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 B05-2004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pdf

JTG∕T B05-2004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8483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TG∕T B05-2004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pdf

1平曲线半径 1)评价方法 在路拱横坡度不变的前提下,采用路段运行速度计算值计算平曲线半径。当采用路 段运行速度计算的平曲线半径大于设计速度对应的平曲线半径时,应对加大平曲线半径 方案和降低运行速度对应的平曲线半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择优采用。 平曲线半径来用式(4.2.2)进行计算

V85 = 127(μ+i)

江北区市政绿化委小月楼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v85t (v85/3.6)2 = 3.6 2gf

U85 t (vg5/3.6)2 S= 3.6+2g(f+i)

注:①表中设计值按潮湿路面状态计算; ②对于半径小于400m的平曲线段,应在坡度修正后.将停车视距加长10

注:①表中设计值按潮湿路面状态计算;

2评价标准 设计速度对应的视距应不小于采用运行速度计算值计算的小客车停车视距。在以货 车交通量为主以及其他货车或大客车可能多发事故的路段,设计视距还应同时满足按货 车运行速度计算值计算的货车停车视距要求。

11 评价方法 采用路段运行速度计算值对路段坡度、坡长及竖曲线半径进行评价。 2评价标准 路段运行速度计算值与设计速度之差小于或等于20km/h时,路段的坡度、坡长及竖 曲线半径值不变。 路段运行速度计算值与设计速度之差大于20km/h时,应按运行速度计算值调整相应 路段的坡度、坡长及竖曲线半径值

1评价方法 合成坡度评价采用路段运行速度计算值进行。 2评价标准 路段运行速度计算值与设计速度之差小于或等于20km/h时,相应路段的合成坡度不 变。 路段运行速度计算值与设计速度之差大于20km/h时,应调整相应路段的纵、横坡度 使该路段的合成坡度满足按运行速度计算值标准规定的最大合成坡度要求。

Emin=E+ 纵+ 6

式中:Emin大纵坡路段的最小超高值(%); 纵一纵向坡度(%); E一《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的超高值。 2评价标准 平曲线半径不变时,应按预测运行速度对应值,并考虑大纵坡对超高值的影响,加大 超高横坡度。

4.2.8平纵面线形组合

1评价方法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评价应按照计算运行速度的标准,检查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后 的视距,在有可能妨碍视线的边坡、路缘带、树木或其他障碍物等处,沿潜在的临界视线绘 出纵断面图。 2评价标准 在路面上任一点按规定的视高看到的障碍物最高点的距离不得小于停车视距。

4.3.1路侧安全净空区 1评价方法 路侧安全净空区采用路侧安全区宽度进行评价。路侧安全净空区是指与行车道毗邻 包括硬路肩范围在内)的区域,其宽度应根据路段运行速度计算值,以及路基填、挖和平 面线形指标状况进行计算,计算方法见附录C。

2评价标准 当路侧安全净空区内存在障碍物时,应排除障碍,或采用解体消能式立柱代替普通立 柱,或来用可越式端墙、纵向排水沟和路缘石等措施控制障碍或降低障碍的危害程度。 当路侧安全净空区以外存在悬崖等较大隐患时,应对设计采取的路侧防护措施(如增 设护栏或护栏如强加高等)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4.3.2路面 1路面结构形式 路面结构形式的选择应根据项目使用功能、交通组成、气候条件等对抗滑能力的要 求,从行车安全性影响方面进行评价。 2.抗滑能力 路面抗滑能力采用汽车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阻系数f见4.2.3条)进行评价,摩阻系 数采用专用仪器进行测定。 评价路段主要为陡坡、急弯以及路线出入口等,评价标准采用4.2.3条中运行速度对 应的f值。

1排水沟 1)评价内容 评价主要针对位于路侧安全净空区范围内的排水沟,包括挖方路基边沟、填方路基排 水沟以及中央分隔带排水沟等。位于路侧安全净空区范围之外的其他排水沟对行车安全 有间接影响时也应评价。评价内容为:排水沟的形式、泄水能力及沟身结构(包括沟壁、盖 板等)对特殊车辆荷载的承载力要求等。 2)评价方法 排水沟的形式应根据排水沟与路侧安全净空区的关系进行评价。当排水沟处于路侧 安全净空带宽度范围以内时,排水沟的形式应采用可跨越式;当排水沟处于路侧安全净空 带宽度范围之外时,排水沟应在满足泄水能力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对失控车辆危害程度小 的形式。 排水沟的泄水能力应根据坡面和路表的汇水流量进行检查,要求在设计暴雨径流强 度下,行车道上的路面积水能及时排出。 当路侧未设置防撞护栏时,排水沟沟身结构和盖板应按实际荷载进行承载力验算,不 能满足特殊荷载要求时,应增设护栏或加强结构承载力。 2路缘石和泄水槽 1)路缘石 路缘石的形式应根据运行速度要求,从行车安全性方面进行评价。 2)泄水槽 根据路线设计要素,计算路面积水范围、深度,检查泄水槽的设置间距能否满足泄水

能力要求。重点应对竖曲线底部以及超高路段、超高过渡段的排水设施的泄 评价

当涵洞洞口位于路侧净空区范围时,应对涵洞洞口形式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进行评 价

1速度协调性评价 速度协调性按桥梁设计速度与引线路段的运行速度差值进行评价。 1)评价方法 桥梁段设计速度按批准的项目技术标准采用;桥梁两端引线路段运行速度按两端引 线路段加无桥梁状态下的相同技术指标的等长路段连续计算,并根据运行速度预测方法 对引线路段的线形特征点(直线起终点、平曲线起终点及中点、竖曲线变坡点)进行双向运 行速度预测。引线路段运行速度计算方法见附录B。 2评价标准 桥梁设计速度与引线路段的运行速度差小于10km/h时,运行速度协调性好,不需进 行调整。 桥梁设计速度与引线路段的运行速度差为10~20km/h时,运行速度协调性较好。条 件充许时,可适当调整引线路段平面、纵断面、横断面技术指标,使桥梁设计速度与引线路 段的运行速度差小于10km/h。 桥梁设计速度与引线路段的运行速度差大于20km/h时,运行速度协调性不良,需调 整引线路段的设计。条件困难时,可在引线路段采取减速措施。 2桥梁引线路段的平、纵、横断面以及路基路面的评价方法见本章第4.2和4.3节。 3桥梁引线段与桥上护栏的衔接过渡方式应根据护栏形式、在横断面上的位置以及 运行速度的要求进行评价。

1桥梁断面 .当桥梁横断面受造价控制或其他技术改造难度过大等原因而不能设置硬路肩时,应 根据行车安全需要评价设置紧急停车带的必要性。 对于增设人行道的桥梁,应根据交通组织管理以及防撞护栏和防护网设置方案,评价

人行道的行人通行安全性以及对行车道的影响。 2防撞护栏 根据桥外危险程度、交通组成等对防撞护栏的形式及其高度进行评价。 3桥面铺装 根据预测运行速度,结合桥梁纵、横坡度设置以及桥面较普通路面易结冰等情况,对 桥面铺装的抗滑能力进行评价。 4桥面排水 根据设计流量和桥梁纵坡评价桥面泄水孔的泄水能力,并评价桥面泄水对桥下车辆 和行人通行的影响。 5桥墩、台 应根据桥墩、台与路侧净空区的关系评价桥墩设置位置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当桥墩 位于路侧安全净空区范围时DB64/T 1703-2020 混凝土结构成型钢筋加工配送技术标准,应对桥墩防护措施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当桥梁位于6级以上大风多发地段时,应评价侧风对桥面行车安全

4.5.1隧道洞口接线段

1速度协调性评价 隧道洞口接线段速度协调性按隧道设计速度与洞口接线段的运行速度差值进行评 价。 1)评价方法 隧道段设计速度按批准的项目技术标准采用。隧道洞口接线段运行速度按两端洞口 接线段加无隧道状态下的相同技术指标的等长路段连续计算,并根据运行速度预测方法 对洞口接线段的线形特征点(直线起终点、平曲线起终点及中点、竖曲线变坡点)进行双向 运行速度预测。洞口接线段运行速度计算方法见附录B。 2)评价标准 隧道设计速度与洞口接线段的运行速度差小于10km/h时,运行速度协调性好,不需 进行调整。 隧道设计速度与洞口接线段的运行速度差为10~20km/h时,速度协调性较好。条件 允许时,可适当调整洞口接线段平面、纵断面、横断面技术指标,使隧道设计速度与洞口接 线段的运行速度差小于10km/ho 隧道设计速度与洞口接线段的运行速度差大于20km/h时,速度协调性不良,需调整 洞口接线段设计。条件困难时,应在洞口接线段采取减速措施。 2线形一致性评价 线形一致性按照无隧道状态下的预测运行速度,对隧道各洞口接线内外的平、纵面线

,要求洞口接线内外至少各3s运行速度行程长度范围的线形应保持一致。 ? 面过渡应设置在洞口接线外,其过渡段长度应不小于3s运行速度行程。

4.5.2横断面 隧道横断面布置应根据隧道长度以及交通量情况,评价侧向宽度,人行道、检修道的 宽度,并对紧急停车带、避车洞及横洞等设置的必要性及其防护措施进行评价。 4.5.3视距 曲线隧道的横向视距应按照设计速度的标准进行检查。当横向视距不足时,可加大 隧道横断面尺寸或采取减速措施。 4.5.4路面及排水设施 根据隧道内行车安全要求,对隧道内(特别是隧道洞口)路面结构形式、抗滑性能以及 排水沟的形式,对特殊荷载的承载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与4.3.2和4.3.3条相同。 4.5.5通风、照明及监控设施 根据隧道位置、长度和交通量情况,评价设置通风、照明及监控设施的必要性,并对通 风、照明、监控设施及其使用效果等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进行评价。 4.5.6消防及救援 根据隧道位置、长度和交通量情况,评价设置消防救援设施及其对行车安全性的影

艮据隧道位置、长度和交通量情况,评价设置消防救援设施及其对行车安全性

1平面交叉位置 平面交叉位置应根据连接道路、交叉口地形以及主线平纵面线形指标状况,按照有利 于保证可识别性及视距三角形区域内通视,并便于控制行车速度的原则进行评价。平面 交叉口应设置在视野开阔的区域,避免设置在凸形竖曲线之后或长大纵坡的底部。 2间距 平面交叉最小间距应根据交织长度、左转弯车道长度和视距进行评价。当平交口距 离过小时,应通过改移被交道路位置,将相邻平交口合并设置。 3交叉角度 平面交叉范围内两相交公路的交叉角度应正交或接近正交。当交角小于70时,应根 据相交公路线形指标、主交通流方向、地形等对次要公路扭正改线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4形式

平面交叉形式应根据转弯交通量大小、主线及被交路等级、交通管理方式以及相邻道 路的分布情况等,按照尽量减少冲突点数量、最大限度缩小冲突区、主流交通优先的原则 从有利于行车安全性方面进行评价。 5速度协调性 1)评价方法 在不考虑平面交叉设置影响的情况下,对平面交叉路段预测平交口的线形特征点(平 交口起、终点及中心点)运行速度进行评价。运行速度计算方法见附录B。 平交口设计速度按批准的项目技术标准采用。平交口速度协调性采用平交口运行速 度计算值与设计速度之差进行评价。 2评价标准 平交口运行速度计算值与设计速度之差小于20km/h时,速度协调性较好。 平交口运行速度计算值与设计速度之差大于或等于20km/h时贵州某200KVA变电所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速度协调性不良,应 对平交口加铺转角的圆曲线半径或附加车道的平、纵面线形指标,横坡,视距,安全设施等 按预测运行速度的标准进行调整。 6附加车道 附加车道包括变速车道和转弯附加车道(右转弯和左转弯)。 1)变速车道 变速车道应按照预测运行速度的标准、交叉角度对其几何设计指标(长度、宽度、纵 坡、辅助车道以及渐变段的宽度、长度等)进行评价。 2)转弯附加车道 左、右转弯附加车道应根据公路等级、交叉角度、交通组成及交通量等评价其设置必 要性,并应按照预测运行速度的标准评价其右转弯车道半径以及左转弯等候车道的长度 等几何指标。 7视距 1)评价方法 平交口评价视距采用预测运行速度计算的引道视距(ASD)。引道视距量取标准为: 眼高1.2m,物高0m。停车视距计算方法见4.2.3条,一般情况下反应时间按2.5s计,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