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15-229-2021 矩形顶管工程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正版).pdf

DBJ/T15-229-2021 矩形顶管工程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正版).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6.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581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T15-229-2021 矩形顶管工程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正版).pdf

2. 1. 3 工作并

用于顶管的始发与接收的地下作业空间,包括始发井和 井。始发井用于顶管机始发、设备安装调试、管节拼装及顶 工:接收井用于顶管机接收、设备拆解和吊出

2.1.4大断面矩形顶管

JB/T 8332.1-2011 重型深孔钻镗床 第1部分:精度检验机进出始发井和接收井的洞门

由始发井进入地层开始顶进的

顶管机由地层进入接收并完成顶进的过利

始发并内承受顶推反力的结构

安装在顶推液压缸与反力墙之间,使反力均匀地施加在反 墙上的装置。

顶管机顶推系统能力不足时,随管节一同前进的接 装置。

用于填充和减小摩阻力的泥

分节浇筑或拼装成型的用于矩形顶管顶进的结构

2.2.2作用和作用效应

Eep,k 始发井前壁上主动土压力合力标准值; Epk 始发井后壁上被动土压力合力标准值: F 管节与土体接触面的摩阻力; Fde 管节允许顶力设计值; Fs 矩形管节在某点处所受侧向土压力标准值: Ff 矩形顶管总摩阻力; Gik 第i个永久作用的标准值; P 控制土压力; Po 静止土压力; Pa 主动土压力; P。 中继间设计允许顶力; Pmax 后背土体允许最大顶力; Pp 被动土压力; Py 顶管机的迎面阻力; Pz 泥浆套顶部的水压力和主动土压力。

2.2.3计算参数及其他

Ko 静止土压力系数; Ka 主动土压力系数; Kr——安全系数; T——触变泥浆失效期; 每天平均掘进速度。

3.0.1工程建设前应查明项管沿线有关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地上与地下管线、建(构)筑物、障碍物及其他设施等周边环 境情况。

地上与地下管线、建(构)筑物、障碍物及其他设施等 境情况。 3.0.2采用矩形顶管的工法应依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周边环境和线路条件、结构等进行适用性论证。 3.0.3矩形管结构应满足在规定设计使用年限内结构的安全 性、适用性及耐久性等基本要求,并应在此基础上做到经济 合理。

3.0.4矩形顶管结构设计应根据地质和周边环境条件,通 算合理选择管节管材、管道埋深、井间距、工作井结构形式 术参数。

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有关规定。 3.0.6矩形顶管工程所用的管材、构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产品 应做进场复验。管节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预制混凝土箱涵》 JC/T2456的有关规定进行验收。

4.1.1:应查明顶管工程范围沿线各地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等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分布范围、物理力学及工 程特性指标、地下水的特性和有关参数,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 性、承载力、抗变形特性与渗透性等

等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分布范围、物理力学及工 程特性指标、地下水的特性和有关参数,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 性、承载力、抗变形特性与渗透性等。 4.1.2应根据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层复杂程度等条 件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地质条件简单场地工程勘察宜分为初 步勘察、详细勘察两个阶段,地质条件复杂场地工程勘察可进行 施工勘察。线路长、沿线情况复杂的工程可增加选线察阶段, 进行线路比选,

牛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地质条件简单场地工程勘察宜分为 步勘察、详细勘察两个阶段,地质条件复杂场地工程勘察可进 施工勘察。线路长、沿线情况复杂的工程可增加选线勘察阶具 进行线路比选。

征、穿越断面的地层结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性,并应对 越河流的河水淹没范围、河床的最大冲刷线及岸坡的稳定性作 评价。

坑、并的分布范围、赋存状态、埋置深度和特性,并应提供覆盖 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可能性,包括岩溶、滑坡、泥石流、采空区、花岗岩球状风化体 (地下孤石)、管涌流砂、地面沉降等。 4.1.6工程建设前应对顶管区域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及其 他障碍物进行工程探测,并应满足工程建设的技术要求。

4.1.8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6度的地段,应判定场地和 基的地震效应。

4.2.1顶管勘探孔宜在顶管管节外壁两侧3m~5m范围内布置, 两侧勘探孔可呈“Z”形交错布置。 4.2.2勘探孔的间距应满足表4.2.2的要求,并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CB50021的有关规定。施工勘察 的勘探孔间距可根据场地情况适当加密,条件许可时,宜进行孔 间地球物理勘探,具体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 测标准》CJJ/T7执行。

4.2.1顶管勘探孔宜在顶管管节外壁两侧3m~5m范围内布置, 两侧勘探孔可呈“Z”形交错布置。

表4.2.2 勘探孔的间距(m)

4.2.3勘探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勘探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

1管道穿越铁道、公路地段时,勘探孔移位不宜偏离顶管 边线超过5m,勘探孔间距应以能控制地层土质变化为原则,且 不得少于2个勘探孔; 2在每个地貌单元、地貌单元交界部位、顶管转角处、穿 越铁路或公路的地段等复杂条件下,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适当增 加勘探孔数量; 3穿越暗河、暗湖、暗坑、溶洞或可能产生流砂和液化等 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时,勘探孔数量应适当增加; 4穿越河流时,河流两岸及河床上应布置勘探孔,数量不 应少于3个; 5每个工作井不得少于2个勘探孔,复杂地质条件下,宜 在矩形工作井的四角或圆形工作井的周边布置勘探孔并增加勘探 孔数。

4.2.4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达到管底设计标高以下

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宜达到管底设计标高以下5m~10m,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当顶管穿越河流时,勘探孔深度应达到河床最大冲刷深 度以下5m~10m; 2当顶管基底下存在松软土层及可能产生流砂、潜蚀或液 化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加深或钻穿; 3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来进行顶管施工的地段,勘探孔孔深 应在管底以下5m~10m,且应穿透主要含水层; 4当顶管下部有承压强透水层时,勘探孔宜钻穿承压水层 并应量测和评估承压水位; 5始发井和接收井的勘探孔深度不应小于井底以下5m,对 深厚软土、强透水层等地层应适当加深并应穿透

4.3.4当地下有承压水分布时,应采取可靠措施探明承压水 水头。

4.4.1勘察报告应满足设计、施工的具体要求,开应提供各土 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以及地下水和环境资料,并作出针对性的 分析评价、结论和建议,包括下列内容: 1 应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钢、铸铁及橡胶的腐蚀程度; 2 当地下有承压水分布时,应评价对顶管工程施工的影响; 3 当地下水位受潮汐水位影响时,应评价对顶管工程施工 的影响。

4.4.2不同阶段的勘察报告应分别满足工程规划、设计、施工

4.4.2不同阶段的勘察报告应分别满足工程规划、设计、施工 阶段的技术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初步勘察报告应阐述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场地稳定 性和适应性,推荐顶管最优线路方案; 2详细勘察报告应分段评价岩土工程条件,应提供顶管和 工作井设计、施工所需的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以及地下水 资料,并应对工作井和顶管设计、施工方案提出建议和针对性的 分析评价。

4.4.3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和勘察工程量小的工程,可适当简化 勘察报告的内容。

4.4.3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和勘察工程量小的工程,可适当简化

4.4.4察报告应由文字和图表两部分内容构成,并应符

1勘察报告文字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 1)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 2)勘察方法和工作布置; 3)拟建顶管工程的基本特性: 4)场地地形、地质(地层、地质构造)、地貌、岩土性 质、地下水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阐述和评价; 5)地基稳定性评价及建议地基处理方案; 6)岩土参数的搜集、分析和选用; 7)工程施工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及监控 防治措施的建议; 8)顶管施工中有无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评价; 9)顶管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分析和评价; 10)有关顶管工程设计和施工措施的建议。 2勘察报告图表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 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2)工程地质柱状图; 3)工程地质部面图; 4)原位测试成果图表:

5)室内试验成果图表

.5.1物探工作应遵循下列原则: 1工作前应通过方法比选采用探测技术和数据采集参数; 2工作时宜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单一方法多 寸,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探测; 3工作时应充分收集和利用周边已有的工程地质、水文 质、地球物理、勘察、设计、施工及运营等资料。

质、地球物理、勋察、设计、施工及运营等负科。 4.5.2基岩理深的探测方法可按下列规定选择: 1探测基岩埋深,划分松散沉积岩层和基岩风化带,可选 用电法、电磁法、地震波法和声波法等; 2采用电磁法探测基岩埋深时,可采用频率测深、电磁感 应法、地质雷达法等; 3采用地震波和声波法探测基岩埋深时,可采用折射波法 反射波法、瑞雷波法、声波法等。 4.5.3地下管线探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管线探测应在现有地下管线资料调绘工作的基础上 采用实地调查与仪器探测相结合的方法,实地查明各种地下管线 的敷设状况,绘制探测草图,并应在地面上设置管线点标志;

1地下管线探测应在现有地下管线资料调绘工作的基础上, 采用实地调查与仪器探测相结合的方法,实地查明各种地下管线 的敷设状况,绘制探测草图,并应在地面上设置管线点标志: 2地下管线探测点的点位应设置在管线特征点或附属设施 中心点上:在无特征点的直线段上应设置地下管线探测点,探测 点在地形图上的间距不应大于0.15m; 3遇弯曲的地下管线时,应在圆弧起点和中点设置地下 管线探测点,圆弧较大时,设置的地下管线探测点应能反映地下 管线的弯曲特征; 4当采用现有的探测技术手段不能查明地下管线的空间位 置时,宜进行开挖或针探探查。现场条件不充许开挖或针探时, 应将问题记录在案。

4.5.4孤石探测宜根据孤石理深和物探方法的探测深度选择

面、并中、跨孔探测。具体可按下列规定执行: 1当孤石性质与周边介质相差明显时,可通过电磁法探测、 地震波法和声波法探测: 2当孤石与周边介质密度相差较大、粒径较大时,可通过 重力探测法判定; 3当孤石的电阻率与周边介质相差较大时,可采用电法探 测、电磁法探测、地震波法和声波法探测。 4.5.5物探工作的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质量检查应根据具体探测方法选择检查方式; 2检查点应均衡分布、随机选取,异常和可疑地段应重点 检查; 3在资料审核时应提交质量检查资料,

5.1.1 顶管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顶管线位及限界设计; 2 作用; 3 管节结构设计; 4 管节构造设计; 5 顶管总顶力与中继间设置: 6 工作井设计。 5.1.2 顶管工程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应包括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5.1.3顶管工程结构使用阶段的设计与计算应按国家现行相关 标准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路项管工程设计与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隧 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G3370.1的有关规定; 2铁路顶管工程设计与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 涵设计规范》TB10002、《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的有关 规定; 3轨道交通顶管工程设计与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 铁设计规范》GB50157的有关规定; 4市政隧道顶管工程设计与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 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37、《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221的有关规定; 5市政给水排水顶管工程设计与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的有关规定。

况,并应按本规程第5.4节的规定执行。

5.2顶管线位及限界设计

5.2.1对顶管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应进 行评估,并应采取监测、保护或迁改措施。当管位无法满足顶管 结构外壁到相邻建(构)筑物或管线最小保护净距时,应进行 专项保护设计。 5.2.2顶管线位及限界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管不宜布置在横穿活动性的断裂带上; 2穿越河道时,顶管应布置在河床冲刷深度以下,并应满 足通航要求: 3宜预留顶管施工发生故障或碰到障碍时的处置空间; 4穿越堤坝、河道、高铁、高速公路、地铁等特殊地段时、 应通过专项评估并经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批准。 5.2.3顶管平面应为直线,不宜转弯。纵向坡度不宜大于 0.5%,条件困难时不宜大于2%。 5.2.4顶管间距应根据土层特性、顶管尺寸等因素确定,最小 水平间距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项设计。 5.2.5顶管遇到下列地层时,应对地层进行预处理: 1周边环境复杂且标贯击数小于4击、周边环境简单且标 贯击数小于2击的软土层; 2单轴抗压强度大于3MPa的岩石地层; 3花岗岩球状风化体; 4 粒径大于200mm的卵砾石地层。 5.2.6 工作井位置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作井位置宜结合顶管管位确定; 2工作井的位置应易于排水、出土和运输方便,并宜靠近 电源和水源; 3工作井的位置应远离居民区和高压线,并宜避开现有建 (构)筑物;

5.2.1对顶管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应进 行评估,并应采取监测、保护或迁改措施。当管位无法满足顶管 结构外壁到相邻建(构)筑物或管线最小保护净距时,应进行 专项保护设计,

4工作并采用沉井工法时,沉并宜设置在周边至少1倍下 沉总深度范围内无重要相邻建(构)筑物的环境。 5.2.7管顶最小覆土层厚度不宜小于管节外包高度较大值(H) 的1.1倍,且不宜小于3m;当顶管穿越河道时,管顶覆土层厚 度应结合河道演变的冲刷或淤积作用选择,管节结构内力和抗浮 应满足施工和运营工况要求。

5.3.1顶管结构上的作用可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及

5.3.1顶管结构上的作用可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及偶然作 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永久作用应包括结构自重、土压力(竖向和侧向)、预 应力、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等; 2可变作用应包括人群荷载、施工堆积荷载、地面车辆荷 载、温度变化、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作用等; 3偶然作用应包括地震作用、爆炸力、撞击力等。 5.3.2作用代表值应符合下列原则: 1永久作用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2可变作用应根据不同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频遇值或准 永久值作为代表值,可变作用的频遇值和准永久值应分别为可变 作用标准值乘以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 3偶然作用应根据顶管结构使用的特点确定代表值。 5.3.3可变作用标准值、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应根据现 场情况按随机变量的概率模型确定。当缺乏相关数据情况时,应 按下列规定进行初步估算: 1人群荷载标准值可取4kN/m²,频遇值系数可取0.5,准 永久值系数可取0.4; 2施工堆积荷载标准值应按实际情况取值,频遇值系数可 取0.9,准永久值系数可取0.8; 3地面车辆荷载对地下管节的作用,标准值可按等效均布 的原则确定,等效控制可按关键位置内力等值确定,频遇值系数

((sat+p) : Ko (地下水位以下或水土 ((αar+p)·K+μ,(水土分算的土层)

Ko 静止土压力系数。

5.4.1顶管结构应同时满足施工和使用阶段承载力极限状态及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强度计算 时,对持久设计状况或短暂设计状况,应采用作用的基本组合; 对偶然设计状况,应采用作用的偶然组合。结构构件按正常使用 极限状态计算时,应根据不同设计要求采用作用的标准组合、频 遇组合或准永久组合。 5.4.2管节结构承载能力及构件裂缝宽度宜采用荷载结构法进 行验算。顶管引起的周边土体变形宜采用地层结构法进行验算。

5.4.2管节结构承载能力及构件裂缝宽度宜采用荷载结构法 行验算。顶管引起的周边土体变形宜采用地层结构法进行验算 5.4.3顶管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应符合下式规定,

式中:o 结构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时取 级时取1.0,施工阶段取0.9; S.一一作用效应的组合设计值; R一一管道结构的抗力强度设计值。 5.4.4作用效应的组合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规定:

式中:o 结构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时取1.1, 级时取1.0,施工阶段取0.9; S&一一作用效应的组合设计值; R一一管道结构的抗力强度设计值。

Sd = S(Z c;Gik + Q1YLiQ1k + ZQ;ejYu;Qk

*) 作用组合的效应函数: Gik 第i个永久作用的标准值; Q1k 第1个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Qik 第个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Yci 第i个永久作用分项系数: YQ1 第1个可变作用分项系数; Yoi 第个可变作用分项系数; YLI 第1个使用年限调整系数; YLi 第j个使用年限调整系数;

.5各种分项系数取值应符合

1永久作用分项系数(ci)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作用对承载力不利时,应取1.3; 2)当作用对承载力有利时,应为小于或等于1.0。 2可变作用分项系数(oi)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作用对承载力不利时,应取1.5; 2)当作用对承载力有利时,应取0。 3可变作用组合系数(i)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取值不应大于1.0,宜取0.7; 2)当可变荷载可能持续时间比较长时,应适当加大。 4荷载使用年限调整系数(Y)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使用年限为5年时,应取0.9; 2)使用年限为50年时,应取1.0; 3)使用年限为100年时,应取1.1; 4)当设计使用年限不是5年、50年或100年数值时,可 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5)对于荷载标准值可控制的活荷载,设计使用年限调整 系数应取1.0。 6,作用的偶然组合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规定:

Sa = S(Gik + P, + Ad +nQ1k + ZqjQk

L中qjk iM1 i> 式中: Ps 预应力; Ad 偶然作用的设计值; 中 第1个可变作用的频遇值系数; 中aj 第i个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 5.47项管结构正堂使用极限状太设计应符合下式规定

中qj 5.4.7顶管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应符合下式规定

5.4.7顶管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应符合下式规定,

式中:S一—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C一一设计对变形、裂缝等规定的相应限值,按现行国家

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 的有关规定采用,

的有关规定采用。 结构构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采用作用效应 准组合、频遇组合或准永久组合,其中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 S,)应按下式计算:

的标准组合、频遇组合或准永久组合,其中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 值(S,)应按下式计算:

S(ZGik +Q1k + ZΦQk) (标准组合) i≥1 j>1 Sa =s(ZGk ++nQ1k + +q;Qk) (频遇组合) i≥1 > S(EGik + ZΦqjQk) (准永久组合 i≥1 M

5.4.9裂缝宽度及周边土体变形计算及限值应按国家现行相关 标准执行。

5.5.1管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50,管节混凝土抗渗等 级不宜低于P10。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根据安 全等级和不同环境下管节耐久性要求确定,并宜符合表5.5.1的 规定。

表5.5.1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5.5.2管节钢筋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纵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 钢筋; 2 箍筋宜采用HPB300、HRB400、HRB500、HRBF400 HRBF500钢筋。

5.5.3管节纵向钢筋的最小

5.5.3管节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宜低于0.2%,间距

于150mm。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60时,最小配筋率宜增 加 0. 1%。

加0.1%。 5.5.4管节顶、底板与侧墙连接处宜设置腋角,腋角斜面附加 钢筋面积可取顶、底板跨中受拉钢筋面积较大值的50%,同时满 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5.5.4管节顶、底板与侧墙连接处宜设置腋角、腋角

钢筋面积可取顶、底板跨中受拉钢筋面积较大值的50%,同 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5.5混凝土管节传力面允许最大顶力应按下式计算:

5.5.5混凝土管节传力面充许最大顶力应按下式计算:

中1中2中3 Fdc = 0. 5 C.A, KΦs

5.6顶管总顶力计算与中继间设置

5.1矩形顶管总顶力应由顶管机迎面阻力和总摩阻力组成 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P,一顶管机迎面阻力(kN); Ff一一矩形顶管总摩阻力(kN)。 5.6.2矩形土压、泥水平衡式顶管机的迎面阻力可按下式计

式中:Py 顶管机迎面阻力(kN); Fi 矩形顶管总摩阻力(kN

式中: 土的重度(kN/m²); Ho 管顶至原状土地面覆土层厚度(m); Bj——矩形管节外边宽(m); Hj一一矩形管节外边高(m)。 5.6.3矩形顶管总摩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GB/T 4798.6-2012 环境条件分类 环境参数组分类及其严酷程度分级 船用P,=yH.K,B,H

F,=2f(B,+HL)

式中:f一管节顶进时的管节与土体接触面的摩阻力 (kN/m²),应结合现场条件与施工经验取值,在无 其他可靠资料情况下可取3.0kN/m²~5.0kN/m²; La一—矩形顶管顶进长度(m)。 5.6.4中继间的设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1中继间的结构形状和管节接头应一致: 2中继间应带有木质的传压环和钢制的刚性均压环,端面 的尺寸应与顶进力相适应; 3中继间数量大于1个时,可对中继间进行计算机编组 操控。 5.6.5中继间的加设及数量,应按顶进总顶力及管壁的承受能 力确定。 5.6.6在管节外壁形成完整泥浆套的条件下,中继间间距可按 下式计算:

1工作井除应进行水土压力和地面荷载作用效应分析外 始发井尚应进行顶力作用效应分析; 2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利 现行协会标准《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规程》

CECS137的有关规定,采用作用效应最不利组合进行承载能力 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GB/T 33682-2017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别微生物方法通则5.7.2工作井形式及尺寸应根据地质条件、管道埋深、施

1· 艺及环境条件等因素选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始发井应满足安装反力墙、液压缸、顶铁、穿墙止水和 操作空间的要求,应取安装顶管机长度和安放管材节段长度的大 者,宽度应满足止退装置、安装设备的需要: 2:接收井应满足顶管机吊出的要求: 3始发井深度应为管底理深、导轨高度、支垫厚度之和 管节间通过预理件焊接连接时应预留焊接坑,焊接坑深度不应小 于1m,宽度不应小于0.8m; 4钢板桩、地下连续墙、排桩等工作井设计应进行内力变 形计算,以及整体稳定、抗滑移、抗倾覆、抗隆起、抗管涌等 验算; 5当工作井位于岸边或水中时,应进行抗冲刷、整体稳定 抗滑移及抗倾覆等验算; 6始发井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底板,接收井可根据具体情况 设置; 7工作井内设置的内支撑或内衬不得对顶管施工造成 障碍; 8挖深大于6m且有地下水时,工作井宜采用地下连续墙 排桩、沉井等方法。 5.7.3工作井防排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现场防淹需要调整工作井顶部标高; 2井底的角部或两侧应设置集水坑,深度不宜小于0.4m, 且不应与顶进轴线重叠; 3.当井周边存在河涌、鱼塘等水体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可设置止水惟幕等。 于在共的没计声包妊下到中究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