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3177-2019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

DB21/T 3177-2019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21/T 3177-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1 MB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0125
VIP资源

DB21/T 3177-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21/T 3177-2019 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

2.0.10交付物deliverables

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工作中,各参与方应用BIM技术并按照一定工作流程所产生的经过审核或批准 的设计交付成果。包括建筑、结构、机电等BIM模型和与之对应的图纸、文档、工程表格,以及综合 协调、模拟分析、可视化等成果文件。

HG/T 4262-2011 纺织染整助剂 涤用匀染剂 缓染性能的测定2.0.11模型细度levelofdevelopment(LOD)

模型中信息的详细程度,包括几何信息深度和非几何信息深度

3.0.1BIM技术应用应实现装配式建筑工程各相关方的协同工作、信息共享与交换,可支持对工程质量、 安全、能耗、成本、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检查和模拟,可为项目全过程的科学决策和优化提供依据,为建 设行业的提质增效、节能环保创造条件。 3.0.2BIM技术应用宜涵盖装配式工程项目的全生命期,以实现全专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并应在规 划、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建立符合相应深度的可传递的建筑信息模型,并对模型进行 及时修正和深化。 3.0.3BIM在创建、应用和管理过程中,装配式建筑项目各实施参与方应保证信息及数据的安全可控,并 宜采用合同条款的形式对相关过程模型应用成果进行保护。 3.0.4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实施过程中,各参与方对各阶段建筑信息模型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范围, 应与各参与方项目承包范围和承包任务一致。 3.0.5BIM软件类型和版本以及不同专业软件的传递数据接口应满足数据交换的需求,并应对BIM交付成 果文件(数据)格式、软件版本作统一规定。 3.0.6各阶段BIM及相关成果的维护应与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保持同步,且应做好各阶段模型 数据的衔接和传递,同时按规定节点更新,以确保二者的一致性。 3.0.7关于装配式建筑各阶段模型细度的要求详见本规范附录A

规模的一种或多种BIM软件。 4.1.2BIM软件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软件的易用性、适用性以及不同软件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的能力。 4.1.3BIM软件应具有协同设计、工程量统计、深化设计、报表生成和定制开发等功能。 4.1.4BIM软件的专业功能应符合满足专业或任务要求、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及其强制性条文规定。

规模的一种或多种BIM软件。 4.1.2BIM软件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软件的易用性、适用性以及不同软件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的能力。 4.1.3BIM软件应具有协同设计、工程量统计、深化设计、报表生成和定制开发等功能。 4.1.4BIM软件的专业功能应符合满足专业或任务要求、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及其强制性条文规定,

4.2BIM协同工作平台

4.2.1装配式建筑BIM实施单位应建立BIM协同工作平台,协同工作平台的建设应符合实施单位自身业务 特征、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 4.2.2BIM协同工作平台宜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有效集成和共享, 4.2.3BIM协同工作平台应满足文件及数据的存储 更新及版本记录、权限的分级设定等功能,

4.3构件和构件资源库

4.3.1装配式建筑构 等级相对应,且宜具有可扩展性。 4.3.2装配式建筑构件库应对构件的内容、细度、命名原则、分类方法、数据格式、属性信息、版本及存 储方式等方面进行管理。 4.3.3装配式建筑构件和构件资源库是装配式建筑BIM实施单位的重要信息资产,实施单位应对实现构件 创建、收集、存储、使用、废除等有效管理,形成可扩展的构件资源库管理机制

建筑信息模型细度应遵循“适度”原则,在满足BIM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应对BIM模型细度、 含量和模型构件范围等进行精简

5.1BIM实施方式、应用模式和组织架构

5.1.1按照实施主体不同,BIM实施组织方式可分为建设单位(业主)BIM和承包商BIM。其中,最佳组织 方式为建设单位BIM,可充分发挥BIM技术的最大效益和价值。 5.1.2按照BIM应用阶段不同,BIM应用模式可分为全生命期BIM和阶段性BIM,其中全生命期BIM包括 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深化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实施阶段和运营维 护阶段,阶段性BIM是针对全生命期的某一阶段或部分阶段进行BIM技术应用。 5.1.3BIM组织架构一般由BIM需求方(建设单位/承包商)、BIM总协调方、BIM设计方、BIM施工和监 理方、BIM运营维护方等组成,

5.2BIM技术实施流程

5.2BIM技术实施流程

5.2.2装配式建筑BIM应用总体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5.2.2装配式建筑BIM应用总体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1BIM应用的实施目标; 2BIM应用的范围及应用点; 3BIM应用的流程; 4BIM模型的质量控制规则; 5BIM应用的进度计划和模型交付要求; 6BIM信息交换要求及权限设置: 7BIM各参与方的人力资源组成及相应职责; 8BIM应用的软、硬件标准; 9BIM模型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10BIM数据交互方式和格式。 2.3应建立项目BIM管理流程和机制,包括监督BIM实施质量及进度、协调各参与方工作、管 居信息和成果

5.3组织架构中各方职责

5.3.1实施BIM应用的各参与方包括建设、BIM总协调方、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监理、造价咨询、 运营维护等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1应具备专业齐全的BIM技术团队和相关组织架构,宜设置BIM技术应用负责人和BIM技术工程师的 职位; 2应能针对BIM项目特点和要求制定BIM实施方案; 3 应具有对BIM模型及其数据信息进行评估、深化、维护、更新的能力; 4应具有利用BIM技术进行协同工作、信息沟通的能力,对项目进行全过程、全专业的管理和控制。 5.3.2建设单位应履行以下职责: 1确定BIM项目的应用模式、应用目标和应用要求; 2确定BIM总协调方和各参与方的职责,落实相关费用; 3搭建或指定单位搭建BIM协同平台,主持或委托第三方负责对BIM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4管理BIM总协调方的实施工作; 5接收并审查BIM交付成果,形成并保存BIM成果档案。 5.3.3BIM总协调方应履行以下职责: 1根据项目要求和目标,制定项目BIM应用总体方案,组织BIM项目的管理和实施; 2协助建设单位选择BIM项目的参与方,并对各参与方的BIM技术能力进行评估 3协助建设单位建立BIM协同平台并参与管理和维护,制定BIM平台的权限分配原则; 协助项目参与方制定BIM应用方案并提供BIM技术支持,对各参与方提交的阶段性BIM成果进行审 核和验收,协助建设单位对BIM成果进行归档; 5规定BIM模型信息传递的标准,保证BIM模型信息高效、准确传递给下游单位。 534期宽单位应屋行以下和责

5.3.4勘察单位应履行以下职责

作内容; 2建立可视化的工程勘察模型,实现拟建建筑与相应的地下工程地质信息的三维融合; 3宜进行基于BIM的工程勘察数值模拟和空间分析,为工程项目的科学决策和风险规避提供支持。 5.3.5设计单位应履行以下职责: 1根据项目BIM应用总体方案,配置BIM团队,组织设计阶段BIM的实施应用工作; 2根据各方要求提交BIM工作成果,完成BIM建模及模型分析与优化,确保成果符合BIM实施方案规 定的BIM模型深度及各专业BIM建模标准要求; 3接受BIM总协调方的监督: 4与项目各参与方进行BIM设计交底并指导项目建设实施;

5.3.6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履行以下职责: 1根据项目应用和要求,编制项目BIM实施方案,组织管理BIM实施 2完善设计方提供的BIM数据信息,以设计方BIM模型为基础,完善并优化施工方BIM模型,进行专 业协调、成本管理与控制、施工过程管理、质量安全监控、交付竣工模型等应用; 3协调并审核各分包单位的施工BIM交付模型,并将其整合到施工综合BIM交付模型之中; 4接受BIM总协调方的监督,对总协调方提出的交付成果审查意见及时整改落实; 5对各方提出的交付成果审查意见进行修改; 6与相关分包单位进行BIM技术应用交底。 77 利用施工BIM模型辅助现场施工管理,安排施工节点顺序,保障施工工艺和流程合理 5.3.7监理单位应履行以下职责: 1审阅项目各参与方提供的BIM模型,提出审阅意见; 2配合BIM总协调方,对BIM交付模型的正确性及可实施性提出审查意见。 5.3.8造价咨询单位应履行以下职责: 1应用BIM技术对工程量进行统计,辅助完成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结算工作; 2根据相关合同约定提交BIM工作成果,并保证成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5.3.9运营维护单位应履行以下职责: 1宜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提前配合BIM总协调方,确定BIM数据交付要求及数据格式,并在设计BIM交 付模型及工BIM交付模型交接时协助审核模型,保证BIM模型的信息完整性和数据可继承性; 2基于竣工BIM模型,建立BIM运维管理平台,完善运营BIM模型,对工程项目进行日常管理,并继 续对BIM模型进行深化、更新和维护,保持模型的适用性;

5.3.9运营维护单位应履行以下职责:

1宜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提前配合BIM总协调方,确定BIM数据交付要求及数据格式,并在设计BIM交 付模型及竣工BIM交付模型交接时协助审核模型,保证BIM模型的信息完整性和数据可继承性; 2基于竣工BIM模型,建立BIM运维管理平台,完善运营BIM模型,对工程项目进行日常管理,并继 续对BIM模型进行深化、更新和维护,保持模型的适用性; 3对项目的BIM交付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为数字化城市平台建设积累数据储备

5.1.1优先选用数字城市基础信息建立项目选址分析模型,充分利用城市天数据平台的信息模型, 6.1.2项目前期场地分析的BIM应用宜包含场地信息、建设条件等,输出成果为项目场地选址分析报告。 5.1.3场地信息应包含地理位置、原始地形地貌、建筑单体概念模型、出人口位置、周围环境、道路交通 用地性质、公共服务设施等数据信息。 6.1.4建设条件应包含配套市政管网条件、临时用水用电条件、施工运输条件、施工场地条件、施工时间 条件等数据信息。 6.1.5根据创建的场地模型,应对场地布置进行优化分析,根据场地施工条件,对预制构件、部件部品等 的运输、存放、起吊、安装等过程初步模拟分析。 6.1.6场地BIM应用的提交成果为三维可视化场地模型及基于场地模型的各项分析报告。场地模型宜体现 坐标信息、各类控制线(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原始地形表面、场地初步竖向方案、场地 道路、场地范围内既有管网、场地周边主干道路、场地周边主管网、三维地质信息等;分析报告宜体现场 地模型图像、场地分析结果、以及对场地设计方案的分析数据比对。

6.2建筑方案模型构建及比选

5.2.1依据总体规划控制条件和建设单位的设计要求,结合场地条件、周围建筑环境、道路交通环境,应 用BIM技术建立项目建筑方案模型。 6.2.2建筑方案模型应包含建筑的体量大小、高度、形体、外立面造型、材料等数据信息,还应体现建筑 层数、层高、建筑面积、功能分区、外立面效果等。 5.2.3建筑方案模型还应考虑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方案、机电方案、装饰装修方案、预制构件和装饰装修部 品配件工业化生产以及装配化施工,并符合装配式建筑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要求, 6.2.4建筑方案模型的输出成果中应包含三维建筑方案模型、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装配建造方 后肯 案等,用于评估建筑方案的可行性。 6.2.5项目建筑方案报告中的三维透视图、轴测图、剖切图等图片和平面、立面、剖面图等二维图应从建 W安 筑方案模型中直接导出生成。 6.2.6通过分析和比选多个建筑方案模型的可行性、功能性、美观性、经济性等方面,得到最优的建筑设 计方案。建筑方案比选的主要成果应包括建筑方案模型和方案比选说明。

6.3建筑性能模拟分析

6.3.1建筑性能模拟分析基础数据应从建筑方案模型中提取,宜包括设计模型、热负荷、热工参数等。 6.3.2应综合各项结果反复调整建筑方案设计模型,从可视度、采光、通风、能耗排放、绿色指标、人员

疏散、结构装配等进行模拟分析,并进行评估,寻求建筑综合性能平衡点或特定性能最优点。 6.3.3建筑性能模拟分析报告应体现三维建筑信息模型图像、分项分析数据结果、以及对建筑设计方案性 能对比说明,用于评估建筑项目的性能、质量、安全和合理性。

7.1.1初步设计宜在建筑方案模型基础上进行细化,深化结构建模设计和分析检查,结构构件应选用标准 化预制构件,遵循模数化原则,机电和装饰装修系统的部件设备、部品宜从标准化库中选用。 7.1.2各专业初步设计模型构建应统一坐标系统、基准点、轴线网格和标高,应用BIM软件进行专业协同。 7.1.3初步设计过程申,应发挥模型可视化、专业协同的优势,动态进行各专业初步设计方案的沟通、讨 论、检查、优化。 7.1.4初步设计模型的提交成果应满足初步设计深度要求,包括各专业初步设计模型、初步设计图纸、碰 撞检查报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构件部件部品明细表等。

7.2建筑模型与结构模型整合

7.2.1应制定整合建筑专业和结构专业初步设计模型的计划和流程,进一步细化建筑、结构专业在方案设 计阶段的三维儿何实体模型,检查建筑和结构的构件在平面、立面、部面位置的一致性,保证模型数据的 准确性。 7.2.2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机电、装饰装修方案,结构方案宜采用大空间结构体系、结构 构件应选用标准化预制构件,应用BIM软件进行建筑结构方案三维可视化协同。 7.2.3对建筑、结构专业模型协同整合后,提交模型整合检查报告,并提供对比说明文件。 7.2.4建筑结构初步设计BIM应用交付成果应包含建筑结构整合模型、三维透视图、碰撞检查报告、轴测 图、剖切图等,以及通过模型剖切的平面、立面、剖面等二维图,并对检查修改前后的建筑结构模型作对 比说明。

7.2.1应制定整合建筑专业和结构专业初步设计模型的计划和流程,进一步细化建筑、结构专业在方案设 计阶段的三维几何实体模型,检查建筑和结构的构件在平面、立面、剖面位置的一致性,保证模型数据的 准确性。

7.3建筑结构模型与机电专业模型整合

7.3.1应制定建筑结构模型与机电模型整合的计划和流程,做机电系统与建筑结构构件的初步碰撞检查, 优化建筑结构机电整合模型,保证模型数据的准确性。 7.3.2通过初步建立机电专业主管线模型,协调并优化机房及管井设置,优化主管路敷设路线,为下一步 的施工图设计奠定基础 7.3.3建筑结构模型应预留相应机电设备的洞口、预埋件,计算相应荷载,检查计算并调整建筑结构模型。 7.3.4建筑结构与设备模型整合后BIM应用交付成果应包含提交建筑结构机电系统模型、三维透视图、综

构、机电、装饰装修、幕墙专业综合优化

7.4.1应制定建筑结构机电模型与装饰装修模型整合的计划和流程,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各专业综合模型, 以实现综合效益最优。 7.4.2建筑专业优化调整应遵循标准化、模数化、模块化原则,通过标准化单元组合实现多样化。 7.4.3结构专业优化调整应减少结构预制构件种类,竖向结构构件截面沿高度方向宜减少变化,水平结构 预制构件宜统一截面尺寸。 7.4.4设备、装饰装修专业优化调整应与建筑和结构专业相协调,采用标准化、集成化的部品和配件。 7.4.5幕墙专业优化调整应与建筑和结构专业相协调,综合考虑结构安全、使用功能、耐久性、建筑外立 面美观等因素,采用标准化、集成化的部品和配件。 7.4.6各专业模型整合后BIM应用交付成果应包含提交建筑结构机电装饰装修综合模型、三维视图、碰撞 检测报告、以及通过综合模型剖切的平面、立面、部面等二维图,并对修改前后的各专业综合模型作对比 说明。

8.1各专业精细模型构建

3.1.1施工图设计模型应在初步设计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创建,并满足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深度要求, 重点复杂部位应进行三维视图模拟演示。 3.1.2各专业施工图设计的模型应在三维状态下整合、协同、优化,为后续三维机电管线系统综合、碰撞 检查、各专业深化设计、施工模拟提供模型工作依据。 8.1.3BIM实施方应参与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创建,保证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的可实施性。 3.1.4施工图设计阶段的BIM应用交付成果应包括施工图设计模型及相关设计图纸、各专业冲突检查报告 管线综合报告、竖向净空优化报告、虚拟仿真漫游动画文件、明细表统计

8.2各专业冲突检查及三维管线综合

3.2.1应制定各专业冲突检查和三维管线综合的计划和流程,整合各专业施工图设计模型,形成施工图设 计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 3.2.2应用BIM三维可视化技术检查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各专业冲突碰撞,完成建筑项目设计图纸范围内各 种管线排布与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和竖向高程相协调的三维协同设计工作。 3.2.3应用BIM三维碰撞检测软件和可视化技术进行三维管线综合,检查机电各专业设备管线冲突和碰撞。 3.2.4本阶段B1M应用交付成果应包含各专业冲突检查报告和三维管线综合视图,报告中应详细记录调整 前各专业模型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以及冲突检查及管线综合的基本原则,并提供冲突和碰撞的解决方案, 对空间冲突、管线综合优化前后进行对比说明

8.3.1应根据建筑使用功能要求制定项目竖向净空目标。 8.3.2应用BIM三维可视化技术检查优化结构设计方案、预制构件装配方案,调整各专业的设备管线排布, 庄 最大化提升净空高度。 8.3.3净空高度的检测范围宜包括地下室停车位、行车道空间和地下汽车坡道、设备用房区域、室内主要 通道、地下室主楼门厅和门厅出户前一跨区域、楼梯梯段及平台以及其它对净空有特殊要求的区域。 8.3.4本阶段BIM应用交付成果应包含竖向净空优化报告,报告应记录不满足净空要求的节点位置、不满 足原因及优化建议,优化前后进行对比说明,

虚拟仿真漫游可用于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以及施工图设计阶段等,宜利用虚拟仿真漫 于设计优化、辅助设计与评审工作,减少设计缺陷和问题。 虚拟仿真漫游应反映建筑的真实情况,建筑信息模型应根据建筑项目实际场景,赋予模型相应

质。 8.4.3应设定视点和漫游路径,该漫游路径应当能反映建筑物整体布局、主要空间布置以及重要场所设置 呈现设计表达意图。 8.4.4虚拟仿真漫游文件应输出为通用格式的视频文件,并保存原始制作文件。

8.5各专业辅助施工图设计

8.5.1应综合预制构件生产方、施工总承包方的技术要求,BIM设计方应协调优化施工图设计模型,以实 现综合效益最优。 3.5.2各专业辅助施工图设计应以剖切施工图设计模型为主,二维绘图标识为辅,局部借助三维透视图和 轴测图的方式表达施工图设计 3.5.3各专业施工图设计出图表达的信息应同步对称,为施工阶段各专业深化设计提供依据。 3.5.4应依据施工设计模型提取预制构件、机电设备管线、装饰装修部品部件、其他材料等明细表统计, 提交施工图设计图纸和明细统计表。

9.1.1深化设计BIM软件应具备空间协同、工程量统计和统计报表生成等功能。 9.1.2深化设计成果应包括二维图和必要的三维模型视图, 9.1.3各专业深化设计完成后形成整体模型,并进行多次碰撞检查和优化调整。在各专业深化设计和各阶 段协调中,应以施工因素为核心,并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9.1.4预制构件、部件部品的选型应遵循模数化、标准化、部品化、通用化原则,在综合考虑各专业信息 生产、施工因素基础上,进行一体化集成设计

9.2预制构件深化设计

9.2.1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宜在BIM设计方提交的施工图模型基础上进行深化设计,对于重点复杂部位应进 行三维可视化设计模拟。 9.2.2预制构件深化设计除应满足结构安全、正常使用、标准化、模数化要求外,尚应考虑预制构件吊装 工况、吊装设备、运输设备和道路条件、预制构件厂生产条件等因素。 9.2.3宜应用深化设计模型进行安装节点、专业管线与预留预埋、施工工艺等的碰撞检查以及安装可行性 验证。 9.2.4预制构件深化设计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预制构件深化设计模型、碰撞检查分析报告、预制构件 深化设计说明、预制构件平立面布置图,以及连接节点详图、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和计算书、工程量清单、 装配率信息统计等。 9.2.5预制构件深化设计模型除施工图设计各专业模型元素外,还应包括预理件和预留孔洞、节点和临时 安装措施等类型的模型元素。 9.2.6预制构件深化设计模型数据信息应满足工厂数字化生产要求,并与预制构件生产工艺参数相协调, 预制构件编码应满足吊装定位和装配顺序的要求。

9.3.1机电深化设计中的设备选型、设备布置及管理、专业协调、管线综合、净空控制、参数复核、支吊 架设计及荷载验算、机电未端和预留预理定位等宜应用BIM软件。 9.3.2在机电深化设计BIM应用中,宜在预制构件深化设计模型基础上创建机电深化设计模型,或在施工 图设计模型上创建,完成相关专业管线综合,校核系统合理性,输出机电管线综合图、机电专业施工深化 设计图、相关专业配合条件图和工程量清单等。 9.3.3在机电深化设计过程中,应在模型中补充或完善设计阶段未确定的设备、附件、末端等模型元素。

9.3.4管线综合布置完成后应复核系统参数,包括水泵扬程及流量、风机风压及风量、冷热负荷、电气负 荷、灯光照度、管线截面尺寸、支架受力等。 9.3.5机电深化设计模型应包括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智能化等各系统的模型元素,以及支吊 架、减振设施、管道套管等用于支撑和保护的相关模型元素。 9.3.6机电深化设计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机电深化设计模型、机电深化设计图、碰撞检查分析报告、 工程量清单等。

9.4装饰装修深化设计

9.4.1在装饰装修深化设计BIM应用,宜在预制构件深化设计、机电设计综合模型基础上创建装饰装修 深化设计模型,或在施工图设计模型上创建,完成装饰装修各系统的综合,输出装饰装修各系统深化设计 图、相关专业配合条件图和工程量清单等。 9.4.2装饰装修深化设计宜按干法施工的要求进行深化设计,部品应采用标准化接口,部品接口应符合部 品与管线之间、部品之间连接的通用性要求, 9.4.3装饰装修深化设计的设备、部品选型应与机电专业相协调,宜满足系统集成化供应的要求。成套供 应的整体卫浴系统、整体厨房系统宜选用标准化系列化的产品。 9.4.4装饰装修深化设计时宜采用装修体、管线与结构体分离,综合考虑不同部件部品、设备具有不同的 使用年限,装饰装修体应具有可变性和适应性,便于施工安装、使用维护和维修改造。 9.4.5装饰装修深化设计模型应包括轻质隔墙、吊顶、楼地面、墙面、厨房、卫生间、内门窗、储藏收纳、 等各系统的模型元素,以及部件部品、管线系统的相关模型元素。 9.4.6装饰装修深化设计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装饰装修深化设计模型、装饰装修各系统深化设计图、 工程量清单等。

9.5.1钢结构深化设计宜在B1M设计方提交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深化设计,对于重点复杂部位应进行三维可 视化设计和安装模拟。输出平立面布置图、节点深化设计图、工程量清单等。 9.5.2在钢结构深化设计应用中,宜选用标准型钢或型钢组合件装配成型,宜根据结构形式要求,选用适 宜装配的连接方式,与装饰装修、机电系统的连接宜采用标准化连接 9.5.3钢结构节点设计BIM应用应完成结构施工图中所有钢结构节点的深化设计图、螺栓和焊缝等连接验 算,以及与其他专业协调等内容。 9.5.4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除应包括施工图设计模型元素外,还应包括节点、预埋件、预留孔洞等模型元 素。 9.5.5钢结构深化设计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钢结构深化设计模型、平立面布置图、节点深化设计图、 计管书及专业协调分析报告等

0.1.1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预制构件生产、施工工艺模拟、施工组织模拟宜应用BIM技术 0.1.2施工模拟前应确定BIM应用内容、BIM应用成果分阶段或分期交付计划,并应分析和确定工程项目 中需基于BIM进行施工模拟的重点和难点。 0.1.3当施工难度大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宜应用BIM进行施工工艺模拟 10旅工组楷圳分柜

0.2.1施工组织申的工序安排、资源配置、平面布置、进度计划等宜应用BIM技术, 0.2.2在施工工艺模拟BIM应用中,可基于施工组织模型和深化设计图创建施工工艺模型,并将施工工艺 言息与模型关联,输出资源配置计划、施工进度计划等,指导模型创建、视频制作、文档编制和方案交底。 0.2.3施工组织模拟BIM软件宜具有下列专业功能:

信息与模型关联,输出资源配置计划、施工进度计划等,指导模型创建、视频制作、文档编制和方案交底。 10.2.3施工组织模拟BIM软件宜具有下列专业功能: 1工作面区域模型划分; 2将施工进度计划及资源配置计划等相关信息与模型关联; 3进行空间冲突检查、时间冲突检查和净空检查等; 4对项目所有冲突进行完整记录; 5输出模拟报告以及相应的文档资料。 10.2.4施工组织模拟前应梳理确定各组织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制订工程项目初步实施计划,形成施工 顺序和时间安排。 10.2.5宜根据模拟需要将施工项目的工序安排、资源配置和平面布置等信息附加或关联到模型中,并按 施工组织流程进行模拟。 10.2.6工序安排模拟应根据施工内容、工艺选择及配套资源等,明确工序间的搭接、穿插等关系,优化 项目工序安排。 10.2.7资源配置模拟应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合同信息以及各施工工艺对资源的需求等,优化资源配置计 划。 10.2.8平面布置模拟应结合施工进度安排,优化各施工阶段的垂直运输机械布置、预制构件存放场地布 置以及施工道路布置等。 10.2.9施工组织模拟过程中应及时记录工序安排、资源配置及平面布置等存在的问题,形成施工组织模 拟分析报告等指导文件。 10.2.10施工组织模拟完成后,应根据模拟成果对工序安排、资源配置、平面布置等进行协调和优化,并 将相关信息更新到模型中。 10.2.11 施工组织模型除应包括施工图设计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元素外,还应包括场地布置、周边环境等 类型的模型元素,

施工组织模拟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施工组织模型、 施工模拟动画、虚拟漫游文件、施工 服告等。施工组织优化报告应包括施工进度计划优化报告及资源配置优化报告等,

10.3施工工艺模拟优化

10.3.1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预制构件进场、预制构件安装、结构连接部位施工、机电设备管线安装、装 配式装修施工等施工工艺模拟宜采用BIM技术。 10.3.2在施工工艺模拟BIM应用中,可基于施工组织模型和深化设计图创建施工工艺模型,并将施工工艺 言息与模型关联,并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完善,输出资源配置计划、施工进度计划等,指导模型创建、视频 制作、文档编制和方案交底。

1将施工进度计划以及成本计划等相关信息与模型关联: 2进行时间冲突和空间冲突检查; 3施工过程有关计算分析及设计; 4对项目所有冲突进行完整记录; 5输出模拟报告以及相应的可视化资料, 10.3.4在施工工艺模拟前应完成相关施工方案的编制,确认工艺流程及相关技术要求。 10.3.5根据装配式结构特点,选择不同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流程进行施工模拟和优化,通过BIM模型实 现施工工艺可视化,选择最优化施工方案。对于局部复杂的施工区域和部位,进行BIM重点难点施工方案 模拟、优化。 10.3.6在施工工艺模拟过程中,宜及时记录出现的工序交接、施工定位等存在的问题,形成施工模拟分 折报告等方安优化指导文件

1模拟过程涉及空间碰撞的,应确保足够的模型细度及工作面 2模拟过程涉及与其他施工工序交叉时,应保证各工序的时间逻辑关系合理; 10.3.9施工工艺模拟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施工工艺模型、施工模拟分析报告、可视化资料、必要的力 学分析计算书或分析报告等。宜基于BIM应用交付成果,进行可视化展示或施工交底, 10.3.10预制构件安装工艺模拟应综合分析预制柱墙梁板构件的特点、障碍物等影响因素,优化大型构件 进场时间点、吊装运输路径和预留孔洞等。 10.3.11预制构件安装施工工艺模拟应综合分析预制构件定位、拼装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拼装工作空间 要求以及拼装顺序等因素,检验预制构件加工精度。 10.3.12预制构件临时支撑施工工艺模拟应优化临时支撑位置、数量、类型、尺寸,并宜结合支撑布置顺 字、换撑顺序、拆撑顺序。 10.3.13机电设备管线施工工艺模拟应模拟设备管线连接方式、安装工作空间要求以及设备管线安装顺序

等因素,检验设备管线的安装精度要求, 10.3.14装配式装修施工工艺中的架空地板系统、干式地热系统、整体卫浴系统、整体厨房系统等应按照 相关厂家提供的施工工艺流程进行施工可视化模拟。

10.4预制构件生产、运输、存放

10.4.1混凝土预制构件工艺设计、构件生产、运输、存放、成品管理等宜应用BIM技术。 10.4.2在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BIM应用中,可基于深化设计模型和生产确认函、变更确认函、设计文件等 创建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模型,通过提取生产料单和编制排产计划形成资源配置计划和加工图,并在构件 生产和质量验收阶段形成构件生产的进度、成本和质量追溯等信息。 10.4.3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模型可从预制构件深化设计模型中提取,并增加模具、生产工艺、养护、运 输、存放等信息。 10.4.4宜根据深化设计模型和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模型,对钢筋进行翻样,并生成钢筋下料文件及清单 相关信息宜附加或关联到模型中。 0.4.5宜建立混凝土预制构件编码体系和生产管理编码体系。构件编码体系应与构件生产模型数据一致 应包括构件类型码、识别码、材料属性编码、几何信息编码等。生产管理编码体系应包括合同编码、工位 编码、设备机站编码、人员编码等。 10.4.6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模型宜在深化设计模型基础上,附加或关联生产信息、构件属性、构件加工 图、工序工艺、质检、运输控制、生产责任主体等信息。 10.4.7宜应用BIM软件和大数据平台建立预制构件生产、运输、进场、吊装的实时动态监控信息。 10.4.8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模型、加工图,以及构件生产相 关文件

10.4.9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BIM软件宜具有下列

1创建、存储、读取混凝土预制构件库; 2记录、管理、展示加工生产和质检信息; 3输出仓储、运输及工程安装所需信息。

11.1实际施工进度监控

11.1.1在项目实施过程申,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跟踪对比分析、进度预警、进度偏差分析、进度计划调 整等宜应用BIM技术。 11.1.2在进度控制BIM应用中,应基于进度管理模型和实际进度信息完成进度对比分析,并应基于偏差分 析结果更新进度管理模型保证在计划时间范围内完成施工目标。 11.1.3进行进度对比分析时,应基于附加或关联到进度管理模型的实际进度信息、项目进度计划和与之 关联的资源及成本信息,对比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输出项目的进度时差。 11.1.4进行进度预警时,应制定预警规则,明确预警提前量和预警节点,并根据进度时差,对应预警规 则生成项目进度预警信息。 11.1.5项目后续进度计划应根据项目进度对比分析结果和预警信息进行调整,进度管理模型应作相应更 新。 11.1.6在进度控制BIM应用中,进度管理模型应在进度计划编制中进度管理模型基础上,增加实际进度和 进度控制等信息。

1进度计划调整; 2将实际进度信息附加或关联到模型中; 3不同视图下的进度对比分析; 4进度预警; 5进度计划变更审批

11.2设计变更管理

在施工过程BIM应用中,应在深化设计模型或 设计模型基础上加人施工相关信息,形成 莫型。

11.3.1在施工图预算BIM应用中,应在施工过程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基础上补充必要的施工信息进行施 图预算。 1.3.2施工图预算中的工程量清单项目确定、工程量计算、分部分项计价、工程总造价计算等宜应用BI 20

在施工图预算BIM应用申,应在施工过程模型或深化设计模型基础上补充必要的施工信息进行 早。

11.3.3在施工图预算B1M应用申,宜基于深化设计模型或施工图设计模型创建施工图预算模型,基于清单 见范和消耗量定额确定工程量清单项目,输出招标清单项目、招标控制价或投标清单项目及投标报价单。 1.3.4确定工程量清单项目和计算工程量时,应针对相关模型元素识别工程量清单项目并计算其工程量 1.3.5在施工图预算B1M应用,施工图预算模型宜在施工图设计模型基础上,附加或关联预算信息。 1.3.6施工图预算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施工图预算模型、招标预算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投标预 算工程量清单与投标报价单等。

11.3.7施工图预算BIM软件宜具有下列专业功育

导入深化设计模型或施工图设计模型,创建施工图预算模型; 编制招标预算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投标预算工程量清单与报价单; 3生成工程量清单项目和确定综合单价: 4输出招标预算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投标预算工程量清单与投标报价单; 5输出施工图预算模型。

11.4.1在质量管理BIM应用中,宜基于深化设计模型或预制加工模型创建质量管理模型,基于质量验收标 准和施工资料标准确定质量验收计划,进行质量验收、质量问题处理、质量问题分析工作, 11.4.2创建质量管理模型时,宜对导入的深化设计模型或预制加工模型进行检查和调整。 11.4.3确定质量验收计划时,宜利用模型针对整个工程项目确定质量验收计划,并将验收检查点附加或 关联到相关模型元素上。 11.4.4质量问题处理时,宜将质量问题处理信息附加或关联到相关模型元素上。质量问题分析时,宜利 用模型按部位、时间、施工人员等等对质量信息和问题进行汇总和展示。 11.4.5质量管理模型元素宜在深化设计模型元素或预制加工模型元素基础上,附加或关联质量管理信息 11.4.6质量管理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质量管理模型、质量验收报告等。 147压量然M称仙宫目左下能

1.4.4质量问题处理时,宜将质量问题处理信息附加或关联到相关模型元素上。质量问题分析时,宜利 用模型按部位、时间、施工人员等等对质量信息和问题进行汇总和展示。 1.4.5质量管理模型元素宜在深化设计模型元素或预制加工模型元素基础上,附加或关联质量管理信息。 1.4.6质量管理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质量管理模型、质量验收报告等。 1.4.7质量管理BIM软件宜具有下列专业功能: 1根据质量验收计划,生成质量验收检查点; 2支持施工质量验收国家和地方标准; 3在相关模型元素上附加或关联质量验收信息、质量问题及其处置信息; 4支持基于模型的查询、浏览及显示质量验收、质量问题及其处置信息; 5输出质量管理需要的信息

1根据质量验收计划,生成质量验收检查点: 2支持施工质量验收国家和地方标准; 3在相关模型元素上附加或关联质量验收信息、质量问题及其处置信息; 1支持基于模型的查询、浏览及显示质量验收、质量问题及其处置信息; 5输出质量管理需要的信息。

安全管理中的技术措施制定、实施方案策划、实施过程监控及动态管理、安全隐惠分析及事 应用BIM技术。 在安全管理BIM应用中,宜基于深化设计或预制加工等模型创建安全管理模型,基于安全管理

确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处理安全隐患和事故,分析安全问题。 11.5.3确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时,宜使用安全管理模型辅助相关人员识别风险源。 11.5.4实施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时GB/T 37863.2-2021 轨道交通 牵引电传动系统 第2部分:机车、动车组,宜使用安全管理模型向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将安全交底记 录附加或关联到相关模型元素中。 11.5.5处理安全隐患和事故时,宜使用安全管理模型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将安全隐患整改信息附加 或关联到相关模型元素中;当安全事故发生时,宜将事故调查报告及处理决定附加或关联到相关模型元素 中。 11.5.6分析安全问题时,宜利用安全管理模型,按部位、时间等对安全信息和问题进行汇总和展示。所 汇总和展示的安全信息和问题,可为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11.5.7安全管理模型元素宜在深化设计模型元素或预制生产模型元素基础上,附加或关联安全生产/防 护设施、安全检查、风险源、事故信息。 11.5.8安全管理BIM应用交付成果宜包括安全管理模型、安全分析报告及解决方案。 11.5.9安全管理BIM软件宜具有下列专业功能:

1根据安全技术措施计划,识别安全风险源; 2支持相应地方的施工安全资料规定; 3基于模型进行施工安全交底; 1附加或关联安全隐惠、事故信息及安全检查信息; 5支持基于模型的查询、浏览和显示风险源、安全隐患及事故信息: 6输出安全管理需要的信息

12.1竣工模型应在施工过程模型上附加或关联峻工验收相关信息和资料。以保证模型与工程实体数据 致,随后形成竣工模型,以满足交付及运营基本要求。 12.2峻工验收BIM软件宜具有下列专业功能: 1将验收信息和资料附加或关联到模型中; 2基于模型的查询、提取竣工验收所需的资料; 3与工程实测数据对比。 12.3竣工模型应当准确表达结构构件、机电设备管线、装饰装修部件部品的几何信息、材质信息、生产 信息、施工信息、验收信息等。 12.4宜应用竣工模型输出必要的竣工信息,作为档案管理部门竣工资料的重要参考依据。 12.5峻工验收资料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和《建筑工程资料 管理规程》JGJ/T185的相关要求,宜采用电子文件归档,并应符合相关地方建筑工程资料存档和管理的 相关要求。

13.1.1在项目运营维护阶段,宜应用BIM技术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品质及降低管理成本,为设备设施 的维护提供解决方案。 3.1.2基于BIM技术的运营维护管理的主要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空间管理、设施设备维护管理、应急管理 加固改造管理。 3.1.3宜在竣工模型基础上,经过现场实际复核更新,形成运营维护模型,在使用期间,根据实际变化 对运营维护模型进行动态更新。

13.2.1宜基于运营维护模型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配,查看和统计各类空间信息DB34 1659-2012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规程,动态记录分配信息, 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并根据实际变化及时更新模型, 3.2.2宜通过自动数据信息采集,形成人流数据信息,对人流密集的区域,实现人流检测和疏散可视化 管理,保证区域安全。 13.2.3宜应用BIM软件对建箱2 进决筛依据

13.3设备设施维护管理

13.3.1宜应用BIM技术整合建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消防系统、安防系统及其他智能化系统等模块,创建 设备设施维护管理模型,形成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可视化运行管理系统和运行管理方案。 13.3.2基于设备设施维护管理模型,对设备设施进行编号管理,并制定建筑设备设施日常巡检、定期维 护、维修更换计划等,实现可视化管理。人 13.3.3应用BIM软件及时记录和更新设备设施信息(如更新、损坏、老化、替换、保修等)、成本数据 一商数据和设备功能等其他数据,更新设备设施维护管理模型。 13.3.4宜应用BIM软件自动生成建筑设备设施维护管理的相关数据信息,为设备设施的维修、维保、更新、 自动派单等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和决策依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