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 H10-2009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pdf

JTG H10-2009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84828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JTG H10-2009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pdf

4.2.1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沥青路面应进行预防性、经常性和周期性养护,加强路况巡查,掌握路面的 使用状况,根据路面的实际情况制订日常小修保养和经常性、预防性、周期性养护工程 计划。对于较大范围路面损坏和达到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的路面,应及时安排大中修或 改建工程。 2应及时掌握路面的使用状况,加强小修保养,及时修补各种破损,保持路面处 于整洁、良好的技术状况。 3沥青路面养护工程使用的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和填料的规格、质量要求、技 术指标、级配组成及大修、中修、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均应符合现行《公 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的有关

规定。 4.2.2沥青路面的技术状况应符合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有关规 定。 对沥青路面采取中修、大修、改建时,除遵守本规范的相关技术规定外,还应遵守 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的有关规定。 4.2.3沥青路面养护质量的评定等级分为优、良、中、次、差5个等级,按现行《公 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评定,并应按以下情况分别采取各种养护对策: 1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当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 评价为优、良,或者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优、良、中时,以 日常养护为主,并对局部破损进行小修;当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 价为中及中以下,或者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次及次以下时, 应采取中修罩面措施。 2在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大修补强措施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3当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评价为优、良,或者二级 及二级以下公路路面行驶质量指数评价为优、良、中时,以日常养护为主;当高速公路 及一级公路的路面行驶质量指数评价为中及中以下,或者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行 驶质量指数评价为次及次以下时,应采取罩面等措施改善路面的平整度。 4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抗滑能力不足(SFC<40)的路段,或二级及二级以下公 路抗滑能力不足(SFC<35.5)的路段,应采取加铺罩面层等措施提高路表面的抗滑能力。 5当路面不适应现有交通量或荷载的需要时,应通过提高现有路面的等级或通过 加宽等改建措施提高公路的通告能力和服务质量。 6大、中修及改建工程的结构类型和厚度,可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当地经济 条件和已有经验,通过设计确定,具体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4.2.6、4.2.8、4.2.9条的 有关规定。 对项目及的养护维修对策,可根据公路网的资金分配情况和养护工作计划安排,结 合各路况分项评价结果和本地区成熟的养护经验,选择具体的养护维修措施

1 沥青路面的初期养护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摊铺、压实后的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待摊铺层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 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开放交通初期,应控制行驶车辆限速在20km/h以下,视表 面成型情况,逐步恢复到设计时速。乳化沥青路面路面(含稀浆封层和微表处)的初期 稳定性差,应设专人管理,按实际破乳情况,封闭交通2~6h。在未破乳的路段上,严 禁一切车辆、人、畜通过;开放交通初期,应控制车速不超过20km/h,并不得抽动和掉 头。

2)沥青贯入式路面及层铺法施工的沥青表面处治路面,应及时将行车驱散的面 科回扫,扫匀、压实,以形成平整密实的上封层。 2沥青路面日常养护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加强路况巡查,及时发现病害,研究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时 对病害进行维修处治。 2)路面清扫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巡查过程中,发现路面上有杂物,应及时清扫,保持路面整洁。 (2)路面的日常清扫办公楼水、电、暖卫施工组织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机械或人工的方法进行。高速公路 和一级公路应以机械清扫为主,其他等级可以机械和人工相结合进行清扫。 (3)二级和二级以上公路路面的清扫作业频率宜不少于1次/d,其他等级公路可 根据路面污染程度、交通量大小及其组成、气候及环境等因素而定,但不宜少于1次/周 路面分隔带内的杂物清理宜不少于1次/月。长隧道内和大型桥梁的清扫频率应适当增加 (4)清扫时,应防止产生扬尘而污染环境,危及行车安全,并及时清除和处理路 面油类或化工类等玷污物。 3)雨后路面积水应及时排除。 4)在春融期,特别是汛期,应对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并疏通。 5)冬季降雪天气应及时除雪除冰,并采取必要的路面防滑措施。 6)加强经常性和预防性的日常养护,以保障路面及沿线设施良好的技术状况。 7)严禁履带车和铁轮车在沥青路面上直接行驶,如必须行驶,应采取相应保护 措施。

4.2.5沥青路面觉病害的维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各种路面病害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路面的结构类型,设计使用年限 维修季节、气温等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维修处治措施,防止病害扩大,并应符合沥 青路面养护标准。 2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面病害的维修应采用机械作业,所使用的沥青混合料宜集 中厂拌,并采取保温措施,其他等级的公路应逐步提高维修作业的机械化水平。 3对病害的维修事先应有周密的计划,做好材料准备,保证工序之间的衔接,对坑 槽、沉陷、车辙等需将原路面面层挖除后进行机械修补作业的病害,宜当日开挖当日修 补,并设置警示标志保障行车安全。 4修补面积应大于病害的实际面积,修补范围的轮廓线应与路面中心线平行或垂 直,并在病害面积范围以外100~150mm。应采取措施使修补部分与原路面联结紧密。 5在病害的处治中,凡需重新做面层的,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 工技术规范》(JTGF40)的规定;凡需重新做基层的,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公路路 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G034)的规定

4.2.6公路沥青路面罩面应符合下列要

1罩面类型 沥青路面罩面按其功能划分为普通型罩面(简称罩面)、防水型罩面(简称封层)和 抗滑层罩面(简称抗滑层)三种。 2适用范围 1)罩面主要适用于消除破损,恢复原有路面平整度,改善路面性能的修复工作。 2)封层主要适用于提高原有路面的防水性能、平整度和抗滑性能的修复工作。 3)抗滑层主要适用于提高路面抗滑能力的修复工作。 3材料要求 1)罩面的沥青结合料宜使用性能较好的黏稠型道路石油沥青、乳化石油沥青、改性 乳化沥青、改性沥青。 2)矿料应选用耐磨、强度高、水稳定性好的石料。 3)所采用的沥青结合料、矿料规格、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 技术规范》(JTGF40)和其他有关规范的规定

(1)罩面厚度应根据路段的交通量、公路等级、路面状况、使用功能等综合考虑确定。 (2)当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行驶质量指数在中、良等级,路面仅有轻度网裂时,可采用 较薄的罩面层(厚10~30mm)。 (3)当路面破损、平整度、抗滑三项指标都在中等以下,要求恢复到优、良等级时,应 采用较厚的罩面层(厚30~50mm)。 (4)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罩面宜采用40~50mm的厚度;其他公路可采用 较薄的罩面层(厚10~40mm)。 (5)各级公路的罩面厚度不得小于最小施工层厚度。 2)封层 (1)交通量较大、重型车较多的路段宜采用厚约10mm的封层

(1)罩面厚度应根据路段的交通量、公路等级、路面状况、使用功能等综合考虑确定。 (2)当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行驶质量指数在中、良等级,路面仅有轻度网裂时,可采用 较薄的罩面层(厚10~30mm)。 (3)当路面破损、平整度、抗滑三项指标都在中等以下,要求恢复到优、良等级时,应 采用较厚的罩面层(厚30~50mm)。 (4)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罩面宜采用40~50mm的厚度;其他公路可采用 较薄的罩面层(厚10~40mm)。 (5)各级公路的罩面厚度不得小于最小施工层厚度。 2)封层 (1)交通量较大、重型车较多的路段宜采用厚约10mm的封层。 (2)在中午交通量路段宜采用厚约7mm的封层。 3)抗滑层 (1)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宜采用不小于40mm的厚度。 (2)用于二级公路时,宜采用中粒式、细粒式沥青混凝土结构,也可采用热拌沥青碎石 或沥青表面处治结构,厚度不得小于最小施工层厚度。 (3)用于三级、四级公路时可采用乳化沥青封层结构,厚度可为5~10mm。 4.2.7公路沥青路面翻修与再生利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路面破损严重,采用罩面等措施不能使路面恢复良好的工作状态时,为保证必要的 服务功能,应进行翻修并对旧沥青面层尽可能予以再生利用。 2翻修前,应对需要翻修路段的路面结构、路基土特性和交通量进行调查分析,并按 路面补强设计要求或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的规定进行结构厚度设

1路面破损严重,采用罩面等措施不能使路面恢复良好的工作状态时,为保证必要的 服务功能,应进行翻修并对旧沥青面层尽可能予以再生利用。 2翻修前,应对需要翻修路段的路面结构、路基土特性和交通量进行调查分析,并按 路面补强设计要求或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的规定进行结构厚度设 计

3如因路基软弱导致路面损坏时,应对软弱路基采取有效措施处治达到质量标准后再 修筑基层、面层。 4热拌和冷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一般运用于翻修养护工程SGBZ-0236钢屋架制作施工工艺标准,可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二 级、三级公路的中、下面层,以及四级公路的面层。对于一级、二级及三级的上面层, 以及高速公路中、下面层,必须经试验、总结、评定合格后才能使用。 5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运输、施工和质量管理等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 工技术规范》(JTGF40)的规定。

4.2.8公路沥青路面补强应符合下列要

1补强设计 在现有公路等级不变的情况下,沥青路面因损坏严重、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不 符合要求,应进行路面补强。补强也适用于提高公路等级而进行的改建工程。 1)补强设计应综合考虑由补强厚度导致的纵坡与横坡的调整,以及与沿线结构物的联 结等的相互协调,使纵坡线形符合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的要求,否则 应改建线形,使其符合标准后再进行补强设计。 2)补强设计中应考虑补强结构层与原路面结构的联结问题。 2沥青路面补强层材料的类型及结构形式的选择: 1)沥青路面补强层材料类型应按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的规定选 取。 2)路面补强结构形式应注意按如下情况进行选择: (1)高速公路和一级、二级公路宜采用半刚性、热拌或冷拌沥青碎石混合料、沥青贯 入式碎石基层加沥青混合料面层的补强结构形式。 (2)三级公路在不提高公路等级的情况下,可采用单层或多层补强结构;当需提高公 路等级时,宜采用半刚性基层加沥青混合料面层的补强结构形式。 (3)四级公路可采用单层或多层的补强形式。 3补强前,应对原有公路的技术状况进行详细调查: 1)调查原有公路路况,如路面破损及病害的情况和程度、路表排水(积水)状况、积 雪(砂)状况,路肩采用的加固措施等。 2)调查原有路面设计、施工、养护的技术资料,及从使用开始至改建的间隔时间、使 用效果等。 3)调查年平均双向日交通量、交通组成和交通量增长率等。 4)调查路基和路面(行车道)的宽度、路线纵坡、路面横坡、平曲线半径等。 5)原有公路的分段及弯沉调查按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的有关规定 进行。 4补强前,应对原有公路进行适当处治: 1)公路路拱不符合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时,应结合补强设计对路拱进 行调整,使其符合规定

2)对原路面的病害,应视其层位、严重程度和范围,按有关规定进行处治。 5当基层需补强时,其结构的选择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大小、材料种类、路基干 湿类型、现有路况,以及施工季节、施工机械配备和工期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 补强设计应符合现行有关设计规范的规定。 6路面的补强应注意与桥涵的良好衔接: 1)路面补强路段内若有桥涵等构造物,在补强前应对其铺装层进行检查。若原有铺装 层出现破损,应及时修复。 2)为保证路面与桥涵顶面的纵坡顺适,应综合考虑和重新设计路线纵坡。 7补强设计中,补强层材料设计参数按新建路面材料设计参数的选择方法进行,并应 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的有关规定。

4.2.9公路沥青路面加宽应符合下列要求

1路面加宽前,应对原有路面作全面的调查,调查内容同第4.2.8条第3款。 2加宽方案应根据原有公路等级、线形及交通量等确定。当原有公路线形不需改善 且路基较宽,加宽后路肩宽度符合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O1)时,可在原公 路的基础上直接加宽,否则应首先改善和加宽路基;如原有公路因线形较差而需改善, 设计时应尽可能利用原有的沥青路面。 3路基、路面加宽的设计应按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和《公路沥青路 面设计规范》(JTGD50)的规定进行。 4加宽时应处理好新路面与原有路面的纵横向衔接。由于路基宽度不足需对路基尤其 是高路堤路基加宽时,还应对加宽部分路基进行加固,避免加宽路面出现不均匀沉降。 5当路基加宽宽度小于1m时,加宽的路面或基层压实质量不易控制,宜采用单侧加 宽时应调整原有路面的路拱横坡。双侧加宽宜采用两侧相等的加宽方式。当不能采用两 侧相等加宽的路面,如两侧加宽宽度差在1m以下时,不必调整横坡;当两侧加宽宽度差 超过1m时,应调整路拱横坡。 6若加宽路面处于路线平曲线处,则应按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规定 设置相应的超高和加宽。 7加宽路面的基层和面层材料应按规定进行试验和配合比设计。 8当路基路面同时加宽时,路基应加至应有宽度。为使路面边缘坚实,基层宜比面层 宽出200~250mm,或埋设路缘石

.3.1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做好预防性、经常性的保养和破损修补,保持路面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与服务

4.3.1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Z 应保持路容整洁广东省通用安装工程综合定额(2018) 第十一册 通信设备及线路工程 ,定期进行清扫保洁,清扫频率按本规范第4.2.4条有关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