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245-2013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pdf

SL 245-2013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8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7335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L 245-2013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pdf

4.2.9地下水水位观测周期和频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点宜每周观测一次,经过一个水文年后,可改为名 两周观测一次,雨季或洪水期应加密观测,暴雨后应每天观测 次,延续时间不宜少于周。 2每一次地下水位观测应重复施测,直至两次观测值之美 不大于2cm。地下水位观测值以m为单位测记

2.10地下水水质观测应符合下

1丰水期、枯水期应在有代表性的观测点分别取水样进行 质简分析。全年不宜少于6次。 2每个含水层每次取水样点不宜少于3个,不同含水层应 分别取样。 3地下水取样的同时还应对附近的地表水体取样。 4水质全分析可根据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需要决定取 详地点、数量及特殊的试验项目等

JR/T 0025.14-2018 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 第14部分:非接触式IC卡小额支付扩展应用规范2.11地下水水温观测应符合下

1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观测点进行水温观测,且宜与地下水 水位观测同时进行。 2地下热水的观测次数可根据目的与要求确定。 3地下水水温观测宜采用缓变水温计或热敏电阻温度计 缓变水温计置入水中时间不应少于10min,热敏电阻温度计不应 少于3min,读数精度均应达到0.1℃。 4地下水水温观测宜在含水层中部进行,观测部位应固定 5地下水水温每一次观测应重复2次,其差值不应大 于0. 2℃。

4.2.12泉水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泉水流量宜采用量筒法和堰测法施测,当泉水流量特大 时,可采用流速法施测。 2在泉水出口处修建引水和量水设施时,引水系统不应影

响涌水量、水温、水质的观测精度。 3泉水流量观测每月应不少于1次,降雨特别是暴雨后应 加密观测。

4。3.1原始观测资料应进行现场校对、核实,发现问题及时角 决,记录表格宜符合附录A的规定。

4.3.2观测资料的整理应包括下

1计算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流量、地表水体水位等 动态要素的物理量。 2绘制动态要素的过程线、分布图、关系曲线图。 3统计动态要素特征值,主要包括各动态要素的年最大值 最小值、平均值、观测周期及变化率等,并标出年最大值、最小 值的出现时间

4.3.3应随时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动态要素的时空

4.3。4资料整编应包括下列内容

1考证资料。 2 审核观测资料。 3 编制成果图表。 4 编写资料整编说明。 4.3.5 考证资料可包括下列内容: 1 观测点的类别、位置及编号。 2 观测点附近影响观测精度的环境变化。 3 观测点的变动情况。 4 观测孔孔深、淤积、洗孔、灵敏度试验情况。 5 高程测量(包括引测和校测记录)。 6 测具的校测情况。 4.3.6 审核观测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 现测方法退关

4.3.6审核观测资料宜包括下列

2原始记录的填写格式。 3 测具校测和高程校测的结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观测数 修正。 4.3.7 编制的成果图、表宜包括下列内容: 1 观测点网平面、部面分布图。 2 各动态要素观测成果表。 3 地下水动态要素过程线图、分布图和各种关系曲线图。 4 动态要素多年变化综合曲线图。 5 地下水水位、泉水流量特征值统计表 4.3.8 资料整编说明宜包括下列内容: 1 资料整编的内容方法及观测工作量。 2 观测点网的布置、调整和变更情况。 3 观测方法、精度和测具校测情况 4 观测资料的质量评价。 5 观测资料阶段成果及结论 6 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5.1。1边坡变形观测内容应包括边坡地表变形及内部垂直位移、 水平位移和相对位移

5。1。2边坡变形观测同时,应开展地下水位等因系的观测工作。

5.1.5水平位移观测网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观测点宜理设 为带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垂直位移基准点工作基点宜埋 设在裸露基岩上或原状土层内垂直位移变形观测点可埋设在水 平位移观测墩底部基座上

5.1.7边坡变形观测的精度和方法宜根据边坡变形的不同阶段 适当调整。

5.1.8变形观测数据的表达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位移:与主滑方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 2垂直位移:下降为正,上升为负。 3裂缝张合:张开为正,闭合为负

出现异常时,应加强观测,并应及时分析整理观测资料,立即 上报。

5.2.1水平与垂直位移观测网基准点应设置在边坡变形影响范 围以外的稳定地带,并应满足观测精度的要求。每个项目至少应 布设3个基准点;工作基点宜埋设在方便观测和稳固的基础上; 观测点应与边坡的岩土牢固结合

5.2.1水平与垂直位移观测网基准点应设置在边坡变形影响范

5.2.2观测点应根据边坡的变形范围、变形特征和地形

和边坡的规模、形态特征等确定。对于大型边坡和滑坡体,观测 点的密度宜为10~90点/km²、间距宜为100~400m;观测点宜 沿不稳定边坡和滑坡体的纵、横方向成网格形排列。纵向观测线 不宜少于3条,横向观测线不宜少于2条。

不宜少于3条,横向观测线不宜少于2条。 5.2.4滑坡裂缝观测点可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最大裂缝处及可 能的破裂面部位。设点处其两侧岩土体宜相对完整,并避开风化 严重的岩层和孤石。

能的破裂面部位。设点处其两侧岩土体宜相对完整,并避开风化 严重的岩层和孤石。

5。2.5内部位移观测点宜沿地表位移纵向观测线布设,观测点 不宜少于2个。

5。2.5内部位移观测点宜沿地表位移纵向观测线布设,观测点

5.2.6在勘探平洞中,可采用多点位移计或收敛计对滑动面位 移进行观测。

5。3。1边坡变形观测方法宜包括地质视、简易观测、工程

5。3。1边坡变形观测方法宜包括地质视、简易观测、工程测 量、埋设仪器观测,也可采用分布式光纤观测、声发射监测等。 5.3.2地质巡视宜包括下列内容,

1 裂缝的发生与发展变化。 2 边坡及其附近地表水体、泉水点数与泉水流量。 3 边坡和坡顶上建筑物的变形。 4 沟谷、路堑边坡的岩土体滑动。 悬崖或高陡边坡的崩石频度与崩石量。

6 暴雨、洪水引发的滑坡体和崩塌体的个数、方量。 .3.3 地质巡视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一次地质巡视均应做好详细、全面的现场记录。 现场记录宜附素描图和照片,必要时应附录像资料。 3 现场记录应随时整理,及时分析边坡的稳定状态,必要 寸提出加强监测和处理的建议

.3.4简易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5.3.4简易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表裂缝宽度可用钢尺在缝口直接量测。裂缝宽度的变 化,宜采用在缝两边设固定观测点,并定期量测点间距离的方法 来确定。裂缝宽度应精确到0.1mm。 2地表裂缝两侧三向位移宜采用三点或多点的方法进行观 测,测缝标点间的距离应大致相等,量测的距离应精确 到o.1mm。 3勘探平洞基本完工后,宜及时沿洞壁以及洞壁与洞底的 交线附近分别埋设玻璃条和砂浆条带,应定期观测错开的位置、 时间、距离和方向。砂浆条带的强度宜为M7.5~M10。 4对勘探平洞中明显张开和位错的裂缝或滑移面,应在其 两侧埋设固定桩、点,定期量测其距离变化,以求得滑坡体的水 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量测桩、点间的距离应精确到0.1mm

5.3.5工程测量观测宜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位移采用视准线法测量时,不稳定边坡或滑坡的觉 度不宜超过800m,在宽度方向上应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并在 其两端存在有可供选择的稳定测站点;观测方法应符合GB 50026的规定。 2在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水平位移宜采用交会法 施测。 3对地表的水平位移,在观测条件满足要求时宜采用GPS 方法观测。观测仪器宜采用GPS双频接收机,具体可按GB/T 18314规定执行,观测精度宜不低于C级网的精度要求。 4垂直位移宜采用精密水准法测量,施测中观测点和起测

基点的联测应采用国家二等水准标准,具体可按.GB/T12897规 定执行。 5当水准法测量难以实施时,垂直位移可采用三角高程法 测量。

定执行。 5当水准法测量难以实施时,垂直位移可采用三角高程法 测量。 5.3.6埋设仪器观测可采用钻孔倾斜仪、钻孔多点位移计和伸 缩仪(收敛计)。钻孔倾斜仪孔深应达到滑面或潜在滑面以下5Ⅱ 左右,主测方向应与预计的主滑方向基本致;多点位移计与伸 缩仪的测线方向也应与深层滑动的主滑方向一致

缩仪(收敛计)。钻孔倾斜仪孔深应达到滑面或潜在滑面以下5m 左右,主测方向应与预计的主滑方向基本致;多点位移计与伸 缩仪的测线方向也应与深层滑动的主滑方向一致

5。3.8对有崩塌危险的岩质边坡,可采用岩体声发射监测。

1位移量中误差为士3.0mm。 2裂缝宽度张合量量测中误差为土1.0mm

5.5.1观测资料整理与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5.5.1观测资料整理与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原始观测数据的检查。 2 观测资料的日常整理与分析。 3 编写观测报告。 5.5.2 原始观测数据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现场作业方法符合要求。 2 各项观测数据的检查结果在限差之内。 3 数据记录准确、齐全、清晰。 4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现场逐一解决,

2各项观测数据的检查结果在限差之内。 3数据记录准确、齐全、清晰。 4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现场逐一解决。 5.5.3 观测资料的日常整理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计算水平位移垂直位移、裂缝宽度等观测物理量,并 记入相应的记录表。 2 绘制观测物理量过程线、分布图及变形关系曲线。 3 统计观测物理量特征值。 5.5.4 观测物理量分析宜包括下列内容 1 观测物理量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 观测物理量统计特征值的变化规律 观测物理量之间的相关性。 观测物理量变化趋势及今后可能给工程带来的不利影 响等。 5.5.5 观测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规划设计情况及边玻勘察工作量, 2 地形、地质概况。 3 边坡变形观测工作情况,包括观测网点的布置、维护、 完好率、变更情况,以及仪器设备、量测工具的校测情况、观测 工作量等。 地质巡视观测情况及主要成果。 5 观测数据分析方法说明。 6 观测资料整理的成果图表。 观测成果分析及结论。 8 观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的建议。

5.5.3观测资料的日常整理应包括下列内容:

5.5.5观测报告宜包括下列内

6.1。1采空区地面沉降观测内容应包括地表的垂直位移、水平 位移、地表裂缝的张合以及地下水动态变化。 6.1.2采空区地面沉降观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与观测精 度要求相适应。

6.1.3观测数据的表达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平位移:向沉降中心方向为正,反之为负。 2 垂直位移:下降为正,上升为负。 3裂缝张合:张开为正,闭合为负,

6.2。1采空区地面沉降观测网基准点的设置与理设应符合 5.2.1条的规定。 6.2。2观测点位应根据采空区地形地质条件、地面沉降的范围 和特征等布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老采空区应分别在采空区移动盆地的中间区、内边缘区、 外边缘区及采空区的影响带布置观测点。 2现采空区除应符合老采空区布置原则外,还应结合矿床 地层走向、倾向、断裂的展布等地质条件以及开采方式,在预测 的移动盆地范围内布置观测点。 6.2.3观测线的布置应根据地形、采空区范围及形态特征确定,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线应平行和垂直矿层走向布置,应至少有一条测线 通过预测的移动盆地中心部位。 2观测线上观测点的布置,应采用测区平均布点与移动盆 地内边缘区加密布点相结合的方法,由外边缘区与中间区向内边

6.2.3观测线的布置应根据地形、采空区范围及形态特征确定

缘区密度逐渐加天,每条观测线的观测点不应少于3.个。 6.2。4裂缝观测点应布置在地表裂缝和建筑物变形破坏部位。 6.2.5地下水动态观测根据需要布置,其位置宜结合地面沉降 观测点选择。

6。3.2地质巡视宜包括下列内容

6.3.8大范围的采空区可用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D

InSAR)方法观测

InSAR)方法观测。

6.4.1地质巡视、简易观测、工程测量等的观测频度宜为每月 一次。 6.4.2观测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简易观测允许中误差为土1.0mm。 2工程测量水平位移允许中误差为士6.0mm、垂直位移允 许中误差为士1.0mm。

6.5.1·资料整理与分析应包括观测资料日常整理和观测报告 编写。

6.5.2观测资料日常整理的内容应符合5.5.3条规定。

1采空区概况,包括采空区地形地质条件、矿层分布、开 采过程和方式等。 2地面沉降现状,包括地面沉降的形态、范围、地表及建 筑物的变形破坏情况等。 3地面沉降观测概况,包括观测网及观测点的布置、维护 完好率、变更情况,以及仪器设备、量测工具的校测情况。 4观测成果,包括观测资料统计图表移动盆地最大沉降 量、地面沉降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预测等,其中移动盆地最大 沉降量的计算可参照附录C的规定。 5结论与建议,

7。1.1断裂活动性观测应在收集分析区域地质、地震和断裂活 动性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7.1.2断裂活动性观测应包括断层位移及其变化趋势。

7.2.1综合形变观测站点宜选择主断裂有代表性地段横跨断裂 布设。设站处断裂应出露清楚、活动迹象明显并兼顾设站和交 通、通信方便。 7.2.2观测点应跨断裂两盘布置于坚固稳定的基础上,宜一点 多用。 7.2.3跨断裂短水准点,跨断裂三角网和GPS点位的布设除应 符合前两条要求外,尚应分别符合GB/T12897和GB/T18314 的有关规定。 7.2.4跨断裂短基线、水管倾斜仪和伸缩仪观测宜在横跨断裂 的洞室内进行,观测线可垂直断裂和与断裂成30°左右交角布 设,洞内要求相对恒温并减少环境干扰, 7.2.5在地形陡峻的河谷岸坡,设置断裂形变观测点,应考虑 岩体重力变形的影响,

7.2.3跨断裂短水准点,跨断裂三角网和GPS点位的布设除

的洞室内进行,观测线可垂直断裂和与断裂成30°左右交角 ,洞内要求相对恒温并减少环境干扰 7.2.5在地形陡峻的河谷岸坡,设置断裂形变观测点,应考 岩体重力变形的影响。

7.3.1断裂活动性观测方法宜包括跨断裂短水准线路、跨断裂 短基线、跨断裂测距和三角网、GPS网、水管倾斜仪和伸缩 仪等。

12897的相关规定

7.3.3跨断裂短基线、跨断裂测距和三角网观测应符合GB 50026的相关规定。GPS网观测应符合GB/T18314的相关 规定。

7.3.4水管倾斜仪和伸缩仪观测应按仪器操作手册规定的程序

7.3.5跨断裂的垂直形变和水平形变观测周期宜2个月观测一

7。4.1资料整理与分析应包括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和观测报

7。4.1资料整理与分析应包括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和观测报 告的编写。

1严格校核观测数据,并分时段整编成册归档。 2编制历时曲线图、失量变化图及相应的表格等。 7.4.3 观测报告内容宜包括区域地震地质条件、断裂活动性研 究成果、观测方法、观测网点的布置情况、观测成果、结论与建 议等。

8.1.1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应在收集分析区域地震、地质、断层 活动性、库区地质资料和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研究成果等基础上 进行。 8.1.2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应包括水库地震监测系统设计与建设 涮電合网运行管珊和瓷料分析等

活动性、库区地质资料和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研究成果等基础上

8。2水库地震监测系统设计与建设

8.2.1水库地震监测系统宜包括测震台网、强震动监测设施和 数据汇集分析处理中心,必要时可布置地壳形变和地下流体监 测等。

8.2.2测震台网的布置、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震台网应包括地震台站和台网记录中心。地震合站数 量应根据重点监测区范围大小和监测能力要求确定,且不应少于 4个。台网记录中心宜具备较好的供电、交通、通信等条件。 2对于没有建设测震台网的已建水库,当发生水库诱发地 震时,应及时布设不少于4个台站所组成的临时地震台网,进行 水库地震监测,必要时应设置固定监测台网。 3测震台网重点监测范围,宜包括下游距坝址5~10km、 上游距坝址30~40km、两侧距库岸5~10km的范围,以及可能 发生地震强度5级以上(含5级)或震中烈度V度以上(含V 度)水库地震的其他库段。 4测震台网在重点监测范围内的地震监测能力应满足ML >0.5级,震中定位精度应优于1km。 5测震台网宜采用遥测方式组网。 6地震台站宜均勾分布在重点监测范围内,相邻台站间距

宜为10~15km。 7地震台站土建工程应符合DB/T16的规定。 8台网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应分别进行不少于3个 月的试运行和考核运行,合格后才能进人正式运行。 9台网考核运行期间,台站位置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不得 变更,并应保证台网系统运行率和地震波形完好率连续3个月平 均不低于95%。 10水库地震发生后,应根据震情发展增设若干流动台 观测

8.2.3测震台址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台址应避开对地震观测有影响的区域和可能产生的干扰 源,避开干扰源的距离应符合GB/T19531.1的相关规定。 2台址宜选在大面积出露的完整、坚硬基岩上,并应避开 陡坡、风口和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无线遥测台台址的高度应 首先满足信道要求: 3台址环境地噪声测试和地噪声水平应符合GB/T 19531.1的规定。 4台站宜选择在电力通信和交通等条件较好的地方,人 工值守台站还应具备工作和生活条件。 5台站的布设宜兼顾断裂活动性观测站点布置。 6台站位置选定和环境地噪声测试后,应对拟建的地震台 网进行地震监测能力理论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优化拟建台站的 数量和位置。

8.2.4遥测地震台网数据传输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8.2.4遥测地震台网数据传输信道应符合下

1传输信道宜采用公用有线光纤、无线超短波、微波及数 字卫星信道传输方式。临时性台网可采用其他方式传输。 2无线超短波、微波或数字卫星信道选择应综合考虑传输 路径、经费投资、维护管理以及无线发射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3台站监测数据宜直接传输到台网记录中心,条件不具备 时应建立信道中继站转接。

8.3.1测震台网运行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8.3测震台网运行管理

8.3.2在台网重点监测区内发生M.≥2.5级地震后,遥

8.3.2在台网重点监测区内发生ML≥2.5级地震后,遥测合风 应在发震后15min内将地震基本参数报送工程管理部门,人工 值守台网应在发震后1h内报送

.3.2在合两量点监测 应在发震后15min内将地震基本参数报送工程管理部门,人工 值守台网应在发震后1h内报送。 8.3.3对于台网重点监测区内发生的M.≥2.5级地震,应立刻 组织现场宏观地震调查,确定宏观震中和等震线分布情况,提交

8.3.3对于台网重点监测区内发生的M≥2.5级地震,应立

8.3.3对于合网重点监测区内发生的ML≥2.5级地震,应立则 组织现场宏观地震调查,确定宏观震中和等震线分布情况,提交 现场宏观地震调查报告。

8。4.3震情发生异常时,应对地震活动趋势进行实时跟踪分析

附录A地下水现场观测记录表

表A地下水现场观测记录表

B。0.1地面沉降水准测量每一次复测都应计算其相应的最弱点 中误差,变形量是同名点两次高程之差,根据观测误差传播定律 变形量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式中ms变形量中误差; m;—第i次观测的最弱点中误差; m;第j次观测的最弱点中误差 B.0.2各级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全中误 B.0.2中规定的数值;按下式计算:

表B.0.2各级水准测量的限定值 单位:m

B.0.3地面沉降水准测量使用的水准仪应不低于表B.0.3的 要求。

GB 5009.24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高温烹调食品中杂环胺类物质的测定.0.3地面沉降水准测量使用的水准仪

附录C移动盆地最大沉降量的计算

C。①。1开采倾斜矿层达到充分采动时,移动盆地最大沉降量可 按下式计算:

S。=gomcosa

矿层法向开采厚度,m; α一矿层倾角,()。 C.0.2开采未达充分采动时,移动盆地最大沉降量可按下式 计算:

QLMYY 0005S-2015 山东利蒙药业有限公司 富硒魔芋复合粉(方便冲调食品)S。 = qomcosα nin? KD1 ni H KD2 n2 H

表C.0.3半无限开采地表移动及变形预测计算公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