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592-2012 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pdf

SL 592-2012 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9.4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7841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L 592-2012 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pdf

外和微波等。其中,可见光遥感影像中绿波段适用于植被类型, 红波段适用于城市用地、道路、土壤、地貌与植被的区分;近红 外遥感影像适用于植被类型、覆盖度与水体的识别;热红外遥感 影像适用于土壤湿度与地表温度信息的提取;微波遥感影像适用 于土壤湿度等信息的提取。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谱段 范围。

1选择倾角较小、覆盖工作区域的全色或多光谱影像,影 像时相宜一致或接近,要求层次丰富、影像清晰、色调均匀、反 差适中,无噪声和条带缺失。 2相邻各景影像之间应有不小于影像宽度4%的重叠,特 殊情况下重叠可小于上述指标。 3影像中云层覆盖应少于3%,且不应覆盖重要地物。分 散的云层,其面积总和不应超过作业区面积的8%。

NY/T 2560-201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香菇4.1.5航空像片的选择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影像清晰,对比度适中,覆盖工作区域且区域内云影覆 盖应少于3%。分散的云层,其面积总和不应超过作业区面积

的8%。 2有立体观测要求时,像片的航向重叠应不少于60%,旁 向重叠应不少于30%,相邻像片的航高差应小于30m,航线的 弯曲率应小于3%

4.3.1遥感影像解译前,应根据监测内容、遥感影

4.3.1遥感影像解译前,应根据监测内容、遥感影像分辨率 时相、色调、几何特征、影像处理方法、外业调查等建立遥感角 译标志。其内容应包括有指导意义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等:

壤侵蚀因子,土壤侵蚀状况和水土流失防治状况的典型影像特 征。建立的解译标志应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和稳定性。解译标志 可采用以下方法建立: 1根据解译经验。 2遥感图像与实地对照。 3与相同地区既有的典型遥感解译成果对照。 4.3.2解译标志应通过野外验证,并根据实地情况进行修改和 补充。对典型的解译标志和重要的要素分类界线、同质要素由于 空间变异间接引起的解译标志差异等,应实地拍摄照片、绘制野 外素描图,并做好野外记录。

4.3.3对各种解译标志应有详细的文字描述,并整理成

译标志记录表格式参见附录A。

5.1.1水土保持遥感监测信息提取应包括土壤侵蚀因子、土 壤侵蚀类型和水土保持措施等。采用遥感手段不能或不易获取 的部分土壤侵蚀或水土保持信息的获取,可结合地面调查、野 外解译标志建立开展,并参照GB/T15772一2008第4章的要 求执行。 5.1.2土壤侵蚀因子应包括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坡度坡长、

5.1.2土壤侵蚀因子应包括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坡度坡长 降雨侵蚀力、地表组成物质、水土保持措施等。

5.2.1应参照GB/T21010一2007第6章的要求和SL449 2009附录D,结合水土保持行业特点,对部分土地利用现状分 类进行了归并,形成适用于水土保持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 利用现状分类表见附录B。

5.2.2土地利用获取应以目视解译方法为主,计算机自云

目视解译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直接判读、逻辑推理或综 合景观分析等多种方法,相互配合使用。 计算机自动识别解译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基于地物光谱 分析自动识别、模型自动识别和专家系统自动识别等解译方法。

5.3.1遥感影像提取植被覆盖度分为单时相植被覆盖度和多时 相植被覆盖度。

5.3.1遥感影像提取植被覆盖度分为单时相植被覆盖度和多时

覆盖度值。因子的提取可采用目视解译、归一化植被指数等

方法。 1目视解译方法应根据影像辐射定标情况,可采用直接判 读法、对比法、邻比延伸法、证据汇聚法、影纹分类法等多种方 法相互配合使用。 2归一化植被指数方法应根据影像辐射定标情况,利用近 红外波段和可见光红波段计算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通过植被指 数计算得到植被覆盖度。 5.3.3多时相植被覆盖度是采用多期单时相遥感影像获取的植 被覆盖度值,分为旬、月、年植被覆盖度。多时相植被覆盖度可 采用以下方法获取: 1旬植被覆盖度由旬内多期单时相植被覆盖度最大值合成 获取,月平均植被覆盖度由本月3个旬植被覆盖度计算获取,年 平均植被覆盖度由本年12个月平均植被覆盖度计算获取。 2根据实测数据获取的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曲线,计算旬 月、年植被覆盖度。

5.4.1坡度和坡长可通过适宜比例尺遥感立体像对,利用数 摄影测量等技术获取DEM,或直接选取适宜比例尺DEM计 坡度坡长因子。

5.4.2各项土壤侵蚀因子的栅格数据经重采样后的栅格

应与坡度坡长栅格数据的栅格大小保持一致

5.5.1可通过遥感影像并结合地面观测,获取降雨强度指标, 计算次降雨侵蚀力。 5.5.2可由次降雨侵蚀力分别计算日降雨侵蚀力、月降雨侵蚀 力和年降雨侵蚀力。

5.5.3可利用各点的降雨侵蚀力,采用描值法形成降雨

5.5.3可利用各点的降雨侵蚀力,采用值法形成降雨侵蚀力 分布图。

5.6其他土壤侵蚀因子

5.6.1土壤水分、地表温度可通过微波、热红外等遥感影像, 结合地面观测数据等资料,获取土壤水分、地表温度等指标。 5.6.2地表组成物质可通过遥感影像,获取地表组成物质,并 结合地面调查和土壤样品化验分析结果等计算土壤可蚀性因子。

5.8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分级

5.8.1土壤侵蚀类型应通过遥感影像,结合SL190一2007第 章的规定和地面调查综合确定。

5.8.1土壤侵蚀类型应通过遥感影像,结合SL190一2007第3 章的规定和地面调查综合确定。 5.8.2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应根据SL190一2007第4章的规定 确定

5.9.1各类信息提取的最小成图图斑面积应为4mm²,条状图 斑短边长度不应小于1mm。 5.9.2解译结果应抽取不少于总图斑数的5%进行核查,核查 对象涉及5.2~5.8节的所有类型。核查对象的数量应符合以下 要求: 1小流域(包括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县 (县级市、旗)成果图核查对象数量不小于10%。 2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 区成果图核查对象数量为5%~10%。 3全国、流域性成果图核查对象数量不小于5%。

5.9.1各类信息提取的最小成图图斑面积应为4mm,条状图 斑短边长度不应小于1mm。 5.9.2解译结果应抽取不少于总图斑数的5%进行核查,核查 对象涉及5.2~5.8节的所有类型。核查对象的数量应符合以下 要求: 1小流域(包括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县 (县级市、旗)成果图核查对象数量不小于10%。 2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 区成果图核查对象数量为5%~10%。 3全国、流域性成果图核查对象数量不小于5%。

6. 1 验证内容与方法

6.1.1野外验证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解译标志检验。 2信息提取成果验证。 3解译中的疑、难点以及需要补充的解译标志验证。 4与现有资料对比有较大差异的解译成果验证。 6.1.2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验证。验证样本应包含5.2 ~5.8节的所有类型,并在空间上均匀分布。

6.1.3验证样本的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不小于解译结果总图斑数5%的核查对象,抽取10% 作为验证样本进行实地验证。 2解译中疑难点,应补充解译标志,并抽取不小于20%的 样本进行验证。 3对解译结果与现有资料对比有较大差异的,应进行 100%验证。

6.2.1野外验证应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补充解译标志,并根据 新建立的解译标志进行校核,修改解译结果。 6.2.2对野外验证结果应及时补充、填写验证记录表。野外验 证记录表格式见附录C。

6.2.4经野外验证不能达到质量控制要求的,应重新解译。

7.1.2应结合水文泥沙观测、坡面径流小区观测、土壤侵蚀调

7.1.2应结合水文泥沙观测、坡面径流小区观测、土壤侵蚀训 查、水土流失防治等资料,对水土保持遥感监测结果进行合理 分析。

7.2.1监测成果面积量算与汇总应以图幅理论面积作为控制面 积,并进行面积量算。 7.2.2理论面积与实际面积误差范围不应大于理论面积的 1/400。面积差应平差到每个图斑,平差后的残差值应赋于图中 面积最大的图斑。 7.2.3全国、区域、流域的面积汇总时,应以县级行政单位为 单元,分类分级统计面积。进行县级面积汇总时,应按乡级行政 单位为单元进行统计。小流域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土壤侵蚀面 积汇总表格式参见附录D。

3.1在遥感解译、野外验证工作完成后,应进行资料的整理 综合分析,并按对应的工作阶段形成文字报告。

7.3.2中间资料和成果资料应分类整理,并及时归档。 7.3.3 原始数据、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均应有元数据。 7.3.4最终成果应为数字化产品,并按有关规定进行编码。 7.3.5遥感影像与解译的成果或专题图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 术进行分层管理,应符合SL341一2006第2章、第4章、第5 章的要求,满足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7.3.6专题影像成果整饰应符合GB/T15968一2008第6章的 要求、专题线划成果整饰应符合SL73.6的要求。

要求,专题线划成果整饰应符合 SL 73.6的要求。

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墨本规定 27 遥感影像选择与预处理. 29 信息提取… 31 野外验证·· 35 分析评价与成果管理: 36

监测成果的比例尺要求根据监测成果精度的要求有所不 在收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时应有统一的比例尺

3.0.3监测成果的比例尺要求根据监测成果精度的要求有月

(1)调查对象为土地利用及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时,东北地区 时相宜选择5月下旬至6月中旬或8月下旬至9月中旬;华北地 区宜选择3月下旬至4月下旬或7~9月;华中、华东和西南的 北部地区宜选择3月上旬至4月上旬或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在华南大部分和西南的南部地区选择11月至次年2月的影像; 在西北地区则可选择7~9月的影像。 (2)调查对象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时,时相宜选择植被生 长低谷期,同时应避开冰雪覆盖。东北地区宜选择2月下旬至 3月下旬或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华北地区宜选择2月下旬或 11月中旬;华中、华东和西南的北部地区宜选择2月上旬或 11月下旬;在华南大部分和西南的南部地区宜选择11月至 次年2月的影像;在西北地区则可选择4~5月或10月的 影像。 (3)开展调查对象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趋势分析时,调查区 间内各期数据的时相选择宜保持一致。 (4)遥感影像的选择如遇到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可适当选 择提前或滞后一两个卫星过境周期的影像。 4.1.3谱段范围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获取植被类型、城市用 地、道路、土壤、地貌、植被覆盖度、水体、土壤湿度与地表温 度等各类不同水土保持信息的需要来确定。遥感信息源采用的谱 段范围以可见光、近红外为主,一般划分为蓝、绿、红、近红外 四个波段。其中,蓝波段(0.45~0.52μm)主要用于常绿与落 叶植被、土壤与植被的区分;绿波段(0.52~0.63μm)主要用 于植被类型的识别;红波段(0.63~0.69μm)主要用于植被类

型、盖度、土壤、地貌等信息的判断;近红外波段(0.76~ 0.90μm)主要用于植被类型、盖度、水体的识别。实际工作中, 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上几个波段。

5.2.1土地利用因子的提取首先要结合水王保持行业特点对其 部分分类进行归并,再确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MT/T 161-2020 滤尘送风式防尘口罩通用技术条件,其次是采用 一定的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得出土地利用现状结果图,在此 过程中应注意进行质量的控制。在实际使用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应按本标准的附录B执行。

5.3.2归一化植被指数计算方法是在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基础 上,确定植被全覆盖区域NDVI的最大值和无植被覆盖区域 NDVI的最小值,以此为转换系数NDVImax和NDVImin,结合 地面调查进行转换系数和经验系数的修正,计算植被覆盖度。植 被覆盖度用式(1)计算:

(1)坡度因子用式(2)计算:

式中S—一坡度因子; 一坡度,()。 (2)坡长因子用式(3)和式(4)计算:

式中L——坡长因子; 入一一水平投影坡长,m; M—可变的坡长指数; 0一百分比坡度,%

DB34T 1743-2012 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检测方法(遥测法)L= (22.13 r0.5,>5% 0. 4,3% < 0≤ 5% M= 0. 3,1%<≤3% 0. 2, < 1%

R=↓[2(Els)]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