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188-2005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pdf

SL 188-2005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7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7335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L 188-2005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pdf

4.4.3减压井的施工地质工作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1收集减压井施工揭露的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对井身 结构提出地质建议。 2收集实施的减压井结构、井周反滤层和其他回填材料的物 质组成、回填情况,了解排水系统的情况。 3根据地质结构、减压井结构及试抽成果,分析减压井的减 压效果。 4.4.4堤岸防护工程的施工地质工作还应调查了解岸坡地下水 出溢点位置,估算流量,同时调查并记录同期地表水位。 4.4.5大中型涵闸工程的施工地质工作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记录地基处理的类型、方法、深度,处理范围内土(岩) 层的性状及地基土(岩)体的抬动、隆起等现象的部位、规模等。 2记录基坑地下水出溢点的位置、涌水量和同期基坑内、外 水位,分析并预测涌水量的变化情况。

5.1.1准备工作宜包括搜集整理与工程有关的资料、进行现场踏

.1.2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宜搜集、整理的资料包括下列内

1区域地形、地质、遥感与地震资料。 2堤防工程的前期勘察成果及与堤防有关的其他资料。 3已建堤防的工程现状、各类险情隐患和抢险加固及加固效 果资料,原施工地质及水文地质观测资料。

SN/T 0626-2011 进出口速冻蔬菜检验规程5.1.3现场踏勘应重点调查下列内容:

1工程区基本地质条件。 2已建堤防工程历史险情隐患的位置、类型、规模、发生与 发展过程及危害情况,处理措施与效果。 3工程区交通条件、工作生活条件、主要勘察点的植被情况 和场地条件等。

1工程名称、地点、任务来源。 2 勘察阶段、目的与要求。 3工程概况、规模、等级、规划设计意图、勘察工作重 点。 工程区地形地貌、地质概况与已建堤防堤身、堤基险情 隐惠。 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原位测试、岩土试验等的计划工作 量和技术要求,应重点勘察、研究的工程地质问题。 6勘察工期、质量控制及资源配置。 7成果的项目、名称、数量、技术要求

2特殊土的分布范围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3透水层与相对隔水层的分布特征、埋藏条件等,应特别注 意细粒土层中砂土夹层的类型、厚度、性状等。 4已建堤防工程堤身、堤基、涵闸和堤岸历年险情位置、发 生时间、规模、性质、类型、危害程度、险情发生时的外江 (河)水位等。 5已建堤防历史决口口门及其冲刷坑的分布、规模,堵口填 坑材料类型等。 6堤身现状、历史加高培厚情况,防渗加固处理范围、方法、 效果,岸坡失稳类型、规模、护岸工程现状等,

5.3.1堤防工程勘探布置应在充分分析已有勘测资料的基础上 进行,已建堤防尚应考虑历史险情的分布、类型等。 5.3.2规划阶段可不布置勘探工作。堤防勘探纵剖面宜沿堤防中 心线或防渗轴线、减压井轴线布置。可行性研究阶段钻孔间距宜 为500~1000m,初步设计阶段宜为100~500m,险情多发、地质 条件复杂或防洪墙段应适当加密钻孔。

1横剖面长度应包括堤内、堤外影响区,渗透分析横部面长 度应能满足渗透分析的需要。 2横部面间距宜为堤防申心线纵剖面上钻孔间距的2~4 倍,险情多发段、地质条件复杂段应适当加密横剖面,每一工程 地质单元应至少有一条横剖面。 3横剖面上宜布置3~6孔:堤防中心线1孔、堤外12孔、 堤内1~3孔,孔距宜为20~200m。 4在下列特殊位置应布置横剖面: 一一渊、潭、塘、沟、渠等微地貌变化较大的地段; 堤防险情段,包括堤基渗透破坏、历史溃口口门、堤身 险情等:

物探探明的物性异常位置; 拟扒口分洪段; 小型涵闸闸址处

堤外滩较宽时,堤岸勘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纵剖面宜沿岸肩布置,可行性研究阶段钻孔间距置为500 ~1000m,初步设计阶段宜为200~500m。 2横部面间距宜为纵部面上钻孔间距的2~4倍,地质条件 复杂或崩岸严重段,可适当加密横剖面。 3横剖面上的钻孔数宜为2~3个,孔距宜为20~100m。 4滑坡地段应沿滑动方向布置一条主勘探剖面,剖面上宜为 3~5个钻孔,钻孔间距50~100m;当滑坡规模较大时,可平行主 勘探剖面增加辅助勘探剖面。

1可行性研究阶段,宣沿闸轴线布置1条纵剖面,孔距50~ 100m;横剖面宜顺水流方向布置,横剖面间距宜为纵剖面上钻孔 间距的2~4倍,并应至少布置1条横面。 2初步设计阶段,钻孔宜结合建筑物方案布置成网格状,孔 距宜为20~50m,纵、横剖面数量各不宜少于3条。 5.3.6小型涵闸的勘探可结合堤防一并考虑,地质条件复杂时可 进行专门勘探。 5.3.7堤防和堤岸每一工程地质单元,以及大中型涵闸应布置 1~2个控制性钻孔。 5.3.8勘探剖面应实测,精度不应低于相应工程地质测绘精度

5.3.8勘探剖面应实测,精度不应低于相应工程地质测绘精度。

1堤防钻孔宜为堤身高度的1.5~2.0倍(不包括已建提防 提顶孔的堤身段),当相对透水层或软土层较厚时,孔深应适当加 深并能满足渗流与稳定分析的要求;基岩出露或浅埋段钻孔宜揭 穿强风化层

2涵闸钻孔进入闸底板以下的深度宜为闸底板宽度的 1.0~1.5倍。 3堤岸钻孔宜深入河床深泓以下5~10m。 4 对控制性钻孔,宜根据具体工程地质条件及设计需要综合 确定。 水文地质试验和长期观测钻孔宜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5.3.104 钻孔孔径应与钻孔类型及孔内测试项目相适应,有特殊 要求的钻孔应根据需要确定。 5.3.11钻进方法应符合SL2912003的有关规定,并根据土 岩)类型、钻孔目的和地下水位确定。在细粒土层、粉细砂层中 不应采用螺旋钻进或冲击钻进。 5.3.12钻进的回次进尺应根据地层性质、钻进方法等确定,且 不应超过2m。 5313钻孔定成三必须封孔(长期观测除处)封习材判和

孔工艺应根据当地实际经验或试验资料确定。

5.3.14堤防工程物探宜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可用于下列目的: 1探测基岩埋藏深度、断层破碎带位置及喀斯特发育情况 2探测透水层及相对隔水层分布及厚度、地下水位。 3测定岩、土的电阻率、波速等参数, 4探测已建堤防的洞穴、决口口门及其冲积扇、古河道、渗 漏段等隐惠患部位。 5.3.15根据地质条件和场地条件可选用坑探、槽探或井探等, 坑、槽、井施工完毕后应及时编录并回填压实。 5.3.16应测定所有勘探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5.4.1在钻孔中采取原状土样,应根据土层的性质选取合适的取 样器,取样应符合下列要求: 1软土、细粒土、砂土层中,使用套管护壁法钻进时,取样 位置至少应低于套管底部0.5m

5.4.1在钻孔中采取原状土样,应根据土层的性质选取合适的取 样器,取样应符合下列要求: 1软土、细粒土、砂土层中,使用套管护壁法钻进时,取样 位置至少应低于套管底部0.5m

2取样前应仔细清孔,孔底残留浮土厚度应小于取土器上端 麦土段长度, 3采取土样宜用快速连续静力压入法,遇硬粘土等压入困难 的土层时,可采用重锤少击方式,但应有良好的导向装置。 5.4.2渗透破坏试验土样应在渗透稳定计算剖面上或在渗透稳 定计算剖面附近采取,所取样应具有代表性,取样尺寸、数量 应满足试验要求。 5.4.3土样的封装、保存及运输应符合SL237一1999的有关规定。 5.4.4室内岩土试验项目可按表5.4.4的规定执行。有特殊要求 的,可进行专门性试验。

表5.4.4室内岩、土试验项目表

5.4.5土的分类宜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5.4.6岩士试验组数的确定应根据勘察阶段遵

1规划阶段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出土(岩)物理力学参 数建议值,必要时可取少量试样进行试验验证。 2可行性研究阶段,每一工程地质单元每一层累计有效试验 组数不应少于6组。 3初步设计阶段,每一工程地质单元每一层累计有效试验组 数不应少于10组。 5.4.7试验成果均应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其正确性和合理性,并 按工程地质单元分层进行数理统计,经综合分析后提出土(岩)物 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数不应少于10组。 5.4.7试验成果均应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其正确性和合理性,并 按工程地质单元分层进行数理统计,经综合分析后提出土(岩)物 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5.4.7试验成果均应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其正确性和合理性,并

5.5.1应根据勘察目的、地质条件、地区测试经验等合理选用原

5.5.2动力触探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砂类土及细粒土宣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或轻型动力触探试 验,中粗砂、砂砾和碎石土宜采用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卵石和砾 石类土宜采用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2试验成果应分孔、分层分析整理。 3当根据动力触探成果判别砂土的密度、细粒土状态和评估 土的承载力、土的强度与变形参数时,应结合其他试验成果和本 地区工程经验综合分析确定。 4当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判别砂土液化可能性时,应符合 GB50287—99的有关规定。

5.5.3静力触探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静力触探孔宜布置于堤外,当土层土质比较复杂或需要查 明软弱层带界限时,增加测试孔数。 2试验成果应分孔、分层分析整理。 3当根据静力触探成果确定土的物理力学参数时,应结合其

他测试成果和地区工程经验综合分析确定

5.5.4十字板剪切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试验宜布置在软土层(带)区。 2当被测试土层(带)厚度较薄时,应适当增加孔数或加密 测试点;当需查明测试土层(带)展布范围时,应增加孔数。 3试验成果应分层整理。 4当根据十字板抗剪强度确定土的承载力、分析地基稳定性 时,应对其进行修正。

5.5.4士字板剪切试验应符合下列要

5.6水文地质试验与长期观测

5.6.1应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选用不同的水文地质试验方 法、试验部位与数量等。 5.6.2应选取建筑物附近地下水和地表水样进行水质分析,评价 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5.6.1应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选用不同的水文地质试验方

5.6.3必要时可提出建立地下水长期观测系统

6.0.1堤身勘察的任务是了解堤身状况。 6.0.2堤身勘察宜坚持地面调查、物探和勘探相结合的原则。 6.0.3堤身勘察宜结合堤基勘察进行,勘察方法宜符合本规程第 5章的规定。 6.0.4 堤身勘察前,应认真分析堤身险情的类型、规模和危害程 度等。 6.0.5 堤身勘察可包括下列内容: 1 堤身病害险情和历史加高培厚、加固情况。 2 堤身填土类型,特别是粗粒土、碎块石等的大致分布范围。 3 堤身填土的密实度。 4 堤身填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渗透性。 6.0.6堤身填土的质量评价可从堤身险情、填土物质组成、密实 度、渗透性等方面综合论述,区分出需要进行处理的堤段,并提 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软土分布区表层硬壳层的性状与厚度及下卧硬土层 或基岩的埋深与起伏状况。 2查明软土的有机质含量。 3调查降水、开挖、回填、堆筑、打桩等对软土强度和压缩 性的影响及在类似软土上已建工程的建筑经验。 7.1.2软土勘察方法除应符合本标准第5章的有关规定外,尚应 符合下列要求: 1确定软土的抗剪强度应有一定数量的十字板剪切试验。 2固结试验的最大固结压力宜按上覆荷载确定,必要时可进 行少量代表性的次固结试验。

7.1.3软土工程地质评价宜包括下列内容:

1当地表存任硬元层时,提出利用的余件和可能性。 2评价软土地基的抗滑稳定性、侧向挤出和沉降变形特性。 3软土加固、处理措施的建议,宜根据软土及其上覆、下卧 土层的性状,并结合地方经验提出,

7.2.1黄土勘察内容除应符合本标准4.2节或4.3节的有关规 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黄土层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夹层与古土壤层、钙质结 核的分布特征。 2查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湿陷系 数随深度的变化,

3查明黄土滑坡、崩塌、错落、陷穴、潜蚀洞穴、垂直节理、 卸荷裂隙等的分布范围、规模、性质等。 7.2.2黄土勘察方法除应符合本标准第5章的有关规定外,尚应 符合下列要求: 1黄土原状样宜在探坑(井)内人工挖取。 2应进行黄土湿陷试验,提供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湿 陷起始压力等参数

7.2.3黄土工程地质评价宜包括下

1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和湿陷性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湿陷类 型和湿陷等级。 2冲沟、陷穴、碟型洼地、溶蚀洞穴、滑坡、错落、崩塌等 的分布范围、发育特点,预测发展趋势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3根据工程地质评价结论,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7.3.1盐渍土勘察内容除应符合本标准4.2节或4.3节的有关 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植物生长情况和溶蚀洞穴的分布与发育程度。 2查明盐渍土的形成条件、含盐类型和含盐程度,了解含盐 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 3查明盐渍土的毛细水上升高度。 4 调查盐渍土地区已有建筑物被腐蚀破坏情况。 5 搜集堤防区气温、湿度、降水量等气象资料。 7.3.2盐渍土勘察方法除应符合本标准第5章的有关规定外,尚 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含盐量的土样宜在地表下1.0m深度范围内分层采取,平 均取样间隔0.25m,近地表取样间隔应适当减小,地下水位埋 深小于1.0m时取样至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埋深大于1.0m且1.0m 深度以下含盐量仍然很高时,可适当加大取样深度,取样间隔可 为0.5m,取样宜在干旱季节进行。

2测定有害毛细水上升高度。 3对溶陷性盐渍土,应采用浸水载荷试验确定其溶陷性;对 盐胀性盐渍土,宜现场测定有效盐胀厚度和总盐胀量,当土中硫 酸钠含量不超过1%时可不考虑盐胀性。 4进行溶陷性试验和化学成分分析,必要时可对土的结构进 行显微结构鉴定。

7.3.3盐渍土工程地质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主中含盐类型、含盐量及主要含盐矿物对主的特性的 影响。 2土的溶陷性、盐胀性、腐蚀性和场地工程建设的适宜性。 3根据易溶盐的含盐量和含盐成份、溶蚀洞穴发育程度等提 出处理措施建议,

7.4.1膨胀王勘察内容除应符合本标准4.2节或4.3节的有关 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膨胀土地区的自然坡高和坡度。 2搜集降雨量、蒸发量、地温、气温和大气影响深度等。 3查明膨胀土的结构、构造、裂隙发育与充填情况、夹层性 状、膨胀特性在水平与垂直向的变化规律,了解土体特性与含水 率的关系。 4查明膨胀土的粘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 5调查膨胀土地区滑坡、开裂等的特点、范围,建筑物基础 的埋置深度和变形损坏情况。 7.4.2膨胀土勘察方法除应符合本标准第5章的有关规定外,尚 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定土的粘土矿物成份和化学成份。 2测定自由膨胀率、膨胀率、收缩系数、膨胀力和崩解速率 等膨胀性参数。 3测定土的残余抗剪强度。

.4.2膨胀土勘察方法除应符合本标准第5章的有关规定外,尚

7.4.2膨胀土勘察方法除应符合本标准第5章的有关规定外,尚

7.4.3膨胀土工程地质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对膨胀土的胀缩性进行评价,按膨胀潜势对膨胀土地基 分段。 根据膨胀土的残余强度特性、含水率的变化幅度及大气影 响深度等评价膨胀土对堤防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3提出膨胀土处理措施的建议

7.5.1人工填土勘察内容除应符合本标准4.2节或4.3节的有

关规定外,尚应调查下列内容: 1填土的类型、填土年限、堆填方法。 2原始地形起伏状况,掩埋的坑、塘、暗沟等情况。 3 填土的物质成份、颗粒级配、均匀性。 4 填土地基上已有建筑物的变形或破坏情况。 7.5.2人工填土勘察方法除应符合本标准第5章的有关规定外, 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杂填土,宜进行(渗)注水试验,了解其渗透性。 2对防洪墙和大中型涵闸,当无法取得室内试验资料时,宜 进行动力触探试验或承压板载荷试验。 7.5.3人工填土工程地质评价,可根据人工填土的物质组成、颗 粒级配、均匀性、密实程度和渗透性,评价其承载力和渗透稳定 性,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7.6.1分散性土勘察内容除应符合本标准4.2节或4.3节的有 关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1搜集分散性土分布区水文、气象、气候资料,调查土壤类 型、盐碱土分布情况、植物生长情况、土壤水和潜水状况、自然 中蚀和工程受损破坏情况及防治分散性土灾害的工程措施与 效果。

2查明分散性土形成的地质背景和特征、粘土矿物成分、化 学成分、结构、构造、含盐类型。 3研究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水盐动态规律及其与分散性 的关系。

的关系。 7.6.2分散性土的判定应以野外调查为主,结合室内试验综合判 定,并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 7.6.3分散性土工程地质评价,应根据分散性土的分散性评价其 对工程的影响,提出防治与处理措施的建议

7.6.3分散性土工程地质评价,应根据分散性土的分散性评价其

7.7.1冻土勘察内容除应符合本标准4.2节或4.3节的有关规

1季节性冻土的冻胀性及形成条件,了解积水、排水条件; 多年冻土的融沉性及含冰情况,不同地貌单元冻土层埋藏深度、厚 度、延伸情况及相互关系。 2查明多年冻土的分布范围及上限深度。 3查明多年冻土的类别、厚度、总含水量、结构特征、热物 理性质、冻胀性和融沉性分级。 4查明多年冻土层上水、层间水、层下水的赋存形式、相互 关系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5查明多年冻土区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厚层地下冰、冰锥、 水丘、冻土沼泽、热融滑塌、热融湖塘、融冻泥流、寒冻裂隙等 的形态特征、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对工程的 危害。

7.7.2季节性冻士工程地质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冻土的温度状况,包括地表积雪、植被、水体、沼泽化、 大气降水渗透作用、土的含水率、地形等对地温的影响。 2评价冻土的融沉性和冻胀性。 7.7.3多年冻土工程地质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7.7.2条的规定 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1季节融化层的厚度及其变化特征。 2对多年冻土的融沉性和季节融化层的冻胀性进行分级。 3根据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变化,提出利用原则及其相应 的保护和防治措施建议

7.8.1红粘土勘察内容除应符合本标准4.2节或4.3节的有关

7.8.1红粘土勘察内容除应符合本标准4.2节或4.3节的有关 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不同地貌单元上原生红粘土与次生红粘土的分布、厚 度、物质组成、土性、土体结构等特征。 2查明下伏基岩岩性、岩溶发育特征及其与红粘土分布、物 理力学性质的关系。 3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对红粘土湿度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 的影响。 41 调查土体中裂隙的发育情况,分析其对岸(边)坡稳定的 影响。 51 调查红粘土地裂的发育情况及其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 6查明地基及其附近土洞发育情况。 7 收集红粘土地区勘察设计及施工处理经验

验项目尚应包括收缩试验、天然土与饱和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 验。对裂隙发育的红粘土,宜做三轴剪切试验;评价边坡长期稳 定性时,应采用反复剪切试验

7.8.3红粘土工程地质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红粘土的塑性状态分类、结构分类、复浸水特性分类、均 匀性分类。 2根据湿度状态的垂向变化,评价堤基抗滑稳定及沉降变形 问题。

8.0.1堤防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级别分为普查、初查和详查。 规划阶段应进行普查,可行性研究阶段宜进行初查,初步设计阶 段宜进行详查或复核。各级别的勘察精度可依照SL251一2000, 根据料场的地形地质条件适当降低。

8.0.2天然建筑材料产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原则:

1宜先近后远,开采运输方便,并注意各产地料源比较。 2考虑经济合理,环境保护,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 3土料产地距堤脚应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严禁因土料开采引 起堤防渗透变形和抗滑稳定问题。

8.0.3土料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防渗土料的质量应符合SL251一2000均质坝土料的 要求。 2堤身填筑土料的质量宜满足SL251一2000均质坝土料的 要求,如缺乏满足要求的土料时,应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经验与 设计要求综合确定。 3压渗土料宜选用砂类土或渗透系数比下伏土层大一个数 量级的土料。 4使用特殊土做堤身填筑料时,应进行专门的试验研究。 8.0.4护脚、护坡块石用料应选用致密坚硬、抗冲刷、耐风化、 块度适当的石料。 8.0.5砂、砾料应根据其用途符合SL251一2000相应的质量 要求。 8.0.6堤防工程有关天然建筑材料的内容应在堤防工程地质勘

察报告中论述评价,必要时可编写天然建筑材料专题报告

9.1.2可行性研究与初步设计阶段,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宜包

9.1.3施工地质工作结束时,应编制和提交施工地质报告。

1正文应全面论述本阶段勘察工作获取的各项成果并进行 工程地质评价,提出结论和建议,要求内容客观真实,论述重点 突出,形式务求实用,且应做到文字简练、条理清楚、论证有据、 结论明确、建议合理。 2附图应符合SL73—95的有关规定,应正确反映地质现象 和勘察精度、内容实用、数据可靠,且图文相符。 3附件应清楚、准确。 9.1.5施工地质报告应详尽阐述施工中揭示的地质现象、前期勘 察成果的验证情况,遇到的地质问题、处理情况及结论,并收入 施工期有关技术文件、影像资料和施工记录等。

9.2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9.2.1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正文宜包括前言、地质概况、堤 身状况、堤基工程地质特征、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堤防工程地质 条件及评价、堤线工程地质条件比较、穿堤涵闸工程地质条件、天 然建筑材料和结语,内容与详细程度可根据勘察阶段做适当调整。 9.2.2前言应包括堤防区地理位置、工程概况、规划或设计意图 勘察阶段、前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研究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本阶段

9.2.3地质概况中应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震、 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等。 9.2.4堤身状况应包括堤防概况、堤身结构、填土组成、现状特 征、险情隐惠及处理情况、堤身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渗透特性、堤 身状况的评价等。 9.2.5堤基工程地质特征应包括堤基地质结构的划分(见本标准 附录C)、土(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及渗透性等。 9.2.6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应包括堤基、堤岸段岸坡和涵闸存在的 渗透变形问题(渗透变形判别见本标准附录D)、稳定问题、沉降 变形问题等。 9.2.7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应包括堤防的工程地质分段(见 本标准附录E),各堤段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堤 基险情隐患及加固处理措施的建议。 9.2.8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应包括岸坡地质结构的划分、土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及渗透性、岸坡工程地质分段、岸坡稳定性 评价,并提出加固处理措施的建议。 9.2.9穿堤涵闸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各涵闸工程地质条件的论 述及评价。 9.2.10天然建筑材料中应包括各料种的产地地质条件、岩土类 型、分布,储量、质量评价,开采运输条件等。 9.2.11各阶段工程地质报告中主要附图、附件宜按表9.2.11选择。

附录C)、土(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及渗透性等。

表9.2.1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附图、附件表

9.2.12综合工程地质图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新建堤线方案或加固堤防的位置,包括涵闻闸位置。 2沿堤线的地层、岩性、成因类型,特别是特殊土和粗粒土 的分布。 3微地貌单元的界线,特别是古河道、坑、塘、牛轭湖、决 口口门、决口冲刷坑、决口扇等的分布位置。 4岸、塌、滑坡、渗水、流土和管涌等历史险情、物理 地质现象。 5并泉分布位置、高程,并水位和泉的涌水量及其观测日 期等。 6人类活动遗址及生物洞穴,如墓穴、房基、暗涵及蚁穴等。 7 坑、孔等勘探点的位置及其编号,剖面位置及工程地质分 段类别

9.2.13堤防工程地质部面图应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地层岩性界线,成因类型符号。

2坑、孔及取样位置,水文地质试验、原位测试的位置及 参数。 3 地下水位及观测日期。 9.2.14 工程地质纵部面还应包括工程地质分段简要说明与 评价。 9.2.15 工程地质横部面还应包括设计洪水位、险情、坑塘等。

9.3大中型涵闸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9.3.1大中型涵闸各勘察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正文宜包括 前言、闸址区地质概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闸址工程地质条件 及评价、闸址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天然建筑材料、结语等。 9.3.2前言中应包括:闸址区地理位置、工程概况、规划或设计 意图、勘察阶段。前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研究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本 价段勘察任务、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完成的工作项目和工作量, 已建涵闸的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设计参数、现状、险情隐患、抢 险情况及效果等。 9.3.3闸址区地质概况中应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与地震、水文地质、物理地质现象、岩体风化情况、土(岩)物 理力学性质及渗透特性等 9.3.4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中应包括闸址区各建筑物地基的渗漏 渗透变形、抗滑、抗冲刷、沉降变形、边坡稳定问题等。 9.3.5闸址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中应包括主要设计参数,各建筑 物地基地质结构、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9.3.6天然建筑材料中应包括产地地质条件、岩土类型、有用层 分布、开采运输条件及储量、质量评价等。 9.3.7大中型涵闸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附图、附件除应按本标准 表9.2.11选择外,尚应包括渗透面、基岩顶板等高线图等。

9.3.8大中型涵闸工程地质图应包括下列内容

1闸址区的地层岩性及其成因类型、基岩主要结构面的产 状,特殊土、粗粒土和软弱夹层等的分布

2河流阶地、漫滩、深槽的分布,古河道及地表水系的分布 情况。 3 塌、滑坡、渗水、流土或管涌等险情、物理地质现象的 分布。 4 坑、孔等勘探点的位置及其编号,剖面位置,建筑物轮 廓线。 9.3.9 大中型涵闸工程地质剖面图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地层岩性及其成因类型、产状。 2 断裂、裂隙和软弱夹层的位置,岩石风化带分界线。 3 坑、孔及取样位置,水文地质试验、原位测试的位置及 参数。 地下水位及观测日期。 5建筑物轮廊线

9.4.1施工地质报告的正文宜包括前言、地质概况、前期勘察成 果验证、设计变更及不良地质现象处理、结论与运行期观测建议。 9.4.2前言中应包括工程位置、工程概况、任务的由来、施工地 质工作简况、实施过程、工作方法、完成的工作量等 9.4.3地质概况中应包括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结 论等。 9.4.4 前期勘察成果验证中应包括先导孔、岸坡开挖、基坑揭露 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及其与前期勘察成果的对比,并分析 产生差异的原因,说明参数最终的采用情况。 9.4.5设计变更及不良地质现象处理中应包括由于地质条件引 起的施工方案调整情况,险情隐惠及施工中产生的诸如滑坡、崩 岸、堤身开裂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处理方法及效果,施工期补充地 质工作所查明的工程地质条件或工程地质问题的论述与评价。 9.4.6施工地质报告的附图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宜包括基坑地 质图、防渗墙竣工代表性部面图、重要的坑(孔)展示图、其他

专门工程地质图。 9.4.7施工地质报告的附件应包括重要的施工地质简报、专题报 告等。

9.5原始资料与勘察成果归档

9.5.1各种原始资料应按有关规定与勘察成果一起归档。 9.5.2 需归档的主要原始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野外勘察、试验、观测记录。 2 钻孔、坑槽探、物探及重要地质点和勘探剖面等测量成果。 3工作底图、计算稿。 4重要的地质照片、影像资料、素描图。 5钻孔柱状图、坑(井)展示图、试验成果等原始资料及其 电子文件。 6有关施工地质的批示、批文、联系单、地质简报、重要技 术会议记录和其他技术档案资料。 7勘察任务书、勘察工作大纲、委托合同书。 9.5.3需归档的主要勘察成果应包括勘察报告正文、附图和附件 的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

A.0.1土的分类宜按GBJ145一90分为巨粒土和含巨粒的土、 粗粒土、细粒土三类。 A.0.2巨粒土和含巨粒的土、粗粒土的划分宜符合GBJ145—90 的有关规定。 A.0.3细粒土宜按图A.0.3划分。

图A.0.3土的三角坐标分类

附录B分散性土的判别标准

率块试验确定土的分散性等级宜符合表B.0.1的规定

表B.0.1碎块试验分散性等级评价标准

B.0.2针孔试验评价土的分散性宜符合表B.0.2的规定。

B.0.2针孔试验评价土的分散性宜符合表B.0.2 表B.0.2针孔试验评价土的分散性标准

表B.0.3双比重计试验评价土的分散性标准

B.0.4孔隙水可溶盐试验评价土的分散性宜符合图B.0.4的规定。

图B.0.4孔隙水可溶盐试验评价土的分散性

.5当采用多种试验方法确定土的分散性时,宜 见定。

表B.0.5分散性土综合分类表

附录C堤基地质结构分类

.0.1堤基地质结构宜根据勘探深度范围内岩石、粘性土、粗粒 土和特殊土的分布与组合关系分类。 C.0.2堤基地质结构类型宜按表C.0.2的规定分为单一结构、 双层结构和多层结构三类。

表C.0.2堤基地质结构分类表

C.0.3堤基地质结构亚类可根据各地实际地质条件,结合当地 实践经验划分, C.0.4当地表分布粘性土时,应根据当地堤防挡水时间的长短

实践经验划分。 C.0.4当地表分布粘性土时,应根据当地堤防挡水时间的长短

C.0.4当地表分布粘性土时,应根据当地堤防挡水时间的长短

水头(设计洪水位与堤内地面高差)及粘性土与下伏粗粒土本身 的渗透性等因素,综合确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粘性土临界厚度值。如 无经验,粘性土临界厚度可取堤高的1/2。

的渗透性等因素,综合确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粘性土临界厚度值。如 无经验,粘性土临界厚度可取堤高的1/2。 C.0.5当地表分布的粘性土层厚度小于临界厚度值时,宜分为 上薄粘性土亚类;当地表分布的粘性土层厚度大于临界厚度值时, 宜分为上厚粘性土亚类

C.0.5当地表分布的粘性土层厚度小于临界厚度值时,宜分为

附录D土的渗透变形判别

Dio≤10 dia

式中Dio,d1o—分别代表较粗和较细一层土的颗粒粒径 (mm),小于该粒径土的质量占总土质量的 100/

Di5 ≤5 dgs Da0 ≤7 dro

G—土的比重。 管涌型或过渡型

式中d、d2o土的颗粒粒径(mm),小于该粒径土的质量分 别占总土质量的5%和20%。

DB21T 1774-2009 岫岩玉产品42 ds Ik/ n

土的颗粒粒径(mm),小于该粒径土的质量占总土 质量的3%:

土的渗透系数(cms)。

土的渗透系数(cms)

D.0.4无粘性土的允许比降宜采用下列方法之一确定:

D.0.4无粘性土的允许比降宜采用下列方法之一确定:

D.0.4无粘性土的允许比降宜采用下列方法之一确定: 1以土的临界水力比降除以安全系数。1级堤防,安全系数 取2.5;2级堤防取2.0;3级堤防取1.5。 2可根据渗透变形型式按表D.0.4取经验值

CJJ 221-2015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表D.0.4无粘性土允许水力比降经验值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