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技术要求(试行)(贵州省自然资源厅2020年9月).pdf

贵州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技术要求(试行)(贵州省自然资源厅2020年9月).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6640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贵州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技术要求(试行)(贵州省自然资源厅2020年9月).pdf

6.1孕灾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6.1.1一般规定 应对调查区成灾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并做好沿途观察与描述。在调查中,应 按规定要求定地质环境条件控制点,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 程地质、斜坡体、易崩易滑地层、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做好 野外调查记录。 6.1.2地形地貌 6.1.2.1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调查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 态类型。 6.1.2.2调查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灾害相关的地形地貌特征, 包括: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沟谷、河谷等。 6.1.2.3调查人工地形地貌形态、规模及其稳定性条件,包括:人工边坡、露天采 矿场、水库、弃渣堆等。 6.1.2.4对斜坡形态进行风险斜坡量化评价,斜坡形态要素包括:坡形(凸型、阶 梯型、直线型、凹型)、坡高和坡度。 6.1.3地质构造 6.1.3.1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遥感解译,调查分析区域构造格架、构造优势 面及组合、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和性质,以及新构造运动及地貌特征。 6.1.3.2应收集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征,以及区域地应力资料,区域地 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地震活动以 及区域地应力场特征

6.1孕灾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6.1.1一般规定 应对调查区成灾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并做好沿途观察与描述。在调查中QYMZ 0001S-2015 云南元谋闽中食品有限公司 脱水蔬菜, 按规定要求定地质环境条件控制点,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 程地质、斜坡体、易崩易滑地层、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做 野外调查记录,

6.1.3.3核实调查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和特征及其地貌地质 证据,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灾害的关系。 6.1.3.4调查各种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 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 影响。 6.1.3.5对构造活动性、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以及地震基本烈度进行风险斜坡 量化打分,其中构造活动性包括: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及活断层的存在的 情况;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包括:外倾结构面、内倾结构面;地震基本烈度包括: VI度区、VI度区。 6.1.4斜坡结构 6.1.4.1应以划分的斜坡单元开展调查工作,包含可能形成崩塌、滑坡的源区和影 响区域,初步划分易产生地质灾害的斜坡区段。 6.1.4.2斜坡单元要以“山到顶,坡到脚”的完整斜坡结合坡体地质结构的差异性 按“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进行斜坡单元划分。 6.1.4.3同一个斜坡结构类型中,根据其岩性(岩体)组合特征的差异性,可进 步细分斜坡单元。对室内勾绘的斜坡单元需进行野外现场复核与修正,并选取典型代 表斜坡单元进行工程地质部面测量。 6.1.4.4既有地质灾害隐患所处斜坡体结构应全面核实。 6.1.4.5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应参照附录E规定执行。 6.1.4.6按斜坡结构类型进行风险斜坡量化评价,量化要素有:土质斜坡(粘性土 类斜坡、碎石土类斜坡、杂填土类斜坡)、岩质斜坡(顺向坡、斜向坡、横向坡、逆 向坡、近水平状坡、块状结构斜坡)。 6.1.5岩(土)体工程地质 6.1.5.1以收集工程地质资料为主,主要收集调查区岩(土)体类型、结构、组合 特征、易崩易滑地层及软弱夹层等工程地质特征。 6.1.5.2进行岩土结构分类,划分工程岩组,分析工程地质岩组对滑坡、崩塌、泥 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影响,确定软弱夹层和易崩易滑岩组。 6.1.5.3应对岩体风化特征进行调查,调查风化层的分布、风化带厚度及其与岩 性、地形、地质构造、水、植被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岩体差显风化与地质家害的

6.1.5.7软弱层 在硬质岩中以泥岩、泥化夹层、煤层、泥质粉砂岩为主形成的软弱夹层,在顺向 坡区软化后易产生顺层滑坡;在地层相对平缓、坡度较陡的地段,硬质岩中软弱夹层 产生差异风化后易形成崩塌地质灾害。 (1)应调查软弱层的厚度、岩性及结构, (2)可通过勘探手段获取软弱层样品,土样主要测试粘聚力、内摩擦角、压缩 系数、含水量、液限、塑限等。岩样主要测试抗剪强度。 (3)应评价受软弱层控制的斜坡稳定性,分析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 影响范围等。

6.1.6地表水和地下水

6.1.6.1地表水和地下水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 6.1.6.2调查地下水基本特征,包括:地下水类型、性质、水位及动态变化、流量、 水化学特征,泉点、地下水溢出带、斜坡潮湿带等分布及动态情况。 6.1.6.3调查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含水层分布、类型、富水性、透水性、地下水位 变化趋势,主要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 6.1.6.4现场分析地下水的流向、径流和排泄条件,调查水田、鱼塘分布及渗水状 况,地表水、地下水与斜坡稳定性的关系

6.1.7.1气象因素应调查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发生时的临界降水量值与 每小时的最大降雨量值。 6.1.7.2植被调查应结合遥感解译,确定植被的类型、分布、覆盖率、马刀树、醉 汉林等斜坡变形指示植物以及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6.1.8人类工程活动 6.1.8.1应充分收集并掌握调查区矿业、交通及建设发展规划及在建工程动态详 情,对调查区内的乡镇及农村工程建设活动、采矿活动、工程建设、坡地垦殖、交通 建设等重要人类工程活动应进行充分调查。 6.1.8.2采矿活动调查以收集资料为主,主要收集矿种类型、采空区分布、采空区 埋深、顶板管理方式、顶板岩层特征、弃渣堆积分布及稳定性状况。

6.1.7.1气象因素应调查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发生时的临界降水量值与 每小时的最大降雨量值。 6.1.7.2植被调查应结合遥感解译,确定植被的类型、分布、覆盖率、马刀树、醉 又林等斜坡变形指示植物以及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调查斜坡体受开挖形成的临空面特征及开挖后斜坡体的稳定情况。 6.1.8.4应调查切坡、填方、加载、爆破,灌溉、排污、抽排地下水等人类工程 动对斜坡的扰动情况。应调查人类工程活动对地下水渗流、地表水径流的影响。 6.1.8.5坡地垦殖情况应调查耕地类型、耕地坡度、开垦强度及土质疏松状态。

6.3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6.3.1.1在分析收集资料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对全县既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 复核调查,特别是坐标位置、威胁范围、隐患名称及隐患点类型应准确核实、并对其 复活性、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对由于工程治理、搬迁避让、自然灭失等原因需 要进行核销的隐患点,应提出核销建议。 6.3.1.2基本查明新增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发生的 形成条件、岩土体结构,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成因机理,初步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 势。应加强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和灾害链调查。 6.3.1.3调查过程中,不能遗漏房前屋后2km范围内,具备成灾条件的隐患点。 6.3.2既有地质灾害隐惠动态核查 6.3.2.1滑坡 (1)重点核查滑坡灾害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包括滑坡体上地表裂缝、 滑坡位移和建筑变形等宏观变形迹象,分析滑坡发生变化的原因,核查滑坡的影响范 围,判断滑坡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和危险性。 (2)核查滑坡的影响范围和威胁对象,包括危险区内人口的迁移和建筑工程等 的增减,分析人类工程活动对滑坡的影响。 (3)按附录D.4要求更新完善滑坡资料信息,包括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提

6.3.2.4地面塌陷

生、塌陷坑周围有无新的裂缝产生等。 (2)核查地面塌陷的影响范围和威胁对象,分析地面塌陷的发展趋势, (3)按附录D.7要求更新完善地面塌陷资料,包括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 出防治对策建议

(1)核查地裂缝的变化情况,包括裂缝长度、宽度、深度有无变化、裂缝的 展方向有无变化、周围有无新的裂缝产生等。 (2)核查地裂缝的影响范围和威胁对象,分析地裂缝的发展趋势。 (3)按附录D.8要求更新完善地裂缝资料,包括野外调查表和数据库等,提 防治对策建议,

6.3.2.6不稳定斜坡

(1)重点核查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迹象及其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地表变形(拉 张裂缝、剪切裂缝、地面隆起或地面凹陷等)、建筑变形、树木歪斜或渗冒浑水等。 (2)核查不稳定斜坡威胁对象的变化情况,包括危险区内人口的迁移、土地利 用的变化。 (3)核查不稳定斜坡影响范围内人类工程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其与不稳定斜坡发 展演化之间的响应。 (4)分析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判断不 稳定斜坡的稳定性和发展演化趋势,划定危险区,进行险情预测。 (5)按《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DZ/T0261一2014)要求更新不稳定 斜坡资料信息,包括野外调查表D.9和数据库等,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6.3.3新增地质灾害隐惠调查

6.3.3.1新增滑坡隐患调查

(1)新增滑坡隐患调查应以地面调查为主,可采用地球物理探测、山地工程、 钻探、测试与试验等手段进行辅助勘查。 (2)调查范围应包括滑坡分布区及可能造成危害影响的地区,调查内容主要包 活滑坡成因调查和滑坡危害调查,按附录D.4要求填写滑坡野外调查表,更新数据库 (3)对于滑坡区,应初步查明滑坡地理位置、地貌部位、斜坡形态、斜坡坡度、 相对高度、坡体结构、植被等,了解滑坡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和地震等基本

6.3.3.2新增崩塌(危岩)调查

(1)应调查崩塌的类型、分布高程、规模、活动状态、变形历史、堆积体等; 调查崩塌发生斜坡的地层岩性、岩体结构、软弱层、节理裂隙、风化程度、地下水基 本特征等。 (2)调查范围应包括崩塌体、危岩体和崩塌堆积体分布区及可能造成危害影响 的地区,按附录D.5要求填写崩塌野外调查表,更新数据库。 (3)应调查崩塌诱发因素、形成机理、成灾模式、致灾范围等,圈定崩塌源和 崩塌堆积区,分析崩落路径,评价崩塌的稳定性、危险性和危害性。稳定性评价可按 DZ/T0261一2014的D.2执行。 (4)崩塌调查、测绘其他相关要求应按DZ/T0261一2014的8.1~8.3执行。 6.3.3.3新增泥石流调查 (1)调查沟谷区暴雨程度、一次最大降雨量,冰雪融化和雨洪最大流量,地下 水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 (2)调查沟谷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 物的分布、物质组成和方量:

(3)调查沟容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和沟床弯曲堵 塞、粗糙程度、纵坡程度,纵坡坡度,划分泥石流的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 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4)调查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土性质及风化松 散程度; (5)调查流通区的沟床纵坡坡度、跌水、急弯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 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 (6)调查堆积区堆积扇的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 情况;堆积物质的组成、厚度、一般粒径、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 (7)核实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率、规模、形成过程、历时、流体性质、 暴发前的降雨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 (8)调查泥石流的物源补给途径、一次冲出方量、防治情况、致灾对象等,评 价泥石流的易发性、危险性和危害性。 (9)包括流域调查、成因调查、特征调查和危害调查等,并按附录D.6要求填 写泥石流野外调查表,更新数据库。 (10)泥石流调查、测绘其他相关内容可按DZ/T0261一2014的9.1~9.3执行, 勤查要求可按DZ/T0220一2006相关要求执行

6.3.3.4新增地面塌陷

调查区位于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岩分布地段。存在岩溶塌陷危险时,应进行岩溶 塌陷灾害的调查与危险性评估。 (1)可溶岩分布、岩溶发育程度、上覆第四纪土体类型、厚度及其工程地质性 质; (2)岩溶塌陷的发生时间、形态、规模等; (3)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及其动态变化

6.3.3.5新增地裂缝

调查区位于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岩分布地段。存在岩溶塌陷危险时,应进行岩溶 塌陷灾害的调查与危险性评估。 (1)调查地裂缝群缝的分布、发育程度、上覆第四纪土体类型、厚度、下伏基 岩的类型、工程地质性质等:

(2)调查单缝的长度、宽度、可见深度、填充情况等,发生时间、形态、规 等; (3)调查地裂缝的成因,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变化,

6.3.3.6新增不稳定斜坡

(1)应调查建设场地范围内或规划区内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潜在隐患的陡坡 地段。调查内容包括: a地层岩性、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产状、风化残 坡积层岩性、厚度; b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c进行调查区气象、水文和人为工程活动的调查和资料搜集,分析其对斜坡的影 响; d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 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a各种类型的滑坡或崩塌体、存在滑坡和崩塌的斜坡体; b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脚的结构面存在; c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 d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e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 f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动或变形的斜坡; g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h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 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i存在采空区的斜坡体

6.4社会经济环境调查

以资料收集为基础,对地质灾害影响区内人口、房屋、基础设施、产业、社会事 业、居民财产、土地资源等毁损实物数量及潜在经济损失进行调查。

6.4.2.3基础设施毁损包括市政、水利、电力、通信、广播影视等设施。

(1)水利设施毁损包括渠道、防洪设施、人饮工程等。 (2)电力设施毁损包括变电站以及输配电线路等。 (3)通信设施包括通信基站、传输线路等。 (4)广播影视设施毁损包括影视设备以及广电网络等, 6.4.2.4土地及水资源

6.4.4.5社会损失 社会损失主要考虑到区域内所有的人口,包含这些潜在受灾人群的社会结构,主 要可以选取区域内的人口密度、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受教育程度这三种指标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以评价单元为基础单位进行计算,评价单元人口密度越大, 在相同规模地质灾害发生时所造成的人口伤亡也会越大,因此把人口密度作为人口易 损性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来考虑。人口密度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口分布密度图上, 对区域人口密度分布图来说,主要通过居民建筑的分布特征进行估算,人口密度分布 与房屋分布及其房屋自身建筑用途关系密切。因此首先通过精细遥感解译,解译出重 点区域建筑物分布图,每个房屋的人口数量分布特征、建筑用途可通过实地调查获得, 最后根据房屋人口数量得出研究区域人口密度。 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也是较为重要的社会易损性影响因素之一,人口年 龄结构反应的是区域评价单元内人口的年龄分布情况。在地质灾害来临时,老人和儿 童对灾害的防御能力、反应能力以及灾害发生后自我的救灾能力都相对成年劳动力较 弱,因此区域内老人和儿童所占的比例越大,表示这一地区人口易损性也越高。 人口受教育程度:人口受教育程度体现在当地居民对地质灾害的认识程度和防范 意识,居民对地质灾害的认识程度和防范意识与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关系密切,当居民

受教育程度越高时,对地质灾害认识程度也越高,风险防范意识也越高,在地质灾害 发生时能做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这将会降低当地的人员伤亡,社会易损性也越小。 区域内评价单元人口受教育程度采用评价区内初等及其以下受教育程度占评价区总 人口的比例来表达。 可根据工作区域承灾体实际特征,参考上述指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7.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7.1.1调查区地灾现状及防治资料。包括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成果 等地质灾害既有成果资料和防治工程资料; 7.1.2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变形监测数据; 7.1.3利用遥感卫星解译的地质灾害隐惠; 7.1.4当地政府提供及群众报灾; 7.1.5收集各级政府和责任部门制定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规划和群测群防体系等 减灾防灾资料。 7.1.6收集调查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 7.1.7收集调查区地理国情普查数据; 7.1.8收集调查区最新遥感卫星图,航测影像,不低于10米精度要求的DEM数 字高程模型,各县(市、区)相关基础地质图,地表水系分布图,气象、水文、地形、 地貌资料,综合分析、解译; 7.1.9收集调查区社会、经济有关资料,包括:人口与经济现状、发展等基本数 据,城镇、水利水电、交通、矿山、耕地等工农业建设工程分布状况和国民经济建设 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各类自然、人文资源及其开发状况和规划等; 7.1.10应对以上线索进行整理,为下一阶段核实及详细调查提供完整、全面的数 据基础。 7.2遥感调查 7.2.1卫星遥感 7.2.1.1宜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选择遥感技术方法,分析地质灾害类型、边界条 件恋形性分在发奇规律堡初步圈定册美恋形区和册质定全隐寓

7.2.1.1宜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选择遥感技术方法,分析地质灾害类型、边界 件、变形特征、分布发育规律等,初步圈定地表变形区和地质灾害隐患,

航空摄影数字正射影像图影像精度要求(单位

(6)设备及软件应处于检定合格使用期限之内。影像预处理应对航摄资料进 无损格式转换和图像增强处理并针对数码相机的检定资料进行畸变差校正。 (7)空中三角测量可以使用专用软件。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采用由姿态

录系统提供的外方位元素自动进行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 7.2.3.6航空摄影应符合《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CH/Z3005一2010)、《数字航 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1部分:1:500、1:1000、1:2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 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3007.1一2011)以及相关测绘地理信息规范规程的规定。 7.2.4地面三维激光扫描 7.2.4.1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辅助地质灾害体调查,根据扫描数据,解译灾害体 的形态(长、宽、表面积等)、岩体结构面、变形特征(裂缝的长度、宽度等)。 7.2.4.2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外业操作包括: (1)在扫描前,要踏勘测区,结合工作区具体地形气象条件,以及最终成图要 求,确定工作计划,选择合理的控制点(扫描位置),确保测区基本无死角。 (2)针对不同工作区实际条件,选用国家统一坐标系或采用相对坐标系进行地 面控制测量,控制点指标应满足测图要求。 (3)灾害体重点部位可加强扫描密度,以获取更为精确的灾害体形态数据。 7.2.4.3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内业处理包括: (1)坐标转换 空间坐标系采用CGCS2000坐标系。 (2)数据拼接 对多站的点云数据进行数据拼接、过滤噪点,要求每站点云之间的拼接误差小于 0.1m。 (3)过滤植被 对拼接后的数据进行植被过滤。 (4)构建DEM模型 对处理完后数据进行抽稀,通过GPS控制点构建DEM模型,模型精度应优于 1m。 (5)断面线生成 根据点云数据提取灾害体主断面。 7.2.4.4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应符合《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作业技术规程》(CH/Z3017 2015)以及相关测绘地理信息规范规程的规定。

7.2.4地面三维激光扫描

7.3.1野外调查一般区工作手图采用1:50000地形地质图,辅以遥感影像图;重 点调查区采用1:10000或更高精度的地形图作为野外调查工作手图。 7.3.2地面调查包括线索点(遥感解译点、InSAR变形点、群众报灾点等)调查 和既有地质灾害及隐患核查,同时开展已完工的治理工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复核。 7.3.3对调查区内重点区域重点区块的斜坡进行排查,调查其斜坡结构类型(泥 石流沟谷特征)、稳定性(发生频率)及危险性。 7.3.4对以上调查出来的新增隐患点,应及时向地方政府及时备案,并纳入隐患 台帐。 7.3.5地面调查过程中结合遥感影像识别地质灾害体的类型、边界、规模和形态 特征等,确定其危害范围。 7.3.6既有地质灾害及隐患核查应根据已有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并结合地方政府提 供的(新增)灾害信息,逐点进行核查,核查现状地质灾害及隐患的危害对象与危害 程度,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成因机理,对其稳定性及危险性进行评价。 7.3.7对于同类群发地质灾害,都应一点一表,不得将相邻的灾害体合定为一个 观测点。对于同一地点存在的不同类型地质灾害,以主要灾害类型为主可以只定一点 旦应做好其他类型灾害的记录。 7.3.8野外调查记录应按照调查表规定的内容逐一填写,不得遗漏主要调查要素, 并用野外调查记录本做沿途观察记录,附必要的示意性平面图、部面图或素描图以及 影像资料等。 7.3.9图上观测点定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凡能在图上表示出面积和形状的灾害地质体,均应在实地勾绘在手图上, 不能表示实际面积、形状的,用规定的符号表示, (2)滑坡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泥石流点定在堆积区顶部,崩塌点定在崩塌发 生的前沿。 (3)所有的调查点均采用GPS和微地貌相结合的方法定位,定位误差不得大于 10m。 7.3.10工作手图上的各类观测点和地质界线,应在野外采用铅笔绘制,转绘到清 图上后应及时上墨

8.2典型(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8.2.1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应在典型地质灾害成因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地 质灾害体的影响因素、失稳概率、破坏模式以及运动路径,并初步预测危险区范围及 威胁对象。 8.2.2滑坡危险范围预测可采取现场调查、历史统计、数值模拟、公式计算等建 立滑坡地质模型,模拟不同工况滑坡危险区范围;崩危岩危险范围预测可采取2维 或3维计算软件选取典型坡面,模拟不同工况的崩塌危险区范围;泥石流、地面塌陷 等地质灾害可选取合适方式进行危险区范围预测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

8.4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8.5.2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措施的提出应结合各区、各点地质灾害风险源与风险要 素的具体实际,确保措施的针对性、准确性。风险源、风险要素、管控措施应列表镶 嵌在县(市)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中。 8.5.3风险斜坡管理可参考风险斜坡定性评价结果开展。I类风险斜坡,建议采用 专业监测、群测群防,有条件时优先搬迁避让,在其影响范围内限制新建人类工程活 动;Ⅱ类风险斜坡,建议采用群测群防,有条件时可采用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在其 影响范围内新建人类工程活动需经专门论证;Ⅲ类风险斜坡,建议采用群测群防等措 施,在其影响范围内新建人类工程活动宜审慎

9.1.1在分析研究已有成果和最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图件,坐标系应采用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9.1.2成果图件要素齐全,应包含图名、图例、注记、比例尺、指北针、镶图和 责任签等内容。 9.1.3实际材料图应反映地质灾害调查精度分级、调查路线、实物工作量等野外 工作程度。 9.1.4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应反映调查区内地质灾害及隐患的发育特征和分布 舰律,使用主图与镶图、镶表相结合的表示方法。 9.1.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应划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布区域;易损性评价图应 划定易损程度分布区域。 9.1.6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图和区划图应反映不同地质灾害风险等级。 9.1.7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建议图应结合区域城市建设规划,制定分阶段分步骤实 施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包括防治分区、重点防治地段、防治对策、灾害点的风险 排序等。 9.1.8勘查、测绘图件应包括典型斜坡工程地质实测平面图与剖面图、重大地质 灾害勘查平面图和剖面图、钻孔(探井)柱状图等。 9.1.9附图图名应位于图面正上方,比例尺应位于图面正下方,图例应位于图面 左下角,责任栏应位于图面右下角,镶表镶图可根据图面大小合理布置

9.1.10主要附图名录如下

(1)××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及风险评价实际材料图 (2)×X县(市、区)地质灾害重点区孕灾地质条件图 (3)××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及风险斜坡分布图 (4)××县(市、区)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5)××县(市、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分区图 (6)×X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及风险斜坡防治建议图 (7)××县(市、区)实测工程地质部面图

9.2.1数据库建设内容

数据库建设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调查区基本情况、调查单位情况、完成的实物 工作量表、主要成果表等: (2)选取35个典型、重大地质灾害体承灾体信息录入,包括录入物质易损、 社会易损、环境易损及经济易损性; (3)野外调查数据及其空间坐标,主要包括:野外调查点、遥感解译点、勘查 测绘点、取样点、物探、野外试验、监测数据等; (4)空间图形数据,主要包括:遥感解译图、实际材料图、地质环境条件图、 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易发性分区图、风险评价图等数据。 (5)成果相关数据,主要包括:野外工作总结报告、项目成果报告、数据库建 设报告、勘查报告、分析测试报告等相关附件、专题成果等。 (6)其他数据,主要包括:项目任务书、设计书、野外验收意见、数据库验收 意见、成果评审意见等。

9.2.2数据库建设基本要求

数据库建设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数据库建设以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为基础,统一系统库和符号库标准; (2)数据库建设应贯穿地质灾害调查全过程: (3)数据库应具有数据更新、查询、统计等功能,并能与主流GIS兼容连接, 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及社会公益性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4)应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及附图附件。 9.2.3数据库验收 9.2.3.1应在野外验收前完成空间数据库验收,以此作为项目成果报告验收的前 提。 9.2.3.2应检查数据质量和可靠性等,重点是各类空间数据库内容的精度与质量 形成空间数据库验收意见书

9.3.1报告书及所附图件是调查工作的最终成果,是调查质量的全面体现,必 认真编写。报告编写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全面反映调查、测绘、勘查及风险评价 取得的成果。 9.3.2应对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现状、类型及其危害性 易发性、危险性、风险评价、防治区划等进行详细的论述。 9.3.3报告应做到内容齐全结构紧凑,文字简练,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 确;文、图、附件齐全,主要图件符合编图要求;文、图统一,无错误和矛盾。 9.3.4提交成果报告如下: (1)《贵州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设计书(1:5万) (2)《贵州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野外工作总结(1 5万)》 (3)《贵州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报告(1:5万 9.3.5主要附件名录如下: (1)××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数据库 (2)×县(市、区)典型地质灾害点勘查报告及图件 (单独成册) (3)×县(市、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方法总结 (单独成册) (4)××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影像集(单独成册) 9.3.6主要附表名录如下: (1)××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统计表(备注新增及建议撤销) (2)X×县(市、区)新增地质灾害隐惠统计表 (3)××县(市、区)风险斜坡统计表 (4)××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惠风险排序统计表

9.4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9.4.1.1各项目组应按照100%的比例,对野外调查内容进行自检、互检。 9.4.1.2应按照不少于工作量3%的比例,对野外调查点、物探点、测绘点、测试 点、取样点等进行抽样检查和野外现场检查。 9.4.1.3应按照不少于工作量30%的比例,对钻孔、槽探等山地工程工作情况进 行检查。 9.4.1.4应开展分区结果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检验,分析可靠性、准确性和数据质 量,形成野外验收意见。 9.4.2野外验收 9.4.2.1应以项目设计书、设计审查意见书、项目任务书、任务变更和工作调整批 复意见书、有关标准规范为依据。 9.4.2.2野外验收应具备以下条件: (1)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 (2)原始资料齐全、准确。 (3)原始资料已经进行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 9.4.2.3野外验收应提供以下资料: (1)野外资料:调查信息化数据,原始图件,测量数据记录,勘查编录资料, 羊品分析测试结果,物探、遥感解译等资料。 (2)质量检查记录。 (3)野外工作总结报告。 9.4.3成果验收 9.4.3.1成果报告评审时应提供下列技术文件: (1)项目任务书或中标通知书; (2)项目设计书及审查意见; (3)野外验收意见; (4)数据库验收意见; (5)成果报告、图件等相关资料。 9.4.3.2最终成果报告须经主管单位审核批准,

资料归档可按DZ/T0273相关规定执行。

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及适用范围见表A.1。

表A.1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方法及适用范围

附录 B(资料性附录)规定符号图示图例规定符号图示图例见表B.1、表B.2。表B.1地质灾害点调查类型图示图例地质灾害调查点地质灾害测绘点地质灾害勘查点#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点0专门工程地质点地质环境遥感解译点0岩土体、水体采样点0表B.2地质灾害类型、规模、相关特征要素及评价区划不构成实体勾绘实体勾绘图示图例确定性程度稳定性(灾害体边界)地质灾害类型较不稳(地质灾害体填充花纹)稳稳确定基本确定定定滑体类型古滑坡土质岩质堆积层碎屑滑坡老滑坡图新滑坡崩塌类型土质岩质崩塌泥石流类型水石流泥石流山洪泥石流泥流泥石流1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贵州省xx县(市、区)地质灾害 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设计书

AQ/T 4122-2014 烟花爆竹烟火药吸湿率测定方法承担单位名称 XX年XX月

项目承担单位: 资质证书等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甲级勘查、评估单位 资质证书编号:

贵州省 xX 县地质灾害

:三级标题小三、正文仿宋GB2312四号字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目标与任务 第二节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条件 第三节以往工作程度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第三章地质灾害 第一节地质灾害历史 第二节地质灾害隐患及变化 第四章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第一节工作方法及内容 第二节技术要求 第三节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第五章工作部署 第一节工作部署原则 第二节总体工作部署 第三节工作安排 第六章实物工作量 第七章工作经费预算 第一节预算编制说明 第二节预算编制依据 第三节采用的预算标准与计算方法 第四节预算结果 第八章组织管理 第一节组织管理措施 第二节项目组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九章技术管理措施 第一节质量管理措施 第二节技术保证措施 第三节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第十章预期成果 须期成果:包括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数据库、成果图件、图册表册等。 设计书应提交的附(插)图包括:调查区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图,地质灾害分布发育规律草图、工作部署图等。

DB21T 1916-2011 人像摄影业服务规范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目标与任务 第二节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条件 第三节以往工作程度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第三章地质灾害 第一节地质灾害历史 第二节地质灾害隐患及变化 第四章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第一节工作方法及内容 第二节技术要求 第三节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第五章工作部署 第一节工作部署原则 第二节总体工作部署 第三节工作安排 第六章实物工作量 第七章工作经费预算 第一节预算编制说明 第二节预算编制依据 第三节采用的预算标准与计算方法 第四节预算结果 第八章组织管理 第一节组织管理措施 第二节项目组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九章技术管理措施 第一节质量管理措施 第二节技术保证措施 第三节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第十章预期成果 页期成果:包括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数据库 设计书应提交的附(插)图包括:调查区交通位置图研究

附录D(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格式及调查表野外记录内容及相关调查表格见表D.1~D.12。表D.1遥感解译点信息表统一编号:遥感编号:遥感图像编号地形图图幅号自然地理位置省县(市)乡村组室内解译编号野外编号长度(m)宽度(m)厚度(m)面积(m²)规模(m²)X(m)Y地理坐(m)标经度遥感纬度图像口滑坡口崩塌口泥石流口不稳定斜坡灾害类口地裂缝口地面沉降口地面塌陷口地型质环境点遥感影像特征解译结果野外验证结果解译人解译时间年月日核查与否口核查未核查审核人

表 D. 2一般观测点记录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