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PSTC 42-2019 盾构隧道施工测量技术规范.pdf

T/CSPSTC 42-2019 盾构隧道施工测量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5137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SPSTC 42-2019 盾构隧道施工测量技术规范.pdf

)当来用左、右角观测方法时, 石角平 之和与360°的较差应小于4";

表5方向观测法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c)当前后视边长观测需调焦时,宜采用同一方向正倒镜同时观测法,一个测回中不同方向可不考 惠2C较差要求。 4.3.6在附合精密导线两端的卫星定位控制点上观测时DL/T 837-2012 输变电设施可靠性评价规程,宜联测2个卫星定位控制点方向,其夹角的 平均观测值与其坐标反算夹角之差应小于6"

4.3.7精密导线测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量除应执行表4的规定外,还应符合表6距离测量

T/CSPSTC422019b)复测时采用的仪器设备、观测方法、观测精度、数据处理和成果精度应与原测量一致;c)同一控制点的复测与原测量成果高程较差极限误差应小于2m时,应采用原测量成果;大于2m时,应查明原因及时补测或者修测。5.22高程控制网设计与选理5.2.1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实测,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水准网测量的技术要求每千米高差环线或附合观测次数水准中数中误差/mm水准仪往返较差、水准路线测量水准尺与已知点附合或附合或环线闭偶然中误全中误差最大长度/等级等级联测环线合差/mm差MMWkm铟瓦尺或往返测各往返测各一等±1±2400DS1±4/L条码尺1 次1 次往返测各往返测各二等±2±440DS1钢瓦尺±8/L1次1 次注1: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路线长度(单位为km)。注2:采用电子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应与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测量技术要求相同5.2.2水准点应沿盾构隧道规划或建设线路进行设计、布设,水准路线应构成附合线路、闭合线路或结点网。5.2.3一等水准网点平均间距应小于4km,二等水准网水准点平均间距应小于2km。5.2.4水准点应选在受施工变形影响区外稳固、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的地方。宜每隔4km埋设1个深桩或基岩水准点。深桩水准点埋设深度应根据岩土条件和施工降水深度确定。车站、竖井及车辆段布设的水准点应不少于3个。5.2.5水准点标石宜分为混凝土水准标石、墙上水准点标志、基岩水准标石和深水准标石4种。地层为软土的城市或地区应根据其岩土条件设计和埋设适宜水准标石,墙上水准点应选在稳固的永久性建筑上。5.2.6一、二等水准点标石理设结束后,应绘制点之记,并办理水准点委托保管书,5.2.7水准点标石被破坏后,应恢复和补测,若其位置发生变化应重新绘制点之记,并应重新办理水准点委托保管书。5.3水准测量5.3.1水准测量作业应符合GB/T12897的要求,对所使用的水准仪和标尺进行常规检查与校正,5.3.2水准仪i角应小于15",i角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使用光学水准仪时,水准仪i角检查,在作业第1周内应每天1次,稳定后宜15天1次;b)使用电子水准仪时,作业期间每天应在作业前进行i角检测。5.3.3一、二等水准仪测量的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a)使用光学水准仪观测时,往测时在奇数站上观测标尺顺序应为:后一前一前一后;在偶数站上观测标尺顺序应为:前一后一后一前。返测时在奇数站上观测标尺顺序应为:前一后一后前;在偶数站上观测标尺顺序应为:后一前一前一后;7

T/CSPSTC422019

b)使用电子水准仪观测时,往返奇数站观测标尺顺序应为:后一前一前一后;往返测站偶数站观 测标尺顺序应为:前一后一后一前; C 使用电子水准仪时,应将有关参数、极限误差预先输人并选择自动观测模式,水准路线应避开 强电磁场的干扰,外业数据应及时备份; d) 每测一段往测和返测,宜分别在上午、下午进行,白天由于外界条件干扰不能作业时,也可在 夜间观测; e)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水准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5.3.4水准测量观测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水准测量外业观测要求

5.3.5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应符合表9

3.5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

a 计算取位,高差中数取至0.1mm,高程取至0.1mm;最后成果,一等水准取至0.1mm,二等水 准至1mm。 b)水准测量每千米的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按式(9)计算:

式中: M一一高差偶然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L 水准测量的测段长度,单位为干米(km); A 水准路线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单位为毫米(mm); 7 往返测的水准路线的测段数。 c)当附合路线和水准环多于20个时,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按式(10)计算:

式中: Mw7 高差全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W 附合线路或环线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L 一 计算W时的相应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m); 附和线路和闭合线路的条数, d) 水准网的数据处理应进行严密平差,并应计算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高差全中误差、最 弱点高程中误差和相邻点的相对高差中误差。 5.3.8 当水准路线跨越江、河、湖塘时,应进行跨河水准测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准路线跨越视线长度小于100m时,宜采用一般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观测时在测站上 应变换仪器高度观测2次,两次高差之差应小于1.5mm,两次观测的中数作为观测成果; 水准路线跨越视线长度大于100m时,应进行跨河水准测量。跨河水准测量可根据视线和仪 器设备采用光学测微法、倾斜螺旋法、经纬仪倾角法和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法,其技术要求应 符合GB/T12897的规定 5.3.9 水准测量结束后应提交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总结或技术报告,并应包括下列资料: 水准网示意图; b)外业观测手薄及仪器检验资料; c)高程成果表和精度评定资料; d)点之记

6.1联系测量主要内容应包括地面近并导线测量、近并水准测量以及通过工作并、明挖段等的定向测 量和高程传递测量。 6.2每次联系测量应独立进行3次,取3次平均值作为定向成果。地下近井定向边方位角中误差不应 超过土8",地下近井高程点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土5mm。 6.3定向测量的地下近并定向边应大于120m,且不应少于2条,传递高程的地下近并高程点不应少 于2个。使用近并定向边和地下近并高程点前,应对地下近并定向边之间和高程点之间的几何关系进 行检核,其不符值应分别小于12"和2mm。 6.4隧道贯通前的联系测量工作不应少于3次,宜在隧道掘进约100m、300m以及距贯通面100m~ 200m时分别进行1次。各次地下近并定向边方位角较差应小于12,地下高程点高程较差应小于 3mm,符合要求时,可取各次测量成果的平均值作为后续测量的起算数据指导隧道贯通。 6.5当隧道单向贯通距离大于1500m时,应采用高精度联系测量或增加联系测量次数等方法,提高 定向测量精度 6.6地面近井点包括平面和高程近井点,应埋设在并口附近便于观测和保护的位置,并标示清楚 6.7地面平面近井点可利用精密导线点测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近井导线点加密时,地面平面近井点与精密导线点应构成附合或闭合导线。近井导线边数不 宜超过5条; b) 平面近井点应按第4章中精密导线网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最短边长应大于50m,近井点的 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士10mm。 6.8高程近井点应利用一、二等水准点测定,并应构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高程近井点应按第4章 中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 6.9根据现场条件,定向测量可采用一井定向、两井定向、陀螺全站仪和铅垂仪组合定向、导线直接传 递测量和投点定向法等

T/CSPSTC422019

5.10采用一并定向测量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同一竖井内参见图B.1悬挂2根钢丝组成联系三角形。有条件时,参见图B.2悬挂三根钢丝 组成双联系三角形; 布设井上、井下联系三角形时,竖井中悬挂钢丝间的距离c应尽可能长;联系三角形的连接角 和α及"和3均宜小于1",呈直伸三角形;a/c及a/c宜小于1.5,a、a为近并点悬挂钢丝最 短距离; c 宜选用$0.3mm钢丝,悬挂10kg重锤,重锤应浸没在阻尼液中; d)联系三角形边长测量可采用电磁波测距或经检定的钢尺丈量,每次应独立测量三测回,每测回 三次读数,各测回较差应小于1mm。地上与地下丈量的钢丝间距较差应小于2mm。钢尺丈 量时应施加钢尺检定时的拉力,并应进行倾斜、温度、尺长改正; 角度观测应采用不低于Ⅱ级全站仪,用方向观测法观测六测回,测角中误差应在土2.5"之内。 5.11 采用两井定向测量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两并定向参见图B.3所示,在已经贯通的两相邻竖并内各悬挂1根钢丝或采用铅垂仪代替 钢丝; b) 两个竖井中悬挂的钢丝投点中误差不应超过土2mm; C 采用铅垂仪代替钢丝时,每次应在基座旋转120°的三个位置,对铅垂仪的平面坐标各测 测回; d)地下两投测点之间应沿连通的最短路径布设精密导线,并按第4章精密导线网测量的技术要 求施测。两井定向的数据应按无定向导线平差方法计算处理。 6.12采用陀螺全站仪十铅垂仪组合定向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陀螺全站仪十铅垂仪组合定向测量方案参见图B.4进行; b)陀螺全站仪包括悬挂带型或磁悬浮型陀螺全站仪,陀螺全站仪标称定向精度不应低于土20”, 铅垂仪投点误差不应超过土0.2mm; c)使用悬挂带类陀螺全站仪进行陀螺方位角测量,可采用逆转点法、中天法、时差法,自动陀螺全 站仪可采用积分法、阻尼法等进行数据采集。使用磁悬浮类陀螺全站仪可采用光电力矩式寻 北法; d)地面已知边陀螺观测站应无明显震动、风流和交通、人流影响,并避开高压电磁场;地下定向边 陀螺观测站应选择在施工影响区域外,定向边边长应大于60m,视线距隋道边墙的距离应大 于0.5m; e) 使用悬挂带类陀螺全站仪时,定向测量应采用“地面已知边一地下定向边一地面已知边”的测 量程序;使用磁悬浮类陀螺全站仪时,定向测量应采用“地面已知边一地下定向边"的测量程 序。地面已知边、地下定向边的陀螺方位角测量每次应测三测回,测回间陀螺方位角较差应小 于20”; f)测定仪器常数时地面已知边应与地下定向边的位置尽量接近;否则应进行子午线收敛角改正, 测前、测后各三测回测定的陀螺仪常数平均值的较差应小于15"; g 测量前应检查陀螺仪器常数的稳定状态。每次陀螺仪、铅垂仪组合定向应在3d内完成; h) 使用悬挂带类陀螺全站仪进行陀螺方位角测量时,绝对零位偏移大于0.5格时,应进行零位校 正;观测中的测前、测后零位平均值大于0.05格时,应进行零位改正; 1 铅垂仪投点时,铅垂仪的支承台(架)与观测台应分离;铅垂仪的基座或旋转纵轴应与棱镜轴同 轴,其偏心误差应小于0.2mm;全站仪独立三测回测定铅垂仪的坐标分量互差应小于3mm。 6.13采用导线直接传递测量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导线直接传递测量应按第4章精密导线网测量有关技术要求进行:

于30;仪器 的用淘 情况,气泡偏离超限时应重新整平; c)导线直线传递测量宜独立进行2次,符合较差要求后取平均值作为定向测量成果。 6.14采用投点定向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采用钢丝或铅垂仪利用施工竖井或钻孔投点测量时,投测的两点应互相通视,其间距应大于 60m; b)架设钢丝或铅垂仪投点时,应独立测量3次; c)与钢丝或铅垂仪的联测应按第4章中精密导线网测量技术要求进行; d)各次间投点坐标分量互差应小于3mm。 6.15高程传递测量应包括地面近井水准测量、高程传递测量以及地下近井水准测量。 6.16测定近井水准点高程的地面近井水准路线,应附合在地面一、二等水准点上。近井水准测量,应 执行第4章中二等水准测量有关技术要求。 6.17高程传递测量可采用悬挂钢尺法、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法、水准测量法、电磁波测距法。 6.18采用在竖井内悬挂钢尺的方法进行高程传递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地上和地下安置的两台水准仪应同时读数,并应在钢尺上悬挂与钢尺检定时相同质量的重锤; b)传递高程时,每次应独立观测三测回,测回间应变动仪器高,三测回测得地上、地下水准点间的 高差较差应小于3mm; c)高差应进行温度、尺长改正;当并深超过50m时应进行钢尺自重张力改正, 6.19当盾构从明挖段或斜井处始发,高程传递测量时,可采用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 角高程测量的方法,其测量精度应符合第4章中的二等水准测量相关技术要求。 6.20电磁波测距法传递高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使用I级全站仪,距离测量值应进行常数改正和气象改正; b)高程传递应独立进行三测回,测回间应检查仪器气泡的偏离情况,气泡偏离超限时应重新整 平。测回间应变动仪器高,三测回测得地上、地下水准点间的高差较差应小于3mm。 6.21当竖井较深采用电磁波测距法传递高程时,作业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在井上设置的托架上放置棱镜,使棱镜反射面向下; b)利用水准仪或者全站仪测量棱镜中心与地面近井水准点的高差; c 托架下方安置全站仪,使全站仪望远镜垂直向上,瞄准棱镜进行测距。全站仪与棱镜垂直偏差 应小于10mm; d 测量全站仪中心与地下近井水准点的高差。 6.22采用任意设站控制网进行坐标和高程的同步传递时,应采用具有双轴补偿、自动照准目标功能的 工级全站仪。 6.23在地面应成组布设不少于3个具有强制对中标志的三维近井控制点,在地下隧道中,同样应成组 布设不少于3个具有强制对中标志。当俯仰角大于40°,且不能一站直接传递三维坐标时,应在竖并壁 上成组布设不少于3个具有强制对中标志的三维控制点作为三维坐标传递过渡点,形成任意设站控制 网测量路线。 6.24控制网测量时,测量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在地面任意设站架设全站仪,后视地面已知三维近井控制点点组,前视竖井壁上的三维控制点 点组;

a)在地面任意设站架设全站仪,后视地面已知三维近并控制点点组,前视竖并壁上的三维控制点 点组; b)在地下隧道中任意设站,后视竖井壁上的三维控制点点组,测量地下三维近井控制点点组。 5.25在地面测站与照准的已知三维近井控制点点组距离应小于100m,地下定向边长度应大于80m。 6.26控制网各个点组中各点间距,地面近井点组应大于50m,竖井壁上传递点组根据实地情况应尽

5.27控制网测量时,应采用1级全站仪进行水平角、垂直角和距离测量。水准角和垂直角各观测二测 回,垂直角应小于30°,一测回内2C互差和指标差互差应小于9”。距离观测二测回,互差应小于3mm。 6.28任意设站控制网应独立测量两次,两次控制点坐标分量较差应分别小于3mm,高程较差应小于 3mm

7.1.1始发与接收测量主要内容应包括地面控制网复测、始发及接收联系测量、始发及接收洞门测量、 始发及接收基座放样测量和盾构姿态测量。 .1.2测量前,应对施工现场进行踏勘,接收和收集相关测量资料,办理测量资料交接手续,并对既有 则量控制点进行复测和保护。 7.1.3同一贯通区间内始发和接收工作井所使用的地面近井控制点间必须进行直接联测,并与区间内 的其他地面控制点构成附合路线或附合网

盾构始发及接收前应对所使用的起算点进行复测,确认其稳定可靠后方能使用。复测技术要求应 等合下列规定: a 复测时采用的起算点和控制网观测方案宜与原测量一致; b) 复测采用的仪器设备、观测方法、观测精度、数据处理和成果精度宜与原测量一致; C 同一控制点的复测与原测量成果坐标分量较差的极限误差m限和m,限应分别小于2m,其中 m为复测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 d 当复测与原测量成果坐标分量较差的极限误差分别小于2m时,应采用原测量成果;大于2m 时,应查明原因及时补测或修测,并应满足与相邻控制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要求

7.3始发及接收联系测量

7.3.1联系测量主要内容包括地面近井导线测量和近井高程测量、工作井定向测量和导入高程测量, 以及地下近井导线测量和近并高程测量。 7.3.2联系测量应独立进行3次,取3次平均值作为定向成果。地下近并定向边方位角中误差应在 土8"之内,地下近井高程点高程中误差应在士5mm之内。 7.3.3定向测量的地下近井定向边应大于120m,且不应少于2条,传递高程的地下近井高程点不应少 于2个。使用近并定向边和地下近并高程点前,应对地下近并定向边之间和高程点之间的儿何关系进 行检核,其不符值应分别小于12"和2mm。 7.3.4盾构接收前的联系测量工作不应少于3次,各次地下近井定向边方位角较差应小于12",地下高 程点高程较差应小于3mm,符合要求时,可取各次测量成果的平均值作为接收测量的起算数据指导隧 首贯通。 7.3.5当隧道单向贯通距离大于1500m时,应采用高精度联系测量或增加联系测量次数等方法,提高 定向测量精度

.4始发及接收洞门测量

洞门复测方法有2种,一种是实测洞圈上下左右4个特征点;另一种为全站仪扫描洞圈上任意位置

点,点数大于8个,用软件进行拟合,拟合圆心为洞圈中心,对于特殊形状的洞门,应根据其形状特征确 定测量方法

7.5始发及接收基座放样

盾构机前进到盾体全部进洞之前,盾构机是无法调整姿态,只能按照始发基座预设方位前进。所以 始发基座的定位直接影响盾构机进洞姿态。 7.5.1盾构机始发基座安装时,平面上分为2种始发方式,直线始发和曲线始发,直线始发宜按直线放 样,曲线始发宜按割线放样。 7.5.2放样接收基座时利用洞门检核过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进行位置放样,确保盾构机出洞后准确平 移到托架上。

7.6盾构初始姿态测量

在始发前,需仔细测量盾构的初始姿态,了解盾构在始发时的空间位置,为盾构始发姿态控制提供 测量依据。同时,要安装盾构标志,为盾构推进的姿态控制做好准备, 7.6.1测量盾构初始姿态后,再进行人工全站仪和自动导向系统的初始化安装。 7.6.2接收前对盾构机姿态人工复测:检核井下已知控制点,利用全站仪在已知控制点上设站测量盾 构机标志点,通过计算特征点坐标计算盾构机姿态,并与导向系统姿态比较,评估导向姿态是否准确

8.1盾构姿态测量准备

盾构姿态测量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地面控制网复测、初始联系测量、始发洞门复测和始发基座放 成前期测量工作后,进行盾构安装

8.2隧道线型复核及确认

始发前,应对输人自动导向系统的线路设计参数进行复核检查,无误后方可输入,输人后应采, 输入数据进行复核的方法对输人数据进行二次复核

在始发前,需仔细测量盾构的初始姿态,了解盾构在始发时的空间位置,为盾构始发姿态控制我 量依据。

盾构机姿态测量是指通过人工盾构姿态测量方法或自动导向系统测定盾构机轴线相对于隧道设计 抽线的位置以及变化趋势等信息,并以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相对量来表示。其测定的信息应包括掘进 不号、平面偏差(切口、铰接、盾尾)、高程偏差(切口、铰接、盾尾)、盾构坡度、盾构转角、切口里程等内容 其计算数据取位精度应符合表10的规定

表10计算数据取位精度

盾构姿态的测量方法包括人工测量方法和自动导向系统这两大类,而自动导向系统目前成熟的方 法包括激光法和棱镜法这两种。当以地下控制导线点和水准点测定盾构测量标志点时,测量误差为 ±3mm。

8.4.1盾构姿态人工测量

采用人工测量方法进行初始姿态测量和实时姿态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盾构测量标志点应牢固设置在盾构机纵向或横向截面上,标志点间距离应尽量大,且不应少于 3个,标志点可粘贴反射片或安置强制对中棱镜; b 盾构测量标志点的三维坐标应与盾构结构几何坐标建立换算关系; C 盾构测量标志点测量宜采用极坐标法,并宜采用双极坐标法进行检核。测量中误差不应超过 ±3mm

8.4.2盾构姿态自动导向系统测量

采用自动导向系统测量方法进行初始姿态测 态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自动导向设备可采用激光靶型自动测量系统或棱镜型自动测量系统,系统应包括测量仪器和 设备、计算存储设备、数据传输、系统软件等: b) 系统应能够计算并以图形、数学方式实时显示盾构机当前姿态和历史姿态信息等 C 系统应具有对自身各部件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报警功; d)所有数据应存储于工业电脑固定的存储位置,并定期在其他存储设备上进行备份

隧道掘进中测量控制点迁站步骤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a)迁站过程中盾构应停止掘进; b)迁站前应测量盾构姿态; C 迁站后应对使用的相邻控制点间几何关系进行检核,确认控制点位置正确; d 利用迁站后控制点进行盾构姿态测量; e) 迁站前、后测定的盾构姿态测量较差若大于2m(m为点位测量中误差)时,应换手对迁站点进 行复测

管片姿态测量误差为土3mm。其计算数据取位精度横、竖径为1mm,其余于盾构姿态一致。 每次自动导向系统换台,盾构机必须停止掘进,并进行人工姿态的测量,换站完成后应对换台

后的盾构姿态进行比对,如果前后偏差的较差大于士15mm,必须对原测台坐标及导向系统进行复核, 确认数据无误后方可掘进;盾构每掘进50m,必须进行1次人工盾构姿态测量,始发及接收100m内宜 曾加复核频率。 8.6.3在盾尾内管片拼装成环后必须测量盾尾间隙,计算管片姿态。如自动导向系统具备盾尾间隙自 动测量功能,且经过人工校核数据准确的,可利用盾尾间隙自动测量系统完成盾尾间隙测量,但必须定 期进行人工复核。 3.6.4在管片完成壁后注浆后,须采用极坐标和水准测量的方法对管片姿态进行复测,宜在管片脱出 台车架后进行测量,内容宜包括管片中心坐标、高程、水平直径、垂直直径、前端里程和椭圆度。由于管 片在脱出盾尾后存在沉降、位移,复测的管片姿态与初始管片姿态一般不一致,当较差较大时,必须增加 复测频率,直至堂握其移动规律,为盾构掘进控制提供依据

9.1.1洞内导线测量应包括洞内施工导线测量和洞内施工控制测量。 9.1.2应用直接从地面通过联系测量传递到地下的联系测量成果作为洞内导线平面控制测量起算点, 遂道内平面起算点不应少于3个,起算方位边不应少于2条。 9.1.3盾构隧道内控制点标志,应埋设在稳定的隧道结构上。 9.1.4隧道单向贯通距离大于1500m时,应在隧道每掘进1000m处,通过钻孔投测坐标点或加测陀 螺方位角等方法提高控制网精度之外,还宜将控制导线布设成网或边角锁等。 9.1.5每次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前,应对地下平面起算点进行检测,确保其可靠性。 9.1.6施工导线应随盾构掘进而布设,当直线隧道掘进长度大于200m或到达曲线段时,应布设施工 控制导线。

9.2洞内导线控制测量

2.1隧道内控制点间平均边长宜为150m。曲线隧道控制点间距不应小于60m,相邻长短边比 于3。

.2.1隧道内控制点间平均边长宜为150m。曲线隧道控制点间距不应小于60m,相 订比例不 大于3。 9.2.2控制点应避开强光源、热源、淋水等地方,控制点间视线距隧道壁或设施应大于0.5m 9.2.3平面控制测量应采用导线测量等方法。导线长度小于1500m时,导线测量应使用不低于Ⅱ级 全站仪施测,左右角各观测两测回,左右角均值之和与360°较差应小于4",边长往返观测各两测回,往 返平均值较差应小于4mm。测角中误差不应超过土2.5",测距中误差不应超过士3mm。 9.24控制占占位横向误美应满足式(11)要求

ma 导线点横向误差,单位为毫米(mm): m$ 一贯通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d 一控制导线长度,单位为米(m);

导线点横向误差,单位为毫米(mm); 贯通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d 一一控制导线长度,单位为米(m); D 贯通距离,单位为米(m)。 .2.5每次延伸控制导线前,应对已有的控制导线点进行检测,并从稳定的控制点进行延伸测量。 9.2.6控制导线点在隧道贯通前应至少进行测量3次,并宜与竖井定向同步进行。重合点重复测量坐 示分量的较差应分别小于30d/D(mm),其中d为控制导线长度,D为贯通距离,单位均为m。满足要 求时,应取其逐次平均值作为控制点的成果,并指导隧道掘进

9.2.7当隧道长度超过1500m时,应进行满足隧道贯通要求的贯通测量设计。 9.2.8相邻竖井间或相邻车站间隧道贯通后,地下平面控制点应构成附合导线(网)。 9.2.9井下必须要安装足够数量的风机,在进行观测之前的30min必须要做到提高通风,保证烟尘雾 气可以及时的排出,避免雾气较重,使仪器以及棱镜上存在水汽,使观测人员自身的视线受到影响。 9.2.10在进行测量前对每一个观测站的温度和气压做出相应的测量,并将其输人到仪器中做好温度 及气压的改正

9.3长距离盾构区间洞内导线控制测量

9.3.1长距离盾构掘进开始前应编写 进行误差控制

亍误差控制。 2对于起始方位角误差的控制宜采用如下方法: a) 在卫星定位测量检测时要考虑在盾构隧道的始发并和接收并之间布设直接观测基线,基线两 端的控制点最好能直接通视,以减少地面控制点误差的影响; b 根据误差传播理论进行贯通误差预计,以合理确定地下起始方位角的需要达到的精度,并根据 起始方位角的精度要求确定联系测量的次数,并根据多次联系测量的成果评定地下起始方位 角的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3为了克服测角累积误差对隧道横向偏差的影响,宜采用如下措施: a) 隧道内的控制导线布设双导线或边角网以提高可靠性: 隧道内的控制导线点交替布设在隧道两侧,使视线距隧道壁较远,减少旁折光影响; 隧道内导线应尽量布置长边,减少测站数以降低测角累积误差; d 隧道内控制点采用强制对中装置以减小对中误差; e) 加测陀螺定向边以克服测角累积误差的影响; 隧道内控制导线采用多次测量取均值的方法提高精度和可靠性; 采用钻孔投点的方法,来检验隧道内导线的可靠程度,并控制导线累积误差; h 使用高精度仪器,并采用多测回测角的技术,提高观测精度,

3.2对于起始方位角误差的控制宜采用如下方

10贯通测量和竣工测量

包括隧道的纵、横向和高程贯通误差测量 0.1.2纵、横向贯通误差,可利用隧道贯通 平面控制点测定贯通点的坐标闭合差,也可利用隧 道贯通面面测中线在贯通面的间距测定;隧道的纵、横向贯通误差应投影到线路的法线方向上。 10.1.3高程贯通误差应利用隧道贯通面两侧高程控制点测量

10.2.1峻工测量应包括隧道轴线平面偏差、高程偏差、衬砌环椭圆度以及隧道纵、断面测量 10.2.2竣工测量可采用全站仪解析法、近景摄影测量法或三维激光扫描法。 10.2.3在直线段每6m、曲线段每5m测量一个断面,横纵断面变化处和施工偏差较大处应加测,断面 上的测点位置、数量应按设计要求确定。断面里程中误差为士50mm,与线路中线法距的测量中误差为 ±10mm。 10.2.4如线路变更.应重新对变更区段进行峻工测量

[11. 1 一般规定

T/CSPSTC422019

11.1.1盾构测量成果质量应实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两级检查中的一、二级检查应由项目承担方的作业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分别实施。 c) 验收宜由项目委托方组织专家或国家认可的质检机构进行, 1.1.2 盾构施工阶段、工阶段的测量成果应分期进行检查与验收 11.1.3 盾构测量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应依据下列文件进行: a) 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b)项目委托书或合同书,以及项目委托方与承担方达成的其他文件; c) 技术设计或施测方案; d)项目承担方的质量管理文件。 11.1.4对测量成果,应根据质量检查结果评定其质量等级。质量等级应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级。当 测量成果出现下列问题之一时,应判为质量不合格: a) 控制点和放样点的数量或布设位置严重不符合规范要求; b) 各级控制点和放样点的标志类型及埋设严重不符合规范要求; c) 所用仪器设备不满足规范规定的精度要求; d) 所用仪器设备未经检定或未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e) 观测成果精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伪造数据。 11.1.5 测量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对所有观测记录、计算资料和分析结果,应进行一级检查; 对测量阶段性成果,应进行二级检查;提交给项目委托单位的阶段性成果应为二级检查合格的 成果; ) 对测量最终成果,应在两级检查合格的基础上进行质量验收;最终提交给项目委托单位的综合 成果应为质量验收合格的成果; 质量检查与验收过程应形成记录,并与测量成果一并归档。 11.1.6 当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中发现不符合项时,应立即提出处理意见,退回作业部门进行纠正。红 正后的成果应重新进行质量检查与验收

11.2.1测量成果质量的两级检查均应采用内业全数检查、外业针对性检查的方式进行。检 填写记录

11.2.2对阶段测量成果,应检查下列内容

QGDW 11391-2015 高压支柱类电气设备抗震试验技术规程a)各级控制点和放样点的布设位置图; b) 标石、标志的构造及埋设照片; c) 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检验资料; ? 外业观测记录和内业计算资料; e) 测量成果图表; f) 与项目有关的其他资料。 1.2.3 对最终测量成果的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对现场进行质量检查:

b)编写质量检查报告。 及方法、质量问题及处理情况、质量统计及质量等级内容; 据检查结果评定

11.3.1测量成果的质量验收应采用抽样核查的方式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对各测量阶段成果应分别进行质量验收: b) 抽样时,应随机抽取不少于期数的10%作为样本.且至少为1期; ) 对抽取的样本,应进行内业全数核查、外业针对性核查。 11.3.2 测量成果质量验收时应核查技术设计和技术报告;且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控制点的布设位置; b) 标石、标志的构造及埋设照片; ) 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检验资料; d) 外业观测记录和内业计算资料; e) 测量成果表; 检查记录和检查报告; 与项目有关的其他资料, 11.3.3 测量成果质量验收中.当需使用仪器设备时,其精度不应低于项目作业时所用仪器设备的精度 11.3.4 测量成果质量验收应形成质量验收报告并评定质量等级。质量验收报告应包括验收工作概 况、项目成果概况、验收依据、抽样情况、核查内容及方法、主要质量问题及处理情况、质量统计及质量等 级内容。质量等级评定应符合11.1.4的规定,

11.3.1 测量成果的质量验收应采用抽样核查的方式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对各测量阶段成果应分别进行质量验收: b) 抽样时,应随机抽取不少于期数的10%作为样本.且至少为1期; ) 对抽取的样本,应进行内业全数核查、外业针对性核查。 11.3.2 测量成果质量验收时应核查技术设计和技术报告;且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控制点的布设位置; b) 标石、标志的构造及埋设照片; C) 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检验资料; d) 外业观测记录和内业计算资料; e) 测量成果表; 检查记录和检查报告; g) 与项目有关的其他资料, 1.3.3 测量成果质量验收中.当需使用仪器设备时DB13T 5147-2019 有机废气净化装置臭氧释放量检测技术要求,其精度不应低于项目作业时所用仪器设备的精度 1.3.4 测量成果质量验收应形成质量验收报告并评定质量等级。质量验收报告应包括验收工作概 况、项目成果概况、验收依据、抽样情况、核查内容及方法、主要质量问题及处理情况、质量统计及质量等 级内容。质量等级评定应符合11.1.4的规定,

12.1盾构施工宜采用盾构施工 量等测量数据应实时上传到信息化管控 平台。 析,对盾构风险进行预测和预警

T/CSPSTC42—2019附录B(资料性附录)联系测量图B.1一井定向O: β,bBOα;haO,Bβ.图B.2悬挂三根钢丝的一井定向2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