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154-2020 地面沉降测量规范.pdf

DZ∕T 0154-2020 地面沉降测量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0.2 M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标准
资源ID:25131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Z∕T 0154-2020 地面沉降测量规范.pdf

表7高差不符值、闭合差的限差

F——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m); R——检测测段长度,单位为千米(km)

SN/T 1589.7-2013 进出口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检验规程 第7部分:空气净化器5.4.2.6观测中应遵守的事项!

a)除路线转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应尽量在一条直线上,不得为了增加标尺读数 而将尺桩(台)安置在壕坑中。尽量在土质或水泥路面上观测,困难时第三条腿安置在沥青路面 上;在沥青路面上施测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观测仪器的稳定。 b 在同一测站上不得两次调焦。转动倾斜螺旋和测微鼓的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由往测向返测时,两支标尺需互换位置并重新 整置仪器。 d) 当连续若干测段的往返高差不符值都保持同一符号,且大于限值的20%时,则在以后各测段的 观测中,除的量缩短视线外,还须采取加强仪器隔热和防止尺桩(台)位移等措施。 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时,应使快尺上的圆水准器气泡居中后再读数,每小时观测站数不得多于 35站。 当观测水准点及其他固定点时,应查看该点是否有损坏,周围是否有影响点位稳定的因素存在 应仔细核对点位位置、编号是否与点之记相符。 g)在水准点及其他固定点放置标尺前,应卸下标尺底面零点保护套环。 h) 各类水准点及固定点观测后,均应接原理设状况填理要当,对需要加固的点位应及时组织加固

5.4.3分层标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3.1分层标沉降观测应观测两个 量不少于3cm,观谈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一测回: 1)主标上、下丝读数,计算视距

DZ/T0154—20202)主标基本分划读数;3)分层标基本分划读数;分层标上、下丝读数,计算视距;5)分层标辅助分划读数;6)主标辅助分划读数。第二测回:1)分层标上、下丝读数,计算视距;2)分层标基本分划读数;3)主标基本分划读数;4)主标上、下丝读数,计算视距5)主标辅助分划读数;6)分层标辅助分划读数5.4.3.2分层标沉降观测视距应相等客项限差应符洽表8的规定表8分属标沉降观测限差视距不等之差基辅读数差基铺高差老差仪器型号两测回高差之差中mmDS05<0.4≤0.4DS02≤0.4≤0.45.5数据处理水准测量数据处理要求应符合GB/T12897和DZ/T0283的有关规定5.6补测和重测5.6.1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应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测段重测,并按下列原则取舍:a若重测的高差与同方尚原测高差之差超进往返测高差的限差恒与另高差比较不超出限差,则取用重测结果。若同方向两高差之差未超出限差有其中数与另单程高差比教亦不超出限差,则取同方向中数作为该方向单程的高差。)若a)中的重测高差或b)中两同方向高差年数马另单程的高差不符值超出限差,应重测另一单程。d若超限测段经过两次或多次重测后,出现同向观测结果靠近而异向观测结果间不符值超限的分群现象时,如果同方向高差不符值小于限差之半,则取原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为往测结果,取重测的往返高差中数作为返测结果。5.6.2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时,应就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同符号中较大的测段进行重测,若重测后仍超出限差,则应重测其他测段。5.6.3环线闭合差超限时,应就路线上可靠程度较小(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较大或观测条件较差)的某些测段进行重测,如果重测后仍超出限差,则应重测其他测段。5.6.4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或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Mw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重测有关测段。11

DZ/T01542020

6 GNSS 测量

6.1.1根据地面沉降及伴生地裂缝测量目的任务、现场情况,合理选取GNSS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6.1.2特级GNSS点埋设应符合GB/T18314中A级点埋设的有关规定。 6.1.3一级GNSS点应设立带有强制对中装置的GNSS观测墩,二级GNSS点宜设立带有强制对中装 置的GNSS观测墩。 6.1.4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当应用其他坐标系统测量时,应按GB/T18314规 进行不同坐标系统之间的坐标系转换。各参考系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基本儿何参数见附录D 6.1.5原始观测值应采用相应导航卫星系统的系统时间记录,手薄记录应采用协调世界时(UTC)或北 京时间(CST)。当采用北京时间(CST)时,应与协调世界时(UTC)进行换算。CST与UTC两者关系按 式(6)换算:

式中: CST一北京时间,单位为小时(h); UTC一一世界协调时,单位为小时(h)。 5.1.6当进行大范围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测量时,应建立若干个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并与监 则水准网联测。GNSS数据处理应采用适合本地区的卫星轨道、电离层和大气层改正模型。在沉降速率 较大的地段,可采用连续GNSS观测。 6.1.7用于地面沉降及伴生地裂缝的GNSS测量宜安排在大气含水量较低、电离层活动较弱的季节 进行。

收集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测区范围既有的三角点、导线点、天文重力水准点、水准点、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站、卫星激光测距 站、天文台和已有的GNSS站点资料,包括点之记、网图、成果表、技术总结等。 测区范围内有关的地形图、交通图及测区总体建设规划和近期发展方面的资料。若任务需要, 还应收集有关的地震、地质、验潮站等相关资料。

踏勘应包括下列内容: a)核实已有资料中点位保护、周边天空通视情况及电磁波干扰等相关信息 b)考察点位周边车辆交通情况。 c)补充收集相关现场资料

6.2.6.2仪器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a)GNSS接收机及大线应定期按CH/T8016和JJF1118的规定进行全面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 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 b) 当采用不同型号的接收机同步作业时,应在已知基线上进行对比测试,对于测试结果超过相应 等级限差的接收机不得使用。 C) 天线基座的圆水准器、光学对中器、天线高测量尺,在作业期间至少每月检校一次。 d)通风干湿表、空盒气压表与其他辅助设备应定期送计量检验部门检验,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气象 仪表应符合GB/T18314中的有关规定

6.2.6.3仪器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接收机及辅助设备应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和维护,未经许可,非作业人员不得擅自操作仪器。 b) 在作业与运输途中,应注意接收机及辅助设备的维护,做好防震、防潮、防尘、防蚀、防辐射工作。 ) 作业期间应严格遵守技术规定和操作要求,作业结束应及时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工作。 接收机及辅助设备交接时,应进行一般检视和通电检验。 e 在使用外接电源前,应检查电源电压是否正常,查明电源的正负极标记,避免接反。 接收机及辅助设备室内存放期间,应定期进行室内通风。每隔一个月或两个月进行一次通电检 查,接收机内置电池应保持充满电状态,外接电池应按要求按时进行充放电

6.2.7 设计书编制与审核

设计书编制与审核应符合下列规定: a)技术设计书的主要内容见附录B,其他要求应符合CH/T1004的规定。 b)设计完成后,须经审定批准后方可实施。如需调整,须经委托方同意后方可调整。

GNSS测量点位选择应符合DZ/T0283和GB/T18314的有关规

6.3.2.1特级GNSS点建设要求

特级GNSS点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天线墩建造应符合GB/T18314和CH/T2008的有关规定。 b 用于地面沉降GNSS基准点时,天线墩应建在已有的基岩标上。 c) 天线墩应埋设水准标志并进行二等以上水准联测,水准标志与天线墩强制对中标志间高差测定 误差应不大于1mm。 d) 天线墩应设置避雷装置。 e) 设备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室位置应建在天线墩周围,也可在天线墩底部预制容纳仪器集成柜的空间; 设备室中仪器设备应整合安装在集成柜中,并注意保证各设备具有适宜的工作条件,应设 置通风、通电、安全、防雷等设施; 3) 设备室地基应牢固,并敷设防水层,周围应有排水设计;结构中应预埋进出两种管线通道 (电力管线通道和信号线通道),并具有防护动物损坏装置。

特级GNSS点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天线墩建造应符合GB/T18314和CH/T2008的有关规定。 b)用于地面沉降GNSS基准点时,天线墩应建在已有的基岩标上。 天线墩应埋设水准标志并进行二等以上水准联测,水准标志与天线墩强制对中标志间高差测 误差应不大于1mm。

DZ/T0154—2020f)特级GNSS点应加装在线式UPS供电保护,至少应保证48h连续稳定独立供电;电力线接人UPS之前,应加装电涌防护设备,隔离UPS和电力线。g)特级GNSS点埋设作业及其相关资料汇交应符合GB/T18314和CH/T2008的有关规定。6.3.2.2一、二级GNSS点观测墩建设要求、二级GNSS点观测墩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a)一级GNSS点应设立带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二级GNSS点宜设立带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观测墩高度宜不低于1.8m,应建在地面基础坚固、易于保存的位置,底部宜设置水准测量标志。观测墩结构设计与建设要求参见附录Ec)观测墩的顶部应严格整平,并在其中心部位安装强制对由装置,保证接收机天线对中误差小于1mm。d)一般地区天线墩至少需经过个雨季冻出地区还需经过个冻解期方可使用。e)观测墩埋设后,应在实地绘制点之记环视图和填写记录表见附录并办理测量标志委托保管手续。f)埋设作业及其相关资料汇交应符合GBT8314的有关规定6.3.3资料汇交资料汇交应包括下列内容GNSS点之记环视图记录表。b)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c)埋设中拍摄的照片埋设工作总结。6.4观测6.4.1测前准备6.4.1.1GNSS观测前应根据测区地形和交通条件采用的GNSS构网方案及同步观测的接收机台数等因素,综合考虑制订观测调度计划编制观测调度计划表并按该表对作业组下达作业调度命令。6.4.1.2各级GNSS网观测前,应将接收机关线通过强制对伊装置正确安装在天线墩上,并调整基座脚螺旋,使集成在天线或基座上的圆水准器气泡居中6.4.1.3天线的定向标志应指向正北,定向误差应不超逆5°6.4.1.4天线高应量测至毫米,测前、测中、测后应各量测一次,三次较差不应大于3mm,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成果;较差超限时应查明原因,并记录至GNSS外业观测手簿(见附录G.1)。6.4.2观测技术要求6.4.2.1观测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a)特级GNSS网的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2和CH/T2008的要求。b)一、二级GNSS网的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2的要求。c)一、二级GNSS网测量时可不观测气象元素,而只记录天气状况d)GNSS观测数据文件的文件名中应包含测站名(或点号)、日期、时段号等信息。e)雷电、风暴天气不宜进行一、二级GNSS观测。15

表12各级GNSS网观测技术要求

司时观测有效卫星数是指同一GNSS系统内能观测到的 观测时段长度是指由开始记录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

6.4.2.2观测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a)按规定时间开机和关机。开机前应检查接收机电源、天线等各项连接是否有误,在检查确认连 接正确无误后方可开机。 6) 开机后待接收机有关指示灯显示正常、自测试通过后方可输人测站名、采样间隔、高度角限值等 控制信息。 c 接收机启动前与作业过程中,应随时逐项填写测量手薄中的记录项目,测量手薄格式、记录内容 及要求见附录G。 d) 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可使用专用功能键和选择菜单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卫星数、卫星号、卫 星健康状况、各通道信噪比、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的结果及其变化、存储介质记录和电源情 况等。如发现异常情况或未预料到的情况,应记录在GNSS测量手薄中,并及时报告调度组 织者。 e) 在GNSS观测过程中,白天每2h进行一次气象观测,夜间放宽到每4h观测一次。 气象观测所用通风干湿表需悬挂在测站附近,与天线相位中心大致等高度处;悬挂地点应通风 良好,避开阳光直接照射,便于读数;空盒气压表可置于测站附近地面,其读数应顾及至天线相 位中心高度,加人相应的高程修正值。 g) 作业期间不得有以下操作: 1)在仪器附近使用手机和对讲机; 2)接收机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 3)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 4)改变数据采样间隔;

DZ/T0154—20205)改变天线位置;6)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h)观测结束后,经检查所规定作业项目均已全面完成,并符合要求,记录与资料完整无误,方可迁站。6.4.2.3原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a)观测记录应包含原始数据与Rinex格式数据。b)观测数据文件应及时从接收机下载到存储介质上,并做好备份,在适当位置黏贴说明标签。c)观测数据文件下载到存储介质上时,不允许进行剔除、删改、编辑。6.5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a)数据处理前,应按规范(技术设计出和B2433的要康及时对外业全部资料全面检查和验收。b)应检查GNSS测量手薄中GNSS接收机和天线的型号序列号天线高量取次数、天线高量取方式、天线高量取部位天线高数值等记泉内容的完整性正确性开危数据处理软件中各测站GNSS接收机和关线输人信息保持致GNSS基线处理应采用精密星历d)GNSS数据处理应符合DZ/T0283和GBT118314的有关规定6.6补测和重测6.6.1未按技术设计要求外业缺测、漏测戴数据处理后观测数据不满定表多表10规定的有关成果时,应及时补测。6.6.2允许舍弃在复测基线边长较差、同步环闭合差、独立环或附合线路闭合差检验中超限的基线,而不必进行该基线或与该基线有关的同步图形的重测。6.6.3补测或重测的原因与实施情说应写大数据处理报告7InSAR测量7.1一般规定7.1.1应根据地面沉降与地裂缝测量需要选择适管的XINSAR劳法和SAR数据。7.1.2应借助其他测量技术(如水准测量、GNSS测量获取的形变信息,对InSAR测量成果进行外符合精度评价。7.2技术设计7.2.1收集资料收集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a).测区范围既有的SAR数据。b)测区范围内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测量相关资料,包括:1)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沉降等值线图;CR基准点和监测点;17

3)基岩标、分层标、IGS站、CORS站、GNSS观测墩、水准点分布情况; 4)测区地面沉降测量现状。 测区范围内有关的遥感影像图、地形图、交通图等资料。若任务需要,还应收集有关的地震、地 质、验潮站等相关资料

踏勘应包括下列内容: a)核实现场CR基准点、监测点和其他监测设施情况。 b)核实现场植被、建筑物等与SAR数据质量有关的因素 c)补充收集其他相关现场资料

1.2.3.1布设原则应符合DZ/T0283的有关规定

3.2布设应考虑下列因素: a)监测区域地面沉降发展现状。对于地面沉降发展缓慢的地区,应采用短波长的数据(如C波段、 X波段等),并可采用较长的监测周期、较低的SAR数据地面分辨率;对于地面沉降快速发展的 地区,则应采用L波段的数据,并采用较短的监测周期、较高的SAR数据地面分辨率。 b) 项目研究的时间区间。InSAR技术可根据项目要求的时间区间,调用已存档的SAR数据,研 究该地区地面沉降发育的历史进程和特征。项目工作期间的SAR数据,可依据DZ/T0283制 定预订计划。 C 测量精度要求。应根据测量精度要求选用不同波段的数据。 d) 测区地表覆盖状况。应综合分析各种不同波长的SAR数据对于地表覆盖的敏感程度,并结合 测量精度要求,确定是否需要安置人工角反射器以及安置的数目、位置等。 e) 测区的地形起伏特征。应顾及测区的地形起伏特征。地形起伏较大地区宜选用高精度和高分 辨率的DEM数据,地形起伏较小地区宜选用精度和分辨率要求较低的DEM数据 测区的气候特征。当在湿润和沿海等大气变化剧烈的区域进行InSAR测量时,应同时获取气 象数据,如MODIS、MERIS.GNSS或气象模型等数据来减弱大气影响

7. 2. 5测量频率

测量频率宜1次/年~2次/年,可根据地面沉降速率及季节变化特点等情况进行调整,

测量频率宜1次/年~2次/年,可根据地面沉降速率及季节变化特点等情况进行调整。

7.2.6SAR数据选择

AR数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SAR数据的选择应符合DZ/T0283的有关规定。 数据的选用应与拟采用的InSAR技术方法和测量精度要求一致,应考虑影像成像模式、覆盖范 围、雷达波长、地面分辨率和成像重复周期等因素。 在同一区域、同一时间段应有多个干涉组合(包括同一数据的升降轨或不同数据的干涉组合)进 行内符合精度的检验。

d)应根据地面沉降测量的需要和所获取的SAR数据、CR安装计划等选择InSAR测量模式。 应按照InSAR测量技术设计书选择或预订SAR数据的种类、等级、极化方式、分辨率、数量、覆 盖范围、获取时间以及获取方式等。

7.2.7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核

设计书编制与审核应符合下列规定: a)技术设计书的主要内容详见附录B,其他要求应符合CH/T1004的规定。 b)技术设计书完成后,须经审定批准后方可实施。如需调整,须经委托方同意后方可调整。

CR点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a)CR点分为基准点和监测点。CR基准点和监测点的点位选择原则与GNSS点相同,在5km的 范围内应有一个CR基准点。 b)CR点选点应符合DZ/T0283的有关规定

CR点的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CR尺寸和材质应符合DZ/T0283的有关规定。 b)CR安装应符合DZ/T0283的有关规定

资料汇交应包括下列内容: a)原始SAR数据列表文件、SAR数据、InSAR解算数据文件、InSAR形变结果文件等 b)光学遥感影像、DEM、气象等辅助资料。 c)角反射器点之记和现场照片资料,

应检查SAR数据预订计划落实情况。

7.4.2观测技术要求

7.5.1SAR数据的质量检查

数据的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检查垂直基线是否超过干涉的要求,一般C波段数据垂直基线低于500m,L波段数据垂直基 线低于1500m。 干涉图的相干性都应大于0.3。

SAR数据的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检查垂直基线是否超过干涉的要求,一般C波段数据垂直基线低于500m,L波段数据垂直 线低于1500m。 b)干涉图的相干性都应大于0.3。

7.5.2数据处理技术要求

8测量成果的综合分析

8.1参考基准及其稳定

△一一两期高程平差值的差值,单位为毫米(mm); mα—沉降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3.1.4当采用GNSS技术进行复测时,应在相同的起算数据下对两期参考基准网分别进行三 平差。如平差后监测点的两期大地高差值满足式(7),可认为该点是稳定点;否则就是不稳定点

8.1.4当采用GNSS技术进行复测时,应在相同的起算数据下对两期参考基准网分别进行三维无约束 平差。如平差后监测点的两期大地高差值满足式(7),可认为该点是稳定点;否则就是不稳定点。

8.2.1地面沉降量计算在似静态点场中进行。即假定每期观测在静态点场中完成,而相邻两 测量之间存在变形, 8.2.2当应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监测地面沉降时,水准点的沉降量为在相同的参考基准下两

果所获得的正常高之差,即两期监测所得到的正常高变化量。水准点的沉降量由式(8)计算。即

式中: △hij一水准点在第i期到第i期之间的沉降量,单位为米(m); H,一一水准点第i期监测结果的正常高平差值,单位为米(m); H,一一水准点第j期监测结果的正常高平差值,单位为米(m); ,j 一观测期数,为正整数1,2,,n。 由式(8)计算所得结果,若△h,的符号为“十”则代表上升,为“一”则代表下沉。 8.2.3当应用GNSS方法监测地面沉降时,沉降量仍由式(8)计算,但符号H的意义代表监测点的大地 高。沉降量为在相同的参考基准下,两期平差结果所获得的大地高之差,即两期监测结果的大地高变 化量。 8.2.4 当地面沉降监测网网形发生改变,应根据下列变化情况分别处理: a) 如果监测点发生移位、丢失或增补,则照常进行经典平差或拟稳平差,并根据平差结果计算地面 沉降量。 b)如果基准点发生移位、丢失或增补,则应调整参考基准。按新的参考基准平差前后两期监测数 据,在相同的参考基准下计算地面沉降量。 8.2.5应参照式(7)对沉降量进行显著性检验。如沉降量满足式(7),认为该点未发生显著的沉降;否 则,认为该点发生了显著的沉降。

监测点第i期与第i期之间的沉降量的精度由沉降量中误差m评定。 沉降量中误差m按式(9)计算。即

式中: m 监测点第i期与第i期之间的沉降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m; 监测点第i期正常高或大地高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m; 监测点第j期正常高或大地高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i,j 观测期数,为正整数1,2,,n。

m 监测点第i期与第j期之间的沉降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m; 监测点第i期正常高或大地高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m; 监测点第i期正常高或大地高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观测期数,为正整数1,2,,n。

8.4地面沉降等值线图与剖面图的编制

8.4.1异常点的分析与筛选

在编制地面沉降等值线图与剖面图前,应检查监测成果中是否存在异常点。一旦发现存在异常点, 应进行实地调查,查明产生异常的原因,决定取舍

8.4.2地面沉降监测点的位置分布图

地面沉降监测点的位置分布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在研究区域的地理底图上标出水准点、分层标、基岩标、GNSS监测点以及InSAR测量角反 射器等各类监测点的位置。对于监测点,均以比较醒目的符号突出表示其位置和点号,对于底 图上的地理要素则以浅色表示。 6) 沉降量特征点的选取应遵循重点地区以精密水准测量成果为主,区域上以GNSS测量和 InSAR测量成果为主的原则;采用InSAR测量成果时应按照成图比例尺抽稀成果数据

8. 4.3标注沉降量

对于分布图上的客类监测点均应加注其汀 ((包含0)用蓝色注记,下沉量用红色注 字体与大小同点号:注记位置应能清 主记的监测点而不产生混滑,还需保持图面美观。

8.4.4地面沉降等值线图的编制

地面沉降等值线图可采用合适的插值方法,加密监测点并通过应用软件生成。插值方法的 虑研究区域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使用的等值线绘图软件应具有法定机构的鉴定证书。

8.4.5剖面图比例尺

8.5地面沉降测量数据入库要求

9.2.1验收的重点应包

1)各类测量点的点之记记录表、位置图(GNSS点含环视图); 2)各类测量点的展点图; 3)等值线图与剖面图; 4)InSAR形变监测图以及关键的中间图件,如差分相位图、相干图和解缠相位图、形变图、地 理编码后的DEM、强度图、相干图和形变图等。 f 附表: 1)外业观测记录、测量手薄及其他记录; 2) 数据处理中生成的文件、资料和成果表; 3)各测量点本期地面沉降测量成果表; 4)地面沉降测量数据库电子文档

表A.1可用于地面沉降监测网和测量方法的选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地面沉降测量方法选择

表A.1地面沉降监测网和测量方法选择

地面沉降测量技术设计书

地面沉降测量技术设计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任务概述。 b)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c) 引用文件。 d) 主要技术指标。 e)设计方案

任务概述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 a 任务来源、自的、任务量。 b) 测区范围、测区周边环境概况、行政隶属等基本情况。 c) 技术要求。 d)主要测量内容。 e)测量起止日期。 投人人员、主要仪器设备。 g) 完成工作量。

B.3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地面沉降测量技术设计书编制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根据需要,说明与设计方案或作业有关的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 测区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情况和困难类别等;测区地形、地貌概况;测区地质概况;测区 水文概况;测区以往工作程度。 已有资料情况。说明已有资料的数量、形式、施测年代、采用的坐标系统、高程和重力基准,资料 的主要质量情况和评价、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

说明技术设计书编写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技术设计 内容的一部分

主要技术指标包括下列内容: a) 作业或成果的坐标系。 b)高程基准 )重力基准,

主要技术指标包括下列内容: a)作业或成果的坐标系。 b)高程基准。 c) 重力基准。

DZ/T0154—2020d)时间系统。e)投影方法。f)精度或技术等级。g)其他主要技术指标等。B.6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选点、埋石方案。1)规定作业需要的主要装备、工具、材料和其他设施2)规定作业的主要过程、各工序作业方法和精度质量要求3)选点:测量线路、标志布设的基本要求一点位选址、重合利用旧点的基本要求需要联测点的踏助要求点名及其编展规定选址作业中位收集的资料和其他相关要求等4)埋石:测量标志标石材料的选取要求石子、混凝主的比例;标石、标志观测墩的技术要求埋设的标右标志及其附属设施的规格类型,测量标志的外部整饰要求埋设过程中需获取的相应资料(地质永文、照片等)及其他应注意的事项;路线图总之肥绘制票求证测量标志保护及其委托保管要求一其他有关的要求5)汇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6)有关附录。地面沉降测量技术设计方案1)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批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和检定的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2)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3)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基准点和监测点的布设方案、标石埋设规格、施测方法及其精度要求;规定测量周期和观测要求;规定数据处理方法、计算公式和统计检验方法等;规定手薄、记录和计算的要求;其他有关要求和规定。4)任务分工与质量控制:任务分工;任务管理;质量控制。26

DZ/TC 5)组织实施: 组织、人员结构; 一控制架构; 工作进度(表)。 6)成果资料检查验收: 一成果质量检查; 一成果质量验收。 7) 预期提交成果: 各类测量点的点之记记录表、位置图(GNSS点含环视图); 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选点和埋石资料; 测量设备(水准仪、GNSS接收机等)、气象仪器及其他设备的检验资料; 外业观测记录、测量手薄及其他记录; 数据处理中生成的文件、资料和成果表; 各类测量点的展点图; 本期地面沉降量测量成果表; 等值线图与面图; 一地面沉降测量数据库电子文档; 一技术总结和验收报告。 8)汇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 9)有关附录

DZ/T0154—2020附录C(规范性附录)水准点埋设C.1水准标石的埋设水准标石类型见图C.1、图C.2、图C.3,水准点标志设计见图C.4。地面单位为毫米700图C.1混凝土水准标石岩层面图2岩层水准标石C.2水准点点之记C.2.1说明C.2.1.1水准点位置图中应标出水准点到三个以上明显地物的方位和距离。距离应实地丈量,精确至分米。C.2. 1.2水准标石断面图应按埋设的实际尺寸标注。C. 2. 1. 3点位经纬度可实际测量或从地形图上量取,精度0.1'。C. 2. 1. 4埋设点土质栏中应填写覆盖植被类型,说明埋石坑底土质,注明沙石比例。28

DZ/T 0154—2020单位为米地面地面不小于0.06不小于0.06最大冻土深度线最深融化线钢轴根络0.30.40.2a)普通型b)冻土区标石图C.3钢管水准标石单位为毫米7040图C.4水准标志设计C.2.2水准点点之记水准点点之记记录表见表C.1。29

DZ/T0154—2020表C.1水准点点之记记录表水准路线名:水准点点名和等级:水准点位置水准点断面图测经纬度标石材质所在地比地权属埋设点土质地下水深度交通路线提示水准点位置详细说明:保管单位选点单位选点者埋石单位石者选点日期理期维修单位:维修记录维修日期:维修者:备注30

GB 51220-2017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求椭球和参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应符合表D.1白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的有关说明

表D.1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

DZ/T0154—2020东局点环视图20°20°电杆15°15°大楼大楼围墙10°10°树丛5°围墙水面0°030°60°90°120°150°180°210°240°270°300°330°360°0°水平角绘制者:高于10°障碍物水平投影占总数5%绘制日期:图F.1GNSS点环视图35

DZ/T0154—2020附录G(规范性附录)GNSS测量手簿格式GNSS测量手薄、气象元素及天气状况记录见表G.1、表G.2。表G.1GNSS测量手簿共贝目点进机时间北京时简时段序号关机时间北京时闻主机厂商口拒流圈天线厂商口其他序列号SN2平均测前测中天测后线注:每个位置要测前测后客量最瓷天线高量取示意图:高口方式1口方式2口方式3口其他同步观测点号测站小结:观测者:日期:年月日检查者:日期:年月日36

表G.2气象元素及天气状况记录表

H.2技术总结外业部分

技术总结外业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测区范围与位置,自然地理条件,交通、通信及供电情况。 b) 测量控制网与剖面线的名称、覆盖面积、长度、等级和基本精度要求。 c 施测单位、施测起时间、作业人员数量和职称状况。 d). 作业执行的技术标准。 e) 作业使用的仪器型号、标称精度以及检验和使用情况。 对InSAR网则应说明所选用的SAR数据类型、人工角反射器的设计与安装等。 g) 外业作业方案及作业中发生与存在的问题。 h) 外业观测数据的检核与质量分析。

GB/T 2423.7-2018 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c:粗率操作造成的冲击(主要用于设备型样品) H.3技术总结内业部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