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044-2021 出入湖河口生境改善工程技术指南.pdf

DB32/T 4044-2021 出入湖河口生境改善工程技术指南.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5554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2/T 4044-2021 出入湖河口生境改善工程技术指南.pdf

DB32/T40442021

底质改善适用于底泥污染严重的河口区,满足河湖行洪排涝、引水灌溉、航运等功能要求。 质改善和水动力调控配合应用,可分为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

GB 5009.235-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7.2.2 异位修复技术

适用于重度污染底泥的处理处置。常用技术包括环保疏浚或环保清淤,清淤后的底泥应进行要善 处理,宜进行资源化利用。

7.2.3原位修复技术

7.2.3.1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原位覆盖和曝气充氧。原位覆盖适用于缓流深水河口,覆盖材料包括天然材 料、改性材料及活性材料等,可选择一种材料进行覆盖或多种材料进行混合覆盖或多层覆盖。曝气充 氧适用于底部缺氧、水质恶化的滞流、缓流河口,宜采用低强度曝气。 7.2.3.2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原位底质氧化技术、钝化技术。适用于非敏感且底泥污染严重的滞流、缓流 可口,宜在清淤等常规技术难以应用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谨慎使用,避免产生二次污染和生态风险。 7.2.3.3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水生植物修复、水生动物修复。水生植物修复适用于污染程度轻、水生植物 能够生长的河口。水生动物修复适用于黑臭现象已消除、具备水生动物栖息条件的缓流河口,宜与大 型底栖动物调控联合应用

7. 3. 1一般规定

水质改善技术考虑河口区域水质目标要求,技术实施应不影响引水、防汛、排涝和通航等功 面水质监测工作;在有闸坝的河口,应不影响闸项运行。水质改善技术宜与底质改善技术和水 控技术配合应用。水质改善技术分为原位净化技术和旁路净化技术。

7.3.2原位净化技术

7.3.2.1曝气技术适用于水体溶解氧浓度小于3mg/L、有机污染严重、易黑易臭的滞流、缓流河口, 在有闸坝的河口,宜在向河侧使用。可根据水质、场地条件合理选择曝气方式和运行时段。曝气方式 包括跌水曝气、机械曝气、喷泉曝气、鼓风曝气等,

7.3.2.2生物膜技术适用于水质较差的滞流、缓流河口,提供微生物的附着基质,宜与曝气技术配合 使用。常用技术有砾间接触氧化法、绳状生物填料接触氧化法、薄层流法等。

DB32/T40442021

7.3.2.3生态浮床/浮岛技术,适用于生境条件差、沉水植物恢复困难的河口。宜布置在河岸两侧,不 宜靠近口门,与周边景观相协调,采用锚、桩或绳索固定时,连接绳索预留长度大于河口最大水位落 差,覆盖面积根据水质现状确定。浮床植物宜取材方便、选择土著的陆生、水生或湿生植物。常用技 术有水面绿毯、拼接浮盆、浮动湿地等。

麦3生态浮床/浮岛技

7.3.2.4生态岛礁技术适用于非通航、生境受损的河口,利用水流态变化、基质、植物的综合作用,实 现水质净化的目的。岛礁构建形式宜根据河口地形、景观需求采取多样化设计。岛礁基质宜选用陶粒, 沸石等生态材料。

7.3.3旁路净化技术

7.3.3.1旁路生态砾石床技术适用于具备用地条件的河口区域,将河水引入旁路生态砾石床进行净化处 理。砾石床形态可根据地形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构筑材料宜选用石灰石、砾石、陶粒、沸石等生态 材料。 7.3.3.2旁路湿地技术适用于具备用地条件的河口区域,将河水引入旁路湿地进行净化处理。包括自然 湿地、近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植物选择与配置宜与景观相协调,

7. 4. 1一般规定

区分自然岸带和人工岸带,根据岸带生态退化程度、退化原因和修复条件,因地制宜地选用技术, 分区分段设计,合理布局。岸带修复应满足岸带功能及景观协调性。自然岸带修复以保护和自然恢复 为主:人工岸带宜采取人工强化技术进行生态改造、修复或重建。

7.4.2生态护岸技术

应满足行洪排涝要求,保证岸坡的稳定,同时满足植物生长条件,维持岸带与水体的生境连续。 自然岸带护岸材料应满足生态安全、稳定和耐久性等要求,常用的有木桩、块石、网垫植被等;已有 硬化岸带护岸材料宜在保证岸带稳定的前提下,采用透水性、多孔性等材料进行局部改造,常用的有 生态袋、生态混凝土、石笼网箱等。

7.4.3岸带缓冲带技术

7.4.4岸带植被恢复技术

选择抗逆性强、成本低、易管护的土著植物种类,模拟当地同类立地条件的自然群落结构进行植 物配置,慎用外来种。充分利用现有植被,进行斑块改造

7. 5. 1一般规定

DB32/T40442021

综合考虑水动力特征等环境因素,选择生态耐受性强、氮磷去除能力强的适应河口区生境的土著 殖物。有闸控的河口,应缓解启闭闸对水生植物的冲击,植物恢复区的水流流速宜控制在0.3m/s以内。 水生植物恢复宜与岸带修复技术配合应用

7.5.2水生植物种植技术

挺水植物宜根据不同物种 苗移植的方式种植。沉水植物恢复宜选择水深小于光补偿深度的区域内种植,排除草食性鱼类和底栖 杂食性鱼类的影响

7.5.3水生植物群丛配置技术

参照土著植物群落结构,选择植物种类和比例,并考虑不同植物的萌发条件、生长特性、层次搭 配等进行群丛配置。

7.6 大型底栖动物调控

7. 6. 1一般规定

7.6.2大型底栖动物种类选择

7.6.3大型底栖动物投放技术

在透明度较低、水质较差、底部溶解氧低的条件下,采用悬挂式吊养方式;底部溶解氧适合厂 物生存时,采用直接投放自然放养方式

8.1.1监测断面设置在能反映河口水生态环境指标特征的位置

3.1.1监测断面设置在能反映河口水生态环境指标特征的位置 8.1.2鼓励采用智慧化环境监测手段,

8.2.1生境改善工程启动后,对水质进行跟踪监测。 8.2.2监测断面:在河口区至少设置3个监测断面,分别在口门处、向河侧、向湖侧各设置1个。 有闸坝的情况下,以闸坝为界。宜在口门或闸坝上下游1km范围内,根据宽度、深度、水流流速等因 素确定。

8.2.4监测指标:至少包含总氮、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溶解氧、透明度。 8.2.5监测频次:工程建设期和运行初期监测频次至少每月1次;工程稳定运行后监测频次可以适 当降低,半年1次。

8.3.1布点与监测方法:底质采样点位通常为水质采样点位垂线的正下方。当正下方无法采样时, 可略作移动,并做好记录。采样点避开河床冲刷、底质沉积不稳定、水草茂盛表层及易受搅动之处 采样点的分析方法参照《沉积物质量调查评估手册》。 8.3.2监测指标:至少包含总氮、总磷、有机质含量。存在重金属污染的,增加重金属监测指标。 8.3.3监测频次:至少每年1次。

DB32/T40442021

8.4.1布点与监测方法:参照《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 8.4.2监测内容:大型水生植物、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鱼类。 8.4.3监测指标:至少包含生物种类、生物量、密度等。 8.4.4监测频次:稳定运行后,大型水生植物、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监测至少每年1次,鱼类监 测至少2年1次。

A.1给出用于出入湖河口生境改善的大型底栖

DB32/T40442021

于出入湖河口生境改善的大型底栖动物推荐名录

GB/T 6159.7-2011 缩微摄影技术 词汇 计算机缩微摄影技术表A.1用于出入湖河口生境改善的大型底栖动

表B.1给出了用于出入湖河口生境改善的水生植

DB32/T40442021

LY/T 1207-2018 黑木耳块生产技术规程于出入湖河口生境改善的水生植物物种推荐名录

表B.1用于出入湖河口生境改善的水生植物物

DB32/T4044202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