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CCIAT0044-2022智慧园区以太全光网络建设技术规程.pdf

T CCIAT0044-2022智慧园区以太全光网络建设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6.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582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 CCIAT0044-2022智慧园区以太全光网络建设技术规程.pdf

.2.1ACL(AccessControlList)访问控制列表 2.2.2AP (Access Point)无线接人点

2.2.1ACL(AccessControlList)访问控制列表 2.2.2 AP(Access Point)无线接人点

2.2.1ACL(AccessControlList)访向控制列表

3.0.1以太全光网络应根据民用建筑通信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

3.0.2以太全光网络应与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以及 其他需要支持的应用系统等按照各系统信息传输要求GB/T 4996-2014 联运通用平托盘 试验方法,相互协 调、统筹规划。

0.3以太全光网络配套的机房、 设备间、通信管 仙 应纳入智慧园区土建工程相应的同步建设范围。

3.0.4以太全光网络应满足不少于3家电信运营商的接

3.0.5以太全光网络工程应选用符合国家相关技术要求的

得使用无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证明材料、质量文件,或与诈 要求不符的设备和材料。

4.1.1以太全光网络的总体架构应根据建筑物类型、规划布局

4.1.2以太全光网络设计应满足系统配置、性能参数、通信业

务、地址分布、基本管理及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 4.1.3以太全光网络功能设计应根据业务终端数量确定网络设 备数量和配置。

4.1.4以太全光网络应支持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立 数据传输业务。

4.1.6支持以太全光网络的布线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4.1.7以太全光网络系统设置汇聚全光交换机或智分主 应设置楼栋设备间,且设备间内应预留安装光纤配线设备禾 设备的空间

4.1.8以太全光网络系统设计应符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 度或招标文件规定要求,

4.1.8以太全光网络系统设计应符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

.2.1以太全光网络系统由核心交换机、汇聚全光交换机、接 (全光交换机、无线设备、光介质链路、网络管理单元等组成 宜与外联区的出口设备、安全设备及终端设备共同组成用户计算

机网络系统,如图4.2.1所示。

图4.2.1以太全光网络系统架构图

4.2.2以太全光网络应采用全光介质传输实现光纤入

4.2.2以太全光网络应采用全光介质传输实现光纤入室, 架构可根据建筑物类型、用户数量和网络规模设计为二层或 架构。

2当单体建筑物的终端接入总数超过2000个时,

当单体建筑物的终端接入总数超过2000个时,宜采用三

工作房间内的终端设备应接入房间内的接入全光交换机,

小型机柜安装或工作区工作台下明装等方式。信息配线箱尺寸 各应不小于400mm×300mm×120mm,散热面开孔率不小于20%

4.4.1以太全光网络系统传输性能应满足以下规定:

4.4.1以太全光网络系统传输性能应满足以下规定:

4.4.3以太全光网络的传输时延、吞吐量和长期丢包率等还应 符合RFC1242、RFC1944、RFC2285、RFC2432等相关规定。

4.4.3以太全光网络的传输时延

4.5.1以太全光网络安全系统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信息安 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相关标准, 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持用户终端的安全接入和对用户的上网行为管理; 2 支持用户的远程安全接入和移动终端安全接入: 3 支持DDoS攻击防御和实时入侵检测; 4 支持边界访问控制和网络防病毒; 5 支持安全管控、设备管理以及安全审计等功能。 4.5.2 MAC地址数量限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核心交换机和汇聚全光交换机应支持基于接入全光交换 机的MAC地址数量限制功能,限制的MAC地址数量可灵活 配置。 2接入全光交换机应支持基于端口的用户MAC地址数量限 制的功能,限制的MAC地址数量可灵活配置。

1核心交换机和汇聚全光交换机应支持基于接人全光交换 机的MAC地址数量限制功能,限制的MAC地址数量可灵活 配置。 2接入全光交换机应支持基于端口的用户MAC地址数量限 制的功能,限制的MAC地址数量可灵活配置。

3当MAC地址数量超过核心交换机或汇聚全光交换 MAC地址数量限制时,核心交换机或汇聚全光交换机应支 略新MAC地址直到有MAC地址老化,

4.5.3过滤和抑制功能应符合下

1核心交换机、汇聚全光交换机应支持对特定物理端口的 以太网顿按源或目的MAC地址、VLANID等域的顿过滤和抑制 功能。 2核心交换机、汇聚全光交换机和接入全光交换机应支持 对非法顿和非法组播源的过滤功能。 3核心交换机、汇聚全光交换机和接入全光交换机应支持 基于端口的IGMP/MLD、DHCP、ARP/ND等协议报文的抑制 功能。 4接入全光交换机应支持对用户侧接口所收到的BPDU (802.1D)顿的终结和透传功能,且可配置。核心交换机、汇聚 全光交换机和接入全光交换机应支持对带有未知源MAC地址的 以太网包去弃处理,以防止MAC地址欺骗。 5ACL访问控制列表宜具备支持基于源/目的IPv4/IPv6地 址,TCP或UDP端口和基于协议号功能

4.5.4以太全光网络安全系统应具备对恶意攻击、非法用

4. 6 系统管理要求

4.6.1以太全光网络管理系统应由网络管理服务器及网络管理 软件组成。 4.6.2系统应支持全部网络层管理功能,包括拓扑管理、配置 管理、计费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链路管理等基本功能。 4.6.3系统应具有运行过程管理功能,包括IP地址管理、网络 日常运维管理、运维报表的定制、生成、发布等功能。 4.6.4系统应具有开放接口和扩展能力,为上下级网络管理系 统提供拓扑、告警、性能、报表等数据访问服务,接口协议应符

合标准规范,不应采用独家私有协议。 4.6.5系统应具有数据采集功能,包括采集和存储周期性的网 络性能数据、关键服务器性能数据、关键应用性能数据,对各种 告警进行收集、处理和存储,轮询被管网络设备的状态等。 4.6.6系统应具有高可用性,主要数据通信设备和数据传输通 道应采用穴余保护管理数据通信能力

标准规范,不应采用独家私有

4.6.7系统宜支持WEB、客户端、云平台多种管理模式。

4.6.8系统宜具有光链路状态和设备状态的检测能力

4.7电气保护及防雷接地

4.7.1防雷和接地设计应满足人身安全及电子信息系统正常运 行的要求,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 规范》GB50343的有关规定。

5.1.1系统配置应以近期需求为基础,兼顾中远期发展需求 选用的设备应具有扩展兼容性和升级能力。 5.1.2系统架构应充分考虑带宽需求和全程光信道损耗的影响 并进行设备配置。以太全光网络系统配置宜包括系统管理(软 件、服务器、硬件防火墙)、网络连接设备(通信接入设备、路 由器、核心交换机、汇聚全光交换机、接入全光交换机、AC、 AM、AP、MAP、UPS等)、传输介质(光缆、对绞线等)、配套 设施(防雷、接地、电击防护、供电等)等。

5.2网络系统管理配置与设备选型

5.2.1网络系统管理配置与设备选型应根据网络运行的业务信 息流量、服务质量要求和网络结构等配置相应的管理设备。 5.2.2网络系统管理设备应具备用户认证、告警管理、性能管 理、拓扑管理、报表管理、园区网络部署、园区网络资源管理等 功能。

5.2.3网络管理系统应符合下列

1网络管理系统宜支持WEB化管理,网络管理系统宜支持 图形化界面管理。 2网络管理系统应支持全网网络资源统一分类管理,通过 资源列表可获取状态等信息。 3网络管理系统应支持在云管理平台、SDN控制器或核心 交换机等设备端部署,以满足各种业务场景对部署网络管理系统 的要求。 4网络管理系统的管理界面应支持对所有网络设备进行集

中监控、维护和管理,对物理通道、业务相关的公共属性配置, 业务的开通和管理。 5网络管理系统应支持对网络设备进行批量远程升级,支持 下站、向导式快速升级,支持定时升级、空闲时段升级等要求。 6网络设备宜支持环路检测告警功能,并及时将信息通告 给控制器。同时应支持报文流量的限速水线设置功能,降低因环 路对其他广播域的影响。 7网络管理系统宜支持光模块故障及全光链路节点之间敌 障的监测和预警,能够快速定位故障点,及时预警风险,提高网 络运维便捷性。 8网络管理系统宜具备自主定位恢复业务的能力。当业务 异常时,可以快速定位故障点,显示设备是否异常。 9在设备故障替换时,宜支持设备的即插即用和远程快速 恢复功能,能在几分钟内完成所有操作快速恢复上线

1网络管理服务器和管理数据库应进行几余配置。 2系统应通过操作员认证机制和有效的权限管理、日志 里等功能保证系统操作管理的安全性 .2.5网络管理系统分类和适用规模宜符合表5.2.5的规定

表5.2.5网络管理系统配置选型表

5.3.1核心交换机应具备高可靠性、高性能和高吞吐量的特性。 5.3.2核心交换机应支持SNMP、VLAN、ACL、QOoS、负载均衡 等网络协议,具备可视化管理和安全特性等功能,支持扩展引擎 模块,宜采用双机双引擎双电源元余设计。 5.3.3核心交换机通过GE或者10GE端口连接下行交换机和出 口路由器,转发各个用户节点之间的流量,支持100GE、400CE 高速率接口,具备强转发能力、强路由能力、强路由收敛能力以 及故障快速收敛等功能。 5.3.4核心交换机形态宜选择插卡式。具体板卡类型和性能应 根据应用场景和用户业务类型的需要确定。核心交换机设计和选

根据应用场景和用户业务类型的需要确定。核心交换机设计和选 型可参照表5.3.4。

表5.3.4核心交换机配置选型表

5.3.5核心交换机的板卡类型可按表5.3.5选用。

5.3.5核心交换机的板卡类型可按表5.3.5选用

表5.3.5核心交换机板卡选型参考

5.4汇聚全光交换机选型

5.4.1当符合4.2.3款第1条时,可不设置汇聚交换机。 5.4.2汇聚交换机应具备高密度、高带宽和高转发性能。 5.4.3汇聚交换机上联端口应采用万兆及以上光口,端口数量 应不少于2个,下联端口应采用干兆及以上光口,端口数量宜不 少于下联接入全光交换机数量的1.2倍。 5.4.4在大型网络和超大型网络规模时,汇聚全光交换机宜采 用插卡式,中小网络规模时,汇聚全光交换机可采用插卡式或盒 式,汇聚全光交换机设备性能指标可按表5.4.4选用

表5.4.4汇聚全光交换机选型参考

5.5接入全光交换机选型

5.5.1接入全光交换机应根据支持的业务类型和功能要求确定

5.5.1接入全光交换机应根据支持的业务类型和功能要求确定

配置和选型。 5.5.2接入全光交换机数量及端口规格应根据实际使用场 带宽需求确定。

5.5.6接入全光交换机端口

换机支持的业务类型和功能要求确定。接入全光交换机的端 态和安装方式可按表5.5.6选用,

5.5.6接入全光交换机设备选型表

无线局域网设计和设备选型

1 AP设备应满足区域内的移动手机、便携式计算机等无线

终端接入局域网通信服务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AP设 备的分类和技术参数可按表5.6.1选用。

表 5.6.1AP选型配置表

表5.6.2智分主机(AM)设备选型表

5.6.4在无线局域网络配置中,宜采用基于无线控制器(AC) 的瘦AP架构,无线控制器支持的最大可管理AP数和最大可管 理用户数应不少于设计部署的AP的数量和接人用户数量的 1.2倍。

5.7.1光模块指标要求应遵守IEEE802.3系列协议、MSA协 议、SFF协议。

5.7.1光模块指标要求应遵守IEEE802.3系列协议、MSA协

6设备用房与布线的设计

6.1.1设备用房及布线设计除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智能建筑设 计标准》GB5031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的有关 规定。 6.1.2布线系统应根据网络架构进行设计GB/T 27537-2011 动物流感检测 A型流感病毒分型基因芯片检测操作规程,设计范围应包括建

6.2.1设备间设置的位置和面积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 络构成等因素综合考虑。每栋建筑物内应设置不小于1个 间,设备间和进线间宜合并设置,

6.2.2设备间的空间和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备间内的空间应满足网络设备、电源、配线等安装 需要。 2应能同时满足不少于3家电信运营商的光缆引入及其配 线设备的安装。 3机柜单排安装时,前操作面净空不应小于1000mm,后面 及侧面净空不应小于800mm。 5.2.3设备间的环境及网络设备供电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2.3设备间的环境及网络设备供电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6.2.3设备间的环境及网络设备供电要求应符合现行

6.3.1智慧园区内的光缆线路路由宜以中心机房所在建筑物为 中心向外辐射,宜选择在人行道或人行道旁绿化带敷设。

中心向外辐射SN/T 3509-2013 实验室样品管理指南,宜选择在人行道或人行道旁绿化带敷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