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_T 313-202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质规程(替代SL 313-2004,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SL_T 313-202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质规程(替代SL 313-2004,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5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7897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L_T 313-202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质规程(替代SL 313-2004,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3.0.7施工地质人员进行地质巡视与观测时,应及时填写施 地质巡视卡和施工地质日志,填写内容宜符合附录A、附录 的规定。

或视距法。可视化地质编录宜符合附录C的规定。 3.0.9地质预报与建议应采用书面形式及时向有关单位提出 情况紧急时可先做口头预报。书面材料应系统编号、统一格式。 3.0.10施工过程中,新揭露的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可能遇 到重大地质问题时,应及时提出专项勘察研究或隧洞超前地质预 报的建议。专项勘察应符合GB50487和SL55的规定。 3.0.11施工地质单位应按SL223的规定参加与地质有关的工 程验收

工地质成果报告;施工地质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施工地质资 料分类整编、归档。资料整编应符合SL567的规定,

4.1.1地面建筑物的施工地质工作应跟踪开挖揭露的地质情况, 评价建基岩(土)体质量及地基稳定性,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地质 建议。

评价建基岩(土)体质量及地基稳定性,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地质 建议。 4.1.2地面建筑物的施工地质工作内容除应符合3.0.2条的规 定外GB/T 37075-2018 物品电子编码 信息服务,还应重点跟踪对建筑地基变形、抗滑、渗透稳定不利的地 质条件及其变化

定外,还应重点跟踪对建筑地基变形、抗滑、渗透稳定不利的地 质条件及其变化。

定外,还应重点跟踪对建筑地基变形、抗滑、渗透稳定不利

4.1.3施工期遇到下列情况需进一步查明时,应提出专项勘察

1局部地段存在地基变形、抗滑稳定、渗透变形问题,且 其边界条件、岩(土)体参数发生较大变化。 2存在与建筑物关系密切的岩溶洞穴等隐蔽地质现象。 3 可利用岩(土)体顶面的埋藏深度及形态发生较大变化。 4地基处理方案发生变化。 5新出现重大环境地质问题

4.2.1岩质地基地质巡视内容应包括基本地质条件,并应侧重 下列内容: 1施工开挖进度,施工程序、方法、工艺及其对建基岩体 的影响,特别是因开挖引起的卸荷回弹、结构面张开及建基面岩 本损伤现象。 2软弱层带、膨胀岩、含易溶盐岩层、特殊矿体及岩脉的 产状、性状、厚度及其变化、延伸情况、界面起伏特征和破碎 泥化情况。 3断层出露位置、产状、性质、宽度或厚度、断距、延伸

情况,构造岩类型、胶结情况、透水性,断层交汇切割情况及其 与建筑物的关系。 4对建筑物地基岩体稳定有影响的缓倾角结构面发育情况 及其与其他结构面的交汇切割情况。 5深、厚风化地段岩体的风化程度、深度、特性,风化夹 层的分布与性状。 6岩溶洞穴和溶蚀裂隙的位置、高程、规模、形态、充填 情况等。 7基坑涌水量及水位,地下水出露位置、高程、形式、水 头、流量、物理性状、携出物和沉淀情况、补排关系等。 8渠道地基的渗漏条件。 9地基岩体现场测试、检测情况。 10地基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土石坝(闸)防渗体与坝肩 岩体的接触与处理情况。 11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情况。 4.2.2土质地基地质巡视内容应包括基本地质条件,并应侧重 下列内容: 1施工开挖进度,施工程序、方法、工艺及其对建基土体 的影响。 2不良土体的分布、性状等。 3土体结构及结构面发育情况。 4地下水活动、渗透变形等情况,基坑涌水量及降排水 措施。 5 渠道地基的渗透性和渗漏边界条件。 对地基有影响的地裂缝、洞穴等的分布位置及规模。 地基土体现场测试、检测情况。 地基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情况。 4.2.3 地质观测宜包括下列内容: 1地基岩(土)体胀缩回弹隆起降蠕滑挤出

4.2.3地质观测宜包括下列内容

开裂等变形失稳现象。 2易风化岩体的风化速度和易崩解岩(土)体的崩解速度, 软弱层带和含易溶盐地层的渗水恶化情况。 3土质地基中的管涌、流土等渗透变形现象。 4地下水水位、流量、物理性状等。 5施工期围堰及大坝临时挡水期、水库蓄水初期坝基及坝 肩地下水变化及渗漏情况。 6其他异常情况。

4.3.1开挖期间可采集下列标本

4.3.1开挖期间可采集下列标本: 1 建基面典型地段代表性岩土标本。 对工程有影响的岩土标本。 3水泥结石、显示灌浆后结构面状态的岩样等其他标本。 4.3.2 2对岩质地基建筑物稳定有严重影响的软弱层带、构造岩 岩脉、蚀变带等,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复核性试验。 4.3.3土质地基持力层性状变化较大时,应取样试验或原位测 试复核地基土特性。

4.3.4施工开挖后新发现可能存在腐蚀性的土或水时,应取样 试验。

4.3.4施工开挖后新发现可能存在腐蚀性的土或水时,应取样

4.4.1建基面应进行地质编录。地质条件简单的渠道及其他又

4.4.1建基面应进行地质编录。地质条件简单的渠道及其他对 也基要求较低的线状工程,地质编录可适当简化。 .4.2岩质地基地质编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1开挖形态、高程、桩号或坐标。 2地层代号、岩性、岩性界线、岩层产状、单层厚度,特 别是软弱夹层产状、厚度、延伸情况、结构特征、破碎泥化情况 及界面起伏特征。 3断层、破碎带、层间剪切带、节理裂隙或裂隙密集带,

特别是缓倾角结构面的位置、产状、宽度、延伸情况、性状及其 与其他结构面的交汇切割情况,褶曲的形态、轴面位置及主要 特征。 4岩体风化、卸荷特征及其分带。 5岩溶洞穴和溶蚀裂隙位置、规模、形态、连通性、充填 情况等。 6岩体结构类型、工程地质分类。 7地下水出露点位置、高程、形式、水头、流量、物理性 状等。 8爆破影响松动带、炮窝等施工缺陷的位置及范围。 9地基处理开挖的坑、槽、井、洞位置、深度、宽度和长 度,锚固和固结灌浆范围,残留的勘探孔、洞位置、规模及封堵 回填情况。 10裂隙统计点、取样点、现场试验点、物探检测孔和摄 影、录像点的位置。 4.4.3土质地基地质编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1开挖形态、高程、桩号或坐标。 2土的成因类型及时代、分类名称、土体特征、分层厚度、 层间接触情况,特别是不良土体的分布情况。 3土体结构及结构面发育情况。 4土体含水、渗水情况,地下水出露点位置、流量、物理 性状等,管涌、流土的范围。 5生物洞穴、人工洞穴、古文化层的位置及范围,植物根 系大小、发育深度及密度。 6土体胀缩、冻胀、沉降、蠕滑、挤出、开裂等变形的位 置、范围及成因。 7地基置换或其他处理措施的实施位置、范围及深度。 8原位测试点及重要取样点、勘探点的位置。 4.4.4地质编录应填写施工地质编录综合描述卡,填写内容宜 符合附录D中D. 0.1 条的规定。

4.4.5建基面地质编录应编制地基分块展示图,地质条件复杂 地段宜实测或编制建筑物典型工程地质剖面图。 4.4.6地质编录比例尺应符合表4.4.6的规定,

4.4.5建基面地质编录应编制地基分块展示图,地质条件

表4.4.6地面建筑物地基地质编录比例尺

1 对工程有影响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 2重要地质缺陷的处理情况。 3建筑物区地貌形态、开挖形态、编录块的全貌

4.5.1根据施工地质工作获取的资料,预判地基实际情况与原 设计依据的前期地质勘察成果有较大出人,或可能出现新的地质 条件影响施工、建筑物安全时,应及时进行地质预报

1与原设计依据的前期地质勘察成果有较天出入的工程 质条件和问题。 2基坑可能出现的管涌、流土或涌突水问题,以及基坑达 坡可能出现的变形失稳问题。

4.5.3地基处理措施的地质建议应包括下列内容:

1.开挖处理的位置、范围和深度。 2 固结灌浆的位置、范围和深度。 3 锚固处理的位置、范围、方向和深度。 4土基置换和加固处理的位置、范围和深度。

地下水的引、排、封、堵等措施

4.6.1施工过程中应综合利用地质勘察资料、检测和监测资料、 施工地质资料,不断补充和完善地基的工程地质评价。 4.6.2建筑物总体或分块(段)地基的工程地质评价宜包括下 列内容: 1地基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别、物理力学参数、渗透 性与渗透稳定性。 2地基岩(土)体的承载与变形特性。 3地基可能的整体和局部滑移型式及其相应的边界条件, 滑移面(体)力学参数,抗力体范围及完整性。 4地质缺陷的工程处理情况。 5 需后续处理的地质问题和运行期开展的监测项目。 4.6.3 建基面验收时应检查下列内容: 1建基面的形态、高程,超欠挖情况,光面凿毛程度,岩 体爆破损伤、松动及其清除情况,建基面冲洗情况和渗水、积水 情况。 2 易风化、软化、膨胀、崩解岩(土)体的保护情况。 建基岩(土)体性状。 4 地质缺陷的处理情况。 5 地下水的引、排、封、堵及勘探洞、井、孔封堵回填 情况。 6 周边地段施工对验收块(段)岩(土)体的影响情况。 4.6.4 建基面验收前应准备下列地质资料: 1 建基面工程地质图、地质部面图等。 施工地质说明。 4.6.5 施工地质说明应包括下列内容:

4.6.5施工地质说明应包括下列

验收块(段)编号、桩号、高程及建基面形态。 2 岩(土)体特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特征。

3岩体风化、卸荷及岩体质量类型。 4岩基中地质缺陷的处理情况。 5土基中不良土体的处理情况。 6建基面清理整修、地下水引、排、封、堵及勘探洞、井 孔封堵回填情况。 7建基面及浅部岩(土)体工程地质评价与结论

3岩体风化、卸荷及岩体质量类型。 4岩基中地质缺陷的处理情况。 5土基中不良土体的处理情况。 6建基面清理整修、地下水引、排、封、堵及勘探洞、井、 孔封堵回填情况。 7建基面及浅部岩(土)体工程地质评价与结论

5.1.1地下开挖工程的施工地质工作应跟踪开挖揭露的地质情 况,复核围岩类别,评价围岩稳定性,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地质 建议。

5.1.1地下开挖工程的施工地质工作应跟踪开挖揭露的地质情 况,复核围岩类别,评价围岩稳定性,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地质 建议。 5.1.2地下开挖工程的施工地质工作内容除应符合3.0.2条的 规定外,还应重点跟踪下列内容: 1围岩类别变化及变形失稳、涌水突泥等。 2深埋长隧洞岩爆、软岩大变形、高外水压力、高地温等 以及涌水、排水对环境的影响。 3有毒有害气体、放射性元素。 5.1.3遇到下列情况时,应提出隧洞超前地质预报的建议: 1 深理长隧洞。 2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影响施工安全、围岩稳定等重大地 质问题的其他地下开挖工程。 5.1.4 施工期遇到下列情况需进一步查明时,应提出专项勘察 研究的建议: 1 对大型洞室稳定有影响的、规模较大的不利块体。 2 对防渗、排水有重大影响的岩溶管道系统、强透水带等。 3严重变形失稳、涌水突泥、有毒有害气体等。 4施工引发的严重环境地质问题

5.2.1岩质洞室地质巡视内容应包括基本地质条件,并应侧重 下列内容: 1施工开挖进度,开挖面形态,施工程序、方法、工艺及 其对围岩的影响,爆破半孔率等。

2软岩、膨胀岩、蚀变岩等的分布、性状、干湿变化、自 稳情况等。 3层面、断层、软弱层带、长大裂隙等结构面的位置、产 状、性状、延伸情况及其与洞室的交切关系,结构面的组合情 况,初步分析判断洞室可能失稳的部位。 4岩体透水性,地下水出露位置、形式、流量、流速、水 头、物理性状及其变化,地下水与降雨、融雪或地表径流的关 系,地表、地下水的异常变化。 5岩溶洞穴的位置、高程、规模、形态、充填及地下水活 动情况,以及可能塌陷的部位等。 进出口洞段风化、卸荷与岩溶发育情况。 7 围岩类别及分界线桩号。 8 围岩变形、失稳的位置、形态、规模、机制及其危害。 9 高地应力引起的片帮、岩爆、内鼓、弯折等变形失稳 现象。 10 收集地温、洞温和湿度等资料。 11 收集有毒有害气体、放射性元素监测资料。 12收集拱顶下沉、边墙位移、围岩内部位移、锚杆锚索应 力、围岩弹性波测试等资料。 13围岩支护等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5.2.2土质洞室地质巡视内容应包括基本地质条件,并应侧重 下列内容: 1施工开挖进度,开挖面形态,施工程序、方法、工艺及 其对围岩的影响。 2不良土体的分布情况及变化。 3地下水的出露位置、流量和物理性状,管涌、流土等 情况。 4进出口洞段的稳定状况。 5 围岩的变形失稳情况。 6 对围岩稳定有影响的洞穴分布位置、规模。

7收集围岩监测资料。 8地表隆陷、构筑物变形、地表水与地下水异常变化,土 体变形、孔隙水压力监测情况。 9围岩支护等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5.2.3岩石隧洞掘进机法或盾构法施工时,除应满足5.2.1条 的有关规定外,还应及时收集与分析施工掘进参数、刀具磨损及 更换情况、岩渣性状、严重卡机等情况

5.2.4地质观测应侧重下列部位和洞段

5.3.1开挖期间可采集下列岩土标本: 1 各洞段代表性岩土标本。 2断层构造岩、软弱层带、特殊性岩土等岩土标本。 5.3.2在洞室开挖过程中,宜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回弹仪或点荷

5.3.3在洞室开挖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对岩(土)体的物理力 学性质、环境水及土壤腐蚀性等进行复核性试验,提出地应力、 有毒有害气体、围岩松动范围等测试要求

5.3.3在洞室开挖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对岩(王)体

5.4.1地下开挖工程最终开挖面应进行地质编录。采用岩石隧 洞掘进机法或盾构法施工时,可利用开式特点或护盾式窗口、 停机检查、事故处理等条件,并根据掘进参数、岩渣特征等进行 地质编录

5.4.2岩质洞室地质编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点、现场试验点和重要摄影点、录像点、物探检测点、监测点的 位置。

1基准线、桩号、洞、井轮廓线。 2土的成因类型及时代、分类名称、土体特征、分层厚度、 相变特征、层间接触情况。 3土体结构及结构面发育情况。 4土体含水、渗水情况,地下水出露位置、流量、物理性 状,管涌、流土的范围。 5土体变形失稳的位置、范围及成因。 6原位测试点及重要取样点、勘探点的位置。 7施工处理情况。 5.4.4地下开挖工程地质编录应填写施工地质编录综合描述卡, 填写内容宜符合附录D中D.0.2条的规定。 5.4.5地下开挖工程地质编录应实测并编制洞室围岩展示图和 重点处理地段展示图。 5.4.6地下厂房洞室应编制边墙、顶拱、底板展示图,隧洞、 竖井及斜井宜编制展示图,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宜编制典型地质部 面图和平切面图。地质展示图宜符合附录E中E.0.1条的规定。 5.4.7地质编录比例尺应符合表5.4.7的规定。

5.4.6地下厂房洞室应编制边墙、顶拱、底板展示图,

表5.4.7地下开控工程地质编录比例尺

.4.8 地质编录时,宜对下列内容进行摄影或录像: 1 主要断层破碎带、软弱层带、岩体蚀变带等。 2 岩溶洞穴。 3 围岩松动、掉块、塌方位置。 4围岩鼓胀、弯折、片帮、岩爆现象。

5地下水涌水点。 6 现场取样、测试、观测断面(点)及测试装置位置。

5.5.1遇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进行地质预报,并对其产生的 原因、性质和可能危害作出分析判断: 1围岩不断掉块,洞室内灰尘突然增多,喷层表面开裂: 支撑变形或连续发出声响。 2围岩沿结构面或顺裂缝错位、裂缝加宽、位移速率加大。 3出现片帮、岩爆或严重鼓胀变形。 4 出现涌水、涌水量增大、涌水突然变浑浊、涌沙。 5干燥岩质洞段突然出现地下水流,渗水点位置突然变化, 破碎带水流活动加剧,土质洞段含水量明显增大或土的性状明显 软化。 6 洞温突然发生变化,洞内突然出现冷空气对流。 7 钻孔时,钻进速度突然加快且钻孔回水消失,经常发生 卡钻。 8岩石隧洞掘进机或盾构机发生卡机或掘进参数、掘进载 荷、掘进速度发生急剧的异常变化。 9突然出现刺激性气味。 5.5.2 施工地质预报应包括下列内容: 1未开挖洞段的基本地质条件、围岩类别和可能出现的工 程地质问题。 2可能出现围岩变形失稳、涌水突泥等的位置、规模及发

5.5.1遇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进行地质预报,并对

5.5.2施工地质预报应包括下列

1未开挖洞段的基本地质条件、围岩类别和可能出现的工 程地质问题。 2可能出现围岩变形失稳、涌水突泥等的位置、规模及发 展趋势,含有毒有害气体、放射性元素地层的位置。 可能存在对隧洞支护结构具有腐蚀性的地下水。 5.5.3 围岩处理措施地质建议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清挖处理的位置、范围和深度。 2 置换、回填处理的位置、范围和深度。 3 固结灌浆的范围和深度。

4支护的类型、范围和时机。 S 防渗幕、排水孔、洞的位置、深度和方向。 6地下水流的引、排、截、堵等措施。

5.6.1施工过程中应综合利用地质勘察资料、检测和监测资料、 施工地质资料,不断补充和完善地下开挖工程围岩工程地质 评价。

评价。 5.6.2地下开挖工程分段工程地质评价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地质分段,各段围岩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分类, 2 不利块体、不良地质洞段工程处理情况。 3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岩(土)体渗透性。 4复核外水压力折减系数。 5 需后续处理的地质问题和运行期开展的监测项目。 5.6.3 围岩工程地质分类和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取值应按GB 50487的相关规定执行。 5.6.4 验收时应检查下列内容: 洞室形态,超欠挖情况,松动岩块处理情况。 2 围岩工程地质类别。 3 不利块体、不良地质洞段的处理情况。 4 隧洞围岩变形失稳及衬砌变形、开裂、脱落、渗水等 情况。 5地下水的引、排、截、堵情况,勘探洞、井、孔封堵回 填情况。 6进出口段、洞室穿过地形低洼地段岩(土)体稳定状况 及处理情况。

5.6.5验收前应准备下列地质资

1 验收段展示图、地质剖面图等。 2验收段施工地质说明。 5.6.6 验收段施工地质说明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验收段编号、桩号、高程。 2 围岩岩性、地质构造、风化、松弛、岩溶、水文地质等。 3头 岩体结构、围岩类别。 4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工程处理情况。 5 工程地质评价与结论

验收段编号、桩号、高程。 2 围岩岩性、地质构造、风化、松弛、岩溶、水文地质等。 3 岩体结构、围岩类别。 +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工程处理情况。 5 工程地质评价与结论

6.1.1边坡工程的施工地质工作应跟踪开挖揭露的地质情况 评价边坡稳定性,提出工程处理措施的地质建议。 6.1.2边坡工程地质编录应坚持自上而下、边开挖边编录的原 则,协调好与施工的衔接,分析施工程序、方法、工艺对边坡岩 体的影响。 6.1.3边坡工程的施工地质工作内容除应符合3.0.2条的规定 外,还应重点跟踪控制边坡稳定的结构面及软弱层带发育特征 性状及其组合情况。

外,还应重点跟踪控制边坡稳定的结构面及软弱层带发育特征 性状及其组合情况。

6.1.4施工期新发现大型不利块体或施工引发大规模边坡变形

6.1.4施工期新发现大型不利块体或施工引发大规模边坡变形 严重环境地质问题需进一步查明时,应提出专项勘察研究 建议。

6.2.1岩质边坡地质巡视内容应包括基本地质条件,并应侧重 下列内容: 1施工开挖进度、程序、方法、工艺及其对边坡稳定的影 响,爆破半孔率。 2结构面的组合特征及其与边坡坡面的关系,特别是顺坡 长大结构面的展布,初步分析判断边坡可能失稳的部位及规模。 3边坡的岩体结构类型、风化分带、卸荷特征,软弱层带、 膨胀岩等特殊岩体的分布。 4岩溶发育情况及其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5地下水出露位置、形式、流量、物理性状、补排条件及 其动态变化,降雨、冻融对地下水位和边坡稳定的影响。 6边坡岩体变形失稳情况。

7收集边坡变形监测资料。 8边坡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6.2.2土质边坡地质巡视内容应包括基本地质条件,并应侧重 下列内容: 1施工开挖进度、程序、方法、工艺及其对边坡稳定的 影响。 2不良土体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 3结构面发育情况及其与边坡坡面的关系。 4地下水的出露位置、形式、流量、物理性状,管涌、流 土等情况,降雨、冻融对地下水位和边坡稳定的影响。 5地表水入渗、冲刷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6边坡土体含水率的变化、渗透性和渗水情况,渗水对土 体膨胀、冻胀、湿陷的影响。 7边坡变形失稳情况。 8收集边坡变形监测资料。 9 边坡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6.2.3 地质观测应侧重下列部位: 1与边坡呈小夹角、倾坡外且切脚临空的长大结构面及软 弱层带坡段。 2存在不利块体的部位。 3卸荷、风化、溶蚀、蚀变强烈或岩体软弱、破碎部位, 岩土体分界部位。 4边坡开口线、转折段、洞坡交叉部位。 6.2.4 地质观测宜包括下列内容: 1易风化岩体的风化速度,易崩解岩(土)体的崩解状态 及速度,软弱层带和含易溶盐地层的渗水恶化情况。 2控制边坡稳定的结构面、裂缝的扩展和错动情况。 3 崩塌、玥塌、鼓包、蠕滑、浮石滚落、管涌、流土等 现象。 4地表水的水位、流量等变化情况。

5坡面出水点流量、物理性状。 长期观测孔的水位变化情况。 7 其他异常情况。 6.2.5 遇到下列情况应增加观测频度: 1 边坡变形加剧。 2 非正常开挖、爆破之后。 3 雨季、洪水期、融雪解冻季节。 4 渠道充水、放水。 5 施工期围堰或大坝拦洪挡水。 6 水库初期蓄水,特别是库水位快速上升、下降期间。 6.2.6 应根据地质巡视和地质观测情况及时提出调整安全监测 项目的建议。

6.3.1开挖期间可采集下列岩土标本: 1 代表性的岩土标本。 2控制边坡稳定的断层构造岩、软弱层带、蚀变带及滑带 土等岩土标本。 6.3.2施工期应根据需要对控制边坡稳定的结构面和软土层进 行复核性室内试验,当现场开挖揭露情况与前期勘察相比变化较 大时应提出现场试验要求。

6.4.1工程边坡的最终开挖坡面应进行地质编录。地质条件相 对简单的土石坝坝肩边坡、渠道边坡等可适当简化。

6.4.2岩质边坡地质编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1边坡坡向、坡度、高度,马道高程及宽度,编录部位的 坐标或桩号、高程。 2地层代号、岩石名称、岩性特征、岩性界线、单层厚度、 岩层产状及其与边坡的关系,软弱层带的产状、厚度、延伸情

况、结构特征、破碎与泥化情况及界面起伏特征。 3结构面的出露位置、产状、性状、长度、厚度、间距、 延伸情况、透水性及充填胶结特征,结构面的交切组合形式及其 与坡面的关系,特别是顺坡向软弱结构面的分布与延伸情况。 4岩体风化与卸荷特征,边坡岩体结构与质量。 5岩溶洞穴与溶蚀裂隙的出露位置、高程、规模、形态及 充填情况。 6地下水的出露位置、形式、流量、物理性状等。 7不利块体的位置、形态和规模,松弛、开裂、倾倒等变 形失稳的位置、边界、体积及控制因素。 8边坡稳定程度分区。 9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10节理裂隙统计点、勘探孔、洞、取样点、试验点、监测 点的位置。 6.4.3土质边坡地质编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1边坡坡向、坡度、高度,马道高程及宽度,编录部位的 坐标或桩号、高程。 2土的成因类型及时代,分类名称、土体特性、层理、分 层厚度及分布,特别是不良土体的分布情况。 3结构面发育分布特征及其与坡面的关系。 4洞穴、古文化层的位置及范围。 5边坡出水点的出露位置、形式、流量、物理性状,管涌 流土的位置、特征。 6边坡变形失稳的类型、位置、边界和体积,裂缝出露的 位置、形态、规模、发展情况。 7处理措施实施情况。 8取样点、试验点、监测点的位置。 6.4.4边坡地质编录应填写施工地质编录综合描述卡,填写内 容宜符合附录D中D.0.3条的规定。

况、结构特征、破碎与泥化情况及界面起伏特征。 3结构面的出露位置、产状、性状、长度、厚度、间距、 延伸情况、透水性及充填胶结特征,结构面的交切组合形式及其 与坡面的关系,特别是顺坡向软弱结构面的分布与延伸情况。 4岩体风化与卸荷特征,边坡岩体结构与质量。 5岩溶洞穴与溶蚀裂隙的出露位置、高程、规模、形态及 充填情况。 6地下水的出露位置、形式、流量、物理性状等。 7不利块体的位置、形态和规模,松弛、开裂、倾倒等变 形失稳的位置、边界、体积及控制因素。 8边坡稳定程度分区。 9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10节理裂隙统计点、勘探孔、洞、取样点、试验点、监测 点的位置。

1边坡坡向、坡度、高度,马道高程及宽度,编录部位的 坐标或桩号、高程。 2土的成因类型及时代,分类名称、土体特性、层理、分 层厚度及分布,特别是不良土体的分布情况。 3结构面发育分布特征及其与坡面的关系。 4洞穴、古文化层的位置及范围。 5边坡出水点的出露位置、形式、流量、物理性状,管涌 流土的位置、特征。 6边坡变形失稳的类型、位置、边界和体积,裂缝出露的 位置、形态、规模、发展情况。 7处理措施实施情况。 8取样点、试验点、监测点的位置。 6.4.4边坡地质编录应填写施工地质编录综合描述卡,填写内 容宜符合附录D中D.0.3条的规定。

容宜符合附录D中D.0.3条的规定

实测或编制典型地质剖面图。地质展示图宜符合附录E中E.0.2 条的规定。

表6.4.6边坡工程地质编录比例尺

5.4.7地质编录时,宜对下列内容进行摄影或录像: 1 工程边坡全貌。 2 主要结构面、软弱层带。 3 典型风化、卸荷现象。 岩溶洞穴、溶蚀裂隙、生物洞穴、裂缝等。 5 边坡渗水、涌水、管涌、流土等现象。 边坡岩(土)体松弛、变形、失稳现象,不利块体等 边坡重点处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性质和可能的危害作出分析判断: 1边坡上不断出现小塌方、掉块、小错动、弯折、倾倒 反翘等现象,且有加剧趋势。 2边坡上出现新的裂缝,下部隆起、胀裂。 3坡面开裂、爆破孔错位、原有裂隙扩展和错动。 4坡面水沿裂隙很快漏失,沿软弱结构面的湿度增加。 5地下水水位、出露点的流量突变,出现新的出露点,水 质由清变浑。 6边坡变形监测数据出现异常。 7土质边坡出现管涌、流土等现象。 6.5.2施工地质预报应包括下列内容:

1边坡中可能失稳岩(土)体的位置、边界、体积。 2边坡可能的变形和失稳的形式、成因、发展趋势及危害 程度。 3 对边坡稳定性差的部位,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6.5.3 边坡处理措施的地质建议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开挖、减载处理的位置、范围和坡比。 挡墙、抗滑桩的位置、范围和进入稳定层深度。 3 锚固处理的位置和范围,锚固方向和深度。 4 坡面防护范围和类型。 5 置换或回填处理的位置、范围、深度。 6 排水孔、洞的位置、方向和深度

6.6.1施工过程中应综合利用地质勘察资料、检测和监测资料 施工地质资料,不断补充和完善边坡工程地质评价。 6.6.2边坡工程地质评价宜包括下列内容: 1边坡高度、几何形态。 2工程地质条件及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3 整休稳定性与局部稳定性分析。 4 失稳岩(土)体的位置、范围、规模及破坏机制。 5 不利块体、不良地质问题工程处理情况。 6 需后续处理的地质问题和运行期开展的监测项目。 6.6.3 边坡验收时应检查下列内容: 1 边坡形态、超欠挖情况。 2 岩土类型、结构、性状等。 3 边坡工程处理措施实施情况。 6.6.4 边坡验收前应准备下列资料: 1 验收段(块)展示图、地质剖面图等。 2 施工地质说明。 6.6.5 施工地质说明应包括下列内容:

1验收段(块)编号、起止桩号、高程。 2边坡基本地质条件,岩土结构、特性及参数。 3工程地质问题及工程处理情况,勘探洞、井、孔封堵回 填与利用情况。 4工程地质评价与结论。

1验收段(块)编号、起止桩号、高程。 2边坡基本地质条件,岩土结构、特性及参数。 3工程地质问题及工程处理情况,勘探洞、井、孔封堵回 填与利用情况。 4工程地质评价与结论

7.1.1防渗与排水工程的施工地质工作应跟踪施工揭露的水文 地质条件及变化情况,评价设计方案是否满足要求,提出优化工 程设计的地质建议。 7.1.2防渗与排水工程的施工地质工作内容除应符合3.0.2条 的规定外,还应重点跟踪岩溶洞穴、强透水带等的分布情况,地 下水水位及岩(土)体透水性的异常情况,防渗依托层及接头的 可靠性等。 7.1.3施工期遇到下列情况需进一步查明时,应提出专项勘察 研究的建议: 1 防渗依托层、接头不可靠或变化大。 2 灌浆时漏浆量异常大。 3 灌浆孔、排水孔内异常涌水。 4特殊灌浆处理的软弱层带、断层破碎带、岩溶洞穴等的 分布范围或位置变化大。 5防渗铺盖清基后地质条件、防渗墙或防渗惟幕相对隔水 层深度变化大。 6蓄水初期雌幕后观测孔水位或排水孔涌水异常。

7.1.1防渗与排水工程的施工地质工作应跟踪施工揭露的水文 地质条件及变化情况,评价设计方案是否满足要求,提出优化工 程设计的地质建议。 7.1.2防渗与排水工程的施工地质工作内容除应符合3.0.2条 的规定外,还应重点跟踪岩溶洞穴、强透水带等的分布情况,地 下水水位及岩(土)体透水性的异常情况,防渗依托层及接头的 可靠性等。

/.2.1 防渗与排水工程的地质巡视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防渗与排水工程的施工情况 2 先导孔、检查孔、防渗墙槽孔揭露的地质情况。 3 防渗铺盖清基情况,地基的岩性及其变化,防渗铺盖部 位边坡稳定性。 4灌浆洞、排水洞、减压井等的地质巡视内容应符合5.2

7.2.2防渗与排水工程地质巡视过程中宜收集下列资料:

先导孔、检查孔编录资料,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基岩地层代号、岩性、构造、风化程度、岩溶发育等 情况,土层成因类型、岩性、密实程度、塑性状态等, 水泥结石情况。 2)钻孔岩芯获得率、RQD和岩芯状态。 3)岩(土)体的透水性、孔内地下水位等水文地质资料。 4)钻进方法、回水颜色及回水量异常变化及卡钻、掉钻、 塌孔和涌沙位置。 5)试验、检测等资料。 施工过程中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灌浆孔施工过程中的塌孔、掉钻、卡钻、涌水、冲洗 液严重漏失等。 2)防渗墙造孔过程中的塌孔、异常漏浆等。 3)惟幕灌浆过程中的涌水、漏浆、串浆、地基岩(土) 体抬动、隆起、张裂等。 4)防渗铺盖的沉陷、位移、开裂等。 5)排水孔、洞异常涌水、涌沙、串浆或突然堵塞等。 6)两岸地下水位异常变化。 蓄水初期惟幕后观测孔水位与排水孔涌水观测资料。 遇地下水位异常、灌浆钻孔涌水时,宜进行地下水位、

7.2.3遇地下水位异常、灌浆钻孔涌水时,宜进行地下水位、 涌水量、涌水压力观测。

.3.1施工期可采集下列岩土标本: 1 防渗墙槽孔终孔孔底岩样。 2 灌浆检查孔有结石充填的岩芯样品 3化学灌浆前后软弱层带对比样品。 4岩溶洞穴、溶缝等灌浆充填物样品

施工期可根据需要进行下列试验: 灌浆孔、排水孔水样的水质分析。 排水孔析出物的化学分析。 防渗铺盖地基松散层的颗粒分析、渗透性试验。

7.4.1防渗铺盖的地质编录应符合4.4节的规定;灌浆洞、排 水洞、减压井、检查井等地质编录应符合5.4节的规定。 7.4.2防渗墙槽孔地质编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层岩性、颜色、成分、风化情况等。 2槽孔口高程、深度和嵌入目标地层的深度。 7.4.3 防渗铺盖地质编录应填写施工地质编录综合描述卡,填 与内容宜符合附录D中D.0.1条的规定。

7.4.4防渗铺盖地质编录比例尺应为1:200~1:50。

7.5.1根据施工地质工作获取的资料,预计防渗与排水工程部 立的地质条件与原设计依据的前期地质勘察成果有出入,或可能 出现新的地质条件影响防渗与排水工程施工时,应及时进行地质 预报。

1与原设计依据的前期地质勘察成果有较大出入的工程地 质条件和问题。 2可能产生失水、涌水、涌泥(沙)等异常情况。 3其他影响施工的不利地质因素。 7.5.3遇下列情况时,应及时提出调整防渗与排水工程设计的 地质建议: 1 防渗工程相对隔水层埋深发生变化。 2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新的强透水岩(土)体。 3排水孔地下水水头、流量异常。

铺盖清基后,发现地质条件与预计

施工地质资料,不断补充和完善防渗与排水工程地质评价。 7.6.2防渗与排水工程的工程地质评价宜包括下列内容: 1防渗墙、惟幕灌浆的范围、深度。 2检查孔、检查井中裂隙、孔隙结石充填率及检查孔岩 (土)体透水性。 3防渗线上的岩溶洞穴、强溶蚀带的清理和回填封堵实施 情况。 4软弱层带、含易溶盐地层、粉细砂层等特殊地段的长期 渗透稳定性。 5排水孔的有效性,排水量、水质及其变化。 6防渗铺盖的地基处理及其与坝体、两岸岸坡的结合情况 7对防渗或排水工程有不利影响的勘探洞、井、孔的封堵 回填情况。 8蓄水初期防渗墙、雌幕后观测孔水位与排水孔流量、水 质及其变化。 9需后续处理的地质问题和运行期开展的监测项目。 7.6.3防渗与排水工程验收前应了解或检查下列内容: 1防渗与排水工程施工中揭露的地质条件与前期地质勘察 成果的符合性。 2防渗与排水工程处理范围和效果。 3有关的施工记录、检测等成果资料。 7.6.4防渗与排水工程验收前应准备下列资料和技术成果: 1防渗铺盖地基地质展示图或工程地质图、防渗雌幕渗透 部面图。 2灌浆洞、排水洞、减压井、检查井地质展示图。 3防渗与排水工程施工地质说明

7.6.5 防渗与排水工程施工地质说明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验收段编号、起止桩号、高程。 2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 3防渗与排水工程实施情况。 4工程地质评价与结论。

8.0.1施工期水库库区地质工作应全面收集、分析前期地质勘 察资料,结合地质巡视情况、施工揭露地质条件及检测、监测资 料等DB61T 306.13-2003 布尔羊常见传染病防治方法,复核前期地质勘察成果和主要结论。 8.0.2施工期水库库区地质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复核水库库区前期地质勘察成果和主要结论。 2水库蓄水过程中,应进行地质巡视,提出监测工作建议 3库区防护、库岸治理、水库防渗等工程施工地质工作。 4参加水库蓄水安全鉴定和蓄水阶段验收。 8.0.3施工期及蓄水期遇到下列情况需进一步查明时,应提出 专项勘察研究的建议: 1存在与工程施工、运行安全相关的库岸稳定问题。 2岩溶发育地段、狭窄或低矮分水岭和河弯段等存在水库 参漏可题。 3蓄水期新发现的地质问题。 8.0.4施工期复核水库库区前期地质勘察成果的地质工作应包 括下列内容: 1收集和分析库区前期地质勘察资料。 2收集和分析地下水动态观测和库岸稳定等监测资料。 3复核前期水库渗漏、库岸稳定、浸没及水库诱发地震等 工程地质问题的主要结论。 4复核围堰挡水和水库初期蓄水对库岸稳定、浸没等的 影响。 8.0.5围堰挡水、下闸蓄水和大坝拦洪度汛期间应加强地质巡 视。对于水库诱发的地质问题,应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对可 能影响水库正常运行、危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问题提出处 理建议。

8.0.6根据复核情况,应提出建立或完善水库库区可能渗漏地 段、浸没地段、岸坡失稳地段及水库诱发地震和活动性断裂监测 方案的建议。 8.0.7库区防护、库岸治理、水库防渗工程的施工地质工作宜 符合第4~7章的有关规定。 8.0.8水库蓄水安全鉴定前,应综合利用地质勘察资料、检测 和监测资料、施工地质资料,对下列问题做出评价或说明: 1库盆的封闭条件,可能渗漏地段的处理措施及其实施 情况。 2库区岸及近坝区滑坡体、危岩体、堆积体等稳定性 处理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3影响水库运行的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4可能产生浸没地段的防护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5蓄水前地震本底值,蓄水后水库诱发地震可能发生的部 位、震级上限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 6滑坡、危岩体、堆积体等的监测系统,可能渗漏地段地 下水长期观测网,地震监测台网等的实施情况。

及时复核料源储量。 9.0.2天然建筑材料的施工地质工作内容除应符合3.0.2条的 规定外,还应重点跟踪剥离层、无用夹层、有害层的分布情况及 开挖边坡的稳定条件。 9.0.3天然或人为因素造成料场储量或质量发生明显改变且不 能满足工程需要时,应提出专项勘察研究的建议。 9.0.4天然建筑材料地质巡视应包括下列内容: 1剥离层、无用层变化情况,特别是灰岩料场的溶蚀深度 和充泥情况,干旱地区土料场的盐渍化程度和深度。 2建筑材料的质量,可用料的已采量和剩余量。 3开来方法、方式是否影响材料质量、储量。 4料场开挖边坡的稳定状况。 9.0.5施工地质人员应参与或配合相关单位开展填筑料碾压试 验、石料爆破开采试验、人工骨料生产性轧制试验等,并收集土 (石)料开采、填筑过程中和人工骨料生产过程中的试验与检测 资料。

9.0.5施工地质人员应参与或配合相关单位开展填筑料碾压试 验、石料爆破开采试验、人工骨料生产性轧制试验等CJJ 45-2015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并收集土 (石)料开采、填筑过程中和人工骨料生产过程中的试验与检测 资料。

1开采方法不合理且影响材料质量、储量。 2天 料场地质条件局部变化影响材料质量、储量。 3米 料场开挖边坡出现变形破坏迹象,并可能失稳。 9.0.7施工过程中应综合利用地质勘察资料及施工地质资料

不断补充和完善料场质量和储量评价,评价应符合SL251自 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