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15-237-2021 预应力带肋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正版).pdf

DBJ/T15-237-2021 预应力带肋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正版).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T15-237-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9.7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5423
VIP资源

DBJ/T15-237-2021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T15-237-2021 预应力带肋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完整清晰正版).pdf

con 预应力筋张拉力控制应力值; puk 预应力筋极限强度标准值; ftkvfck 与施工阶段对应龄期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 相应的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轴心抗压 强度标准值; ftkl一 预应力带肋底板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fek1 预应力带肋底板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fik2 后浇层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2.2.2作用和作用效应

Oct1VOcbl 脱模和起吊工况荷载标准组合下构件控制截面 上、下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Oct2\Ocb2 施工第一阶段荷载标准组合下构件控制截面上、 下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Oct3\Ocb3 荷载标准值作用下预应力叠合板控制截面上、 下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3.1.1预应力带肋底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后浇 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3.1.2混凝土力学性能标准值和设计值的取用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3.1.1预应力带肋底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SN/T 3101-2012 锅炉燃料和柴油机燃料净热值和总热值的估算法,后浇

3.2.1预应力带肋底板的预应力钢丝宜采用消除应力螺旋肋钢 丝,其力学性能标准值和设计值的取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 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的相关规定,其直径不宜小于 5mm。 3.2.2搭接钢筋、支座负筋及其他构造钢筋宜采用HRB400级 钢筋;吊钩采用未经冷拉的HPB300级钢筋。钢丝及普通钢筋的 性能指标宜按表3.2.2执行。

表3.2.2钢丝及普通钢筋的性能指标

注:吊钩验算时,其抗拉强度设计值取为65N/mm

4.1.1本规程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50010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 设计。

4.1.2预应力叠合板的设计使用年限应与整个结构保持一致。

1预应力带肋底板:放张、脱模和起吊、施工第一阶段 2预应力叠合板:施工第二阶段和使用阶段。 放张时应进行裂缝控制的验算:脱模和起吊时应进行承 和裂缝控制的计算或验算: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应进行承载 裂缝控制和挠度控制的计算或验算

4.1.3预应力叠合板应按后浇层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作为分

4.1.5预应力叠合板及其与墙、梁及叠合板拼接应符合现

B50010中相关构造措施的规定

4.1.7根据不同的支承情况,应按单向简支板或单向连续板 算预应力带肋底板的板底预应力钢筋,叠合板后浇层支座负筋 照连续板进行计算和构造

4.1.8楼板整体受力分析时,预应力叠合板的布置方式

算模型中的传力方式一致,分别进行楼板的水平抗拉和水平抗 计算。当进行楼板的水平抗剪计算时,楼板的计算厚度可取后 层厚度;当进行楼板的水平抗拉计算时,沿构件跨度方向的计 厚度取叠合楼板整体厚度,垂直构件跨度方向的计算厚度取后 层厚度。

4.2.1采用先张法放张时,预应力带肋底板截面边缘混凝土的 初始法向应力为扣除相应预应力损失后预加力在截面边缘产生 的法向预应力。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αcon不宜超过0.75fptk, 且不宜小于0.60fotk。预应力损失、楼板截面边缘混凝土法向应 力等的取值与计算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有关规定。

4.2.2预应力带肋底板进行内力计算时,不同工况的均布荷载 标准值和设计值按以下公式计算。

4.2.2预应力带肋底板进行内力计算时,不同工况的均布荷载

1脱模和起吊时,预应力带肋底板按照承受均布荷载的受 弯构件进行正截面受弯验算,荷载取1.2倍底板自重和1.5kN/m² 的脱模吸附力,且荷载不宜小于1.5倍底板自重:

Qik = max (1.2gkl + 1.5, 1.5gkl)

Q1k = max (1.2gkl + 1.5, 1.5gk1) 2. = max (1.2yo2egu ± 1.5yoyo. 1.5 yo)

式中: Qik 脱模和起吊时均布荷载标准值(kN/m²); 脱模和起吊时均布荷载设计值(kN/m²): gk 预应力带肋底板自重标准值(kN/m²);

%一一结构重要性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 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取值; 一一永久荷载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 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取值; "Q一一活荷载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 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取值。 2施工第一阶段,预应力带肋底板按简支构件计算,荷载 包括预应力带肋底板自重、后浇叠合层混凝土自重以及施工活 荷载:

Q2k = gk1 十 gk2 十 qkl Q, = 0YG (gk1 + gk2) + Y0V0%ki

4.2.3预应力叠合板应考虑二次叠合的影响,第一阶段延续的 恒荷载和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荷载应分别计算,按以下规定 取用。 1第一阶段延续的恒荷载为预应力叠合板自重

O3k = gk1 + gk2 Q, = Yog (gkl + gk2 )

式中:Q3k—一预应力叠合板第一阶段延续的均布恒荷载标准值 (kN/m²) ; Q:一一预应力叠合板第一阶段延续的均布恒荷载设计值 (kN/m²)。 2施工阶段,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荷载为面层、吊顶自 重和施工活荷载;使用阶段,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荷载为面 层、吊顶自重和使用阶段活荷载。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荷裁

Q4k = gk3 + max (qk1,qk2) Q4 = o'ggk3 + Y0omax (qk1, YL9k2)

Q4k——预应力叠合板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均布荷载标 准值(kN/m²); Q4 预应力叠合板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均布荷载设计 值(kN/m²); gk3 面层、吊顶自重标准值(kN/m²); qk2 使用阶段活荷载标准值(kN/m²),按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取值,也可根 据实际情况确定: 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 取值。

4.2.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按本规程第4.2.2条、第4.2.3 条取用相应工况的均布荷载设计值,按弹性分析或塑性内力重分 布分析进行内力计算。计算预应力叠合板的板端负弯矩设计值 时,只考虑其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均布荷载设计值产生的弯矩。 4.2.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按本规程第4.2.2条、第4.2.3 条采用均布荷载标准值,按不出现裂缝的理想刚度进行内力计 算。预应力叠合板应分别计算第一阶段延续的恒荷载和到达第二 阶段后施加荷载的弯矩标准值,并满足本规程第4.4.5条的要求。 4.2.6预应力带肋底板应按照单向板考虑,视不同工况的支承 条件按单向简支板、单向两跨等跨或单向多跨等跨连续板计算, 可按以下简化方法计算内力。 1承受均布荷载单向板的弯矩标准值或弯矩设计值可按下

条采用均布荷载标准值,按不出现裂缝的理想刚度进行内力 算。预应力叠合板应分别计算第一阶段延续的恒荷载和到达第 阶段后施加荷载的弯矩标准值,并满足本规程第4.4.5条的要

条件按单向简支板、单向两跨等跨或单向多跨等跨连续板计 可按以下简化方法计算内力。 1承受均布荷载单向板的弯矩标准值或弯矩设计值可按 式计算:

式中:M一一某工况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或弯矩设计

某工况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或弯矩设计值 N : mm);

(N : mm) :

Q 一一相应工况的均布荷载标准值或均布荷载设计值 (kN /m²) ; B一一板的计算宽度(m); L一一相应工况下板的计算跨度,一般取支座边内侧之间 的距离(m)。 2承受均布荷载的单向板弯矩系数α取值见表4.2.6

表 4. 2. 6 弯矩系数

注:单跨支座截面的弯矩系数为0.5,仅用于脱模和起吊或施工第一阶段设 可靠临时支撑计算支座负弯矩的情况,预应力带肋底板简化为单跨外伸 板,此时板的计算跨度L为板端至吊点或支撑点的距离。

4.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4.3.1预应力带肋底板及预应力叠合板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GB50010的规定。 4.3.2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叠合面应符合本规程第5.1.3条的规 定,可不对叠合面进行受剪强度验算。 4.3.3预应力带肋底板的两侧翼缘在施工第一阶段承受预应力 带肋底板自重、后浇层自重和施工活荷载,按悬臂构件计算的根 部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满足要求。

4.4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4.4.1预应力带肋底板和预应力叠合板在某工况下的截面边缘

4.4.1预应力带肋底板和预应力叠合板在某工况下的截面迁 法向应力为该阶段的预应力与外荷载作用下截面边缘应力白 加,应小于该阶段法向应力的限值。混凝士法向应力以受#

正,受压为负。 具体工况下的验算详见本规程第4.4.2条~第4.4.5条。

正, 文压为贝。 具体工况下的验算详见本规程第4.4.2条~第4.4.5条。 4.4.2放张时,扣除第一批预应力损失后,预应力带肋底板正

2放张时,扣除第一批预应力损失后,预应力带肋底板正 边缘的混凝士法向应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截面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0.8fck≤ Opt1 ≤ftk 0.8fk≤ 0pbl ≤ fl

式中: Opt1、pb1 扣除第一批预应力损失后换算截面上、下边 缘混凝土的法向预应力(N/mm²),按照本 规程第4.2.1条进行计算: fk、fc一一与施工阶段对应龄期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 度f相应的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轴 心抗压强度标准值(N/mm²) 4.4.3脱模和起吊时,预应力带肋底板在控制截面边缘的混凝 土法向应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4.4.3脱模和起吊时,预应力带肋底板在控制截面边缘的混凝 士法向应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0.8fck≤Oetl≤ft 0.8fck≤ ocbi ≤fL Mk + Optl Octl Wit Mik + Opbl Ocb1 Wi

式中:ct1、cb1 脱模和起吊工况荷载标准值产生在构件控制截 面上、下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N/mm²); Mik一 脱模和起吊工况荷载标准值在控制截面上产 生的弯矩值(N·mm): Wi一 预应力带肋底板换算截面上边缘的弹性抵抗 矩(mm); Wib—一预应力带肋底板换算截面下边缘的弹性抵抗 矩(mm)。 4.4.4在施工第一阶段,预应力带肋底板在控制截面边缘的混

0.8fckl ≤ 0ct2 ≤ftk .8fek ≤ Ocb2 ≤fuk Mzk + Op2 Oct2 Wit M2k +Opb2 Ocb2 Wih

0.8fek2 ≤ Oet3 ≤ ftk2 0.8fekl ≤ 0cb3 ≤fikl

Mak Mak ct3 Wit W2t M3k + Opb2 Ocb3 Wh

M4k Oct3 Wzt Mak +pb2 Ocb3 Wzb

5.1.1预应力带肋底板的截面形式可根据结构实际情况按 图5.1.1取用,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板肋的宽度和高度应满足施工阶段承载力、刚度要求, 板肋形式宜选用矩形肋。 2单肋底板模块单元宽度为600mm或800mm;多肋底 板由若干单肋底板模块组合构成,具体组合方法应按表5.1.1 采用

表5.1.1多肋底板组合及宽度

5.1.2预应力叠合板的厚度h不应小于130mm。后浇层混凝 土的厚度不宜小于预应力带肋底板厚度的1.3倍,且不应小于 80mm。板肋上方混凝土的厚度h不应小于40mm。预应力带肋 底板的厚度h不宜小于50mm。板肋高度h.不宜小于50mm,且 不应小于40mm。如图5.1.2 所示。

图5.1.2预应力叠合板厚度示意

5.1.3预应力叠合板开洞应避开板肋位置,宜设置在板间拼缝 处,开洞应在工厂生产阶段进行。圆孔孔径d或长方形长边长b 不宜大于150mm;洞边至板边距离不应大于75mm,且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开洞未截断带肋板的纵向受力钢筋且开洞尺寸不大于 80mm时,可不采取加强措施。 2开洞截断带肋板的纵向受力钢筋且开洞尺寸大于80mm 时,应采取有效加强措施,可根据等强原则在孔洞四周设置附加 钢筋,附加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且数量不应少于2根,沿 平行板肋方向附加钢筋伸过洞边距离l.不应小于35d(d为附加 钢筋直径),沿垂直板肋方向附加钢筋应伸至板肋边(图5.1.3)。

5.1.3预应力叠合板开洞应避开板肋位置,宜设置在板间执

1一预应力叠合板;2一板肋;3一沿平行板肋方向附加钢筋; 4一沿垂直板肋方向附加钢筋;5一板附加钢筋;6一梁;7一柱; a一长方形短边长;b一长方形长边长;l一沿平行板肋方向附加钢筋伸过洞边距离 图5.1.3预应力叠合板开洞加强措施

3预应力带肋底板相邻跨有预应力带肋底板时,板附加钢 筋与相邻跨的附加钢筋拉通布置;预应力带肋底板相邻跨有整体 现浇板时,板附加筋伸入相邻板跨满足板支座筋要求。 5.1.4当设置后浇板带时,后浇板带的设置及配筋要求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5.1.5基于耐火极限要求的预应力钢筋耐火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25mm,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规定。

5.3.1预应力带肋底板侧边的拼缝宜采用密拼接缝,当使用倒 角做法时,倒角尺寸不宜小于10mm×10mm;当采用侧面倾角 拼缝时,倾角的坡度不宜小于1:8(图5.3.1)。拼缝可采用砂 浆抹缝或细石混凝土灌缝,砂浆强度等级不宜小于M15,混凝 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且宜采用水泥砂浆或膨胀混凝土。

(a)顶面及底面倒角拼缝

(b)顶面倒角,底面槽口拼缝

(c)侧面倾角,底面倒角拼缝 一后浇层;2一预应力带肋底板;3一接缝 图5.3.1拼缝防裂钢筋构造

5.3.2预应力带肋底板拼缝处的板肋间板顶面上方应

防裂钢筋,拼缝防裂钢筋可采用附加筋形式布置(图5.3.2)。根 据板受力情况可分为弯折筋与直筋。拼缝防裂钢筋的直径和间距 宜按预应力带肋底板内的分布钢筋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裂钢筋伸人两侧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 于15d(d为防裂钢筋直径)。 2防裂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应力带肋底板中同方向的 钢筋面积,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3垂直于附加钢筋的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在搭接范 围内不宜少于2根,且横向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 不宜大于250mm。

一后浇叠合层;2一水平板肋方向附加筋;3一垂直板肋方向附加筋; 4一预应力带肋底板:d一钢筋直径

图5.3.2拼缝防裂钢筋构造

1搁置在钢梁上时,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mm;抗震设防 时,钢梁上翼缘应设置栓钉,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 计标准》GB50017的规定。 2搁置在承重砌体墙上或预制混凝土梁上时,支承长度不 应小于80mm;当在承重砌体墙上先浇筑钢筋混凝土圈梁,且板 与圈梁有效拉结时,支承长度不应小于40mm,采用该种施工方 式时,支座应坐浆找平。 3预应力叠合板的后浇层混凝土与混凝土梁(圈梁)或剪 力墙应同时浇筑,底板应伸至梁或剪力墙边。

(c)板次向边支座板端节点(钢结构) (d)板次向中间支座板端节点(钢结构)

(f)板主向中间支座板端节点 (钢筋混凝土梁、剪力墙)

(e)板主向边支座板端节点 (f)板主向中间支座板端节点 (钢筋混凝土梁、剪力墙) (钢筋混凝土梁、剪力墙)

(e)板主向边支座板端节点 (钢筋混凝土梁、剪力墙)

b一梁(墙)宽;d一钢筋直径; 1一附加钢筋;2一板支座负筋;3一预应力带肋底板 图5.4.1预应力叠合板端部支撑长度与连接构造(一)

g)板次向边支座板端节点 (h)板次向中间支座板端节点 (钢筋混凝土梁、剪力墙) (钢筋混凝土梁、剪力墙)

b一梁(墙)宽;d一钢筋直径; 1一附加钢筋;2一板支座负筋;3一预应力带肋底板 图5.4.1预应力叠合板端部支撑长度与连接构造(二) 注:1当预应力叠合板跨度大于等于4.5m时,宜在板端设置钢筋桁架,应根据预 应力带肋底板重量复核钢筋桁架的数量、长度及腹筋直径; 2板主向为平行板肋方向,板次向为垂直板肋方向

YY/T 1663-2019 孕酮测定试剂盒5.4.2预应力叠合板与钢梁、混凝土梁或剪力墙之间应设

1板上部钢筋应伸入板端并弯锚到梁顶,钢筋的锚固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2预应力带肋底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锚入 板端支座处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纵向受 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 3当预应力带肋底板内的分布钢筋不伸人支座时,宜在紧 邻预应力带肋底板顶面的后浇层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 面积直径和间距宜与预应力带肋底板板内的同向分布钢筋面积相 同,且不应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面积的1/3,附加钢筋直 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当考虑双向受力时, 受力钢筋面积应由计算确定,且符合相关构造要求,并满足现行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附加钢筋 在预应力叠合板的后浇层锚固长度与支座内锚固长度均不应小于

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应伸过支座中心线。当附加钢筋承 受拉力时,伸入楼板的长度不应小于与预应力带肋底板钢筋的受 拉搭接长度,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钢筋锚固长度。 4垂直于附加钢筋的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在搭接 范围内不宜少于2根,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 大于250mm,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规定。 5当预应力叠合板与钢梁之间设置抗剪连接件时,其栓 钉抗剪连接件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确定,栓钉直径不应小于 16mm,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DB22T 3106-2020 医院图书馆管理规范6.1.1预应力带肋底板的生产宜具有固定生产场所、

6.1.1预应力带肋底板的生产宜具有固定生产场所、相应的生 产和养护设备设施、堆放场地和设备等,以及必要的原材料、半 成品和成品试验、检验能力;建立完善的技术资料统计和质量保 障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 6.1.2预应力带肋底板生产前,应对其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进 行技术交底,制定相应的生产方案,并对参加构件制作和现场施 工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

6.2预应力带肋底板制作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