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JGJT229-2010》.pdf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JGJT229-2010》.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531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JGJT229-2010》.pdf

4.1.1绿色设计策划应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建设目

1.1绿色设计策划应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 寸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并编制绿色设计策划书。 1.2绿色设计策划宜采用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

的 4.1.2绿色设计策划宜采用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 4.2策划内容 4.2.1 绿色设计策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前期调研; 2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 3 绿色设计方案; 4.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4.2.2 ·前期调研应包括下列内容: 场地调研: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 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 件等: 2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 模式、技术条件等; 3社会调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生活质量、区域 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公众意见与建议、当地绿色建筑激励政 策等。 4.2.3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明确项目自身特点和要求; 2确定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或其他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相应等级或要求; 3确定适宜的实施目标GB 35844-2018 瓶装液化石油气调压器,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标、节

1明确项目自身特点和要求; 2确定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或其他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相应等级或要求; 3确定适宜的实施目标,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标、

能与能源利用的目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节材与 源利用的目标、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运营管理的目标等

闪科件贝 源利用的目标、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运营管理的目标等。 4.2.4绿色设计方案的确定宜符合下列要求: 1 优先采用被动设计策略; 2 选用适宜、集成技术; 3 选用高性能建筑产品和设备; 4当实际条件不符合绿色建筑目标时,可采取调整、平衡 和补充措施。 4.2.5 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技术可行性分析; 2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3风险评估。

4.2.4绿色设计方案的确定宜符合下列要求:

5.1.1场地的规划应符合当地城乡规划的要求。 5.1.2场地规划与设计应通过协调场地开发强度和场地资源, 满足场地和建筑的绿色目标与可持续运营的要求。 5.1.3应提高场地空间的利用效率,并应做到场地内及周边的 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与共享。 5.1.4场地规划应考虑室外环境的质量,优化建筑布局并进行 场地环境生态补偿。

5.2.1建筑场地应优先选择已开发用地或废弃地

5.2.4场地应安全可靠,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避升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地段; 2应避丹地震时间能发生滑坡、崩珊、地陷、地裂、泥石 流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等对工程抗震危险的地段; 3应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地段; 4当场地选择不能避开上述安全隐惠时,应采取措施保证

场地对可能产生的自然灾害或次生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 5利用裸岩、石砾地、陡坡地、塌陷地、沙荒地、沼泽地、 废窑坑等废弃场地时,应进行场地安全性评价,并应采取相应的 防护措施。 5.2.5场地大气质量、场地周边电磁辐射和场地土壤浓度的

5.3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5.3.1场地规划与设计时应对场地内外的自然资源、市政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调查与评估,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并 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当需要进行地形改造时, 应采取合理的改良措施,.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 2应保护和利用地表水体,禁止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系 的关系,并应采取措施,保持地表水的水量和水质; 3应调查场地内表层土质量,妥善回收、保存和利用无 污染的表层土; 4应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已有的前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设施; 5应合理规划和适度开发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数率 并应采取措施保证雨水的自然入渗。 5.3.2场地规划与设计时应对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进行调查与 利用评估,确定合理利用方式,确保利用效率,并应符合下列 要求: 1利用地下水时,应符合地下水资源利用规划,并应取得 政府有关部门的许可;应对地下水系和形态进行评估,并应采取 措施,防止场地污水渗漏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2利用地热能时,应编制专项规划报当地有关部门批准, 应对地下土壤分层、温度分布和渗透能力进行调查,评估地热能 开采对邻近地下空间、地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环境的影响:

3利用太阳能时,应对场地内太阳能资源等进行调查和 评估; 4利用风能时,应对场地和周边风力资源以及风能利用对 场地声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和评估,

保持场地及周边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调查场地内的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植被 对古树名木采取保护措施,维持或恢复场地植物多样性; 2应调查场地和周边地区的动物资源分布及动物活动规律, 规划有利于动物跨越迁徙的生态走廊; 3应保护原有湿地,可根据生态要求和场地特征规划新的 湿地; 4应采取措施,恢复或补偿场地和周边地区原有生物生存 的条件。

5.4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5.4.1场地光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合理地进行场地和道路照明设计,室外照明不应对居 住建筑外窗产生直射光线,场地和道路照明不得有直射光射人空 中,地面友射光的光限值宜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2建筑外表面的设计与选材应合理,并应有效避免光污染。 5.4.2场地风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规划布局应营造良好的风环境,保证舒适的室外活 动空间和室内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气流对区域微环境和建 筑本身的不利影响; 2建筑布局宜避开冬季不利风向,并宜通过设置防风墙、 板,防风林带、微地形等挡风措施阻隔冬季冷风: 3宜进行场地风环境典型气象条件下的模拟预测,优化建 筑规划布局。 5.4.3场地声环境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的规定。应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应对项 自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当存在超过标准的噪声源时,应 采取下列措施: 一1.噪声敏感建筑物应远离噪声源: 2对固定噪声源,应采用适当的隔声和降噪措施; 3对交通干道的噪声,应采取设置声屏障或降噪路面等 措施。 5.4.4场地设计时,宜采取下列措施改善室外热环境: 1种植高大养木为停车场、人行道和广场等提供遮阳; 2建筑物表面宜为浅色,地面材料的反射率宜为0.3~ 0.5,屋面材料的反射率宜为0.3~0.6; 3.采用立体绿化、复层绿化,合理进行植物配置,设置渗 水地面,优化水景设计: 4室外活动场地、道路铺装材料的选择除应满足场地功能

5.4.1场地光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规划布局应营造良好的风环境,保证舒适的室外活 动空间和室内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气流对区域微环境和建 筑本身的不利影响; 2建筑布局宜避开冬季不利风向,并宜通过设置防风墙 板、防风林带、微地形等挡风措施阻隔冬季冷风: 3宜进行场地风环境典型气象条件下的模拟预测,优化建 筑规划布局,

要求外,宜选择透水性铺装材料及透水铺装构造

1场地出入口宜设置与周边公共交通设施便捷连通的人行 通道、自行车道,方便人员出行; 2场地内应设置安全、舒适的人行道路、自行车道,并应 设便捷的自行车停车设施。 5.4.6场地景观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场地水景的设计应结合雨洪控制设计,并宜进行生态化 设计; 2 场地绿化宜保持连续性; 3当场地栽植土壤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时,应进行土壤改良; 4种植设计应符合场地使用功能、绿化安全间距、绿化效 果及绿化养护的要求; 5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场地种植条件、易养护的乡土植 物,不应选择易产生飞絮、有异味、有毒、有刺等对人体健康不 利的植物; 6宜根据场地环境进行复层种植设计

6.1.1建筑设计应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优化建筑形体和 内部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采用围护结构保 温、隔热、遮阳等措施,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负 荷,提高室内舒适度。 6.1.2根据所在地区地理与气候条件,建筑宜采用最佳朝向或 适宜朝向。当建筑处于不利朝向时,宜采取补偿措施。 6.1.3建筑形体设计应根据周围环境、场地条件和建筑布局 综合考虑场地内外建筑日照、自然通风与噪声等因素,确定适宜 的形体

6.1.4建筑造型应简约,并应符合下列

1应符合建筑功能和技术的要求,结构及构造应合理; 2不宜采用纯装饰性构件; 3太阳能集热器、光伏组件及具有遮阳、导光、导风、载 物、辅助绿化等功能的室外构件应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

6. 2 空间合理利用

6. 2 空间合理利用

6.2.1·建筑设计应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提倡建筑空间与设施的 其享。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宜减少交通等辅助空间的面 积,并宜避免不必要的高大空间。 6.2.2建筑设计应根据功能变化的预期需求,选择适宜的开间 和层高。

6.2.3建筑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充分利

并宜将人员长期停留的房间布置在有良好日照、采光、目然通风 和视野的位置,住室卧室、医院病房、旅馆客房等空间布置应避

6.2.7设电梯的公共建筑的楼梯应便于目常使用,该楼梯的设 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楼梯宜靠近建筑主出入口及门厅,各层均宜靠近电梯候 梯厅,楼梯间入口应设清晰易见的指示标志; 2楼梯间在地面以上各层宜有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6.2.8建筑设计应为绿色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并应符合下列 要求: 1应有便捷的自行车库,并应设置自行车服务设施,有条 件的可配套设置淋浴、更衣设施; 2建筑出人口位置应方便利用公共交通及步行者出行。 6.2.9宜利用连廊、架空层、上人屋面等设置公共步行通道、 公共活动空间、公共开放空间,且设置完善的无障碍设施,满足 全天候的使用需求。

6.2.7设电梯的公共建筑的楼梯应便于目常使用,该楼梯

6.2.10宜充分利用建筑的坡屋顶空间,并宜合理开发利用地下

6.3.1进行规划与建筑单体设计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 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对日照的要求,应使用日照 模拟软件进行日照分析

3.3.1 厂进行规划与建筑单体设计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 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对日照的要求,应使用日照 模拟软件进行日照分析。 6.3.2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房间的有效采光面积和采光系数 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和《建 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和《建 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居住建筑的公共空间宜有天然采光,其采光系数不宜低 于0.5%; 2办公、旅馆类建筑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不宜低 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的要求; 3地下空间宜有天然采光; 4天然采光时宜避免产生眩光; 5.设置遮阳设施时应符合日照和采光标准的要求。 6.3.3 可采取下列措施改善室内的天然采光效果: 1 采用采光井、采光天窗、下沉广场、半地下室等; 2设置反光板、散光板和集光、导光设备等。

6.4.1建筑物的平面空间组织布局、部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 应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宜对建筑室内风环境进行计算机模 拟,优化自然通风系统。 6.4.2房间平面宜采取有利于形成穿堂风的布局,避免单侧通 风的布局。 6.4.3严寒、寒冷地区与夏热冬冷地区的自然通风设计应兼顾 冬季防寒要求。 6.4.4外窗的位置、方向和开启方式应合理设计;外窗的开启 面积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6.4.5可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 1采用导风墙、捕风窗、拔风井、太阳能拔风道等诱导气 流的措施; 2设有中庭的建筑宜在适宜季节利用烟窗效应引导热压 通风; 3住宅建筑可设置通风器,有组织地引导自然通风。 6.4.6可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地下空间的自然通风:

6.4.5可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

1采用导风墙、捕风窗、拔风井、太阳能拨风道等诱导气 流的措施; 2设有中庭的建筑宜在适宜季节利用烟窗效应引导热压 通风; 住宅建筑可设置通风器,有组织地引导自然通风。 6. 4.6 可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地下空间的自然通风: 1 设计可直接通风的半地下室; 2地下室局部设置下沉式庭院;

3地下室设置通风井、窗井。 6.4.7宜考虑在室外环境不利时的自然通风措施。当采用通风 器时,应有方便灵活的开关调节装置,应易于操作和维修,宜有 过滤和隔声功能

6.5.1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外窗的气密性能、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6.5.3墙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严寒、寒冷地区与夏热冬冷地区的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 部件等部位的外保温层宜闭合,避免出现热桥; 2夹芯保温外墙上的钢筋混凝土梁、板处,应采取保温隔 热措施; 3连续采暖和空调建筑的夹芯保温外墙的内页墙宜采用热 惰性良好的重质密实材料; 4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间的隔墙和楼板应设置保温层; 5温度要求差异较大或空调、采暖时段不同的房间之间宜 有保温隔热措施。 6.5.4外墙设计可采用下列保温隔热措施: 1采用自身保温性能好的外墙材料: 2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外墙采用浅色饰面材料或 热反射型涂料: 3有条件时外墙设置通风间层; 4夏热冬冷地区及夏热冬暖地区东、西向外墙采取遮阳隔 热措施。 6.5.5严寒、寒冷地区与夏热冬冷地区的处窝设社饰全二列

6.5.5严寒、寒冷地区与夏热冬冷地区的外窗设计应效

要求: 1.宜避免大量设置凸窗和屋顶天窗: 2外窗或幕墙与外墙之间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充并 用密封材料嵌缝; 3采用外墙保温时,窗洞口周边墙面应作保温处理,凸窗 的上下及侧向非透明墙体应作保温处理; 4金属窗和幕墙型材宜采取隔断热桥措施。 6.5.6 屋顶设计可采取下列保温隔热措施: 1 屋面选用浅色屋面或热反射型涂料; 2 平屋顶设置架空通风层,坡屋顶设置可通风的阁楼层; 3 设置屋顶绿化; 4 屋面设置遮阳装置

6.6.1建筑室内的允许噪声级、围护结构的空气声隔

6.6..1建筑室内的充许噪声级、围护结构的空气声隔声量及楼 板撞击声隔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T50118的规定,环境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 量标准》GB3096的规定。 6.6.2毗邻城市交通于道的建筑,应加强外墙、外窗、外门的 隔声性能。 6.6.3下列场所的顶棚、楼面、墙面和门窗宜采取相应的吸声 和隔声措施: 1学校、医院、旅馆、办公楼建筑的走廊及门厅等人员密 集场所; 2车站、体育场馆、商业中心等大型建筑的人员密集场所; 3空调机房、通风机房、发电机房、水泵房等有噪声污染 的设备用房。 6.6.4可采用浮筑楼板、弹性面层、隔声吊顶、阻尼板等措施 加强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 日

6.6.5·建筑采用轻型屋盖时,屋面宜采取防止雨噪声的

6.6.6与有安静要求房间相邻的设备机房,应选用低噪声设备。 设备、管道应采用有效的减振、隔振、消声措施。对产生振动的 设备基础应采取减振措施。

6.6.7电梯机房及并道应避免与有安静要求的房间紧

条件限制而紧邻布置时,应采取下列隔声和减振措施: 1电梯机房墙面及顶棚应作吸声处理,门窗应选用隔声门 窗,地面应作隔声处理; 2电梯井道与安静房间之间的墙体作隔声处理; 3电梯设备应采取减振措施。

6.7.1室内装修设计时宜进行室内空气质量的预评价。 6.7.2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必须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的要求,材料 中甲醛、苯、氮、氮等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 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18580~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混凝土外加剂释放氨的限量》GB18588、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 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要求。

6.7.4公共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宜设置具有截尘功能的固定设施。

6.8工业化建筑产品应用

6.8.1建筑设计宜遵循模数协调的原则,住宅、旅馆、学校等 建筑宜进行标准化设计

建筑宜进行标准化设计 6.8.2建筑宜采用工业化建筑体系或工业化部品,可选择下列 构件或部品: 1预制混凝土构件、钢结构构件等工业化生产程度较高的 构件;

2整体厨卫、单元式幕墙、装配式隔墙、多功能复合墙体、 成品栏杆、雨篷等建筑部品。 6.8.3建筑宜采用现场干式作业的技术及产品;宜采用工业化 的装修方式。 6.8.4用于砌筑、抹灰、建筑地面工程的砂浆及各类特种砂浆 宜选用预拌砂浆。

宜选用预拌砂浆。 6.8.5建筑宜采用结构构件与设备、装修分离的方式

6.8.5建筑宜采用结构构件与设备、装修分离的方式。

6.9.2频繁使用的活动配件应选用长寿命的产品,并应考虑部 品组合的同寿命性;不同使用寿命的部品组合在一起时,其构造 应便于分别拆换、更新和升级。 6.9.3.建筑外立面应选择耐久性好的外装修材料和建筑构造 并宜设置便于建筑外立面维护的设施

7.1.1绿色设计应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节省材料的用量。 7.1.2严禁采用高耗能、污染超标及国家和地方限制使用或淘 汰的材料。

7.1.2严禁采用高耗能、污染超标及国家和地方限制使用或淘 汰的材料。 7.1.3应选用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材料。 7.1.4建筑材料的选用应综合其各项指标对绿色目标的贡献与 影响。设计文件中应注明与实现绿色目标有关的材料及其性能 指标。

7.1.3应选用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材料。

7.2.1在满足使用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应控制建筑规模与空 间体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筑体量宜紧凑集中: 2宜采用较低的建筑层高。 Z.2.2. 绿色建筑的装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筑、结构、设备与室内装修应进行一体化设计; 2 宜采用无需外加饰面层的材料; 3. 应采用简纳、功能化、轻量化装修。 7.2.3'在保证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情况下,应通过优化结构设计 降低材料的用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受力特点选择材料用量少的结构体系,宜采用节材 节能一体化、绿色性能较好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 2在高层和大跨度结构中,合理采用钢结构、钢与混凝土 混合结构及组合构件; 3对于由变形控制的钢结构,应首先调整并优化钢结构布

置和构件截面,增钢结构刚度;对于由强度控制的钢结构,应 优先选用高强钢材: 4在跨度较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采用预应力混凝士技 术、现浇混凝空心楼板技术等; 5基础形式应根据工程实际,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 宜选择埋深较浅的天然地基或采用人工处理地基和复合地基。 7.2.4应合理采用高性能结构材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层混凝士结构的下部墙柱及大跨度结构的水平构件宜 米用高强混凝土; 2高层钢结构和大跨度钢结构宜选用高强钢材; 3受力钢筋宜选用高强钢筋。 7.2.5当建筑因改建、扩建或需要提高既有结构的可靠度标准 而进行结构整体加固时,应采用加固作业量最少的结构体系加固 或构件加固方案,并应采用节材、节能、环保的加固技术

7.3.1在满足功能要求的情况下,材料的选择宜符合下

1宜选用可再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 2宜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 3应充分利用建筑施工、既有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 的尚可继续利用的材料; 4宜采用速生的材料及其制品;采用结构时:宜选用速 生木材制作的高强复合材料: 5宜选用本地的建筑材料。 7.3.2材料选择时应评估其资源的消耗量,选择资源消耗少、 可集约化生产的建筑材料和产品。 7.3.3材料选择时应评估其能源的消耗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 .2宜选用施工、拆除和处理过程中能耗低的建筑材料。 7.3.4材料选择时应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应采用生产、施工、

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程度低的建筑材料

对环境污染程度低的建筑材料。 7.3.5 设计宜选用功能性建筑材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选用减少建筑能耗和改善室内热环境的建筑材料; 2 宜选用防潮、防霉的建筑材料; 宜选用具有自洁功能的建筑材料; 4 宜选用具有保健功能和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建筑材料。 7.3.6 设计宜选用耐久性优良的建筑材料。 7.3.7设计宜选用轻质混凝土、本结构、轻钢以及金属幕墙等 轻量化建材,

8.1.1在方案设计阶段应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 用各种水资源。水资源规划方案应包括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 综合利用的内容。

2设有生活热水系统的建筑,宜优先采用余热、废热、可 能源等作为热源,并合理配置辅助加热系统。

8.1.2设有生活热水系统的建筑,宜优先采用余热、废热、

8.2.1景观用水、绿化用水、车辆冲洗用水、道路浇酒用水、 冲厕用水等不与人体接触的生活用水,宜采用市政再生水、雨 水、建筑中水等非传统水源,且应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有条件 时应优先使用市政再生水。 8.2.2非传统水源供水系统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连接,必须 采取下列安全措施: 供水管道应设计涂色或标识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 术规范》GB50400的要求; 2水池、水箱、阀门、水表及给水栓、取水口等均应采取 防止误接、误用、误饮的措施。 8.2.3使用非传统水源应采取下列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得 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1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在储存、输配等过程中应有足 够的消毒杀菌能力,且水质不得被污染; 2供水系统应设有备用水源、溢流装置及相关切换设施等; 3雨水、中水等在处理、储存、输配等环节中应采取安全

8.2.3使用非传统水源应采取下列用水安全保障措施,

防护和蓝测、检测控制措施; 4采用海水冲厕时,应对管材和设备进行防腐处理,污水 应处理达标后排放。 8.2.4应根据气候特点及非传统水源供应情况,合理规划人工 景观水体规模,并进行水量平衡计算,人工景观水体的补充水不 得使用自来水,应优先采用雨水作为补充水,并应采取下列水质 及水量安全保障措施: 1场地条件允许时,采取湿地工艺进行景观用水的预处理 和景观水的循环净化; 2采用生物措施净化水体,减少富营养化及水体腐败的潜 在因素; 3可采用以可再生能源驱动的机械设施,加强景观水体的 水力循环,增强水面扰动,破坏藻类的生长环境。 8.2.5雨水人渗、积蓄、处理及利用的方案应通过技术经济比 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应设置雨水初期弃流装置和雨水调节 池,收集、处理及利用系统可与景观水体设计相结合; 2处理后的雨水宜用手空调冷却水补水、绿化、景观、消 防等用水,水质应达到相应用途的水质标准,

供小系统证节水、 节能,开应米取下列猎施: 1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合理分 区,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不大于0.45MPa; 2采取减压限流的节水措施,建筑用水点处供水压力不大 于 0.2MPa。

8.3.2热水用水量较小且用水点分散时,宜采用局部热水供应 系统;热水用水量较大、用水点比较集中时,应采用集中热水供 应系统,并应设置完善的热水循环系统。热水系统设置应符合下 列规定:

1住宅设集中热水供应时,应设于、立管循环;用水点出 水温度达到45℃的放水时间不应大于·15s; 2医院、旅馆等公共建筑用水点出水温度达到45℃的放水 时间不应大于10s; 3公共浴室淋浴热水系统应采取节水措施。

8.4.1避免管网漏损应采取下列

1给水系统中使用的管材、管件,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的要求。管道和管件的工作压力不得大于产品标准标称的允许工 作压力,管件与管道宜配套提供; 2选用高性能的阀门; 3合理设计供水系统,避免供水压力过高或压力骤变; 4选择适宜的管道敷设及基础处理方式。 8.4.2卫生器具、水嘴、淋浴器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节水 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的要求。 8.4.3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调节的控制器; 2采用微灌方式时,应在供水管路的入口处设过滤装置。 8.4.4水表应按照使用用途和管网漏损检测要求设置,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住宅建筑每个居住单元和景观、灌溉等不同用途的供水 均应设置水表: 2公共建筑应对不同用途和不同付费单位的供水设置水表

1宜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调节的控制器; 2采用微灌方式时,应在供水管路的入口处设过滤装置。 8.4.4水表应按照使用用途和管网漏损检测要求设置,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住宅建筑每个居住单元和景观、灌溉等不同用途的供水 均应设置水表; 2公共建筑应对不同用途和不同付费单位的供水设置水表

条件、建筑功能的要求,遵循被动措施优先、主动措施优化的原 则合理确定。 9.1.2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时,宜进行全年动态负荷和能耗变化 的模拟,分析能耗与技术经济性,选择合理的冷热源和暖通空调 系统形式。

9.1.3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应结合工程所在地的能源结构和

能源政策,统筹建筑物内各系统的用能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 较,选择综合能源利用率高的冷热源和空调系统形式,并宜优先 选用可再生能源。

1除工艺要求严格规定外,舒适性空调室内环境设计参数 应符合节能标准的限值要求; 2室内热环境的舒适性应考虑空气王球温度空气湿度、 空气流动速度、平均辐射温差和室内人员的活动与衣着情况; 3应采用符合室内空气卫生标准的新风量,选择合理的送、 排风方式和流向,保持适当的压力梯度,有效排除室内污染与 气味。

9.1.5空调设备数量和容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以热负荷、逐时冷负荷和相关水力计算结果为依据, 确定暖通空调冷热源、空气处理设备、风水输送设备的容量; 2设备选择应考虑容量和台数的合理搭配,使系统在经常 性部分负荷运行时处于相对高效率状态。

下列情况下宜采用变频调速节育

1新风机组、通风机宜选用变频调速风机; 2变流量空调水系统的冷源侧,在满足冷水机组设备运行 最低水量要求前提下,经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合理时,宜采用变频 调速水泵; 3在采用二次泵系统时,二次泵宜采用变频调速水泵; 4空调冷却塔风机宜采用变频调速型。 9.1.7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宜计算分析空调系统设计综合能 效比,优化设计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水系统和风系统

9.2.1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建筑采暖、空调系统应优先 选用电厂或其他工业余热作为热源。 9.2.2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宜通过计算或计算机模拟的手段优 化冷热源系统的形式、容量和设备数量配置,并确定冷热源的运 行模式。

9.2.6当公共建筑内区较大,且冬季内区有稳定和足够的余热 量,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采用水环热泵空调系统。在建 筑中同时有供冷和供热要求的,当其冷、热需求基本匹配时,宜 合并为同一系统并采用热回收型机组。 9.2.7热水系统宜充分利用燃气锅炉烟气的冷凝热,采用冷凝 热回收装置或冷凝式炉型。燃气锅炉宜选用配置比例调节燃烧控 制的燃烧器。

9.2.8根据当地的分时电价政策和建筑物暖通空调负莅的时间

分布,经过经济技术比较合理时,宜采用蓄能形式的冷热源

9.2.9在夏李室外空气十燥的地区,经过计算分析合理时,宜 采用蒸发式冷却技术去除建筑物室内余热。

9.2.9在夏季室外空气干燥的地区,经过计算分析合理时,宜

9.3.1暖通空调系统供回水温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除温、湿度独立调节系统外,电制冷空调冷水系统的供 水温度不宜高于7℃,供回水温差不应小于5℃; 2当采用四管制空调水系统时,除利用太阳能热水、废热 或热泵系统外,空调热水系统的供水温度不宜低于60℃,供回 水温差不应小于10℃; 3当采用冰蓄冷空调冷源或有不高于4℃的冷水可利用 空调末端为全空气系统形式时,宜采用大温差空调冷水系统; 4当暖通空调的水系统供应距离大于300m,经过技术经济 比较合理时,宜加大供回水温差。

9.3.2空调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除采用蓄冷蓄热水池和空气处理需喷水处理等情况外: 空调冷热水均应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 2应根据当地的水质情况对水系统采取必要的过滤除污、 防腐蚀、阻垢、灭藻、杀菌等水处理措施。 9.3.3以蒸汽作为暖通空调系统及生活热水热源的汽水换热系 统,蒸汽凝结水应回收利用。 9.3.4旅馆、餐饮、医院、洗浴等生活热水耗量较大且稳定的 场所,宜采用冷凝热回收型冷水机组,或采用空调冷却水对生活 热水的补水进行预热。 9.3.5利用室外新风在过渡季节和冬李不能全部消除室内余热、 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冬季可利用冷却水自然冷却制备空调

防腐蚀、阻垢、灭藻、杀菌等水处理措施。 9.3.3以蒸汽作为暖通空调系统及生活热水热源的汽水换热系 统,蒸汽凝结水应回收利用。 9.3.4旅馆、餐饮、医院、洗浴等生活热水耗量较大且稳定的 场所,宜采用冷凝热回收型冷水机组,或采用空调冷却水对生活 热水的补水进行预热。

9.3.5利用室外新风在过渡季节和冬李不能全部消除室内余热、 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冬季可利用冷却水自然冷却制备空调 用冷水。

9.3.6民用建筑当采用散热器

热惰性好、外形美观、易于清洁的明装散热器。

9.4.1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新风宜经排风热回收装置进行 预冷或预热处理

利用室外新风供冷。舒适性空调的全空气系统,应具备最大限月 利用室外新风作冷源的条件。新风入口、过滤器等应按最大新成 量设计,新风比应可调节以满足增大新风量运行的要求。排风 统的设计和运行应与新风量的变化相适应

9.4.4通风系统设计宜综合利用不同功能的设备和管道

排烟系统和人防通风系统在技术合理、措施可靠的前提下,宜 合利用平时通风的设备和管道

9.4.5矩形空调通风干管的宽高比不宜大于4,且不应大于8

9.4.7室内游泳池空调应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并应具备全新 风运行功能;除夏热冬暖地区外GB 5009.76-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中砷的测定,冬季排风应采取热回收措施, 游泳池冷却除湿设备的冷凝热应回收用于加热空气或池水,

9.5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

9.5.1应对建筑采暖通风空调系统能耗进行分项、分级计量。 在同一建筑中宜根据建筑的功能、物业归属等情况,分别对能耗 进行计量。

9.5.1应对建筑采暖通风空调系统能耗进行分项、分级计量。 在同一建筑中宜根据建筑的功能、物业归属等情况,分别对能耗 进行计量。 9.5.2冷热源中心应能根据负荷变化要求、系统特性或优化程 序进行运行调节。

9.5.2冷热源中心应能根据负荷变化要求、系统特性或优化程 序进行运行调节。

QCR 9604-2015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9.5.2冷热源中心应能根据负荷变化要求、系统特性或1

9.5.3集中空调系统的多功能厅、展览厅、报告厅、大型会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