)、变形方向及变形速率; b)某时间段监测要素的特征值,如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累计值等。

8.1.1资料整理包括数据处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崩塌形成机理分类及特征

表A.1崩塌形成机理分类及特征

B.1.1地表破坏现象.包括以下主要内

a) 地表裂缝出现的时间、位置、组合形态、延伸方向、长度和裂缝的张开(闭合)、裂缝两侧岩土 相对水平错动、垂直下沉等变化; b) 局部岩、土体的鼓胀、塌位置、范围、面积、形态特征及发生、延伸时间; c) 地面局部沉降位置、形态、面积、幅度及发生、延续时间; d) 建(构)筑物变形、裂缝的变化及发生持续时间; 地下碉室变形和破坏情况及发生持续时间; f 悬崖或高陡边坡的崩石频度与崩石量的变化情况。 B.1.2地声异常,包括地声发生的位置、性质、强度、频度等 B.1.3动植物异常,包括致灾体上的动物(鸡、狗、牛、羊等)有无异常活动现象,崩塌体上的植物(树 木、草等)有无异常枯死现象。 B.1.4地表水和地下水异常,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位突变(上升或下降)或水量突变(增大或减 小),水质突然浑浊,泉水突然消失或者突然出现新泉等。 强产临产饰

B.2宏观巡查方法与要求

B.2.1宏观巡查宜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量尺等设备进行。 B.2.2宏观巡查情况应做好记录。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宏观 巡(调)查记录表格格式见表B.1。 B.2.3巡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其他相关部门

表B.1宏观巡(调查记录表

1宏观巡(调)查记录表

C.1崩塌(危岩体)调查

1.1崩塌类型、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崩塌现场调查主要内容

C.1.2崩塌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结构类型。岩土体结 构类型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崩塌体 的控制和影响 C.1.3崩塌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C.1.4崩塌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C.1.5崩塌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崩塌形成的时间,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方 向、运动距离、堆积场所、规模、诱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場发育史、灾情等 C.1.6崩塌成因的诱发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 它们对崩塌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碉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 的崩塌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 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支架位移破坏)、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 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崩塌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C.1.7分析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 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C.1.9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天堆积容 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移动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 C.1.10可能引起次生灾害类型(涌浪、堰塞湖等)和规模,确定成灾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

C.2.1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利 运动距离。 C.2.2崩璟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特别是组成 物质的块度、结构、架空情况和厚度。 C.2.3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结构面产状、 C.2.4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C.2.5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 件下向泥石流、滑坡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C.3工作实施条件调查

C.3.1实施监测工作的交通、场地、通信、供电、供水等条件。

监测工作的交通、场地、通信、供电、供水等条 地气候、猛兽等威胁安全的条件,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崩塌监测设计提纲

1)前言。包括任务来源,监测目的和任务,执行技术与标准,工作起止时间,以往工作程度等。 2)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包括自然地理、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区域地质灾害概况、人类工程活动等。 崩塌概况。包括形态特征、地质结构、成因机理、变形破坏机制、影响因素、稳定性分析评价 与预测、危害性分析评估。 监测内容与监测方法。在地质分析基础上,确定监测内容、监测方法。 5) 监测精度和监测频率。包括不同监测阶段的监测精度、数据采集频率及特殊条件下的调整 措施等。 6) 监测网布设。根据地质分析,确定监测点、监测部面和监测网布置方案,并编制监测系统平 面布置图。 7 监测系统建设、运行与维护。包括监测标、墩,监测钻孔、测管等监测设施施工、安装方法, 监测仪器型号、主要技术指标与检定、安装、调试要求,监测设备维护方案,监测系统运行的 人员安排、技术要求等 8) 监测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包括监测数据采集方法,数据转换、计算、数据库管理,监测数 据分析方法,监测报告的类型与要求等。 9) 经费预算。 10) 组织管理与质量保障措施。 11)结语。

1)前言。包括任务来源,监测目的和任务,执行技术与标准,工作起止时间,以往工作程度等。 2)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包括自然地理、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水文地质条件、区域地质灾害概况、人类工程活动等。 崩塌概况。包括形态特征、地质结构、成因机理、变形破坏机制、影响因素、稳定性分析评价 与预测、危害性分析评估。 监测内容与监测方法。在地质分析基础上,确定监测内容、监测方法。 5) 监测精度和监测频率。包括不同监测阶段的监测精度、数据采集频率及特殊条件下的调整 措施等。 6) 监测网布设。根据地质分析,确定监测点、监测部面和监测网布置方案,并编制监测系统平 面布置图。 7 监测系统建设、运行与维护。包括监测标、墩,监测钻孔、测管等监测设施施工、安装方法, 监测仪器型号、主要技术指标与检定、安装、调试要求,监测设备维护方案,监测系统运行的 人员安排、技术要求等 8) 监测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包括监测数据采集方法,数据转换、计算、数据库管理,监测数 据分析方法,监测报告的类型与要求等。 9) 经费预算。 10) 组织管理与质量保障措施。 11)结语。

1)附图。一般包括以下附图:监测系统平 图等。 2) 附表。一般包括以下附表:基本情况汇总表、监测工程量汇总表。 3)其他附件。包括调查报告、勘查报告、照片、航片、录像片等

采用多台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进行定期静态观测时,可采用表E.1进行外业观测记录。

采用多台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 长用表E.1进行外业观测记录。

E.2自记式钻孔倾斜仪

E.3人工记录式钻孔倾斜仪

T/CAGHP0072018

采用人工记录式位移计、伸缩计或卡尺等进行裂缝相对位移监测时,可采用表E.6进行 绿。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地表绝对位移观测墩结构

嵌入强制归心装置(归心盘),归心益 锈钢板,中心设有强制对中螺丝(英制) 和建设结构见图F.1

图E.1地表绝对位移观测墩结构示意图

G.1单向裂缝位移计观测墩结构

T/CAGHP0072018

G.2三向裂缝位移计观测墩结构

LY/T 1202-2010 园林机械 以汽油机为动力的步进式草坪割草机图G.2三向裂缝位移监测墩三维展示图

图G.3位移计安装示意图(单位:cm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简易观测法建点方法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简易观测法建点方法

在裂缝两侧(或上、下)设标记、埋桩或者理钉,用钢尺等测量工具量测裂缝张开、闭合、位错或下 沉等变形,详见图H.1图H.2

在滑坡体或建筑上的裂缝上粘贴纸片、涂抹水泥砂浆等方式(图H.3),如果纸片或水泥涂片拉 裂或断损,说明裂缝在变形,可用钢尺量测裂缝开裂量;或在裂缝上设立标识,贴磁片或玻璃片等,然 后用钢尺等进行量测

单,直观性强;精度较差NB/T 20512.3-2018 核电厂运行许可证延续 第3部分:电气和仪控设备老化管理审查,观测时劳动 其监测成果可和仪表监测相互校验、补充

适用各种崩塌不同变形阶段的监测

图 H. 1 埋桩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