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364-2020 绿色轨道交通技术标准.pdf

DBJ50T-364-2020 绿色轨道交通技术标准.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 M
标准类别:铁路运输标准
资源ID:26227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50T-364-2020 绿色轨道交通技术标准.pdf

4.4.1客室,司机室应配置便携式灭火器具:应采用环保无毒的 水基灭火器,安放位置应有明显标识且便于取用。 4.4.2车辆应设置自发光材料制成的紧急疏散指示标识,疏散 标识应与客室内饰融为一体:当进行疏散时:能够对乘客进行有 效引导。 4.4.3车辆的接地系统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机车车辆电气隐 惠防护的规定》GB/T21414的要求

5.1.1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应纳人城市规划管理中,对轨 道交通设施用地,沿线空间资源进行规划控制。 5.1.2轨道交通工程的线路选线及车站选址,应考虑车站周边 地区的土地储备及开发条件:宜考虑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发展模式 的一体化开发,实现轨道交通引导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的作用。 5.1.3轨道交通线路,车站和车辆段等选址应避开洪灾,滑坡。 泥石流及化学污染土壤的威胁,场地安全范围内应无电磁辐射危 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如无法避开:应提供专项分项报 告,并提供改善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1.4轨道交通线路应避让文物,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线红 线等,应避开不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段,减少房屋和管线拆 任。保护文物和重要建筑物,保护自然资源。 5.1.5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应考虑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 换乘便捷,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00m。 5.1.6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资源应进行充分共享,城市轨道交通 线路与相同制式或具备跨线条件的不同制式相交或相近时,应设 置联络线。

保护,建设工期,资金投入及其功能定位等因素统

5.1.8宜根据列车运行速度,合理控制站间距, 5.1.9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应靠近大型商业、居住、交通枢纽等客 流集散区或生活性道路。

5.1.8宜根据列车运行速度NB/T 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部分:通用要求,合理控制站间距, 5.1.9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应靠近大型商业.居住、交通枢纽等客 流集散区或生活性道路。

5.1.10在满足规划要求和服务要求的前提下,线路应尽量顺 直,曲线段落宜采用大半径曲线。 5.1.11沿城市主干道、城市快速路、高速路敷设的高架线路,宜 敷设于路中绿化带;沿城市主干道,城市快速路.高速路敷设的地 面线路,宜敷设于路侧绿化带。 5.1.12地下区间官减少线间距变化

5.1.10在满足规划要求和服务要求的前提下,线路应尽量顺

5.1.10在满足规划要求和服务要求的前提下,线路应尽量顺 直,曲线段落宜采用大半径曲线。 5.1.11沿城市主干道、城市快速路、高速路敷设的高架线路,宜 数设于路中绿化带;沿城市主干道,城市快速路.高速路敷设的地 面线路,宜敷设于路侧绿化带。 5.1.12地下区间宜减少线间距变化,

5.1.12地下区间宜减少线间距变化,

5,1.13线路纵断面采用节能坡设计时,宜综合考虑车辆牵引能 耗,区间水泵房设置与运营能耗,区间埋深,行车安全等多方面 因素。 5.1.14地下区间宜设置在围岩条件较好且埋深较浅的地层:应 充分利用列车爬坡能力,减少车站埋深

5.1.15山地城市地形、地势复杂,线站位选择及敷设方式选择 应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减少对自然景观,植被的破坏。 5.1.16线路经过重要商业中心,旅游景点时,在与环境结合的 基础上,区间,车站宜充分利用重庆地形条件和当地文化元素,打

5.1.15山地城市地形、地势复杂,线站位选择及敷设方式选择 应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减少对自然景观,植被的破坏。 5.1.16线路经过重要商业中心,旅游景点时,在与环境结合的 基础上,区间,车站宜充分利用重庆地形条件和当地文化元素,打

造景观协调,特色突出的站点。 5.1.17城市轨道交通高架区间沿线有声环境保护自标,区间噪 声防护设计应根据环评报告采用声屏障等降噪措施,

5.2.1车站规划应综合考虑重庆山地城市特点、建设目标.控制 成本,投资与功能配比,资源共享,空间高效利用,设计技术等 措施。 5.2.2车站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符合各类保护 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场地安全,无排放超标污 染物。 5.2.3车站应满足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要求,并在全 寿命期成本合理的前提下进行设计,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5.2.1车站规划应综合考虑重庆山地城市特点.建设目标、控制

5.2.4车站总体设计应满足远期客流量和运营管理需求,因地 制宜布置车站,最大限度吸引客流,同时应考虑与机场、铁路、公 交场站等换乘的便利性,客流组织合理,快捷,避免交叉。 5.2.5车站总体设计应与周边规划条件相结合,应综合利用车 站及外部地上,地下空间进行一体化协同设计,明确对接要求和 规划控制条件。 5.2.6车站应与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接驳,新建车站应结合交通 枢纽集中式布局,统一规划,统筹实施。

5.2.7中心城区外围的远端车站,应根据轨道交通换乘接驳需 求等条件,综合考愿设置接驳设施,与车站统筹设计实施。 5.2.8车站设计应合理布置通道,出人口,风亭,冷却塔的位置 充分考虑与地下过街通道、人行天桥及地面建筑相结合的一体化 设计与建设。

5.2.9车站主体及附属设施应根据山地地形采用立体布局,车

1出入口应靠近地面公交车站,出租车停靠点及社会停车 场,实现与地面公共交通的无缝或短距离接驳: 2出入口应与下沉广场、过街天桥、过街地道、地下街,临近 公共建筑物相结合或连通: 3出入口应预留与周边拟建或在建工程的连接条件: 4出入口应根据所处的具体位置:在满足使用及规划要求 的条件下,与相邻建筑物或量观一体化设计

1其设计不影响周边环境和景观,且不影响室外人员的舒 适性和周边建筑的通风: 2散口低风亭四周应设有宽度不小于3m的绿化 3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及 重庆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相关要求。

5.2.12地面及高架车站场地风环境应有利于冬季室外舒适行 走和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地面及高架车站建筑周围人行区 域距离地面1.5m高度处风速放大系数应小于2.0,风速应小于 5m/s。 5.2.13地面及高架车站与周边建筑之间应满足《重庆市城市规

10车站出入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6.2.12地面及高架车站场地风环境应有利于冬季室外舒适行

划管埋技术规定》的间距要求,避免遮挡周边建筑,不个降

1地上车站建筑外墙和屋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2结合周边市政工程,车站站前广场及出人口集散场地的 硬质地面,应铺设路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浅色铺装 材料。 3结合周边市政工程:宜采取遮荫措施降低车站场地地表 温度: 4宜采用透水铺装。

有关规定。 1从站台至出入口应设地面盲人导向带,并与车站外城市 道路的盲人导向系统连通: 2位于城市主.次干道上的车站、枢纽车站、换乘车站等重点 车站的出人口,应至少在2个主客流方向设置无障碍电梯,位于城 市支路上的普通车站,应至少在1个主客流方向设置无障碍电梯。 3站台至站厅,站厅至地面,应设置无障碍电梯: 4自动检票机附近应设置一处能通过残疾人轮椅的专用检 票口: 5公共卫生间处应设置无障碍专用卫生间。 5.2.21车站站台,楼梯,通道,坡道、卫生间等有水房间等应设 置防滑措施,防滑等级应符合以下要求: 1车站出人口及站台、公共走廊,通道、卫生间等设置防滑 措施,防滑等级不应低于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 规程》JGJ/T331规定的A~A级: 2车站室内外活动场地应采取防滑地面:防滑等级应达到 《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d~Aw级; 3坡道和楼梯踏步应采用防滑条等构造措施,防滑等级应 达到《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A级。

5.2.22地下车站设计应根据远期客流量控制建设规模:控制车 站建筑各层层高,减少车站覆土深度和附属工程规模。车站公共 区,设备管理用房等主体建筑功能区面积,在满足远期功能前提 下,进行适当控制。

5.2.23车站配线上方或剩余空间宜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5.2.23车站配线上方或剩余空间宜进行综合开

5.2.24车站建筑设计应采取合理的保温隔热防潮措施,防止外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避免表面结露和 发霉。 5.2.25应妥善处理地下车站与城市交通、地面建筑(规划建 筑),地下管线(规划管线),地下构筑物的相互关系,做好综合平 衡,减少房屋拆迁,管线迁移和施工时对地面建(构)筑物,城市交 通商业活动及市民生活的影响

5.2.26地下车站建筑应合理进行声学优化设计,优化广播传声

5.2.27车站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并采用措施改善室内光环 境,合理控制眩光,

5.2.28车站站台层雨相应采取隔热措施

5.2.29车站出入口.高架过街通道应设置具有防雨,防风,防晒 的顶棚设施,同时宜延续顶棚与公交站台进行连接。 5.2.30车站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 的20%。 5.2.31车站的单一立面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应设可开启窗扇。 采用直接自然通风的空间,通风开口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 面面积的1/20:当不能满足时,设备~人员等功能房间应设置机械 通风系统。

5.2.32车站及各部位的气密性要求如下

1车站封闭建筑空间的外门外窗的气密性分级应符合国 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7106 的相关规定: 2车站封闭建筑空间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6级,外门的

气密性不应低于小级: 3出入口与地上车站的幕墙的气密性应符合国家标准《建 筑幕墙》GB/T21086中的规定,且不应低于3级。 5.2.33车站建筑外窗应结合建筑造型和朝向采取不同的遮阳 措施,并应对夏季遮阳和冬季采光进行综合分析

淘汰或禁止使用的技术,工艺,材料及制品。 5.2.35车站建筑中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不低于60%。 5.2.36应采用具备轻质,节能,高强等性能特点的建筑材料,提 高车站建筑的绿色化,节能化水平。 5.2.37应采取措施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开裂。 5.2.38喷射混凝土应采用湿喷工艺;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 凝土:砂浆应采用预拌砂浆。 5.2.39设计应选择适宜的注浆材料。。 5.2.40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应使用可再循环, 可再利用材料:且其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不低于10%。

5.2.41装修设计应以安全、适用、美观为原则,力求简洁、明快、 朴实,经济,不追求豪华,并在全线整体风格统一的模式下,以灵 活的手法体现各站的个性特点。 5.2.42地面车站和高架车站外立面装修设计应综合考虑车站 规划,自然环境和周边建筑的协调。

5.2.43地下车站装修应改善地下空间封闭,沉闷和压抑的感 觉,创造舒适的乘车环境。 5.2.44主体结构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应满足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和《室内装饰装 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的要求。 5.2.45车站建筑的装饰装修宜采用装配化装修技术和工业化 内装部品。 5.2.46应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材料。 5.2.47室内装修设计宜进行室内空气质量预评估,并在装修完 成后进行环培检洲

5.2.44主体结构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应满足现

5.2.46应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材料。

5.2.48车站应设有描述车站周边标志性建筑的方位,距离,到 达路径,列车行驶方向等信息标识,描述车站不同交通接驳系统 信息的设施设备:并设置与其余交通工具的换乘信息的实时显示 设备。 5.2.49车站内应设有室内外温湿度、空气品质等主要环境数据 实时监测显示设备。 5.2.50导向标志的标准和规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标志用公 用信息图形符号》GBT1001,《公共信息导向系统导向要素的设 计原则与要求》GB/T20501的规定。 5.2.51导向标志应能保持视觉连续,与人流方向相垂直,标志 简单明了,易于辨识。 5.2.52导向标志应符合行动障碍者的特殊需求,

轨道交通结构工程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

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和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的规定。结构构件的抗力及耐久性应 满足相应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 5.3.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设计应结合所在地实际情况,依 据勘察成果,结构特点及使用要求:应综合考虑施工条件,场地环 境和工程造价等因素,选用资源消耗少及环境影响小的结构 体系。 5.3.3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设计宜进行以下优化设计:并达到节 材效果: 1结构抗震设计性能自标优化设计:选用规则的建筑形体 2结构体系优化设计: 3结构材料(材料种类以及强度等级)比选优化设计: 4构件布置以及截面优化设计。 5.3.4城市轨道交通高架区间结构设计时宜采用资源消耗少, 环境影响小,材料利用率高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或装配式钢 结构。 5.3.5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挖方高陡边坡设计宜考虑边坡绿化功 能需求,同步实施。 5.3.6城市轨道交通下穿城区时,宜采用安全,高效的TBM.盾 构及悬臂式掘进机等机械施工工法。 5.3.7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及地下区间结构防排水设计应结 合其体围岩条件,地下水发育情况,环境条件等,减少运营期间隧 道的抽排水量。 5.3.8轨道交通工程应采用高耐久混凝土,或提高受力钢筋保 护层厚。 5.3.9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隧道环向受力钢 筋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高强热轧带肋钢筋;钢结构应采用 耐候结构钢或耐候型防腐涂料,

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和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的规定。结构构件的抗力及耐久性应 满足相应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

5.3.3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设计宜进行以下优化设计:并达到节

1结构抗震设计性能目标优化设计:选用规则的建筑形体: 2结构体系优化设计; 3结构材料(材料种类以及强度等级)比选优化设计: 4构件布置以及截面优化设计。 5.3.4城市轨道交通高架区间结构设计时宜采用资源消耗少, 环境影响小,材料利用率高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或装配式钢 结构。 5.3.5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挖方高陡边坡设计宜考虑边坡绿化功 能需求,同步实施。 5.3.6城市轨道交通下穿城区时,宜采用安全,高效的TBM.盾 构及悬臂式掘进机等机械施工工法。 5.3.7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及地下区间结构防排水设计应结

5.3.7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及地下区间结构防排水设计应结

5.3.8轨道交通工程应采用高耐久混凝土,或提高受力钢筋保

5.3.9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隧道环向受力钢 筋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高强热轧带肋钢筋:钢结构应采用 耐候结构钢或耐候型防腐涂料。

相关规定前提下,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不应破坏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永久性农田,森林,生 态廊道.水库,湿地及其它生态保护区,保护文物和重要建筑物, 保护地下资源: 2应避开洪灾,泥石流,滑坡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不良的 地段: 3应遵循方便运营、减少列车空走距离、少占用土地的原 则,宜靠近接轨站,出入线长度不宜超过1.5km。 6.1.2车辆基地内的综合办公楼、宿舍等民用建筑功能用房,应 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及重庆市相关节能 标准要求,并应满足国家及地方关于绿色建筑的现行相关要求, 工业建筑应执行《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等相关规范。 5.1.3车辆基地内的车辆运用,检修作业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 防护、安全警示播施,保障作业人员安全。 6.1.4车辆基地优先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绿色环保型检修设 备,以提高车辆基地检修作业效率。 6.1.5车辆基地设计应综合考虑重庆山地城市特点、建设目标、 控制成本,投资配比,功能配比,资源共享与空间高效利用,设计 技术措施。

6.2.4车辆基地内严禁排放超标的污染物。

2配置满足员工上下班交通班车。 5.2.11车辆基地总体布局应综合考愿物业开发需求,开发物业 宜提前考虑并预留条件。

5.3.1建筑形体应规整紧捧,避免过多的凹凸变化,有围护结构 保温措施的工业建筑应控制体型系数,具体应符合表6.3.1 规定:

表6.3.1有围护结构保温措施的工业建筑体型系数

6.3.8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

室顶透明部分的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

6.3.9室内外地面.检修坡道应采取防滑措施,并满足下列 规定: 1建筑出人口及平合,公共走廊,电梯门厅厨房,浴室,工卫 生间等设置防滑措施,防滑等级不应低于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 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1,A级。 2建筑室内外活动场地应采取防滑地面,防滑等级不应低 于《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dA级。 3坡道和楼梯踏步应采用防滑条等构造措施,防滑等级应 达到《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d,A级。 9.3.10车辆基地内的有人员活动的办公及辅助用房应设置列 窗,其外窗(含透光门)及透光幕墙有效通风换气面积不应小于该 房间地面面积的6%,当不能满足时,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 6.3.11建筑布局宜有利于夏季的自然通风,并避开冬季主导 风向。 6.3.12建筑设计应进行建筑室内外风环境分析,过渡季,夏季 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 差大于0.5Pa。 6.3.13地下停车场有人员活动的办公及辅助用房应充分利用 被动设计和主动调控的技术手段,保障地下空间办公室场所的室 为物理环境质量。 6.3.14大跨度工业厂房顶部应合理设置自然采光措施,减少照 明耗能。停车库,运用库的天然采光平均照度值不小于150lx。 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 准》GB50033的要求。 6.3.15综合楼,控制中心等提供办公,休息功能的房间隔声性 能良好,应满足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 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 6.3.16车辆基地建筑及结构宜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装配式 钢结构等符合工业化建造技术,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材料利

用率高的结构体系。 6.3.17车辆基地应合理提高结构材料的耐久性,混凝土构件应 提高钢筋保护层厚度或采用高耐久混凝土的用量占混凝土总量 的比例超过50%:钢构件应采用耐候结构钢或耐候型防腐涂料: 木构件应采用防腐木材.耐久木材或耐久木制品。 6.3.18混凝土结构中受力普通钢筋使用不低于400MPa级钢 膀的用量应高于受力普通钢筋总量的85%,或混避土竖向承重结 构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50混凝土用量占竖向承重结构中混凝 土总量的比例不低于50%:钢结构中Q35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 占钢材总量的比例不低于70%

7.1.1主变电所、车辆基地及换乘车站降压变电所.通风空调、

7.1.1主变电所、车辆基地及换乘车站降压变电所、通风空调、 给排水,FAS/BAS,通信,AFC等设备及其机房,应充分考虑资源 共享,减少设备容量和占地面积。 7.1.2供电系统原则上应采用集中供电方式,无特殊情况时,中 压网络电压等级应采用35kV。 7.1.3地下车站公共区夏季设置空调时,应采用设置全封闭站 台门的空调系统;地上车站公共区应采用自然通风的降温措施。 7.1.4供电,通风空调等系统设备选型,应在按照近,远期行车 密度或客流计算的负荷进行分期实施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

7.2.1牵引供电系统正常运行时,应采取双边供电方式。除线 路端头牵引变电所或车辆段牵引变电所解列情况外,其他特殊情 况下应采取大双边供电方式。 7.2.2应合理设置牵引供电分区、供电臂长度及牵引变电所,减 少牵引变压器和牵引网的电能损耗。

7.2.3变电所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变电所应靠近负荷中心:变电所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负 荷分布,运行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

7.2供配电与照明系统

2变电所应根据实际需求适度预留扩展空间,避免过度 预留。 ,2.4各变电所宜设置两合配电变压器,正常运行时,两合变压 器同时工作,各承担一半低压负荷。配电变压器应根据远期负 荷,结合轨道交通负荷运行特点合理选型。三相配电变压器宜选 用D,ynl1接线组别的变压器。 7.2.5合理选择电缆截面,降低线路损耗。长期运行的线路干 线与分干线在满足电压损失和热稳定的前提下,线缆截面宜按经 济电流密度选择。 7.2.6交流系统所使用的单芯电力电缆的同一回路宜采取“品” 字形敷设。 7.2.7新建线路列车车辆取消制动电阻时,宜设置再生制动能 量吸收装置。 7.2.8低压用电设备宜在末端分散补偿无功功率。主变电所宜 设置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G。 7.2.9预防和治理谐波,提高供电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 1波源设备自身设置滤波装置: 2各变电所低压侧预留有源滤波装置安装条件。 7.2.10变配电设备和电缆应采取有效屏蔽措施,电缆应采用金 属屏蔽结构,开关设备应采用金属铠装结构,以防止电磁辐射,降 低干扰。 7.2.11杂散电流防护工作应从设计.施工,运营外部管线自身 防护等各方面严控。 7.2.12在满足运营管理的前提下,末端用电设备应就近配电。 7.2.13非用于防灾的风机、空调.水泵等电动机控制回路宜采 用变频调速等节能措施。 7,2,14环控,照明,商业等各类低压负荷回路应分别计量,为优 化运行模式提供依据。

2.15应结合工程总体方案预留新能源汽车充电

7.2.16各类场所照明功率密度应符合现行标准《建筑照明设计 标准》GB50034及《城市轨道交通照明》GB/T16275的规定,达 到或优于其目标值

1灯具应采用适宜光源及照明场所的灯具反射器或漫射罩; 2灯具功率因数应大于0.9: 3灯其宜采用LED光源,其色温和显色指数应符合《建筑 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要求

1车站公共区照明,产告照明等宜设置智能照明系统,实现 分区,分时节能控制: 2地下车站出入口,室外照明采用独立回路供电,宜根据光 照和时间自动控制: 3附属用房区及走廊照明应就地控制,楼梯间照明宜采用 感应式就地控制。 7.2.19在具备条件的高架车站和地下车站出入口,风道等处宜 设置反光、光导照明等装置,充分引人自然光照。 7.2.20照明设计应避免产生光污染。眩光值(UGR)应符合现 行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及《城市轨道交通照明》 GB/T16275的规定。

7.3通风与空调系统 负荷计算与系统

7.3.1施工图设计阶段,车站空调系统应进行详细冷负荷计算。 26

7.3.2地下车站公共区空调冷负荷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1计算人员负荷时,不应计取超高峰客流系数; 2设置全封闭站台门的空调系统,站台门漏风量不应取瞬 间最大值,应按1h内的数学平均值计算,并应计入基本负荷。 7.3.3地下车站公共区夏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干球温度,应符 合下列规定 1站厅公共区空气计算温度不应低于29℃; 2站台公共区空气计算温度不应低于28℃。 7.3.4采用冷冻水作为冷媒的地下车站公共区空调系统,其设 计供、回水温差应按大温差设计。 7.3.5区间隧道通风活塞风道一般宜结合两端地下车站设置, 并宜在车站每端各设置两条活塞风道:当区间隧道中部设置中间 风井时,宜结合设置两条活塞风道。 7.3.6当列车不设置车载电阻时,地下车站列车站停轨道区域 设置的排热风道:不应设置下排风道。 7.3.7地下车站公共区空调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站与站厅宜分设系统: 2不宜兼作出入口通道,换乘通道的通风空调系统; 3应具备过渡季节机械通风功能。 7.3.8 地上变电所等房间:宜优先采用通风系统排除余热

7.3.9集中空调系统的冷水机组台数及单机制冷量选择,应能 适应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分负荷要求。 7.3.10空调机组冷源选型应选用制冷性能系数高的产品,各类 型冷源选型应符合以下要求: 1冷水机组制冷性能系数(COP)应比《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标准》GB50189中的相关要求值提升12%及以上。 2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调机组能效 比(EER)应比《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相关要求 值提升12%及以上。 3多联式空调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应比《公共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相关要求值提升16%及以上。 7.3.11风冷,蒸发冷凝式冷水式机组室外机的设置,应符合下 列规定: 1蒸发冷凝式冷水式机组冷凝器设置在地下时:应设置自 然进风系统; 2应确保进风与排风通畅,在排出空气与吸人空气之间不 发生明显的气流短路: 3应避免污独气流的影响: 4噪声和排热应符合周围环境要求: 5应便于对室外机的换热器进行清扫。 7.3.12地上车站空调采用直接蒸发式冷源时:制冷剂连接管等 效长度应满足下列规定 1多联机空调系统对应制冷工况下满负荷时的能效比 (EER)不低于3.1; 2其他直膨空调系统对应制冷工况下满负荷时的能效比 (EER)不低于3.1。 7.3.13冷冻机房应设置在靠近空调负荷中心的位置,并与空调 机房综合布置。 7.3.14车站公共区,设备与管理用房空调系统的冷水机组宜分 开设置,若无法分开设置时,宜采用多机头机组

7.3.15地下车站公共区全空气通风空调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28

车站公共区全空气通风空调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3,21空气过滤器的设计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站公共区和设备管理用房全空气空调系统应设置过 滤,净化,杀菌装置,并能满足全新风运行的需要:

2空气过滤器的性能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空气过滤 器》GB/T14295的有关规定: 3宜设置过滤器阻力监测,报警装置,并应具备更换和清洗 条件。

7.3.26空气处理机组风机能效等级不应低于2级,箱体壁板保 温热阻不应小于0.68m·K/W。 7.3.27风机盘管机组应有2~3档风量调节并配套调节开关 板。风机盘管机组(单盘管无静压)的实测单位风机功率供冷量 应满足《风机盘管机组》GB/T19232相关规定,其实测水阻力值 应不大于《风机盘管机组》GB/T19232规定值的110%,

7.3.28车站.区间及变电所的通风空调系统,应设置自动监测 与控制系统:并实现控制中心监测与控制。 7.3.29通风空调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明确地下车站通风空调及 其冷源系统的控制策略和控制目标精度要求。 7.3.30隧道通风系统,排热通风系统,地下车站通风空调及其 令源系统,地上车站设备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应进行能量计 量,包括下列内容, 1用电量分项计量,即事故风机射流风机排热风机,空气 处理机组、空调系统回排风机、冷源、水泵、冷却塔等主要用电设 备能实现独立分项计量! 2冷却水和冷冻水系统的补水量: 3冷源输出的冷量和空调末端冷量。 7.3.31车站公共区全空气空调系统宜接一定时段回风平均温 度进行风量和水量调节控制。 7.3.32变电所通风系统,应根据房间温度控制通风设备运行台 数或转速。 7.3.33间歇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应设自动启停控制装置:控 制装置应其备接预定时间进行最优启停的功能。 7.3.34空气调节冷冻水系统控制应根据未端空调负荷需求变 化自动调节各水管支路水流量,使冷冻水系统流量匹配末端空 调设备负荷需求。 7.3.35在车站公共区等人员密度较大的空间,应采用新风需求 控制,设置二氧化碳监测装置并与新风装置联动控制。

7.4.3应采取下列避免管网漏损的措施

1给水系统中使用的管材,管件,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 要求。管道和管件的工作压力不得大于产品标准标称的允许工 作压力,管件与管道应配套提供: 2选用高性能,密闭性好的阀门: 3合理设计供水系统,避免供水压力过高或压力骤变: 4选用高灵敏度计量水表,并根据水平衡测试标准安装分 级计量水表: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 5选择适宜的管道基础处理、连接方式。 7.4.4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7.4.5水表应按照使用用途和水量平衡测试标准要求设置,并 应满足下列要求: 1车站生活用水,消防用水,地下商业等不同用途的供水均 应分别设置水表: 2车站站点应对不同用途和不同付费单位的供水设置用水 计量水表: 3生活及消防给水引入总管,员工及公共卫生间,空调水系 统补水管上应设置远传水表。

7.4.6轨道交通排水系统应采用雨污分流系统,生活污水、生产 废水的处理和排放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及项目《环评报 告》的要求执行。 7.4.7地面以上的污.废水及雨水系统应采用重力流排水系统 直接排至室外管网。 7.4.8排水系统应利用地形高差:宜采用重力直接排放:避免或 减少提升排放。 7.4.9车辆基地宜结合选址、建筑布置形式、区域政策法规等因 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加雨水渗透,减少雨水径流量,提高雨 水利用程度。

7.4.10轨道交通工程冲厕,绿化及道路冲洗等非与人身接触的 生产,生活用水应优先利用市政再生水、建筑中水等非传统水源, 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7.4.11车站使用非传统水源时必须采取下列安全措施,且不得 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应满足以下要求: 1使用非传统水源时,应采取防止误接,误用,误饮的措施, 具体做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中 的规定; 2供水系统应设有备用水源、溢流装置,非传统水源与备用 水源之间应有切换与隔离设施等: 3非传统水源在储存,输配等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消毒杀菌 能力,且水质不被污染: 4非传统水源在处理,储存,输配等环节中应采取安全防护

和监测,检测控制措施。

7.5.1自动扶梯与电梯的配置数量应结合土建条件.服务水平 以及上下行客流合理设置。 7.5.2自动扶梯宜采用多级、提升高度适中的配置方式,且自动 扶梯宜与步梯配套设置。 7.5.3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与电梯设备选型应符合以下规定: 1自动扶梯的选型应进行采用能量反馈技术的技术经济 比选: 2应采用轻质,高强度材料,减轻设备自重,并采用高性能 电动机和减速机。

3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电机额定转差率不应大于4%,减 速机传动效率不应低于94%: 4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应具备变频调速功能,可在空载 时采用节能速度运行,当变频器故障并被隔离后,应能在工频下 正常运行: 5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额定速度应为0.65m/s,在满 足疏散要求时应具备调整在0.5m/s下运行的功能,并应具备可 逆转运行的功能; 6电梯无召唤指令时轿厢内照明灯具和风扇应能宜动转为 节能模式: 7自动扶梯入口处应安装光电控制开关,并宜具备乘客计 数和统计功能。 7.5.4两合电梯集中布置时,应采用并联控制方式:三台及以上 电梯集中布置时:应采用群控控制方式。 7.5.5自动扶梯及电梯电动机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散热条件,当 不具备良好通风散热条件时:应采取合理的机械通风等降温 猎施。

7.5.5自动扶梯及电梯电动机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散热条件,当

7.6.1弱电系统应根据负荷重要性,系统运行要求,后备时间等 要求优先采用整合的不间断电源方案。 7.6.2在满足功能要求和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弱电系统设备应 选用高效节能的数字化产品;在保证性能指标前提下,系统应采 用虚拟化,分布式存储等技术 7.6.3系统设计时应规范各设备接口协议,兼容性.控制模式。 接口开放程度及互联互通程度等相关内容。 7.6.4信号ATO系统应与ATS系统和ATP系统结合,实现牵 引,情行制动的频度控制,达到节能控制,ATS系统宜统筹控制

7.6.14能源管理系统能源计量表计应根据运营管理的需要和 用能设备特点设置,重点能耗设备应独立进行能耗统计分析,同 时结合设备运行关键参数,以评估当前设备用能的合理性;小型 用能设备宜按运行时间,设备位置,设备类型分类计量。 7.6.15能源管理系统应构建用能系统指标评价体系,且评价指 标宜采用百分制形式展现。指标体系包含系统级,分系统级,设 备级三类指标,系统级指标可以辅助进行节能管理规划,分系统 级指标用于确定节能重点:设备级指标用于辅助车站节能运营 工作。

7.7.1门体结构在满足结构刚度,强度及功能需求基础上,应降 低滑动门自重,减小驱动电机容量。 7.7.2地下车站设置空调时,全封闭站台门应进行门体密封和 抗压设计,减少车站空调漏风量。

7.7.1门体结构在满足结构刚度,强度及功能需求基础上,应降 低滑动门自重,减小驱动电机容量。 7.7.2地下车站设置空调时,全封闭站门应进行门体密封和 抗压设计,减少车站空调漏风量。

8.1.1建设单位应协调参建各方做好施工现场的绿色施工和环 境保护工作,施工单位应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并 组织绿色施工的全面实施。 8.1.2施工单位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 材料,新设备的推产应用,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中,应编制绿色施 工章节,实施过程中宜编制绿色施工专项方案。 8.1.3施工建设过程中,宜采用生产物资集中加工配送方式。 8.1.4施工阶段宜基于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技术,物联网技 术,信息管理平台技术,实现整个施工过程模拟,危险源监控,环 境监控,设备监控,物料监控,进度控制,施工各方可协同的智慧 工地管理。

8.2.1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现场应合理布置各类设施,临时工程 设计应结合正式工程,统筹考虑,永临结合。 8.2.2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应从设计层面考虑施工中开挖土方 的二次再利用,土石方调配应结合地面车站及车场的工筹组织设 计,尽可能考虑邻近施工场地间的土方资源,建立土方的挖填 平衡。

8.2.3施工应合理安排施工区域及施工顺序,选择功率与负荷

8.2.4施工宜基于智慧工地系统的物料监管和进度管理系统, 实现物料进出场,领料的精细管理。 8.2.5施.T中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施T.T艺,并宜利用非传统水 源,建立雨水,中水或其他可利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系统。 8.2.6结构模架宜采用大模板,承插盘扣式钢管支架。 8.2.7施工应选用绿色,环保材料,临建设施应采用可拆迁,可 回收材料。 8.2.8轨道交通施.工建设过程中,将施T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 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 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回收利用率不应低于30%。 8.2.9工程项目档案宜采用电子化收集、归档,实现工程项目数 之业干纸业

8.2.8轨道交通施.工建设过程中,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 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 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回收利用率不应低于30%。 8.2.9工程项目档案宜采用电子化收集、归档,实现工程项目数 字化,无纸化管理,

8.3.1位于人口密集区域的施工现场必须设置环境在线监测系 统及自动喷淋降尘设备,环境监测装置应并人重庆市智慧工地监 控系统统一管理,

8.3.2扬尘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裸露地面、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取抑尘措施: 2运送土方,渣土等易产生扬尘的车辆应采取封闭或遮盖 措施,宜使用环保渣土车; 3现场进出口应设置冲洗设施,保持进出现场车辆清洁。 8.3.3噪声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场地强噪声设备应尽可能远离现场办公区、生活区 和周边住宅区: 2主要噪声源应设置有效降噪措施: 3强噪声工序应安排在白天施工。 8.3.4爆破振动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如爆破区位于城市建筑物密集地段,应对爆破振动进行 安全距离计算,校核爆破设计的装药量,控制依次齐爆最大药量, 减弱振动效应,确保爆区周边建筑物和设施的安全: 2采用爆破开挖时,应根据环境条件和技术要求,采用合适 的减振措施。 8.3.5污水排放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场道路和材料堆放场地周围应设排水沟: 2雨水,污水应分流排放; 3工程污水应经处理达标后排人市政污水管道。 4盾构施工产生的污水及浆液宜采用回收再利用技术,减 少对环境的污染,

8.3.6光污染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夜间施工应合理调整灯光照射方向,在保证现场施工作 业面有足够光照的条件下,减少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 2夜间电焊作业应采取遮挡措施,防止电焊弧光外泄。 8.3.7位于人口密集区域的明挖基坑施工宜采用全封闭防尘隔 离棚。 8.3.8开工前应对施工区域内的地下管线及地面设施进行详细 的调查,在施工过程中:应以保护优先的原则:采取措施保证地下 管线的安全

8.4.1施工宜基于智慧工地危险源监控监控系统,实现危大工 程信息管理,危天工程安全检查,事故应急处置,视频监控,联动 报警等功能。 8.4.2施工宜基于智慧工地人员定位系统GB/T 31484-201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对工地现场人员分 布及实时作业人员行为等内容进行动态分析,实现对现场工作人 员的智能化管理。

8.4.1施工宜基于智慧工地危险源监控监控系统,实现危大工

8.4.1施工宜基于智慧工地危险源监控监控系统,实现危大工 程信息管理、危大工程安全检查、事故应急处置、视频监控、联动 报警等功能。 8.4.2施工宜基于智慧工地人员定位系统,对工地现场人员分 布及实时作业人员行为等内容进行动态分析,实现对现场工作人 员的智能化管理。

8.4.3施工宜基于智慧工地巡检系统,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工作 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时监督管理。

8.5.1施工单位应对施工路段车流量及周围路段交通环境进行 分析GB 1886.54-2015 食品添加剂 丙烷,掌握车流量和昼夜车速变化规律,提出相应的交通疏导 方案。 8.5.2交通疏导方案中公交车辆应尽可能不改道,需封闭的道 路应预留行人通道。 8.5.3施工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施工工艺,尽可能避免侵占既有 道路宽度和净空,保证施工路段行车畅通。 8.5.4施工区道路区域应合理设置道路施工标志.交通警告及 指示标志,交通标志的设置应有良好的视线,色彩鲜明。 8.5.5夜间施工路段应在施工区与锥形交通路标处设置施工警 告灯。 8.5.6施工车辆进出施工区宜避开交通高峰。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总则 49 基本规定 51 绿色车辆 54 4.1节能环保 4.2 舒适性 57 4.3智能化 57 4.4安全性 58 5土建工程 60 5.1 线路工程 60 5.2 车站建筑 63 5.3结构工程 72 6车辆基地 75 6.1 一般规定 75 6.2 场地与环境 76 6.3 建筑 78 机电设备 82 7.2供配电与照明系统 .. 82 7.3 通风与空调系统 83 7.4给排水系统 87 7.5 自动扶梯与电梯 88 7.6 弱电系统 89 7.7 站台门 91 施工管理 92 8.1 一般规定 9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