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2109-2020 直流输电线路用复合外套带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选用导则.pdf

DLT 2109-2020 直流输电线路用复合外套带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选用导则.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6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7374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LT 2109-2020 直流输电线路用复合外套带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选用导则.pdf

线路避雷器的选用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a)按照使用地区的气温、海拔、风速、污移和地震等环境条件,明确线路避雷器的运行条件; b)确认安装点的最高运行电压幅值,选择合适的额定电压; C 根据安装点线路的绝缘水平,确定线路避雷器的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和本体的雷电冲击保 护水平,同时应确保线路避雷器的伏秒特性与线路绝缘的伏秒特性能够合理配合; d) 根据安装点最高运行电压的幅值及操作过电压幅值,确定线路避雷器的直流和操作冲击耐受电 压值; e) 根据输电线路参数和安装点的雷电活动情况及可接受风险,计算通过线路避雷器的雷电冲击放 电电流的幅值,选择合适的标称放电电流等级; f)计算分析雷电冲击电流和能量,确定线路避雷器的冲击试验电流幅值以及能量吸收能力; g)按照安装处的系统最大短路电流水平,选择线路避雷器的额定短路电流值; h)扌 按照安装处的污移和海拔情况,选择线路避雷器外套和支撑件的爬电距离; i) 在外绝缘选择中,应考虑外绝缘与海拔的关系; 如果应用于高海拔地区,还应考虑海拔对线路避雷器放电特性的影响。

线路避雷器额定电压是施加到线路避雷器端子间的最大允许直流电压,按照此电压所设计的

DL/T21092020

DL/T 21092020

避雷器QB/T 2212.7-2011 建筑工具(泥工类)勾缝器,能可靠遮断直流续流。 直流线路避雷器的额定电压不应低于系统最高运行电压,并能在此电压下可靠遮断直流

直流参考电压是在直流参考电流下测出的线路避雷器本体上的电压。 直流参考电流与线路避雷器电阻片的特性、直径等有关,由制造厂给出并在资料中公布;为了便 于比较,推荐直流参考电流取1mA。 线路避雷器直流本体参考电压的选取原则:能够可靠熄灭续流电弧并能够耐受续流期间的直流电 压。线路避雷器的续流遮断能力主要受外部污移电流和内部漏电流两个方面的影响;最高运行电压下 通过线路避雷器本体内部的漏电流不超过1mA时,基本不会影响线路避雷器的续流遮断能力。因此, 推荐线路避雷器本体的直流参考电压不低于安装点最高运行电压。 另外,本体参考电压的选取还应考虑保护水平和在过电压下能量吸收能力的要求。 注:线路避雷器本体的直流参考电压不必一定要大于或等于额定电压。 表3给出了线路避需器本体典型直流参考电压推荐值。

表3线路避雷器本体典型直流参考电压推荐值 单位为千伏(kV)

直流参考电压试验方法应符合GB/T11032一2010的要求。

8.40.75倍直流参考电压下漏电流试验

线路避雷器本体在0.75倍直流参考电压下的漏电流不应大于50μA。多柱开联线路避雷器本体的漏 电流可由制造厂和用户协商规定。 0.75倍直流参考电压下漏电流试验方法应符合GB/T11032—2010的要求。

线路避雷器残压的选择原则包括:①满足绝缘配合的要求,不高于线路避雷器的雷电冲击放电电 压;②符合国内实际制造水平。表4按雷电冲击电流下残压为本体参考电压的2倍给出了推荐值;只 要满足绝缘配合要求,制造商宣称的残压值可以不同于推荐值。 制造商应明确宣称线路避雷器本体的雷电冲击残压。 注:工程上习惯把带间隙线路避雷器的整只残压等同于本体残压;实际上由于间隙放电时间隙弧道电阻上的压 降,雷电冲击动作时整只线路避雷器两端的电压会略大于线路避雷器本体的残压;但弧道压降相对于线路避 雷器本体的残压较小,对绝缘配合影响不大。 残压试验方法应符合GB/T325202016的要求,

表4线路避雷器残压推荐值

DL/T21092020

8.6雷电冲击动作负载试验

原则上线路避雷器在操作过电压下不动作,因此可以只进行线路避雷器的雷电冲击动作负载试验。 如果通过了续流遮断试验,可以不进行动作负载试验。 与无间隙避雷器不同,线路避雷器不考虑试验用比例单元与实际线路避雷器的热等价性,也无须 考虑在雷电过电压后的持续运行电压。 雷电冲击动作负载试验的试验程序应满足如下要求: a)试验前应先分别测定3只试品(电阻片)在环境温度下的直流参考电压和标称放电电流下的雷 电冲击残压。 b)对试品施加3次波形为4/10μs的大电流冲击,电流幅值不小于100kA;施加冲击的时间间隔 应使试品冷却到环境温度。 c)试品应经受20次8/20雷电冲击电流,其峰值等于线路避雷器标称放电电流。 施加冲击电流时,对试品施加最高运行电压;冲击电压后最高运行电压持续时间不应小于1s。 施加的20次冲击分为4组,每组5次,两次冲击之间的间隔时间为50s~60s,两组之间的间隔 时间为25min~30min。 两组冲击之间,试品无须施加电压。 冲击电流的极性与施加此冲击时的直流电压极性相同。测出的冲击电流峰值,应为规定值的 90%~110%。 试验环境气温度应为20℃土15K。 d)试验后重复进行残压试验,并与试验前获得的值比较。试验前后试品残压变化率不超过(一5%~ 十5%);试验后试品外观应无击穿、闪络、开裂或其他明显机械损伤的痕迹。 注:如果上述判据满足,金属电极的烧蚀或电弧灼伤现象不认为是机摄损伤

B8.7 大电流冲击耐受能力

抽样试验时,线路避雷器用电阻片应耐受3次大电流冲击的放电动作,电流幅值不小于100k 大电流冲击耐受能力试验方法应符合GB/T32520一2016的要求。

线路避雷器用电阻片应具有耐受几十微秒电流波下的雷电放电能力。相关的试验已包含了多重雷 击的影响。 表5给出了线路避雷器雷电放电能力典型要求值。 雷电放电能力试验方法应符合GB/T32520一2016的要求。

表5线路避雷器雷电放电能力典型要求值

DL/T21092020

DL/T21092020

8.9雷电冲击放电电压性能

线路避雷器在规定的雷电过电压下应可靠动作。 雷电冲击放电电压性能用于确定线路避雷器串联间隙的最大距离,其值主要依据线路绝缘水平 (塔头间隙或者绝缘子)确定。线路避雷器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不应高于线路绝缘水平雷电冲击50% 放电电压的82%。如有必要,线路避雷器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也可取不高于线路绝缘水平雷电冲击 50%放电电压的75%。 直流输电线路的绝缘水平一般根据最小空气间隙决定可以使用以下三种方法中确定,推荐采用方 法一或方法二;如果不具备条件,方法三给出了一个保守的计算确定方法。 方法一:由试验确定或者从设计资料中查找输电线路的雷电冲击绝缘水平。 方法二:按照GB/T50064或GB/T24842给出的线路杆塔空气间隙与放电电压曲线图,结合实际 安装位置处的空气间隙距离,确定输电线路的雷电冲击绝缘水平。必要时按GB/T311.1一2012中附录 B进行海拨修正。 方法三:结合实际安装位置处的空气间隙距离,按GB/T311.2一2013中附录F计算确定输电线路 的雷电冲击绝缘水平,必要时按GB/T311.1一2012中附录B进行海拔修正。附录B给出了计算方法和 各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典型杆塔的最小空气间隙距离,并据此推荐了线路避雷器正极性雷电冲击50%放 电电压。 雷电冲击放电电压试验方法应符合GB/T16927.1的要求。 试验时,应保证每次放电路径为间隙电极之间,而不是沿支撑件表面放电。 线路避需器的海拔和气象修正可参考附录C

8.10直流耐受电压性能

线路避雷器应能耐受规定的直流电压。 直流电压耐受性能与操作冲击电压耐受性能共同确定线路避雷器串联间隙的最小距离,直流而 值不应低于线路最高运行电压的1.2倍。表6给出了各电压等级线路避雷器直流耐受电压值

表6线路避雷器直流耐受电压值

电压耐受试验方法应符合GB/T16927.1的要求。

8.11操作冲击电压耐受性能

DL/T21092020

线路避雷器应能耐受规定的操作过电压。 操作冲击电压耐受性能与直流电压耐受性能共同确定线路避雷器串联间隙的最小距离,操作冲 击耐受电压值不应低于系统最高操作过电压。表7给出了各电压等级线路避雷器正极性操作冲击耐受 电压值。

电压等级线路避雷器正极性操作冲击耐受电压值

电压耐受试验方法应符合GB/T16927.1的要求

8.12雷电冲击伏秒特性

线路避雷器雷电冲击(放电时间为1μs~10μus)伏秒特性曲线应比被保护对象(绝缘子或塔头空 气间隙)的雷电冲击伏秒特性曲线至少低15%。 伏秒特性试验方法应符合GB/T16927.1的要求。 线路绝缘水平较高时,很难得到放电截断时间在1us左右的数据;不具备试验条件时,线路避雷 器可按实际方式安装,每个截断时间下正负极性各5次,最短截断时间应尽可能接近1 uS。

当设计的线路避雷器本体运行中可能承受弯曲负荷时,应通过试验证实其弯曲性能满足要求。纯 空气间隙线路避雷器一般采用固定安装方式,低压端固定在导线上方的横担上(悬挂安装)或导线下 方的专用安装支架上(座式安装),运行中会因风荷载、自重等因素承受弯曲负荷。 带支撑件间隙线路避雷器一般为非固定悬挂安装,低压端可以自由转动一定的角度,不承受弯曲 负荷时可以不进行弯曲耐受试验。 弯曲负荷试验方法应符合GB/T32520一2016的要求。 其中规定长期负荷SLL和规定短时负荷SSL由供需双方根据安装方式,考虑风压力、自重等因素 确定。

当设计的线路避雷器悬挂安装时,线路避雷器本体会承受拉伸负荷,应通过试验证实其拉伸性能 满足要求。额定拉伸负荷至少为线路避雷器自重的15倍。 如果已经根据8.14在实际安装方式下进行了振动性能试验,型式试验时可以不再进行拉伸性能试验

DL/T21092020

拉伸试验应在避雷器或最高额定电压的避雷器元件上进行。如果最长的避雷器元件的长度大于800mm, 对于进行热机预处理试验的试品,可以用短一些的机械元件进行试验,但需满足下列要求: 长度至少为: 800mm; 一3倍底部法兰处的外套外径(伞裙除外)。 该元件是设计中使用的正常元件之一,不是为试验专门制造的,并具有设计元件中的最高额定电压。 应按照下列两个步骤对3只试品进行试验: 应对2只试品进行拉伸负荷试验,试验负荷等于规定的额定拉伸负荷,负荷方向应为避雷器的 轴方向。第3只进行热机预处理试验。 所有3只试品进行水浸入试验。 规定负荷的偏差应在0%~5%之间。

8.13.2.2试品准备

试品应包含内部部件。 试验前,对每只试品进行下列试验: a)在环境温度为20℃±15K下,测量功耗或阻性电流; b)局部放电试验; c)(0.01~1)倍标称放电电流下的残压试验; d)电流波形应在T/T=(4~10)us/(10~25)us的范围内。

8.13.2.3试验程序

8.13.2.3试验程序

试验应在3只试品上进行。 步骤1:2只试品进行拉伸负荷试验,拉伸负荷应在30s~90s内平稳地施加到规定的试验负荷值。 当到达规定的负荷值时,应维持60s~90s,期间应测量避雷器的变形量,然后应平稳地卸掉负荷。 第3只试品进行热机预处理试验。 步骤2:所有试品进行水煮试验。

8.13.2.4热机预处理

试品要承受规定的50%额定拉伸负荷及温度变化循环(见图2)。 如图2所示,温度变化循环包括两个48h的冷热循环。应测量试验箱中避雷器周围的空气温度。 冷热阶段的温度分别至少保持16h,试验应在空气中进行。 施加的拉伸负荷应等于制造商所规定的50%额定拉伸负荷。 试验可能会因设备维护而中断,但中断时间不超过4h,中断结束后应立即恢复试验,循环可认为 有效。 应记录测量的相对于初始无负荷情况下的残余变形量。残余变形量应在卸掉负荷后1min10mi 内进行测量。

8.13.2.5水煮试验

将避雷器浸没到盛满沸腾的去离子水的容器中42h,水中NaCl的含量为1kg/m。 注1:上述水的特性为试验开始时的测量值。 注2:如果供方宣称其密封材料无法耐受沸水42h,经供需双方同意,水温(沸水)也可降到80℃(最少持续52h)。 经供需双方同意后,52h这个值也可扩大到168h。

器浸没到盛满沸腾的去离子水的容器中42h,水中NaCl的含量为1kg/m。 上述水的特性为试验开始时的测量值。 如果供方宣称其密封材料无法耐受沸水42h,经供需双方同意,水温(沸水)也可降到80℃(最少持续52h)。 经供需双方同意后,52h这个值也可扩大到168h。

DL/T21092020

DL/T21092020

沸腾结束后,避雷器应保持在容器中直到水冷却到约50℃,并保持这个温度,直到可以进行验证 试验。将避雷器从水中取出并在不大于3倍热时间常数的时间内冷却到周围空气温度。仅当需要延迟 验证试验时,才有必要让水温保持在50℃直到如图3所示的浸水试验结束。评价试验应在规定的时间 内进行,从水中取出避雷器后可用自来水清洗

8.13.2.6试验评价

对每只试品重复进行规定的试验。 如果达到以下要求,则通过试验。

DL/T21092020

曲线斜率应保持正值。数字测量设备的采样率不小于10。测量设备的截止频率不应小于5Hz。 步骤1期间的最大位移量和任何永久残余变形,试验后都应记录在报告中。 步骤2后:根据图3,冷却后应在8h之内: 测量功率损耗或阻性电流,相对于初始测量值的增加值不应大于20mW/kV或者变化不大于 20%。试验应在与初始测量时的环境温度差不超过3K的环境温度下进行。 局部放电量不超过10pC。 可在上述的功率损耗测量(或阻性电流)和局部放电试验后的任何时间进行下列试验: 对于有封闭气体空间和独立密封系统的避雷器,进行密封试验。 在与初始测量时相同的电流幅值和波形下,测量试品残压,残压变化不大于5%。 连续两次标称放电电流冲击下的残压变化不大于2%,并且在试品的电压和电流示波图上不应 出现反映任何部分或者全部下降的现象,冲击电流的波形应在T/T2=(4~10)μs/(10~ 25)μs的范围内,两次电流冲击间的间隔时间为50s~60s。 在两次残压试验后测量的参考电压变化率不大于2%。 注:如果特别长的避雷器可以拆开取出电阻片,该部分验证试验可单独在电阻片或者电阻片柱上进行。如果不可 以拆开取出电阻片,可在避雷器的绝缘外套上钻孔,用导线与串联在电阻片柱中的金属垫片连接,这样可以 在短的避雷器单元上进行试验。

8.13.2.7绝缘底座

如果避雷器装有绝缘底座,应对绝缘底座进行拉伸负荷试验。试验在3个试品上进行。对于每个 试品,拉伸负荷应在30s~90s内平稳地施加到规定的试验负荷值(不小于避雷器的额定拉伸负荷 值)。当到达规定的负荷值时,应维持60s~90s。这个期间应测量试品的变形量。然后应平稳地卸掉 负荷。试验期间的最大变形量和任何永久残余变形,试验后都应记录在报告中。 如果试品没有明显的机械损伤,则通过试验。

DL/T21092020

线路避雷器本体所能耐受的短路电流不应小于安装处的最大短路电流,并按此选定额定短路电 流。在选择额定短路电流时,可参考安装处系统发展可能达到的最大短路电流。 试验方法应满足GB/T11032一2010的要求,其中试品为线路避雷器本体两只,一只用于大电流 (40kA)短路试验,另一只用于小电流(600A)短路试验。

线路避雷器的续流遮断能力主要由续流期间的直流电流幅值和间隙结构决定;其中直流电流包括 线路避雷器本体的内部电流和外套表面的污移电流,间隙结构包括间隙距离和间隙形状。 爬电距离越大,外套表面的污移电流越小,越有利于遮断直流续流。 对于纯空气间隙线路避雷器,线路避雷器本体的爬电比距不应低于25mm/kV。 对于带支撑件间隙线路避雷器,线路避雷器本体和支撑件的爬电比距正在考虑中。 注:对于纯空气间隙线路避雷器,“25mm/kV”这一数值是已运行纯空气间隙线路避雷器的爬电比距,目前尚未出 现不能遮断续流的现象;但受试验条件限制,这一数值尚未通过试验验证。制造商可以通过实际续流遮断试 验或其他方法确定合理的爬电距离。 检查避雷器绝缘部分爬电距离时,应采用不会伸长的胶布带(或金属丝),在试品两电极间,沿绝 缘件表面量得的最短距离,由多个绝缘件组成的避雷器,则为其各绝缘件最短距离的总和。 如果实际试品通过了续流避断试验,不对爬距作具体要求。

在潮湿和污移条件下续流断能力应

DL/T21092020

试验是证实雷电冲击下串联间隙放电后线路避雷器的续流遮断能力,也证实由于存在湿的污移 ,在污移条件下电流流过线路避雷器本体外套表面时线路避雷器的性能。该试验还能证实线路避雷 器的动作负载性能。 试品是一个完整的线路避雷器或线路避雷器比例单元。 续流遮断试验既可以按照试验方法A(见8.18.2)进行,也可以按照试验方法B(见8.18.3)进 行。如果按照GB/T26218.1一2010定义,现场的污移严酷度“很重”,则应按试验方法B进行。其他 情况,制造商可以选择试验方法A。 本方法仅适用于纯空气线路避雷器,带支撑件间隙线路避雷器的续流遮断试验方法正在考虑中, 必要时可参照执行。 注1:对试验方法A,线路避雷器本体外表面电流受污移的影响由与之并联的另外的线性电阻来模拟,试验在清洁 和干燥条件下进行。试验方法B是在人工污移条件下进行。 注2:对于相同设计的系列产品,可以选取最低额定电压和最短间隙距离的试品进行试验。 注3:也可以采取其他方法验证线路避雷器爬电距离对续流遮断能力的影响,如仅对本体进行短时间下的污移试 验等。

8.18.2试验方法A

8.18.2.1试验回路要求

直流电压源阻抗在续流流过期间,在线路避雷器两端测量的电压值不低于试品额定电压,且在 断后电压变化(升高或降低)不超过额定电压的10%。

8.18.2.2试验试品

线路避雷器试品按以下准备: a)非线性金属氧化物电阻部分应是一个完整的线路避雷器本体,或线路避雷器本体比例单元,或 金属氧化物电阻片元件;比例系数n为整只线路避雷器与线路避雷器试品的额定电压之比。试 验试品的50%雷电冲击放电电压不大于制造商宣称的线路避雷器最小间隙距离时的50%雷电 冲击放电电压除以n。 b)用作试品的电阻片体积不应大于整只线路避雷器本体所有电阻片最小总体积除以n。 c)试验比例单元本体部分的参考电压U应等于线路避雷器本体的最小参考电压除以n。如果试 验比例单元本体部分的参考电压大于整只线路避雷器本体的最小参考电压除以n,因数n将相 应地减少,如果试验比例单元本体部分的参考电压小于整只线路避雷器本体的最小参考电压除 以n,这种比例单元将不允许使用。 d) 线性电阻应与线路避雷器本体并联以获得足够高的续流。 e) 外串联间隙应与线路避雷器用同样的金具连接。间隙电极的尺寸和形状不需按比例缩放。

8.18.2.3试验程序

试验如下进行: 等于线路避雷器或其比例单元额定电压的直流电压施加到试品上。 试验期间流过外串联间隙的续流为以下两部分之和: a)通过并联于线路避雷器本体的线性电阻来模拟线路避雷器本体污移表面的漏电流; b)施加额定电压时通过非线性金属氧化物电阻片的电流。 需要模拟线路避雷器本体污层上漏电流的线性电阻计算为R=F/K,F是线路避雷器本体外套的 形状系数(按GB/T4585一2004的规定),K是污层电导率

DL/T21092020

污层电导率K按照GB/T4585一2004中表3对应所选择的SDD来取值。可接受的电阻偏差应为计 算值的一20%~0%。 注1:对于线路避雷器,线路避雷器本体上污层直到闪络发生才承受在电压。在最不利的情况下,由于基本没有表 面漏电流的干燥作用,污层受雨后处于湿润状态。因无干带电弧,污层可假定为线性电阻。 注2:用这个方法,电流水平高于其运行期间的,因为计算没有考虑通过线路避雷器外串联间隙的电压降。 为触发间隙放电,雷电冲击施加到线路避雷器,且提供穿过外串联间隙的导电通道。冲击发生器 应调整到使得间隙有次序地放电。 施加与实际直流电压具有同极性的雷电冲击,第一次试验时间隙应足够小,以说明直流源能够提 供并保持规定的续流。 并联线性电阻应调整使得试验期间总续流至少等于估算值。 然后,间隙长度应调整到最小规定值。正极性直流电压下施加正极性雷电冲击5次,然后负极性 直流电压下施加负极性雷电冲击5次。如果续流没有建立,施加更多的放电动作直到续流对每个极性 各建立5次。 记录每次放电的电压和续流的波形。示波图应显示试品电压和电流的全过程,至少包括从冲击施 加前的50ms到续流最终遮断后的200ms。

8.18.2.4试验判定

如果10次放电动作续流均在施加冲击后被遮断,且在随后没有进一步的放电,则试品通过了试

8.18.3试验方法B

8.18.3.1试验回路要求

直流电压源阻抗在续流流过期间 器两端测量的电压值不低于试品额定电压, 遮断后电压变化(升高或降低)不超过额定电压的10%。

8.18.3.2试验试品

线路避雷器试品按以下准备: a)试品为线路避雷器的比例单元或整只线路避雷器。 b)非线性金属氧化物电阻部分应是一个完整的线路避雷器本体,或线路避雷器本体比例单元;比 例系数n为整只线路避雷器与线路避雷器试品的额定电压之比。试验试品的50%雷电冲击放 电电压不大于制造商宣称的线路避雷器最小间隙距离时的50%雷电冲击放电电压除以n。 c)用作试品的电阻片体积不应大于整只线路避雷器本体所有电阻片最小总体积除以n。 d)试品比例单元本体部分的参考电压U应等于线路避雷器本体的最小参考电压除以n。如果试 验比例单元本体部分的参考电压大于整只线路避雷器本体的最小参考电压除以n,因数n将相 应地减少,如果试验比例单元本体部分的参考电压小于整只线路避雷器本体的最小参考电压除 以n,这种比例单元将不允许使用。 e) 外串联间隙应与线路避雷器用同样的金具连接。间隙电极的尺寸和形状无须按比例缩放

8.18.3.3试验程序

应用水冲洗干净。 线路避雷器本体表面憎水性必须完全清除以模拟在规定污移条件下最坏情况时预期表面漏电流。 未通电时,污移应加到线路避雷器本体全部绝缘表面,包括伞下。污层表现为一层连续的膜。污 移涂层可以用喷雾、浸渍或浇涂的方法施加。 建议用以下的方法暂时去除试验中复合外套(特别是硅橡胶)表面僧水性,但不应损坏表面或在 污移中增加额外化学品: a)准备浆液,1L水中包含1kg高岭土或1kg砥石粉。 b)在外表面尽可能均匀在外套表面喷浆液。 c)在自然环境温度下干燥污表面。 d)用如自来水大体上洗掉沉淀的砥石粉或高岭土。这个过程过后表面会留有一定数量的砥石粉或 高岭土,这些物质会暂时阻止僧水性复原。 试验前,在同样设计的复合外套表面检查按以上程序制成的盐密。 一且按去除了增水性,试验需要在1天内完成,以避免增水性的恢复。 染污后,在雷电冲击点火之前给试品施加额定电压,在3min3.5min内施加雷电冲击以使试品 放电。 施加与实际直流电压具有同极性的雷电冲击,第一次试验时间隙应足够小,以说明直流源能够提 供并保持规定的续流。 然后,间隙长度应调整到最小规定值。正极性直流电压下施加正极性雷电冲击5次,然后负极性 直流电压下施加负极性雷电冲击5次。如果续流没有建立,施加更多的放电动作直到续流对每个极性 各建立5次。 每次放电冲击后应确保污层湿润,否则要更新污层。 记录每次放电的电压和续流的波形。示波图应显示试品电压和电流的全过程,至少包括从冲击施 加前的50ms到续流最终遮断后的200mS。 注:对这个试验,放电动作间的中断时间不需要规定。

8.18.3.4试验判定

试验合格,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a)线路避雷器本体表面无闪络发生; b)如果10次放电动作续流均在施加冲击后被遮断,且在随后没有进一步的放电,则试品通过了 试验。

8.19外套绝缘耐受性能

线路避雷器本体外套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不应低于1.3倍雷电冲击保护水平,直流耐受电压不应低 于系统最高运行电压的1.2倍。 外套绝缘耐受试验方法应符合GB/T16927.1的要求。

8.20本体故障后的绝缘耐受性能

应对本体故障后的线路避雷器进行直流电压耐受试验,以验证线路避雷器在本体发生故障短路 时,线路避雷器耐受运行电压的能力。本体短路情况下的直流耐受电压不应低于系统最高运行电压。 还应对本体故障后的线路避雷器进行操作冲击电压耐受试验,以得到线路避雷器在本体发生故障 短路时,线路避雷器耐受操作冲击电压的能力。制造厂应提供线路避雷器本体短路情况下操作冲击电 玉50%放电电压值。 本体故障时的绝缘耐受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GB/T16927.1的要求,

DL/T21092020

线路避雷器本体的局部放电量不应超过10pC。 试品可以是整只线路避雷器本体,也可以是所有线路避雷器本体元件,型式试验可以采用以下两 种方法中的一种进行: 方法1:分别施加正负极性的直流电压,试验时,施加在试品上的电压应升至直流参考电压,保持 2s~10S,然后降低到试品直流参考电压的0.8倍,在该电压下,按照GB/T7354的规定测量局部放 电,局部放电量不超过10pC。 方法2:施加工频电压,试验时,施加在试品上的电压峰值应升至直流参考电压,保持2s~10s, 然后电压峰值降低到试品直流参考电压的0.8倍,在该电压下,按照GB/T7354的规定测量局部放电: 局部放电量不超过10pC 例行试验时也可以用其他灵敏的方法检验每只避雷器本体或本体元件的局部放电。

8.22无线电于扰电压试验

线路避雷器无线电干扰电压不超过2500μV。 试品应是整只线路避雷器,并尽可能按实际安装,试验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中的一种进行: 方法1:分别施加正负极性的直流电压,试验时,施加在试品上的电压应升至1.15倍系统运行申 压,然后在小于10s时间内降低到1.05倍系统运行电压,在该电压下,无线电干扰电压不应大于 2500μV。 方法2:施加工频电压,试验时,施加在试品上的电压峰值应升至1.15倍系统运行电压,然后电 压峰值在小于10s时间内降低到1.05倍系统运行电压,在该电压下,无线电干扰电压不应大于 2500V。

线路避雷器必须能够耐受运行中出现的环境影响。环境试验通过加速试验程序来考核线路避雷器 本体的密封系统和外露金属连接件不被环境条件所损害。 气候老化试验方法应符合GB/T32520一2016的要求,

复合外套及支撑件(如有)表面单个缺陷面积(如缺胶、杂质、凸起等)不应超过5mm²,深度 不大于1mm,凸起表面与合缝应清理平整,凸起高度不应超过0.8mm,黏结缝凸起高度不应超过 1.2mm,总缺陷面积不应超过复合外套总表面积的0.2%。 试验时用量具仔细检查线路避雷器或线路避雷器本体复合外套和支撑件的表面缺陷,检查结果应 符合规定。 复合外套的其他性能应满足GB/T21429的要求。

线路避雷器所有镀锌金属件应符合JB/T8177的规

线路避雷器所有镀锌金属件应符合JB/T8177的

制造厂应明确宣称线路避雷器的间隙尺寸及其公差范围。 出厂试验或安装前,应检查每只带支撑件间隙线路避雷器的串联间隙的距离尺寸,以保证线路避 雷器放电特性。

GB/T 36301-2018 航天高光谱成像数据预处理产品分级DL/T 21092020

DL/T 21092020

对于需要现场安装后才能确定的间隙尺寸,应明确安装要求,并确保间隙尺寸在所宣 之内。

8.27支撑件直流耐受电压性能

带支撑件间隙线路避雷器的支撑件在运行电压及各种过电压下均不应发生沿面内络。 支撑件应进行直流耐受电压试验,试验电压值由制造厂根据相应产品串联间隙耐受电压试验值来 确定,试验电压值必须保证至少高于串联间隙(不带线路避雷器本体)耐受值的10%;试验条件不具 备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证实不会发生支撑件表面的沿面闪络,如确保支撑件的干弧距离比串联间隙 距离大15%以上。 试品为支撑件,试验方法应符合GB/T19519的规定。

YB 9073-2014 钢制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规定8.28·支撑件陡波冲击电压性能

为考核复合材料和界面的可靠性,支撑件在正负极性陡波冲击电压下均不应击穿。 支撑件应进行正、负极性各5次的陡波冲击电压试验,每次冲击应在电极间的试品外部闪络而不 击穿。 试品为支撑件,试验方法应符合GB/T19519的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