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1722-2010 山东省公路工程高性能沥青混合料技术规范.pdf

DB37/T 1722-2010 山东省公路工程高性能沥青混合料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9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5565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7/T 1722-2010 山东省公路工程高性能沥青混合料技术规范.pdf

4.3.1合成级配选择设计

:1.设计的N。是20年设计车道预期的标准荷载累计作用次数,而不管实际设计寿命是多少年,确定

2.体积指标测定 成型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测定采用表干法,并据此计算沥青混合 料试件的空隙率、矿料间隙、粗骨料间隙率等各项体积指标。 理论最大相对密度参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 规定的方法确定。 3.设计沥青用量确定 根据附录A方法规定LY/T 2039-2012 黎蒴培育技术规程,以沥青用量或油石比为横坐标,将旋转压 实成型试验的各项指标为纵坐标,将试验结果点入图中,连成圆滑的 曲线。将设计空隙率4%时对应的沥青用量作为设计沥青用量,设计 沥青用量时混合料必须同时满足VMA、VFA指标的要求

1.高温性能检验 对设计的Sup沥青混合料进行高温性能检验,对公称最大尺寸小于 或等于19mm的混合料应进行高温稳定性检验,评价指标为动稳定度 (DS),试验方法为T0719,动稳定度要求参见表4.3.2,公称最大尺 寸大于19mm的混合料采用增厚车辙试件(≥7cm)进行高温稳定性 检验。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对Sup沥青混合料进行水稳定性检验以判断 沥青胶结料和集料的粘结性能及抗剥落剂的效果,评价指标为间接抗 拉强度比TSR值,试验方法参照附录C,要求间接抗拉强度比TSR 值不小于80%。

4.4Sup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

4.4.1一般规定 1.Sup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完成后,应采用间歇式拌和楼设备生 产,并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 2.Sup沥青混合料现场生产配合比调试时,应采用旋转压实仪成型, 如确实不具备试验条件,可以放宽采用马歇尔击实成型。 3.现场采用马歇尔法击实成型时,应预先在目标配合比阶段确定旋 转压实成型与马歇尔击实成型的空隙率对应关系,根据Sup沥青混合 料的设计空隙率确定马歇尔设计空隙率。 4.矿料级配与沥青用量应与目标配合比设计相近,工程设计级配及 沥青用量应经配合比设计检验及试验段铺筑确定

表4.3.2Sup沥青混合料混合料动稳定度要求

5.经设计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生产过程 中应加强跟踪检测,严格控制进场材料的质量,如遇材料发生变化并 经检测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技术指标不符要求时,应及时调整配 合比,使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相对稳定,必要时重新进 行配合比设计。 6.生产过程中应保证Sup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油石比、体积指标 的检验频率。 4.4.2生产配合比设计 1.根据Sup沥青混合料类型选择适宜的筛孔尺寸,调整振动筛的安 装角度,按照目标配合比设定冷料比例,并经标定得出集料供料曲线, 确保热料仓用量平衡。 2.按规定方法从二次筛分后的热料仓取样,测试各热料仓的集料级 配组成。 3.依据热料仓集料的筛分结果,设定粗细不同的三个配合比例,采 用拌和站进行拌合,取料进行旋转压实或马歇尔击实试验及沥青抽提 试验,检验混合料的各项体积指标、沥青含量及级配是否满足要求, 确定各热料仓集料的配合比例。 4.按目标配合比的设计沥青用量及设计沥青用量的土0.3%,按照确 定的级配采用拌和站拌合,进行马歇尔试验及沥青抽提试验,检验混 合料的各项体积指标、沥青含量及级配是否满足要求,若不满足,应 重新调整热料仓比例,进行级配设计。 5.Sup沥青混合料试拌成功后铺筑试验段,并取试铺沥青混合料进 行旋转压实或马歇尔击实试验和抽提试验,检验沥青混合料体积指标 和级配组成。 4.4.3生产配合比验证 1.按照本规范6.4节的要求对铺筑的试验段进行检测。 2.试验路铺筑阶段,对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应采用汉堡轮辙试验对 现场所取芯样进行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能综合检验,试验方法按附 录D进行,试验结果满足表4.3.5要求。试验方法按附录D进行。

表4.3.5汉堡轮撤试验技术标准

3.确定施工级配充许波动范围,根据标准配合比及第7章施工质量 管理和检查验收中各筛孔的允许波动范围,制定施工用的级配控制范 围,用以检查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质量。 4.生产配合比验证合格后,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标准配合比 的矿料合成级配中,至少应包括0.075mm、2.36mm、4.75mm、及工 程最大尺寸筛孔的通过率接近优选的工程设计级配范围的中值,并避 免在0.30.6mm出出现“驼峰”。 4.4.4确定施工级配允许波动范围 根据标准配合比及6.4中各筛孔的允许波动范围,制订施工用的 级配控制范围,用以检查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质量。 4.4.5经设计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生产过 程中应加强跟踪检测,严格控制进场材料的质量,如遇材料发生变化 并经检测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技术指标不符要求时,应及时调整 配合比,使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相对稳定,必要时重新 进行配合比设计。

5Sup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

5.2.1拌和厂的设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规 定。 5.2.2拌和厂与施工现场距离应充分考虑交通、气候等因素,保证 混合料的温度满足要求,且不致因颠簸造成混合料离析。 5.2.3拌和厂应具有完备的排水设施。各种集料必须分隔贮存,细 集料应设防雨顶棚,料场及场内道路应进行硬化处理,严禁泥土污染 集料。

5.3Sup沥青混合料的拌制

5.3.1Sup沥青混合料应采用间歇式拌和机。 5.3.2拌和机设备的各种传感器必须定期检定,周期不少于每年 次。冷料供料装置需经标定得出集料供料曲线。 5.3.3拌和机必须配备计算机进行逐盘打印,且具有二级除尘装置 二级除尘以后的回收粉不允许采用。

5.3.4生产前必须对生产配合比进行严格调试。根据目标确定的配 合比应首先进行热料仓振动筛的设置,然后进行热料仓筛分调试生产 初试级配,根据抽提筛分结果确定采用的生产级配,最后再确定最佳 沥青用量。 5.3.5沥青胶结料加热温度、混合料的出场温度、废弃温度应根据 不同沥青种类合理确定。 5.3.6拌和时间由试拌确定,拌和时间宜在45s以上。所有颗粒必 须全部覆裹沥青胶结料,并以混合料拌和均匀为度。拌制好的混合料 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或严重粗细集料分离现象。

5.4Sup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5.4.1Sup沥青混合料宜采用较大吨位运料车运输,但不得超载运 输,不得造成封层、透层的损伤。 5.4.2运料车的运力应稍有富余,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方应有运 斗车等候。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待等候的运料车多于5辆后开 摊铺。 5.4.3运料车每次使用前后必须清扫干净,在车厢板上涂一薄层隔 离剂或防粘剂,防止沥青粘结,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 5.4.4拌和机向运料车装料时要求料车做到前后移动分多堆装车, 平衡装料,以减少混合料离析。 5.4.5运料车运输混合料宜用苦布覆盖保温、防雨、防污染。 5.4.6运料车进人摊铺现场时,轮胎上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 面的脏物,否则必须冲洗轮胎后进入工程现场。 5.4.7Sup沥青混合料在摊铺地点凭运料单接收,若混合料不符合 施工温度要求,或已经结成团块、已遭雨淋的不得使用。 5.4.8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在摊铺机前0.5m左右处停住,空档等待: 由摊铺机推动前进开始缓缓卸料,避免撞击摊铺机

5.5Sup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5.5.1Sup沥青混合料在摊铺时摊铺宽度不宜过大,当摊铺宽度超 过9m时应分两幅或两台摊铺机同时摊铺以防止粒料离析和温度离 析。 5.5.2混合料的摊铺应保持合理的速度,根据拌和站的拌和能力进 行合理调整,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6m/min,做到均匀、不间断的摊 铺。 5.5.3摊铺机应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调整好螺旋布料器两端的自 动料位器,并便料开度、链板送料器的速度和螺旋布料器的转速相 匹配。布料器中料的位置应以略高于螺旋布料器2/3为度,同时螺旋 布料器的转速不宜太快,避免摊铺层出现离析现象。 5.5.4注意摊铺机料斗的操作方法,减小粗细集料的离析,摊铺机 料斗应在刮板尚未露出约有10cm的热料时收拢,基本上是在运输车 刚退出时进行,而且应该做到在料斗两翼刚复位时下一辆料车开始卸 料,做到连续供料避免粗集料集中。 料斗两侧的档板与末端的间距应尽量缩小,以不卡住集料为度 (约10cm为宜),防止过大造成离析。 5.5.5混合料的摊铺厚度应为设计层厚乘以松铺系数,摊铺前应确 定观测点来验证松铺系数,每一工程大面积开工以前都应铺筑试验 段,以确定各项参数。压实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宜大于100mm。

5.6Sup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及成型

5.6.1Sup沥青混合料应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和碾压步骤。 5.6.2Sup沥青混合料压实须使用大吨位的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和 较大吨位的胶轮压路机,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总质量不得低于11吨 校轮压路机总质量不得低于26吨,并配备足够的数量,高速公路铺 筑双车道沥青路面的压路机数量不宜少于5台。 5.6.3初压时压路机应紧跟摊铺机,初压温度应根据沥青胶结料确 定,并在压实过程中不得急转弯,振动压路机应尽可能减少洒水量, 保持合理的压实速度

5.6.4为保证压实过程中不出现沾轮现象,振动压路机水箱中应加 入少量的洗衣粉类表面活性剂。胶轮压路机不得洒水,可以在压实过 程中适量喷洒或涂抹隔离剂并以不粘轮为原则

5.6.5可参考的压实工艺如下!

5.7水泥混凝土桥面Sup沥青混合料铺装的压实及成型

5.7.1桥面Sup沥青混合料铺装碾压宜采用水平振荡压路机和轮 胎压路机。经试验或经验证明不致损坏桥梁结构时,也可采用振动压 路机,振动频率宜采用高频。 5.7.2为达到良好的压实效果,必须使用足够数量的较大吨位的振 荡压路机、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和胶轮压路机。 5.7.3初压时压路机应紧跟摊铺机,初压温度应根据沥青胶结料确 定,在压实过程中不得急转弯,振动压路机应尽可能减少洒水量,保 持合理的压实速度。

6施工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

6.1.1Sup沥混合料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要 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各工序 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评定,保证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6.1.2除施工企业进行自检外,工程监理应按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检 查与认可,政府质量监督部门及工程建设单位应对工程质量进行监 督。 6.1.3本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是Sup沥青混合料施工质量管理和交 工验收的依据。 6.1.4所有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原始记录、试验检测及计算数据、汇 总表格,必须如实记录和保存。对已经采取措施进行返工和补救的项 目,可在原记录和数据上注明,但不得销毁。 6.1.5Sup沥青混合料沥青路面施工应加强过程质量控制,实行动 态质量管理。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应包括工程施工前、施工过程 中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以及各施工工序间的检查及工程交工后的质 量检查验收。

6.2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

6.2.1施工前必须检查各种材料的来源和质量。对经招标程序购进 的沥青、集料等重要原材料,供货单位必须提供最新检测的正式试验 报告。从国外进口的材料应提供该批材料的船运单。对首次使用的集 料,应检查生产单位的生产条件、加工机械、覆盖层的清理情况。所 有材料都应按规定取样检测,经质量认可后方可订货。 6.2.2各种材料都必须在施工前以“批"为单位进行检查,不符合本 规范技术要求的材料不得进场。对各种矿料是以同一料源、同一次购 入并运至生产现场的相同规格材料为一“批”;对沥青是指从同一来 源、同一次购入且储入同一沥青罐的同一规格沥青为一“批”。 6.2.3工程开始前,必须对材料的存放场地、防雨和排水措施进行 确认,不符合本规范要求时材料不得进场。进场的各种材料的来源、 品种、质量应与招标及提供的样品一致,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严禁使用,

6.2.4使用成品改性沥青时,应要求供应商提供所使用改性剂型号 和基质沥青的质量检验报告,必要时应对基质沥青进行取样检测。使 用现场改性沥青的工程,应对试生产的改性沥青进行检测,质量不合 格的不可使用。 6.2.5施工前应对沥青拌和楼、摊铺机、压路机等各种施工机械和 设备进行调试,对机械设备的配套情况、技术性能、传感器计量精度 进行认真检查、标定,并得到监理的认可。 6.2.6正式开工前,各种原材料的试验结果,及据此进行的目标配 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设计结果,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业主及监理提 出正式报告,待取得正式认可后,方可使用。

6.3.1Sup沥青混合料施工前应铺筑试验段,确定设备组配及各 项施工参数。 6.3.2试验段的长度应根据试验目的确定,通常应在沥青混合料级 配与油石比达到设计要求时制定,铺筑长度一般不应小于200m。 6.3.3Sup试验段铺筑分试拌及试铺两个阶段,应包括下列试验内 容: 1.检验各种施工机械的类型、数量及组合方式是否匹配。 2.通过试拌确定拌和机的操作工艺。 3.通过试铺确定摊铺、压实工艺,确定松铺系数等。 4.验证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提出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和 设计沥青用量。 5.建立钻芯法与核子密度仪等无破损检测手段所得路面密度的 对比关系。确定压实度、空隙率的标准检测方法。 6.其他需确定的项目。 6.3.4试验段铺筑应由有关各方共同参加,及时商定有关事项,明确 试验结论。铺筑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就各项试验内容提出完整的试验 路施工、检测报告,取得建设单位或监理的批复。

6.4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检查

6.4.1Sup沥青混合料结构层施工在得到开工令前不得开工。 6.4.2Sup沥青混合料结构层施工中应抓好材料质量、施工温度、 摊铺碾压机械、施工工艺等关键环节,保证压实度,切息片面追求平 整度而降低压实度。 6.4.3施工过程应以施工单位自检与监理抽检相结合,施工过程中 检测的原始数据必须真实,不得丢弃。 6.4.4施工过程中材料质量检查项目和频率应符合表6.4.4中的要 求。每个检查项目的平行试验次数或一次试验的试样数必须按相关试 验规范的规定执行。

表6.4.4施工过程中材料质量检查的内容和要

6.4.5沥青混合料拌和厂必须按以下步骤对Sup沥青混合料生产过 程控制,并按表6.4.5规定的项目和频率检查沥青混合料产品的质量, 如实计算产品的合格率。单点检查评价方法应符合相关试验规范的试 样平行试验的要求。

(1)随时目测各种材料的质量和均匀性,目测混合料拌和是否均 匀、有无花白料、油石比是否合理,检查集料和混合料的离析情况。 (2)检查控制室拌和机各项参数的设定值、控制屏的显示值,核 对计算机采集和打印记录的数据与显示值是否一致。 (3)检测混合料的材料加热温度、混合料出厂温度,取样抽提、 筛分检测混合料的矿料级配、油石比。抽提筛分应至少检查0.075mm 2.36mm、4.75mm、公称最大粒径及中间粒径等5个筛孔的通过率。 (4)取样进行密度试验,确定每日测定压实度的标准密度。施工 和验收过程中的压实度检验不得采用配合比设计时的标准密度,应按 以下方法逐日检测确定: a.以试验室试验密度作为标准密度,即沥青拌和厂每天取样1~2 次实测的试件密度,取平均值作为该批混合料铺筑段压实度的标准密 度。其试件成型温度与路面初压温度一致。 b.以每天实测矿料密度计算或实测得到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作为 标准密度。 c.可根据需要选用试验室标准密度、最大理论相对密度中的1~2 种作为钻芯法检测评定的标准密度,同时必须在报告中注明选用何种 方法确定标准密度

.5Sup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检验频率与要求

6.4.6Sup沥青混合料结构层铺筑过程中必须随时对铺筑质量进行 评定,质量检查的内容、频度、允许差应符合6.4.6的规定。

6.4.6Sup沥青混合料结构层铺筑过程中必须随时对铺筑质量进行 评定,质量检查的内容、频度、允许差应符合6.4.6的规定。

表6.4.6Sup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质量评定标》

测点的平均数作为一个测点进行评定。 [2]渗水系数的测定应在铺筑成型后未遭行车污染的情况下测定,以平均值评定 计算得合格率不得小于90%。

5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

交工验收阶段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应按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 与评定标准土建分册》(JTGF80/1)执行

附录B用旋转压实仪压实制备和测定热拌沥青混合料试件体积 指标及密度标准试验方法

附录C压实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标准试马

A.3.1材料选择一一材料选择包括确定路面环境因素和交通条件,根 据交通量水平和沥青层层位,选择所需胶结料性能等级,确定集料物 理特性要求和混合料体积性质要求。 A.3.2设计集料结构一一建议至少选择3个试拌合成级配,每个试拌 级配确定一个初始试拌沥青胶结量含量,每个级配至少压实两个试件, 根据表4.3.2相关指标要求选择设计集料合成级配和预估设计胶结料 用量。对于特定的集料混合料,如果有以前相同混合料设计经验,可 以不必选择3个试拌混合料。 A.3.3设计胶结料含量选择一一用预估的设计胶结料含量及预估设 计胶结料含量的土0.5%和+1.0%,按附录B试验方法,每个沥青含量至 少准备两个试件进行压实,根据对表4.3.2相关指标要求选择设计胶结 料用量。 A.3.4评价水敏感性一评价设计沥青胶结料含量下集料合成结构的 水敏感性,按照附录B方法准备热拌沥青混合料,并压实试件直到空 隙率为(7.0±0.5)%,用附录C试验方法进行评价

A.4准备试拌集料级配

式中: Vbe一一有效胶结料体积,cm²; 试拌混合物中公称最大集料尺寸,mm。

A.6压实每个试拌级配试件

A.6.1对每个确定的试拌集料混合级配,用初始胶结料含量准备多 组平行试件,根据项目的设计N。从表A.3.1确定旋转压实次数。 至少需要二个平行试件,如果要求可准备3个或更多试件,一般 来说对每个试件要求高度在110~120mm之间,对集料毛体积相对密 度在2.55~2.70g/cm之间的集料,4500~4700g集料即可。 A.6.2将混合料放入盘中,分散混合料达到25~50mm范围内均匀 厚度,将混合料和盘放入强制通风的烘箱内2h土5min,每(60土5) min搅动混合料,使其保持均匀条件。设定温度等于混合料压实温度 土3℃,压实温度定义为测量未老化胶结料动力黏度为(280土30)mm/S (约(0.28土0.03)Pa·s)的温度范围,老化后的混合料按附录B压 实试件到设计N设计旋转压实次数,在每次旋转后记录试件高度,精 确到0.1mm。 A.6.3测定压实试件的毛体积密度(f)。 A.6.4分别对已经拌和及与条件的压实试件条件相同的各个试抖 混合料的代表性试样按T0711测定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每个试拌 混合料的最大相对密度至少取两个试件的平均值,

A.7评价试拌压实混合料

VV=100×1 Y Y. Y,P VMA=100x Ysb

式中: VMA设计——在设计空隙率4.0%时估计的VMA; VMA初始 在初始胶结料含量时估计的VMA。

式中: Pe——有效胶结料含量,%; P一胶结料含量,% ; Yse 矿料有效相对密度: 混合集料毛体积相对密度。 7.在调整后的胶结料含量下,对各个试拌混合级配的估计的

VMA设计=VMA初始+△VMA

Y,hd AVV Y,h.

性质并且与表4.3.1或表4.3.2.1规定的指标进行比较,选择满足体积 性质最好的试拌级配。 表A.7.3给出从3个试拌级配中选择设计集料结构的典型示例。

表A.7.3设计集料结构的选择(示例)

2.没有一个试件的空隙率止好在4.0%,因此,按第A.7表述的方法必须用来(1)估计 在VV=4.0%时的设计胶结料的含量;(2)获得在这估计的胶结料含量时调整的VMA和相对 密度值。 3.表的中间部分代表每个试拌级配空隙率调整到4.0%后产生的胶结料含量的变化(△Ps) 和VMA和(△VMA)的变化。 4.用估计设计胶结料含量时的VMA和密度与最后一列标准相比较,试拌1号级配与要

求>13.0相比,没有足够的VMA(12.9);试拌2号级配超过了N初始时相对密度的标准(89.5% 与要求≤89.0)。在本例中试拌3号级配满足相对密度和VMA的要求,选择作为设计集料结 构。

A.8选择设计胶结料含量

目公式13计算粉胶比

件的平均修正相对密度

部分;或改变表面纹理和/或一个或多个集料部分的形状。如果试拌级 配分析包括了级配控制区所有部分,那么不应选择改变级配。减少混 合料中0.075mm筛的通过率,一般会增加VMA,如果0.075mm筛通 过率已经很低,这种方法不可行。这种选择要求进一步处治现有材料 或改变料源。 A.10.2调整VFA一如果VMA满足要求,那么VFA范围的低值在 4.0%空隙率时总是能满足要求。如果超过VFA的上限,则VMA肯定 在最小要求值以上。如果这样,那么重新设计混合料以降低VMA, 重新设计考虑的措施包括:(1)改变级配,靠近最大密度线;(2)如 果在规范控制点范围内有可能的话,增加小于0.075mm部分;(3)通 过加入具有较好装填特性的材料,如用较少的扁平和细长集料颗粒来 改变集料的纹理和形状。 A.10.3调整抗拉强度比一一抗拉强度比增加可以通过:(1)在胶 结料中添加化学抗剥落剂以增加黏附防止水的浸入;(2)在混合料中 添加消石灰

附录B用旋转压实仪压实制备和测定热拌沥青混合

B.1.1本方法适用于旋转压实仪压实热拌沥青混合料圆柱形试件。 B.1.2本方法可能包含危险材料、操作和设备。本方法并不能涵盖使 用时的所有安全问题。在使用本方法之前,使用者有责任采用合适的 安全和健康实践,并确定其使用的规则限制

B.2.1本方法用于制备试件并测定沥青混合料力学和体积性质。试 件模拟混合料摊铺中,通过合理施工方法在实际路面上获得的密度、 集料排列和结构特性。 B.2.2本试验方法也可用于在试件压实过程中监测试件的密度,可 用于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的现场控制

B.3.1旋转压实仪一一电子一液压或电子一机械压实仪,具有如 B.4.3描述的有一个压杆和压头。压杆垂直于压实仪的底板,在压实过 程中压杆应作用并保持(600±18)kPa垂直于试件圆柱轴的压力。调 好内部旋转角 1.16° ±0.02° 。

注1—对于150mm直径的试件,该计算应力相当于(10600±310)N的力。 1.试件高度测量和记录装置一一试件压实过程中,要监测试件密 度,要求有一个连续测量和记录试件每一次旋转的高度的装置,精确 到0.1mm。 2.系统应包括一个有RS232接口的打印机,能打印试验资料,如 每次旋转的高度。除了打印机,系统可包括一台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 来采集和报告数据。 B.3.2试模一试模为钢制,壁厚至少7.5mm。洛氏硬度至少C48 试模内侧初始光洁度至少应有1.60um均方差(rms),试模内直径在 室温下应为149.90~150.00mm,高度至少250mm。

当在处治热的材料和压实试件时,应遵照标准安全注意事项,穿 防护衣。

B.5.1需要周期性进行标定校验的项目包括压杆压力,旋转角,旋 转频率,LVDT(或其他用于连续记录试件高度的工具)和烘箱温度。 也要求对试模和压板直径以及试模内部光洁度进行校验。当使用了计 算机和软件时,用专门设计的程序定期校验数据处理系统的输出。标 定的校验、系统的标准化和质量检查由制造商或其他提供这种服务的 单位或试验室内人员进行。校验频率应遵循制造商的建议

B.5.2旋转角指内部旋转角(试模的倾斜与试模内底板的夹角), 用于验证旋转角标定的方法必须适合所需求的角度规定。

1.方法A一一外部旋转角的标定验证应使用制造商推荐的相适 合的SGC。 2.方法B一内部旋转角的标定验证应由制造商或其他提供这 种服务的单位或试验室内人员进行。 3.这两种方法(方法A外部和方法B一内部)对旋转角标 定的验证不应认为是相等的。但SGC的旋转角用相同方法验证其压实 结果才可能相比较,

B.6.1当准备好的热拌沥青混合料可以放入模子之前,立刻打开压 实仪的主电源,按制造商推荐的时间要求预热机器。 B.6.2验证机器正确设定好角度、压力和旋转次数。 B.6.3根据制造商的指示润滑任何需要的轴承表面。 B.6.4如需监测试件高度,要求增加下列准备工作:准备好的热拌 沥青混合料放入试模之前,打开测量和记录试件高度的设备,检验读 数是在适合的单位mm,同时记录设备准备就绪。如果使用计算机记 录高度,输入试件的表头信息。

B.7.1按比例称量各种规格集料,混合为需要的质量。如果要求目 标空隙率,每盘集料质量将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其能混合出已知体积 下的密度。如果试件用于测定体积性质,每盘集料质量将调整到一定 数量,使其在规定的旋转次数下,能制备出直径150mm,高(115±5) mm的试件。

注3一一这可能有必要先做一个初始试件,以达到要求的高度,一般来说对于混合集料 毛体积密度分别为2.55~2.70的集料来说,要达到这个高度要求有4500~4700g集料就可以

B.7.2将集料和胶结料试样放入烘箱,加热至拌和温度

拌和温度范围定义为:对于未老化过的胶结料用T0625方法测 定的动力黏度为(170±20)mm*/s,大约(0.17±0.02)Pa.S,胶结料密 度为1.00g/cm²。

注4一一改性沥青可不遵守这个等黏温度的要求来确定拌和温度和压实温度,应使用生 产商的建议 注5——SI制的动力黏度单位为m²/s,从实用上说,建议使用分数,mm²/s。动力黏度更 熟悉的厘米克秒制,为1mm²/s。动力黏度是胶结料的黏度和它的密度之比。对于胶结料密 度等于1.000g/cm,170mm²/s的动力黏度等于按T316测量的0.17Pa's黏度。 B.8.3将加热好的集料放人拌和锅进行十拌,称取规定数量的热沥 青加入,立刻开始拌和。 B.8.4尽可能快地保证集料和胶结料充分拌和,使沥青均匀分布在 热拌沥青混合料上,作为选择,可使用机械拌和。 B.8.5混合料拌和完成后,按要求进行混合料条件处理,拌和后松 散的试样如进行体积设计,需在相应压实温度下条件处理2小时,性 能试验应按附录C规定在烘箱中进行条件处理。 放置期间,分散混合料在盘中保持25~50mm范围内均匀厚度,烘 箱内保持强制通风,每(60土5)min搅动混合料,使其保持均匀老化 条件。。 B.8.6在压实开始之前,将试模和压板放入要求的压实温度烘箱中 至少30min。 B.8.7遵照规定的混合料条件时间,如果混合料在压实温度,立刻 按第B.9压实方法进行压实。如果不在混合料压实温度下条件,将混 合料放入另一个在压实温度的烘箱中一个短暂时间(最多30min)以 达到压实温度。 压实温度是由按T0625测定的未老化胶结料的动力黏度为 (280±30)mm*/s大约(0.28±0.03)Pas的温度范围的中值。 B.8.8如果使用厂拌松散混合料,混合料应在放入试模前立刻在压 实温度下仔细均匀加热。

B.9.1达到压实温度的时候,将加热的试模、底板和上板(如要求 的话)从烘箱中取出,将底板和纸垫放在试模底部。 B.9.2将混合料一次倒入试模,要小心避免混合料在试模中离析,

所有混合料倒入试模后,将另一纸垫和上压板(如果要求的话)放在 大致平整的材料上面。 B.9.3将装有材料的试模放入压实仪内,对中并压实。 B.9.4对试件施加(600±18)kPa的压力。 B.9.5对试模部件作用压力600土18kPa,调好内部旋转角 1.16°±0.2°,然后开始旋转压实。 B.9.6让压实一直进行到根据表4.3.1规定的旋转次数,旋转压实停 止。 B.9.7撤去试模部件的角度,缩回压头,将试模移出压实仪,然后 脱模。 注6—一角度撤消后不再需要进行另外的压实。脱模试件可能不是正圆柱体,试件需要 切割以满足特定性能试验的要求。 注7——对大多数HMA来说,试件在压实后立刻脱模。特殊条件下可将试模在风扇前 冷却5~10min,以保证不损伤试件。

B.10.1用平行试样测定松散混合料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GB/T 9820.1-2013 计时学术语 第1部分:科学技术定义,相同试样 应与压实混合料试件进行相同程度的条件处理。 B.10.2测定压实试件的毛体积密度。

B.11.1用下列公式计算在压实过程中任一点的原始密度 (%Gmmux),

中: %u——压实过程中原始相对密度,表达为最大相对密度的

%Y 压实过程中原始相对密度,表达为最大相对密度的 43

%Yx= V.YP. W..

Vm* = 4x1000 d"hx

注9一这一公式给出的体积为立方厘米,可以直接与相对密度比较。 B.11.2在毛体积密度试验完成以后CECS 326-2012 既有村镇住宅建筑安全性评定标准,确定在这一点与最大相对密度 之比,如下式所示:

式中: %——改正的相对密度与最大相对密度之比; ——脱模试件的毛体积密度; h——脱模试件的高度,mm; X次旋转后试件的高度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