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682-2018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居住建筑)

DB63/T 1682-2018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居住建筑)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63/T 1682-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5.9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2401
VIP资源

DB63/T 1682-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3/T 1682-2018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居住建筑)

3.0.1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指标应以建筑能耗值为导向,技术 指标包括能耗指标、气密性指标及室内环境参数。 3.0.2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能耗指标及气密性指标应符合表3.0.2的 要求,

表3.0.2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能耗指标及气密性指标

3.0.3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应符合表3.0.3的要求

GB/T 5967-2011 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 第8-1部分:空白详细规范 1类瓷介固定电容器 评定水平 EZ3.0.3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应符合表3.0.3

3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应符合表3.0.3的要求

0.3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室内环境参

4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能耗指标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年供暖需求应包括围护结构的热损失和处理新风的热需 处理新风的热需求应扣除从排风中回收的热量

3.0.4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能耗指标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求:处理新风的热需求应扣除从排风中回收的热量。

2年供暖需求应通过专业软件计算确定,计算时应符合下列 要求: 1)室内环境参数应按表3.0.3选取; 2) 应考虑热桥部位对累计负荷的影响; 3)使用月平均值方法计算。 3年供暖和照明一次能源消耗量应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后进 行求和计算。不同能源的一次能源换算系数应优先使用当地主管 单位提供的数据,如当地没有相关数据,应按附录A的规定计算。 4套内使用面积应按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的 规定计算。 5青海省主要地区建筑计算用气象参数可按本导则附录B选 取。 3.0.5气密性指标应通过现场实测确定,测试方法应满足本 导则附录C的规定

4.1.1应以气候特征为引导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在设计前应充分

了解当地的气象条件、自然资源、生活居住习惯,借鉴本地传统建 筑被动式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建筑平面总体布局、朝 向、体形系数、开窗形式、采光遮阳、建筑热情性、室内空间布局的 适应性设计。

适应性设计。 4.1.2应通过性能化设计方法优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等关键设 计参数,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供暖需求,并满足本导则的能耗指标 要求;性能化设计方法应贯穿设计全过程。

4.1.2应通过性能化设计方法优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等

计参数,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供暖需求,并满足本导则的能耗指 要求:性能化设计方法应贯穿设计全过程

4.1.3各专业间应协同设计,机电工程师应参与建筑方案

施工单位应参与建筑保温做法、热桥处理及气密性保障等细部设 计,使设计意图能在施工中得到贯彻落实。

4.2.1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有利于营造适宜的微气候。被动式低 能耗建筑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和利用景观、生态绿化 等措施,夏季增强自然通风、减少热岛效应,冬季增加日照,避免冷 风对建筑的影响。青海省主要地区供暖季主导风向见附录D

供暖季主导风向,建筑物不宜设有三面外墙的房间,一个房间不 在不同方向的墙面上设置两个或更多的窗户

4.2.3单体建筑的平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冬季日照。在满 足最小日照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冬季南向房间的得热,降低 夏季东侧、西侧房间得热。

围护结构面积,保持较小体形系数。体形系数应不高于表4.2.4规定 的限值。

4.2.5窗墙面积比应通过性能化设计方法经优化分析计算确定, 既要从全年气候特点出发考虑窗墙面积比对建筑供热需求的影 响,同时应兼顾开窗面积对自然通风和采光效果的综合影响。窗墙 面积比应不大于表4.2.5规定的限值

表4.2.5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窗墙面积比限值

4.2.6建筑的空间组织和门窗洞口的设置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减 小自然通风的阻力,并有利于组织穿堂风,实现过渡季和夏季利用 自然通风带走室内余热。 4.2.7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新风和排风管道布置与室内空间布局 的关系,缩短风管长度,并合理利用排风过流区营造良好的气流

自然通风带走室内余热。 4.2.7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新风和排风管道布置与室内空间布局 的关系,缩短风管长度,并合理利用排风过流区,营造良好的气流 组织。

4.2.8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应具有良好的隔声性能。建筑设

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CB50118对主要房间隔 声性能进行计算,达到本导则的相关技术指标要求,

4.3建筑保温系统和门窗设计

4.3.1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应采用保温性能更高的围护结构。注重 保温性能的同时,还应采用热惰性大的重质复合墙体结构,提高围 护结构的隔热性能

保温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层厚度大.保温材料选

择时,应优先选用高性能保温材料,并在同类产品中选用质量和性 能指标优秀的产品,减少保温层厚度。 2屋面保温材料选择时,除满足更高保温性能外,应具备较 低的吸水率和较好的抗压性能。 3保温材料燃烧性能等级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 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要求。

4.3.3保温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外墙屋面及地面的平均传热系数应以满足本导则的能 指标为目标,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经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青 省外墙、屋面和地面平均传热系数可参考表4.3.3选取

表4.3.3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参考

传热系数(K)和太阳得热系数(SHGC

2为防止结露,外窗内表面(包括玻璃边缘)温度不应低于 3℃:在设计条件下,外窗内表面平均温度宜高于17℃.保证室内 靠近外窗区域的舒适度。 3外窗设计应以冬季获得太阳辐射量为主,SHGC值应尽量 选上限,同时兼顾夏季隔热。当设有可调节外遮阳设施时,夏季可 利用遮阳设施减少太阳辐射得热,外窗的SHCC值应按冬季需要选 取,兼顾夏季外遮阳设施的实际调节效果,确定SHGC值。 4外门窗应有良好的气密、水密及抗风压性能。依据国家标准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外 门窗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7级,水密性和抗风压性能宜按现行标准 设计确定。

4.3.5外窗配置时应符合下列五

材和玻璃配置下平开窗的传热系数可参考表4.3.6选取。其他窗框 型材、玻璃配置的组合很多,只要能满足能耗指标要求,且技术经 济分析合理,均可选择使用。

表4.3.6 常见型材和玻璃配置下平开窗传热系数参考值

4.3.7外门和户门均应采用保温密闭门,玻璃窗保温性能不应低 于外窗的相关要求,外门应设门斗或双层外门。 4.3.8考虑入住率影响及分户热计量的要求,楼梯间隔墙、分户墙 及楼板宜采取保温措施

4.3.7外门和户门均应采用保温密闭门,玻璃窗保温性能不应低 于外窗的相关要求,外门应设门斗或双层外门。 4.3.8考虑入住率影响及分户热计量的要求,楼梯间隔墙、分户墙 及楼板宜采取保温措施

4.4.1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设计时,应更严格控制热桥的产生, 筑外围护结构进行无热桥设计

4.4.2避免热桥设计应遵循以下规则

外墙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

1屋面保温层应与外墙的保温层连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 桥。 2屋面保温层靠近室外一侧应设置防水层,防水层应延续到 女儿墙顶部盖板内,使保温层得到可靠防护,屋面结构层上,保温

4.4.5地下室和地面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4.6外窗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

图4.4.6外窗安装做法

4.4.7悬挑阳台可采用阳台板与主体结构断开的设计;阳台相 挑梁支撑时,保温材料应将挑梁和阳台结构体整体包裹,避货 桥。

4.5 建筑气密性设计

.1 气密层应连续开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建筑设计施工图中 应明确标注气密层的位置,气密层标注示意图可参考图4.5.1。

图4.5.1气密层标注示意图

4.5.2应采用简洁的造型和节点设计,减少或避免出现气密性难 以处理的节点。 4.5.3应选用气密性等级高的外门窗,外窗框与窗扇间宜采用3道 耐久性良好的密封材料密封,每个开启扇至少设2个锁点。 4.5.4应选择适用的气密性材料构成气密层,常见的可构成气密 层的材料包括一定厚度的抹灰层、硬质的材料板(如密度板、石 材)、气密性薄膜等。孔眼薄膜、保温材料、软木纤维板、刨花板、砌 块墙体等不适于用做气密层。

4.5.5应选择适用的气密性材料做节点气密性处理,常

性处理材料包括混凝土、气密性薄膜、专用膨胀密封条、专用气密 性处理涂料等材料;包装胶带、聚氨酯发泡、防水硅胶等材料不适 合做节点气密性处理材料。 4.5.6对门洞、窗洞、电气接线盒、管线贯穿处等易发生气密性问 题的部位,应进行节点设计并对气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电气接 线盒气密性处理可参考图4.5.6

图4.5.6电气接线盒气密性处理示意图

4.6.1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节能以及美观 的原则,根据建筑功能的要求和使用特性,选择适宜的太阳能利用 技术,包括太阳能供热技术、太阳能热水技术和太阳能光伏技术。

4.6.3被动式太阳能供热技术包括直接受益式、附加

流环路式等多种形式。在设计中应合理选择太阳能集热方式, 经济性与可行性,对于主要在白天使用的房间,宜选用直接受 或附加阳光间式;对于主要在夜间使用的房间,宜选用带有蓄 主动式太阳能供热技术,

4.6.4·太阳能供热技术宜同时采用两种或多种基本集执

4.6.5被动式太阳能供热技术的集热部件应布置在建筑南向

4.6.8利用附加阳光间式供热技术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阳光间东西端墙不宜开窗或做成透光面,屋面不宜做成透 光面。 2阳光间宜与建筑物出入口相连,进深不宜过大,单纯作为 集热部件的阳光间进深不宜大于0.6m,兼做使用空间时,进深不宜 超过1.2m。

3阳光间与供暖房间的公共墙应没有遮挡.墙面材料应选择 深色、对太阳辐射吸收系数较高的材料。 4阳光间集热面玻璃层数宜选择一层或二层玻璃并加夜间 保温装置。 5阳光间地面宜选用深色材料,利于集热。应解决好阳光间 内部冬季通风除湿问题,减少玻璃内表面结霜、结露,应注意阳光 间在夏季的通风与遮阳设计,防止夏季过热 6阳光间热工性能应符合《青海省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工程技 术规程》DB63/T1527的规定。 4.6.9利用对流环路式供热技术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流环路板材宜选用平板或者波形、折形表面。 2集热器空气流道横断面积应为集热器面积的4.5%~5.5% 3环路板两侧空气流道应尽可能大,并尽可能减少管道中的 转弯。 4.6.10利用蓄热体供热技术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蓄热体应尽量接受阳光的直接照射,蓄热体选择宜考虑成 本低、比热容大、资源丰富、可就地取材,且性能稳定、无毒、无害 吸热放热容易的材料。 2墙体、地面宜采用比热容大的材料,如砖、石、密实混凝土 条件许可时于可设置专用的水墙或利用相变材料蓄热。 4.6.11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利用主动式太阳能供热技术和太阳能 热水技术时,应符合《建筑太阳能光热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63 T1595的规定。 4.6.12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宜利用太阳能光伏技术,利用应符合 《建筑大阳能光代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63/T1594的规定

遮阳设计应根据地区的气候特点房间的使用要求

口所在朝向综合考虑。可采用可调或固定等遮阳措施,也可采用各 种热反射玻璃、镀膜玻璃、阳光控制膜、低发射率膜等进行遮阳。 2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宜采用可调节的遮阳设施。 3设计固定遮阳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所处地理纬度、朝向, 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向角及遮阳时间,通过对建筑物进行日照分 析来确定遮阳的分布和特征。合理设计挑檐尺寸的固定遮阳可参 考图4.7.2

合理设计挑檐尺寸的固定遮阳示意

4除固定遮阳外,可结合建筑立面设计,采用自然遮阳措施。 非高层建筑宜结合景观设计,利用树木形成自然遮阳,降低夏季辐 射热负荷。 5南向外窗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或水平固定外遮阳的方式。 水平固定外遮阳挑出长度应满足夏季太阳不直接照射到室内,且 不影响冬季日照的要求。 6东向和西向外窗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或可调中置遮阳设 施。当东向和西向采用固定遮阳时宜采用垂直遮阳。 7可调节外遮阳和外窗的间距宜大于100mm,以免外窗玻璃 波加热。当设置中置遮阳时,应尽量增加遮阳百叶及其相关附件与 外窗玻璃之间的距离。 8在设置固定遮阳板时,可考虑利用遮阳板反射天然光到大 进深的室内,改善室内采光效果

9遮阳设施在遮挡阳光直接进入室内的同时,会阻碍窗口的 通风,设计时应综合考虑。

4.8新风热回收系统设置

4.8.1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应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回收 利用排风中的能量降低供暖需求,实现低能耗目标。 4.8.2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宜优先利用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满足室 内供暖要求,不用或少用辅助供暖系统。 4.8.3热回收装置按换热类型分为全热回收型和显热回收型两 类。由于能量回收原理和结构不同,有板式、转轮式、热管式和溶液 吸收式等多种形式。常用热回收装置性能可参考4.8.3。

表4.8.3 常用热回收装置性能

4.8.4热回收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计时应选用高效的热回收装置,显热回收装置的温度交 换效率不应低于75%:全热热回收装置的熔交换效率不应低于 70%;热回收装置单位风量风机耗功率应小于0.45W/(m3/h)。 2青海省利用全热回收装置同显热回收装置节能效果相当, 显热回收具有更好的经济性,但全热回收装置利于降低结霜的风 险,应根据项目情况综合考虑。 3热回收装置新风侧应处于正压区,排风侧应处于负压区。 4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宜在新风人口处设置低阻高效率的 空气净化装置为室内提供更加洁净的新鲜空气,并有效减小雾霾

大气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4.8.5空气净化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8.6新风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

1新风量宜按总人数确定,每人所需的最小新风量应按 30m/h计算:新风量应与排风量平衡。 2新风系统宜分户独立设置且可调控,宜与外窗开启感应装 置联动。 3新风系统应单独设置配电回路,并应设漏电保护。 4新风气流应从起居室和卧室等主要活动区(送风区)流向 卫生间和厨房等功能区(排风区)。楼梯间、过道和开式厨房的餐 厅可作为过流区,通过空气流动间接得到送风和排风,保证所有房 间得到充分通风。室内气流流动如图4.8.6所示

图4.8.6室内气流示意图

5每个房间或主要活动区均应设置送风口和回风口:回风口 和回风管道安装确有困难时,可在主活动区域设置集中回风口与 回风管道连接,其他房间设置过流口与主活动区间联通:对不能设 置回风口或过流口的房间,其内门与地面间净空应留20mm~25mm 的缝隙,用于回风。 6新风系统风道和风口设计应尽可能降低管道和风口风速 主风道风速宜小于3m/s,送风口风速不宜大于1.5m/s。 过流口应有

隔声降噪设计。 7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和排风管路上均应安装保温密闭型电 动风阀,并与系统联动,保证建筑的气密性。 8宜设置新风旁通管,当室外温湿度适宜时,新风可经旁通 管直接进入室内,不经过热回收装置,以降低能耗。 9新风机组应进行消声隔震处理新风出口处和排风入口处 宜设消声装置;风机与风管连接处应采用软连接。 4.8.7新风热回收系统宜利用太阳能光热系统对新风进行预热处 理,太阳能光热系统应具有蓄热能力,便于夜间对新风进行加热。 4.8.8新风热回收系统有条件时宜利用土壤蓄存的热量,即以地 道风(土壤热交换器)的方式对新风进行预热。地道风设计应符合 下列要求: 1地道内壁应光滑,并尽量减少弯头和分叉管,以减少阻力 损失和利于清洗。 2地道应有均匀的坡度,使凝结水能顺畅流人疏水井。 3疏水井应便于清洗。 4.8.9新风热回收系统应设置防冻措施,防冻措施可采用以下方 式: 1采用加热装置预热室外空气,优先采用太阳能预热方式 也可采用电加热方式;有集中供暖时,宜利用热网回水加热,以降 低一次能源消耗量。 2采用地道风(土壤热交换器)预热室外空气,冬季预热出口 风温不宜低于4℃。

4.9 辅助供暖系统选择

4.9.1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辅助供暖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 一次能源的使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地源热泵、空气源 热泵及生物质燃料等。

当分散供暖时,宜优先采用燃气供暖炉,可采用空气源热

中供暖时,宜以地源热泵、工业余热或生物质锅炉为热源,并采用 低温供暖方式;有峰谷电价的地区,可利用夜间低谷电蓄热供暖 4.9.3辅助热源系统应单独设置配电回路,并应设漏电保护。 4.9.4辅助热源选择时,除满足供暖、新风处理要求外,宜兼顾生 活热水的用热需求,并尽可能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 4.9.5辅助供暖设备选型时,应优先选用能效等级为一级的产品

4.10 卫生间和厨房通风设计

4.10.1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卫生间通风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个卫生间宜设独立的排风装置,自然补风。排风经排风 装置导人排风竖井SB/T 10204-2012 糖果拉白机技术条件,借助无动力风帽排出室外。卫生间排风用无动 力风帽如图4.10.1所示:

图4.10.1卫生间排风用无动力风帽

2卫生间排风设备宜设置定时启停装置,避免长期运行导致 不必要的新风引人。 3排风竖并排风量宜按每个卫生间排风量总和的60%~80% 计算,层数多时取下限,层数少时取上限。竖并内风速宜为1m/s 2m/s。 4卫生间排风风道宜坡向卫生间,以利于管道内凝结水的排 除;进入排风竖井前应设置密闭型电动风阀或重力止回阀。 4.10.2中餐厨房油烟大、通风量大,在进行厨房通风设计时,应满 足以下要求,尽可能降低厨房通风造成的热负荷,同时满足改善厨

房室内环境的要求。 1厨房宜设独立的排油烟补风系统。 2补风应从室外直接引入,补风管道引人口处应设保温密闭 型电动风阀:电动风阀应与排油烟机联动,在排油烟系统未开启 时,应关闭严密,不得漏风;补风管道应保温,防止结露。 3补风口尽可能设置在灶台附近,缩短补风距离,补风示意 图如图4.10.2所示

4.11.1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室内照明应选择高效节能光源,宜选择 LED光源GB/T 23341.1-2018 涡轮增压器 第1部分:一般技术条件,且其色容差、色度等指标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4.11.2宜采用智能化照明控制系统,按需照明,降低照明能耗。公 共区域的照明应采取声光控制、定时控制或红外感应控制等节能 措施。 4.11.3地下空间宜采用设置采光天窗和侧窗、下沉式广场或绿

地、光导管等措施提供天然采光。地下空间自然采光可参考

4.11.4被动式低能耗建筑不宜采用过多的外立面照明或设置大 幅LED屏幕。 4.11.5居住小区道路照明系统应能按照室外照度自动启停。在太 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技术经济合理时,宜采用太阳能路灯 或风光互补路灯。 4.11.6宜对典型户型的供暖、照明及插座的能耗进行分项计量 计量户数不宜少于同类型总户数的10%,且不少于5户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