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52—2015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L 52—2015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高清版)3.1.3平面控制网的布设等级,应根据地形条件和放样需要决 定,宜为1~2级。但无论采用何种梯级布网,其最末级平面控 制点相对于同级起始点或邻近高一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 于±10mm。
3.1.4平面控制网的起始点,宜选在坝轴线或主要建筑物附近, 以使最弱点相对远离坝轴线或放样精度要求较高的地区。 3.1.5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应根据建筑物总体布置、施工区
3.1.4平面控制网的起始点DBS15 001.2-2011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民族特色乳制品 奶皮子,宜选在项轴线或主要建筑物附
施工区现有地形图和必要的地质资料。 2 规划设计阶段布设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成果。 3 枢纽建筑物平面总布置图。 4相关的测量规范、测量技术报告和招投标文件资料
3.1.6对于直线形建筑物,应在其主轴线或其平行线的两端布 点并宜纳人平面控制网内。 3.1.7技术设计时应针对工程施工的精度和放样要求,进行网 形的精度估算,确定最优方案。 3.1.8平面控制网,应 价段设的移广城
形的精度估算,确定最优方案,
制网点建立联系。将观测边长投影到测区主施工高程面 平面直角坐标系统进行计算。
2平面控制网选点、埋设及
3.2.1平面控制网点应选在通视良好、交通方便、地基稳定且 能长期保存的地方。视线离障碍物(距上、下和旁侧)不宜小于 2.0m,应避免视线通过吸热、散热不同和强电磁场干扰的地方 (如烟、高压线等)。处于地势陡险的点位应采取措施便于标石 造埋和观测。
3.2.1平面控制网点应选在通视良好、交通方便、地基稳定且 能长期保存的地方。视线离障碍物(距上、下和旁侧)不宜小于 2.0m,应避免视线通过吸热、散热不同和强电磁场干扰的地方 (如烟卤、高压线等)。处于地势陡险的点位应采取措施便于标石 造埋和观测。 3.2.2当平面控制网用GPS测量时,GPS控制点的选点、埋石 除应符合3.2.1条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GPS网的点与点之间宜通视,但在需要采用常规测量法 加密及施工放样区域:GPS网点应保证 个或一个以上的通视 方向。 2点位宜选在安置仪器方便顶空开阔地带。视场内障碍 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 3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 200m以上、远离高压电线50m以上。 3.2.3对直接用于施工放样的控制点,应考虑方便放样,宜靠 近施工区并对主要建筑物的放样区组成有利的图形。对能够长期 保存、离施工区较远的平面控制点,应考虑图形结构和便于加 密。控制网点的分布应做到坝轴线下游的点数多于坝轴线上游的 点数。
3.2.4位于主体工程附近的各
3.2.5观测墩上的照准标志,可采用各式垂直照准杆、平面 战牌和其他形式的照准设备。照准标志的形式、尺寸、图案和 颜色,应与边长和观测条件相适应,图样应按附录A的规定 执行。
式中mg 相应等级控制网的测角中误差,("); ms 测距中误差,mm; S一测距边长,m; p=206265"。 2 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3.3的规定。 3 仪器高、棱镜高(牌高)的量取至1mm。 4 四等及四等以下控制网,可用不同时段的单向测距代替 往返测距
3.4.2采用导线网作为平面控制网的首级网时,导线宜布置
3.4.2采用导线网作为平面控制网的首级网时,导线宜布置
3.4.2采用导线网作为平面控制网的首级网时,导线宜布置成 环形结点网。导线网结点间长度不应大于表3.4.1中规定导线总 长的0.7倍
3.4.3加密导线宜以直伸形状布设,附合于高等级控制点上。
3.4.4光电测距导线测量测角和测边精度匹配与三角形网测量 技术要求一致,四等及四等以下导线网,可用不同时段的单向测 距代替往返测距
3.5.1水平角观测的仪器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应按GB/T17942 的规定执行。
3.5.2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一测回操作程序、分组 观测应按GB/T17942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目标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晴天的日 出、日落和中午前后,如果成像模糊或跳动剧烈,不应进行观测。 2应待仪器温度与外界气温一致后开始观测,观测过程中 仪器应使用测量伞遮阳。 3仪器照准部旋转时,应平稳匀速,制动螺旋不宜拧得过 紧,微动螺旋宜使用中间部位。精确照准目标时,微动螺旋最后 应为旋进方向。 4观测过程中,仪器气泡中心偏移不应超过一格。当偏移 值接近限值时,应在测回之间重新整置仪器。 5对于二等平面控制网,目标垂直角超过士3°时,应在瞄 准目标后读定气泡的偏移值,进行垂直轴倾斜改正。对于三等、 四等三角网的角度观测,目标垂直角超过土3°时,每测回间应重 新整置仪器,使水准气泡居中。有纵轴倾斜补偿器的全站仪和电 子经纬仪不受本条的限制
3.5.2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一测回操作程序、分
3.5.3采用全站仪或电子经纬仪进行水平方向观测
行度盘配置。若采用光学经纬仪进行水平方向观测时应配置
盘,使各测回读数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1标称精度为1的光学经纬仪第k测回配置水平度盘位置 的计算公式为:
2标称精度为2的光学经纬仪第k测回配置水平度盘位置 的计算公式为
3.5.4若测站方向数超过6个时,可考虑分组进行观测
有测站 时应包括2个共同方向,其中1个为共同零方向。其2组共 向观测角之差 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 采用方向观测法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5.5的规定
3.5.5采用方向观测法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5.5的规定。
表3.5.5水平角方向观测法技术要
3.5.6水平角观测误差超过表3.5.5的要求时,应在原来度盘 位置上进行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上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2C超限,该测回应立即重测 但不计重测测回数。 2同测回2C较差或各测回同一方向值较差超限,可重测 超限方向(应连测原零方向)。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测站 方向总数的1/3时,该测回应重测。 3因测错方向、读错、记错、气泡中心位置偏移超过一格 或个别方向临时被挡,均可随时进行重测 4重测应在全部测回数测完后进行。当重测测回数超过该 站测回总数的1/3时 该站应全部重测 3.5.7观测导线水平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四等以上导线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2个方向时,采 用左、右角观测法观测。即在观测总测回数中,按奇数测回和偶 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观测右角时以左角 起始方向为准换置度盘位置。左角和右角分别取中数后相加,其 与360°的差值不应超过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当方向数多于 2个时,采用方向观测法,其测回数和观测限差与相应等级的三 角形网测量相同。 2如导线较长,导线通过地区有明显的旁折光影响时, 应将总的测回数分为日、夜各观测一半。 3在短边的情况下,应采用三联脚架法观测。 3.5.8观测手薄的记录、计算,可采用设置相应限差的软件进 行,并直接输出水平角记录计算结果。如采用专门表格手工记录 时,观测数据的划改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角观测的秒值读、记错误,应重新观测,度和分的 读、记错误可在现场更正。但同一方向盘左、盘右不应同时更改 相关数字。 2天顶距观测中,分的读数在各测回中不应连环更改。 3距离测量中,每测回开始应读、记完整的数字,以后可
3.5.6水平角观测误差超过表3.5.5的要求时,应在原
3.5.6水平用观测误差超过表3.5.5的要求时,应在原来度盘 位置上进行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上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2C超限,该测回应立即重测 但不计重测测回数, 2同测回2C较差或各测回同一方向值较差超限,可重测 超限方向(应连测原零方向)。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测站 方向总数的1/3时,该测回应重测。 3因测错方向、读错、记错、气泡中心位置偏移超过一格 或个别方向临时被挡,均可随时进行重测 4重测应在全部测回数测完后进行。当重测测回数超过该 站测回总数的1/3时,该站应全部重测。
读、记尾数。厘米以下数字不应划改。米和厘米部分的读、记错 误,在同一距离的往返测量中,应只划改1次。
导线网测角中误差的计算方法分两种情况。 1)按左、右角闭合差计算:
三角形网测角中误差:
mp=±人 [A] 2n
2)按导线方位角闭合差计算:
3.6.1根据光电测距仪出厂的标称精度,按D=1km的测距中 误差,测距仪的精度分为四级,其技术规格应符合表3.6.1的 规定。
表3.6.1测距仪的精度分级
或灰尘沾污。 5晴天作业时,测站主机应打伞遮阳,不宜逆光观测。严 禁将仪器对准太阳。架设仪器后,测站、镜站不应离人。迁站 时,仪器应装箱。 6观测时气象数据的测取及各项观测限差应符合表3.6.2 的规定,若出现超限时,应重新观测。当观测数据出现分群现象 时,应分析原因,待仪器或环境稳定后重新进行观测。 7通风干湿温度计应悬挂在测站(镜站)附近,离开地面 和人体1.5m以外的阴凉处,读数前应通风数分钟,气压表应置 平,指针不应滞阻。在高原地区应采用高原测温计测量温度
3.6.4测距边归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向观测平均值中误差:
Pdd mD=士 2 n
式中d 各边往返测水平距离的较差,mm; 测边数; 各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令P= 仪的标称精度计算。
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
式中PDi一 第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
一第边距离测量的先验
7全球定位系统(GPS)测
3.7.1GPS网按相邻点的精度分为四个等级(见表3.7.1)。在 布网时,可逐级布设或布设同级全面网,常规网可与GPS网组 成混合网
表3.7.3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的规定
3.7.4布设GPS网时,应联测3个及以上已知点做起算。当采 用一点一方向作起算时,应联测另一个已知点作检核。GPS首 级网宜根据需要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
用一点一方向作起算时,应联测另一个已知点作检核。GPS首 级网宜根据需要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 3.7.5GPS网点的高程联测应根据施工要求确定。高程联测点 的精度不应低于四等,且分布均匀、密度适中。联测的高程点数 量应按高程拟合曲面的要求决定。若施工区域已布设四等水准 点,可用GPS方法选择若干水准点进行GPS观测,求得施工区 域的高程异常值。
PS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7.
表3.7.6GPS测量技术要求
注:观测时段数≥1.6,指采用网观测模式时,每站至少观测一时段,其中二次 设站点数不小于GPS网总点数的60%。
注:观测时段数≥1.6,指采用网观测模式时,每站至少观测一时段,其中二次 设站点数不小于GPS网总点数的60%
3.7.7GPS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3.7.7GPS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测前根据测区的平均经度、纬度和作业日期编制GPS 卫星可见性预报表,根据该表进行同步观测环图形设计及观测时 段设计,编制出作业计划进度表。 2GPS网测量不观测气象元素,只记录天气情况。 3GPS接收机天线定向标志线,应指向正北。天线安置应 严格对中。天线高的量取应精确至1mm,每时段观测前后各量 取天线高一次,两次较差应小于2mm。 4 观测时,应避免在接收机10m以内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 3.7.8GPS观测外业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记录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
W<3/no W,≤3/no Wz≤3ng W=w?+w?+w? W≤3V3ng
制网的坐标系下进行二维约束平差。在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 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dV dVay、dVaz)均不应超过20。 3.7.12GPS网进行约束平差后控制网的精度应符合表3.7 的规定。
数据不能满足3.7.9条的要求时应重测。需补测或重测的边, 安排进行同步观测。
3.8外业成果整理和平差计
3.8.1平差计算前,应对外业观测记录手簿、平差计算起始数 据,再次进行全面的检查校对。
据,再次进行全面的检查校对
要的中间数据。平差后的精度根据平差方法评定,应包含:单位
要的中间数据。平差后的精度根据平差方法评定,应包含
权测角(或方向)中误差,相对点位中误差、各边边长中误差和 方向中误差、各待定点点位中误差和各点点位误差椭圆元素。 3.8.4内业计算数字取位的要求应符合表3.8.4的规定,
表3.8.4内业计算数字取位要求
3.9.4随着工程的进展,应根据需要逐步扩展、加密控制网点
控制网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定期的、随机的复测。在下列情况下应 进行复测: 1平面控制网整网复测应在建成一年以后进行,对于局部 复测可根据施工需要进行。 2开挖工程基本结束,进人混凝土工程和金属结构、机电 安装工程开始之前应进行施工区局部控制网复测。 3处于高边坡部位或离开挖区较近的控制点,应适当增加 局部复测次数。 4发现控制网点有被撞击的迹象或明显的沉降现象时,应 对被撞击或沉降区局部控制点进行复测。 5控制网点周围有裂缝、沉陷或有新的工程活动时,应对 周边局部控制点进行复测。 6遇明显有感地震,应对整网进行复测。 7利用控制网点作为起算数据进行布设局部专用控制网时 应对整网进行复测。
3.9.6控制网整网及局部区域复测时,应按照建网时的
三等、四等、五等。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范 围和放样精度来确定,其适用范围见表4.1.1。注:临时和永久 建筑物的首级控制网布设等级应满足表4.1.1的要求。
表4.1.1首级高程控制网等级适用范
4.1.2高程控制网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 量或GPS拟合高程测量等方法 4.1.3布设高程控制网时,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加密网宜 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4.1.2高程控制网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
致,首级网应与国家水准点联测,其联测等级不低于四等水准测 量的技术要求。对相对高程精度要求高的工程部位可建立专用的 高精度高程控制网,可布设成局部二等、三等水准网
点相对于首级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对于混凝土建筑物不应 大于士10mm,对于土石建筑物不应大于士20mm。 4.1.6在施工区以外布设较长距离的高程路线时,通过设计决 定高程测量等级,精度指标及线路长度应按GB/T12897和GB
定高程测量等级,精度指标及线路长度应按GB/T12897和GB T12898规定的相应等级精度指标进行设计。对于水工隧洞高程 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应按第9章的规定执行。
4.2高程控制网选点、理埋设及标志
4.2.1高程控制点的点位选择和标石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等级高程点宜均勾布设在大坝上下游的河流两岸,点 立应选在不受洪水、施工影响,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 点。四等以上高程点的密度视施工放样的需要确定,在每一个单 项工程的部位宜至少有2个高程控制点。五等高程点的布设应主 要考虑施工放样、地形测量和断面测量的使用。 2可现浇混凝土标石或埋设预制标石。 可在裸露、稳定的基 岩上制作岩石标或埋设金属标志在混凝土面上或墙体上埋设金 属标志,在平面控制点标志上或在观测墩盘石面上埋设金属标志。 3各等级高程控制点应统一编号。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 理设图见附录C。 4.2.2高程控制点可利用测区已有平面控制点的标石和固定标 志。加密高程控制点的理石数量可视需要而定。 4.2.3高程控制理石点应按要求绘制点之记及水准路线图,采 集概略坐标,必要时应拍摄近景,远景照片 4.2.4高程控制点标石埋设后,应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期方可 进行观测。 4.3水准测量
4.3.1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1的规定
4.3.1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1的
表 4. 3. 1 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4.3.3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标尺应符合下列技术 要求: 1水准仪i角要求:DS05、DS1型仪器不应大于士15" OS3型仪器不应大于士20。 2水准测量采用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其补偿误差绝对 值不应大于0.3"。 3水准标尺上的每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因瓦水 准尺不应大于士0.15mm;对于双面水准标尺不应大于土0.5mm。
4.3.4水准观测应注意下列事项,
1水准观测应在标尺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并用测伞遮 阳,避免仪器被曝晒。因瓦水准尺应使用尺撑固定,不宜用手 扶尺。 2严禁为了增加标尺读数把尺垫安置在沟边或壕坑中。 3一测站观测时,不应两次调焦,旋转仪器的倾斜螺旋和 测微螺旋时,其最后应为旋进方向。 4测段的往测与返测,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 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 整置仪器。 5五竺水准 Le
1测站观测限差超限,应立即重测,若迁站后发现,则应 从水准点开始重新观测。 2往返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二等水准重测后,应选
限时,应取三次结果的平均数。
置: 应对采用的水准仪进行下列设置: 测量的高程单位和记录到内存的单位为m; 最小显示位二等为0.00001m(三等、四等为 0.0001m); 设置日期格式为实时年、月、日; 设置时间格式为实时24小时制。 2应对测站限差参数进行下列设置: 视距限差的高端和低端: 视线高限差的高端和低端; 前后视距差限差; 前后视距差累积限差; 两次读数高差之差限差。 3 应对作业进行下列设置: 建立作业文件; 建立测段名; 选择测量模式; 输人起始点参考高程; 输入点号(点名); 输入其他测段信息。 4应进行通信参数设置:按仪器说明书操作。 7水准测量路线跨越江河、湖泊、洼地和山谷等障碍物: 则站视线长度超过表4.3.2的要求时,应按表4.3.7的要求执 当测站视线长度超过表4.3.7的要求时应按GB/T12897和 /T12898的规定执行。
照准后视棱镜(牌)标志,观测天顶距。 2 照准前视棱镜(牌)标志,观测天顶距。 3 观测前视斜距。 4 观测后视斜距。 5 以上简称为“后前前后”法,对于四等、五等高程测量 可采用“后后前前”法。 4.4.7三丝法观测天顶距应采用下列步骤: 1 望远镜在盘左位置,用十字丝的上丝两次精确照准目标 并读数,每次照准2次读数,2次读数之差不大于3”。 2分别用中丝和下丝各精确照准自标2次,每次照准2次读数 3纵转望远镜依相反的照准次序,瞄准各目标,仍按上、 中、下次序精确照准读数
可采用“后后前前”法。 4.4.7三丝法观测天顶距应采用下列步骤: 1望远镜在盘左位置,用十字丝的上丝两次精确照准目标 并读数,每次照准2次读数,2次读数之差不大于3"。 2分别用中丝和下丝各精确照准目标2次,每次照准2次读数。 3纵转望远镜依相反的照准次序,瞄准各目标,仍按上、 中、下次序精确照准读数。 4.4.8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程路线应起于高一级的高程点,并组成附合路线或 闭合环。 2精密量测仪器高,棱镜高,方法见附录D。 3当视线长度小于500m时,可直接照准棱镜规牌,视线 长度大于500m时,应采用特制规牌。 4隔点设站观测时,前、后视线长度宜相等,最大视距差 不宜大于40m,并应变换1次仪器高度,观测2次。 5单向测量只能用于布设有校核条件的单点,不宜用于高 程路线。 6观测斜距和高差时,当温度变化超过1℃时,宜在测回 间重新输入温度后再进行观测。 7视线通过江河、湖泊、沼泽和沙漠时,若往返测高差较 差超限,应分析原因,在排除可能发生粗差的条件下,可将限差 放宽到限差的2倍
4.5.1当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路线跨越江河、湖泊,
4.5.1当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路线跨越江河、湖泊,其视线
长度超过表4.4.2所规定的最大边长限值时,应按表4.5.2的 定执行。采用其他方法跨河时,应按GB12897和GB12898 规定执行。
4.5.2跨河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5.2的规定
1选择水准路线附近的河面最窄处,使用最短的跨河视线。 司岸的两点间距离为10~20m,同岸两点大约等高,两岸的高 差宜小。跨河图形中两岸的短边和跨河的长边宜相等。 2视线不应通过大片草丛、干丘、沙滩的上方。 3视线距水面的高度,在跨河视线长度为500m时,不应 低于3m,1000m时不应低于4m。当视线高度不能满足上述要 求时,应建造满足高度要求的牢固观测台。 4跨河高程测量图形的布置应在大地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等腰梯形或Z形中选用,见图4.5.3。二等测量宜选用大地四边 形,三等、四等测量宜选用平行四边形和等腰梯形,五等测量宜 选用乙形。 4.5.4二等跨河高程测量,距离和天顶距分别观测时应采用下 列程序和方法: 1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1)选择大地四边形过河场地并埋设固定标志。 2)用二等水准的精度测定同岸两点(AB和CD)之间的 高差。 3)在标尺上的2.500m和2.000m处,分别精确安装两 个特制牌。 2应采用下列观测程序: 1)在A点设站,量测仪器高,测定C点上标尺两规牌的 天顶距ZACI、ZAC2和D点上的ZADI、ZAD2。 2)在B点设站,量测仪器高,同1)项测得ZBC1、ZBc2和 ZBDI、ZBD2 。 3)仪器和标尺相互调岸
4)分别在CD点设站按1)项、2)I 项测定ZcA1、ZcA2、 ZcB ZeF2 和 ZDAI、ZDA2 ZDB20 5)上述 项、3)项、4)项构成两组天顶距观测,其余的观测 组应在不同的时段进行观测 6)距离测量应按表3.6.2和表4.5. 2的技术要求,分别 测量AB、AC、AD、BC、BD、CD边的距离。 5.5二等跨河高程测量,距离和天顶距同时观测时应采用下 可程序和方法: 1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1)场地选择应符合4.5.3条的要求,图形布置宜选用大 地四边形。 2)准备三个带规牌的棱镜(或二个棱镜,三个规牌)。 2应采用下列观测程序: 1)在A点设站,量取仪器高,在B、C、D点架设棱镜 量取棱镜高(牌高),观测B、C、D三点的天顶距 (全部测回数)。 2)观测B、C、D三点的斜距。 3)在B点设站,A点架设棱镜,C、D点棱镜不动,量 取仪器高、棱镜高(规牌高),观测A、C、D三点的
天顶距和斜距(全部测回数)。 4)仪器、棱镜(牌)相互调岸,仪器分别架C、D二 点按1)项、2)项观测A、B、C(D)三点的斜距和 天顶距。 5)上述1)项、2)项构成一组天顶距观测,1)项、2) 项、3)项、4)项构成两组天顶距观测,其余的观测 组应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观测。 4.5.6三等、四等、五等跨河高程测量,宜按图4.5.3(b)、 c)、(d)的布置方式进行。 1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1)选择适合过河高程测量的场地。 2)准备二个棱镜(规牌)。 2应按下列程序进行观测: 1)置仪器于A点,观测本岸点B的天顶距和斜距。 2)观测对岸点D的天顶距和斜距。 3)仪器和棱镜(牌)相互调岸,仪器置于C点,先观 测B点的天顶距和斜距,后观测本岸点D的天顶距和 斜距。 4)对三等、四等跨河高程测量,应另选时间段再进行三 四组观测值的观测
1观测应选择成像清晰、风力微弱的气象条件下进行,宜 选择在阴天。 2装有特制规牌的标尺在调岸后,应检查其在标尺上的 位置。 3在条件许可时,宜用两台同型号仪器同时对向观测。
4.6GPS拟合高程测量
4.6.1GPS拟合高程测量宜与GPS平面控制测量一起进行,可 适用于平原或丘陵地区的五等及以下高程测量。在高程联测困难
4.6.1GPS拟合高程测量宜与GPS平面控制测量一起进
的平原或丘陵地区,可采用GPS拟合高程测量替代四等高程测 量,但应联测高等级高程点进行高程验算
1GPS网应与四等或四等以上的水准点联测。联测的GPS 点,宜分布在测区的四周和中央。小面积测区的带状地形,联测 的GPS点应分布于测区两端及中部,大面积测区宜分区域进行 高程拟合。 2联测点数,宜大于选用计算模型中未知参数个数的1.5 倍,点间距宜小于10km。 3地形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增加联测的点数。 4GPS观测的技术要求,应按3.7节的有关规定执行。天 线高应在观测前后各测量1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高度。
2应对联测的已知高程点进行可靠性检验,并剔除不合 格点。 3对于地形平坦的小测区,可采用平面拟合模型;对于地 形起伏较大的大面积测区,宜采用曲面拟合模型。 4对拟合高程模型应进行优化。 5GPS点的高程计算,不应超出拟合高程模型所覆盖的 范围。
4.6.4对GPS点的拟合高程成果GB/T 38625-2020 信息安全技术 密码模块安全检测要求,应进行检验。检验点
少于全部高程点的10%且不少于3个点。高差检验,可采用相应 等级的水准测量方法或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其高差 较差不应大于30/Dmm(D为检查路线的长度,单位为km)。
4.7外业成果整理与平差计
4.7.1 高程测量取位要求应符合表4.7.1的规定。 4.7.2 电子记录应按CH/T2006、CH/T2005和CH/T2004
表4.7.1观测、记录及计算小数位取
4.7.3手工记录应使用规定的手簿,统一编号,所有项目应填 写齐全。记录的文字与数字不应涂改或擦去,对有错误的数字 (只限于分米、米和度、分的读数)与文字,应用单线划去,在 其上方写出正确的数字与文字,并在备注栏中注明原因。对重测 的记录应用单线划去QDXKLD 0001-2015 北京康力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固态调味料,并注明原因及重测结果记于何处。 4.7.4在进行各项改正计算前,应对外业观测记录手簿、平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