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764-2018 水工隧洞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SL 764-2018 水工隧洞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1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37959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L 764-2018 水工隧洞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构间。 6湿陷性黄土洞段,应设置渗漏监测。 7渗水部位宜按分区、分段原则设置渗水量监测。 8内水压力监测断面可布置在隧洞最大内水压力部位。 3.3.4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断面应按隧洞功能、地质条件、结构形式、受力状 态及施工条件选择,施工期监测断面数量宜根据施工安全需要确 定;永久监测断面宜布置在具有代表性或关键的部位,并宜与施 工监测断面相结合。 2测点布置应根据时空关系,围岩应力分布、岩体结构和 地质代表性,设计计算得到的变化梯度合理确定测点数量。 3混凝土应变测点应沿拱圈布置,拱顶和左右侧拱腰附近 应不少于3个测点,地质条件不良、受力状态复杂时,宜在拱腰 和拱脚位置增设测点。 4钢筋混凝土衬砌中应布置钢筋应力测点,钢筋应力计应 与被测钢筋同轴。 5围岩与支护结构间的压应力测点应根据围岩压力分布和 方向布置。

1对于全断面设系统锚杆的监测断面,在拱顶、拱腰和拱 脚应布置3~7个锚杆应力测孔,每根锚杆宜布置1~3个测点。 对局部加强锚杆监测,应在加强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设置 锚杆应力测点,测点可根据围岩条件和现场情况适当调整。 2预应力锚索(杆)监测应按SL212执行,监测锚索宜采 用无黏结锚索。

3.3.6钢支撑和压力钢管应(压)力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

1采用型钢、钢管、钢筋格栅等钢支撑支护时GB/T 12678-2021 汽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pdf,应监测围 岩压力和钢支撑应力。围岩对钢支撑压力的监测应在拱顶和两侧 对称布置测点,测点数量根据围岩条件和钢支撑类型确定。 2钢支撑压力(应力)监测应根据钢支撑类型确定。型钢

宜在表面布置应变测点,钢筋格栅宜设钢筋应力测点。 3压力钢管应力监测宜在钢管表面上(前)、下(后)、左、 右对称布置测点。 3.3.7封堵体温度测点可根据施工温控需要布置。 3.3.8隧洞进、出口边坡支护结构应力和应变监测布置应符合 下列要求: 1边坡支护结构压力(应力)监测断面应布置在边坡稳定 性较差、支护结构受力较大的部位,数量宜根据潜在不稳定体的 规模确定。 2沿抗滑支挡结构正面不同高程宜布置压力(应力)、混凝 土应变和钢筛应力测点、按垃滑结均高度可分则在3,5个高积

1边坡支护结构压力(应力)监测断面应布置在边坡稳定 性较差、支护结构受力较大的部位,数量宜根据潜在不稳定体的 规模确定。 2沿抗滑支挡结构正面不同高程宜布置压力(应力)、混凝 土应变和钢筋应力测点,按抗滑结构高度可分别在3~5个高程 处布设监测点。 3边坡采用锚杆、预应力锚索等加固时,应监测锚杆(索) 受力状态。锚杆(索)计数量应按SL212执行。

3.4.1围岩内埋设的监测仪器,监测频次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仪器安装后、掌子面开挖前应进行首次监测。 2距离掌子面3倍洞径范围内,每个开挖循环应监测1次, 且不应少于1次/d。 3当监测量值或其变化速率较大时应加密监测频次。 4当监测量值超过计算或预估允许值时,应加密监测频次, 3.4.2混凝土衬砌结构内埋设的监测仪器,初期应随着混凝土 的水化热变化加密监测频次

定。相关项目宜同步监测,时间序列应连续。

4.0.1施工期及运行期均应对水工隧洞进行巡视检查。 4.0.2巡视检查可分为日常巡查、年度巡查和特殊巡查。 4.0.3巡视检查程序应根据水工隧洞的实际情况和阶段制定。 4.0.4日常巡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期:开挖后衬砌前宜每周1~3次;衬砌后1个月内 宜每周1次,此后可逐步减少次数,但每月不宜少于1次。 2充水试验前后,应对隧洞进行全面检查;充水试验期间 宜每日检查1~2次。 3运行期每月不宜少于1次。 4洞内放空时,应进行洞内项目检查。 4.0.5运行期第一年的年度巡视检查不应少于2次,以后可为 每年1次。 4.0.6发生危及隧洞安全运行的特殊情况时,应进行特殊巡视 检查。 4.0.7巡视检查中如发现隧洞有异常迹象,应及时分析原因, 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1围岩(施工期):岩体裂缝、局部危岩、地下渗水等。 2支护结构:变形、裂缝、错位、渗水、腐蚀、析钙等。 3排水系统:排水孔工作状况、排水量及水质变化等。 4地表及洞口边坡:地表变形、渗水或涌水以及滑坡等。 5封堵体:变形和渗水情况。 6泄水隧洞:高流速区空化空蚀和进出口水流流态情况。 7 监测系统:仪器安装埋设及系统运行情况。 8水工隧洞沿程:引起地质、地貌变化的自然、人为活

4.0.9可按下列方法进行检查

可按下列力法进行位宜: 1可采用目视、耳听、手摸、鼻嗅等直观方法。 2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望远镜、照相设备、摄 像设备等工器具。 3可利用视频监视系统辅助检查。 4可采用工程措施、专用设备及化学试剂等特殊方式辅助 检查。

1可采用目视、耳听、手摸、鼻嗅等直观方法。 2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望远镜、照相设备、摄 像设备等工器具。 3可利用视频监视系统辅助检查。 4可采用工程措施、专用设备及化学试剂等特殊方式辅助 检查。 4.0.10记录和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附录B表B.0.2填写巡视检查表,必要时应附简 图、照片或影像记录。 2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分析,并与历史检查结果对比,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复查。 3重大缺陷部位应设立专项记录。 4.0.11巡视检查报告应符合下列要求: 1日常巡视检查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提交检查报告。 2年度巡视检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提交检查报告。 3特殊巡视检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提交检查报告。 4巡视检查报告及其电子文档应存档备查,报告内容见附 录B.0.3。

1应按附录B表B.0.2填写巡视检查表,必要时应附简 图、照片或影像记录。 2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分析,并与历史检查结果对比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复查。

1日常巡视检查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提交检查报告。 2年度巡视检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提交检查报告。 3特殊巡视检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提交检查报告。 4巡视检查报告及其电子文档应存档备查,报告内容见附 录B.0.3。

5.1.1环境量监测项目包括进出口水位、进口水温、冰冻、进 口泥沙淤积和出口冲刷等。 5.1.2环境量监测项目应结合隧洞工程特点按照附录A.0.1选 择性设置,项目测次应符合附录A.0.2的规定

5.1.1环境量监测项目包括进出口水位、进口水温、冰冻、 口泥沙淤积和出口冲刷等

5.1.2环境量监测项目应结合隧洞工程特点按照附录A.0.1

5.2.1进出口水位监测测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点应设在稳固的岸坡或永久建筑物上。 2测点应设在水流平稳、受风浪和进出口水流影响较小 设备安装与监测方便处

1水工隧洞通水前应完成水位监测永久测点设置。 2监测设备应设置水尺观测。必要时应增设自记水位计或 遥测水位计。 3水尺的零点标高每年应校测1次,零点有变化时应及时 校测。 5.2.3水位监测允许误差应满足表5.2.3的要求。

表5.2.3水位监测允许误差

5.3.1测温垂线应布置在隧洞进口洞脸部位,根据隧洞进口直 径大小,布置1~3个测点

5.3.2测温允许误差应不大于0.5℃

5.4.1冰冻监测应包括静冰压力、动冰压力、冰厚、冰温等。

5.4.2静冰压力及冰温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结冰前,可在坚固建筑物前缘,自水面至最大结冰厚度 以下10~15cm处,每20~40cm设置1个压力传感器,并在附 近相同深度处,设置1个温度计同时监测。 2应自结冰之日起开始监测,每日至少监测2次。在冰层 胀缩变化剧烈时期,应加密频次。 3应同时进行冰温、冰厚监测。 5.4.3动冰压力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消冰前应根据变化趋势,在坚固建筑物前缘适当位置安 设冰压力传感器监测。 2在风浪过程或流冰过程中应连续监测,并应同时监测冰 情、气温、风力和风向。

钢结构车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5 监测断面应设置在进口泥沙淤积和出口冲刷区域。 5.2 监测可采用水下摄像、地形测量法或断面测量法。

5.5.2监测可采用水下摄像、地形测量法或断面测量

6.1.1变形监测包括进出口边坡、围岩表面变形、围岩内部变 形、衬砌结构变形、接缝及裂缝开合度、浅埋段地表沉降等。 6.1.2变形监测平面坐标及高程应与设计、施工和运行各阶段 的控制网相一致,并宜与国家控制网建立联系。 6.1.3监测项目和频次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6.1.4变形量的正负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1洞口边坡水平位移:向坡外为正,反之为负;向左为正 反之为负。垂直位移:向下为正,反之为负。 国工久

1洞口边坡水平位移:向坡外为正,反之为负;向左为正 反之为负。垂直位移:向下为正,反之为负。 2隧洞围岩变形:向洞内为正,反之为负。 6.1.5变形监测精度应符合表6.1.5的规定

GBZ 106—2020职业性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 表6.1.5变形监测精度

6.2.1隧洞围岩及支护结构表面变形监测宜采用收敛计、全站 仪或水准仪;深部变形监测宜采用多点位移计或滑动测微计;接 缝及裂缝监测宜采用测缝(位移)计。 业准似也可平用金对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