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2525-2022 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pdf

DB45/T 2525-2022 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45/T 2525-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77677
VIP资源

DB45/T 2525-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45/T 2525-2022 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pdf

DB45/T25252022

物性physicalproperties 探测对象所具有的物理性质。 3.17 介电常数dielectricconstant 在有外电场作用时,物质储存电荷能力的量度,是一个点上电位移和电场强度的比值。 3.18 正常场 normalfield 物理场的相对平稳部分。 3.19 异常场 anomalyfield 偏离正常场并超过一定数值的物理场。 3.20 偏移距offset 激发点到最近检波点间的水平距离。 3.21 同相轴event 波形记录上同一信号源的各道相同相位的连线。 3.22 视电阻率apparentresistivity 在地下介质电阻率不均匀的情况下,用均匀介质的电阻率理论表达式计算得到的电阻率值。其数值 与介质电阻率、形态和观测条件有关,

4.1.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达到下列目的: 一进一步查明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指导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为优化设计和设计变更提供地质依据; 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地层岩性预测预报,特别是对软弱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岩主的预测预报: 地质构造预测预报,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 的预测预报; 不良地质预测预报,特别是对岩溶、人为坑洞、突水突泥、瓦斯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地下水预测预报,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及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中的裂隙水等发 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JGJT 121-2015 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4.2预报工作遵循的规则

2.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进行地质复杂程度分级(或地质灾害分级,见附录A),确定重点预 ,并遵循实时预报原则,根据预报实施工作中掌握的地质情况,及时调整隧道区段的地质复杂程

DB45/T 25252022

级、预报方法和技术要求等。 4.2.2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体现以地质调查为基础,配合采用地球物理探测、超前地质钻探、超前导 坑探测等勘探手段的综合预报思路。 4.2.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宜采用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 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前导坑与主洞探测相结合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预报结果综合分析,相互验证, 提高预报准确性。在综合应用各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时应考虑其各自的工作应用条件(见附录B)。 4.2.4采用的预报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和地质复杂程度分级选取。在软弱断层破碎带、富水岩 容发育区、重大物探异常区等地质条件复杂地段,除采用地质调查法、物探法进行预报外,还应增加超 前地质钻探法进行综合预报。 4.2.5隧道设有平行超前导坑、正洞超前导坑、或为线间距较小的两座隧道时,应充分利用平行超前 导坑、正洞超前导坑、先行施工的隧道开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4.2.6改建及扩建的公路隧道应在充分利用既有隧道工程地质资料及施工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改 建及扩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的空间关系,参照新建公路隧道的要求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4.2.7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中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

级、预报方法和技术要求等

4.3预报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

4.3.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可按图1所示的工作

道超前地质预报可按图1所示的工作程序进行

DB45/T2525—2022隧道地质灾害分级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地质调查编制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审批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围岩定级调整预报实施大纲中的预报方法提交预报阶段性成果报告施工地质反馈重新进行隧道地质灾害分级否地质情况是否与设计、预报结果相符是下循环实施提交超前地质预报峻工总报告图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程序框图4.3.2预报设计阶段的工作应包括:提出隧道地质复杂程度分级;一编制超前地质预报方案设计。4.3.3预报实施阶段的工作应包括:

DB45/T 25252022

编制预报实施大纲并组织评审:应在隧道施工前根据隧道地质环境及特殊性完成超前地质预 报实施方案的编制; 按实施大纲要求开展预报工作:预报实施工作应符合施工安全规定(见附录C); 提交预报成果报告:在预报外业结束后预报实施单位应及时将预报成果报告报送建设、设计 施工、监理各方; 当预报地质情况与前期设计文件相符时,按设计进行施工;当预报地质情况与前期设计文件 不符时,由施工方提出变更设计申请、由参建各单位讨论决定是否根据预报结论变更设计后 进行施工。

4.4预报工作中的各方职责

.4.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单位应具备的条件和工作职责包括: 预报实施单位应具备交通行业桥梁与隧道工程专项检测资质,应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健全的 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应的技术能力: 预报工作现场应配备有足够数量、且持有相应上岗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现场情 况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助人员; 预报工作配备的仪器设备应在检验或校准周期内,仪器设备的性能指标、数量和工作效率应 能满足预报和工期的要求; 收集隧道相关勘察设计资料,根据勘察设计单位提供的隧道地质复杂程度分级结果、超前地 质预报方案设计的要求,编制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 一按照批准的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开展预报工作,按要求及时提交成果报告,并对成果及数 据的真实性负责; 当遇到预报地质情况与勘察设计资料不符,或遇到重大物探异常和施工地质灾害高风险隐患 或需要调整预报方案时,应按工作程序要求及时报告有关单位。 .4.2隧道工程参建单位在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中职责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设单位应负责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的审批,并对地质预报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和检查; 勘察单位根据隧道地质勘察成果资料提出隧道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参加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 纲的审批; 一设计单位在勘察单位提出隧道地质复杂程度分级的基础上,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方案设计、参 加实施大纲的审批;施工中分析和研究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的,按 程序及时进行变更设计: 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预报单位做好预报工作,并将预报工作纳人现场施工组织管理,应积极 利用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当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按变更设计程序提请进行变更设 计,并不断完善隧道施工安全应急救援预案,做好隧道施工安全工作; 监理单位应对地质预报工作实施监理,并做好相关协调工作。

5.1.1公路隧道工程在各设计阶段均应进行超前地质预报设计,预报方法的选择应与施工方 复杂程度相适应。

DB45/T25252022

各方法包括下列内容: 地质调查法: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洞内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和洞身地质素描、地层分界 线及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性分析、地质作图等; 超前钻探法:超前地质钻探、加深炮孔探测; 物探法:地震波反射法、地质雷达法、红外探测、高分辨直流电法、瞬变电磁法等; 超前导坑预法:平行超前导坑法、正洞超前导坑法等。 5.1.3超前地质预报按预报距离分类,包括长距离预报、中长距离预报和短距离预报等方法,预报长 度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长距离预报的预报长度100m以上; 一中长距离预报的预报长度30m~100m;

超前导坑预法:平行超前导坑法、正洞超前导坑法等。 5.1.3超前地质预报按预报距离分类,包括长距离预报、中长距离预报和短距离预报等方法,预报长 度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长距离预报的预报长度100m以上; 一中长距离预报的预报长度30m~100m; 短距离预报的预报长度30m以内。

5.2隧道地质灾害和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5.2.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前,应按附录A的要求分段将隧道地质灾害分为严重、较严重、一般、 轻微四级,对应地质复杂程度分为复杂、较复杂、中等复杂、简单四级。 5.2.2隧道地质灾害分级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可根据开挖过程中的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和实际地质条件 进行调整。 5.2.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和地质复杂程度分级按表1选取,针对不同类型的地 质间题,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

不同隧道地质灾害和地质复杂程度分级采用的预

5.2.4对含天然气、瓦斯、放射性物质等特殊地层隧道及深埋隧道内的地温、地应力等地质问题应按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监测测试。

5.3预报设计文件内容

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应编制超前地质预报设计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着重说明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 题及地质风险; 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

DB45/T 25252022

超前地质预报的设计原则、预报方案、(分段)预报内容、方法选择及不同方法的组合关系、 技术要求(同一种预报方法或不同预报方法间的重叠长度、超前钻孔的角度及长度等),需 要时应编制气象、重要泉点和洞内主要出水点(流量>1L/s的出水点)、暗河流量等观测计 划和观测技术要求等;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工艺要求(必要时提出);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安全措施;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量、占用工作面的时间; 超前地质预报概预算;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6.1预报实施大纲编制

实施超前地质预报前应全面了解隧址区地质情况,分析和掌握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主 灾害隐患及其分布范围等,核实地质复杂程度分级、超前地质预报设计的内容。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应编制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其内容应包括:

6.1.2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应编制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其内容应包括:

6.1.2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应编制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其内容应包括:

工程概况; 地质概况:与地质预报相关的地形地貌、气象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情况简 述,着重说明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地质风险; 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实施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分段预报内容及具体预报方法、技术要求、预报工作量,必要时应编制 气象、重要泉点和洞内主要出水点(流量>1L/s的出水点)、暗河流量等观测计划和观测报 术要求; 超前地质预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超前地质预报组织机构设置及投入的人力、设备资源; 质量要求; 安全措施; 成果资料编制的内容与要求; 工作制度,包括与设计、施工、监理、建设等单位的联系制度,地质预报成果报告提交的时 限,信息传递方式等; 地质预报成果的验证及技术总结的要求;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3.2.1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应编制地质预报阶

.2.1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应编制地质预报阶段性成果报告,隧道贯通后可编写地质预报峻工总报合告 6.2.2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阶段性成果报告内容应包括下列内容: 工程概况,包括项目概况、本次超前地质预报任务、预报实施时间、以往实施情况等; 地质调查,包括隧道工作面与洞身地质编录、测绘,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情况等:

工程概况,包括项目概况、本次超前地质预报任务、预报实施时间、以往实施 地质调查,包括隧道工作面与洞身地质编录、测绘,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情

DB45/T25252022

预报方法与技术,包括预报方法原理简述、测线、工作布置、仪器设备、装置布置、工作参 数、数据质量等; 资料解释与成果分析,包括地质调查资料的分析评价、物探资料处理与解释,结合地质调查 物探、超前钻探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及地质解释; 结论与建议,包括预报距离、范围,地质结论,不良地质情况,围岩稳定性和地质灾害分析 预警,围岩分级与不良地质处治建议等; 插图可包括预报方法原理图、测线或装置布置图、典型数据曲线或映像图、各种仪器设备探 测数据处理成果图等;插表可包括工作量表、物性参数表、仪器技术因素、成果解释列表、 探测精度表等。

7.1.1地质调查法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

周查法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隧道的超前地质预

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应在实施洞内超前地质预报前进行,并在洞内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过程 中根据需要随时补充,现场应做好记录,并于当天及时整理; 地质素描图应采用现场绘制草图、室内及时誉清的方式完成,应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记录 不应回忆编制或室内制作。地质素描原始记录、图、表应当天整理

DB45/T 25252022

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和洞内地质素描资料应及时反映在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和纵断面图 并应分段完善、总结; 标本应按要求采集,并及时整理。

.3地质调查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应编制下列

地质调查法预报报告; 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 隧道洞身地质展视图,比例为1:100~1:500; 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隧道内和地表相关性分析预报图(必要时作),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 地质复杂地段纵、横断面图,比例为1:1001:500; 地质监测与测试资料; 有关影像盗料

7.2隧道勘察设计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之 隧道勘察设计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收集前期隧道勘察设计资料,熟悉设计文件、资料、图纸; 明确隧道穿越的地层层序,围岩岩性、结构面密度、产状、充填物,结构面与隧道的空间组 合关系,不同地层及岩性在隧道轴线上的分布范围,不同岩层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性, 特殊地层(煤层、可溶岩地层、膏岩层等)的分布; 掌握特殊地质构造(如断层)在隧道轴线上的分布位置,断层及破碎带宽度、性质、产状,明 确地层、不良构造与隧道的相互关系及因隧道施工揭穿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见附录D),初 步提出超前地质预报重点区段

7.3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

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对已有地质勘察成果的核查和确认; 地层、岩性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特别是对标志层的确认; 一断层、褶皱、节理密集带等地质构造在隧道地表的出露位置、规模、性质及其产状变化情况 地表岩溶发育位置、规模及分布规律; 煤层、石膏、膨胀岩土、含石油天然气、含放射性物质等特殊地层在地表的出露位置、宽度 及其产状变化情况; 人为坑洞位置、走向、高程等,分析其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对水文地质的调查; 根据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结果,结合设计文件、资料和图纸,核实和修正超前地质预报重 点区段。

7.4.1隧道内地质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对隧道测量资料的调查 工程地质:

对隧道测量资料的调查;

DB45/T25252022

·地层岩性:地层时代、岩性、层间结合程度、风化程度等; 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节理裂隙特征、岩层产状等。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破碎带 的宽度、物质成分、含水情况以及与隧道的关系。节理裂隙的组数、产状、间距、充填物、 延伸长度、张开度及节理面特征、力学性质,分析组合特征、判断岩体完整程度; · 岩溶:岩溶规模、形态、位置、所属地层和构造部位,充填物成分、状态,以及岩溶展布 的空间关系; · 特殊地层:煤层、含膏盐层、膨胀岩土和含黄铁矿层等应单独描述; :人为坑洞:影响范围内的各种坑道和洞穴的分布位置及其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地应力:包括高地应力显示性标志及其发生部位,如岩爆、软弱夹层挤出、探孔饼状岩芯 等现象; ·塌方:塌方位置、方式与规模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产生塌方的地质原因及其对 继续掘进的影响; ·有害气体及放射性危害源存在情况。 水文地质: ·地下水的分布、出露形态及围岩的透水性、水量、水压、水温、颜色、泥砂含量测定,以 及地下水活动对围岩稳定的影响,必要时进行长期观测。地下水的出露形态分为:渗水、滴 水、滴水成线、股水(涌水)、暗河; · 水质分析,判定地下水对结构材料的腐蚀性; 出水点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暗河等的关系分析; 必要时进行地表相关气象、水文观测,判断洞内涌水与地表径流、降雨的关系; 必要时应建立涌突水点地质档案。 围岩稳定性特征及支护情况: · 记录不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下隧道围岩稳定性、支护方式以及初期支护后的变形情 况; · 发生围岩失稳或变形较大的地段,详细分析、描述围岩失稳或变形发生的原因、过程、结 果等。 进行隧道施工围岩分级(见附录E)。 影像:隧道内重要的和具代表性的地质现象应进行摄影或录像。 遂道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和洞身地质素描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主要描述工作面立面围岩状况(见附录F); 洞身地质素描是对隧道拱顶、左右边墙进行的地质素描,直观反映隧道周边地层岩性及不良 地质体的发育规模、在空间上对隧道的影响程度等,通过隧道地质展视图形式表示(见附录F) 地质素描应随隧道开挖及时进行,对地层岩性变化点、构造发育部位、岩溶发育带附近等复 一般地段不应超过10m进行一次素描。

适用范围:物探法超前地质预报应具备下列条件: 探测对象与其相邻介质应存在一定的物性差异,并具有足以被探测的规模; 存在电、磁、振动等外界于扰时,探测对象的信息能够从于扰背景中区分出来

DB45/T 25252022

8.1.2仪器设备:物探仪器及其附属设备应满足性能稳定、结构合理、构件牢固可靠、防潮、抗震和 绝缘性良好等要求;应定期检查、标定和保养。 8.1.3工作程序:物探应按搜集资料、踏勘、编制计划、施测、初步解释、最终解释、成果核对、报 告编制的程序进行。

绝缘性良好等要求;应定期检查、标定和保养。 8.1.3工作程序:物探应按搜集资料、踏勘、编制计划、施测、初步解释、最终解释、成果核对、报 告编制的程序进行。 8.1.4物探原始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原始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与隧道有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和钻探资料; · 物探施测的各种原始记录和检查记录; 物探仪器校验、标定及一致性检查的记录。 原始记录应完整、真实、清晰,标识清楚,签署齐全,不应随意涂改或重抄。 8.1.5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物探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分析各项物性参数的基础上,按定性指导定量的原则进行; 结论应明确,符合隧址区的客观地质规律;各物探方法的解释应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解释 结果不一致时,应分析原因,并对推断的前提条件予以说明; 解释结果应说明探测对象的形态、产状、延伸等要素;对于已知资料不足,暂时不能得出具 体结论的异常,应说明原因; 解释应充分利用各种探测方法的成果;若有钻孔资料,应利用钻探资料对解释结果进行全面 的修正。 8.1.6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和存在多种干扰因素的隧道,应根据被探测对象的物性条件开展综合物探, 并与其他探测方法相配合,对所测得的物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8.1.7报告编制:物探成果资料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物探成果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 物探测线布置图; 各种定性分析图件; 各种定量解释图件; 平面、断面成果图表; · 质量检查数据和质量评定表。 物性地质图件应结合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后编制,图上应标出异常分布位置、推断地质界线及 地质构造位置和产状等,标明与隧道里程的关系。

8.1.4物探原始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2.1适用范围:地质雷达法主要适用于岩溶探测,亦可用于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均匀地质体 的探测,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探测目的体与周边介质之间应存在明显介电常数差异,电磁波反射信号明显; 探测目的体具有足以被探测的规模; 一不能探测极高电导屏蔽层下的目标体。 3.2.2地质雷达法在完整至较完整硬质岩地段的预报距离一般宜在30m以内,如有经试验证明的预报 距离,则可采用由试验确定的预报距离;在岩溶发育、破碎和软弱岩体地段的预报距离,则应以满足解 释判定的要求确定;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应在5m以上。

DB45/T25252022

信噪比应>60dB; 一采样间隔应<0.5ns、模数转换器不应低于16位; 一具有可选的信号叠加、实时滤波、点测与连续测量、手动与自动位置标记等功能。 8.2.4数据采集:地质雷达法的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地质雷达仪器工作的中心频率宜尽量选择在低频段,应采用不高于100MHz的地面耦合屏蔽天 线进行数据采集,探测介质的电磁波速、介电常数可通过现场试验或工程经验确定; 测网密度、天线间距和天线移动速度应反映出探测对象的异常;掌子面上宜布置两条测线, 必要时可布置成井字形或其它网格形式: 选择合适的时间窗口和采样间隔,并根据数据采集中的干扰变化和效果及时调整工作参数: 一宜采用连续测量的方式,不能连续测量的地段可采用点测。连续测量时天线应匀速移动,并 与仪器的扫描率相匹配;点测时应在天线静止状态采样,测点距≤0.2m; 隧址区内不应有较强的电磁波干扰;现场测试时应清除或避开测线附近的金属等电磁干扰物; 当不能清除或避开时应在记录中注明,并标出位置; 一支撑天线的器材应选用绝缘材料,天线操作人员应与工作天线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 测线上天线经过的表面应相对平整,无障碍,且天线易于移动;测试过程中,应保持工作天 线的平面与探测面基本平行,距离相对一致: 现场记录应注明观测到的不良地质体与地下水体的位置与规模等; 重点异常区应重复观测,重复性较差时应查明原因。 8.2.5地质雷达法的质量检查(重复观测)的记录与原探测记录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波形一致,异 常没有明显的位移。 8.2.6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地质雷达法的资料整理与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参与解释的雷达剖面应清晰; 解释前宜做编辑、滤波、增益等处理。情况较复杂时,还应进行道分析、FK滤波、正常时差 校正、褶积、速度分析、消除背景干扰等处理; 结合地质情况、电性特征、探测体的性质和几何特征综合分析。必要时应考虑影响介电常数 的各种因素,制作雷达探测的止演和反演模型。 8.2.7报告编制:地质雷达法预报应编制探测报告,内容包括探测工作概况、采集及解释参数、地质 解译结果、测线布置图、探测时间剖面图等,其中时间剖面图中应标出地层的反射波位置或探测对象的 反射波组。

用范围:瞬变电磁法对岩溶水、溶洞的探测较为

3.2瞬变电磁法预报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岩体完整地低导电率和低导磁率的洞段宜每80m预报一次; 岩体破碎、含水率高、高导电率和高导磁率的洞段宜每60m预报一次; 弯曲段应适当减小预报距离; 相邻两次预报宜布置20m的重叠洞段

瞬变电磁仪发射部分主要技术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具有过压和过流保护功能; 最大发射电流不低于3A,发射信号宜为双极性方波,时间宜随取样道数选择值而变

DB45/T 25252022

发射基频频率宜能在2.5Hz~225Hz范围内分档; 最小关断时间不应大于0.5μs; 发射线圈最大边长不应大于2m。 瞬变电磁仪接收部分主要技术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通道灵敏度不应大于0.5mV; 最小叠加次数不应小于1000次; 最大采样率不应小于10μS; 带宽不应窄于10Hz~7.5kHz; 最大时窗不应小于160ms; 增益范围宜为0dB140dB; 本底噪声应小于1μV。

当隧道洞径较小时,宜以掌子面为中心点布置一组水平和铅垂的扇形扫描测线; 当隧道洞径较大时,宜布置相距一定间距的多组水平和铅垂的扇形扫描测线: 一水平测线宜以线框的法线方向与隧道左壁垂直为起点(0°),顺时针方向每15°布置一个测 点;当线框的法线方向与隧道开挖方向一致后(90°),每隔0.5m布置一个测点,依次进行 扇形扫描,直至线框的法线方向与隧道右壁垂直(180°);铅垂测线宜以线框的法线方向与 隧道开挖方向呈45°为起点,每隔15°布置一个测点,直至线框的法线方向与隧道开挖方 向呈135°; 一掌子面水平测点间距宜为0.5m,扇形扫描角度间隔宜为15°。 8.3.5数据采集:瞬变电磁法洞内探测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工作要求(洞外探测现场工作可参考下列 要求): 掌子面桩号应与施工一致; 测线中点、端点应进行测量放点并标识; 测试过程中的测量应使用非金属测量尺或测量绳; 测试前应移开近掌子面附近洞段的金属物体,测试过程中不应有金属、磁性物质接近线框; 工作前应检查仪器,特别是发射线圈、发射机的高压连接点应绝缘; 仪器参数设置应与预报距离、线框参数等条件相适应: 当地质条件复杂时,宜增加线框法线方向与隧道开挖方向呈上下或左右30°、60°夹角的测 试; 使用磁探头时,其方向应与发射线的法线方向一致: 每个测点、各种倾角状态下应进行3次重复测试,曲线形态应与地层物性构造相一致,3次测 AE

3.3.6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

DB45/T25252022

根据试验或开挖验证所得到的异常幅值与背景值来划分异常范围; 单一或“十字”形测线布置时,进行各角度及多测线的相关解释,确定异常的范围和走向; ·多组测线测量时,进行各角度三维相关解释,确定异常的范围和走向; · 结合地质勘探、地质调查和其它预报成果解释异常的性质。 β.3.7报告编制:瞬变电磁法探测报告的内容宜包括测线点布置图、测试二维成果图、三维部面成果 图、隧道预报地质成果图等

8.4高分辨率直流电法

8.4.6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资料处开

DB45/T 25252022

地质异常体(储、导水构造)判断标准应以现场多次采集分析验证的数据为依据,总结规律, 找出异常体标准值。 8.4.7报告编制:高分辨直流电法探测报告的内容包括探测工作概况、地质解译结果、视电阻率等值 线图等。

5.1适用范围:地震波反射法适用于划分地层界线、查找地质构造、探测不良地质体的厚度和范围 用地震波反射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探测对象与相邻介质应存在较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并具有足以被探测的规模; 一 断层或岩性界面的倾角应>35°,构造走向与隧道轴线的夹角应>45°。 5.2地震波反射法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应重叠10m以上,预报距离宜符合下列要求: 在软弱破碎地层或岩溶发育区,预报距离宜为100m,不宜超过150m; 在岩体完整的硬质岩地层每次可预报120m~180m,但不宜超过200m; 隧道位于曲线上时,预报距离不宜太长。 5.3仪器设备:地震波反射法探测仪器的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 仪器动态范围应≥120dB;仪器的A/D模数转换应不小于18位;仪器噪音折合到输入端应 ≤3V; 仪器输入应不少于6个通道的信号采集,对于采用多波的仪器应满足不少于两个接收点的三 分量地震波采集道: 仪器的记录长度应满足预报距离的要求; 仪器的采样间隔设置应在30ms~250ms间具有多档选择,以适应不同隧道围岩探测的要求, 一般硬岩宜采用小的采样间隔,软岩采用稍大的采样间隔; 一 仪器的接收装置应具有高灵敏度的响应特性,对于三分量接收装置具有良好的指向性; 仪器与配套设备应具有防震、防尘、防潮功能,适应山区运输和隧道环境下使用; 仪器的存储介质在隧道内外温差较大的条件下应具有防结雾功能,防止数据的丢失; 仪器采集时不宜选择使用滤波档,因特殊需要使用滤波档时,不应造成有效波记录的奇变: 并应有对比记录。 5.4数据采集时应尽可能减少隧道内其他震源震动产生的地震波、声波的干扰,并应采取压制地震 、声波干扰的措施。地震波反射法的实施方法见附录G。 5.5数据采集:地震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干扰背景不应影响初至时间的读取和波形的对比; 一反射波同相轴应清晰; 一不工作道应<20%,且不连续出现: 一地震波反射法质量检查记录与原观测记录的同相轴应有较好的重复性和波形相似性, 5.6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地震波反射法的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采用计算机处理的记录目的层反射波特征应明显、信噪比高、同相轴清晰、能进行追踪和相 位连续对比: 依据时间剖面图、瞬时振幅图结合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和追踪波组的相似性、波振幅的 衰减程度、振动的同相性和连续性等特征,判释和确定反射波组对应的层位、被测地质体的

DB45/T25252022

根据上行波和下行波视速度的差异,确定反射界面在隧道轴向前方的距离、反射界面与洞轴 方向的夹角。 8.5.7报告编制:地震波反射法超前地质预报成果资料内容主要包括: 概况:隧道工程概况、地质概况、探测工作概况等; 方法原理及仪器设备:方法原理及采用的仪器型号等; 野外数据采集:观测系统、采集方法、数据质量等; 数据处理:采用的软件及处理流程、参数选择说明、处理成果及质量等; 资料分析与判释:应附上波形分析成果显示图、物探成果地质解释剖面或平面图,必要时可 附上分析处理波形图、频谱图、深度偏移斜面图及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表,以及地质判释、推 断的地球物理准则; 一结论及建议:提出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影响施工方案调 整、具有安全隐患的地质条件,以及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等结论和进一步开展地质预报 工作的建议;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8.6.1适用范围:红外探测适用于定性判断探测点前方有无水体存在。 8.6.2红外探测有效预报距离应在30m以内,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应大于5m。 8.6.3仪器设备: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应符合下列要求:

8.6.2红外探测有效预报距离应在30m以内,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应大于5m。 8.6.3仪器设备: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仪器应由专人保管; 仪器受潮后,应放在通风处晾干,不应用碘钨灯或其他热源去烘烤; 一应保护好仪器不应进水,探头一且进水,应把水倒出并在通风处晾干; 一不应用仪器去探测点燃的香烟头、通电的电炉丝、电焊的电火花等热源; 仪器出现故障后应送至厂家维修,不应自行拆卸。仪器的辐射率出厂时已调整好,使用者不 应随意调整。 3.6.4 数据采集:红外探测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和工作要求: 探测时间:应选在爆破及出碴完成后进行; 测线布置: ·全空间全方位探测地下水体时,需在拱顶、拱腰、边墙、隧底位置沿隧道轴向布置测线, 测点间距一般为5m,发现异常时,应加密点距;测线布置自开挖工作面往洞口方向布设,长 度通常为60m,不应少于50m; · 开挖工作面测线布置,一般为3~4条,每条测线布3~5个测点。 一应做好数据记录,并绘制红外探测曲线图 一下列情况下所采集的探测数据为不合格: · 仪器已显示电池电压不足,未更换电池而继续采集的数据; 开挖工作面炮眼、超前探孔等钻进过程中所采集的数据; 喷锚作业后水泥水化热影响明显的部位所采集的数据: 爆破作业后测线范围内温差明显时所采集的数据 测线范围内存在高能热源场(如电动空压机等)时所采集的数据。

DB45/T 25252022

通过探测与施工开挖验证,依据出正常场的特点分辨出异常场; 分析由探测数据绘制的探测曲线前,应检查探测数据的可靠性; 分析解释时应先确定正常场,再确定异常场,由异常场判定地下水体的存在; 在分析单条曲线的同时,还应对所有探测曲线进行对比,比如两边墙探测曲线的对比、顶底 探测曲线的对比,依此确定隐蔽水体或含水构造相对隧道的所在空间位置; 沿隧道轴向的红外探测曲线和开挖工作面红外探测数据最大差值应结合起来分析,在实践中 不断总结经验,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判断。 6.6报告编制:红外探测的报告内容包括探测工作概况、地质解译结果、开挖工作面探测数据图 右边墙及拱顶等测线的探测曲线图等,

1.1适用范围:超前地质钻探法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在富水软弱断层破碎 、富水岩溶发育区、煤层瓦斯发育区、重大物探异常区等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采用。 1.2仪器设备:超前地质钻探主要采用冲击钻和回转取芯钻,二者应合理搭配使用,提高预报准确 和钻探速度,减少占用开挖工作面的时间。 1.3钻头选择:超前地质钻探的钻头选择方法如下: 一般地段(对应附录A隧道地质复杂程度分级中的中等复杂、简单):采用冲击钻。冲击钻 不能取芯,但可通过冲击器的响声、钻速及其变化、岩粉、卡钻情况、钻杆震动情况、冲洗 液的颜色及流量变化等粗略探明岩性、岩石强度、岩体完整程度、溶洞、暗河及地下水发育 情况等; 复杂地质地段(对应附录A隧道地质复杂程度分级中的复杂、较复杂):采用回转取芯钻。 回转取芯钻岩芯鉴定准确可靠,地层变化里程可准确确定,一般只在特殊地层、特殊目的地 段、需要精确判定的情况下使用。比如煤层取芯及试验、溶洞及断层破碎带物质成分的鉴定、 岩土强度试验取芯等, 1.4布孔要求:超前地质钻探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孔数: 断层、节理密集带或其他破碎富水地层每循环可只钻一孔; 富水岩溶发育区每循环宜钻3~5个孔,揭示岩溶时,应适当增加,以满足安全施工和溶洞 处理所需资料为原则。 一一孔深: ·不同地段不同目的的钻孔应采用不同的钻孔深度; 钻探过程中应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根据钻孔情况可适时调整钻孔深度,以达到预报目的 为原则: ·在需连续钻探时,一般每循环可钻30m~50m,必要时也可钻100m以上的深孔; ·连续预报时前后两循环钻孔应重叠5m~8m。 孔径:钻孔直径应满足钻探取芯、取样和孔内测试的要求; 富水岩溶发育区超前钻探应终孔于隧道开挖轮廓线以外5m~8m。 1.5工作要求:超前地质钻探应符合下列工作要求:

DB45/T25252022

超前钻探过程中应在现场做好钻探记录,包括钻孔位置、开孔时间、终孔时间、孔深、钻进 压力、钻进速度随钻孔深度变化情况、冲洗液颜色和流量变化、涌砂、空洞、振动、卡钻位 置、突进里程、冲击器声音的变化等; 超前钻探过程中应及时鉴定岩芯、岩粉,判定岩石名称,对于断层带、溶洞填充物、煤层、 代表性岩土等应拍摄照片备查,并选择代表性岩芯整理保存,重要工程钻探过程监理应进行 站; 在富水地段进行超前钻探时应采取防突措施;测钻孔内水压时,需安装孔口管,接上高压球 阀、连接件和压力表,压力表读数稳定一段时间后即可测得水压; 在煤层瓦斯地段进行超前钻探时应符合11.4的工作要求规定; 应加强钻进设备的维修与保养,使钻机处于良好状态;强化协调和管理,各方应积极配合, 减少和缩短施钻时间。 .6质量控制:钻孔质量控制可采取下列措施: 采用系统的钻探程序: · 测量布孔:施钻前按孔位设计图设计的位置用经纬仪准确测量放线,将开孔孔位用红油漆 标注在开挖工作面上; · 设备就位:孔位布好后,设备就位,接通各动力电源和供风、供水管路。安装电路要由专 业电工操作,确保安全,供风管路要连接紧密,无漏气现象: ·对正孔位,固定钻机:将钻具前端对准开挖工作面上的孔位,调整钻机方位,将钻机固定 牢固; ·开孔、安装孔口管:孔口管应安设牢固; ·成孔验收:施钻满足设计要求,经现场技术人员确认签收后方可停钻终孔。 一控制钻进方向: · 钻机定位完毕后,对钻机进行机座加固,使钻机在钻进过程中位置不偏移,做到钻孔完毕 钻机位置不变。在钻进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机器的松动情况,及时调整固定: 对钻具的导向装置尽可能加长,并且选用刚度较强的钻杆,从而提高钻具的刚度,减少钻 具的下沉量,达到技术的要求。不应使用弯曲钻具; ·当岩层由软变硬时应采用慢速、轻压钻进一定深度后,改用硬岩层的钻进参数。钻进中应 减少换径次数; ·本循环钻孔完毕后,根据测量结果总结出钻具的下沉量,下一循环钻探时通过调整孔深、 仰俯角等措施控制下沉量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达到技术要求的精度。 一准确鉴定岩性及其分布位置。 7 防突措施:超前钻探钻进中应防止地下水突出,可采取安设孔口管和控制闸阀等措施,确保工 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同时应使地下水处于可控状态。具体措施包括: 在富水区实施超前地质预报钻孔作业,应先安设孔口管,并将孔口管固定牢固,装上控制闸 门,进行耐压试验,达到设计承受的水压后,方可继续钻进。特别危险的地区,应有躲避场 所,并规定避灾路线。当地下水压力大于一定数值时,应在孔口管上焊接法兰盘,并用锚杆 将法兰盘固定在岩壁上; 富水区隧道超前地质钻探时,发现岩壁松软、片帮或钻孔中的水压、水量突然增天,以及有 顶钻等异状时,应停止钻进,立即上报有关部门,并派人监测水情。当发现情况危急时,应 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区的人员,然后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DB45/T 25252022

孔口管锚固可采用环氧树脂、锚固剂,亦可采用快凝高强度微膨胀的浆液锚固,锚固长度宜 为1.5m~2.0m,孔口管外端应露出工作面0.2m0.3m,用以安装高压球阀。 9.1.8成果资料解释:可参考下列项目进行钻探岩性的判断和解释: 根据岩粉判断:在采用冲击钻时,孔中不断有岩粉被高压风吹出,通过鉴定岩粉的成分,可 判断前方地层的岩性; 根据钻进速度判断:相同钻压下,钻机在相同岩层中的钻进速度是均一的,结合隧道开挖揭 示的地层岩性,根据钻机在钻进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是否有卡钻等现象,可粗略判断前方岩 体的强度、完整程度以及是否存在不良地质体等: 根据卡钻情况、钻杆震动情况、塌孔等现象判断:可粗略判断前方岩体的完整程度; 根据冲洗液粗略判断:钻机在钻进过程中,通过冲洗液颜色的变化可粗略判定钻孔内岩层的 变化,根据冲洗液流量的增减可粗略判断岩体的完整程度及地下水发育情况; 根据冲击器工作时的声响可粗略判断:岩体的强度变化声音清脆而响亮,一般是硬质岩;声 音沉闷而微弱,一般为软质岩或土层。 9.1.9报告编制:超前钻探法探测报告的内容包括工作概况、钻孔探测结果、钻孔柱状图(格式见阝 录H),必要时应附以钻孔布置图、代表性岩芯照片等。

1 适用范围:加深炮孔探测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尤其适用于岩溶发育区 2工作要求:加深炮孔探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孔深应较爆破孔(或循环进尺)深3m以上; 孔数、孔位应根据开挖断面大小和地质复杂程度确定; 在富水岩溶发育区每循环应按设计认真实施,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反馈信息,严禁盲目装药 放炮; 钻到岩洞和岩溶水时,应视情况采用超前地质钻探和其它探测手段,查明情况,确保施工安 全,为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加深炮孔探测严禁在爆破残眼中实施; 揭示异常情况的钻孔资料应作为技术资料保存,

10.1.1适用范围:超前导坑预报法宜作为各类地质条件下的辅助预报方法。 10.1.2超前导坑预报可采用平行超前导坑法和正洞超前导坑法。线间距较小的两座隧道,可利用先行 开挖的隧道预报后开挖隧道的地质条件。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分布位置、范围等; 岩溶的发育分布位置、规模、形态、充填情况及其展布情况; 涌泥、突水及高地应力现象出现的隧道里程段; 在采及废弃矿巷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有害气体及放射性危害源分布层位:

一其他可以预报的内容

DB45/T25252022

报方法,现场预报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正洞导洞预报工作应和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一样进行; 开展地表地质调查分析工作,确定预报目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调查; 对超前导坑顶拱和两侧壁进行地质素描: 对揭露岩溶的分布位置、规模、形态、充填情况及展布情况进行调查; 采用物探或超前钻孔预报方法对平行导洞掌子面前方一定距离的地质情况进行预报; 一测量废弃矿巷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对有害气体及放射性危害源分布层位进行测试; 特殊情况下可对较大出水点、沉降洞段、含有害气体地层段进行观测试验。 10.2.2资料分析:超前导坑资料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对补充地质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导洞通过洞段的主要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的分 布规律,对导洞前方一定范围可能存在的涌泥、突水现象进行宏观预报; 应通过分析洞内地质素描、物探、钻探预报成果,对导洞掌子面前方进行预报; 应根据导洞与正洞的空间或平面关系,根据既有隧道、导洞及超前预报资料,对施工隧道进 行地质预报。 10.2.3报告编制:超前导坑法预报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地质调查法、各种物探方法、超前钻探法的预报结果; 导洞地质展视图,比例为1:100~1:500; 导洞预测正洞预报结果,包括导洞预报正洞平面简图,比例为1:1001:500; 导洞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包括地层岩性、褶曲、断裂的分布与产状,破碎带及势塌和变形地 段的位置、性质及规模,地下水出露的位置、水质、水量,分段围岩分级等,横向比例为1:500 1:5000,坚向比例为1:2001:5000

11复杂地质条件的超前地质预报

11.1.1岩溶预报应探明岩溶在隧道内的分布位置、规模、充填情况及岩溶水的发育情况,分析其对隧 道的危害程度。岩溶发育的条件和规律见附录I。 11.1.2岩溶预报应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以超前钻探法为主,结合多种物探手段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 报,并应采用宏观预报指导微观预报、长距离预报指导中短距离预报的方法。 11.1.3岩溶预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a 研究隧址区岩溶发育状况:充分收集、分析、利用已有区域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辅以工程 地质补充调绘,查明隧址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岩溶发育的规律,掌握区域地质 条件,指导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应看重查明和分析以下方面的内容: 1 地层岩性:可溶性岩层与非可溶性岩居的分布与接触关系,可溶性岩层的成分、结构和 溶解性,特别是强溶岩(质纯层厚的灰岩、盐岩)的地层层位和展布范围,及其与隧道 线路中线的相互关系:

DB45/T 25252022

2)地质构造:隧址区的构造类型,褶皱轴的位置、两翼岩层产状;断裂带的位置、规模、 性质、产状,特别是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汇的位置;主要节理裂隙的性质、宽度、间 距、延伸方向、贯通性及充填情况等;新构造运动的性质、特点等。分析上述构造与岩 溶发育的关系及不同构造部位岩溶发育特征和发育程度的差异性,划分岩溶发育带;分 析上述构造与隧道线路中线的相互关系; 3 岩溶地下水:地下水的理藏、补给、径流和排泄情况、水位动态及水力连通情况,分析 隧道受岩溶地下水影响的程度; 4 隧道处于岩溶垂直分带的部位:根据隧道线路高程、穿越山区地形、地表岩溶发育情况、 区域和隧址区侵蚀基准面等,判断隧道处于岩溶垂直分带的部位; 5) 岩溶发育的层数:根据岩性、新构造运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地表测绘,查明岩溶发 育的层数及与隧道的关系; 依据岩溶发育的垂直分带性、隧道高程和地下水季节的变化,判断那些可能与隧道相遇 的溶洞、暗河的含水量,或分析那些不与隧道相遇的有水溶洞或暗河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程度; 7) 岩溶形态:岩溶形态的类型、位置、大小、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及与地表水、地下水的 联系,以及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的联系; 8) 结合有利于岩溶发育的岩层层位和构造位置,在天小封团的洼地内、当地河流岸边或其 他部位,查明大型溶洞或暗河的入口、出口的位置及高程,并结合可能成为暗河通道的 较大断层或较紧闭背斜褶皱的核部位置、产状,推断暗河大致通道,确定能否与隧道相 遇或与隧道的大概空间位置关系; 9 根据褶皱轴、断层、节理密集带、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陡倾角可溶性岩、质纯层 厚可溶性岩层的位置与产状,用地表与地下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隧道内可能出现大型溶 洞、暗河的位置。 核查设计中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和超前地质预报方案设计:根据区域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结 合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核查设计文件中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和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隧道内地质素描:根据隧道内地质素描结果,验证、调整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和超前地质预报 方案: 物探探测:根据地质条件,可采用地震波反射法进行长、中长距离探测,以探明断层等结构 面和规模较大、可足以被探测的岩溶形态;采用高分辨直流电法、红外探测进行申长、短距 离探测,可定性探测岩溶水;采用地质雷达进行短距离探测,以查明岩溶位置、规模和形态; 超前地质钻探:根据地质复杂程度分级、隧道内地质素描、物探异常带进行超前地质钻探预 报和验证,对富水岩溶发育地段,超前地质钻探应连续重叠式进行。超前钻探揭示岩溶后, 应适当加密,必要时采用地质雷达及其他物探手段进行短距离的精细探测,配合钻探查清岩 溶规模及发育特征; 加深炮孔探测:岩溶发育区可进行加深炮孔探测: 根据地质条件和各种预报手段的优缺点灵活运用各种预报手段的组合,进行地质综合判析, 提交地质综合分析成果报告,

GB/T 33864-2017 质谱仪通用规范DB45/T25252022

11.2.2断层预报应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以地震波反射法探测为主,必要时采用红外探测、高分辨直 流电法探测断层带地下水的发育情况及超前钻探法验证。 11.2.3当隧道施工接近规模较大的断层时,多具有前兆(见附录D),可通过地表补充地质调查、洞 内地质调查、地表与地下构造相关性分析、断层趋势分析等手段预报断层的分布位置。 11.2.4断层破碎带与周围介质多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可采用地震波反射法探测破碎带的位置及分布 范围。 11.2.5当断层为面状结构面时,可采用超前钻探法较准确预报其位置、宽度、物质组成及地下水发育 情况等。 11.2.6 断层预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a)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平面图与纵断面图以及必要的地表补充地质调查,进一步核实 断层的性质、产状、位置与规模等; 采用地震波反射法确定断层在隧道内的大致位置和宽度; c 必要时采用红外探测、高分辨直流电法探测断层带地下水的发育情况; d 必要时采用超前钻探预报断层的确切位置和规模、破碎带的物质组成及地下水的发育情况等: e 采用隧道内地质素描、断层趋势分析等手段预报断层的分布位置 地质综合判析, 质综合分析成果报告

11.2.6断层预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平面图与纵断面图以及必要的地表补充地质调查,进一步 断层的性质、产状、位置与规模等; b 采用地震波反射法确定断层在隧道内的大致位置和宽度; ? 必要时采用红外探测、高分辨直流电法探测断层带地下水的发育情况; d 必要时采用超前钻探预报断层的确切位置和规模、破碎带的物质组成及地下水的发育情 e 采用隧道内地质素描、断层趋势分析等手段预报断层的分布位置; 地质综合判析,提交地质综合分析成果报告,

3.1隧道涌水、突泥易发生于充水溶洞(洞穴、溶管、地下暗河等)、富水节理密集发育破碎岩体 段(构造破碎带)、导水断层破碎带、充水废弃矿巷、富水地层。隧道涌水、突泥预报应探明可能发 涌水、突泥地段的位置、规模、物质组成、水量、水压等,分析评价其对隧道的危害程度,其中涉及 溶和断层的探测要求参见11.1和11.2,隧道涌水突泥危害程度评价宜根据隧道围岩块域、断面、段 的勘察情况分层次综合判定。 3.2隧道涌突水预报宜采用的技术方法:地质调查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地震波反射法、 外探测法、超前地质钻探法。涌水、突泥预报应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以超前钻探法为主,结合多种 探手段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 3.3涌水、突泥预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a 地表地质调查分析和洞地质素描法按断层破碎带、岩溶的调查分析和预测方法进行涌水突泥 分析,并进行临近前兆预报; b 宜选择地震波法或瞬变电磁法进行长距离循环预报,两次预报的重叠段宜不小于有效预报长 度的1/3;中长距离预报应探明涌水突泥位置、规模,并根据反射界面分布、反射波相位、波 速、泊松比、视电阻率等参数预报含水体发育范围、规模、充填情况和富水程度。 探地雷达或电法应与申长距离预报同时启动,两次预报的重叠洞段宜不小于有效预报长度的 1/3;探地雷达应探明规模小的含水裂隙、管道,还应追踪中长距离预报发现的异常体;探地 雷达或电法预报应在接近含水构造或异常5m~10m位置探测含水构造或异常边缘距施工掌子 面的距离、富水情况,为超前钻孔提供孔位、孔深资料。 超前钻探应在探地雷达或电法预报建议的桩号位置进行超前钻,超前孔应探明含水体规模、 充填物及富水情况。 3.4在可能发生涌水、突泥的地段应进行超前钻探,且超前钻探应设有防突装置。 3.5斜井工区、隧道反坡施工地段处于富水区时,超前钻探作业时应做好钻孔突涌水处治的方案, 保人员与设备的安全,避免淹井事故的发生。

11.3.1隧道涌水、突泥易发生于充水溶洞(洞穴、溶管、地下暗河等)、富水节理密集发育破碎岩体 地段(构造破碎带)、导水断层破碎带、充水废弃矿巷、富水地层。隧道涌水、突泥预报应探明可能发 生涌水、突泥地段的位置、规模、物质组成、水量、水压等,分析评价其对隧道的危害程度,其中涉及 君溶和断层的探测要求参见11.1和11.2,隧道涌水突泥危害程度评价宜根据隧道围岩块域、断面、段 落的勘察情况分层次综合判定。 11.3.2隧道涌突水预报宜采用的技术方法:地质调查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地震波反射法 红外探测法、超前地质钻探法。涌水、突泥预报应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以超前钻探法为主,结合多和 物探手段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

DL/T 1178-2012 1000kV交流输电线路金具电晕及无线电干扰试验方法11.3.3涌水、突泥预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DB45/T 25252022

11.4.1煤层瓦斯预报应探明煤层分布位置、煤层厚度,测定瓦斯含量、瓦斯压力、涌出量、瓦斯放散 初速度、煤的坚固性系数等,判定煤的破坏类型,分析判断煤的自燃及煤尘爆炸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 生,评价隧道瓦斯严重程度及对工程的影响,提出技术措施建议等。 1.4.2煤层瓦斯预报应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以超前钻探法为主,结合多种物探手段进行综合超前地 质预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