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768-2018 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SL 768-2018 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6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7981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L 768-2018 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V1T1 1初议直示应侧点观测 4.2.2上游(闸前)、下游(闸后)水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点应设在水闸上、下游水流平顺、水面平稳、受风浪 和泄流影响较小处,宜设在稳固的翼墙或永久建筑物上。 2观测设施和测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闸运行前应完成水位观测永久测点设置。 2)观测设施宜选用水位标尺或自记水位计。也可设遥测 水位计,其可测读水位应高于设计最高水位和低于最 低水位。 3)水尺的零点标高每年应校测1次;水尺零点有变化时, 应及时进行校测。水位计应在每年汛前进行检验。 4)上、下游水位应同步观测。 5)观测与水位相关的监测项目应同时观测水位。开闸泄 水前、后应各增加观测1次,汛期还应根据要求适当 加密测次。 4.2.3水位观测精度应满足表4.2.3的要求。

表4.2.3水位观测精度

4.3.1流量观测宜通过水位观测,根据闸址处经过定期率定的 水位一流量关系推求出相应的过闸流量。对于大型水闸,必要时 可设置测流断面,定期校核修正水位一流量关系或水位一开度 流量关系。

宽度,宜布置3~5个流速测线,观测设施宜选用浮标或流速仪 4.3.3在工程控制运用发生变化时,应将有关情况(起始时间 上下游水位、流量、流态等)进行详细记录、核对。

4.4.1如果不具备可用气温、降水量观测资料0051 电力施工组织设计,宜设气温、 路 水量观测点

4.4.2气温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气温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气温观测点应设置在闸址附近,宜在运行前完成观测点 设置。 2气温观测仪器应设在专用的百叶箱内。 3气温观测精度应不低于0.5℃。 4.4.3降水量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降水量应设置在闸址附近,宜在运行前完成观测点设置, 2观测场地应在比较开阔和风力较弱的地点设置,障碍物 与观测仪器的距离不应小于障碍物与仪器口高差的2倍。 3降雨量观测宜采用自计雨量计或自动测报雨量计等。

1降水量应设置在闸址附近,宜在运行前完成观测点设置。 2观测场地应在比较开阔和风力较弱的地点设置,障碍物 与观测仪器的距离不应小于障碍物与仪器口高差的2倍。 3降雨量观测宜采用自计雨量计或自动测报雨量计等。

4.5上、下游河床淤积和冲刷

4.5.1为保证水闸工程安全和正常运用,应对水闸上、下游河 床淤积和下游冲刷情况进行观测。 1.52、水闸的上、下河庆游淤积及下游冲刷观测应筑合下列

规定: 1应根据水闸规模、工程布置、河道土质和冲刷、淤积情 况设置监测断面。 2监测范围应以上游铺盖或下游消力池末端为起点,分别 向上、下游延伸,宜为1~3倍河宽距离,对于冲刷或淤积较严 重的工程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具体长度应根据各工程的管 理范围确定。 3监测断面的间隔应以能反映上下游河床的冲刷、淤积变 化为原则,靠近工程处宜密,远离工程处可适当放宽。 4对于冲刷、淤积变化比较严重的水闸,应增加测次。 4.5.3水闸的上、下游河床淤积及下游河床冲刷宜采用人工巡 视检查和水下地形测量结合的方式。对于大型水闸,可在上游或 下游河床布置2~3条固定监测断面按不低于1:1000的比例尺 进行水下地形测量。

4.5.4水下地形测量可采用地形测量法、断面测量法或声呐成 像法等

5.1.1变形监测项目应包括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倾斜、裂缝 和结构缝开合度等。 5.1.2变形监测平面坐标及水准高程应与设计、施工和运行各 阶段的控制网坐标系统一致GB 36893-2018标准下载,宜与国家控制网坐标系统建立 联系。 5.1.3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见表5.1.3。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

5.1.1变形监测项目应包括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倾斜、裂缝 和结构缝开合度等

5.1.2变形监测平面坐标及水准高程应与设计、施工和运 阶段的控制网坐标系统一致,宜与国家控制网坐标系统 联系。

1.3 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见表5.1.3。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 测精度相对于临近工作基点计算

表5.1.3变形监测的精度

5.1.4首次垂直位移观测应在测点埋设后及时进行,然后根据 施工期不同荷载阶段按时进行观测。在水闸过水前、后应对垂直 位移、水平位移分别观测1次预制楼梯安装工程交底,以后再根据工程运用情况定期进 行观测。

1被测建筑物上的各类测点应与建筑物牢固结合,能代表 被测物的变形。被测物外的各类测点,应保证测点稳固可靠,能 代表该处的变形。基准点应建在稳定区域。 2监测设施应有必要的保护装置。各种表面变形设施不应 设在可能被水淹没或影响较大的部位。 3变形监测仪器、设备的精度应与表5.1.3的要求相适应,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