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T 804-2020 淤地坝技术规范(替代SL 289-2003、SL 302-2004,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SL/T 804-2020 淤地坝技术规范(替代SL 289-2003、SL 302-2004,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L/T 804-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3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79333
VIP资源

SL/T 804-202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L/T 804-2020 淤地坝技术规范(替代SL 289-2003、SL 302-2004,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1:5000~1:10000地形图。 3.2.4应实测1:100~1:500坝址纵、横断面图。 3.2.5 应开展坝址上下游重要地物的调查或测量,并标注位置 和高程

3.2.4应实测1:100~1:500坝址纵、横断面图。

3.3.1库容大于等于50万m²的淤地坝应开展地质勘察工作, 库容小于50万m3的淤地坝宜根据需要开展地质勘察工作。 3.3.2库区勘察应对建筑物与居民点有影响的滑坡、崩塌等进 行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选用1:2000~1:5000;坝址区应 对枢纽建筑物进行工程地质测绘GB 5100-2011 钢质焊接气瓶,比例尺宜选用1:500~ 1:1000;料场区应对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 宜选用1:1000~1:2000

3.3.3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坝址区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为1:500~1:1000,测 绘范围应包括淤地坝、溢洪道及下游冲刷区。 2非均质黄土分布区宜采用电法、地震波法探测覆盖层厚 度、基岩面起伏情况。 3勘探方法应以轻型勘探为主,除均质黄土外,其余覆盖 层坝基可辅以重型勘探工作。 4沿建(构)筑物轴线应布置主勘探剖面线,地质条件复 杂时可布置辅助勘探部面线。主勘探部面上坑、孔间距,丘陵区

不宜大于50m,阶地区不宜大于100m,可根据地质条件变化加 密或放宽孔距,且勘探点不少于3个。 5覆盖层坝基钻孔深度,当基岩理深小于1倍坝高时,钻 孔深度应进入基岩不小于5m;当基岩理深大于等于1倍坝高时, 钻孔深度应穿过对工程有不利影响的特殊性土层。溢洪道钻孔深 度应进入设计建基面以下5~10m。

.3.4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坝基基岩面起伏变化情况,沟谷谷底深槽的范围、 深度及形态。 2查明坝基地层岩性,覆盖层的层次、厚度和分布。土质 坝基应重点查明粉细砂、湿陷性黄土、卵石层等不良土层的分布 情况;岩质坝基应重点查明坝基软弱岩体、断层、破碎带或强风 化带的分布特征。 3查明土洞、地裂缝、滑坡体等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 的分布情况,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 4查明坝址区主要构造发育特征,岸坡岩体的卸荷带、风 化带的分布、深度。 5查明坝址区陷穴的发育特征及分布。 6查明坝基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水埋深,土体与断层、破 摔带或强风化带的透水性。 7查明可能导致强烈渗透变形的集中渗漏带,提出处理的 建议。 8提出有关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渗透系数以及主要土体 断层、破碎带等的允许水力比降参数。对坝基不均匀沉陷、渗透 变形、边坡稳定等问题做出评价

4.1.1坝系工程布设应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相 结合,兼顾生态移民、生态修复和保护。 4.1.2坝系工程布设应重点对工程总体布局、工程规模、行洪 安全、综合效益、运行管理等进行可行性研究。 4.1.3对已达到设计淤积高程的淤地坝及坝系工程,应及时配 套建设坝体泄洪设施及坝地排洪渠。

4.2沟道及工程现状分析

4.2.1沟道现状分析应包括径流特征、沟整密度、沟面积、 沟道形状、沟道比降、沟道侵蚀状况及地质特征等内容。 4.2.2沟道工程现状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2.1沟道现状分析应包括径流特、沟整密度、沟垒面积、

1沟道工程数量、类型、规模、分布及运行管理的成效与 问题等。 2沟道工程滞洪、拦泥、淤地、生产及水资源利用的成效 与问题等。 3 沟道建坝潜力与需求分析。 4.2.3 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应采用下列方法综合确定: 根据当地水文手册查算。 2坝、库工程淤积量调查分析。 3土壤侵蚀模数分类分级标准及流域地面坡度、下垫面条 件、降雨量等因素分析。 4多年实测径流泥沙系列资料分析

4.3.1坝系工程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4.3.1坝系工程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1因地制宜,统筹安排,优化布局,合理配置,有效控制 水土流失。 2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3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大型淤地坝为控制节点,合理布设 中、小型游地坝,科学利用水沙资源,发挥坝系减蚀、滞洪、挡 泥、淤地等综合效益。 4要善协调十支沟、上下游、左右岸生产生活和洪水关系: 确保坝系安全运行。 4.3.2坝系工程的布局和规模,应从滞洪、拦沙、淤地、生态 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方案比选综合确定。 4.3.3坝系工程的建设顺序,应按照保证行洪安全、合理利用 水沙资源、大型淤地坝和除险加固淤地坝优先的原则合理确定 宜根据流域面积、洪水泥沙等选择下列方式: 1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坝系工程建设基础较差的流域,宜采 用先支毛沟后十沟,先上游后下游的建设顺序。 2流域面积较小、水土流失较轻、坡面治理较好,有一定 的坝系工程建设基础的流域,宜采用先十沟后支毛沟,先下游后 上游的建设顺序。 3流域面积较大、水土流失较轻、坡面治理较好,宜采用 以王沟分段,按支毛沟分片,段片分治的建设顺序

水沙资源、大型淤地坝和除险加固淤地坝优先的原则合理确定 宜根据流域面积、洪水泥沙等选择下列方式: 1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坝系工程建设基础较差的流域,宜采 用先支毛沟后十沟,先上游后下游的建设顺序。 2流域面积较小、水土流失较轻、坡面治理较好,有一定 的坝系工程建设基础的流域,宜采用先十沟后支毛沟,先下游后 上游的建设顺序 3流域面积较大、水土流失较轻、坡面治理较好,宜采用 以干沟分段,按支毛沟分片,段片分治的建设顺序

4.3.4大型淤地坝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坝控制面积应充分考虑干、支沟及上、下游淤地坝布 设需要,并与流域水土流失强度相适应。 2下游影响范围内无居民点、学校、工矿、交通等重要设 施。下游影响范围可通过溃坝流量及洪水过程线估算确定,溃坝 流量估算方法见附录A。 4.3.5中、小型淤地坝宜布设在大型淤地坝控制范围内,按照 快速淤地造田、延长大型淤地坝淤积年限,控制沟道下切的目标 配置。中型淤地坝下游影响范围内无居民点、学校、工矿、交通 等重要设施

5.1.1水文计算前,应收集分析洪水、泥沙实测资料和调查 资料。

资料。 5.1.2当有包含近30年在内的长系列洪水、泥沙实测资料时: 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采取多种方法计算设计洪水和输沙量,经 论证后选用。

径流站、水文站实测洪水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计算设计洪水;或 参照市(地、州、盟)水文手册,由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5.1.4当泥沙资料缺乏时,可利用同类地区或工程附近地区的 径流站、水文站实测泥沙资料、现状坝库淤积调查资料,通过综 合分析计算输沙量;或参照市(地、州、盟)水文手册等有关输 沙模数等值线图,计算输沙量,

5.1.5宜根据当地试验数值分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泥沙的

5.1.5宜根据当地试验数值分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泥沙的 影响。

5.2设计洪峰流量计算

Qp=0. 278 F t L =0.278 m J 1/3 Q:/4

雨峰产生的净雨深; F 流域面积,km²; 流域汇流历时,h; T L 沿主沟道从出口断面至分水岭的最长距离,km; m 汇流参数,在一定概化条件下,通过本地区实测 暴雨洪水资料综合分析得出; 沿L的平均比降(以小数计)。

Q=wCVR C=IR1/6

×100% n+i

Qp1 Qp2 Q2 : =Kp2 (Q1 +Q2 Qp=Kp 2

式中Q1、Q2一两次调查洪水的设计洪峰流量均值,m"/s; QP1、Qp2一已知重现期的洪水调查值,m/s; Kp1、Kp2一相应于调查洪水频率P1和P2的模比系数 5.2.3经验公式法推算洪峰流量Qp,可采用洪峰面积相关法或 综合参数法。 1采用洪峰面积相关法,可按公式(5.2.3-1)计算:

Qp=C,H"JF F 入=L2 Hp=K,H(6)

洪峰地理参数,可由当地水文手册中查得; 率为P的流域中心点3h(或6h)雨量,mm; 流域形状系数; 经验参数,可采用当地经验值; 流域最大3h(或6h)暴雨均值,mm,可由 当地水文手册查得,

5.3设计洪水总量计算

5.3.1采用推理公式法推算设计洪水总量,可按公式(5.3.1) 计算:

Wp=0.lαHpF

式中Wp 设计洪水总量,10*m; α一洪水总量径流系数,可由当地水文手册查得。 5.3.2采用经验公式法推算设计洪水总量,可按公式(5.3.2) 计算:

式中wp 设计洪水总量,10*m°;

5.3.2采用经验公式法推算设计洪水总量,可按公式(5. 计算:

洪水总量地理参数及指标,可由当地水文手册 查得。

5.3.3在重力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区第五副区应考虑重

侵蚀对洪水总量的影响。可根据当地实测洪水含沙量或坝库洪水 泥沙量分析计算。

5.4设计洪水过程线推算

5.4.1可采用概化三角形过程线法或概化五点过程线法推算设 计洪水过程线。 5.4.2概化三角形过程线法推算设计洪水过程线,见图5.4.2 所示。洪水总历时可按公式(5.4.2-1)计算:

式中 T 洪水总历时,h。

WP T =5.56 Qp

图5.4.2概化三角形洪水过程线

式中t1 涨水历时,h; αt1 涨水历时系数,视洪水产汇流条件而异,其值变化 在0.1~0.5之间,视洪水产汇流条件而异,具体 计算时取用当地经验值。 5.4.3概化五点过程线法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见图5.4.3所 示。洪水总历时可按公式(5.4.3)计算:

5.4.3概化五点过程线法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见图5.4.3所 示。洪水总历时可按公式(5.4.3)计算:

示。洪水总历时可按公式(5.4.3)计算:

Wp T=9.63 Qp

图5.4.3概化五点洪水过程线

5.5.1输沙量可由侵蚀模数计算,按4.2.3条规定得出侵蚀模 数后,可按公式(5.5.1)计算:

式中W。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t/a,按本条1款的规定 计算; W,多年平均推移质输沙量,t/a,按本条2款的规定 计算。 1悬移质输沙量可采用下列方法计算: 1)输沙模数图查算法可按公式(5.5.2-2)计算:

式中M一 多年平均输沙模数,t/(km"·a); M。多年平均径流模数,m"/(km²·a); b、K一指数和系数,可由当地水文手册查得。 2推移质输沙量可采用比例系数法按公式(5.5.2-5) 计算:

5.6.1淤地坝工程布设泄洪建筑物时应通过调洪演算确定滞洪 库容与泄洪建筑物最大下泄流量。拟建工程上游有设置泄洪建筑 物的淤地坝工程,应自上而下逐坝进行调洪演算,下游坝应不小 于上游坝的最大下泄流量。

5.6.2调洪演算宜按公式(5.6.2-1)和公式(5.6.2- 计算:

5.6.2调洪演算宜按公式(5.6.2-1)和公式(5.6.

V, + (Q1+Q2)△t =V² +(q1 +q2)△t

武中V、V 时段初、时段末库容,m°; Q1、Q, 时段初、时段末入库流量,m/s;

(5.6.3)进行联立求解,当q~q时,调洪演算结束

式中qp 频率为P的洪水时溢洪道最大下泄流量,m°/s; Qp一区间面积频率为P的设计洪峰流量,m"/s; Vz滞洪库容,10m。 5.6.4拟建工程上游有泄洪建筑物的淤地坝时,应求解上游坝

Vz滞洪库容,10m3。 5.6.4拟建工程上游有泄洪建筑物的淤地坝时,应求解上游坝 泄洪建筑物下泄流量曲线,并与本工程区间入库流量曲线进行叠 加,用叠加后的入库流量曲线,按公式(5.6.2-1)进行调洪 演算。

6.1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

6.1.1淤地坝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6.1.1淤地坝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6.1.1淤地坝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淤地坝工程的等别和建筑物级别,应根据库容按表 6. 1. 1 确定。

表6.1.1淤地坝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划分

2失事后损失巨大或影响严重的淤地坝工程中5级主要永 久性建筑物,经论证可提高一级。 3当永久性建筑物基础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采用新型结 构时,5级建筑物可提高一级。 5.1.2 淤地坝工程设计标准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 淤地坝工程设计标准应根据建筑物级别按表6.1.2确定

2大型淤地坝控制区域外的中型淤地坝校核洪水重现期应取 上限。

6.2坝址选择及工程布置

6.2.1坝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并经方案比选后确定: 1应避开较大弯道、跌水、泉眼、断层、滑坡体、洞穴等。 坝肩不得有冲沟。 2应具备布设放水建筑物、泄洪建筑物的地形和地质条件 3筑坝材料的种类、性质、数量、位置和运输条件应满足 建坝要求。 4库区淹没损失小,对下游居民点、学校、工矿、交通等 重要设施不应造成安全隐惠。 6.2.2淤地坝的建筑物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大型淤地坝应设置坝体、放水建筑物和泄洪建筑物。

1应避开较大弯道、跌水、泉眼、断层、滑坡体、洞穴等 坝肩不得有冲沟。 2应具备布设放水建筑物、泄洪建筑物的地形和地质条件 3筑坝材料的种类、性质、数量、位置和运输条件应满足 建坝要求。 4库区淹没损失小,对下游居民点、学校、工矿、交通等 重要设施不应造成安全隐惠。 6.2.2淤地坝的建筑物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大型淤地坝应设置坝体、放水建筑物和泄洪建筑物。 2在大型淤地坝控制区域内的中、小型淤地坝,可设置均 体、放水建筑物或坝体、泄洪建筑物。 3大型淤地坝控制区域外的中型淤地坝应配置泄洪建筑物 6.2.3淤地坝宜采用碾压筑坝。当坝址区土料性质、数量、位 置和水源条件能满足水坠施工要求时可采用水坠筑坝。 6.2.4坝体布置应遵循坝轴线短、工程量小、经济合理的原则 6.2.5放水建筑物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卧管(竖井)应根据坝址地形条件、运行管护方式等因 素布置。卧管应布置在岸坡稳定、开挖量少的位置,卧管与涵洞 (涵管)连接处应设消力池,并设卧管工作道路,竖井应布置在 基础稳定坚实的位置,竖井与涵洞(涵管)连接处应设消力井 并设工作桥。 2涵洞(涵管)应布置在岩基或稳定坚实的原状土基上 当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需转弯时,转弯半径应大于洞径的5 倍;涵洞(涵管)的进、出口均应伸出坝体以外。涵洞(涵管

1大型淤地坝应设置坝体、放水建筑物和泄洪建筑物。 2在大型淤地坝控制区域内的中、小型淤地坝,可设置坝 体、放水建筑物或坝体、泄洪建筑物。 3大型淤地坝控制区域外的中型淤地坝应配置泄洪建筑物 6.2.3淤地坝宜采用碾压筑坝。当坝址区土料性质、数量、位 置和水源条件能满足水坠施工要求时可采用水坠筑坝。 6.2.4坝体布置应# 程量小、经济合理的原则

6.2.5放水建筑物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卧管(竖井)应根据坝址地形条件、运行管护方式等因 素布置。卧管应布置在岸坡稳定、开挖量少的位置,卧管与涵洞 涵管)连接处应设消力池,并设卧管工作道路,竖井应布置在 基础稳定坚实的位置,竖井与涵洞(涵管)连接处应设消力井, 并设工作桥。 2涵洞(涵管)应布置在岩基或稳定坚实的原状土基上; 当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需转弯时,转弯半径应大于洞径的5 倍;涵洞(涵管)的进、出口均应伸出坝体以外。涵洞(涵管) 出口水流应采取要善的消能措施,并应使消能后的水流与尾水渠

6.2.6泄洪建筑物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泄洪建筑物布设宜利用开挖量小的有利地形,进、出口 附近的坝坡和岸坡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和足够的稳定性。 2泄洪建筑物应布置在岩基或稳定坚实的原状土基上,不 宜与放水建筑物布设在同一侧。 3泄洪建筑物中心线宜顺直。受地形条件限制需转弯时: 宜设置在流速较小、水流比较平稳、底坡较缓且无变化的部位。 4泄洪建筑物进水口宜离开坝肩。泄洪建筑物出口应有可 靠的消能措施,并使消能后的水流顺畅地泄入下游沟道,泄洪建 筑物出水口应与下游坝脚保持安全距离

3.1淤地坝库容应按下列规定计

6.3库容计算与坝体设计

武中 坝库排沙比,可采用当地经验值; N 设计淤积年限,a,应根据工程规模按表6.3.1确定

表6.3.1淤地坝设计淤积年限

3不设置泄洪建筑物时,滞洪库容应按一次校核洪水总量 计算;设置泄洪建筑物时,应按5.5.1条或5.5.2条进行调洪演 算确定。

算确定。 6.3.2坝高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坝高H由拦泥坝高HL、滞洪坝高H,和安全超高△H 三部分组成,按公式(6.3.2)计算:

LY/T 1156-2012 木板皮6.3.2坝高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坝高H由拦泥坝高HL、滞洪坝高H,和安全超高△H 三部分组成,按公式(6.3.2)计算

H =H.+H,+AH

2拦泥坝高和滞洪坝高应按6.3.1条规定计算的相应库容 查水位一库容曲线确定。 3安全超高应按表6.3.2的规定确定

表6.3.2土坝安全超高

6.3.3坝顶宽度应按表6.3.3的规定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坝顶有交通要求时,应满足交通要求。 2坝体采用机械碾压时,坝顶宽度应满足施工机械作业 要求。

表6.3.3坝顶宽度

GB/T 6177.1-2016 2型六角法兰面螺母6.3.4坝顶防护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